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王冰卷九

卷九 第 210044b 页
卷九 第 1a 页 0650-132.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九
   六节藏象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
以九九制会
 新校正云详下文云地以九九制会
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
知其所谓也
 六六之节谓六竟于六甲之日以成一岁
 之节限九九制会谓九周于九野之数以
 制人形之会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节
卷九 第 1b 页 0650-133.png
 以应天之六六之节久矣若复以九九为
 纪法则两岁大半乃曰一周不知其法真
 原安谓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两岁大
 半乃曰一周按九九制会当云两岁四分
 岁之一乃曰一周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
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六六之节天之度也九九制会气之数也
 所谓气数者生成之气也周天之分凡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节气均
卷九 第 2a 页 0650-134.png
 之则气有三百六十日而终兼之小月日
 又不足其数矣是以六十四气而常置闰
 焉何者以其积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
 阯于阴阳人神之运为始终于九气然九
 之为用岂不大哉律书曰黄钟之律管长
 九寸冬至之日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之
 生成因于九气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
 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异
 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三分一作二分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
卷九 第 2b 页 0650-135.png
化生之用也
 制谓准度纪谓纲纪准日月之行度者所
 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也纪化生之为用也
 所以彰气至而斯应也气应无差则生成
 之理不替迟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
 异长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长无失畤宜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馀而盈
闰矣
卷九 第 3a 页 0650-136.png
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
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
故昼夜行天之十三度馀而二十九日一
周天也言有奇者谓十三度外复行十九
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礼
义及汉律历志云二十八宿及诸星皆从
东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从西而循
天东行今太史说云并循天而东行从东
而西转也诸历家说月一日至四日月行
最疾日夜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
卷九 第 3b 页 0650-137.png
次疾日夜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
其行迟日夜行十二度馀二十日至二十
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馀二十四
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馀今
太史说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
日前疾有十五日后迟者有十五日前迟
有十五日后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
有迟疾迟速之度固无常准矣虽尔终以
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
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三百八
卷九 第 4a 页 0650-138.png
 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
 复迁计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
 此大尽之月也大率其计率至十三分日
 之半者亦大尽法也其计率至十三分日
 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尽之月也故云大
 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也正言之者
 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岁法以
 奇不成日故举六以言之若通以六小为
 法则岁止有三百五十四日岁少十一日
 馀矣取月所少之辰加岁外馀之日故从
卷九 第 4b 页 0650-139.png
 闰后三十二日而盈闰焉尚书曰期三百
 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其
 义也积馀盈闰者尽以月之大小不尽天
 度故也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馀于终而天度毕矣
 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斗建也中月
 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示
 斗建于月半之辰退馀闰于相望之后是
 以闰之前则气不及月闰之后则月不及
 气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闰月之纪无初
卷九 第 5a 页 0650-140.png
 无中纵历有之皆他节气也故历无云其
 候闰某月节闰某月中也推终之义断可
 知乎故曰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馀于终
 也由斯推日成闰故能令天度毕焉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
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新校正云详篇首云人以九九制会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
百六十日法也
 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卷九 第 5b 页 0650-141.png
 十者天地之至数也易系辞曰天九地十
 则其义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数甲子六
 周而复始则终一岁之日是三百六十日
 之岁法非天度之数也此盖十二月各三
 十日者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
九窍皆通乎天气
 通天谓元气即天真也然形假地生命惟
 天赋故奉生之气通系于天禀于阴阳而
 为根本也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
卷九 第 6a 页 0650-142.png
 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四气调神大论
 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也又曰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其
 义也九州谓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然
 地列九州人施九窍精神往复气与参同
 故曰九州九窍也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
 有九窍则其义也先言其气者谓天真之
 气常系属于中也天气不绝真灵内属行
 藏动静悉与天通故曰皆通乎天气也
故其生五其气三
卷九 第 6b 页 0650-143.png
 形之所存假五行而运用徵其本始从三
 气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气三也气之三
 者亦副三元故下文曰○新校正云详夫
 自古通天者至此与生气通天论同注颇
 异当两观之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非惟人独由三气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
 矣故易乾坤诸卦皆必三矣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

卷九 第 7a 页 0650-144.png
 九野者应九藏而为义也尔雅曰邑外为
 郊郊外为甸甸外为牧牧外为林林外为
 坰坰外为野则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
 今尔雅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
 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与王氏
 所引有异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
 也形分于外故以名焉神藏五者一肝二
 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
卷九 第 7b 页 0650-145.png
 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
 魄肾藏志也故此二别尔○新校正云详
 此乃宣明五气篇文与生气通天注重又
 与三部九候论注重所以名神藏形藏之
 说具三部九候论注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
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请宣扬旨要启所未闻解疑惑者之心开
 蒙昩者之耳令其晓达咸使深明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卷九 第 8a 页 0650-146.png
 上帝则上古帝君也先师岐伯祖之师僦
 贷季上古之理色脉者也移精变气论曰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八素经
 序云天师对黄帝曰我于僦贷季理色脉
 已三世矣言可知乎○新校正云详素一
 作索或以八为大按今太素无此文(僦即/就切)
帝曰请遂闻之
 遂尽也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
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卷九 第 8b 页 0650-147.png
 日行天之五度则五日也三候正十五日
 也六气凡九十日正三月也设其多之矣
 故十八候为六气六气谓之时也四时凡
 三百六十日故曰四时谓之岁也各从主
 治谓一岁之日各归从五行之一气而为
 之主以王也故下文曰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
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
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
卷九 第 9a 页 0650-148.png
 袭谓承袭如嫡之承袭也言五行之气父
 子相承主统一周之日常如是无已周而
 复始也时谓立春之前当至时也气谓当
 主之脉气也春前气至脉气亦至故曰时
 立气布也候谓日行五度之候也言一候
 之日亦五气相生而直之差则病矣移精
 变气论曰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
 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
 其常此之谓也工谓工于修养者也言必
 明于此乃可横行天下矣○新校正云详
卷九 第 9b 页 0650-149.png
 王注时立气布谓立春前当至时当王之
 脉气也按此正谓岁立四时时布六气如
 环之无端故又曰候亦同法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
常也
 言盛虚之变见此乃天之常道尔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不愆常候则无过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卷九 第 10a 页 0650-150.png
 言玉机真藏论篇具言五气平和太过不
 及之旨也○新校正云详王注言玉机真
 藏论已具按本篇言脉之太过不及即不
 论运气之太过不及与平气当云气交变
 大论五常政大论篇已具言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
各以气命其藏
 春应木木胜土长夏应土土胜水冬应水
 水胜火夏应火火胜金秋应金金胜木常
卷九 第 10b 页 0650-151.png
 如是矣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
 时之胜也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
 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故云长夏也以气命
 藏者春之木内合肝长夏土内合脾冬之
 水内合肾夏之火内合心秋之金内合肺
 故曰各以气命其藏也命名也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

