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330173a 页
卷四 第 1a 页 1017-158.png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之四并十
弟 子 段 志 坚编
师父尝说徐神翁在家大孝佣赁于酒肆中
三年所得工价奉养其母凡尘劳之事不择
轻重见无不为一曰有客画鹤于门壁间神
翁出观之客回目一顾神翁遂得其传即于
稠人边静坐忘形至七日心开悟道若非先
有博大功行何以致此以其有之故圣贤来
点化画鹤者即纯阳之化身又马自然者早
年知道苦行勤修至六十四岁尚未有成一
卷四 第 1b 页 1017-159.png
朝发愤将投河以弃其身忽遇人曰公之功
行已备惟欠此一著尔遂止之果百日了道
以二公观之一无为一有为欲明无为有为
之正实难分解只要功行成满自有所得师
父自言俺学道下志把握心情自内观其心
至寂无所寂地面前后百日虽鬼神至灵不
能窥测然忽一念横起自不可遏用尽智力
终无可奈何此无他只是少阙功行故也若
果功行周全圣贤自来提挈学者勿疑讲古
之善为士章终
卷四 第 2a 页 1017-160.png
师曰所讲析尽其理然未尽其用往日咸阳
老王先生深通经教一日来堂下师父问即
日看何书对曰华严经师令讲其义
师曰句句皆妙用惜乎能演而未能明也此
章为学道之人大戒己之抱道不欲人知人
知则有损如藏珠玉慢则招人窥窃兢兢犹
豫如冬涉冰惟恐其失又恐人知是以若畏
四邻俨然若客无敢妄有动作此外慎也涣
若冰释敦兮若朴旷兮若谷言内性也慎其
外而护其中然尚守其弊不为新成将以成
卷四 第 2b 页 1017-161.png
其大成也故经云大器晚成今日学者或有
些子光明自盈自足惟恐人不知不能固守
其弊正玉阳所谓狂花也学道始则甚易得
愈深则愈难见往日远方道人欲来山东堂
下未至时无有无敬心者想像堂下皆有道
之士既至相见未久惟见其无甚异于人者
则敬心稍衰殊不知道愈深而人愈难见此
所以为深不可识师父常应人谈说俗话连
日不止外人初听者无不疑讶当时大有尘
劳师父一一亲临至于剥麻之事亦为之堂
卷四 第 3a 页 1017-162.png
下人亦曰丘大翁山公尝有疑心而问于我
我对曰得道人不可于言语细事上看道性
既成应俗而言虽终日言而未尝言言既终
则复其性岂非浊以久动徐清安以久静徐
生乎岂如俗人勉强说道内心不觉俗念已
生学道之人异于此本志于道凡百尘劳之
事随动随作劳而不辞己既未免日食尘劳
事亦未可免此功行岂肯教人夺却然事毕
一皆忘之复其学道之性若一毫不忘则禅
家谓之住相止要道心重道心重则外缘虽
卷四 第 3b 页 1017-163.png
多无不压下如此行持自合经之大旨五千
言正说反说止欲令人见道当以八十一章
合为一章复以一章为一句又复以一句为
一字和一字亦撇脱早回不是可道之道讲
致虚极章终志全复曰静曰复命此一句终
不能究其极敢问
师曰经教中无有不明之理惟性命为难明
往日山东李道人善谈理性之妙人谓之李
长老与赤脚老刘先生为道伴一日问于
师曰人之性得于父邪得于母邪师父聊复
卷四 第 4a 页 1017-164.png
答之盖亦难言也李后至五十八岁疑心尚
在遂退而还俗故知学道必须穷理然亦不
可求之太过太过则正如物之芸芸矣尝记
孟先生平峪庵中养病一日出门见娠妇汲
水孟揖之曰吾将死矣当托生于伊伊即我
母也妇闻之惊走不数日果亡其妇生一女
子顶上隐隐有冠痕即名之曰孟仙今方五
岁矣又于师叔之父于官人住山东日尝梦
游一所楼台花卉之丽迥非人间后有一亭
数仙子列坐于上奕棋一童子捧子侍立于
卷四 第 4b 页 1017-165.png
揖拜让令升其童子视于有眷慕意众仙逐
付于领而出乃惊寤时报内閤生子后年十
五六殊不喜俗事既娶三年不与妻同处亲
族皆欲重责其父始曰当日之梦乃从其所
好父亡遇丹阳师父出家以此观之则人之
性果得于父邪果得于母邪胎未成而入邪
胎已成而入邪亦尝有母感而生者履巨人
足迹孤竹端木之类是己诚感化之自然必
欲穷其因地则不可师父有云遽遽觉闲想
因缘闲字极有意味学人虽于理上有所未
卷四 第 5a 页 1017-166.png
明只勿有疑心但当积行累功道在其中矣
莫欺天莫亏人至诚与得道人结缘结之至
深今生后世直至提挈了当师父言俺惟与
祖师结缘素深昔在磻溪日至于不令食盐
未至夜半不令睡比细事亦蒙一一点检忽
一夕境中见祖师膝上坐一婴儿约百日许
觉则有悟于心知吾之道性尚浅也半年复
见如前境其儿已及二岁许觉则悟吾道性
