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第 210351a 页
卷四十八 第 1a 页 0660-00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八荣六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至真要大论篇下
帝曰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
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
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
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身之半正谓脐中也或以腰为身半是以
卷四十八 第 1b 页 0660-005.png
居中为义过天中也中原之人悉如此矣
当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绳量之中正当
脐也故又曰半所谓天枢也天枢正当脐
两傍同身寸之二寸也其气三者假如少
阴司天则上有热中有太阳兼之三也六
气皆然司天者其气三司地者其气三故
身半以上三气身半以下三气也以名言
其气以气言其处以气处寒热而言其病
之形證也则如足厥阴气居足及股胫之
内侧上行于少腹循胁足阳明气在足之
卷四十八 第 2a 页 0660-006.png
上胻之外股之前上行腹脐之傍循胸乳
上面足太阳气起于目上额络头下项背
过腰横过髀枢股后下行入胕贯腨出外
踝之后足小指外侧足太阴气循足及股
胫之内侧上行腹胁之前足少阴同之足
少阳气循胫外侧上行腹胁之侧循颊耳
至目锐眦在首之侧此足六气之部主也
手厥阴少阴太阴气从心胸横出循臂内
侧至中指小指大指之端手阳明少阳太
阳气并起手表循臂外侧上肩及甲上头
卷四十八 第 2b 页 0660-007.png
此手六气之部主也欲知病诊当随气所
在以言之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
热病归之故胜复之作先言病生寒热者
必依此物理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
论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
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
病者以天名之
彼气既胜此未能复抑郁不畅而无所行
进则困于雠嫌退则穷于怫塞故上胜至
卷四十八 第 3a 页 0660-008.png
则下与俱病下胜至则上与俱病上胜下
病地气郁也故从地郁以名地病下胜上
病天气塞也故从天塞以名天病夫以天
名者方顺天气为制逆地气而攻之以地
名者方从天气为制则可假如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上胜而下俱病者是怫于下而
生也天气正胜天可逆之故顺天之气方
同清也少阴等司天上下胜同法○新校
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上胜则天气降
而下下胜则地气逆而上此之谓也
卷四十八 第 3b 页 0660-009.png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
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胜至未复而病生以天地异名为式复气
已发则所生无问上胜下胜悉皆依复气
为病寒热之主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
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虽位有常而发动有无不必定之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
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
卷四十八 第 4a 页 0660-010.png
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善复已而胜
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胜微则复微故复已而又胜胜甚则复甚
故复已则少有再胜者也假有胜者亦随
微甚而复之尔然胜复之道虽无常数至
其衰谢则胜复皆自止也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有胜无复是复气已衰衰不能复是天真
之气已伤败甚而生意尽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
卷四十八 第 4b 页 0660-011.png
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
舍己宫观适于他邦已力已衰主不相得
怨随其后唯便是求故力极而复主反龚
之反自病者也
所谓火燥热也
少阳火也阳明燥也少阴热也少阴少阳
在泉为火居水位阳明司天为金居火位
金复其胜则火主胜之火复其胜则水主
胜之馀气胜复则无主胜之病气也故又
曰所谓火燥热也
卷四十八 第 5a 页 0660-012.png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
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
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
其道也
随谓随之安谓顺胜气以和之也制谓制
止平谓平调夺谓夺其胜气也治此者不
以数之多少但以气平和为准度尔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客谓天之六气主谓五行之位也气有宜
否故各有胜复之者
卷四十八 第 5b 页 0660-013.png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客主自有多少以其为胜与常胜殊
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
之道也
客承天命部统其方主为之下固宜祗奉
天命不顺而胜则天命不行故为逆也客
胜于主承天而行理之道故为顺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
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五巳五亥岁也
卷四十八 第 6a 页 0660-014.png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
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
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五子五午岁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
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五丑五未岁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
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疭主
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卷四十八 第 6b 页 0660-015.png
五寅五申岁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馀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复谓复旧居也白血谓咳出浅红色血似
肉似肺者五卯五酉岁也○新校正云详
此不言客胜主胜者以金居火位无客胜
之理故不言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
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五辰五戌岁也
卷四十八 第 7a 页 0660-016.png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
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五寅五申岁也大关节腰膝也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
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
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
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五卯五酉岁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
下焦发为濡写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
卷四十八 第 7b 页 0660-017.png
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五辰五戌岁也隐曲之疾谓隐蔽委曲之
处病也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
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
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五巳五亥岁也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
便写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
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卷四十八 第 8a 页 0660-018.png
五子五午岁也鹜鸭也言如鸭之后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馀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
胫足膝中痛
五丑五未岁也○新校正云详此不言客
主胜者盖太阳以水居水位故不言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有馀者折之不足者补之佐以所利和以
