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王冰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210337a 页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0659-097.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荣五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法论篇缺
   本病论篇缺
 新校正云详此二篇缺在王注之前按病
 能论篇末在王冰注云世本既缺第七二
 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
 明隐旨论以谓此亡篇仍托名王冰为注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0659-098.png
 辞理鄙陋无足取者旧本此篇名在六元
 正纪论后列之为后人移于此若以尚书
 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
   至真要大论篇上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
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五行主岁岁有少多故曰盈虚更作也天
 元正纪大论曰其始也有馀而往不足随
 之不足而往有馀从之则其义也天分六
 气散主太虚三之气司天终之气监地天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0659-099.png
 地生化是为大纪故言司天地者馀四可
 知矣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
神之通应也
 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然其通应
 则一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
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0659-100.png

 飞扬鼓拆和气发生万物荣枯皆因而化
 变成败也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炎蒸郁燠故庶类蕃茂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云雨润泽津液生成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炎炽赫烈以烁寒灾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0659-101.png
 乾化以行物无湿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对阳之化也○新校正云详注云对阳之
 化阳字疑误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中央肺
 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藏定位然六
 气御五运所至气不相得则病相得则和
 故先以六气所临后言五藏之病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0659-102.png
 六气之本自有常性故虽位易而化治皆
 同
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

 六气分化常以二气司天地为上下吉凶
 胜复客主之理岁中悔吝从而明之馀四
 气散居左右也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
 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此之
 谓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0659-103.png
纪步也
 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步六十日
 馀八十七刻半也积步之日而成岁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
 巳亥之岁风高气远云飞物扬风之化也
在泉为酸化
 寅申之岁木司地气故物化从酸
司气为苍化
 木运之气丁壬之岁化苍青也
间气为动化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0659-104.png
 遍主六十日馀八十七刻半也○新校正
 云详丑未之岁厥阴为初之气子午之岁
 为二之气辰戌之岁为四之气卯酉之岁
 为五之气
少阴司天为热化
 子午之岁阳光熠耀暄暑流行热之化也
 熠羊入切
在泉为苦化
 卯酉之岁火司地气故物以苦生
不司气化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0659-105.png
 君不主运○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
 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谓君火不主运也
居气为灼化
 六十日馀八十七刻半也居本位君火为
 居不当间之也○新校正云详少阴不曰
 间气而云居气者盖尊君火无所不居不
 当间之也王注云居本位为居不当间之
 则居他位不为居而可间也寅申之岁为
 初之气丑未之岁为二之气巳亥之岁为
 四之气辰戌之岁为五之气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0659-106.png
太阴司天为湿化
 丑未之岁埃郁曚昩云雨润湿之化也
在泉为甘化
 辰戌之岁也土司地气故甘化先焉
司气为黅化
 土运之气甲己之岁黅黄也
间气为柔化
 湿化行则庶物柔软○新校正云详太阴
 卯酉之岁为初之气寅申之岁为二之气
 子午之岁为四之气巳亥之岁为五之气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0659-107.png
少阳司天为火化
 寅申之岁也炎光赫烈燔灼焦然火之化
 也
在泉为苦化
 巳亥之岁也火司地气故苦化先焉
司气为丹化
 火运之气戊癸岁也
间气为明化
 明炳明也亦谓霞烧○新校正云详少阳
 辰戌之岁为初之气卯酉之岁为二之气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0659-108.png
 寅申之岁为四之气丑未之岁为五之气
阳明司天为燥化
 卯酉之岁清切高明雾露萧瑟燥之化也
在泉为辛化
 子午之岁也金司地气故辛化先焉
司气为素化
 金运之气乙庚岁也
间气为清化
 风生高劲草木清冷清之化也○新校正
 云详阳明巳亥之岁为初之气辰戌之岁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0659-109.png
 为二之气寅申之岁为四之气丑未之岁
 为五之气
太阳司天为寒化
 辰戌之岁严肃峻整惨慄凝坚寒之化也
在泉为咸化
 丑未之岁水司地气故化从咸
司气为玄化
 水运之气丙辛岁也
间气为藏化
 阴凝而冷庶物敛容岁之化也○新校正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0659-110.png
 云详子午之岁太阳为初之气巳亥之岁
 为二之气卯酉之岁为四之气寅申之岁
 为五之气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
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学不厌备习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
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馀气
同法
 厥阴在泉风行于地少阴在泉热行于地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0659-111.png
 太阴在泉湿行于地少阳在泉火行于地
