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录--王晖卷一

卷一 第 230620b 页
卷一 第 1a 页 0725-052.png
玄珠录卷上
    洪元王玄览法师口诀
十方诸法并可言得所言诸法并是虚妄其
不言之法亦对此妄言法既妄不言亦妄此
等既并是妄何处是真即妄等之法并悉是
真此等既悉是真前者何故言妄为起言故
所以说妄何故说真为起言故所以说真何
故起言欲达彼耳故彼何须听欲通心故何
故通心令得道故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
卷一 第 1b 页 0725-053.png
动不乖寂(如本/印字)以物禀道故物异道亦异此
则是道之应物(如泥/印字)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
字而本印字不减(此谕道动/不乖寂)本字虽不减复
能印多泥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此谕物动/道亦动)
故曰既以与人己愈有
道无所不在皆属道应若以应处为是者不
应不来其应即死若以不应处为是者其应
若来不应处又死何处是道若能以至为是
者可与不可俱是道若以为非者可与不可
俱非道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知中
卷一 第 2a 页 0725-054.png
间覼缕推之自得甚正正之实性与空合德
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
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
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
经云自伪不别真请问真道之行答境尽行
周名为正道舒心遍境出智依他他处若周
则为大体大体既就即隳小身兼以小身并
同境分常以心道为能境身为所能能所互
用法界圆成能所各息而真体常寂
问经云道与众生相结连若为同异答道与
卷一 第 2b 页 0725-055.png
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何者道与众生
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
以异异法不同处名亦不相待难名既不相
待云何辄得名于同辄得名于异辄得言于
常及言于非常答其法中各无比故各无因
故由何得其名若许有名者明知一法有两
名若许无名者明知一法无一名答我但彊
言之所以有其名虽彊即一时彊是同亦是
异是常是无常忘即一时忘非同亦非异非
常非无常其法真实性无彊无不彊无常无
卷一 第 3a 页 0725-056.png
不常云何于无中而彊立名字答入默难其
法若定是于默天下无彊者若也有彊者其
默还非真又答只为见默故所以于中会见
彊其默元来无明知亦无彊
论云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众生禀道生
众生是道不答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
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脩习难若众生非是
道而脩得道者乃得身外道众生元不云何
言脩得道众生无常性所以因脩而得道其
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脩众生不自名因
卷一 第 3b 页 0725-057.png
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
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
所以众生非是道能脩而得道所以道非是
众生能应众生脩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
是道超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其法真实性
非起亦非忘亦非非起忘入等存之行者自
了得理则存存中带忘则观观中得通则存
道与众生互相因若有众生即有道众生既
无道亦无众生与道而同彼众生与道而俱
顺云何立法教独劝众生脩众生若得道得
卷一 第 4a 页 0725-058.png
道离所脩道若应众生道即离所习经既不
许著何得有修习所言修习者法因妄立名
妄法既非真教言并糟粕何故苦执教而言
有所脩是故道与众生教三皆不可得三既
不可得亦乃非是空不合亦不离真实之如
是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
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
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脩之欲遣显众
生未隐时舍三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
圆通圆通则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
卷一 第 4b 页 0725-059.png
烦恼则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脩脩之
既也證离脩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
真道常随生死与生死而俱彼众生虽生道
不生众生虽死道不死众生若死其道与死
合众生若生其道与生合经生历死常与道
合方可方不可若可于死者生方则无道若
可于生者死方则无道其道无可无不可所
以知道常生死而非常生死之外无别道其
道之外无别生死生死与道不相舍离亦未
曾即合常有生死故所以不可即不舍生死
卷一 第 5a 页 0725-060.png
故所以不可离入等从等入观观通入存存
若忘复观观不妨存存不妨观观即存于存
存即存于观存观不一不二亦一亦二入等
复观而存之
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超起自众生超道
体何曾起诸法若忘者无一物而不忘忘自
众生忘道体何曾忘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
忘若言真是非起忘起忘因何有道即不遍
于起忘由何得名道由何名起忘还因起忘
知实性复因实性识超忘成即一时成灭即
卷一 第 5b 页 0725-061.png
一时灭(入等)谕明闇虽生灭未曾舍虚空虚
空虽常住未曾舍明闇明闇有生灭虚空不
生灭虚空有明闇明闇非虚空只是明闇空
复是空明闇明闇与空不曾一不曾二亦是
一亦是二四语之中道不一亦不二亦非一
非二入等乃存常以所知为己身以能知为
己心即知见等法为可道知见性空为真道
知见无边为大身似见为大眼似声为大耳
识所知为大心大心性空为解脱解脱即心
漏尽心漏尽即身漏尽身漏虽尽而非无此
卷一 第 6a 页 0725-062.png
等而即体常空能观所观总同属心亦同属
境心之与境各处其方实不往来从何而起
