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0668-040.png
黄帝八十一难经序籍一
可以生人可以杀人莫若兵与刑然兵刑乃
显然之生杀人皆可得而见医乃隐然之生
杀人不可得而见年来妄一男子耳不闻难
素之语口不诵难素之文滥称医人妄用药
饵误之于尺寸之脉何啻乎尺寸之兵差之
于轻重之剂有甚于轻重之刑予业儒未效
惟祖医是习不揆所学尝集解王叔和脉诀
矣尝句解幼幼歌矣如八十一难经乃越人
授桑君之秘术尤非肤浅者所能测其秘随
卷一 第 1b 页 0668-041.png
句笺解义不容辞敬以十先生补注为宗祖
言言有训字字有释必欲学医君子口诵心
惟以我之生观彼之生自必能回生起死矣
何至有实实虚虚医杀之讥吁医有生人之
功如此岂不贤于兵刑之生杀哉时大宋咸
淳五年岁次巳巳孟春临川晞范子李駉子
桂自序
卷一 第 2a 页 0668-042.png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义图序论
黄帝八十一难经卢国秦越人所撰史记列
传曰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杨雄所谓扁鹊
卢人是也假设问答以释疑难之义凡八十
一篇故谓之八十一难经医经之兴始于黄
帝故系之黄帝焉以明其义皆有所受之而
非私智曲说也今世所传虽有吕广杨玄操
注释皆浅陋阔咯而又汨之以异端之说近
代为之注者率多芜杂无足观焉是故难经
奥旨闇而不彰医者莫能资其说以施世也
卷一 第 2b 页 0668-043.png
余读其书辄妄意古人言为之义解又于终
篇撮其大法合以素问论而图之而杨玄操
之注有害义理者指摘而详辨焉然后切脉
之纲要粲然可观医者考之可以审是非而
辟邪说矣
三焦荣卫阴阳之图
原气燥热
天地之中火𣺝
胃气风寒
卷一 第 3a 页 0668-044.png
五藏三部阴阳图
五藏 心肺 脾 肾肝
三部 寸 关 尺
阴阳 阳也 阴阳之中 阴也
三部脉图
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
为下部法人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
为中部法地主鬲下至脐上之有疾
九候脉图
浮中沉
卷一 第 3b 页 0668-045.png
浮中沉
浮中沉
伤寒阴阳盛虚脉病之图
浮为阳盛浮为阴虚
寸脉浮尺脉沉
沉为阳虚沉为阴盛
阳盛外热阴盛外热
阳病热阴病寒
阳虚外寒阴盛内寒
虚实藏府阴阳脉图
卷一 第 4a 页 0668-046.png
虚数为阳数者府也实浮为阳心肺俱浮
为为
阴迟为阴迟者藏也阳沉为阴肾肝俱沉
涩为阴
大为阳
中缓
弦为阳
小为阴
虚实脉生死图
虚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卷一 第 4b 页 0668-047.png
实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
肝脉弦长至曰五至曰死六至曰命
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
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
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脉
也
心脉浮大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
脾脉中缓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
卷一 第 5a 页 0668-048.png
肺脉短涩 得病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为
肾脉沉小 病欲甚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
其人当困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为死脉也
内境侧面图
卷一 第 5b 页 0668-049.png
杨玄操注难经曰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
之所出也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右
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
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与三焦脉之
所出也假令左手寸口脉浮者小肠脉也沉
卷一 第 6a 页 0668-050.png
者心之脉也此说始于脉法赞而其详见于
脉经说误谓寸为寸口因又增关上尺为尺
中变乱脉法无所考据
后世虽名医间出然蔽于所习而莫有辩有
失者遂不能别知五藏之脉虚实藏府脉图
加察焉
内境正面图
卷一 第 6b 页 0668-051.png
内境背面图
卷一 第 7a 页 0668-052.png
天地阴阳升降始终之图
二难画图
凡此以下画图内黑白道以分阴阳终始其
卷一 第 7b 页 0668-053.png
天门地户人门鬼门是阴阳升降关格门户
其气口人迎左右神门是呼吸上下尺寸关
格门户
阴气始于立秋阳气终于立冬
阴气终于立夏阳气始于立春
手足阴阳流注始终之图
卷一 第 8a 页 0668-054.png
尺寸阴阳随呼吸出入上引始终图
阴为里随呼至寸内
卷一 第 8b 页 0668-055.png
阳为表随吸至尺外
卷一 第 9a 页 0668-056.png
卷一 第 9b 页 0668-057.png
三难画图
凡诊脉于掌后约文密排三指头半指之前
为寸内阳中之阳半指之后为寸外阳中之
阴第二指半指之前为关上阳半指后关下
卷一 第 10a 页 0668-058.png
阴第三指半指之前尺外阳半指之后为尺
内阴寸外阳浮散寸内阴浮大关上阳弦长
