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 1a 页 WYG0683-02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中金石新编卷七 明 陈炜 编
杂纪
文正书院记
书院在苏城中吴县西隅通衢之上祀宋大贤范公之
祠也按范之先世自北徙南而居于吴公生于武宁官
舍长仕中朝而薨于徐子孙奉其柩葬河南万安山而
祠于是者以公父母之邦且其地本范氏旧业公尝经
卷七 第 1b 页 WYG0683-0203b.png
理作义庄以赡宗族者也当宋咸淳丙戌太守潜说友
始请于朝立专祠祀公元末至正甲戌郡守吴秉彝又
奏改为书院而以公之赠谥表其门闾举其族之嫡嗣
主奉祠事义庄田宅悉附天平山三太师墓所逮际昌
朝大新礼制遂以书院登诸祀典春秋祭享郡之官属
师生与其族之子姓咸集祠下行礼著为定规彰彰详
备可谓盛矣然自国初至今百有馀年而祠宇室堂日
入于坏时虽修治而功费浩穰率未能完美如旧今主
卷七 第 2a 页 WYG0683-0204a.png
奉从规与其族人屡欲经营顾力弗逮所赖郡守刘侯
为之规画又值岁祲公私多故未克就绪适监察御史
刘公持节按临爰自下车洞烛幽隐发奸摘伏而下无
遁情洗冤涤滞而犴无留狱且不翕翕希同矫矫务异
数加延访以革猜防故政不迷而废坠毕举于是郡守
得以祠事白公公曰事神治民敦崇风化郡邑首务有
或不然非宪体所当究乎夫事有经权时有可否贵在
变通使无偏废可也矧先贤祠宇风化所关宜亟行之
卷七 第 2b 页 WYG0683-0204b.png
勿怠吾亦为之处焉用是亲诣祠中纤悉毕视默运冥
思酌量措置悉付长洲县令刘辉典史张灏董之而责
其成令廉慎老成谨于趋事曾未逾时凡祠之敝者一
撤而新之言言赫赫加于旧观邦之士庶来瞻来仰靡
不惊叹而莫究所繇盖是图也材给于上而官不加费
力役于下而民不告劳神享其成而族赖以芘一举而
众美悉具非善于谋敏于事而公于心者未易臻此众
方落成会监察御史戴公巡历至郡诣祠见之极加称
卷七 第 3a 页 WYG0683-0204c.png
赏曰盛事也不可无纪于是令与主奉数过丘园以记
为请予惟文正公之高风大节弥两间而冠百世者登
诸国史载诸郡乘而杂出于谱傅纷播于品题者不可
胜书至今庸人孺子一闻公名皆知敬仰故其平生所
至存有生祠没有庙祀者不约而同于以见秉彝好德
之诚不以古今彼此而有间也况公父母之邦精神手
泽所在则凡生于斯仕于斯者有不加之意乎是宜贤
监司良守令之用情于是也第颢晚生末学浅见寡闻
卷七 第 3b 页 WYG0683-0204d.png
不能加毫末以光盛事为歉然尝闻之记者取记其事
实信今传后不失其真乃可故敢原其始末略其弥文
而为之直书云侍御公名魁字士元高唐人戴公名仁
字以德句容人郡侯名瑀字汝器蠡吾人皆以进士历
显荣所至有声不系诸此不书
新修道山亭记
苏为南圻大郡其学制之雄丽池圃之幽邃尤为江南
诸学之冠尊经阁西数步有小丘焉隆然而起高约四
卷七 第 4a 页 WYG0683-0205a.png
五丈广约亩有畸其趾三方浸以大池意其初必因凿
池累土而成殆有类乎道家所谓蓬莱方壶者故名之
曰道山绕山上下罗植松柏杂木阴郁森耸干云蔽日
登其巅可以尽得一城内外之景也国朝宣德间南昌
况公钟受敕知苏始作亭于上四隅之柱以石四面之
匆以魫深广各二十尺崇比广而减四之一焉翼然奇
伟之观师生于勤学之隙得为游息之所后将三十年
亭日就坏虽更数守咸莫介意幸而去年夏得四明姚
卷七 第 4b 页 WYG0683-0205b.png
公堂恭承上命来守是邦莅学劝课之馀乃登斯亭俯
仰低徊而叹曰前人之迹可坐视其废矧有益于师生
纾劳释瘁者乎于是捐已俸市群材易腐以坚补缺以
完加以藻绘题以华扁既讫厥功焕乎其改观矣公与
二三僚从登于其上第见天光云影相荡于上下官府
民居仙宫佛刹相簇于远近至于吴山震泽之幽且迥
者莫不尽在乎目睫间矣公欣然以谓众曰是可乐也
宜有以记之惟兹学初由宋大贤范文正公仲淹舍所
卷七 第 5a 页 WYG0683-0205c.png
得钱氏之地而建然文正之素志在于先后天下忧乐
之言而我姚公生于数百载之下慕文正之风于数百
