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九 第 1a 頁 WYG0498-0402a.png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
郊坰
原岀東便門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檣
往來可達通州二三園亭依澗臨水小舠從几案前過
林間桔橰相續大𩔖山莊
原至元一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
畝泉舊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
卷八十九 第 1b 頁 WYG0498-0402b.png

西水門入城環滙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
入舊運糧河每十里一置牐皆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
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堤閼以過舟止水上覽奏喜曰
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俾公領之首事于二十九
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公又欲于澄
清牐稍東引水與北壩河接立牐麗正門西令舟楫得
環城往來不就而罷
等謹案一畝泉有二一出昌平州西南新屯一
卷八十九 第 2a 頁 WYG0498-0403a.png

出
南苑此條及後條元史河渠志元一統志諸書所述皆
指昌平之一畝泉與
南苑一畝泉無涉謹識於此
原髙源遷都水監通惠河由文眀門東七十里與會通
河接置牐七橋十二人蒙其利
原至元二十八年都水使者請鑿渠西𨗳白浮諸水經
都城中東入潞河則江淮之舟既達廣濟渠直泊于都
卷八十九 第 2b 頁 WYG0498-0403b.png

城之滙上亟欲其成又不欲役及細民敕四集賽
人及諸府人興鑿刻日使畢太師淇陽忠武
王率其屬著役者服操畚鍤趨者如雲依刻而渠成賜
名通惠河上語近臣曰是渠非伊徹察喇身率衆手成
不亟也
原通恵河其源出於白浮甕山諸泉水世祖至元二十
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奉詔興舉水利因建言疏鑿通州
至都河改引渾水溉田於舊牐河蹤跡𨗳清水上自昌
卷八十九 第 3a 頁 WYG0498-0403c.png

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
泉諸水至西門入都城南滙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
東至通州髙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
步塞清水口一十二處共長三百一十步壩牐一十處
共二十座節水以通漕運誠為便益從之首事于至元
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先時
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糧嵗若干萬民不勝其悴
至是皆罷之
卷八十九 第 3b 頁 WYG0498-0403d.png

原延祐六年十月浚通惠河
原天厯二年八月發諸衛軍浚通恵河
增通恵河之源自昌平縣白浮村開𨗳神仙泉西南轉
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
積水潭為停淵南出文明東過通州至髙麗莊入白河
上下二百里凡置閘二十有四䕶國仁王寺西廣源閘
二西水門外會川閘二萬億庫前朝宗閘二海子東澄
清閘三南水門外文明閘二魏村惠和閘二籍田東慶
卷八十九 第 4a 頁 WYG0498-0404a.png

豐閘二郊亭北平津閘三牛店溥濟閘二通州通流閘
二髙麗莊廣利閘二按新開通恵河碑至元二十九年
八月興工三十年七月工畢平章政事吉勒展専董其
事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嘉其有成賜名通恵倡端
建言圖上方畧者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知太史院
領都水監提調通恵河道漕運事郭守敬也
增武宗至大元年正月以通恵河千户劉粲所領運糧
卷八十九 第 4b 頁 WYG0498-0404b.png

軍凡百二十人屬萬户沁特穆爾兵籍
原成化七年冬十月户部尚書楊鼎工部侍郎喬毅上
浚通恵河舊道事宜先是漕運總兵官都督楊茂奏每
嵗漕運自張家灣舍舟陸運看得通州至京城四十餘
里古有通恵河故道石閘尚存永樂間曾於此河般運
大木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于此河積水船
運又有議欲于三里河從張家灣烟墩橋以西疏挑二
卷八十九 第 5a 頁 WYG0498-0404c.png

十里灣泊糧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今此河道
通流其水約深二尺不勞疏挑惟用閘蓄水令運糧衛
所每船二十五隻造一剥船自備米袋挨次剥運如此
則運士得省腳費矣事下工部侍郎王復同太傅會昌
侯孫繼宗吏部尚書姚䕫等議謂通恵河道閘座若得
開通誠有益于國計但地形水勢髙下并合用軍夫物
料俱難約度請命户工二部堂上官各一員會漕運參
將袁佑率識達水利官匠前往相度上以命鼎毅遂同
卷八十九 第 5b 頁 WYG0498-0404d.png

