卷一百二十三 第 1a 頁 WYG0499-0020c.png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三
京畿
原大城縣州城南一百三十里
等謹按大城縣自周顯徳及宋元明皆屬霸州
本朝屬順天府
增大城縣在府南少東二百九十里東西距四十八里
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天津府青縣界二十三里西至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b 頁 WYG0499-0020d.png

河間府任邱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河間府河間縣界二
十五里北至天津府静海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青縣治
二十里西南至河間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静海縣
治九十里西北至文安縣治五十里
原大城本漢東平舒縣屬渤海郡
原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地理志曰勃海之屬縣也
增東平舒故城今大城縣治漢置水經注漳水枝瀆逕
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魏氏土地記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a 頁 WYG0499-0021a.png

曰章武郡治世以為章武故城非也
增平舒縣在瀛州東北一百二十五里衡漳水在其界
增大城縣西北去霸州九十五里本漢東平舒縣北齊
為平舒縣周顯徳六年割𨽻霸州今改名大城
原後漢屬河間國晉於此置章武國後魏為章武郡北
齊廢郡為平舒縣隋開皇十六年於長蘆縣置景州以
平舒縣屬焉大業末劉黒闥兵亂河朔侵吞郡縣唐武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b 頁 WYG0499-0021b.png

徳四年賊平縣屬景州貞觀元年州廢歸瀛州
原大城縣五代時置屬瀛州周顯徳六年屬霸州
原宋金元仍舊明因之
原正徳七年知縣事石恩始築土城嘉靖中知縣全尚
貢張應武相繼甃以甎建門樓二隆慶間知縣趙徳光
補建二樓城周四里一十三歩髙一丈六尺為堞一千
有九十四門東曰通和西曰安阜南曰明逺北曰恩光
環以壕廣六丈崇禎六年知縣毛雲翰復増崇六尺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a 頁 WYG0499-0021c.png

等謹按大城縣城
本朝順治九年重修乾隆八年改築
增故城基址在城北土壟廻折相傳是舊城又傳名越
州城今縣城仍舊址築只得其半
原縣治當城之中洪武元年主簿周自銘創置
原學宫在縣治西金天㑹十二年縣令姚璧建元至正
二十三年達嚕噶齊楊甫重建元末兵燬洪武間縣丞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b 頁 WYG0499-0021d.png

王巒復建弘治三年知縣張津重修増設講堂及光風
霽月亭
等謹按光風霽月亭今廢
卷一百二十三 第 4a 頁 WYG0499-0022a.png
卷一百二十三 第 4b 頁 WYG0499-0022b.png
卷一百二十三 第 5a 頁 WYG0499-0022c.png

原滹沱河出縣北一百三十里
原永濟渠在縣東五十里
等謹按大城縣東二十五里為青縣界永濟渠
在縣東五十里地入青縣今非大城所轄
卷一百二十三 第 5b 頁 WYG0499-0022d.png

增黑龍港河在大城縣南上流有三一自縣西南逕南
頭村入境循四呈口與鹽河㑹一自縣南曹家市北流
迤邐至四呈口一自青縣扈家店流至四呈口與鹽河
㑹流
等謹按黒龍港河與子牙河合詳見後條乾隆
五年疏濬
原大城縣北有子牙堽相傳以為太公嘗居此所謂北
海之濵是也河中有釣臺浮出烟波土人云常隨水髙
卷一百二十三 第 6a 頁 WYG0499-0023a.png

下雖大浸不沒
等謹按子牙堽釣臺今無考
增子牙河在大城縣東自河間縣東又北厯文安縣入
靜海縣界即滹沱滏陽諸水下流也一名鹽河又名沿
河
增沿河自河間縣之龍華橋入縣界東北流至縣東南
二十五里四呈口合黒龍港河亦名交河北折繞縣東
十二里趙扶村又北折逕子牙村故名子牙河又北二
卷一百二十三 第 6b 頁 WYG0499-0023b.png

十里逕王家口分為二派一西北流八十里出新挑河
一北流迤東六十里由王慶坨入三角淀
等謹按今子牙河由河間縣屬劉谷莊橋流入
大城縣境至張家莊分為正支二河正河自北岔
河口起至王家口新河口止支河自岔河口起至
青縣界止乾隆二十九年興修水利奉
㫖以舊正河為支河改支河為正河大加挑濬於是水
順其性經靜海縣大城境與正支合流由天津歸
卷一百二十三 第 7a 頁 WYG0499-0023c.png

海
增王家口在縣北六十里有王家口鎮
增
聖祖仁皇帝御製大城文安等處堤修完舟中駐蹕王
家口詩 積水頻縈慮長堤幸已成桑麻連井邑花栁
近清明漸愜勤民意還深問俗情蘭橈經過處布穀喚
春耕
增中亭一支與玉帯河南北相望自霸州東三岔口分
卷一百二十三 第 7b 頁 WYG0499-0023d.png