 阳明在泉燥行于地太阳在泉寒行于地
 故曰馀气同法也本谓六气之上元气也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化于天者为天气化于地者为地气○新
 校正云按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
 亲下此之谓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万物居天地之间悉为六气所生化阴阳
 之用未尝有逃生化出阴阳也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0659-112.png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病机下文具矣
帝曰其主病何如
 言采药之岁也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
 也故彼药上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则一岁
 二岁其所主用无遗略也今详则字当作
 用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0659-113.png
 专精之气药物肥浓又于使用当其正气
 味也○新校正云详先岁疑作司岁
帝曰司气者何如
 司运气也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馀不足也
 五运主岁者有馀不足比之岁物恐有薄
 有馀之岁药专精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
 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
故质同而异等也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0659-114.png
 形质虽同力用则异故不尚之
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
有浅深此之谓也
 物与岁不同者何以此尔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
则其要也
 木不胜金金不胜火之类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
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淫谓行所不胜己者也上淫于下天之气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0659-115.png
 也外淫于内地之气也随所制胜而以平
 治之也制胜谓五味寒热温凉随胜用之
 下文备矣○新校正云详天气主岁虽有
 淫胜但当平调之故不曰治而曰平也
帝曰善平气何如
 平谓诊平和之气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
者正治反者反治
 知阴阳所在则知尺寸应与不应不知阴
 阳所在则以得为失以逆为从故谨察之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0659-116.png
 也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则
 正治之谓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也阴位已
 见阳脉阳位又见阴脉是谓反病则反治
 之谓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也诸方之制咸
 悉不然故曰反者反治也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
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
 新校正云详论言至曰平本灵枢之文今
 出甲乙经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
 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0659-117.png
 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名曰平也
阴之所在寸曰何如
 阴之所在脉沉不应引绳齐等其候颇乖
 故问以明之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曰不应
 木火金水运面北受气凡气之在泉者脉
 悉不见唯其左右之气脉可见之在泉之
 气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病以气及客主淫
 胜名之在天之气其亦然矣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0659-118.png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少阴在右故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少阴在左故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
 土运之岁面南行令故少阴司天则二手
 寸口不应也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亦左右义也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0659-119.png
 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
 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
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司天曰上在泉曰下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
尺不应左右同
 尺不应寸左右悉与寸不应义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
穷此之谓也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0659-120.png
 要谓知阴阳所在也知则用之不惑不知
 则尺寸之气沉浮小大常三岁一差欲求
 其意犹绕树间枝虽白首区区尚未知所
 诣况其旬月而可知乎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
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
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
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0659-121.png
 申庚申壬申岁也地气不明谓天围之际
 气色昏暗风行地上故平野皆然昩谓暗
 也胁谓两乳之下及胠外也伸谓以欲伸
 努筋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洒洒振
 寒善伸数欠为胃病食则呕腹胀善噫得
 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为脾病饮
 食不下鬲咽不通邪在胃管也盖厥阴在
 泉之岁木王而剋脾胃故病如是又按脉
 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
 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0659-122.png
 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
 快然如衰也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
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