关下阴弦紧尺外阳沉滑尺内阴沉濡此左
手脉之阴阳察其脉状明其覆溢
此图明其人迎气口左右神门寸尺关前
卷一 第 10b 页 0668-059.png
关后一分接按素问云人迎气口在颈法
蟹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
卷一 第 11a 页 0668-060.png
十八难画图
旧经注云手心主心包络脉也手少阳三
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足太阴脾脉也
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
如此分别若依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
也
卷一 第 11b 页 0668-061.png
旧经有此前注抵误具列此图以正其文
杨氏曰手心主心包络脉手少阳三焦脉
也故合为左手上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
明胃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此经作如此
分别若依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夫此
法杨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师将
三部反到配合五行六气而言之师谓此
寸尺反到又问三部各何所主说云上部
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中部法人主鬲
下至脐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
卷一 第 12a 页 0668-062.png
有疾故言审而次之者也又王叔和将自
左寸逆行言之曰
盖两尺反到同主脐以下至
足有疾故扁鹊云审而次之王叔和云用
心子细须寻趁
右手诊候
卷一 第 12b 页 0668-063.png
左手诊候
卷一 第 13a 页 0668-064.png
卷一 第 13b 页 0668-065.png
第六十七难井荥俞经合图
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起于中冲穴在手中指
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也终于天地穴在腋
下乳后一寸著胁肋间是也
卷一 第 14a 页 0668-066.png
卷一 第 14b 页 0668-067.png
手太阴肺之经起于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
去爪甲角是也终于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
乳上三肋间是也
手阳明大肠之经起于商阳穴在手大指次
指之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迎香穴
在鼻孔旁禾髎上是也
卷一 第 15a 页 0668-068.png
手太阳小肠之经起于少泽穴在手小指之
端去爪甲下一分是也终于听宫穴在耳内
珠子上是也
手少阳二焦之经起于关冲在手小措次指
卷一 第 15b 页 0668-069.png
之侧去爪甲多如韭叶是也终于耳门穴在
耳前起肉缺者是也
灵极经云少阴无仑不病平言外经病也是
治外不治内也故少阴真心应君火之位故
不治内而治外也
卷一 第 16a 页 0668-070.png
手少阴真心之经起说少衡冗在手小指内
侧去爪甲如韭叶是也终于极泉穴在声内
腋下筋间动脉是也
足厥阴肝之经起于大敦穴在足大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是也终于期门穴在不容旁
卷一 第 16b 页 0668-071.png
一寸五分二肋端是也
卷一 第 17a 页 0668-072.png
足阳明胃之经也起于厉兑穴在足大指次
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头维穴
在中额角发际
足太阳膀胱之经起于睛明穴在目内眦泪
孔边是也终于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
甲如韭叶是也
卷一 第 17b 页 0668-073.png
足少阴肾之经起于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
卷指宛宛中是也终于俞府穴在璇玑旁二
卷一 第 18a 页 0668-074.png
寸巨骨穴是也
足少阳胆之经起于窍阴穴在足小指次指
之端如韭叶是也终于瞳子髎穴在目外眦
五分
卷一 第 18b 页 0668-075.png
足太阴脾之经起于隐白穴在足大指内侧
之间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大包穴在
渊腋下三寸九肋间是也
卷一 第 19a 页 0668-076.png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一
卢国秦越人撰
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经脉诊候论第一
一难曰
第一首诘难而问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
经者径也常也常行之径路也手三阴三
阳足三阴三阳心手少阴经小肠手太阳
经肝足厥阴经胆足少阳经肾足少阴经
卷一 第 19b 页 0668-077.png
膀胱足太阳经肺手太阴经大肠手阳明
经脾足太阴经胃足阳明经心包络手厥
阴经三焦手少阳经巳上十二经皆有形
动之脉息
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