㕘將袁佑等親詣昌平縣元人引水去處及宛平大興
通州地方三里河道將行船故迹逐一踏勘及元史并
各閘見樹碑文所載事蹟稽考回奏云閘河原有舊閘
三十四座以通水道但元時水在宫牆外船得進入城
内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
船須用便宜改圗除元人舊引昌平東南山白浮泉水
往西逆流經過祖宗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畝泉水
經過白羊山溝雨水衝截俱難𨗳引其城南三里河至
卷八十九 第 6a 頁 WYG0498-0405a.png

張家灣運河口袤延六十餘里舊無河源正統年間因
修城濠作壩蓄水慮恐雨多水溢故于楊橋東南低窪
處開正通濠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濠口三里
至八里莊始接渾河舊渠兩岸多人家廬舍墳墓流自
十里迤南全接舊河流入張家灣白河其水深處止有
二三尺淺處一尺餘闊處僅丈餘窄處未及一丈今若
用此河行船河身窄狹淤淺必用開濬人家房垣墳墓
必須坼毁且以今寛處一丈計之水深二尺若散于五
卷八十九 第 6b 頁 WYG0498-0405b.png

丈之寛止深四寸況春夏天旱泉脈易乾流水更少糧
船剥船俱難行使兼且沿河隄岸髙者必須剷削低者
缺者必須增築填塞又有走沙急湍俱要創閘倘水淺
少又須增引别處水來相濟若引西湖之水則自河口
迤西直至西湖隄岸未免添置閘座若引草橋之水必
須于大祀壇邊一路剷鑿溝渠亦恐有礙況其源又止
出彰義門外玉匠局等處馬跑等地泉亦不深大抵此
河天旱則淤壅淺澀雨澇則漫散衝突徒勞人力卒難
卷八十九 第 7a 頁 WYG0498-0405c.png

成功決不可開況元人開此河曾用金口之水其勢洶
湧衝沒民舍船不能行卒為廢河此乃不可行之明驗
也今㑹勘得玉泉龍泉及月兒栁沙等泉諸水其源皆
出於西北一帶山麓堪以𨗳引滙于西湖見今大半流
出清河若從西湖源頭將分水青龍閘閉住引至玉泉
諸水從髙梁河量其分數一半仍從皇城金水河流出
其餘從都城外濠流轉通會流于正陽門東城濠再將
泄入三里河水閘住併流入大通橋閘河隨時開閉天
卷八十九 第 7b 頁 WYG0498-0405d.png

旱水小則閉閘瀦水短運剥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
放行大舟況河道閘座見成不用增造官吏閘夫見有
不須添設臣等勘時曾將慶豐平津通流等閘下板七
葉剥船日騐可行若板下至官定水則大船亦可通行
止是閘座河渠間有缺壞淤淺處須加修濬較之三里
河工程甚省況前元開創此河漕運七八十年公私交
便今若復興則舟楫得以環城灣泊糧儲得以近倉上
納在内食糧官軍得以就近闗給通州該上糧儲又得
卷八十九 第 8a 頁 WYG0498-0406a.png

運來都城與夫天下百官之朝覲四方之貢獻皆得直
抵都城下足以壯京師萬年太平氣象矣疏入命下于
所司
原十二年八月浚通恵河自都城東大通橋至張家灣
津河口六十里興卒七千人費城磗二十萬石灰一百
五十萬觔閘板樁木四萬餘麻鐵銅油炭各數萬計浚
泉三增閘四凡十月而畢漕舟稍通都人聚觀是河之
源在元時引昌平縣之三泉俱不深廣今三泉俱有故
卷八十九 第 8b 頁 WYG0498-0406b.png

難引獨引西湖一泉又僅分其半河制窄狹漕舟首尾
相銜僅數十艘而已舟無停泊處河多沙水易淤不踰
二載而淺澀如舊舟不復通
原白浮泉今入清河一畝泉在甕山後已塞甕山下玉
龍雙龍青龍等泉入西湖經髙梁橋注皇城濠一自西
流入内一自東會入通恵四里至慶豐慶豐十一里至
平津慶豐地形髙平津一丈許水陡絶故平津開則慶
豐河身立見矣
卷八十九 第 9a 頁 WYG0498-0406c.png

原大通河發源于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會一畝
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滙為七里泊東入都城西水門
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内府環遶宫殿南出玉河
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橋東下通州髙
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
鑿開此河每十里一閘蓄水通舟以濟漕運賜名通恵
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㡬湮塞成化十二年始
命平江伯陳鋭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
卷八十九 第 9b 頁 WYG0498-0406d.png

