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文集-明-王祎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226-01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王忠文集卷七
             明 王祎 撰
  序
   送胡仲渊参谋序
至正十五年二月有诏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恩宁普
公镇禦饶城公幕下有文武士曰胡君仲渊实预在行
君之学本于仁义礼乐而于天文兵法术数技艺靡不
卷七 第 1b 页 WYG1226-0134b.png
精通盖有用之材而其志慨然欲以功名自见者也先
是温之戍卒杀其守帅㨿城以叛时公以浙东元帅往
讨之访得君龙泉山中而问策焉君以谓温城险而贼
守固可以计取不可以力攻公一用其谋画贼果就擒
故温城之平公之功君之策也及是公有饶城之命复
倚君参谋军事而饶处江湖之会最为江浙屏蔽自数
年来鞠为盗区斯民生业荡析殆尽今遗孽尚在军旅
仍戒严杀戮抚绥之际诚主帅所宜慎以公之明决而
卷七 第 2a 页 WYG1226-0135a.png
君以沉机邃略济之吾知寇不足平民不足安矣是以
君子既多公能求士为国且益望君必将为知己尽相
与以有成也君尝为祎言今天下之弊极矣南北用武
未有休息而将帅之权不相统一朝廷之赏罚不能明
信此殆不容言矣至于军卒之单寡而无所于调发钱
粮虚匮而无所于徵需变而通之则有其术夫军旅钱
粮皆民出也而今日之民其困已甚诚使常徭横敛悉
不复以病民止令民有田者苗米十石出一人为兵而
卷七 第 2b 页 WYG1226-0135b.png
就食之以一郡计之米二十万石当得精壮二万人军
无远戌之劳官无养军之费而二十万之粮固在也又
减而讣之当亦不脱粮十五万兵一万五千行之数年
可使所在兵强而财富矣其操识持论异于寻常大抵
此类而固亦未遂于施用也呜呼自我世祖皇帝平
定天下建不拔之基以开长治久安之道规模宏远矣
其制度纲纪之法后世所宜凭藉夫何仅及百年而天
下遽已日入于敝若或不可支持甚而理财制兵之术
卷七 第 3a 页 WYG1226-0135c.png
既穷皆坐视而不恤是岂事变终不可为乎抑亦任当
世之责者未之思焉耳宋儒有言管仲复生商鞅不死
天下乃可得而治其言虽失于有激然而一张一弛文
武之道意者变通之术诚不可以非其人以任之诸葛
孔明王景略之流不世出此有识之士之所为深慨也
今天子在位日久图治日切方举群策以收太平之
功士之怀奇见而欲立功名者宁能不见于施设而有
不尽用之叹耶匪朝伊夕参政公行大用君之所自见
卷七 第 3b 页 WYG1226-0135d.png
必又有大于今日者矣于其行祎故道夫人之所望于
君者序以为赠焉
   送贡公守平江序
上在宥二十有三载寤寐治道图修太平重念天下黎
元比岁失职兴师讨罪久无成功乃更登庸旧臣属以
政柄于是纲纪荐饬众正并进始擢南士有时望者为
各道廉访使而吾宣城贡公被命涖闽中居亡何遽召
为礼部尚书而廷议以平江阙守任难其人俄复用公
卷七 第 4a 页 WYG1226-0136a.png
守平江或者以谓宪使膺耳目之司尚书处喉舌之地
其权位为既要而顾又为守于一郡于物论若有未惬
者祎窃以为不然今日郡守之选重矣而平江为江南
大郡其守视他郡为尤重以故朝廷恒选刚严硕博之
材谙人情而恤民隐者托之以郡寄所以尊大藩重外
庸也惟公以文儒名家为士林之冠冕历官中外所至
政绩辄暴著顷为都水庸田使实治平江其民之利病
盖所稔知朝廷视邦选侯其用公为守也固宜公之宏
卷七 第 4b 页 WYG1226-0136b.png
材无施不可亦奚彼此之计乎呜呼惟我祖宗统一
宇内百年于兹重熙累洽式臻承平四方无虞烟火万
里可谓盛矣夫何四三年间海内鼎沸河之南北淮之
东西戎马輮踏已无完区而大江以南列城残毁生灵
涂炭亦靡有息肩之所世故之艰难于是殆有不忍言
者幸而平江以地利人和之故隐然为南方之保鄣然
餫饟之给比诸郡率十七八百需供亿动以万计而其
民亦已不胜夫凋瘵今公为郡以父母其民宁不有以
卷七 第 5a 页 WYG1226-0136c.png
辑绥抚摩之以阜其财以结其心乎嗟乎财者民之心
也不取诸民无以给国用取之无艺无以得民心品调
消息之间公得无其术哉是故一城之完朝廷免一城
之忧一民之安国家赖一民之力公也任郡寄之重上
体宵旰思治之勤而布宣其及下之仁不久政成天
子且亟用之当大任矣迩者济南韩公镛守鄱阳南阳
成公遵守武昌皆即其官召入参预大政庶几汉世郡
守入为三公之意朝廷今日之用公意其在此岂非天
卷七 第 5b 页 WYG1226-0136d.png
下士大夫之所望者乎顾祎草泽之人而有当世之志
于公之行因区区一言之公平日知祎为最厚将以其
言为不佞矣夫
   少微倡和集序
处以星名州其地多处士而隋时处士星尝见处士星
盖少微也其为州在浙东最左僻其土俗简以质其田
赋薄以寡自昔易为然其四境大抵山谷溪洞形势险
绝豪猾群党因㨿为窟穴往往啸聚嘑乱相攻剽贼杀
卷七 第 6a 页 WYG1226-0137a.png
而其为害比岁尤甚于时号难治矣至正乙未冬沿海
万户柳城石末公持阃帅之节来镇是州亦既除去奸
宄而抚其善良复其疆土而振其弛坏明年春江浙提
学青田刘公奉行中书之命实来相与辑绥之又明年
秋政通人和州以无事先是诏建枢密行院于江浙行
中书丞相兼领院事至是丞相乃承制以石末公为判
官刘公为经历即是州分院涖治焉于是石末公以元
勋世臣文武两全夙负重望而刘公起家进士雄文直
卷七 第 6b 页 WYG1226-0137b.png
节冠冕士林及诸僚佐宾属皆鸿生畯夫极一时之选