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项肿恶寒发热如疟少
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
 酉辛酉癸酉岁也阴处北方也不能久立
 足无力也腹大谓心气不足也金火相薄
 而为是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齿痛项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0659-123.png
 肿为大肠病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
 久立邪在大肠也盖少阴在泉之岁火剋
 金故大肠病也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
 新校正云详此四字疑衍
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
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
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
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0659-124.png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
 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阴为土色见应黄于
 天中而反见于北方黑处也水土同见故
 曰至阴之交合其气色也冲头痛谓脑后
 眉间痛也腘谓膝后曲脚之中也腨胻后
 软肉处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耳聋浑
 浑焞焞嗌肿喉痹为三焦病为病冲头痛
 目以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
 结腨如别为膀胱足太阳病又少腹肿痛
 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盖太阴在泉之岁土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0659-125.png
 王剋太阳故病如是也(腘戈/麦切)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
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
阴同候
 谓乙巳丁巳已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
 亥辛亥癸亥岁也处寒之时热更其气热
 气既往寒气后来故云更至也馀候与少
 阴在泉證同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暝民病喜
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0659-126.png
乾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
 午庚午壬午岁也霿雾谓霿暗不分似雾
 也清薄寒也言雾起霿暗不辩物形而薄
 寒也心胁痛谓心之傍胁中痛也面尘谓
 面上如有触冒尘土之色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
 不能反侧甚则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为胆病嗌乾面尘为肝病盖阳明在泉之
 岁金旺剋木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少阳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0659-127.png
 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
 衰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所
 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不得动
 故不可反侧也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
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已
 未辛未癸未岁也凝肃谓寒气霭空凝而
 不动万物静肃其仪形也惨慄寒甚也控
 引也睾聸丸也颔颊车前牙之下也○新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0659-128.png
 校正云按甲乙经嗌痛颔肿为小肠病又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肺邪在小肠也
 盖太阳在泉之岁水剋火故病如是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
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性喜温而恶清故治之凉是以胜气治
 之也佐以苦随其所利也木苦急则以甘
 缓之苦抑则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
 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
 之此之谓也食亦音饲己曰食他曰饲也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0659-129.png
 大法正味如此诸为方者不必尽用之但
 一佐二佐病已则止馀气皆然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
苦发之
 热性恶寒故治以寒也热之大盛甚于表
 者以苦发之不尽复寒制之寒制不尽复
 苦发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
 使必已时发时止亦以酸收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
淡泄之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0659-130.png
 湿与燥反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也燥除
 湿故以苦燥其湿也淡利窍故以淡渗泄
 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灵枢经曰淡利窍也生气通天论曰味过
 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明苦燥也○新
 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曰下太阴其化
 下甘温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
苦发之
 火气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咸性柔软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0659-131.png
 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候其须汗者以
 辛佐之不必要资苦味令其汗也欲柔软
 者以咸治之藏气法时论曰心欲软急食
 咸以软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之谓
 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温利凉性故以苦治之下谓利之使不得
 也○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
 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辛写之以酸补之