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
从之
高者抑之制其胜也下者举之济其弱也
卷四十八 第 8b 页 0660-019.png
有馀者折之屈其锐也不足者补之全其
气也虽制胜扶弱而客主须安一气失所
则矛楯更作榛棘互兴各伺其便不相得
者内淫外并而危败之由作矣同谓寒热
温清气相比和者异谓水火金木土不比
和者气相得者则逆所胜之气以治之不
相得者则顺所不胜气以治之治火胜负
欲益者以其味欲写者亦以其味胜与不
胜皆折其气也何者以其性躁动也治热
亦然
卷四十八 第 9a 页 0660-020.png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
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岐
伯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
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气也
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
君火之位春分之后六十一日二之气也
相火之位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三之气也
二火之气则殊然其气用则一矣
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
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气也
卷四十八 第 9b 页 0660-021.png
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
金之位秋分后六十一日五之气也
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
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
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收之
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
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此云以
咸收之者误也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少
卷四十八 第 10a 页 0660-022.png
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耎之阳明
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太阳之
客以苦补之以咸写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客之部主各六十一日居无常所随岁迁
移客胜则写客而补主主胜则写主而补
客应随当缓当急以治之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
多少异用也
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
卷四十八 第 10b 页 0660-023.png
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
厥阴为尽义具灵枢系日月论中○新校
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何谓气有多少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
三阳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灵枢系日月论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
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两阳合于前
故曰阳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卷四十八 第 11a 页 0660-024.png
灵枢系日月论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
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两阴尽故曰
厥阴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曰形有盛衰
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
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證有中外治有轻重适
其至所为故也
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證有表里药
用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至
卷四十八 第 11b 页 0660-025.png
病所为故勿太过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
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
也
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单复之
制皆有小大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
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小
大气有远近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
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卷四十八 第 12a 页 0660-026.png
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
也
汗药不以偶方气不可以外发泄下药不
以奇制药毒攻而致过治上补上方迅急
则上不住而迫下治下补下方缓慢则滋
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
缓等制缓方而气味厚则势与急同如是
为缓不能缓急不能急厚而不厚薄而不
薄则大小非制轻重无度则虚实寒热藏
府纷挠无由致理岂神灵而可望安哉
卷四十八 第 12b 页 0660-027.png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
制度也
假如病在肾而心之气味饲而冷足仍急
过之不饲以气味肾药凌心心复益衰馀
上下远近不同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
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
九之少则二之
汤丸多少凡如此也近远谓府脏之位也
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三阳胞䐈
卷四十八 第 13a 页 0660-028.png
胆亦有远近身三分之上为近下为远也
或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
偶而分两奇如是者近而偶制多数服之
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
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奇制矣故曰小则
数多大则数少○新校正云详注云三阳
胞䐈胆一本作三肠胞䐈胆再详三阳无
义三肠亦未为得肠有大小并䐈肠为三
今已云胞䐈则不得云三肠三当作二
力切
卷四十八 第 13b 页 0660-029.png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
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
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病
在则反其一佐以伺病之气而取之也夫
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
微小之冷为热所消甚大寒热则必能与
违性者争雄能与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
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则且惮而不敢
攻之攻之则病气与药气抗衡而自为寒
卷四十八 第 14a 页 0660-030.png
热以开闭固守矣是以圣人反其佐以伺
其气令身气应合复令其热参合使其终
异始同燥润而败坚刚强必折柔脆自消
尔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
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
得标之方
言少阴太阳之二气馀四气标本同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
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卷四十八 第 14b 页 0660-031.png
流于胆
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流于回肠大肠○新校正云详注云回肠
大肠按甲乙经回肠即大肠也
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流于三焦小肠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流于膀胱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流于胃
卷四十八 第 15a 页 0660-032.png
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外否其气而内恶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
是谓感也