东南人物于斯为盛矣惟其志同而道合故其虽当多
事之际发号施令日不暇给而揽事触物辄为诗歌更
唱迭和殆无虚日长句短韵众制并作蔼乎律吕之相
应粲乎经纬之相比情之所至肆笔成章譬犹天机自
动天籁自鸣有不可遏者两年之间总之凡三百馀篇
名曰少微倡和集诗作于是州州以星名故亦因星以
名集也祎得而读之窃叹其爱君忧国伤世闵俗之情
卷七 第 7a 页 WYG1226-0137c.png
见于言辞者何其惓惓哉昔之论者有谓非能言之为
贵而不能不言之为贵少微诸诗其不能不言而言之
者乎夫其宏音丽采荡山川而贲草木题咏所及烨有
荣耀诚可谓是州之遭而百年之盛事与韩愈氏荆潭
之什曾子固氏齐州之作后先配美人之所知也若其
微意奥旨之所存有以系人心关政理明王化而为世
道劝者忧深思远有古风人之义则固非夫人之所知
而君子必能审之矣序而传之将不有慨然而兴感者
卷七 第 7b 页 WYG1226-0137d.png

   送朱仲桓序
予往岁客吴时与朱君子安游而善子安儒者而业于
医四方大夫士莫不与之游然于予情尤亲是时其子
仲桓甚少好读书数从予问学有相观而善之意焉别
去五六年世道益多故予亦归隐金华山不复出于是
与仲桓父子声迹不相闻久矣今年夏予偶游会稽邂
逅仲桓验其学益进气益充志益彊而齿尚少也窃心
卷七 第 8a 页 WYG1226-0138a.png
喜之仲桓间尝泫然为予言去年之春避难而来艰难
险阻实所备尝然流离颠沛中非其人固弗与交授馆
教生徒用束修之入为衣食而常有馀推其馀以周人
之急亦未尝不足也独念吾亲在吴中音问久疏引领
西望不胜白云之思焉今幸疆圉日靖兵事且解严吾
将还吴中为吾亲之省子其不有以告我乎予因为之
言曰士生今时欲以所学自见亦何其难也夫周公孔
子之教仁义礼乐之道所以为家国天下之具者儒者
卷七 第 8b 页 WYG1226-0138b.png
之学也今苟有其学矣而时方右武惟智名勇功之为
尚其孰从而用之故夫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
乎道而不知同乎俗者儒者之学大抵皆然而今孰从
而用之也嗟乎学何负于人人适自负之非人则负之
岂时使之然哉虽然时有污隆而君子为学不可因时
而作辍予盖窃望仲桓之益进于学也岂特有望于仲
桓进之以不止而庶几于古道者固予之志而不敢以
不自勉者也不合乎世不同乎俗而时不吾用吾何与
卷七 第 9a 页 WYG1226-0138c.png
知焉予平生交友留吴中居多仲桓见之幸为吾谢曰
故人王祎将长往穷山中无复有求于世矣苟有求我
者君其问诸山灵
   送孙实夫序
士之处远方而求用于今之世者其进亦难矣朝廷清
明倖门不启往岁方且汰省官吏诸冗员而比年以来
天下用兵虽赏功入粟之爵稍滥自非履战阵脱性命
于万死及有雄赀钜财足应令者名职亦未异以戾契
卷七 第 9b 页 WYG1226-0138d.png
致夫其大者既不可以倖得则为其小者不过试吏于
列郡而已然为郡府吏者积劳累考仅出为州县幕职
其能卓然自奋厉通材圆机能趍时合变者乃得擢用
宪漕诸司历掾宣阃上行中书考满及格始类名铨曹
予所得官而其能至是者盖亦无几耳然则事进取于
今世者岂不诚难矣哉若吾孙君实夫所谓通材圆机
足以趍时合变者也实夫初见推择给事浙东宪府最
受知宪副伯嘉讷公顾大者既不可得乃甘小者之是
卷七 第 10a 页 WYG1226-0139a.png
就因用宪府举试吏于越郡而越之郡长则玖拾公也
吾观近时持宪节而能恤大体者莫如伯嘉讷公握郡
符而能勤小物者莫如玖拾公二公之贤皆可谓无愧
于国家之倚任者也传言事其大夫之贤者夫得其贤
大夫以为所事因其所长导吾之所短即吾之所有以
辅其所不及则上下相与而无间矣实夫诚以事宪副
者推以事其贤郡长夫焉有不获者乎予尝以谓士凡
见用者虽所居之地有崇庳所守之职有优剧而已之
卷七 第 10b 页 WYG1226-0139b.png
所以立者宜无不同也何者本之以诚而先之以不欺
持之以廉而济之以无倦立乎己者其果有易此者乎
苟出于此将无往而不获乎上而况事其大夫之贤者
乎人徒知实夫之善于趍时合变由其通材圆机之适
于用而孰知其所以立者盖未尝不出于此也吾知其
自是必见擢用逸上捷出历藩阃而登省垣譬犹拾级
而升非足为难岂吾之所谓难者固实夫之所不难也
耶实夫临川人留吾邦者久与予相识将十馀年故予
卷七 第 11a 页 WYG1226-0139c.png
不能不言于其行越中多名士其乡先达夏先生叔通
郡博士杜先生彦通者予尝辱与游焉实夫暇日过从
以予言视之其必以予为能知实夫者矣
   鸣道集说序
古者立言之君子皆卓然有所自见其学术不苟同于
众人而惟道之是合故其言足以自成一家有托以不
朽是故圣人没道术为天下裂诸子者出言人人殊然
要其指归未始不合乎道夫苟合于道矣而其言有不
卷七 第 11b 页 WYG1226-0139d.png
传者未之有也嗟乎君子之立言难矣若屏山先生李
公者其庶几古之立言者乎先生讳之纯字纯甫弘州
人金章宗承安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资识英迈
天下书无不读其于庄周列禦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
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后遍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
之书读之一旦有会于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