徒妄假黑眚之說事竟阻壊正徳二年復疏之功不就
原嘉靖六年十月巡倉御史吳仲言通州運河元郭守
敬創建已有明騐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設官夫
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而勢家罔利從中撓之或倡
風水之説或欲絶灣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漢唐宋漕皆
從汴渭直達京師未有貯國儲于五十里之外者請以
臣言下户工二部定議修濬運糧河徑達京倉此興無
卷八十九 第 10a 頁 WYG0498-0407a.png

窮之利而杜不測之虞于計便上命户部侍郎王軏工
部侍郎何詔及仲董其事軏等上言地形從大通橋至
白河髙可六尺若大興工濬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則
漕船可直達京城諸閘可以盡罷此永久之利然未易
議也為今之計惟應修濬河閘然從通流閘經二水門
南浦上橋廣利三閘皆衢市闤闠中不便轉運從温泥
河濱舊小河廢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誠修築之令
通普濟閘則徑易可省四閘兩闗轉般之難上命即以
卷八十九 第 10b 頁 WYG0498-0407b.png

來春興工十一月禮部尚書桂萼上疏稱修通恵河不
便請改修三里河
原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會一畝馬眼二
泉繞出甕山復滙七里濼即今之西湖東入都城西水
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子又東至月橋入内府南出都
城東水門過大通橋又東五十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
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開濬非自守敬創始葢西山諸
水由皇城東出每當山水泛漲由此而洩引之入白河
卷八十九 第 11a 頁 WYG0498-0407c.png

以濟漕運故置牐以時啟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十
二年平江伯陳鋭不察其故建言修復憲宗皇帝命户
部左侍郎翁世資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仍濬西湖諸
泉以益水勢可放運船千餘直抵大通橋下既而水急
岸狹船不可泊未幾即耗船退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
徳七八年亦嘗挑濬竟無成功葢京師之地西北髙浚
自大通橋下視通州勢若建瓴而强為之未免有害非
徒無益而已
卷八十九 第 11b 頁 WYG0498-0407d.png

原上以桂萼疏示大學士楊一清張璁一清言通惠河
因舊閘行轉般之法可以省運軍之力宜㫁行之璁亦
言通州河道經元郭守敬修濬今閘壩具存臣聞京城
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髙下纔五十尺以五十里之逺近
攤五十尺之髙下無所不可濬甕山濼以蓄西山諸水
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歸紆迴以順其地形因時以謹
其濬治此一勞而永逸計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鋭
建議開修北河憲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運
卷八十九 第 12a 頁 WYG0498-0408a.png

船已至城外適有黑眚之異惑于訛言遂止識者恨之
今欲開修北河因仍舊道誠易易耳況一舟之運約當
十車每年運船已到則令剥運新糧未到則令剥運通
州積糧庶京師充實永無意外之患矣上深然璁言至
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九萬三
千八百有奇省腳價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兩當扣除
入户部吳仲以運軍罷敝請暫給三分之一俟一二年
後并減嵗運加耗以寛窮民庶軍民兩受其惠户部覆
卷八十九 第 12b 頁 WYG0498-0408b.png

請報可
原嘉靖丁亥御史吳仲請修通恵河三月告成功上登
舟觀之大學士張璁等聨句以聞上喜給光祿饌又分
御膳賜焉
原通恵河工完吳仲出知處州府事進通恵河志被㫖
送史館采入會典仍令刋行
增吳仲報河成因疏五事言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地勢
髙四丈流沙易淤宜時加濬治管河主事宜専委任毋
卷八十九 第 13a 頁 WYG0498-0408c.png

令兼他務官吏閘夫以罷運裁減宜復舊額慶豐上閘
平津中閘今已不用宜改建通州西水闗外帝以仲等
四閲月工成詔予賞悉從所請仲又請留督工部郎中
何棟専理其事為經久計從之九年擢棟右通政仍管
通恵河道自此漕艘直達京師人思仲徳建祠通州祀
之
原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𨽻御史張新詔言通恵河
即元郭守敬所脩故道平江伯陳鋭疏通之運船直達
卷八十九 第 13b 頁 WYG0498-0408d.png

