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七十 第 1a 頁 WYG0680-0465c.png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擬經
楊氏太玄經
七録十四卷
佚
梁元帝曰桓譚有新論華譚又有新論揚雄有太玄
卷二百七十 第 1b 頁 WYG0680-0465d.png

經楊泉又有太玄經或曰桓譚有新論何處復有華
譚揚子但有太玄經何處復有太玄經也皆由不學
使之然矣
胡應麟曰太玄經十四卷晉楊泉撰鄭氏通志略作
太玄無經字今馬氏意林所抄第存百餘言馬氏注
云望國楊泉字德淵而不言何時人鄭藝文略隋經
籍志俱云晉人惟舊唐書作唐人然唐人諱淵泉乃
字德淵其為晉人無疑舊唐書字誤也
卷二百七十 第 2a 頁 WYG0680-0466a.png

按有金樓子之言泉非唐人可不置辨
王氏通玄經
四卷
佚
晉書王長文字德叡廣漢郪人也少以才學知名而
放蕩不覊州郡辟命皆不就州辟别駕乃微服竊出
舉州莫知所之後於成都市中蹲踞齧胡餅刺史知
其不屈禮遣之閉門自守不交人事著書四卷名曰
卷二百七十 第 2b 頁 WYG0680-0466b.png

通玄經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時人比之揚雄太玄
同郡馬秀曰揚雄作太玄惟桓譚以為必傳後世晚
遭陸績玄道遂明長文通玄經未遭陸績君山耳成
都王穎引為江源令梁王彤為丞相引為從事中郎
關氏洞極經
宋志五卷
未見
朗序曰業儒蓄書積數世矣自六代祖淵㑹鼎國之
卷二百七十 第 3a 頁 WYG0680-0466c.png

亂徙家於汾河所藏之書散逸幾盡其祕而存者惟
洞極眞經而已六世祖嘗謂家人曰洞極眞經聖人
之書也吾後數世當有賢者生如得其用功不下於
稷契儻不時偶其顔淵之流乎是經之藴當可明也
朗幸生其族得聞遺言於祖父敢不勉勉以發揚先
祖之意乎因伏讀累年思以傳次然而性䝉識泥不
能洞達聞崆峒山有秫先生者世之異人也故徃師
焉至之幾歲孜孜焉未嘗敢廢弟子之禮一日齋戒
卷二百七十 第 3b 頁 WYG0680-0466d.png

盥沐發卷以請藴先生乃掩卷而歎曰此天地之樞
機聖賢之壼奥也濳而不傳也久矣子孰從而得之
朗具以先祖之言告先生因為朗著翼以明其大端
作則以指諸人事於是洞極之義煥然可詳朗既得
而歸有頃聞先生已飛昇矣嗚呼聖人之言將假先
生而視諸人邪將不可使下民知之耶不然何先生
之傳而不㽜矣朗以謂天以先生而啓之而不可以
先生盡之使盡之者其非朗乎因以先生之翼則附
卷二百七十 第 4a 頁 WYG0680-0467a.png

於經又編其遺言為洞極論凡十一篇復作傳以釋
其藴為圖以序其篇庻乎來者知洞極之道焉太和
末年正月
鄭寅曰關朗洞極取揚氏之玄而殺其一畫焉
胡一桂曰洞極經莫知作者而元魏關朗子明之所
傳次也雖無預於易然序本論述聖人本河圖以畫
卦朱子啓䝉之所援證其為極也又起於洛書之數
以北方一為生之一西南二為育之一東方三為資
卷二百七十 第 4b 頁 WYG0680-0467b.png

之一而極有一畫矣又以東南四為生之二中央五
為育之二西北六為資之二而極有二畫矣又以西
方七為生之三東北八為育之三南方九為資之三
而極有三畫矣毎一極演而為九三九二十七而極
終亦猶近世蔡氏皇極内篇演洛書之數至於九九
八十一也
雷思齊曰楊次公自著洞極經託名於關子明
按洞極之書隋唐志不載宋藝文志有之度
卷二百七十 第 5a 頁 WYG0680-0467c.png