说笺其不相合者著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也观其为
说前无古人诚卓然有所自见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
卷七 第 12a 页 WYG1226-0140a.png
惟道之是合者也遗山元公尝以中原豪杰称之谓其
庶几古者立言之君子岂不信乎嗟乎立言之难久矣
世之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会通以求道故有以
一人之见而决千载之是非者鲜不群疑而众骇之先
生是书其雄辨闳论以一人之见决千载之是非者往
往而是予故窃论其大旨著于篇端使览者得详焉
   浦阳戴先生诗序
昔日浦阳之言诗者二家焉曰仙华先生方公韶卿乌
卷七 第 12b 页 WYG1226-0140b.png
蜀先生柳公道传方公之诗幽雅而圆洁柳公之诗宏
丽而典则大抵皆取法盛唐而各成一家言用能俱有
重名于当世然方公隐者其诗传之者鲜而柳公尝待
制翰林天下莫不脍炙其言辞于是二公不可作矣继
其学而昌于诗者又得吾戴叔能先生焉叔能之诗质
而敷简而密优柔而不迫冲澹而不携庶几上追汉魏
之遗音其复自成一家者欤盖柳公学于方公而叔能
师事柳公为最久渊源之懿信不可诬祎尝读其诗而
卷七 第 13a 页 WYG1226-0140c.png
为之言曰三百篇而下莫古于汉魏莫盛于盛唐齐梁
晚唐有弗论矣今而浦阳之诗实有之叔能之诗其传
也必矣呜呼世有知言者其以吾言为足徵也哉
   汉七略序
七略汉侍中奉车都尉刘歆所作自秦人无道燔灭典
籍文章荡然汉兴改秦之辙大收篇籍除挟书之律开
献书之路孝武时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外有太
史太常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下及诸子
卷七 第 13b 页 WYG1226-0140d.png
传说皆充入焉至于成帝复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
下典籍既以大备乃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
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
之会向卒哀帝乃诏其子歆续父前业于是剖判艺文
总百家之绪种别而为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
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及班固
因之为艺文志而于其间颇出入不同其存者盖六略
卷七 第 14a 页 WYG1226-0141a.png
而辑略不复可考载籍之兴尚矣自圣人之经贤者之
传名人魁士之述作以及诸子九流百氏众技之杂出
诚有终年不能穷其旨累世不能究其业者是可谓广
且博矣然而求之未尝无其要也求之之要分其类例
而已矣类例之不分学术之所为不明也盖书者所以
载乎学术者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而学术之
异言人人殊自非大雅宏博之士为之簿判而区别之
抚末而探其本溯流而极其源以分其类例之所属则
卷七 第 14b 页 WYG1226-0141b.png
载籍之广何自而求之此刘氏七略之书所为有功于
载籍也所谓辑略者会稡众说掇拾精义以究大道之
变者也括囊大典统一圣真详传注之羽翼破后人之
附会是为六艺之略兼举儒墨推明道德列名法农杂
之流著阴阳纵横之术是为诸子略备道扬风谕雅正
侈丽之词是为诗赋略具权谋形势阴阳巧技之利是
为兵书略历象五行形像占验蓍龟梦卜之法则术数
审焉砭剂脉络寒温佐使神仙性命之说则方技详焉
卷七 第 15a 页 WYG1226-0141c.png
类例之分较若画一使凡学者一开卷间得以揽乎载
籍之梗槩而审夫学术之所存无复博而寡要之患此
其为功夫岂可少哉盖向歆父子为汉宗室号称博极
群书而世膺文儒之任载籍之充乎内府者受诏悉加
校理亦既参合同异别白伪真删其重复正其脱误无
复鲁鱼亥豕之讹然犹虑其类例不可不分而七略是
作门离户别条同贯共稽其本旨明著于篇俾不胜异
之说莫能相乱而古人学术之所存如指诸其掌谓之
卷七 第 15b 页 WYG1226-0141d.png
有功于载籍岂非然哉故尝论之十二野所以分天之
纲者也其要在明乎缠度而已九州所以分地之纪者
也其要在明乎疆界而已七略所以分书之次自非明
其类例乌能得其要厥后王俭之七志阮孝绪之七录
率皆因乎七略之遗而刘氏之功于是为不可废矣大
凡序六艺为九种诸子十种诗赋五种数术六种兵书
方技皆四种而艺文志所存六略三十八种凡五百九
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云
卷七 第 16a 页 WYG1226-0142a.png
   唐五礼序
唐五礼者非唐始有是礼也自三皇五帝至于三代五
礼之名未之有改及唐而损益之定为一代之制虽谓
之唐五礼可也若昔伏羲造俪皮作瑟而嘉礼兴神农
播种制饮食致敬鬼神而吉礼兴黄帝与蚩尤战而军
礼兴九牧倡教而宾礼兴葬于中野而凶礼兴五礼之
名于是乎兆唐虞修贽类帝以为吉礼遏密八音以为
凶礼征于有苗以为军礼群后四朝以为宾礼釐降嫔
卷七 第 16b 页 WYG1226-0142b.png
虞以为嘉礼五礼之文用厥以具沿夏历商而成周五
礼之文盖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粲然大备矣故曰自三
