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第 210219b 页
卷三十五 第 1a 页 0655-196.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五宜十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水热穴论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
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
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
积水也
阴者谓寒也冬月至寒肾气合应故云肾
卷三十五 第 1b 页 0655-197.png
者至阴也水王于冬故云至阴者盛水也
肾少阴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云其
本在肾其末在肺也肾气上逆则水气客
于肺中故云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府
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
二阴閟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
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生
卷三十五 第 2a 页 0655-198.png
积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
而从其类也灵枢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
谓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
病也
上谓肺下谓肾肺肾俱溢故聚水于腹中
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
牝阴也亦主阴位故云牝藏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
卷三十五 第 2b 页 0655-199.png
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
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
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勇而劳甚谓力房也劳勇汗出则玄府开
汗出逢风则玄府复闭玄府闭已则馀汗
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
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
玄府府聚也
卷三十五 第 3a 页 0655-200.png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
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
背部之俞凡有五行当其中者督脉气所
发次两傍四行皆足太阳脉气也
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
水下居于肾则腹至足而胕肿上入于肺
则喘息贲急而大呼也
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标本者肺为标肾为本如此者是肺肾俱
卷三十五 第 3b 页 0655-201.png
水为病也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卧者以其主呼吸故
也肾为水肿者以其主水故也
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分其居处以名之则是气相输应本其俱
受病气则皆是水所留也留力救切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街谓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侠齐两傍
则肾藏足少阴脉有及冲脉气所发次两
卷三十五 第 4a 页 0655-202.png
则胃府足阳明脉气所发此四行穴则伏
菟之上也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躁上各一行行六者
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
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经所谓五十七者然尻上五行行五则背
脊当中行督脉气所发者脊中悬枢命门
腰俞长强当其处也次侠督脉两傍足太
卷三十五 第 4b 页 0655-203.png
阳脉气所发者有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内俞白环俞当其处也又次外侠两
傍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胃仓肓门志室
胞肓秩边当其处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
者腹部正俞侠中行任脉两傍冲脉足少
阴之会者有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当
其处也次侠冲脉足少阴两傍足阳明脉
气所发者有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当
其处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内踝之上
有足少阴阴蹻脉并循腨上行足少阴脉
卷三十五 第 5a 页 0655-204.png
有大钟复溜阴谷三穴阴蹻脉有照海交
信筑宾三穴阴蹻既足少阴脉之别亦可
通而主之兼此数之犹少一穴脊中在第
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
之五分不可灸令人偻悬枢在第十三椎
节下间俯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若灸者可灸三壮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
间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
者可灸三壮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
卷三十五 第 5b 页 0655-205.png
乙经及缪刺论注并热穴注俱云刺入二
寸而刺热注气府注并此注作二分宜从
二分之说○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长
强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阴所结刺可入
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此五穴者并督脉气所发也○新校正云
详王氏云少一穴按气府论注十二椎节
下有阳关一穴若通数阳关则不少矣次
侠督脉两傍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侠督
脉两傍去督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
卷三十五 第 6a 页 0655-206.png
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相去及刺
灸分壮法如大肠俞膀胱俞在第十九椎
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中
膂内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
分壮法如大肠俞侠脊膂胂起肉留十呼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如大
肠俞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
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
刺可入八分不可灸此五穴者并足太阳
卷三十五 第 6b 页 0655-207.png
脉气所发所谓肾俞者则此也○又次外
两傍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各同
身寸之三寸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
者可灸三壮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相
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志室在第十四
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正
坐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
刺灸分壮法如胃仓伏而取之秩边在第
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
胃仓伏而取之此五穴者并足太阳脉气
卷三十五 第 7a 页 0655-208.png
所发也次伏菟上两行中注在齐下同身
寸之五分两傍相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五
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府注云侠
中行方一寸文异而义同○四满在中注
下同身寸之一寸气穴在四满下同身寸
之一寸大赫在气穴下同身寸之一寸横
骨在大赫下同身寸之一寸各横相去同
身寸之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可入
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次外两
傍穴外陵在齐下同身寸之一寸○新校
卷三十五 第 7b 页 0655-209.png
正云按气府论注云外陵在天枢下一寸
与此正同两傍去冲脉各同身寸之一寸
半大巨在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水道在
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归来在水道下同
身寸之三寸气街在归来下○新校正云
按气府注刺热注热穴注云在腹齐下横
骨两端鼠鼷上一寸刺禁注云在腹下侠
齐两傍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
骨空注云在毛际两傍鼠鼷上诸注不同
今备录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各横
卷三十五 第 8a 页 0655-210.png
相去同身寸之二寸此五穴者并足阳明
脉气所发水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
若灸者可灸五壮气街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馀三穴并
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并可五壮
所谓肾之街者则此也踝上各一行行六
者大钟在足内踝后街中○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云跟后冲中刺疟注刺腰痛注作
跟后街中动脉此云内踝后此注非○足
少阴络别走太阳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
卷三十五 第 8b 页 0655-211.png
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在内踝
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
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
者可灸五壮照海在内踝下刺可入同身
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交信
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
筋骨间阴蹻之郤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筑宾在内踝上
腨分中阴维之郤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若灸者可灸五壮阴谷在膝下内辅骨之