亦偽撰凡二十七象曰生曰萌曰息曰華曰
茂曰止曰安曰燠曰實言乎天也曰資曰用
曰達曰興曰紊曰悖曰靜曰平曰序言乎人
也曰育曰和曰塞曰作曰煥曰幾曰抑曰㝠
曰通言乎地也
衛氏元包
唐志十卷
存
卷二百七十 第 5b 頁 WYG0680-0467d.png

李江序曰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弘三才悉備言乎天
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
焉言乎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
尤者昔文質更變篇題各異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
曰周易而唐謂之元包其實一也包者藏也言善惡
是非吉凶得失皆藏乎其書也觀乎囊括萬有籠罩
八紘執陶鑄之鍵啓乾坤之扄孕覆育載通幽洞㝠
窮天人之祕研造化之精推興亡之理察禍福之萌
卷二百七十 第 6a 頁 WYG0680-0468a.png

與鬼神齊奥將日月並明謂六五經而四三易雖太
𢆯莫與之京然文字奇詭音義譎怪紛而不釋隱而
不明者得非遭於離亂與易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蓋所謂憂亂世而患小人也故其辭危衛先生近之
矣祕書少監武功蘇源明洗心澄思為之修傳解紛
以釋之索隱以明之帝王之道昭然著見有以見理
亂之兆有以見成敗之端江考於訓詁耽於講習輒
演𢆯義庻傳於學者焉
卷二百七十 第 6b 頁 WYG0680-0468b.png

釋道宣曰衛元嵩本河東人遠祖從宦遂家於蜀梁
末為僧佯狂浪蕩周氏平蜀因爾入關天和二年嘗
上書
楊楫序曰大觀庚寅夏六月予被命來宰兹邑蒞官
之三日㳟謁衛先生祠顧瞻廟貎覽古石刻先生實
髙士也既而邑之前進士張昇景初攜元包見遺曰
是經先生所作也自後周歴隋唐迄今五百餘載世
莫得聞頃因楊公元素内翰傳祕閣本俾鏤版以貽
卷二百七十 第 7a 頁 WYG0680-0468c.png

諸同志然妙用所寄奇字居多大率類揚雄準易非
深於道者有不能知予觀斯文竊謂易之興也伏羲
畫卦文王重爻孔子作翼更三聖人而後備故曰加
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包之為書其學
易之至者與辭簡義奥殆未可以象數盡也唐蘇源
明李江為之傳注作經之意思過半矣非先生之獨
知不能造易之妙非蘇李之絶學不能探元包之旨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豈謂是耶先生名元嵩益州成
卷二百七十 第 7b 頁 WYG0680-0468d.png

都人少不事家産濳心至道明隂陽厯算時人鮮知
之獻策後周賜爵持節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
塋域在縣廨東偏邑人崇奉至今不絶先生有傳在
北史恐讀是經者未知其出處之大致故為之序
張洸跋曰右元包經舊有序云爾景初即洸之先君
子也家藏此書常以貽好事者然字古理奥而難通
好之者鮮洸來宰臨卭得同年張公文饒所為疏義
及邑士韋漢卿挍正舊本隨卦附釋音於下因并鏤
卷二百七十 第 8a 頁 WYG0680-0469a.png

板合為一編庻幾觀者得其門而入焉則好之矣
崇文總目元嵩唐人撰武功蘇源明傳趙郡李江注
包以坤為首因八純之宫以生變極於六十四自繫
其辭言外卦體不列爻位以謂易首乾尚文包首坤
尚質夏連山商歸藏周易唐包其實一也雖欲馳騁
而放言趨理近止易家之區鄙云
晁公武曰元包以坤為首因八卦世變為六十四卦
之次又著運蓍説源二篇綂言卦體不列爻位自云
卷二百七十 第 8b 頁 WYG0680-0469b.png