皇五帝以至三代五礼之名未之有改也三代而下历
秦汉魏晋以及于隋仪章制度莫唐为盛矣初太宗既
定天下践帝位即诏礼官学士修改五礼旧义房玄龄
魏徵等乃定著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十二篇
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百三十篇为百
卷贞观七年颁示天下是为贞观礼高宗以贞观礼节
卷七 第 17a 页 WYG1226-0142c.png
文未尽重修正之显庆三年礼成为百三十卷是为显
庆礼而是时许敬宗李义甫用事其取舍皆依违不中
节学者不便寻废不用唯依贞观礼为定及其后复显
庆礼行事礼司益无所凭玄宗开元十四年集贤院学
士张说奏唐之五礼仪注虽两经增修而其间颇不合
者莫或折衷宜诏学士官讲求斟酌古今定著而颁行
之乃令徐坚李锐施敬本等同加检校删之功不就说
卒萧嵩继其职复奏令王仲丘续为之二十年九月礼
卷七 第 17b 页 WYG1226-0142d.png
成是为开元礼一曰吉礼其仪五十五二曰嘉礼其仪
五十三曰宾礼其仪六四曰军礼其仪二十三五曰凶
礼其仪十八总百五十有二勒成百五十卷终唐之世
迄遵行焉曰贞观曰显庆曰开元总而言之所谓唐五
礼也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者也是故设
其器备其物定其数立其文以待其有事者凡皆因天
道以为节原人情以为制推而示之天下国家故可得
而正也然其器其物其数其文仪章制度历世未尝相
卷七 第 18a 页 WYG1226-0143a.png
同而所以制礼之意本末先后未有不同焉者也盖上
世之居也土处而已其葬埋也为沟而已至于中古为
之宫室不以土处为不可更也为之棺椁不以为沟为
不可易也又其后也更采椽之质而两观是设也易瓦
棺之素而文梓是攻也夫圣人者岂好为相反哉其所
为相反者乃所以相成所谓因天道原人情而为之节
制也故五礼者自三皇五帝以至三代下更秦汉魏晋
以及于隋其间或因或革未尝有同而制礼之意无不
卷七 第 18b 页 WYG1226-0143b.png
同也大抵古今之变不同仪章制度不能久而无弊及
其既弊则必损益之以求其当审其宜而后可行是以
礼之用在乎适时之变而其本在乎因天道原人情本
末先后求合乎先王之意也故礼之本所以合理也不
可不同礼之用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此圣人制礼之
意也唐之为礼其器其物其数其文仪章制度虽不能
一一以合先王之迹然百代之损益三变而著明折乎
古今酌乎文质求其当审其宜以为一代之制者其本
卷七 第 19a 页 WYG1226-0143c.png
末先后固不可谓不尽合乎先王之意而议之也是用
为之序论以著其说庶议礼之家得以慎所择焉五礼
之目旧以吉凶军宾嘉为次而唐以嘉宾次吉军凶次
宾其义类相从终始无黩为尤足㨿依矣
   刘氏族谱序
刘氏在康山为望族世居县南八十里之三台系出汉
中山靖王之后有讳衍者仕晋为水衡都尉封关内侯
曰登仕齐为右丞相曰明仕隋为东郡太守曰德威仕
卷七 第 19b 页 WYG1226-0143d.png
唐为大理少卿德威之后曰玢曰鋹皆仕南唐李氏随
煜自金陵迁洪都再徙鄱阳玢居南源之虎墩鋹居西
源之龙湾二族皆繁衍簪缨诗礼为郡邑之冠鋹后曰
孟镇者克绍先烈有声于时谱牒之述亦尝修葺厥孙
宏堂复为赘婿于楼里谢氏因居三台之下生子禄明
禄明生玉玉生金翁金翁生用一用二金翁乃予所交
者然虽潜耀弗仕其所以振起士风汲汲于家谱之修
诚为刘氏之贤子孙矣间以刘氏得姓之由始徙传绪
卷七 第 20a 页 WYG1226-0144a.png
之详列为谱图持以示祎而请序嗟夫古有大宗小宗
之法自宗法废而有谱牒以维持世族盖俾夫为之后
者知其本之所自出而有尊尊之义焉详其支之所由
分而有亲亲之道焉尊尊亲亲之意尽而谱法备矣今
观刘氏之族远矣其谱所载干支疏畅纲网联络昭穆
次序秩然而不紊亲疏远近昭然而可考孟镇聿修于
前金翁维新于后可谓知所务矣为刘氏之子孙者睹
是谱则知家世之源流思祖宗之盛烈以嗣以续绵绵
卷七 第 20b 页 WYG1226-0144b.png
延延引而弗替矣
   赠熊君序
士之出于三代之时者何其幸也盖其养也有井牧以
为之田其处也有比闾以为之居其教也有塾之左右
师以为之师其学也有仁义礼乐德行以为之教及其
艺成而可仕也乡里推其贤者能者而宾兴之以达于
王朝论定而使之官上之人盖汲汲以求之而为士者
固未始有求于其上之心是则士之出于其时者其心
卷七 第 21a 页 WYG1226-0144c.png
为甚安其力为甚易也自世斁道散四民失其业而莫
士为尤甚田非有井牧之分也居非有比闾之连也师
非有左师右师之职而教非有仁义礼乐德行之素也
至于仕则又在上者操爵禄以诱其下在下者怀智术
以要其上上下之间皆非诚心以相与故为士者恒产
恒心之既无则往往穷困颠踣之不暇而其能自卓立
以表见于世者无几焉呜呼士之不幸而出于三代之
后者其成之之难有如此而况顷年以来宇内多故争
卷七 第 21b 页 WYG1226-0144d.png
寻常以尽其民未有休息也则为士于今日者宜其穷
困颠踣视昔有加其心甚劳而力甚艰也是岂势使之
然不得不至是欤临川熊君负其才艺而年方盛古所
谓誉髦之士也使其获出于三代之时吾知上之人将
有以求之矣而今也君曾不急于自见漠乎无求于上
之心来游江左居无几何即幡然而归其乡其不谓之
贤欤欧阳子有言后世之所谓贤其可贵于三代之士
远矣岂非信然欤抑吾闻之小雅之诗曰菁菁者莪在
卷七 第 22a 页 WYG1226-0145a.png
