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左玄论--卷四

卷四 第 240931c 页
卷四 第 1a 页 0767-124.png
洞玄灵宝左玄论卷之四伯八
无上至要道术者即三洞经也明此经大慈
平等广度三界五有舍放遗弃之义既章明
表发故非隐藏也上上者三十六部经是上
中之上也以有此义故得称十二部无极至
真至妙最上上经也复有问曰至为异同为
异也答言至顶顶乘林者顶顶乘林者乃是
上上智慧之林也言慧本为根十一部为枝
茎花叶共成顶顶智慧之林也复言慧本至
十二德耶者问云慧本何意但生十一部不
卷四 第 1b 页 0767-125.png
生一部二部至无量部也若然者无上大果
之德不应有无量德亦应止有十二德也答
言至世行不世行故果者分别者十二部经
也无分别者万德也世行者十二部经流行
于世不世行者万德不行于世也复言至不
从玉字生耶若但从慧本生妙诀方不从玉
字生者令敬施福事亦应但从慧本生不从
妙诀生也答言合十一部至作福生者合此
十一部并通名慧本亦俱能生于福事若有
一一众生能归依信向此经者不言但慧本
卷四 第 2a 页 0767-126.png
生福玉字方不生福所以谓三洞十二部经
为福之王也四安隐平等智
夫四安隐者即是四等慈悲之行也此四等
于前怨亲境上无有偏党名为四等也且四
等各有九品须捉最后第九始成四等之行
也若初学以下怨对中亲若学成以上怨对
上亲故论文云若人修行四等见常安隐也
如经中说至教为慈观嫉妒者或憎他之有
恚己之无名为嫉妒嫉妒是别惑慈是别解
慈解正与嫉妒或相治慈名汎悯亦名怜解
卷四 第 2b 页 0767-127.png
若有慈心则嫉妒不起也暴虐多者今修习
悲暴虐者或心行怉□杀父害君打棒众生
暴虐是别惑悲是别解悲解正与暴虐或相
治悲名怜恻亦名伤悼若有悲心则暴虐不
生也二智不住至装严慈悲者二智即是慈
悲二智也慈悲既是有解未能断惑但能迮
伏常自不禁有时简起不能得恒故云二智
不住也既其不住缘于太一不定空境资生
智忍智忍既生则为慈悲除灭嫉妒暴虐等
别或所以得慈悲体明方始得住也排灭三
卷四 第 3a 页 0767-128.png
界九道一切行报
夫三界九道众生被四见或问感生九道今
既修行四等空智既立既则能灭除九道众
生四见业行果报也何以故智忍空门至心
惑时慈者在七圣观者即在凡夫也尔时空
智未立未见惑之根本不能断除四见慈悲
微弱止能迮伏尚自不恒有时失念故云不
牢心或时有慈或有时无慈也悲障见时慈
悲则不被人者悲障即是嫉妒暴虐也此障
既现慈悲不得用故云不被人也乃至一切
卷四 第 3b 页 0767-129.png
智行心复如是者明一切诸智并悉如慈悲
等也如精进与懈怠或相治懈怠若起则精
进为之伏藏一切诸智并例如此也所谓非
空智忍名空者非空者明慈悲是有智非空
智也智忍始名空智也名能剪灭至智数中
者能剪灭者即是初乘空智起断除本分惑
之根本不使入于智数之体也是故万智得
住名须须乘者惑既不入智体所以万智得
住名须须乘也须须乘即是精进乘也以十
乘能牵须须之果故云须须乘也时未入住
卷四 第 4a 页 0767-130.png
者过历无数处者未入住者即是未入十转
乘中也在不住中者在十转之外也既未入
转中则感生九道过历无数处受生也若在
天上至须须乘者虽报生九道若能于天上
人中修习不倦故能得證十乘安隐之处也
前二智慧下流功德至上智不藏者前二者
慈悲也下流者被下劣境也上智太一智也
若能广修慈悲则资生太一空智不藏也若
