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第 210171c 页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0654-11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八宜四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病能论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
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
逆
胃者水谷之海其血盛气壮今反脉沉细
者是逆常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沉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0654-115.png
细作沉涩太素作沉细
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沉细为寒寒气格阳故人迎脉盛人迎者
阳明之脉故盛则热也人迎谓结喉傍脉
动应手者
人迎者胃脉也
胃脉循喉咙而入缺盆故云人迎者胃脉
也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
也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0654-116.png
血气壮盛而热内薄之两气合热故结为
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
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
其病也
五藏有所伤损及之水谷精气有所之寄
扶其下则卧安以伤及于藏故人不能悬
其病处于空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精有所之寄则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
太素作精有所倚则不安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0654-117.png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谓不得仰卧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
居高布叶四藏下之故言肺者藏之盖也
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肺气盛满偃卧则气促喘奔故不得偃卧
也
论在奇恒阴阳中
奇恒阴阳上古经篇名世本阙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0654-118.png
不然病主安在
不然言不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
然作不知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
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
在肺当腰痛也
以冬左脉浮而迟浮为肺脉故言颇关在
肺也腰者肾之府故肾受病则腰中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
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0654-119.png
左脉浮迟非肺来见以左肾不足而脉不
能沉故得肺脉肾为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其真安在
言所攻则异所愈则同故问真法何所在
也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
言虽同曰颈痈然其皮中别异不一等也
故下云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0654-120.png
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息瘜也死肉也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痈出
脓今以䤵针代之
帝曰有病怒狂者
新校正云按太素怒狂作善怒
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
人狂
怒不虑祸故谓之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
名曰阳厥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0654-121.png
言阳气被折郁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
暴折而心不疏畅故尔如是者皆阳逆躁
极所生故病名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
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言颈项之脉皆动不止也阳明常动者动
于结喉傍是谓人迎气舍之分位也若以
少阳之动动于曲颊下是谓天窗天牖之
分位也若巨阳之动动于项两傍大筋前
陷者中是谓天柱天容之分位也不应常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0654-122.png
动而反动甚动当病也○新校正云详王
注以天窗为少阳之分位天容为太阳之
分位按甲乙经天窗乃太阳脉气所发天
容乃少阳脉气所发二位交互当以甲乙
经为正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
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食少则气衰故节去其食即病自止○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夺作衰太素同也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0654-123.png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
为后饭
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之或为人传文误也铁洛味辛微温平主
治下气方俗或呼为铁浆非是生铁液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饮酒中风者也风论曰饮酒中风则为漏
风是亦名漏风也夫极饮者阳气盛而腠
理疏玄府开发阳盛则筋痿弱故身体解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0654-124.png
惰也腠理疏则风内攻玄府发则气外泄
故汗出如浴也风气外薄肤腠理开汗多
内虚瘅热熏肺故恶风少气也因酒而病
故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
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术味苦温平主治大风止汗麋衔味苦寒
平主治风湿筋痿泽泻味甘寒平主治风
湿益气由此功用方故先之饭后药先谓
之后饭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0654-125.png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
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
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
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
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得病传之至于胜
时而死此为恒中生喜怒今病次传者此
为奇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
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0654-126.png
凡言所谓者皆释未了义今此所谓寻前
后经文悉不与此篇义相接似今数句少
成文义者终是别释经文世本既阙第七
二篇应彼阙经错简文也古文断裂谬续
于此
奇病论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瘖谓不得
言语也妊娠九月足少阴脉养胎约气断
则瘖不能言也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0654-127.png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绝谓脉断绝而不通流而不能言非天真
之气断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
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少阴肾脉也气不营养故舌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十月胎去胞络复通肾脉上营故复旧而
言也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馀以成其疹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0654-128.png
疹谓久病反法而治则胎死不去遂成久
固之疹病
然后调之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此四字按
全元起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
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
然后调之则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
于此当删去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妊娠九月筋骨瘦劳力少身重又拒于谷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0654-129.png
故身形羸瘦不可以镵石伤也镵锄衔切
无益其有馀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
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胎约胞络肾气不通因而泄之肾精随出
精液内竭胎则不全胎死腹中著而不去
由此独擅故疹成焉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
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腹中无形胁下逆满频岁不愈息且形之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0654-130.png
气逆息难故名息积也气不在胃故不妨
于食也灸之则火热内烁气化为风刺之
则必写其经转成虚败故不可灸刺是可
积为导引使气流行久以药攻内消瘀蓄
则可矣若独凭其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