 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胜佐以酸辛此云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0659-132.png
 甘辛者甘字疑当作酸天元正纪大论云
 下酸热与苦温之治又异又云以酸收之
 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
辛润之以苦坚之
 以热治寒是为摧胜折其气用令不滋繁
 也苦辛之佐通事行之○新校正云按藏
 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旧注
 引此在湿淫于内之下无义今移于此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0659-133.png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
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
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
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
泄瘕水闭蛰虫不出病本于脾
 谓乙已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
 亥辛亥癸亥岁也是岁民病集于中也风
 自天行故太虚埃起风动飘荡故云物扰
 也埃青尘也不分远物是为埃昏土之为
 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则小便闭而不下若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0659-134.png
 大泄利则经水亦多闭绝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舌本强食则呕腹胀溏泄瘕水
 闭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胀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盖厥阴
 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胃之气也冲阳
 脉微则食饮减少绝则药食不入亦下必
 还出也攻之不入养之不生邪气日强真
 气内绝故其必死不可复也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0659-135.png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
胸中烦热嗌乾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
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
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
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
 午庚午壬午岁也怫热至是火行其政乃
 尔是岁民病集于右盖以小肠通心故也
 病自肺生故曰病本于肺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0659-136.png
 腹胀满膨膨而喘咳为肺病鼽衄为大肠
 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剋金故病如是又
 王注民病集于右以小肠通心故按甲乙
 经大肠附脊左环回肠附脊右环所说不
 应得非火盛剋金而大肠病欤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在肘内廉大文中动脉应手肺之气
 也火烁于金承天之命金气内绝故必危
 亡尺泽不至肺气已绝荣卫之气宣行无
 主真气内竭生之何有哉
卷四十七 第 21a 页 0659-137.png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
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
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
 未辛未癸未岁也沉久也肾气受邪水无
 能润下焦枯涸故大便难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饥不用食咳唾则有血心悬如
 饥状为肾病又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
 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
卷四十七 第 21b 页 0659-138.png
 项强痛时眩盖太阴司天之岁土剋水故
 病如是
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应手肾之
 气也土邪胜水而肾气内绝邪甚正微故
 方无所用矣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
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
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
卷四十七 第 22a 页 0659-139.png
于肺
 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
 申庚申壬申岁也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
 故曰金政不平也火炎于上金肺受邪客
 热内燔水无能救故化生诸病也制火之
 客则己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邪在肺
 则皮肤痛发寒热盖少阳司天之岁火剋
 金故病如是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在肘后内侧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
卷四十七 第 22b 页 0659-140.png
 动脉应手肺之气也火盛而金脉绝故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
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
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乾面
尘腰痛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
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
 酉辛酉癸酉岁也金胜故草木晚生荣也
 配于人身则筋骨内应而不用也大凉之
卷四十七 第 23a 页 0659-141.png
 气变易时候则人寒清发于中内感寒气
 则为痎疟也大肠居右肺气通之今肺气
 内淫肝居于左故左胠胁痛如刺割也其
 岁民自注泄则无淫胜之疾也大凉次寒
 也大凉且甚阳气不行故木容收敛草荣
 悉晚生气已升阳不布令故闭积生气而
 蓄于下也在人之应则少腹之内痛气居
 之发疾于仲夏疮疡之疾犹及秋中疮痤
 之患生于上痈肿之患生于下疮色虽赤
 中心正白物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甲
卷四十七 第 23b 页 0659-142.png
 乙经腰痛不可以俯仰文夫㿗疝妇人少
 腹肿甚则嗌乾面尘为肝病又胸满洞泄
 为肝病又心胸痛不能反侧目脱眦疡缺
 盆中肿痛掖下肿马刀挟撄汗出振寒疟
 为胆病盖阳明司天之岁金剋木故病如
 是又按脉解云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
 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
 故曰㿗疝少腹肿也(痤殂/禾切)
大冲绝死不治
 大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脉动应手肝