渐长在后自觉无恶念一年又如前境其儿
三四岁许自能行立后不复见乃知提挈直
卷四 第 5b 页 1017-167.png
至自有所立而后已凡人能恳心学道必遇
至人开发然则非有真功实行则不能遇修
行人积福一分心上一分安爽一切事来皆
要消息凡有大宠辱人皆难过众所不容者
已都能轻省过去及能忍纳包容此之谓消
得实学道之福也学人当记取此关节无以
智力求之若果智力可求则强心有力者皆
得成道恐无此理也讲太上大道废绝圣弃
智三章云云
师曰所讲经教字字是妙用人必心上有此
卷四 第 6a 页 1017-168.png
理所闻皆有契处心上先无则不能入也此
三章之义本明道气下衰圣人设教随时自
失道而后以德至于用礼皆不得不然如全
真教门丹阳师父教法与长春师父甚有不
同亦不得不然耳孔子以仁义礼智为教然
则孔子之道又岂止于仁义礼智哉圣人怀
道而不弃仁义礼智者要应一时之用应过
则复于道修行人内含其真在仁为仁在义
为义在礼为礼在智为智而不失其真任世
下降而独能复于古学人止要内守其真应
卷四 第 6b 页 1017-169.png
一切之用而无所著也吾虽当此时而未尝
不守其真梦境中犹看衲衣作尘劳事化饭
食凡出家不免应缘常能不忘道性必有前
程此生一志于道纵复再出头来又是一个
好道人今之出家人或有不念此理常欲在
人之上惟恐失其假德外望对人则暝目拱
手作坐忘态无人则无所不作虽名曰道人
果道人也哉讲绝学无忧章终
师曰为学非难绝学为难尝记马禫师有十
劝其四云劝君四广学多闻心上刺情忘见
卷四 第 7a 页 1017-170.png
尽绝驰求信手拈来无不是忘情忘见则不
驰不求矣因有情故见解出不是驰骋则是
贪求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谓素分识
素分则抱朴矣私谓己私欲谓贪欲私不能
无能少私则寡欲矣圣贤广说详说欲人知
而行之奈何不知不学则终无所知而已学
而知者泥于学而不行其所知皆虚度也上
智不行与下愚相去何远过犹不及正谓此
也无学者不知圣经之义多恶其有学者闻
绝学无忧之言则愈谓为学者非也不道不
卷四 第 7b 页 1017-171.png
学者更不是圣人岂不欲人为学所以戒者
戒其学而既知尚不能忘其学然学者或有
理义难通处且当放过时下不得后或自得
既知其不知即是知矣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戒不可以强为知也经
云绝学无忧者戒知而不能忘则有忧矣若
云便当绝学圣人何为说五千言道人虽未
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讲
孔德之容章
师曰尝记师父问及我辈曰经教中何者最
卷四 第 8a 页 1017-172.png
为近道山公先以伊之所得为对吾以此章
对谷神不死蕴奥难见此章便得用度云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象存焉若行到则自可见
矣道虽窈冥难见其可见者德也施之及物
则为功行原其所来则实出于道显诸仁藏
诸用道德功行本是一源未有无道心而有
实德者虽初地人亦能深知何人有道心何
人无道心凡一切美恶自然呈现故指而言
之曰以此言以此可见非为难也又云其中
有精其精甚真此一言为亘古及今不去以
卷四 第 8b 页 1017-173.png
此至精化生人物是故学道不敢起丝毫尘
心惟恐精神散失禅家有一说一妇人乘车
过门一僧偶见之伫目凝视其车遂增重盖
其精神已被车载得去也玉阳大师有言更
亲切云著物太深者至灭其性师父亦曾说
人尸上实精英棺椁多年化为魍魉岂不是
有光明邪故知人之光明随物分了且如一
碗水腾倒于百碗中碗碗不能沥尽皆带馀
湿其元水已尽矣人之光明不可散失光明
大则性大光明小则性小以此光明照察他
卷四 第 9a 页 1017-174.png
人真伪无遗还能回光自照则光明都在于
己惟有志之士能把握不至散失虽然不得
真功实行相配则不能变化有人曾问道于
师父答曰外修阴德内固精神故知虽有精
神不得功行终不可成道然有功德于人或
及物无得有恃赖之心师父有诗云莫问天
机事怎生惟修阴德念长更人情反覆皆仙
道日用操持尽力行若有一毫恃赖则谓之
住相功德小却又知无为有为本无定体无
为有所恃著即有为也虽有为无所恃著即
卷四 第 9b 页 1017-175.png
无为也又何尝有定体哉
师曰人多将自己光明照他人之过无毫发
遗贷还能返照于己则不复敢见人之过师