九道众中至作福因缘故者若九道众中有
一人能修四平等一念二念者即得一切天
卷四 第 4b 页 0767-131.png
尊及无量大仙等并皆恭敬此人何以故其
能修行四等四等乃是一切天尊大圣成道
福田大因故也一念二念即是一品二品亦
云一等二等也若有一一众生至所有苦行
苗母一切焦枯者摇动惊动毁坏也苦行苗
母者一切惑恶根株枝叶也闻有人行四平
等并皆焦枯摧折不能得生长也三界六天
至一切摧折者三界六天魔王并皆啼泣有
三义一者人若修善则度于魔界魔则畏失
其民二者又须恭敬三者又须传送所以魔
卷四 第 5a 页 0767-132.png
不愿人得道见一人修行四等并皆啼泣其
所有魔军甲仗亦皆摧折也何以故一切诸
善至以嫉虐故集者慈悲是别解嫉虐是别
惑夫慈悲不起则已起必带善以利物故云
一切诸善以慈悲故集嫉虐不起则已起必
带恶以损他故云一切诸恶以嫉虐故集也
此四平等见无轻重至安隐智门者见无轻
重者不见尊贵为重卑贱为轻亦不见己亲
为重怨家为轻常自平等也常得安隐也门
者四等之门能行行如此始名为四等智门
卷四 第 5b 页 0767-133.png
也一切无上天尊至从此门来者无等等者
明异道杂仙所得之果不能得等于天尊之
果故云无等等也上上大果者即天尊大果
也从此门来者言天尊大果圣人并从四等
之门而来也有无量大力至恭敬卫护此人
者弟子天尊弟子也明此四等有无量巨大
之力故有一一众生修行之者十方一切天
尊及十方一切圣众等并皆欢喜卫护此人
也若有一一众生至一切恶鬼不为灾疫者
一品二品者一等二等也亦云四等各有九
卷四 第 6a 页 0767-134.png
品是其一品二品也国君者有道之君也瑞
谷者麦抽双穗禾达两苗也此言若有一众
生所在之处能行此四平等之智一品二品
者随其所在土地灾蝗不起风雨依时国君
柔和地丰瑞谷灾疫不行也若有二众生至
无诸妖云者前明有一人行平等其力尚轻
但能使灾星不起风雨依时今明有二众生
修行四等智力则大能得天气光明无诸妖
怪之云也雷电不怒至绕匝日月者夫雷电
鼓怒皆由无人行四等所以阴阳否结雷电
卷四 第 6b 页 0767-135.png
霹雳鼓怒为声也今既有人行四平等所以
雷电不为之鼓怒又能令日月常有素彩光
华澄明清洁光锋精耀绕递日月也若满三
人至到无上大处者若满三人行此四等者
其功德周备天地不可言说譬喻也能为三
界九道众生作出生死桥航传送九道大众
到无上金刚大果之处也故是我师及我弟
子至常行此行者我师者天尊也我弟子者
论主弟子也此行四等之行也我师及我弟
子等常自慇勤顶戴修行此四等之行也至
卷四 第 7a 页 0767-136.png
我师处犹行此行者至我师处者天尊大果
之处也常行此行者犹行四等之行也夫行
在因今果地乃云常行此行者有二意一欲
励于后学故云我师处亦行此行也二明圣
人有本愿之心故常行四等以度众生故来
三界一切有处至催驱四见徒众者有处者
三界一切有境之处也本愿行者即是本因
愿也素愿者亦与本愿相似是素来有于此
愿亦云行愿者行也地有此愿愿度一切众
生也相资者众生有机感我又有本愿心相
卷四 第 7b 页 0767-137.png
资故我常来三界行此四等涟汲催驱四见
徒众也从上拔下谓之涟汲从下拔上谓之
催驱也中有杂仙至我心不安者明尔时座
中有杂仙名曰独行而作问也云我学我师
经典三十二岁遍知一切阴阳星历人伦法
用并悉通了未闻今日论主异说如此我心
不安也我师及我至勿令屈塞者独行云我
师语我天下地上更无有一人能胜于我若
更有一人异我所学者我须枕折令其降伏