卷四十七 第 24a 页 0659-143.png
 之气也金来伐木肝气内绝真不胜邪其
 宜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
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
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
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
面赤目黄善噫嗌乾甚则色炱渴而欲饮病
本于心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
 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阳司天寒气布化故
卷四十七 第 24b 页 0659-144.png
 水且冰而血凝皮肤之间卫气结聚故为
 痈也若乘火运而火炎烈与水交战故暴
 雨半珠形雹也心气为噫故善噫是岁民
 病集于心胁之中也阳气内郁湿气下蒸
 故心厥痛而呕血血泄鼽衄面赤目黄善
 噫手热肘挛掖肿嗌乾甚则寒气胜阳水
 行凌火火气内郁故渴而欲饮也病始心
 生为阴凌犯故云病本于心也○新校正
 云按甲乙经手热肘挛掖肿甚则胸胁支
 满心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为手心主病又
卷四十七 第 25a 页 0659-145.png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盖太阳司
 天之岁水剋火故病如是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在手之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应手真
 心气也水行胜火而心气内绝神气已亡
 不死何待善知其诊故不治也
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所以诊视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藏之经脉
 动气知神藏之存亡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卷四十七 第 25b 页 0659-146.png
 谓可攻治者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
苦甘以甘缓之以酸写之
 厥阴之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夫气
 之用也积凉为寒积温为热以热少之其
 则温也以寒少之其则凉也以温多之其
 则热也以凉多之其则寒也各当其分则
 寒寒也温温也热热也凉凉也方书之用
 可不务乎故寒热温凉迁降多少善为方
 者意必精通馀气皆然从其制也○新校
卷四十七 第 26a 页 0659-147.png
 正云按本论上文云上淫于下所胜平之
 外淫于内所胜治之故在泉曰治司天曰
 平也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热气已退时发动者是为心虚气散不敛
 以酸收之虽以酸收之亦兼寒助乃能殄
 除其源本矣热见太甚则以苦发之汗已
 便凉是邪气尽勿寒冰之汗已犹热是邪
 气未尽则以酸收之已又热则复汗之已
 汗复热是藏虚也则补其心可矣法则合
卷四十七 第 26b 页 0659-148.png
 尔诸治热者亦未必得再三发三治况四
 变而反覆者乎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
淡泄之
 湿气所淫皆为肿满但除其湿肿满自衰
 因湿生病不肿不满者亦尔治之湿气在
 上以苦吐之湿气在下以苦泄之以淡渗
 之则皆燥也泄谓渗泄以利水道下小便
 为法然酸虽热以用利小便去伏水也治
 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法也○新校正云
卷四十七 第 27a 页 0659-149.png
 按湿淫于内佐以酸淡此云酸辛者辛疑
 当作淡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
而止
 身半以上温气馀火气复郁郁湿相薄则
 以苦温甘辛之药解表流汗而祛之故云
 以汗为除病之故而已也
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
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同热淫义热亦如此法以酸复其本气也
卷四十七 第 27b 页 0659-150.png
 不复其气则淫气空虚招其本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制燥之胜必以苦湿是火之气味也宜下
 必以苦宜补必以酸宜写必以辛清甚生
 寒留而不去则以苦湿下之气有馀则以
 辛写之诸气同○新校正云按上文燥淫
 于内治以苦温此云苦湿湿当为温文注
 中湿字三并当作温又按六元正纪大论
 亦作苦小温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写之
卷四十七 第 28a 页 0659-151.png
 淫散止之不可过也○新校正云按上文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此云平以
 辛热佐以甘苦者此文为误又按六元正
 纪大论云太阳之政岁宜苦以燥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不能淫胜于他气反为不胜之气为邪以
 胜之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
苦甘以辛平之
 厥阴在泉则风司于地谓五寅岁五申岁
卷四十七 第 28b 页 0659-152.png
 邪气胜盛故先以酸写佐以苦甘邪气退
 则正气虚故以辛补养而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
咸平之
 少阴在泉则热司于地谓五卯五酉岁也
 先写其邪而后平其正气也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
苦平之
 太阴在泉则湿司于地谓五辰五戌岁也
 补写之义馀气皆同
卷四十七 第 29a 页 0659-153.png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
咸平之
 少阳在泉则火司于地谓五巳五亥岁也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
酸平之以和为利
 阳明在泉则燥司于地谓五子五午岁也
 燥之性恶热亦畏寒故以冷热和平为方
 利也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
苦平之
卷四十七 第 29b 页 0659-154.png
 太阳在泉则寒司于地谓五丑五未岁也
 此六气方治与前胜法殊别其云治者写
 客邪之胜气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
 平者补已弱之正气也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
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巳亥岁也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子午岁也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卷四十七 第 30a 页 0659-155.png
 丑未岁也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寅申岁也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甘苦
 卯酉岁也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辰戌岁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先举其用为胜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隔