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年木不足外有清邪年火不足外有寒邪
年土不足外有风邪年金不足外有热邪
年水不足外有湿邪是年之虚也岁气不
足外邪凑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
六气临统与位气相剋感之而病亦随所
卷四十八 第 15b 页 0660-033.png
不胜而与内藏相应邪复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谓上弦前下弦后月轮中空也
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年已不足邪气大至是重感也年已不足
天气剋之此时感邪是重感也内气召邪
天气不祐欲病之不危可乎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天地之气不能相无故有胜之气其必来
复也
卷四十八 第 16a 页 0660-034.png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软虚而滑端直以长是谓弦实而强则病
不实而微亦病不端直长亦病不当其位
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少阴之至其脉钩
来盛去衰如偃带钩是谓钩来不盛去反
盛则病来盛去盛亦病来不盛去不盛亦
病不偃带钩亦病位不能钩亦病
太阴之至其脉沉
沉下也按之乃得下诸位脉也沉甚则病
卷四十八 第 16b 页 0660-035.png
不沉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沉亦病
少阳之至大而浮
浮高也大谓稍大诸位脉也大浮甚则病
浮而不大亦病大而不浮亦病不大不浮
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大浮亦病
阳明之至短而涩
往来不利是谓涩也往来不远是谓短也
短甚则病涩甚则病不短不涩亦病不当
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涩亦病
太阳之至大而长
卷四十八 第 17a 页 0660-036.png
往来远是谓长大甚则病长甚则病长而
不大亦病大而不长亦病不当其位亦病
位不能长大亦病至而和则平
不大甚则为平调不弱不强是谓和也
至而甚则病
弦似张弓弦滑如连珠沉而附骨浮高于
皮涩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长如引
绳皆谓至而大甚也
至而反者病
卷四十八 第 17b 页 0660-037.png
应弦反涩应大反细应沉反浮应浮反沉
应短涩反长滑应软虚反强实应细反大
是皆为气反常平之候有病乃如此见也
至而不至者病
气位已至而脉气不应也
未至而至者病
按历占之凡得节气当年六位之分当如
南北之岁脉象改易而应之气序未移而
脉先变易是先天而至故病
阴阳易者危
卷四十八 第 18a 页 0660-038.png
不应天常气见交错失其常位更易见之
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易位而见也
二气错乱故气危○新校正云按六微旨
大论云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
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馀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
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请
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所谓脉应即此脉应也
卷四十八 第 18b 页 0660-039.png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
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
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
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
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
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太阴厥
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
从乎中也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为化生
之用也
卷四十八 第 19a 页 0660-040.png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
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化谓气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气用寒
热治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少
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
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
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
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
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
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
卷四十八 第 19b 页 0660-041.png
象此之谓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
致之非热也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
按之鼓甚而盛也
形證是寒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手下盛者
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
卷四十八 第 20a 页 0660-042.png
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
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反佐取之是为逆取奇偶取之是为从取
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为逆取从顺
也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寒盛格阳治热以热热盛拒阴治寒以寒
之类皆时谓之逆外虽用逆中乃顺也此
逆乃正顺也若寒格阳而治以寒热拒寒
卷四十八 第 20b 页 0660-043.png
而治以热外则虽顺中气乃逆故方若顺
是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
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
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
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嘻嘻悦也言心意怡悦以为知道终尽也
六气之用粗之与工得其半也厥阴之化
粗以为寒其乃是温太阳之化粗以为热
其乃是寒于此差互用失其道故其学问
卷四十八 第 21a 页 0660-044.png
识用不达工之道半矣夫太阳少阴各有
寒化然量其标本应用则正反矣何以言
之太阳本为寒标为热少阴本为热标为
寒方之用亦如是也厥阴阳明中气亦尔
厥阴之中气为热阳明之中气为湿此二
气亦反其类太阳少阴也然太阳与少阴
有标本用与诸气不同故曰同气异形也
夫一经之标本寒热既殊言本当究其标
论标合寻其本言气不穷其标本论病未
辨其阴阳虽同二气而主且阻寒温之候
卷四十八 第 21b 页 0660-045.png
故心迷正理治亦乱经呼曰粗工允膺其
称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
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
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天地变化尚可尽知况一人之诊而云冥
昩得经之要持法之宗为天下师尚卑其
道万民之式岂曰大哉○新校正云按标
本病传论云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
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卷四十八 第 22a 页 0660-046.png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
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
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间知标本者
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夫阴阳逆
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
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
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
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
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卷四十八 第 22b 页 0660-047.png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
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
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