大通橋下時為勢家所阻後因御史呉仲之言乃命郎
中何棟呉嗣忠仍濬裏河計費纔七千兩而所省腳價
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里其地平衍閒曠倘
𨗳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
門下每嵗可省銀二萬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
八十萬矣詔部議覆
補崇禎己卯二月太監曹化淳議京城外開河以通漕
糧自是年三月十九日起至辛巳六月所開河自廣渠
卷八十九 第 14a 頁 WYG0498-0409a.png

門起至大通橋運糧河北岸挑河長三千八百六十二
丈又東直門外闗帝廟挑月河長二百七十丈鬬虎營
至闗帝廟大石橋挑河長三千一百五十一丈命内監
千躍為河工總理而以兵部司官輪督班軍共用班軍
二百三萬二千餘工五城兩縣募夫二萬九百餘名兵
部侍郎吳甡視工以為勞費無益且傷地脈抗疏止之
原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舟不行自
卷八十九 第 14b 頁 WYG0498-0409b.png

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髙下四丈中間設
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夫一百八十名
造剥船三百隻
增大通河舊名通恵河元郭守敬所鑿俗亦名裏漕河
本朝康熈三十五年濬大通河加築堤岸建滚水壩以
洩水三十六年濬䕶城河引大通橋運艘達朝陽東直
等門今東直門齊化門皆有水闗通恵河水所由入也
乾隆二十三二十五兩年再加疏濬漕艘之分運京倉
卷八十九 第 15a 頁 WYG0498-0409c.png

者實利賴焉
等謹案大通河為京運水道所集闗繫甚鉅
本朝康熈年間特加疏濬復濬䕶城河增設水闗於朝
陽東直兩門輕舠剥運利濟攸宜立法實為盡善
乾隆二十三二十五年屢奉
命濬治河流益加深廣轉輸稱便矣
卷八十九 第 15b 頁 WYG0498-0409d.png
卷八十九 第 16a 頁 WYG0498-0410a.png
卷八十九 第 16b 頁 WYG0498-0410b.png
卷八十九 第 17a 頁 WYG0498-0410c.png
卷八十九 第 17b 頁 WYG0498-0410d.png
卷八十九 第 18a 頁 WYG0498-0411a.png

等謹案歐陽原功碑文尚未審於河流之分合
推其文義一似漳水曾入通恵河而㑹通河又似
卷八十九 第 18b 頁 WYG0498-0411b.png

曾與通恵合流者今案水經漳水由平舒縣南東
入海胡渭禹貢錐指曰平舒在今大城縣界漳水
北至天津注於勃海即古徒駭河之故道也葢漳
水獨流入海不與他河合至
本朝順治二年滹沱始由束鹿南入冀州與漳合為前
此所未有原功乃云貫通恵者誤也又按明史河
渠志通恵河由大通橋東下抵通州髙麗莊與白
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衛河即會通河也二河
卷八十九 第 19a 頁 WYG0498-0411c.png

不過同至直沽入海耳若論其地則通恵河在直
沽北會通河在直沽南中間並無合流經行之處
亦不得謂之相通原功於水道未甚分晰故言之
舛訛乃爾謹辨正之
又案朱彛尊原書所引原文脱落末二句今據析
津志増入
卷八十九 第 19b 頁 WYG0498-0411d.png

原元壩牐之名曰廣源牐西城牐二上牐在和義門外
西北一里下牐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牐在都城内
文眀牐二上牐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牐在文明門
西南一里魏村牐二上牐在文眀門東南一里下牐西
至上牐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牐二
卷八十九 第 20a 頁 WYG0498-0412a.png

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牐二上牐在通州
西門外下牐在通州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
十里朝宗牐二上牐在萬億庫南百步下牐去上牐百
步成宗元貞元年七月西城牐改名會川海子牐改名
澄清文明牐仍用舊名魏村牐改名恵和籍東牐改名
慶豐郊亭牐改名平津通州牐改名通流河門牐改名
廣利楊尹牐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
州至大都運糧河牐始務速成故皆用木嵗久木朽一
卷八十九 第 20b 頁 WYG0498-0412b.png

旦俱敗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欲為永固計宜用
磗石以次脩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脩完焉
卷八十九 第 21a 頁 WYG0498-0412c.png