谓也
去鱼际骨一寸名曰寸口肝心脾肺肾为
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独
取用寸口一部以断决藏府或死或生或
吉或凶之法度其说如何谓者说也
卷一 第 20a 页 0668-078.png
然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此寸口正指右手寸口手太阴脉也脉会
大渊大渊穴名十二经紧要都会之所手
太阴脉所动之处
人一呼脉行三寸
呼者因阳出一呼之间行太阳少阳阳明
经计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吸者随阴入一吸之间行太阴少阴厥阴
经计三寸
卷一 第 20b 页 0668-079.png
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天地阴阳升降定息周于六甲日月晓昏
亦然人呼吸上下六气周身故定息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经脉一周计二百七十息经脉五十周计
人一日一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数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脉息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共五
十度周遍于身体之间
漏水下百刻
卷一 第 21a 页 0668-080.png
铜壶贮水下百十二时辰刻漏一时计八
刻十二时计百刻一日一夜漏刻尽天明
日出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
周也
荣为血属阴荣行脉中卫为气属阳卫行
脉外气血寤行于身寐行于藏昼夜休息
无有止时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
应漏水二刻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
一十丈应漏水百刻行阳二十五度行阴
卷一 第 21b 页 0668-081.png
二十五度乃刻漏之度数一周者乃周遍
于一日一夜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
共五十度荣卫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注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
也
卷一 第 22a 页 0668-082.png
寸口乃始于右手肺经肺大肠至胃脾脾
至心小肠小肠至膀胱肾肾至心包络三
焦三焦至胆肝而终终而复始于肺故诊
视法度必取于寸口以断死生吉凶也
二难曰
第二首诘难而问曰
脉有尺寸何谓也
脉有尺部有寸部其说如何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寸为阳部乃阳要会之处尺为阴部乃阴
卷一 第 22b 页 0668-083.png
要会之处此脉之大要会实在尺寸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关部为阴阳之关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是尺部内阴之所
治也尺部脉见一寸耳而言尺者是其根
也从关至鱼际骨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寸口长一寸而脉见九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互以尺寸分之便知寸口尺部
卷一 第 23a 页 0668-084.png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阴数耦地数十故阴部得尺内一寸阳数
奇天数九故阳部得寸内九分
故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阳气生于尺而动于寸阴气生于寸而动
于尺是以法阳气始生于立春上至芒种
之节其数九三阳王于前法寸内九分而
浮夏至之节其气下行至立冬而终其数
十三阴王于后法尺内一寸而沉此阳中
阴阳始终也阴气复从立秋而生下冬至
卷一 第 23b 页 0668-085.png
之节其数十冬至之后随少阳上行至立
夏之节其数九此阴中阴阳始终也尺寸
各有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
三难曰
同前
脉有太过
脉息有太过其部位
有不及
有不及其部位
有阴阳相乘
卷一 第 24a 页 0668-086.png
有阴脉乘阳部有阳脉乘阴部
有覆
覆行之脉从关至尺泽
有溢
盈溢之脉从寸口盈溢上至鱼际骨
有关有格
关闭也格拒也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
曰鬲阳气太盛阴气不得营故曰关阴阳
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鬲
何谓也
卷一 第 24b 页 0668-087.png
其说如何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
阳气生于尺而动于寸关前名寸口是阳
气动作之处
脉当九分而浮
阳数奇其数九阳脉浮故寸口脉九分而
浮
过者法曰太过
过者脉过九分出一寸又寸脉本浮又加
实大为太过脉
卷一 第 25a 页 0668-088.png
减者法曰不及
减者脉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又
阳脉本浮轻手而按之损至而小为不及
遂上鱼为溢
上鱼际骨为脉盈溢浮而实大上鱼为阳
溢浮而损小者阳不及也阳不及则阴入
乘之为阴溢