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贤者之所在固夫人之所
同好也又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贤者之不留其以系于人之思也乃若是然则熊君之
来而遂去也吾安得不为之慨然也哉
   送胡先生序
尚论吾婺学术之懿宋南渡以还东莱吕成公龙川陈
文毅公说斋大著唐公同时并兴吕公以圣贤之学自
任上继道统之重唐公之学盖深究帝王经世之大谊
卷七 第 22b 页 WYG1226-0145b.png
而陈公复明乎皇帝王霸之略而有志于事功者也即
其所自立者观之虽不能苟同然其为道皆著于文也
其文皆所以载道也文义道学曷有异乎哉有元以来
仁山金文安公以其传于北山何文定公鲁斋王文宪
公者传之白云许文懿公实以道学名其家而司丞永
康胡公待制浦阳柳公侍讲乌伤黄公以及礼部兰溪
吴公翰林东阳张公则以文章家知名虽若门户异趋
而本其立言之要道皆著于文文皆载乎道固未始有
卷七 第 23a 页 WYG1226-0145c.png
不同焉者渊乎粹哉皆可谓圣贤之为学者矣以故八
十年间踵武相望悉为世大儒海内咸所宗师夫何后
生晚进顾乃因其所不同而疑其所为同言道学者以
穷研训诂为极致言文章者以修饬辞语为能事各立
标榜互相排抵而不究夫统宗会元之归于是诸公之
志日微而学术之弊遂有不可胜言者矣故祎与仲申
胡先生每论及此未尝不太息焉盖慨夫乡学之渊源
不可不勉于继承也嗟乎先生其可谓能继承者乎先
卷七 第 23b 页 WYG1226-0145d.png
生资器卓绝自许公柳公而下皆及师友之博考精思
封殖深固其言明洁隽健善自驰骋用以雄文奥学著
闻东南然素无仕进意今宰臣雅重其名遣使聘之而
重烦以政乃授三衢郡文学祎窃告之曰师道之不立
久矣况比年以来海宇多故惟干戈是寻而礼乐俎豆
之事废不复讲然硕果不食君子无终穷之道主教一
郡虽其职非显荣而斯道之作兴系焉昔文定公之教
授湖学也分经义治事诸科以教弟子凡出其门者皆
卷七 第 24a 页 WYG1226-0146a.png
为成材东都言师道者莫于斯为盛文定于先生为远
祖其所以教湖学者先生于衢将不以为己任乎嗟乎
继乡学之懿而任师道之重吾之望于先生于是为至
先生其以为然否乎
   盛修龄诗集
新昌盛君修龄诗若干卷金华王祎为其序曰诗至于
唐盛矣然其能自名家者其为辞各不同盖发于情以
为诗情之所发人人不同则见于诗固亦不得而苟同
卷七 第 24b 页 WYG1226-0146b.png
也是故王维之幽雅杜牧之俊迈张籍之古淡孟郊之
悲苦贾岛之清邃温庭筠之富艳李长吉之奇诡元白
之平易典则韦柳之温丽靖深盖其所以为辞者即其
情之寓也而今世之为诗者大抵习乎其辞而不本于
其情故辞虽工而情则非有若吾修龄之诗其有得温
丽靖深之情者欤予尝评其诗譬如芙蕖出水污泥不
染而姿态婉然如春莺出谷音韵圆媆而自谐律吕儗
诸唐人其韦柳之流矣至其力追古作又如紫霞琴谱
卷七 第 25a 页 WYG1226-0146c.png
虽时变新调而古意终在有得乎汉魏之音为多是可
谓情辞俱至足以自名其家者也修龄早推择为郡吏
后乃以进士起家调奉化州判官辟江浙行中书省掾
除福建行中书省管勾迁检校官又除儒学提举不赴
隐居龙泉山中葛巾野服自放于烟霞泉石间邈焉不
与世接富贵一不累其志若将终身焉嗟乎读其诗必
也论其人有不知其人观其诗可知也不知其诗者苟
徵予言其亦可知也夫
卷七 第 25b 页 WYG1226-0146d.png
   郁离子序
郁离子若干卷青田刘先生所著也六经以后诸子者
出其立言皆将以明夫道也而其为言人人殊盖其患
在于求胜求胜则尚奇尚奇则立异夫圣人之道不可
以异求也愈异则愈不奇愈奇则愈不胜故诸子者门
分户列各立标准奋其私智骛其臆说为书日繁而能
不诡于道术者几希宜其传于后世者恒鲜而泯灭不
闻者不可胜道也先生是书虽寓言居多然其于天地
卷七 第 26a 页 WYG1226-0147a.png
阴阳性命道德世运政治礼乐法度之际详矣揆之圣
人之道盖所谓不悖焉者固不特言语之工而已此其
有不传者欤先生名基字伯温治春秋以进士起家仕
稍不显而狷介之名素著遭世大乱益韬晦不苟出虽
出不苟就也用是人尊信之以为有道之君子云
   匡山诗序
穹壤閒扶舆清淑之气钟而为名山凡其幽遐瑰诡闳
壮之观皆天作而地藏之故造物者恒秘而不轻以遗
卷七 第 26b 页 WYG1226-0147b.png
人人之离世乐道者或从而得之既抉幽摅閟以㨿其
形境之胜又莫不托之题咏以写景致而宣物情盖山
因人而名人因文以传此自昔之所同而今匡山之诗
所为作也匡在龙泉西南百馀里最为峻险或曰山之
形四起而中窊状类乎筐故名匡或曰以其山似匡庐
因名匡山也县人张三益先生实居之先是山深蔽翳
于荆棘人迹所罕及先生得之乃始有以发其形境之
胜焉山多古松既㨿其绝胜处结庵曰看松庵西南有
卷七 第 27a 页 WYG1226-0147c.png
深渊中潜蛟龙云气所常出又为亭其上曰烟云万顷
庵西南山益高上入霄汉远近数百里可俯视又为亭
曰唯天在上庵东北林樾幽邃当夏亦寒又为亭曰清
高庵正南地夷旷而明迥东西山诸峰皆若拱揖者又
为亭曰环中于是匡山幽遐瑰诡闳壮之观天作而地
藏者至是揽拾无遗矣太史宋公尝为之记先生复属
一时之鸿畯各按题以赋诗秀语奇辞层出踵继其多
至若干首即而读之非唯匡山之所为胜从可槩见而
卷七 第 27b 页 WYG1226-0147d.png
先生之高标逸操亦固托之以永传也盖处为郡山川
最清峻而龙泉𨽻处为属县重岭复嶂尤为险绝其地
上直少微故世有隐者如近代周启明管师复辈皆肥
遁其间馀风遗韵邈然不可及已先生韫德韫器雅志
丘壑将以古隐者自期夙昔晦迹于兹山若将终身焉