周易元包一也
張行成曰衛先生元包其法合於火珠林火珠林之
用祖於京房
陳振孫曰其書以八卦為八篇首而一世至歸魂各
附其下先坤次乾兌艮離坎巽震坤曰太隂乾曰太
陽餘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毎卦之下各為數語意僻
怪文險澀不可深曉也
胡一桂曰元包祖京房易傳八宫卦以坤宫八卦為
卷二百七十 第 9a 頁 WYG0680-0469c.png

元包太隂卷一乾宫八卦為元包太陽卷二次兌宫
八卦為少隂次艮宫八卦為少陽次離宫八卦為中
隂次坎宫八卦為中陽次巽宫八卦為孟隂次震宫
八卦為孟陽運蓍第九説源第十凡十卷唐蘇源明
傳李江注
王世貞曰元包一書楊元素由祕閣傳本鏤行而張
昇以授楊楫者也予疑此即元素撰或張昇撰而託
者也經與傳注若出一人手
卷二百七十 第 9b 頁 WYG0680-0469d.png

詹景鳯曰元包雖本火珠林實商易之意元即歸之
反下者包即藏也游魂歸魂蓋即夫子游魂之言稍
變以代消息兩字耳
張氏元包數總義
二卷
存
行成自序曰揚子雲太玄其法本於易緯卦氣圖衛
先生元包其法合於火珠林皆革其誣俗而歸諸雅
卷二百七十 第 10a 頁 WYG0680-0470a.png

正者也伏羲始作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是名先
天陳希夷所傳先天圖是也其數有二圓圖者天也
自一隂一陽各六變為三十二隂三十二陽者運行
數也方圖者地也八卦縱横上下一卦為主各變七
卦者生物數也卦氣圖以六十卦為主一爻當一䇿
所謂乾坤之䇿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其於繫辭則序
卦之義也主於運行之用者天而地之數故為天地
之大數也火珠林以八卦為主四隂對四陽所謂天
卷二百七十 第 10b 頁 WYG0680-0470b.png

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其於繫辭
則説卦之義也主於生物之用者地而物之數故為
人物之小數也卦氣圖之用出於孟喜章句火珠林
之用祖於京房易末流之弊雜亂於星官厯翁其事
失之誣其辭失之俗故二君以其法為書而歸之雅
正也太玄日始於寅義祖連山元包卦首於坤義祖
歸藏由是三易世皆有書矣唐蘇源明作元包傳李
江為之注徒言其理未達其數夫天下之象生於數
卷二百七十 第 11a 頁 WYG0680-0470c.png

而數生於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既
形之後因象以推數因數以推理論理而遺數譬如
作樂而棄音律造器而舍規矩雖師曠之聰工倕之
巧安能無失哉僕本為康節之學患其難明乃徧求
古之言易者而㫄通之因識元包之旨不敢自私輒
具述之以示同好
王應麟曰乾道中張行成以蘇源明李江於元包徒
言其理未達其數著元包數總義二卷
卷二百七十 第 11b 頁 WYG0680-0470d.png

張氏太易
唐志十五卷
佚
唐書張志和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司馬氏濳虛
通考一卷
佚
光自題曰玄以準易虛以擬玄玄且覆瓿而況虛乎
卷二百七十 第 12a 頁 WYG0680-0471a.png

其棄必矣然子雲曰後世復有揚子雲必知玄吾於
子雲雖未能知固好之矣安知後世復有司馬君實
乎
晁公武曰皇朝司馬光君實撰光擬太玄撰此書以
五行為本五行相乘為二十五兩之得五十首有氣
體性名行變解七圖然其辭有闕者蓋未成也其手
寫艸稾一通今在子建姪房
朱子曰范仲彪炳文家多藏司馬文正公遺墨嘗示
卷二百七十 第 12b 頁 WYG0680-0471b.png

予濳虛别本則其所闕之文甚多問之云温公晚著
此書未竟而薨故所傳止此嘗以手稾屬晁景迂補
之而晁謝不敢也近見泉州所刻乃無一字之闕始
復驚疑然讀至數行乃釋然曰此贗本也
陸游曰學者必通易乃能以其餘緒通玄玄既通矣
又以其餘及虛非可以一旦驟得也
陳淳曰濳虛本為擬玄而作也玄之數九而虛之數
十九者取三才相乘之數而十者取五行生成之數
卷二百七十 第 13a 頁 WYG0680-0471c.png