為三派其支流從石溝南出縁大堤而東至左家莊仍
入石溝河三派並至臺頭會流曰臺頭河
增臺頭村恭建
行官
等謹按臺頭村
行宫堂額曰清源堂聨曰春水生來蘭葉細霽烟低處
栁條濃
内殿聨曰常有輕雲釀雨意愛看秋水泛烟光皆
卷一百二十三 第 8a 頁 WYG0499-0024a.png

御書
増乾隆三十二年
御製格淀堤至臺頭西南而止命接築至千里長堤因
成是什紀事詩 禹貢無堤水亦治後惟賴此障防之
常虞渾派北瀰至間有清流南漲時格淀意佳何忽止
鳩工命續要堅為村民喜躍從心願力穡趨時勉莫遲
增又
御製於臺頭行館作 行館一區搆淀濆水營艱築致
卷一百二十三 第 8b 頁 WYG0499-0024b.png

斯勤
無過晝夜憩而去何必軒庭綴以紛岸栁春光染
鵞色溪波風意漾鞾紋臺頭設復循名義吾正慙焉在
漢文
增又
御製清源堂詩 書堂潔治淀池潯維暮之春適憩臨
廵狩無非廑民莫詠歌還以絜官箴逺帆望帶夕陽去
歸棹看從别浦尋大法小亷清固美求源應自始吾心
卷一百二十三 第 9a 頁 WYG0499-0024c.png

等謹按臺頭村
行宫
御製諸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原黄汊河在縣東北八十里其上源是即易水下流自
安次縣是文安縣分流入縣境又東北入武清之三角
淀
等謹按黄汊河亦名臺頭舊小河自莊兒頭東
舊格淀堤根起至臺頭老淀河止計長十三里乾
卷一百二十三 第 9b 頁 WYG0499-0024d.png

隆三十年動
帑挑濬
增沿河堤起自河間府接縣西之驀門村沿三岔口入
文安界迤邐盤曲百有餘里
等謹按沿河千里長堤一名長城堤又名䕶城
堤自縣南馬村閣起沿西北三岔口入文安界計
長八十二里一自縣内之張家莊北岔堤頭起至
三岔口計長二十四里乾隆三十二年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0a 頁 WYG0499-0025a.png

命自臺頭村西南至千里長堤接築格淀堤三十五年
奉
㫖補築
增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補築格淀堤成輕輿徃閱因疊舊韻成什 數典
誰過神禹治幾曽禹貢曰隄之行其無事今非古占以
有淤勢與時圖格清渾空闕築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0b 頁 WYG0499-0025b.png

不過罅漏補苴為輕輿十里勤来閲永逸謀艱立為
遲
等謹按格淀堤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之篇恭載卷内
增長城在文安縣東南接大城縣界延袤百里相傳燕
趙分界處
原平陵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漢書蘇建封平陵侯
即此地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1a 頁 WYG0499-0025c.png

原章武故城在縣南四十七里漢置縣屬勃海郡武帝
封竇廣徳為侯邑後漢仍屬勃海郡三國魏因之晉屬
章武國後魏屬浮陽郡又析置西章武縣屬章武郡髙
齊省入平舒縣
增西章武故城在大城縣南漢章武縣在今滄州界後
魏正光中分置西章武縣屬章武郡北齊省舊志章武
城在今縣南四十七里以在章武之西故加西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1b 頁 WYG0499-0025d.png

原清漳自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謂之濊
水東北逕参后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
里有参后亭故縣也世謂之平鹵城枝水又東注謂之
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淀一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
城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滹沱謂
之濊口
增李壇鎮在縣南四十里又廣安鎮在西南十八里皆
有堡有集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2a 頁 WYG0499-0026a.png

增子牙鎮在縣東北四十里與靜海縣接界東北去靜
海縣四十五里有東西二村東屬靜海西屬大城以鹽
河中流為界
原縣北十里所民家耕牛生麟其地名麒麟窪
原鳯凰臺在縣東北十五里晉石勒四年鳯凰見於此
因築臺
等謹按鳯凰臺久圮
原仙人洞在縣南俗名故縣村洞深入不能窮今已閉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2b 頁 WYG0499-0026b.png

塞
增清風井在縣西牛村因牛烈女全節得名
原孝順窪在縣西良村相傳唐太宗征髙麗萬馬飲之
不涸
原秦太子墓在縣城北六十里段隄村相傳始皇廵狩
駐蹕於此值㓜子薨因瘞之
原居民向太子冢祈禱無不應者俗呼為仙人臺
原唐靳夫人墓在城東南十五里兖州長史靳思室一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3a 頁 WYG0499-0026c.png

墓石尚存
原大城城西五里有古墓近世民竊發之見五色石槨
上有王羲之三字乃掩之好事者因立石識其處右軍
故琅琊人流寓江左墓本在㑹稽今大城云云其妄無
疑矣然大城外黄皆有右軍祠聞金世貴書至以字工
拙進退士故北土多慕右軍而祀之
等謹按縣志或曰羲字乃義字之誤
增尚父廟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子牙鎮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3b 頁 WYG0499-0026d.png

原興寜寺在縣東南十五里白楊村唐貞觀年建明成
化中重修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