若悟起同不起即得于心定矣
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
道矣虽众生死灭后知见自然灭何假苦劝
脩彊令灭知见释死不自由死死时由他死
死后知见灭此灭并由他后身出生时生时
会由他知见随生起所以身被缚不得道矣
若使身在未灭时自由灭知见当至身灭时
知见先以无至己后生时自然不受生无生
卷一 第 6b 页 0725-063.png
无知见是故得解脱赞曰
死不自由死 死后由他生 知见由我灭
由我后不生
身有重先了身中诸有既空其空亦空心有
天游空有俱空心无所系
将巡以约人随人有始终将巡以约环随环
无始终何以故人环共生巡故(其巡处三相/亦四相随人)
(随环自/随随空)难此巡处在何方人环元不增云何
得有巡答谛而观此巡不在人环外而得有
此巡巡又非声色毕竟皆空行者当以知知
卷一 第 7a 页 0725-064.png
于巡其巡既空知亦空其知既空则同无知
无知之中无巡无空无空则无知无知谁当
与此等既无不有知亦无有无知又曰其若
有知却有名无知其知元不有无有无无知
心中本无知对境始生知心中非无知不对
剩无知人道木火亦然故曰无常可使有有
常可使无因有对不对有知有不知不因对
不对无知无不知有知有不知有所而不知
无知无不知无所而不知故曰身之所见旧
国旧都望之畅然况归无知至性至体之都
卷一 第 7b 页 0725-065.png
邑乎则洞然妙矣将心对境心境互起境不
摇心是心妄超心不自起因境而起无心之
境境不自超无境之心亦不自起可道为假
道常道为真道若住于常者此常会是可何
者常独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对可故其常
会成可赴言已出世言常亦言可若也不起
言无常亦无可常可既元无亦无无常可若
在众言等则是有欲观其徼若悟众言空则
是无欲观其妙
体用不相是何者体非用用非体谛而观之
卷一 第 8a 页 0725-066.png
动体将作用其用会是体息用以归体其体
会是用存之有四忘之无一
天下无穷法莫过有与无一切有无中不过
生与灭一切众生中不过常与断所生不过
四生生居不过六道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
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
灭其灭无所灭
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
之见当何在一切诸心数其义亦如是是故
卷一 第 8b 页 0725-067.png
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證无心定无生
亦无灭
道常四是(是有是无是有/无疑非有无)一常二非(非有非/无非舍)
(有/无)平之则堕一不平不见一道则平与不平
俱是道绝圣弃智从凡至圣此圣还对凡当
其在凡时与凡早已谢其凡既谢圣亦谢凡
圣两俱忘无智亦无仁寡欲而归道问绝圣
已至于圣者可许令其绝元未至圣者若为
遣其绝答止论已至圣不论未至者未至元
无圣无圣若为纪
卷一 第 9a 页 0725-068.png
大道应感性此性不可见众生愚智性此性
不可见道性众生性二性俱不见以其不见
故能与至玄同历劫无二故所以名为同又
言是亦不可大道体真未曾非道众生体假
未曾不变历劫殊方所以名异
大人握玄本无心应物通识通六道是名大
人六道虽殊无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
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
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
卷一 第 9b 页 0725-069.png
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又曰有为
动无为寂要摇始动不摇自寂只于动处寂
只于寂处动只将动动于寂只将寂寂于动
动寂虽异正性止一正性虽一不关动寂动
寂虽二正性不关亦如泥印矣若将寂心以
至动虽动心常寂若将动心至寂虽寂而常
动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违则
交相隐显合则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劫
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故圣
卷一 第 10a 页 0725-070.png
人在今能说古事皆用追文逆历而得其实
是以今文说古事古有皆可行古无不可行
故曰玉历出世含规万理
问曰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
谓在今念里古事若在今则知过去未过去
今心若在古则知未来犹已来若云定未来
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过去云何古实犹
在今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明
知一心一念里含古复含今以是今古故一
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则不
卷一 第 10b 页 0725-071.png
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是有亦是无无无亦
无有以其是有故将有以历之以其是无故
将无以历之弃无而入道将有以历之弃有
而出世世法既生灭弃世而入道道性无生
灭今古现无穷故云廓然众垢净洞然至太
清世界非常宅玄都是旧京
问丝中有五音不答有五音性其丝未成弦
丝中无五音丝中亦无性亦无相结连其丝
若成弦弹之有音相不弹有音性二有相结
连明知一丝之中有有亦有无其中之性非
卷一 第 11a 页 0725-072.png
有亦非无若欲破于有丝中音性非是有若
又破于无丝中音性非是无以非有无故破
之不可得所以得常存
问丝中无音弹会出音乘中无牛挽之即有
二无云何同丝中有性其性常有丝中有音
音有兴废二有云何同答各是二有二无相
因相结连所以有无是各同烦恼众生脩得
圣人道观之又见烦恼之中无有道又见得
道之时无烦恼徵得道之时烦恼在何方道
复从谁得又云谛自观之烦恼无藏处而复
卷一 第 11b 页 0725-073.png
无烦恼明知烦恼灭其道无他与而复得道
者明知是道生若许定如是俱悉受生灭其
道亦不优烦恼亦不劣何须苦欲灭烦恼求
欲至道场道与烦恼究竟并无馀又答言道
言我道体本末之如是于今不曾生烦恼又
答云毕竟之如是于今未曾灭何故言道与
烦恼妄云有生灭何者谛观此四毕竟不可
违乃于此法中无馀无不足若言常住四于
法则不周其一与无量明知则不遍若许能
遍者其四非真实不审此复云何答其四各
卷一 第 12a 页 0725-074.png
相违生灭不同时处一而三废在二亦不俱
将一以历诸何多而不遍有一复有多故能
有一有无量故能有有复有无故能有断复
有常有优复有劣大道正性中无优亦无劣
不有亦不无遣谁有生灭既无物而生灭故
云道场与烦恼毕竟并无馀行者行道之时
当守于正心无失于正性
问性复是谁性心复是谁心答还是四句心
复是诸法性若无四句并无其心若无诸法
并无其性有则一时有遍法界而无方无即
卷一 第 12b 页 0725-075.png