为外关内格
外关者内脉不得出曰不及亦曰阴乘脉
内格者外脉不得入曰太过曰溢脉
卷一 第 25b 页 0668-089.png
此阴乘之脉也
此是阴脉乘于阳部之脉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
阴生于寸而动于尺关后为尺部是阴气
动作之处
脉当一寸而沉
阴数耦其数十阴脉沉故尺脉当一寸而
沉
过者法曰太过
过者脉出过一寸至一寸二分三分四分
卷一 第 26a 页 0668-090.png
五分也尺脉本沉重手按之又加实大为
阴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减者脉不满一寸止见八分七分六分又
阴脉本沉而濡重手按之损至而小为阴
不及
遂入尺为覆
覆行之脉从关至尺泽穴脉见一寸其于
伏行不见也沉之损小是阴不及阴不及
则阳入乘之名曰阳覆又内关外格
卷一 第 26b 页 0668-091.png
为内关外格
内关者外脉不得入为阴不及则阳入乘
之外格者内脉不得出为阴太过又为阳
覆
此阳乘之脉
此是阴脉乘于阳部之脉
故曰覆溢
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诸阳不足阴入
乘之为溢
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卷一 第 27a 页 0668-092.png
真藏脉是独见本藏脉者皆死偏阳偏阴
亦死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脉有阴有阳其法度如何
然呼出心与肺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阳呼者因阳出故呼
之气出于心肺
吸入肾与肝
肝肾在鬲下藏中之阴吸者随阴入故吸
之气入于肾肝
卷一 第 27b 页 0668-093.png
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脾者中州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呼吸中
间乃脾也脾胃仓廪之官主受五谷谷谷
也谷空也脾受谷味以为呼吸之本
浮者阳也
浮脉循皮肤血脉之间在肌肉之上此为
阳脉
沉者阴也
沉脉循行帖筋辅骨此为阴脉
故曰阴阳也
卷一 第 28a 页 0668-094.png
总言浮阳沉阴之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心象火于外独明故心脉浮肺象金于位
独高故肺脉浮二者皆浮何以辩别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大散方是心脉大者是藏脉散者是
府脉
浮而短涩者肺也
不及本位曰短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曰
涩浮而短涩方是肺脉短者是藏涩者是
卷一 第 28b 页 0668-095.png
府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
肝肾在鬲下故脉皆沉何所有别
然牢而长者肝也
肝属木肝木生于地牢义可知枝叶长于
天长义出此牢者是藏长者是府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肾属水其性濡水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
内刚举之乃实濡者是藏实者是府
脾者中州
卷一 第 29a 页 0668-096.png
脾属土位居中央州者州县之义中州者
中国之义
故其脉在中
上有心肺下有肝肾而脾脉在于其中
是阴阳之法也
心为阳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
之阳肺为阴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为
阴中之阳肾为阴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
故为阴中之阴肝为阳藏位处中焦以阳
居阴故为阴中之阳脾为阴藏位居中焦
卷一 第 29b 页 0668-097.png
以太阴居阴为阴中之至阴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
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有脉或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或一阴三
阳有脉或一阳一阴或一阳二阴或一阳
三阴
如此之言
如此言阴阳脉
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问寸口之中有六脉皆形动耶
卷一 第 30a 页 0668-098.png
然言此者
言此六脉
非有六脉俱动也
非是六脉俱动于寸口
谓脉来浮沉长短滑涩也
引三阴三阳脉以应六气浮滑长三阳脉
沉短涩三阴脉
浮者阳也
浮是少阳脉
滑者阳也
卷一 第 30b 页 0668-099.png
滑是阳明脉
长者阳也
长是太阳脉
沉者阴也
沉是少阴脉
短者阴也
短是厥阴脉
涩者阴也
涩是太阴脉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卷一 第 31a 页 0668-100.png
一阴者是沉脉也一阳者是滑脉也若脉
见于左手尺部此是肾与膀胱藏府表里
顺也若在左手寸口即为病脉逆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一阴者脉沉也二阳者脉滑而长也此脉
见于阴部是阳下乘于阴部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一阴者脉沉也三阳者脉浮滑长也尺中
巳浮滑而长又时一沉此是阳中伏阴也