父每见人过欲加教训而必先言曰彼此众
生性然后方言其过其意谓彼与我皆有众
生性我先觉者是以先觉觉后觉也其教人
之道曲尽如此于中下人则明明指教但于
有灵识者则聊举其意而听其自悟吾从师
以来体其动静语默无不是教惟顾其学者
如何耳果能体究尽心则日自有进今之学
卷四 第 10a 页 1017-176.png
者惟当自照不可察人之过如此行持渐自
有得
师曰吾闻行教须用权以方便化人是也然
则不无失其实常体师父所言无一不本于
实常曰吾心知方便而口不能道吾亦曾与
完颜先生论及此初则是说方便久则习惯
于口化为常言不自知觉其心亦与之俱化
此当为学者深戒
师曰学道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举则为进一
念疏则为退进进不已方是学道且如百工
卷四 第 10b 页 1017-177.png
为技或干用诸事必待安排布置然后可为
惟学道不待安排布置只是澄心置欲逐时
处处皆做得不以行住坐卧时寒时暑与人
同居或独居无所不可学人当下承当如前
辈得一言则行持一言往往有所持者云某
时下手某时理会日复一日志气渐衰终无
所成讲跂者不立有物混成二章终
师曰天下有自然之理人多不知知者必不
为不自然之事事有真妄甚不可不明未达
者以妄笑妄终不自知其为妄学道之人心
卷四 第 11a 页 1017-178.png
性中先知真妄或有得处未得处以经为證
是以经配性心与经合则终身不妄玉阳大
师初不读书出言合经得其本故也今人有
深解经文而不知其本者执着古人言语反
成迷惑不道古人言语是无言之言若只得
其语言之妙自己性上不得妙用全不济事
学道至识心见性得真空才是要尽力行持
玉阳大师有云自从得遇真空伴都把尘情
弃长生师父尝走笔作瑞鹧鸪一百二十首
内有云内心未验色心魔牢捉牢擒越念多
卷四 第 11b 页 1017-179.png
丹阳师父云牢捉牢擒生五彩与此正相好
长生师父言未得真空时越把捉则越念多
矣丹阳师父言己得真空则内容开要功夫
把握故云牢捉牢擒生五彩长春师父要离
生灭词云既得性珠天宝勘破春花秋月此
得真空之地也复云恁时节鬼难呼惟有神
仙提挈前云身心百鍊次云得性珠天宝尚
云惟有神仙提挈之语此非至真至实谁复
肯出此言禅家以真空便为了彻故每笑此
词云既得性珠天宝矣又何复云神仙提挈
卷四 第 12a 页 1017-180.png
邪吾谓其实未知也乾卦六龙初九潜龙勿
用确乎不可拔九二见龙在田光明自见九
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始得无咎九四则亲
上与神明交接或上或下有时而隐有时而
见故云或跃在渊跃则升上也在渊则复在
下也恍恍惚惚正欲圣贤提挈至于九五始
得变化无穷前必身心百鍊而后神仙提挈
方能至此学道之人不先百鍊身心便欲求
道岂可得邪玉阳大师曾说一道人不肯修
持云我打无为颠狂自纵惹起官魔棒死当
卷四 第 12b 页 1017-181.png
时待打无为却被无为倒打死又说见性有
二真空亦有二悟彻万有皆虚幻惟知吾之
性是真此亦为见性既知即行行之至则又
为见性初悟道为真空直至了处亦为真空
既至真空功行又备则道气自然一发通过
道气居身中九窍无心而自闭至此际则方
是真受用一手执吾手一手昼空三横一竖
二作兀样云无门无户四通八达是元始地
面若众生性未尽欲凭心力闭塞九窍则左
闭而右发互相变乱不可制御矣此言未尝
卷四 第 13a 页 1017-182.png
轻泄今特发之也吾拜受之此皆人性分中
事止为人不知保守故不能达此地面才有
些子光明早不肯谦下自矜自满必欲求异
于人故不能成其大光明如水之将聚愈卑
下则愈深人之积德亦如是实有所得愈宜
深畜若或轻泄一言则有损非细又如世人
千万苦辛积聚财货或不自慎偶非理伤触
他人事不可已一旦尽费其财其所损岂细
邪故曰积之扃难保之尤难还能自保认得
性分之外一切事皆是虚妄恶之如污物真
卷四 第 13b 页 1017-183.png
如馀食赘行方是到得自然处如未真知赘
尤为丑更于头上安头反谓我之所有他人
之所无自矜自誇终不自悟如此者欲明沂
谓自然之道不亦难乎讲知人者知章
师曰死而不亡者寿其旨甚明玉阳大师尝
云贤人死而为鬼下愚则逐物迁化吾谓贤
人者必生而有贤行是以得贤名虽至于死
吾实谓之不死又云自胜者强云强行者有
志修行人降心进道专以志为主志不立者
至于一食非美则胸中不纳是万神不纳也
卷四 第 14a 页 1017-184.png
有志者虽每恶食不为病志既壮而万神从