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
其本病发而有馀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
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
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
本此经论标本尤详
卷四十八 第 23a 页 0660-048.png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
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复心之愠不远而有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
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
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言阳盛于夏阴盛于冬清盛于秋温盛于
春天之常候然其胜复气用四序不同其
何由哉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
卷四十八 第 23b 页 0660-049.png
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
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
其分
言春夏秋冬四正之气在于四维之分也
即事验之春之温正在辰巳之月夏之暑
正在未申之月秋之凉正在戌亥之月冬
之寒正在丑寅之月春始于仲春夏始于
仲夏秋始于仲秋冬始于仲冬故丑之月
阴结层冰于厚地未之月阳焰电掣于天
垂戌之月霜清肃杀而庶物坚辰之月风
卷四十八 第 24a 页 0660-050.png
扇和舒而陈柯荣秀此则气差其分昭然
而不可蔽也然阴阳之气生发收藏与常
法相会徵其气化及在人之应则四时每
差其日数与常法相违从差法乃正可之
也
故大要曰彼舂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
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
可知此之谓也
言气之少壮也阳之少为暖其壮也为暑
阴之少为忿其壮也为怒此悉谓少壮之
卷四十八 第 24b 页 0660-051.png
异气證用之盛衰但立盛衰于四维之位
则阴阳终始应用皆可知矣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度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
差有数乎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此云
三十度也者此文为略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
而去也
脉亦差以随气应也待差日足应王气至
而乃去也
卷四十八 第 25a 页 0660-052.png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
四塞
天地四时之气闭塞而无所运行也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
但应天和气是则为平形见大甚则为力
致以力而致安能久乎故甚皆病
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
去曰病
参谓参和诸气来见复见谓再见已衰已
死之气去谓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
卷四十八 第 25b 页 0660-053.png
出于差是为天气未出日度过差是为天
气已去而脉尚在既非得应故曰病
反者死
夏见沉秋见数冬见缓春见涩是谓反也
犯违天命生其能久乎○新校正云详上
文秋不数是谓四塞此注云秋见数是谓
反盖以脉差只在仲月差之度尽而数不
去谓秋之季月而脉尚数则为反也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
权衡秤也天地之气寒暑相对温清相望
卷四十八 第 26a 页 0660-054.png
如持秤也高者否下者否两者齐等无相
夺伦则清静而生化各得其分也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
之谓也
动谓变动常平之候而为灾眚也苛重也
○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成败倚伏
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
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两阴交尽于戌亥两阳合明于辰已灵枢
卷四十八 第 26b 页 0660-055.png
系日月论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阴戌九月
右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辰三
月左足之阳明巳四月右足之阳明此两
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然阴交则幽阳合则
明幽明之象当由是也寒暑位西南东北
幽明位西北东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诚
斯异也○新校正云按太始天元册文云
幽明既位寒暑弛张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
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
卷四十八 第 27a 页 0660-056.png
也
因幽明之问而形斯义也言冬夏二至是
天地气主岁至其所在也舂秋二分是间
气初二四五四气各分其政于主岁左右
也故曰至则气同分则气异也所言二至
二分之气配者此所谓是天地气之正纪
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
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
写奈何
卷四十八 第 27b 页 0660-057.png
以分至明六气分位则初气四气始于立
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为纪法三气六气
始于立夏立冬后各一十五日为纪法由
是四气前后之纪则三气六气之中正当
二至日也故曰舂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
于后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气一岁
已往气则改新新气既来旧气复去所宜
之时大地不同补写之方应知先后故复
以问之也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
卷四十八 第 28a 页 0660-058.png
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
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
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
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主谓主岁得谓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则
舒卷由人不得性用则动生乖忤岂驱邪
之可望乎适足以伐天真之妙气尔如是
先后之味皆谓有病先写之而后补之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
火以之化之变也
卷四十八 第 28b 页 0660-059.png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静而顺者为
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
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
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针曰工巧药曰神圣○新校正云按难经
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
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
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卷四十八 第 29a 页 0660-060.png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
风性动木气同之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谓敛也引谓急也寒物收缩水气同也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高秋气凉雾气烟集凉至则气热复甚则
气殚徵其物象属可知矣膹谓膹满郁谓
奔迫也气之为用金气同之
卷四十八 第 29b 页 0660-061.png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土薄则水浅土厚则水深土平则乾土高
则湿湿气之有土气同之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火象徵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息
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下谓下焦肝肾气也夫守司于下肾之气
卷四十八 第 30a 页 0660-062.png
也门户束要肝之气也故诸厥固泄皆属
下也厥谓气逆固谓禁固诸有气逆上行
及固不禁出入无度燥湿不恒皆由下焦
之主守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上谓上焦心肺气也炎热薄烁心之气也
承热分化肺之气也热郁化上故病属上
焦○新校正云详痿之为病似非上病王
注不解所以属上之由使后人疑议今按
痿论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热叶焦发为