卷四十七 第 30b 页 0659-156.png
如寒大风数举裸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
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
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五巳五亥岁也心下脐上胃之分胃鬲谓
 胃脘之上及大鬲之下风寒气所生也气
 并谓偏著一边鬲咽谓食饮入而复出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苦饥脐下反痛气游三焦
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
卷四十七 第 31a 页 0659-157.png
泄传为赤沃
 五子五午岁也沃沐也
太阴之盛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
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
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
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
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
胕肿于上
 五丑五未岁也湿胜于上则火气内郁胜
 于中则寒迫下焦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
卷四十七 第 31b 页 0659-158.png
 也脽谓臀肉也不便谓腰重内强直屈伸
 不利也独胜谓不兼郁火也胕肿于上谓
 首面也足胫肿是火郁所生也○新校正
 云详注云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也王作
 此注于经文无所解又按太阴之复云大
 雨时行鳞见于陆则此文于雨数至下脱
 少鳞见于陆四字不然则王注无因为解
 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曰赤欲呕呕
酸苦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
卷四十七 第 32a 页 0659-159.png
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五寅五申岁也热暴甚故草萎水涸阴气
 消烁介虫金化也火气大胜故介虫屈伏
 酸醋水也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
塞外发㿗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五卯五酉岁也大凉肃杀金气胜木故草
 木华英为杀气损削改易形容而焦其上
 首也毛虫木化气不宜金故金政大行而
卷四十七 第 32b 页 0659-160.png
 毛虫死耗也肝木之气下主于阴故大凉
 行而㿗疝发也胸中不便谓呼吸回转或
 痛或缓急而不利便也气大盛故嗌塞而
 咳也嗌谓喉之下接连胸中肺两叶之间
 也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
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
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
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
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
卷四十七 第 33a 页 0659-161.png
濡写
 五辰五戌岁也寒气凌逼阳不胜之故非
 寒时而止水冰结也水气大胜阳火不行
 故诸羽虫生化而后也拘急也苛重也络
 脉也太阳之气僄在于巅故热反上行于
 头也以其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
 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囟顶及脑户中痛目
 如欲脱也濡谓水利也○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痔疟头项囟顶及脑户中痛目如脱
 为太阳经病
卷四十七 第 33b 页 0659-162.png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
佐以苦辛以酸写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
以苦咸以甘写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
辛甘以苦泄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
咸以甘写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
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
咸写之
 六胜之至皆先归其不胜己者之故不胜
 者当先写之以通其道次写所胜之气令
 其退释也治诸胜而不写遣之则胜气浸
卷四十七 第 34a 页 0659-163.png
 盛内生诸病也○新校正云详此为治皆
 先写其不胜而后写其来胜独太阳之胜
 治以甘热为异疑甘字苦之误也若云治
 以苦热则六胜之治皆一贯也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复谓报复报其胜也凡先有胜后必复○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六气分正化对化厥
 阴正司于亥对化于巳少阴正司于午对
 化于子太阴正司于未对化于丑少阳正
 司于寅对化于申阳明正司于酉对化于
卷四十七 第 34b 页 0659-164.png
 卯太阳正司于戌对化于辰正司化令之
 实对司化令之虚对化胜而有复正化胜
 而不复此注云凡先有胜后必复似未然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
急暴痛偃木飞沙裸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
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
入脾食痹而吐
 里腹胁之中也木偃沙飞风之大也风为
 木胜故土不荣气厥谓气冲胸胁而凌及
 心也胃受逆气而上攻心痛也痛甚则汗
卷四十七 第 35a 页 0659-165.png
 发泄掉谓肉中动也清厥手足冷也食痹
 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
 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食
饮不入入而复出肝乘脾胃故令尔也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胃脉气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
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
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
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萎
卷四十七 第 35b 页 0659-166.png
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
冰热气大行介虫不福病痱胗疮疡痈疽痤
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火热之气自小肠从脐下之左入大肠上
 行至左胁甚则上行于右而入肺故动于
 左上行于右皮肤痛也分注谓大小俱下
 也骨萎言骨弱无力也隔肠谓肠如隔绝
 而不便写也寒热甚则然阳明先胜故赤
 气后化流水不冰少阴之本司于地也在
 人之应则冬脉不凝若高山穷谷已是至
卷四十七 第 36a 页 0659-167.png
 高之处水亦当冰平下川流则如经矣火