増河閘之源即昌平西山諸水入城滙於海子乃由萬
卷八十九 第 21b 頁 WYG0498-0412d.png

寧橋循東而南出文眀門外又東過通州以入于白潞
河上下幾二百里凡置閘二十有四其在宛平縣境内
為廣源會川朝宗閘各二其在大興縣境内海子東為
澄清閘三出南水門外為文眀恵和慶豐閘各二及郊
亭北平津閘三自此以下至通州境内為普濟通濟廣
利閘各二元至元二十九年始由都水少監郭守敬建
定創開此河平章政事吉勒展董其役賜名通恵今舟
運止由通州通流溥濟至大興縣平津慶豐恵和凡五
卷八十九 第 22a 頁 WYG0498-0413a.png

閘皆近時發軍民脩理以通漕運者其城内外舊有㑹
川朝宗澄清文眀等閘今皆存而不用
原永樂五年五月工部言北京文眀河至通州五閘每
閘合設船二十艘從之六年四月設北京通州恵和慶
豐平津澄清通流溥濟六閘每閘置官一員十年五月
浚北京通流等四閘河道共一萬七百三十丈
原正統三年五月造大通橋閘成行在工部請撥丁夫
監守且以𨽻附近慶豐閘官從之
卷八十九 第 22b 頁 WYG0498-0413b.png

原慶豐閘在都城東王家莊至大通橋八里至元二十
九年建有上下二木閘名籍東至順元年易以石改名
慶豐嘉靖七年併二閘為一
原慶豐閘主事一員管通州以上閘務設自成化間三
年更代至嘉靖七年通州置郎中遂裁此員而其事併
之郎中矣
原平津上閘西至慶豐閘十五里平津下閘西距上閘
七里俱至元二十九年建舊係木牐名郊亭延祐後易
卷八十九 第 23a 頁 WYG0498-0413c.png

以石改名平津
原宣徳七年正月重建大興縣平津閘
原正統四年十月修大興縣平津閘十三年三月修大
興縣平津大中小三閘
原初永樂間欲通漕舟直至京城自文明門至通州置
六閘俱設官吏徴取江西湖廣河南民二千三百餘人
為閘夫其後漕舟竟不能至而閘夫逃亡過半宣徳十
年吏部侍郎趙新言閘夫逃避所司逮捕累及無辜事
卷八十九 第 23b 頁 WYG0498-0413d.png

下工部覆奏止將在役者存留其老疾者放還逃亡者
勿追文明惠和二閘既展入城中宜罷官吏從之
増慶豐閘在東便門外王家店至大通橋八里元至元
二十九年建上下二木閘名籍東至順初易以石改名
慶豐明嘉靖七年并二閘為一又裁主事於通州置郎
中兼領今有閘官又康熈中于上流増建一閘曰新建
卷八十九 第 24a 頁 WYG0498-0414a.png

増平津閘在大興縣東有上下二閘上閘西至慶豐閘
十五里下閘距上閘七里俱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初為
木閘名郊亭延祐後易以石改名平津明宣徳七年重
建
增大通橋閘在東便門外大通橋下又朝陽東直二門
外橋下俱有閘其下又有迴龍閘皆
本朝康熈中建
等謹案京城大通橋地勢較通州髙四十尺全
卷八十九 第 24b 頁 WYG0498-0414b.png

資牐壩蓄洩河水以濟運慶豐平津諸牐創自有
元明代因之弗改
本朝康熈年間復増設新建迴龍等閘規畫益臻盡善
矣
原雙清亭都水張經歴幕府名
増雙清亭在大興縣東南通恵河上相傳元都水張經歴
卷八十九 第 25a 頁 WYG0498-0414c.png

園也
等謹按雙清亭今廢
原壩河亦名阜通七壩深溝壩九處王村壩二處鄭村
壩一處西陽壩三處郭村壩三處千斯壩一處
原羅璧除都水監改正奉大夫通州多水患鑿二渠以
分水勢又浚阜通河而廣之嵗増漕六十餘萬石
卷八十九 第 25b 頁 WYG0498-0414d.png

原至元五年八月勅京師瀕河立十倉
原京師二十二倉萬斯北倉萬斯南倉千斯倉永平倉
永濟倉惟億倉既盈倉大有倉屢豐倉積貯倉豐穰倉
廣濟倉廣衍倉大積倉既積倉盈衍倉相因倉順濟倉
通濟倉慶貯倉豐潤倉豐實倉
増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軍守都城外倉
等謹案自元迄明京庾之建置不一
本朝儲偫盈衍於京城舊制八倉外増設厫座錫以嘉
卷八十九 第 26a 頁 WYG0498-0415a.png