卷三十五 第 9a 页 0655-212.png
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
得之足少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所谓肾经之下
行名曰太冲者则此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
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
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
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
脉瘦气弱阳气留溢
新校正云按别本留一作流
卷三十五 第 9b 页 0655-213.png
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
病去者邪居浅也
绝谓绝破令病得出也
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
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
三阴已升故渐将收杀
金将胜火阳气在合
金王火衰故云金将胜火
阴气初胜湿气及体
以渐于雨湿雾露故云湿气及体
卷三十五 第 10a 页 0655-214.png
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
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始秋之治
变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
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
去
去谓下去
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实作遣甲乙经千
卷三十五 第 10b 页 0655-215.png
金方作通
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未冬之治
变
此之谓也
新校正云按此与四时刺逆从论及诊要
经终论义颇不同与九卷之义相通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
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
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卷三十五 第 11a 页 0655-216.png
头上五行者当中行谓上星囟会前顶百
会后顶次两傍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
枕又次两傍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也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同身寸
之一寸陷者中容豆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囟会在上星后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
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前顶在囟会后同
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刺如囟会
法百会在前顶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顶
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
卷三十五 第 11b 页 0655-217.png
会刺如上星法后顶在百会后同身寸之
一寸五分枕骨上刺如囟会法然是五者
皆督脉气所发也上星留六呼若灸者并
可灸五壮次两傍穴五处在上星两傍同
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处后同身寸
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后同身寸之一寸五
分络却在通天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玉
枕在络却后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并
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五处通天各留七呼络却留五呼玉枕留
卷三十五 第 12a 页 0655-218.png
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承光不灸玉枕刺入二分又次两傍
临泣在头直目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五分
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目窗正营递
相去同身寸之一寸承灵脑空递相去同
身寸之一寸五分然是五者并足少阳阳
维二脉之会脑空一穴刺可入同身寸之
四分馀并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临泣留
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
卷三十五 第 12b 页 0655-219.png
也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
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
脉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
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并气穴注作七壮刺疟注刺热注作五壮
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
两傍相去同身寸之六寸云门下一寸乳
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仰而取之手
足太阴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
卷三十五 第 13a 页 0655-220.png
五呼若灸者可灸五壮缺盆在肩上横骨
陷者中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
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背俞即
风门热府俞也在第二椎下两傍各同身
寸之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可入
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
今中诰孔穴图经虽不名之既曰风门热
府即治热之背俞也○新校正云按王氏
注刺热论云背俞未详何处注此指名风
门热府注气穴论以大杼为背俞三注不
卷三十五 第 13b 页 0655-221.png
同者盖亦疑之者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
热也
气街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
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
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新校正云按气街诸注不同具前水
穴注中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胻外
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
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
卷三十五 第 14a 页 0655-222.png
壮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太阳合在三里下
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
同身寸这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巨虚下
廉足阳明与少阳合在上廉下同身寸之
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也
云门腢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
也
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相去同身寸
之六寸动脉应手足太阴脉气所发也○
卷三十五 第 14b 页 0655-223.png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穴注作手太阴
刺热注亦作手太阴○举臂取之刺可入
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验今中
诰孔穴图经无腢骨穴有肩腢穴在肩端
两骨间手阳明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
之六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中在
足膝后屈处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
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按今中诰孔穴图经
云腰俞穴一名髓空在脊中第二十一椎
卷三十五 第 15a 页 0655-224.png
节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督脉气所发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新校正云详腰俞刺入二寸当
作二分已具前水穴注中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
俞傍五者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
穴侠脊两傍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并足
太阳脉气所发也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
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
可灸五壮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刺可入
卷三十五 第 15b 页 0655-225.png
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魂门在
第九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
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意舍在第十一
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
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志室在第十四椎下
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
灸者可灸三壮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
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
也
卷三十五 第 16a 页 0655-226.png
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致玄府闭封
致则气不宣通封则湿气内结中外相薄
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而
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斯乃新病数日
者也致驰二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