载之前果谐所慕得典文正之乡郡能不以其素志之
言见诸实行而肯托之一空哉且前此数岁水旱相仍
饥馑荐臻苏民之生鲜遂公虽欲修斯亭览斯景以乐
斯乐不可得也幸今圣天子在位敛福锡民年榖丰登
民生大遂公安得不修于斯览于斯以乐于斯乎且公
之乐于斯者非独一已之乐也盖将以同乎斯民之乐
卷七 第 5b 页 WYG0683-0205d.png
也不过托斯亭以发之尔又何戾于文正之所言者耶
呜呼地因人显名以事传而今而后滁之丰乐岐之喜
雨又不得专美于前也用是为记以镵诸石俾苏之后
人得有所考亦有所思云
长洲练氏义塾记
皇上建大号之八年以为天下既已安辑而化民善俗
之道犹有未备乃下诏郡县凡闾里皆启塾立师守令
以时程督之于是虽穷乡陋壤莫不有学吴郡长洲县
卷七 第 6a 页 WYG0683-0206a.png
之尹山民居繁庶习俗嗜利久不知教有司偶遗不举
大姓练则成自谓其父文达由睦来居尝有志而未果
今明诏如此而塾不时立恐非朝廷淑斯民意乃与弟
篪谋夷土治材作堂三楹间以为讲习之所旁为四室
以供寝处庖湢延儒士高平范焕为师俾里中子弟就
学焉割田三十亩以食之始于洪武十一年正月越七
月而后成具以其状白于县若郡郡许以为宜遂乃遣
书来请文纪成绩古之为治者其法虽详然不越乎养
卷七 第 6b 页 WYG0683-0206b.png
与教而已养失其道则民贫教失其道则民暴贫则流
而为盗暴则去而为邪二者皆乱之始也是以先王重
之二十五家之闾必有左右塾塾必有师师必以仕而
老于家者为之故是时无不学之民无无塾之地无邪
僻淫靡之俗刑法置而不用乱亡无所自而起其后彊
大诸侯欲图得志相与毁诗书六艺之籍使其教坏而
不行然尚踰数百年而后绝一民不忍叛其上教之足
以感人若是自秦以降无教者亡有教者存得其道者
卷七 第 7a 页 WYG0683-0206c.png
盛以延失其道者衰以促千载一轨也皇上奋然悯前
代之弊欲使海内之民皆沾沐礼义大设学舍以教之
此与先王之心何异则成非有化民之责乃能以淑其
闾里是图岂非君子哉君子之所为贵乎可法于世他
日三吴巨族人人皆奉上设教之意以化其闾巷之民
使咸知尚礼义耻犯法如成周时盖将始于今乎姑刻
其事以俟
大场镇重修义塾记
卷七 第 7b 页 WYG0683-0206d.png
大场镇在嘉定县东南六十里元有义塾邑士沈文辉
所建中为殿以祀先圣四配十哲侍焉其诸贤像则图
于两庑之壁有堂有室以为师弟子讲肄之所其制一
仿县庠而差小割田千亩收其租以供祭祀饮膳之费
谓之义塾盖当时所赐名而赵文敏公题其榜揭文安
公为文勒之碑入国朝来田归于有司师生无所仰给
讲肄遂废迄今七十馀年殿堂门庑日入于坏会朝命
下兴社学民居有远于郡县学子弟无所受业者俾学
卷七 第 8a 页 WYG0683-0207a.png
于其中而大场镇当有所建置于是里之士人沈轩以
故义塾白于县丞张鉴欲修葺之以教里中子弟而力
有不逮时工部侍郎庐陵周公巡抚诸郡毅然以兴学
教人为务鉴乃为书请于公公为属之邑令扆昭及丞
俞观等俾协力治之昭尝为监察御史亦笃意教事经
营规画市材命工修大成殿三间明伦堂五间两庑各
十二间仪门如堂之数以正统八年八月兴工越月而
落成壮丽宏伟焕然一新里中子弟得受教于此而颂
卷七 第 8b 页 WYG0683-0207b.png
周公之德与贤令丞之功不置鉴复与众谋曰是役也
非巡抚大人之力不至是其嘉惠学者厚矣不可无记
以示久远乃因长洲县学教谕萧彦清求予为记古者
二十五家为里里必有门门之左右为塾里之仕而归
者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主其教岁功方兴凡弟子皆
出学傅农事则父师少师旦暮坐塾中教之以孝弟忠
信恭敬逊让岁事既毕则皆入学年十五入小学见小
节践小义焉十八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焉其秀异者
卷七 第 9a 页 WYG0683-0207c.png
则以次而进用之今家于是镇者累百计非止于二十
五为弟子者众矣且其人多秀而喜文皆不以农为业
颇得专志以读书则学乎此者其成功当易于古人然
予闻之师者教之本也塾既新矣将欲成贤才美风俗
以称修塾之意于师可不慎哉今纵不得致仕之老者