也温公之自序曰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
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其為書
也有氣體性名行命之别其意蓋曰萬物之始未有
萌兆之謂虛此即一元之未形所以表是而出之以
為物之祖以擬玄之所以為玄而命其書曰虛自天
一生水於北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於南而天七成
之天三生木於東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於西而天
九成之天五生土於中而地十成之於是乎五行之
卷二百七十 第 13b 頁 WYG0680-0471d.png

氣流行乎天地之閒故虛於水之一則命之曰原而
六則命之曰委火之二則命之曰熒而七則命之曰
焱木之三則命之曰本而八則命之曰末金之四則
命之曰卝而九則命之曰刄土之五則命之曰基而
十則命之曰冢自有是五行之氣也而後生萬物而
為之體故虛以是一原二熒三本四卝五基與夫六
委七焱八末九刃十冢者隨其序迭分左右而偶之
自上一次二而下至於十等為五十五體以應王公
卷二百七十 第 14a 頁 WYG0680-0472a.png

岳牧率侯卿大夫士庶人之象而周五行生成五十有
五之數自夫物之有是體也而後性具於中隨其體
而有純駮之不齊故虛於五生數偶五生數曰水火
木金土而為生純之性五於五成數偶五成數亦曰
水火木金土而為成純之性五十純之外其次降一
則自二至六偶五生數自七至一偶五成數皆曰火
木金土水又其次降二則自三至七偶五生數自八
至二偶五成數皆曰木金土水火又其次降三則自
卷二百七十 第 14b 頁 WYG0680-0472b.png

四至八偶五生數自九至三偶五成數皆曰金土水
火木又其次降四則自五至九偶五生數自十至四
偶五成數皆曰土水火木金合四降有四十是為生
成之錯最後於五生數偶五生數復得水火木金土
之序是為五配之性以合五十有五體而性備矣自
夫物之有是性也而後為之名以别之故虛於一與
一偶則名之曰元以為物之始而中於齊終於餘元
裒齊散餘五者形之運也自是而次柔剛雍昧昭則
卷二百七十 第 15a 頁 WYG0680-0472c.png

性之分也容言慮聆覿則動之官也繇懠得罹耽則
情之訹也歬卻庸妥蠢則事之變也訒宜忱喆戞則
徳之塗也特偶暱續考則家之綱也范徒醜𨽻林則
國之紀也禋準資賓𢦦則政之務也斆乂績育聲則
功之具也興痡泯造隆則業之著也凡五十五名秩
然有序於是乎又為之行以文之凡五十五行行下
有辭以述行之意自初至上凡七變變下有解以釋
變之義於是乎又為蓍法以占之以五行相乘五其
卷二百七十 第 15b 頁 WYG0680-0472d.png

五為二十五又以三才乘之三其二十五為七十五
筞虛其五而用七十揲之以十而觀其餘以斷吉凶
元齊餘三行無變皆不占其他五十二行初上亦不
占而惟占其中之五變然後以俟命焉氣體性名行
命備而書以全雖若别為一家而大槩與玄相準虛
之二數之相偶則以擬𢆯之四位之迭畫虛之五十
五行則以擬玄之八十一首虛之七變則以擬玄之
九贊虛之七解則以擬玄之九測虛之虛五則以擬
卷二百七十 第 16a 頁 WYG0680-0473a.png

玄之虛三虛之揲十則以擬玄之揲三玄以冬至之
氣始於中而虛則以冬至之氣始於元玄有七百二
十九贊以當期三百六十四日有半而又有踦贏之
贊二虛則有三百六十四變以當期三百六十四日
而又有元齊餘不變之行三玄以後世有子雲者必
好玄虛亦以後世有君實者必好虛一一模倣要之
俱不足以有補於易是亦工於其數而道則未也夫
性者人所禀於天以生之理蓋生生之所以為主而
卷二百七十 第 16b 頁 WYG0680-0473b.png