之物亦随之而变不知其味恶也人有万神
非志不能帅大志既行如大帅之行也满身
之气皆助之何事不能克胜孟子曰志者气
之帅也吾行之甚效故愈信其为善云不失
其所者久所字如子产使校人畜鱼校人云
得其所哉之所经中之言初欲得知知而欲
为己用若泥于言而不为用则反为病然经
中之言多反复不一最要人明此云强行者
有志又云弱其志有云学则不是又云不学
卷四 第 14b 页 1017-185.png
亦不是有云静则不是复云动亦不是反复
抑扬初无定义惟恐学者过与不及或著在
一边左右扶救之令立于中道学者所宜深
究讲执大象一章引诸家之说内苏子由云
大象即淡乎无味视听不足见闻之大道也
上执此道则天下无不往者乐饵治术也一
时之善治非不能使人亲附如过客之止然
不可以久
师曰解经人悟道本故不费辞子由为当庄
子有云仁义先王之蘧庐盖此意也志全曰
卷四 第 15a 页 1017-186.png
五十四章注多宗政和政和多引易庄
师曰三玄本一宋徽宗道性本自高故取焉
吾谓知此非难行此为难吾初入道门但见
老宿所行之德后观透此经都是前人所行
今日教门凡一切外事无异以乐饵而止过
客甚不可住著于此当舍前人所行之道且
能不失其本今日门人进修道业无世人之
苦必有因地而不徒然至此求其所因实自
学道上得此岂可一日忘讲上德不德章终
师曰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卷四 第 15b 页 1017-187.png
是以无德以教门中所行事说最为易见云
暗积功行不求人知则是不自以为德既不
自德是谓上德不使人知则若失其德吾谓
外其德而德愈存岂不是实有其德故曰是
以有德若有功行即使人知则若不失其德
即为下德人知则必加敬重其德渐损故曰
是以无德既将功行用在声名上随时失去
还能用在虚无道中何者是自己实得底讲
道生一章云云
师曰圣人之道本没多子学人少有明得此
卷四 第 16a 页 1017-188.png
理只为未能忘我朝暮所为凡不合于圣人
者皆是自己性子直须撇了自己底自然合
着圣人道生一禅家参到此际实为彻处止
是此地上不能定得则别生事端邵尧夫先
生有云请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
吾尝论之玄妙之言不可以示众中下人闻
之误行者多往日有人参学性宗甚明而不
持戒律无所不为达者曰此不是地狱种子
邪其人曰此又何妨于道其弊乃至于此
讲治人事天莫若啬章
卷四 第 16b 页 1017-189.png
师曰啬啬爱也爱其道也此学人之日用此
一字为一章之要服服食也早服食道之味
重积德自损己利物以至于治人事天尽其
道之用则通天彻地是故学道以积德为大
本必有实德然后有所味道家谓受用学人
皆能知心无杂念气候冲和即为受用然少
有得其味者以其不知重积德也不有真功
德为本实无所得劳心极想虽至终年至十
年乃至百年亦终无所得功德既积不求所
得而自得何谓真功德曰为而不恃不自以
卷四 第 17a 页 1017-190.png
德为德是谓真功德讲为无为章
师曰报怨以德圣人举世人最难为者言之
且报怨尚以德于其馀事上无所不用德世
之人不能行此以怨报怨无有休期至于祸
不能解圣人欲绝其源故特垂训学人能明
此理又何怨之能生耶讲勇于敢则杀勇于
不敢则活章诸家之说或利或害有云勇于
不敢则利勇于敢则害是也苏子由总解云
不敢则生敢则死此物理之大常然或敢者
得生或不敢者得死此或然耳世遂侥倖其
卷四 第 17b 页 1017-191.png
或然而忽其常理以耳目观天见其曲而不
睹其全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
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
虽疏而不失也
师曰子由之说得之孰知其故故因故也云
或利或害之因故虽圣人犹且难之难之者
疑之也难或作去声更易见虽难之终无可
疑也吾教说因果人或有一分之善却为有
业障未除时虽未报虽经百千世业障消尽
即得一分之福或有恶亦如此以其大数观
卷四 第 18a 页 1017-192.png
之如天网之恢恢也善恶必报无遗则是虽
疏而不失也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之四
卷四 第 18b 页 1018-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