亦必求夫德成行修之士为之师使凡学者自洒扫应
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以至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道皆深究而力行积中而发外蔚乎其有文
卷七 第 9b 页 WYG0683-0207d.png
卓乎其有立始而为闾里之荣终而为邦家之光则于
斯塾可无负矣初沈文辉之为此凡教养之资皆其所
自出此义举也故名曰义塾今犹为此名者周公以为
兴学以教人与人之勉于学皆理之所宜为不可缓也
故云然然则为师弟子者其可佚居慢游而已哉
张节妇唐氏旌门铭
皇帝恭膺天命诞敷文教凡有系于民彝者辄加旌宠
即书所谓表厥宅里树之风声者也粤自洪武七年春
卷七 第 10a 页 WYG0683-0208a.png
三月姑苏守臣某上言吴县编氓张成妻唐氏妙坚生
二子而成卒坚年二十有七乃忍贫鞠育指天自誓曰
飞鸿尚不再偶况于人耶遂不施膏沐日处寒灯败帷
中或怜之欲夺其志每涕泣以辞今五十有七二子颇
有所成立州里称之无异辞者里耆某言其状于县县
上于府监察御史加覆覈焉咸谓得表署其如制今臣
故昧死上中书以闻制曰可于是符下有司行事四方
来观莫不歆艳其子彦存窃以为龙光自天照耀下土
卷七 第 10b 页 WYG0683-0208b.png
不可无以宣布上德以昭示悠久请大都督府照磨马
嗣能徵濂著铭镵诸乐石濂惟夫为妇天大伦之攸系
故士昏礼有云下达纳采用雁释者曰取其不再偶也
盖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夫妇之道
贞而天下可得而治矣圣王在御持化机而制六合褒
加贞节所以化行四方作新斯民者也濂待罪国史法
当备载其事复系之以铭铭曰圣人御极惇叙天彝弘
敷大训阴执其机树之风声何物不动管摄人心迩赴
卷七 第 11a 页 WYG0683-0208c.png
遐耸有妇氏唐来归于张克产二雏其夫乃亡泣泪既
尽继之以血相随九泉乃我之节嗷嗷者雏匪亲孰依
忍死鞠之心惟天知寒飔萧萧青灯在壁月落参横犹
闻夜织或怜其孤风其改图岂无甘荠何忍茹荼含涕
陈辞鸿不再匹人为物灵顾弗之敌厥子既长头角崭
然苦节之亨由持之坚牧守上言请加褒锡帝曰俞哉
朕岂汝惜乌头双表有岿者门银板漆书其光焞焞皇
匪尔私用为世劝推以达之民罔不变子则尽孝臣宜
卷七 第 11b 页 WYG0683-0208d.png
竭忠三纲既建比屋可封太史作铭勒诸乐石奉扬鸿
休以昭罔极
节妇黄氏旌门颂
姑苏吴县之阊门里有旌门焉朝廷所以宠褒姚节妇
者也节妇姓黄氏名妙清归姚氏为讳荣之妻生男女
各一人而荣以病卒荣卒时节妇年二十有九子文聪
才二岁贫甚力纺绩以俯育或劝其更嫁节妇曰夫死
不嫁妇人之常况有子可从何为而更嫁此足一移我
卷七 第 12a 页 WYG0683-0209a.png
则匪人不听后十二年张士诚入据姑苏乱兵掠文聪
以去数从人问消息比二年不闻问或曰异日者有子
可谓无更嫁也今子俘矣无论死藉令生归亦不可望
不嫁将焉恃乎节妇曰我岂以子存子亡为去留者哉
终不听又四年文聪始脱身来归节妇惊喜且泣曰姚
氏有后矣我死亦无憾后八年里耆列其状上于县若
府监察御史为察实以闻制下旌其门为节妇之门则
洪武七年春三月也今节妇婺居且三十四年年已六
卷七 第 12b 页 WYG0683-0209b.png
十有三文聪惧无以侈上赐而昭示罔极闻伯衡尝簉
属太史氏介朱恪即金华山中求书其事勒诸乐石伯
衡惟唐虞三代之世其教既明其化既成其民俗之美
至于比屋可封当是之时旌其门闾表厥宅里犹不敢
缓然则所谓树之风声使民益劝于善虽唐虞三代之
圣人犹不能不以之为务也况当世降俗漓之后有天
下者不善其善以为劝奚可哉皇帝受天景命君临万
邦凡有系于风化者辄加表异盖以此也而姚荣妻黄
卷七 第 13a 页 WYG0683-0209c.png
以贞节著闻蒙被宠褒如此是犹唐虞三代之民加唐
虞三代之令典矣远近闻之其谁不感慕而兴起此所
谓赏一而劝百者也不其休哉不其休哉夫推明圣意
而播诸声诗者史氏之职也因不辞而为之颂颂曰天
眷圣神民君民师匪曰治民亦欲迪之圣神奉天式和