今虽不果于离世复出为世用而其乐道之心今昔无
间意其讽咏诸人之诗一展卷间岩姿壑态应接不暇
如身在山上而啸傲云烟之表洞视千载遐瞩八纮胸
卷七 第 28a 页 WYG1226-0148a.png
中油然之乐人盖有不能知之者矣是则诸诗之作虽
以儗诸灵运石壁精舍等什亦复何愧故予为之序俾
传焉
   罗鄂州小集后序
罗鄂州小集故为书十卷鄂人尝以刻板其州新安郑
氏家亦有刻本岁久皆废轶今其存者五卷其七世孙
宣明力搜访之复得杂文若干首附于五卷之末而郡
人赵汸氏新喻赵埙氏皆为订其讹舛乃重刻板以传
卷七 第 28b 页 WYG1226-0148b.png
属予序其后罗公讳愿字端艮新安人也幼颖悟强记
绝人比长落笔动万言若不经思者既乃悚焉自悔力
探精索或数月不妄作一语刋落世俗陈腐之习悉取
法于秦汉盖其学号称宏博而其文雄深典雅几于古
矣公蚤以荫补官绍兴末调临安府新城县监税又监
饶州景德镇税寻监南岳庙非其志也乾道二年擢进
士第历知饶州番阳县不上予祠主管台州崇道观八
年除通判赣州摄其守事以简易为治赣人化之部使
卷七 第 29a 页 WYG1226-0148c.png
者列其治行以闻淳熙六年知南剑州陛辞奏疏其言
剀切深中时弊孝宗嘉纳之从臣又交荐其才改知鄂
州既至郡上疏言鄂自古用武之地下流阳罗堡尤险
要城垒皆不可不治民饥以田质榖而本息不侔宜为
立其中制强盗法当死而贳之者诸州所配𨽻其数不
实当究其数以绝奸宄濒湖旷土新旧佃种者皆有弊
覈其实而定著之则租税可易集民间臧获多边鄙良
民奸人诱略以来宜听其自言官而官出之其政事若
卷七 第 29b 页 WYG1226-0148d.png
此类多所施设而尤以劝学劭农为先久之绩用大著
蔼然有循吏风适天旱祷雨立日中得暴疾而卒年四
十有九十一年七月也鄂人怀其德图其象灵竹寺祠
焉初公父汝楫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吏部尚
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以卒立朝
有风槩为时名卿及公又以文学世其家公兄弟六人
兄颢吁并通判福州颉通判夔州颂知郢州弟颀通判
蕲州亦皆以文学名而其后子孙复彬彬然多可称道
卷七 第 30a 页 WYG1226-0149a.png
者故论新安之世家未有盛于罗氏者也公平生所为
文甚多此所谓小集特存十一于千百朱徽公盖尝深
服其文有经纬而亦惜其传之不能多也呜呼公之于
文观其所自致诚足以自名其家而卓然有立于不朽
矣列诸儒林文苑之间无足多者而史阙其传后生晚
出几无所于考非可叹哉余故序其书特述其履官行
事并其家世渊源之懿盖以补史氏之阙使读其书者
因得知其人焉公所著别有尔雅翼若干卷新安志若
卷七 第 30b 页 WYG1226-0149b.png
干卷行于世
   陈氏族谱图序
宣城陈氏世为其郡衣冠家有仕南唐为刑部尚书者
讳初明自升来迁而宣城之有陈氏自尚书始至宋绍
兴间敷文阁待制讳天麟仕既光显而其族益盛盖自
尚书而下及今十有六世子孙蕃衍其间以才学自见
者殆不可悉数故有族谱以纪世次而荐经丧乱简篇
散轶十四世孙敏惧愈久且益坠乃裒辑成编复为图
卷七 第 31a 页 WYG1226-0149c.png
以著明之既成属余序序曰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圣人
所以叙天伦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者也汉魏以降宗
法废而门地盛于是谱牒之学兴焉族之有谱其犹宗
法之遗意欤宋世言族谱者二家曰庐陵欧阳氏眉山
苏氏而二家之法厥各不同欧阳氏则世经人纬取法
于史氏之年表苏氏则系联𣲖属如礼家所为宗图者
及论其所为同则皆使人均重其本之所自出有尊尊
之义焉各详其支之所由分有亲亲之道焉尊尊亲亲
卷七 第 31b 页 WYG1226-0149d.png
之意尽而谱法备矣是故宗法既废之后圣人叙天伦
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之遗意犹粲然于族谱见之君
子之有志于存礼者其忍复置而弗讲乎陈氏之族远
矣其所为逾远而可考者以有谱存焉耳今敏既因其
旧悉加诠次而又重为之图盖合欧阳氏苏氏之法而
兼有之爰自顷岁天下多故士大夫家莫不苟简以废
礼而敏独于此加之意焉其可谓知礼也已敏字季明
前乡贡进士以文学知名今时云
卷七 第 32a 页 WYG1226-0150a.png
   孝行诗序
宋之季年滁阳有笃行君子曰范君讳酉新字孟东学
者因其别号称之曰青山先生仕尝赞阃幕教郡庠虽
不显融而纯德懿行当世儒者皆尊慕之其设教于乡
闾也患后生小子淩虚厉空而不省乎孝弟之实乃为
诗三十篇极言父母孕育鞠养教诲之劬劳与人子之
所以孝弟乎其亲者情切而理明义正而实备质而不
失于俚详而不流于烦读之使人孝弟之心油然而生
卷七 第 32b 页 WYG1226-0150b.png
诚可谓有补于世教者也三百篇之诗其言人之大伦
至矣自当时闾阎女妇皆能习而知其义而后世虽老
师宿儒犹不能通焉者则以去古逾远弗达其辞故也
先生此三十篇者其于辞可谓达矣广而传之有弗习
而通之者乎昔者子朱子之为小学书也盖尝欲取近
代之诗有关于世教者类而列之然弗果也呜呼先生
之诗其殆成朱子所欲为者欤先生之孙常尝守姑孰
将刻板以惠学者以余辱托斯文之雅俾为序其首故
卷七 第 33a 页 WYG1226-0150c.png
余为掇其大旨而书之
   章氏兄弟字序
龙泉章三益先生以书来谓余曰吾同母兄弟凡三人
焉伯氏有子曰存仁仲氏有子曰存质皆幸冠而成人
朋友之间字存仁曰允恕字存质曰允忠既教之矣惟