名益廣積貯詳見官署門兹不具録
卷八十九 第 26b 頁 WYG0498-0415b.png
卷八十九 第 27a 頁 WYG0498-0415c.png

原大通橋東有鹿園方廣十餘里地平如掌古樹偃仰
與髙冢相錯傳自金章宗時故址
原鹿園金章宗故園也今曰藍靛厰
等謹按藍靛厰凡二處一在西直門外今西頂
卷八十九 第 27b 頁 WYG0498-0415d.png

廣仁宫即其地一在東直門外即此條所稱鹿園
遺蹟也
原距鹿園未一里為三忠祠祀漢諸葛武侯宋岳武穆
王文信公
原三忠廟在城東都人周珍買地以建者
原祠後有濯纓亭亭即河之畔
原三忠祠在大通橋東里許地名槐村義士周珍購地
創建廟宇殘缺僅蔽風雨
卷八十九 第 28a 頁 WYG0498-0416a.png

等謹按三忠祠今存
增碧霞元君廟在東直門外者曰東頂
等謹案東頂碧霞元君廟今存
卷八十九 第 28b 頁 WYG0498-0416b.png

原廣惠寺有勅建碑
卷八十九 第 29a 頁 WYG0498-0416c.png

原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趙參謀别墅
等謹案匏瓜亭已莫詳其址據析津志在燕之
陽春門外十里陽春門金元皆為城東門又稱於
卷八十九 第 29b 頁 WYG0498-0416d.png

城東村構是亭言之確鑿風庭掃葉録亦稱元時
園亭惟此亭在城東并引王惲詩為證則其在郊
東無疑明一統志謂在府南十里特未深考耳
增匏瓜亭在燕之陽春門外去城十里亭之大不過尋
丈又匏瓜乃野人籬落間物非珍奇可玩之景然而士
大夫競為歌詩吟咏嘆賞長篇短章累千百萬言猶未
已
增趙禹卿先世宋之汲縣人靖康之亂始徙于燕禹卿
卷八十九 第 30a 頁 WYG0498-0417a.png

名鼎䕃父職為員外郎陞㫁事府㕘謀于城東村有别
墅構亭曰匏瓜故人稱曰趙㕘謀匏瓜亭有王鶚記文
王磐敘文一時大老之什咸賛徳云
卷八十九 第 30b 頁 WYG0498-0417b.png
卷八十九 第 31a 頁 WYG0498-0417c.png

增外城門東曰廣渠
等謹按廣渠門明嘉靖時建
本朝因之
増神木厰在廣渠門外二里許有大木偃側于地髙可
隠一人一騎明初搆宫殿遺材也相傳其木有神
卷八十九 第 31b 頁 WYG0498-0417d.png

等謹按神木厰神木今存
皇上御製神木謡恭載卷内
増乾隆二十三年
御製神木謡 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餘尺卧于
卷八十九 第 32a 頁 WYG0498-0418a.png

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以應甲乙
生氣云作神木謡 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澤連林
扶夀突靈椿忘榮楛所樂不存屣棄渠逺辭南海來燕
都甲乙青氣鎮權輿是稱神木衆木殊春明舊蹟久聞
予便中一覽城東隅長六丈餘卧通衢圍乃不可規短
模巋然騎者能蔽諸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風吹
敷枝幹剥落摧皮膚隙孔瞋菌鬱繆紆為想懐材昔奥
區凌雲㮣日垂扶疎翩集不脛曰人乎天也將以為貞
卷八十九 第 32b 頁 WYG0498-0418b.png

符試看虚中巨查如堯年貫月歴劫餘生育盛徳釐皇
圖
原巡撫都御史朱之馮墓在廣渠門外
原蒯徹墓在廣渠門外八里莊古埠髙可四尺墓前有
井
朱彛尊原按于欽齊乗蒯徹墓在臨淄東二里漢
書徹范陽人髙祖曰徹齊辨士故卒葬此未審孰
是
卷八十九 第 33a 頁 WYG0498-0418c.png

增晉張華墓在大興縣東南六十里
卷八十九 第 33b 頁 WYG0498-0418d.png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 第 34a 頁 WYG0498-0419a.png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舉正
歐陽原功中書右丞相政績碑原書脱末二句 都
水在唐虞為澤虞句脱都字今俱増
卷八十九 第 34b 頁 WYG0498-0419b.png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九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