我今故欲难穷此义须分明解答勿令有于
卷四 第 8a 页 0767-138.png
屈塞也时无上高上大法师至我为汝答者
无上大法师即是论主也无上智师即指天
尊论主云我乃从无上智师学得此无上之
智资汝今来所问我当解之时独行即问言
至非谓具王四义者此是杂仙独行领论主
前所说之义以发问也不然者我谓不如此
也但是有于言语而无义理则是四败之义
非谓如王等四义也明论主虽未说四败常
说杂仙经义有四败说论已来杂仙已在彼
座所以杂仙讲论谓主所说既无义理是具
卷四 第 8b 页 0767-139.png
四败义非谓具如王有四义也何以故若日
月至故义非谓四平等力者我云日月由无
云故明有云故暗春阳故明秋阴故暗此乃
由春秋明暗亦非关行于四等也龙兴则云
起虎啸则风生阳震则雷电奋动阴静则雷
电潜亦非由行四等也异于我师至亦非谓
四平等力者今闻此说乃异我师也我说我
师计及我经并云天子治化应天则谷稼滋
长地生瑞草亦非由四等之力也复言是故
我来至云何发言多诸败义者复言是故我
卷四 第 9a 页 0767-140.png
来常行此事者既云常行云何未来之前不
来已来之后复去既有来有去何谓常行仙
师如此诸义非谓四等具王四义乃是具四
败也云何发言多作败义也时高上法师笑
而答曰至故不得应天子者高上大慈怜其
不悟故笑而答之也过言者过失之言也春
夏相反者如春行冬令冬行春令也日月昏
蚀者薄蚀也钝暗者重暗也地卤乾瘦者地
生砂卤并荆棘也此皆由无人行四平等之
智彼亦不得应相天子也四平等智善调阴
卷四 第 9b 页 0767-141.png
阳至所作皆善者此四等智善能和调阴阳
消伏灾恶制于凶敌使邻国不兴甲兵能行
此行所在皆善也我以二因缘故来三因缘
故去者二因缘者一是众生机感二是我有
本愿心也三因缘者一是说法竟二众生机
情已谢三为更久住恐众生生厌患故须去
也外藉因缘至来去相资者外赖因缘即众
生机感也我内常即我本愿心常欲济众生
也来去相资者机与本愿共相资藉也所谓
二因缘至还于无所在处者警我者警防护
卷四 第 10a 页 0767-142.png
也为众生说戒以警觉慎防也非我旧处者
谓此应机之地非我旧在之处也为具如此
三种因缘故我须还于无所在之处也是时
独行复言至云何欲还往其处者此是杂仙
问论主无所在处往还问答也高上复言曰
至故名自然者二自然者三界内是一自然
三界外是一自然故曰二自然也五自然者
五虚空也异于处空者此自然异于五虚空
及五道也不逐系绊者不为四见惑累之所
系缚故名曰自然也具足自然至故处无所
卷四 第 10b 页 0767-143.png
在者具足自然即是天尊大果大安隐处也
无高无下者果中无有高下音乐六甲八卦
五行屋舍等也六甲五行并是无常用事故
果中无此也四无为即是四无碍空也与此
自然虚空合德共成方命故处无所在也然
处非木石至故在处者然此自然之处非在
木石五数诸天三界杂仙境界故言在无所
在处也其时独行至听其受学无上真言者
世师者世间之师也具足痴慢者无有空有
二智断伏通别二惑故云具足痴慢也赐慈
卷四 第 11a 页 0767-144.png
悲力者论主既行慈悲愿赐慈悲之力不以
见嗔也愿为弟子赐听受学无上真言也高
上即告其五戒至七圣智乘者七圣乘即是
七仙乘也求受学所以即授其五戒令修习
七仙圣乘之行也


洞玄灵宝左玄论卷之四


卷四 第 11b 页 0767-1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