亦不能独治之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
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以冲脉病故名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
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0654-131.png
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
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
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齐直上循腹各行
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齐而痛名曰
伏粱环谓圆绕如环也
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
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大肠广肠也经说大肠当言回肠也何者
灵枢经曰回肠当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
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0654-132.png
寻此则是回肠非应言大肠也然大肠回
肠俱与肺合从合而命故通曰大肠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以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其上行者起
于胞中上出齐下关元之分故动之则为
水而溺涩也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使
其大下也此一问答之义与腹中论同以
为奇病故重出于此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筋急谓掌后尺中两筋急也脉要精微论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0654-133.png
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今尺脉数
急脉数为热热当筋缓反尺中筋急而见
腹中筋当急故问为病乎灵枢经曰热即
筋缓寒即筋急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
见则病甚
腹急谓侠齐肾筋俱急以尺里候腹中故
见尺中筋急则必腹中拘急矣色见谓见
于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为寒黑为寒故
二色见病弥甚也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0654-134.png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
为何病
头痛之疾不当逾月数年不愈故怪而问
之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
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夫脑为髓主齿是骨馀脑逆反寒骨亦寒
入故令头痛齿亦痛
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全注人先生于脑缘有脑则有骨髓齿者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0654-135.png
骨之本也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
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藏同禀故五气上溢
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
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热内渗津液在脾胃谷化馀精气随溢
口通脾气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湿
此肥美之所发也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0654-136.png
新校正云按太素发作致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食肥则腠理密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
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
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
嗌乾中满则陈气有馀有馀则脾气上溢
故曰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阴阳应象大
论曰辛甘发散为阳灵枢经曰甘多食之
令人闷然从中满以生之○新校正云按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0654-137.png
甲乙经消渴作消瘅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兰谓兰草也神农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
道辟不祥胸中痰澼也除谓去也陈谓久
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
发散故也藏气法时论曰辛者散也○新
校正云按本草兰性平不言热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新校正云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0654-138.png
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
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与胆合气性
相通故诸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
为使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胆者中
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疑此文
误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0654-139.png
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胆募在乳下二肋外
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
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言治法具于彼篇今经已亡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
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馀也
是阳气太盛于外阴气不足故有馀也○
新校正云详此十五字旧作文写按甲乙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0654-140.png
经太素并无此文再详乃是全元起注后
人误书于此今作注书
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
为何病
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颈膺如格言颈
与胸膺如相格拒不顺应也人迎躁盛谓
结喉两傍脉动盛满急数非常躁速也胃
脉也太阴脉细微如发者谓手大指后同
身寸之一寸骨高脉动处脉则肺脉也此
正手太阴脉气之所流可以候五藏也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0654-141.png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
厥死不治
病癃数溲身热如炭颈膺如格息气逆者
皆手太阴脉当洪大而数今太阴脉反微
细如发者是病与脉相反也何以致之肺
气逆陵于胃而为是主使人迎躁盛也故
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气逆故
云颇亦在肺也病因气逆證不相应故病
名曰厥死不治也
此所谓得五有馀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0654-142.png
馀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馀者五病之气
有馀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
五有馀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
死明矣
外五有馀者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格三
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内二不足者
一病癃一目数十溲二太阴脉微细如发
夫如是者谓其病在表则内有二不足谓
其病在里则外得五有馀表里既不可冯
补写固难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里亦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0654-143.png
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
之
夫百病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也
然始生有形未犯邪气已有巅疾岂邪气
素伤邪故问之巅谓上巅则头首也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
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
发为巅疾也
精气谓阳之精气也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0654-144.png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
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痝然谓面目浮起而色杂也大紧谓如弓
弦也大即为气紧即为寒寒气内薄而反
无痛与众别异常故问之也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脉如弓弦大而且紧劳气内蓄寒复内争
劳气薄寒故化为风风胜于肾故曰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肾水受风心火痿弱火水俱困故必死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0654-145.png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