卷四十八 第 30b 页 0660-063.png
痿躄故云属于上也痿又谓肺痿也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热之内作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太阳伤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炎上之性用也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热郁于内肺胀所生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卷四十八 第 31a 页 0660-064.png
热盛于胃及四未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阳内郁而阴行于外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谓有声也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热气多也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反戾筋转也水液小便也
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属于寒
卷四十八 第 31b 页 0660-065.png
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酸酸水及沫也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
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
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深乎圣人之言理宜然也有无求之虚盛
责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
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火热
卷四十八 第 32a 页 0660-066.png
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
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
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
反出是无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无
水也溏泄而久止发无恒是无水也故心
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得寒是无火也
寒不得热是无水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
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
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有者写之无者补
卷四十八 第 32b 页 0660-067.png
之虚者补之盛者写之居其中间疏者壅
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
阳调达矣是以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水
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则
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纪于水火馀气可
知故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
者责之令气通调妙之道也五胜谓五行
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
苦相胜为法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
卷四十八 第 33a 页 0660-068.png
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
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也
涌吐也泄利也渗泄小便也言水液自回
肠沁别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
溺以泄出也○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
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又云辛酸甘
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
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卷四十八 第 33b 页 0660-069.png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
先何后愿闻其道
夫病生之类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
内有所成二者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
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
病生于外夫因气动而内成者谓积聚症
瘕瘤气瘿起结核癫痫之类也外成者谓
痈肿疮疡痂疥疽痔掉瘛浮肿目赤熛胗
胕肿痛痒之类也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
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
卷四十八 第 34a 页 0660-070.png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也生于外者谓瘴气
贼魅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
暑湿斫射刺割捶仆之类也如是四类有
独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独治
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而
后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后治内而后愈
者有须齐毒而攻击者有须无毒而调引
者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重或轻或缓或
急或收或散或润或燥或耎或坚方士之
用见解不同各擅己心好用非素故复问
卷四十八 第 34b 页 0660-071.png
之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言但非缓积愈疾解急脱死则为良方非
必要言以先毒为是后毒为非无毒为非
有毒为是必量病轻重大小制之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
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
夫病之微小者犹大火也遇草而焫得木
卷四十八 第 35a 页 0660-072.png
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
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
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
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
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然
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从之谓攻以
寒热虽从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此之谓乎○新校正云按神农云药有君
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
卷四十八 第 35b 页 0660-073.png
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
坚者制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
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
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量病證候适事用之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言逆者正治也从者反治也逆病气而正
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乃
卷四十八 第 36a 页 0660-074.png
反治法也从少谓一同而二异从多谓二
同而三异也言不同者是谓制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
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
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夫大寒内结蓄聚疝瘕以热攻除寒格热
反纵反纵之则痛发尤甚攻之则热不得
前方以蜜煎乌头佐之以热蜜多其药服
已便消是则张公从此而以热因寒用也
卷四十八 第 36b 页 0660-075.png
有火气动服冷已过热为寒格而身冷呕
哕嗌乾口苦恶热好寒众议攸同咸呼为
热冷治则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则拒治顺
其心则加病若调寒热逆冷热必行则热
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
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