是制字之义不宜无说子尚有以重教之也盖尝闻之
天以是理赋诸人人禀之以为性谓之仁故仁乃理之
具于心者理具于心而推之以及乎人物者恕也恕者
卷七 第 33b 页 WYG1226-0150d.png
以己及物之谓也是以圣人之教人必强恕而行为求
仁之先务是恕固仁之所以推也天以是气畀诸人人
受之为形而质凝焉质固一于朴者然而且已趍于文
矣故其所以为质者忠也忠者浑然诚确之谓也是以
三代之为治有尚忠者矣而后继之以尚质则忠固质
之所为本也从是论之仁非恕则莫之推是恕者仁之
用也质非忠则莫之本是忠者质之先也是则存仁之
字允恕存质之字允忠揆诸名义固可谓有合而称情
卷七 第 34a 页 WYG1226-0151a.png
者也抑余闻之君子之制字也所以尊其名也名之所
为尊将望之以成人之道也故君子之志于成人者因
其所为名字者而反求之亦可以造其至矣然则于仁
也力于恕以为入德之方于质也本于忠以为立诚之
要各从其类而致其至焉岂非圣贤之为学者欤疏其
说以贻之并以视先生何如也
   赠郭士中序
余客升取友于其土得郭君士中士中六人家故多赀
卷七 第 34b 页 WYG1226-0151b.png
而尚义十年间避兵乃徙升其兄士言尝为国子生好
学善持论前年以兵死豫章余不及识之而士中辱与
余定交日相过从讲说经史疑义或取古今文挈长较
短如是以为常久之聆其言观其行不见其非吾爱也
乙巳冬中忽为余言将溯大江而至武昌由武昌泛重
湖而抵长沙行且有日愿得一言以识别余闻之怃然
若自失噫自余顷岁忧患之馀闭门闻风雨声心辄怦
怦然出门适康庄亦若蹑羊肠蹈虎尾兢愓不自持盖
卷七 第 35a 页 WYG1226-0151c.png
其志气选耎久矣故闻士中之行冒严冬涉远道虽壮
其游而窃不胜其愧也而士中顾乃徵余言其将奚所
云耶然追念余三十许时驱驰于吴越楚宋齐鲁燕赵
之郊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不以为难其好游视今士中
尤甚士中少余十数岁政余好游之年也则其操舟趣
驾为是二三千里之行宜乎无难是亦志气之盛使之
然也虽然余闻之昔人之好游非徒游也昔之好游者
无如司马子长其足迹殆且半天下而其所历揽山川
卷七 第 35b 页 WYG1226-0151d.png
之形胜悉用资以为文其得于大江长淮洞庭彭蠡则
为文奔放浩漫渊深而渟滀得于龙门剑阁九疑苍梧
则为文崭绝峭峻纡郁而幽深泛沅湘吊忠魂则其文
感愤而悲激过大梁涉丰沛观争战之墟则其文沈雄
而淩厉讲业齐鲁乡射邹峄想圣人之遗风瞻泰岳之
尊安则其文典重温雅有正人君子之仪焉是其所以
奇于文者庸非以游故耶若子长者其长于游者耶今
士中之游计其所历固不能子长之十一意其历揽所
卷七 第 36a 页 WYG1226-0152a.png
及而资以为文者亦必将有得焉殆非徒游而已也士
中他日归以其文相视吾见浑雄奇崛而变态横生者
未必不因兹游之故则士中之长于游也宁独有愧于
昔人也哉
   送绍兴守张侯序
圣天子以神武取天下海内为一天下大定重念比年
以来民生失职思有以惠绥之以谓近民之官莫切于
郡县故守令之选每加慎焉比遣使者行浙东郡县问
卷七 第 36b 页 WYG1226-0152b.png
民所疾苦至金华金华父老告使者言数年前吾邑有
主簿张君爱民甚吾民至今思之不能忘朝廷倘嘉惠
吾民愿得张君复来为金华使者还以其民言闻上为
之嘉叹即命以张某为郡守守金华于是张侯去金
华再迁官方为侍仪使朝夕在上左右会绍兴阙守
中书省臣奏命张某守绍兴为宜有旨从之张侯行在
朝僚友咸属余为言以赠之以余金华人为能知张侯
也呜呼自兵兴以来天下凋郡弊县比比而是民生不
卷七 第 37a 页 WYG1226-0152c.png
遂久矣惟是浙东西民被兵少生齿故繁庶然徵需科
敛之荐加其民之困亦已甚矣虽郡县政体有不同而
均之为民牧爱民之心宜无不同今张侯之为越即前
日金华之爱民者推而行之越之民有不从其惠者几
希余忝职太史氏窃知皇上所以慎选守牧之意故特
为张侯言之侯行矣他日政成其必无负圣天子见用
之意而以循吏著称史册者其必张侯矣余不敏尚能
执笔以俟
卷七 第 37b 页 WYG1226-0152d.png
   周易演说序
周易演说京兆石君伯元之所著也石君之言曰圣人
之作易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必如是故天下后
世之人悉能知而行之在天则道器之变通也在人则
日用之事业也此圣人所以为生民立命者也自汉以
下易道无传诸儒之传注百有馀家然考象辞者咸泥
于术数谈义理者或沦于空虚以故圣人设卦观象赞
卷七 第 38a 页 WYG1226-0153a.png
辞而明吉凶以为开物成务之用者其本旨因晦而不
明夫易道不可以传注求求易道于传注则其道为愈
不明矣于是诸儒之说悉弃弗省间独取河洛二图以
玩索之一旦恍然若心领其义而神会其旨者遂乃笔
而为书每卦有说其引物指事也为甚近其析理陈义
也为甚著大抵专以明象为要取之有所从推之有所
用非苟为空言而已至于河图洛书之数重卦变卦揲
卦之法又为十有二图以发挥其要指总名之曰周易
卷七 第 38b 页 WYG1226-0153b.png
演说其言皆出于自得之妙而未尝有所蹈袭者焉余
尝以谓君子之为言不必取异于人亦不必务同于人
也求与人异是骄己以胜夫人也求人之己同是强人
之随乎己也要皆失之偏而不能适乎至当之归今石
君之于易非故与人为异同也推其所自得者以为言
以求夫至当之适故不能无异同焉耳虽其所以合乎
圣人者非人所能知苟非其自信之笃乌能及是哉抑
余论之易至程子为传始一于言理及朱子本义又专
卷七 第 39a 页 WYG1226-0153c.png
于卜筮其道盖已甚明后世言易者殆无以尚之矣演