一时无并纤密而俱尽在此无所言彊名为
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
彊言之言有四句道皆起应起应彼矣便成
四病然句之所起前后不同时应一而三废
或言初而三未来或言终而三已去然一之
所超由三而得此三既其废一亦不独立当
正在一时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问道何故起言要须废答为众生有兴废故
所以将废废于兴所以将兴兴于废太道正
卷一 第 13a 页 0725-076.png
性中无兴亦无废处此地约四句而言名为
四句心当在此处时元无有四句四句既无
其心亦无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真实之
如是
问前言处一而三废起四还废三何不只起
一一若有优劣何不简要者一若无优劣何
须复历三又若使一言足不须更超三若使
四言足此三不应废何故起四还废三何故
历三独存一答四言之中无优劣众生未悟
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时历
卷一 第 13b 页 0725-077.png
一常三废其三既废一亦废何止在三
问此四句是生灭法正道何故处其中答道
无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又
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
无何须以无而灭无答四句中有有生之不
可得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
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在是
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然此四句
曾经言故虽废不与未言时同故悟人处俗
曾经悟故虽返不与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终
卷一 第 14a 页 0725-078.png
不染俗故曰一性不变异
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
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亦可冥合为一
将四句以求心得心会是皮乃至无皮无心
处是名为大一谕如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
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
故曰逾近彼逾远实若得无近无彼实是名
为真一见无所见见无色无色故则无见知
念亦然守一破一知虽守会同睡譬如精思
闭眼思见开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卷一 第 14b 页 0725-079.png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
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二取二/舍成四)适其中
实起则名真一真一者寄言耳只为法不言
所以见言法其法若有言复见不言法遥相
因待交相见之其中隐度前后符信从古至
今无此是无隐度从古至今有此是有隐度
是知有无相违今古异世唯有符中正一四
象同归实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变草木
虽无知落实会生死真道虽无知落实是常

卷一 第 15a 页 0725-080.png
此处虽无知会有无知见非心则不知非眼
则不见此知既非心则是知无所知此见既
非眼则知见无所见故曰能知无知道之枢
机当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三世者一半已
去一半未来中间无馀方故皆空也知三世
空谕如于灯当欲灭灯时灭时见灯不灭时
若见灯此时灭未来灭时不见灯此灯已过
去灭不灭中间于何而住立过去未来之中
间但有名而无体故知三世空矣空故无身
无身何爱既无所爱即与道同与道同空故
卷一 第 15b 页 0725-081.png
名爱道空与身同故名道爱
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
道体虽空空能应物
问道能应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应
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脩但得身
外道物终不得道不假用脩习答众生无常
故所以须假脩道是无常故众生脩即得众
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
方起超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
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
卷一 第 16a 页 0725-082.png
(汎/众)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缘/私)
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若许无私
者元始得道我亦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
我不得(汎/众)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
独是于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此乃
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历劫巳来唯
止一道(此是汎众/应众生)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
私道只是汎众道应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为水指空为竹是则一时是非
则一时非
卷一 第 16b 页 0725-083.png
破体者随众生识变而见有无不同或见空
处有或见有处空则破体也名法观之有或
但变而不空如见牛变成马之言是马不言
是牛亦非代彼立名(干破非/有破)如一人得清净
识见者诸法亦清净众人不得者诸法亦浊
秽明知还是秽法净复是净法秽亦是有法
无亦是无法有
识体是常是清净识用是变是众生众生脩
变求不变脩用以归体自是变用识相死非
是清净真体死
卷一 第 17a 页 0725-084.png
住体本实不受虚名虚名来者各还与其虚
若将实来取我即受其一若将虚来取我即
受其二如人不语来取住实只得其一

玄珠录卷上





卷一 第 17b 页 0725-08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