非氣形而下者今其言曰體以受性又曰形然後性
則性在於氣形之後矣性之本體純粹至善萬物一
原而非有不齊之品也今其言以柔剛雍昧昭為性
之分則是止論氣之禀而非性之謂矣其學已不識
大本而其他又多為艱奥之辭以文淺近之理而所
謂虚者即不能免乎老氏之歸於聖賢之心傳大義
要旨亦將何所發明哉胡不移是心以講明羲文周
孔之易上以發前藴中以洗吾心而下以開後學胡
卷二百七十 第 17a 頁 WYG0680-0473c.png

為亦區區空自苦而復效雄之贅也
陳振孫曰言萬物者皆祖於虛玄以準易虛以準玄
林希逸曰濳虛未必出於温公其辭亦可觀視太玄
則迥異矣太玄猶有古意濳虛只是後世文字
熊朋來曰濳虛之言曰萬物皆祖於虛虚生於氣氣
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
濳虛有氣圖其次體圖又其次性圖又其次名圖又
其次行圖又其次命圖其目凡六而張氏或言八圖
卷二百七十 第 17b 頁 WYG0680-0473d.png

者行圖中有變圖解圖也濳虚主河圖所謂原委即
天一地六之水所謂熒焱即地二天七之火所謂本
末即天三地八之木所謂卝刃即地四天九之金所
謂基冢即天五地十之土一與六合一得五成六二
與七合二得五成七三與八合三得五成八四與九
合四得五成九五與十合五得五成十皆禀中宫戊
巳之功此濳虛五十五行所以齊行獨居中也濳虛
之畫即如今人布算之籌濳虚之行即如周易之卦
卷二百七十 第 18a 頁 WYG0680-0474a.png

行有七變即如卦有六爻變有解辭即如爻有小象
然周易以八乘八則為六十四卦濳虛以十乘十宜
為百行而止五十五行兹所以為濳虛也五十五者
天地自然之數以氣圖觀之原一熒二本三卝四基
五委六焱七末八刃九冢十湊合成五十五數以體
圖觀之一元之下從左體逆推二等止於二三等止
於三四等止於四五等止於五六等止於六七等止
於七八等止於八九等止於九十等止於十亦自然
卷二百七十 第 18b 頁 WYG0680-0474b.png

為五十五數最是性圖先列十純十純既浹其次降
一其次降二其次降三其次降四至五配而性備始
於純終於配尤足以見五十五數自然之妙至於名
圖所以具五十五行之名行圖所以見五十五者之
行命圖所以著夫吉凶臧否平之五變五十五行之
中毎行七變元餘齊三行不占則五十二行該三百
六十四變元當一變餘則奇分是為三百六十五變
有奇上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可以歩
卷二百七十 第 19a 頁 WYG0680-0474c.png

天軌可以協歲紀此則濳虚之大槩也然而圖不盡
意學者但觀圖上之言而未嘗布蓍執䇿以試其周
流變動之處則不過曰濳虛者虛其半而已是豈足
以知濳虛哉 又曰周易之蓍五十虛一而用四十
九濳虛之蓍七十五虛五而用七十周易以四揲之
濳虛以十揲其名而以七揲其變周易揲蓍平分之
後先取右一蓍卦於左手之左右皆揲十有八變而
成卦濳虛揲蓍平分之後取左一蓍掛於右初揲左
卷二百七十 第 19b 頁 WYG0680-0474d.png

則虛右次揲右則虛左此亦虛半之意至於定名之
餘斂蓍復揲取隂取陽此又於虛半之中兩開其端
故其法曰五行相乘得二十五又以三才乘之得七
十五言蓍數所由定也
呉師道後序曰某少好占筮等書嘗購得司馬公濳
虛附以張敦實發微諸論者不知何人所刻其書完
具無缺意為善本也又得里中孫氏寫本蓋提刑公
憲文故物紙背有梁克家為福建安撫使韓彦直知
卷二百七十 第 20a 頁 WYG0680-0475a.png