 气内蒸金气外拒阳热内郁故为痱胗疮
 疡胗甚亦为疮也热少则外生痱胗热多
 则内结痈痤小肠有热则户外为痔其复
 热之变皆病于身后及外侧也疮疡痱胗
 生于上痈疽痤痔生于下反其处者皆为
 逆也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肺脉气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少阴
 司天热淫所胜尺泽绝死不治少阳司天
卷四十七 第 36b 页 0659-168.png
 火淫所胜天府绝死不治此云少阴之复
 天府绝死不治下文少阳之复尺泽绝死
 不治文如相反者盖尺泽天府俱手太阴
 脉之所发动故此互文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
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
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
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写无度
 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流故为是病
 头顶痛重则脑中掉瘛尤甚肠胃寒湿热
卷四十七 第 37a 页 0659-169.png
 无所行熏灼胸府故胸中不便食饮不化
 呕而密默欲静定也喉中恶冷故唾吐冷
 水也寒气易位上入肺喉则息道不利故
 咳喘而喉中有声也水居平泽则鱼游于
 市头顶胸痛女人亦兼痛于眉间也○新
 校正云按上文太阴在泉头痛项似拔又
 太阴司天云头顶疑当作项
大溪绝死不治
 大溪肾脉气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
卷四十七 第 37b 页 0659-170.png
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
浮埃目乃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
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
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
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火气专暴枯燥草木燔焰自生故燔爇也
 火内炽故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
 也火炎于上则庶物失色故如尘埃浮于
 面而目瞤动也火烁于内则口舌糜烂呕
 逆及为血溢血泄风火相薄则为温疟气
卷四十七 第 38a 页 0659-171.png
 蒸热化则为水病传为胕肿胕谓皮肉俱
 肿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如是之證皆火
 气所生也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肺脉气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乾毛虫乃厉病
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
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
入肝惊骇筋挛
 杀气大举木不胜之故苍青之叶不及黄
卷四十七 第 38b 页 0659-172.png
 而乾燥也厉谓疵疠疾疫死也清甚于内
 热郁于外故也
大冲绝死不治
 大冲肝脉气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
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
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
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
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雨冰谓雹也寒而遇雹死亦其宜寒化于
卷四十七 第 39a 页 0659-173.png
 地其上复土故地体分裂水积冰坚久而
 不释是阳光之气不治寒凝之物也太阳
 之复与不相持上湿下寒火无所往心气
 内郁热由是生火热内燔故生斯病○新
 校正云详注云与不相持不字疑作土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真心脉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复气倍胜故先问以治之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
卷四十七 第 39b 页 0659-174.png
写之以甘缓之
 不大缓之夏犹不已复重于胜故治以辛
 寒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治以酸寒作治
 以辛寒也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写之以
酸收之以苦发之以咸耎之
 不大发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热内伏结
 而为心热少气少力而不能起矣热伏不
 散归于骨也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写之燥
卷四十七 第 40a 页 0659-175.png
之泄之
 不燥泄之久而为身肿腹满关节不利腨
 及伏兔怫满内作膝腰胫内侧胕肿病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
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
同法
 不发汗以夺盛阳则热内淫于四支而为
 解然不可名也谓热不甚谓寒不甚谓强
 不甚谓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谓之解然
 粗医呼为鬼气恶病也久久不已则骨热
卷四十七 第 40b 页 0659-176.png
 髓涸齿乾乃为骨热病也发汗夺阳故无
 留热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
 热药以发之当舂秋时纵火热胜亦不得
 以热药发汗汗不发而药热内甚助病为
 疟逆犯神灵故曰无犯温凉少阴气热为
 疗则同故云与少阴同法也数夺其汗则
 津液竭涸故以酸收以咸润也○新校正
 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发表不远热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
苦下之以酸补之
卷四十七 第 41a 页 0659-177.png
 泄谓渗泄汗及小便汤浴皆是也秋分前
 后则亦发之舂有胜则依胜法或不已亦
 汤渍和其中外也怒复之后其气皆虚故
 补之以安全其气馀复治同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不坚则寒气内变止而复发发而复止绵
 历年岁生大寒疾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
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
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写
卷四十七 第 41b 页 0659-178.png
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
宗此治之大体也
 太阳气寒少阴少阳气热厥阴气温阳明
 气清太阴气湿有胜复则各倍其气以调
 之故可使平也宗属也调不失理则馀之
 气自归其所属少之气自安其所居胜复
 衰已则各补养而平定之必清必静无妄
 挠之则六气循环五神安泰若运气之寒
 热治之平之亦各归司天地气也
帝曰善
卷四十七 第 42a 页 0659-179.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