说之书石君以为继程子而作然非惟诸儒之传注有
所不取而于程子朱子之说有不合焉亦不恤也嗟乎
石君其诚笃于自信者乎君在异时常举乡贡进士为
陜西第一已而隐不仕关辅之学未能或之先而今亦
老矣盖其学受于贾仲元氏而贾氏学于萧贞敏公同
文贞公一出于正者也石君以余能相知也出其所为
演说者属为序余不得辞世之不知君者因余言而求
卷七 第 39b 页 WYG1226-0153d.png
之则其为书固可得而知也
   王氏迂论序
圣贤之道所以致用于世也礼乐典章制度名物盖实
致用之具而圣贤精神心术之所寓故在学者尤不可
以不讲是故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
师古师古在乎随时苟不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则
何以涉事济变而弥纶天下之务哉秦汉以来儒者之
学或泥于训诂或沦于辞章或淫于清虚或滞于功利
卷七 第 40a 页 WYG1226-0154a.png
其于圣贤致用之道能通焉者鲜矣至于宋而有永嘉
经制之学焉盖自郑景望氏薛士龙氏以及陈君举氏
叶正则氏先后迭起其于井牧卒乘郊丘庙社章服职
官刑法之类靡不博考而精讨本末源流粲然明白条
分缕析可举而行当其时吾金华唐与正氏帝王经世
之术永康陈同父氏古今事功之说与之并出新安朱
子皆所推叹然于永嘉诸君子之学独深许之岂不以
经制之讲固圣贤之所以为道者欤近时有郑天趣先
卷七 第 40b 页 WYG1226-0154b.png
生者永嘉人也其于乡学能备究之缙云王熙阳氏蚤
岁尝从先生游闻见之际所得者既多乃复即群经诸
史百家之书而大肆其力焉推其所得著而为书有书
海通辨三礼纂要左氏钩玄总若干卷凡庐井车服禘
祫泉币之属礼乐典章之所系者皆为之论议其事之
本原大抵兼取杜氏通典郑氏通志马氏通考等书而
其为论则务以发前儒之所未发条理明顺联如贯珠
考覈精详审如中鹄既乃掇其所为论别成一书若干
卷七 第 41a 页 WYG1226-0154c.png
卷曰迂论呜呼经制之学世不复讲久矣今吾熙阳乃
独肆力于此岂非有志于致用者欤世有观会通以行
典礼者吾知于熙阳之书其必有所徵矣熙阳学博而
才赡顷用内翰临川危公荐入翰林为太史属寻奉使
安南还擢工部员外郎辞不拜补外调渑池县丞其他
所著有交山文集若干卷行于世余与熙阳交久且契
其学问之所至颇能知之故因序其所谓迂论者使传

卷七 第 41b 页 WYG1226-0154d.png
   黄子邕诗集序
旴江黄子邕氏善为诗其诗有曰醉㝱藁者皆古乐府
歌行五言古体总若干卷其辞简质平实壹本于汉魏
而绝去近代声律之弊殆几于古矣嗟乎若子邕者岂
非其意欲追古之作者以为并然可不谓为今世之能
言者欤予尝论之三百篇之诗其作者非一人亦非一
时之所作而其为言大抵指事立义明而易知引物连
类近而易见未尝有艰深矫饰之语而天道之显晦人
卷七 第 42a 页 WYG1226-0155a.png
事之治否世变之隆污物理之盛衰无不著焉此诗之
体所以为有系也后世之言诗者不知出此往往惟衒
其才藻而漫衍华缛奇诡浮靡之是尚较妍蚩工拙于
辞语间而不顾其大体之所系江左以来迄于唐宋其
习皆然是其为弊固亦非一日矣今子邕乃能斥漫衍
以为简屏华缛以为质黜奇诡以为平祛浮靡以为实
读其辞知其于天道人事世变物理之际详矣等而上
之讵止于汉魏而已哉故予以谓子邕之诗殆几于古
卷七 第 42b 页 WYG1226-0155b.png
今世能言之士如子邕者盖不可多得也子邕尝北游
遭世叔季其言不见用其志郁郁不得遂赖今天子
明圣尽收前代遗才而甄录之故子邕遂擢官于礼部
会朝廷方务稽古礼文之事讨论润色出于子邕者居
多盖子邕之学不特善于诗而已予故论其诗并及其
平生之槩使读之者因得以悉其人而又以见予于子
邕之诗能知其意之所在与其学之所至非苟焉相好
而已也
卷七 第 43a 页 WYG1226-0155c.png
   送郑仲宗序
上之三年夏诏徵江西诸郡县民凡称大家者悉赴阙
既集阙下则造之于廷而亲训谕之凡天地阴阳性命
仁义古今治乱盛衰纪纲法度赋税供给风俗政治得
失之故谆谆焉累数千百言又恐其或遗忘而不能详
也则刻而为书以摹本分赐之乃六月十三日庚午上
御奉天门翰林臣宋濂臣詹同臣王祎及起居注臣
陈敬奏事毕赐坐从容问曰卿等知朕所以训谕斯民
卷七 第 43b 页 WYG1226-0155d.png
之意乎臣祎谨对曰自古帝王皆身兼君师之任君以
治民师以教民三代而下为人主者知为治而不知为
教今陛下主天下为治之道已备而又集凡民而训谕
之耳提面命不啻严师之于弟子此政古昔帝王教
民之意也又问卿等亦尝见乡人有论否乎臣濂对
曰臣乡人浦江义门郑氏实来受训谕为臣言陛下教
之之旨甚至今还且将以所赐书重刻而摹之使其乡
里之民家有是书以广宣圣意矣越数日仲宗来请
卷七 第 44a 页 WYG1226-0156a.png
别且求言以为赠仲宗即所谓义门郑氏者夫仲宗之
来既承圣天子之丁宁告戒至详且悉天下之言宜
莫有加之者矣而顾又求言于祎何耶祎也闻之三代
之民人有士君子之行岂必皆待上之人匡直辅翼而
振德之哉盖其性质本善而又薰陶渐磨之素至故一
鼓舞之间莫不兴起于为善而比屋可封之俗成矣今
仲宗之家十叶聚食蔼然有仁义之风庶几一家之三
代今又昭受圣训而且图使乡里之民同兴于仁让上
卷七 第 44b 页 WYG1226-0156b.png
下相成如此岂非三代之君民者与夫纪述上德而推
扬之以风厉乎四方者史臣之职也祎故具志其事书
以告仲宗若仲宗才学之懿行役之勤则凡赋诗者当
能称诵之兹不复道
 
 
 
 王忠文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