泉州時手書名當時徃來書札也於是百五六十年
矣特愛之甚見其文闕因以前本令學子補書之後
數年讀朱子跋張氏濳虛圖記所得范炳文别本首
末乃知完本為贗書赧然流汗愧前日之輕率而增
加猥雜不可削除以為大恨因與許君益之言之君
遂出藏本亦闕文者歸以參挍用朱子法非其舊者
悉以朱圈别之仍前録跋語於卷後以識愚之愧恨
又以示兒輩俾之廣見聞愼取予而毋蹈予之失也
卷二百七十 第 20b 頁 WYG0680-0475b.png

按朱子所記行變解之數此本亦不合未有所考特
命圖之後跋語之前一條凡例二十六字記占四十
三字注六字所謂命圖之關紐占法之變者此獨有
之而許君本亦闕則此豈范君所傳之舊與因抄二
條示許君而并記其説於此
季本曰濳虛揲法亦猶太玄之强排太玄之揲既違
大衍之義而虛又蹈之
胡應麟曰濳虛司馬公屬草未成後人贗補行世見
卷二百七十 第 21a 頁 WYG0680-0475c.png

朱紫陽語録黄東發日抄世以數學無辨其是非者
詹景鳯曰洞極旨似傳易濳虛則法太玄
按濳虛五十五行曰元曰裒曰柔曰剛曰雍
曰昧曰昭曰容曰言曰慮曰聆曰覿曰繇曰
懠曰得曰罹曰耽曰歬曰卻曰庸曰妥曰蠢
曰訒曰宜曰忱曰喆曰戞曰特曰偶曰暱曰
續曰考曰范曰徒曰醜曰𨽻曰林曰禋曰準
曰資曰賓曰𢦦曰斆曰乂曰績曰育曰聲曰
卷二百七十 第 21b 頁 WYG0680-0475d.png

興曰痡曰泯曰造曰隆曰散曰餘曰齊
張氏濳虛發微論
十篇
存
呉師道曰張敦實徽婺源人其鄉有刋本濳虛完書
又聞昭武有艮齋謝氏所注釋未見
范欽曰敦實官左朝奉郎監察御史
謝氏濳虛注釋
卷二百七十 第 22a 頁 WYG0680-0476a.png

佚
張氏辨虛
一卷
佚
樓鑰曰張德深漢邃於易𢆯著辨虛一編兼綜易玄
二書易曰卦玄曰首虛曰名卦有爻首有贊名有變
二體四位十等之象八物五行生成之數乾中元之
所以始一三五之所以虛與夫揲法占法皆若異而
卷二百七十 第 22b 頁 WYG0680-0476b.png

實同又辨氣體性名行命與蓍虛之法無餘藴辨名
之末謂齊處大中之内斟酌造化其斗之任乎發微
論乃曰處大中之内在天其北極之任乎輕改一言
失其旨矣土分王於四季齊亦土也居中而斟酌造
化故喻以北斗之任非謂若極之居其所也德深讀
書躬耕躭嗜古學天文地理無不該貫此特其一耳
張氏濳虛衍義
十六卷
卷二百七十 第 23a 頁 WYG0680-0476c.png

未見
林氏濳虗精語
一卷
存
希逸序曰太玄起九數濳虛起五數自是天地間不
可泯者先師嘗云易則正穴此支龍也辭之有古今
又不可不精别之張炳文以為果温公所作前後本
有闕有全續添者為偽文公言之詳矣初本已有膚
卷二百七十 第 23b 頁 WYG0680-0476d.png

淺無味者况續增者乎今以其語之工者摘而録之
呉氏濳虛圖説
一卷
佚
朱氏濳虛易説
一篇
存
周伯琦志墓曰君諱徳潤字澤民朱姓其先睢陽人
卷二百七十 第 24a 頁 WYG0680-0477a.png

子孫著籍於呉延祐末以薦召見命為應奉翰林文
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英宗嗣位授鎭東行
中書省儒學提舉
卷二百七十 第 24b 頁 WYG0680-0477b.png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