民则阴握化权作新万国褒嘉节义锡以旌书风行四
表孰不奔趋非有輨辖自率规矩四维既张五伦攸叙
吴县有妇姚妻氏黄年二十九良人遽亡储无儋石室
卷七 第 13b 页 WYG0683-0209d.png
若悬磬母子茕茕相依为命霜风凄其落月照帷间关
机杼影与形随人或怜之劝之他适胡乃茹荼有荠如
蜜慷慨自誓辞与涕俱可以人焉而犬彘如我不即死
我志靡它我下从夫我子如何子未成童掠于乱兵倚
闾而望寒暑再更佥曰已矣安知非死无子焉恃不嫁
奚俟妇曰咈哉何言之卑我志可易泰山可堕泰山可
堕我志不易仰天一恸血泪雨集时既宁谧子亦生还
虽无甘旨志养攸全郡守御史交谓宜褒乃具封章乃
卷七 第 14a 页 WYG0683-0210a.png
请于朝乃被纶音旌其闾里苦节之报庶其在是昔视
其门门则以席今过其门门有棹楔棹楔巍巍龙光有
耀匪尔之私俾世视效嗟臣事君犹妇从夫凡百在位
曷鉴曷图妇道不亏尚轸圣意臣节殚竭有不宠异刻
辞坚珉以昭鸿恩以扬清芬以诏后昆
朱孝子旌门记
论天下户口莫庶于苏郡者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
况于郡之大者乎今朝廷有大庆颁恩诏辄令有司具
卷七 第 14b 页 WYG0683-0210b.png
节孝者来上然自建国以来凡百馀年苏郡节妇岁有
之何孝子之寥寥耶岂其行为难人鲜能举邪其见于
公牍者洪武间有张孝子一人可谓少矣至成化间又
得朱孝子一人乃乙未岁旌门之典下士大夫为文词
以表扬之者不一而足于是朱孝子之名播在人口余
因疑郡中孝子固多彼穷居僻处者特无人为表扬之
耳如张孝子非托之公牍其名亦已亡矣此可见文词
之有用也朱孝子为人与其名字里居见山西参政祝
卷七 第 15a 页 WYG0683-0210c.png
公传已详其年将八十康健不衰比岁凡孝子诏赐仕
服荣身适预焉其葬父后尝庐墓上予既为作听乌轩
记今其子存理持旌门铭颂诗赋数十篇至都下见示
又欲得予言为记盖知文词之有用惟恐其父之名不
传亦其孝也
东庄记
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旁达皆可舟而至也由凳桥而入则
卷七 第 15b 页 WYG0683-0210d.png
为稻畦折而南为桑园又西为果园又南为菜圃又东
为振衣冈又南西为折桂桥由艇子浜而入则为麦丘
由荷花湾而入则为竹田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
堂其中曰续古之堂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
作亭于南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
曰东庄因自号曰东庄翁庄之为吴氏居数世矣由元
季逮于国初邻之死徙者十八九而吴岿然独存翁少
丧其先君子徙而西既及重念先业不敢废岁拓时葺
卷七 第 16a 页 WYG0683-0211a.png
谨其封浚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翁仲子原博以状元
及第入翰林为修撰获以其官封翁朝士与修撰君游
者闻翁贤多为东庄之诗诗成而庄之名益著修撰君
以谓予曰幸吾子之识之也夫人之业未有不勤成而
侈废者翁之为东庄也承往敝而修之恳悃劬瘁历数
十年然后备亦既艰矣而翁又遵道畏法虽处贵富泊
然与韦布者类则所以保其业者岂苟然哉易曰干父
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由是观之翁之业虽百世可
卷七 第 16b 页 WYG0683-0211b.png
知也又闻翁积而能散衣寒食饿汲汲若不暇则兹庄
也宁直以自乐为燕游而已今修撰君科甲重朝廷文
章望天下爱民忧国恒存乎心而见乎眉睫则推翁之
心以达之天下又岂直足以保其私业为兹庄山水之
重而已耶然君子论家业之艰考世德之有归信文献
之不可无者必自兹庄始作东庄记
吴中金石新编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