益醇酒冷饮则其类矣是则热因寒用也
所谓恶热者凡诸食馀气主于生者○新
校正云详主字疑误上见之已呕也又病
热者寒攻不入恶其寒胜热乃消除从其
卷四十八 第 37a 页 0660-076.png
气则热增寒攻之则不入以豉豆诸冷药
酒渍或温而服之酒热气同固无违忤酒
热既尽寒药已行从其服食热便随散此
则寒因热用也或以诸冷物热齐和之服
之食之热复围解是亦寒因热用也又热
食猪肉及粉葵乳以椒姜橘热齐和之亦
其类也又热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气虚
乏中焦气壅胠胁满甚食已转增粗工之
见无能断也欲散满则恐虚其下补下则
满甚于中散气则下焦转虚补虚则中满
卷四十八 第 37b 页 0660-077.png
滋甚医病参议言意皆同不救其虚且攻
其满药入则减药过依然故中满下虚其
病常在乃不知疏启其中峻补于下少服
则资壅多服则宣通由是而疗中满自除
下虚斯实此则塞因塞用也又大热内结
注泄不止热宜寒疗结复已除以寒下之
结散利止此则通因通用也又大热凝内
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
寒去利止亦其类也投寒以热凉而行之
投热以寒温而行之始同终异斯之谓也
卷四十八 第 38a 页 0660-078.png
诸如此等其徒寔系略举宗兆犹是反治
之道斯其类也○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
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
行之亦热因寒用寒因热用之义也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
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逆谓逆病气以正治从谓从病气而反疗
逆其气以正治使其从顺从其病以反取
令彼和调故曰逆从也不疏其气令道路
开通则气感寒热而为变始生化多端也
卷四十八 第 38b 页 0660-079.png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
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各绝其源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
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
其内
皆谓先除其根属后削其枝条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
卷四十八 第 39a 页 0660-080.png
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
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
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
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阴阳齐等则一日之中寒热相半阳多阴
少则一日之发而但热不寒阳少阴多则
隔日发而先寒后热虽胜复之气若气微
则一发后六七日乃发时谓之愈而复发
或频三日发而六七日止或隔十日发而
四五日止者皆由气之多少会遇与不会
卷四十八 第 39b 页 0660-081.png
遇也俗见不远乃谓鬼神暴疾而久祈祷
避匿病势已过旋至其毙病者殒殁自谓
其分致令冤魂塞于广路夭死盈于旷野
仁爱鉴兹能不伤楚习俗既久难卒釐革
非复可改未如之何悲哉悲哉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
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
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
治
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药寒热而随生
卷四十八 第 40a 页 0660-082.png
寒热病之新者也亦有止而复发者亦有
药在而除药去而发者亦有全不息者方
士若废此绳墨则无更新之法欲依标格
则病势不除舍之则阻彼凡情治之则药
无能验心迷意惑无由通悟不知其道何
恃而为因药病生新旧相对欲求其愈安
可奈何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
卷四十八 第 40b 页 0660-083.png
光故曰求其属也夫粗工褊浅学未精深
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已
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
在寒生而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
欲疗热则思寒又止进退交战危亟已臻
岂知藏府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夫取
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
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
生孰知其意思方智极理尽辞穷呜呼人
卷四十八 第 41a 页 0660-084.png
之死者岂谓命不谓方士愚昩而杀之耶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
其用也夫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
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故也春以清治肝
而反温夏以冷治心而反热秋以温治肺
而反清冬以热治肾而反寒盖由补益王
气太甚也补王太甚则藏之寒热气自多
矣
卷四十八 第 41b 页 0660-085.png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
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
先入肾
新校正云按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
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
五入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夫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
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增其味
卷四十八 第 42a 页 0660-086.png
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藏之气用尔故久服
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馀味皆然
但人意疏忽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也气增不已益岁年则藏气偏
胜气有偏胜则有偏绝藏有偏绝则有暴
夭者故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正理
观化药集商较服饵曰药不具五味不备
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益久必致暴夭
此之谓也绝粒服饵则不暴亡斯何由哉
无五谷味资助故也复令食谷其亦夭焉
卷四十八 第 42b 页 0660-087.png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
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
之谓也
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所以异
善恶之名位服饵之道当从此为法治病
之道不必皆然以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
臣应臣之用者为使皆所以赞成方用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
也
三品上中下三品此名药善恶不同性用
卷四十八 第 43a 页 0660-088.png
也○新校正云按神农云上药为君主养
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前问病之中外谓调气之法今此未尽故
复问之此下对当次前求其属也之下应
古之错简也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
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
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卷四十八 第 43b 页 0660-089.png
随其攸利
病有中外治有表里在内者以内治法和
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气微不和以平
气法平之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
假如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
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不已则逆
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
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
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
尽则求其属以衰之故曰汗之下之寒热
卷四十八 第 44a 页 0660-090.png
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攸所也
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守道以行举无不中故能驱役草石召遣
神灵调御阴阳蠲除众疾血气保平和之
候天真无耗竭之由夫如是者盖以舒卷
在心去留从意故精神内守寿命灵长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