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卷一 第 31b 页 0668-101.png
一阳者脉浮也一阴者脉涩也浮涩者肺
脉当见右手寸口是本部之阴阳顺也若
在左关即病为逆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一阳者脉长也二阴者脉沉涩也脉居阳
部而反阴脉现者此是血气俱虚为阴乘
阳者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一阳者脉浮也三阴者脉沉涩短也寸部
已沉涩而短又时时浮者此阴中伏阳也
卷一 第 32a 页 0668-102.png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各以十二经所在观春夏秋冬六脉之变
则知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诊脉有轻有重以等阴阳高下其说如何
然初持脉
先看肺脉举一例以为式假令初诊右手
寸口肺脉
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豆也肺主皮毛如三豆之重在皮毛
卷一 第 32b 页 0668-103.png
之间是肺脉凡诊肺脉要轻手以按之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凡诊心脉
要略重手以按之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凡诊脾脉
要不轻不重手以按之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卑者肝部也
肝主筋又在脾下如十二豆之重凡诊肝
脉略重手按之
卷一 第 33a 页 0668-104.png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肾主骨其脉沉要重下手按至于骨举起
手指脉来急疾乃是肾脉也
故曰轻重也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阳阳浮于上宜轻按
之肝肾在鬲下藏中之阴阴沉于下宜重
按之
六难曰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
有阳脉盛实而阴脉虚损有阴脉盛实而
阳脉虚损其说如何
卷一 第 33b 页 0668-105.png
然浮之损小
浮为阳脉浮而损小为阳脉之虚阳脉是
寸口本浮而实今轻手浮而得之更损灭
而小故曰阳虚不足
沉之实大
沉为阴脉沉而实大为阴脉之盛阴脉是
尺部本沉而濡重手按之及更实大是阴
盛太过
故曰阴盛阳虚
故断之曰阴盛阳虚之脉
卷一 第 34a 页 0668-106.png
沉之损小
沉为阴脉沉而损小为阴脉虚阴脉本沉
重手按之更损至而小是阴虚不足也
浮之实大
浮为阳脉浮而实大是阳脉之盛阳脉本
浮轻手按之更加实大是阳盛太过也
故曰阳盛阴虚
故断之曰阳盛阴虚之脉
是阴阳虚实之意
又总言阴阳虚实之意
卷一 第 34b 页 0668-107.png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小故其脉进
退无常大小长短不定
阳明之至浮大而短
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脉来
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洪大而长
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
大而长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卷一 第 35a 页 0668-108.png
太阴王七月八月承夏馀阳阴气未盛故
脉来紧大而长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
少阴王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脉
紧细而微
厥阴之至沉短以敦
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月阴气盛故脉来沉
短以敦
此六者是平脉耶
问此六脉不知平和脉耶
卷一 第 35b 页 0668-109.png
将病脉也
问不知是病脉
然皆王脉也
答是王脉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问三阴三阳之气不知何月分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自冬至之后得
甲子是来年初之气其甲子或在小寒之
初或在大寒之后所以少阳之气未出阴
卷一 第 36a 页 0668-110.png
分故脉乍大小短长
复得甲子阳明王
为一之气其候始暄其气未盛故脉来浮
大而短
复得甲子太阳王
为三之气盛阳之分故脉来洪大而长
复得甲子太阴王
为四之气暑湿之分秋气始生乘夏馀阳
故脉来紧大而长
复得甲子少阴王
卷一 第 36b 页 0668-111.png
为五之气清切之分故其脉紧细而微
复得甲子厥阴王
为终之气盛阴之分水凝冱如石故脉沉
短以敦
王各六十日
三阴三阳各王六十日
六六
六个六十日
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一岁之内计三百六十日定四时成岁
卷一 第 37a 页 0668-112.png
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也
总言三阴三阳随六甲之时日盛旺大要
诀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一
卷一 第 37b 页 0668-11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