 始春谓立春之日也春为四时之长故候
 气皆归于立春前之日也
卷九 第 11a 页 0650-152.png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
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此上十字文义不伦应古文错简次后五
 治下乃其义也今朱书之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
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
气至之时也
 凡气之至皆谓立春前十五日乃候之初
 也未至而至谓所直之气未应至而先期
 至也先期而至是气有馀故曰太过至而
卷九 第 11b 页 0650-153.png
 不至谓所直之气应至不至而后期至后
 期而至是气不足故曰不及太过则薄所
 不胜而乘所胜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
 受病所不胜薄之者凡五行之气我剋者
 为所胜剋我者为所不胜生我者为所生
 假令肝木有馀是肺金不足金不制木故
 木太过木气既馀则反薄肺金而乘于脾
 土矣故曰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此皆五藏之气内相淫并为疾故命曰气
 淫也馀太过例同之又如肝木气少不能
卷九 第 12a 页 0650-154.png
 制土土气无畏而遂妄行木被土凌故云
 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也肝木之气不平
 肺金之气自薄故曰所不胜薄之然木气
 不平土金交薄相迫为疾故曰气迫也馀
 不及例皆同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
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时谓气至时也候其年则始于立春之日
 候其气则始于四气定期候其日则随于
 候日故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也反谓反
卷九 第 12b 页 0650-155.png
 背也五治谓五行所治主统一岁之气也
 然不分五治谬引入邪天真气运尚未该
 通人病之由安能精达故曰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
 言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者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
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变谓变易天常也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
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
卷九 第 13a 页 0650-156.png
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言苍天布气尚不越于五行人在气中岂
 不应于天道夫人之气乱不顺天常故有
 病死之徵矣左传曰违天不祥此其类也
 假令木直之年有火气至后二岁病矣土
 气至后三岁病矣金气至后四岁病矣水
 气至后五岁病矣真气不足复重感邪真
 气内微故重感于邪则死也假令非王直
 年而气相干者且为微病不必内伤于神
 藏故非其时则微而且持也若当所直之
卷九 第 13b 页 0650-157.png
 岁则易中邪气故当其直时则病疾甚也
 诸气当其王者皆必受邪故云非其时则
 微当其时则甚也通评虚实论曰非其时
 则生当其时则死当谓正直之年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
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

 新校正云详从前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至
 此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
 捕也
卷九 第 14a 页 0650-158.png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
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言天地广大不可度量而得之造化玄微
 岂可以人心而遍悉大神灵问赞圣深明
 举大说凡粗言纲纪故曰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
味之美不可胜极
 言物生之众禀化各殊目视口味尚无能
 尽之况于人心乃能包括耶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卷九 第 14b 页 0650-159.png
 言色味之众虽不可遍尽所由然人所嗜
 所欲则自随己心之所爱耳故曰嗜欲不
 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
 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地以五味
 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
 味入肺咸味入肾也清阳化气而上为天
 浊阴成味而下为地故天食人以气地食
 人以味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
卷九 第 15a 页 0650-160.png
 阴为地又曰阳为气阴为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
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荣面色肺主音声故气藏于心肺上使
 五色修洁分明音声彰著气为水母故味
 藏于肠胃内养五气五气和化津液方生
 津液与气相副化成神气乃能生而宣化
 也
帝曰藏象何如
卷九 第 15b 页 0650-161.png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君主者万物
 系之以兴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火气炎上故华在面也心养血其主脉故
 充在血脉也心王于夏气合太阳以太阳
 居夏火之中故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也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
 中之阳也○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
卷九 第 16a 页 0650-162.png
 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藏气其神魄其养皮毛故曰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华在毛充在皮也肺藏为太阴
 之气主王于秋昼日为阳气所行位非阴
 处以太阴居于阳分故曰阳中之太阴通
 于秋气也金匮真言论曰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新校正云按太阴甲
 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
卷九 第 16b 页 0650-163.png
 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
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地户封闭蛰虫深藏肾又主水受五藏六
 府之精而藏之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脑者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脑
 之所养故华在发充在骨也以盛阴居冬
 阴之分故曰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也金
 匮真言论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
 阴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
卷九 第 17a 页 0650-164.png
 太素少阴作太阴当作太阴肾在十二经
 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
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新校正云详此六字当去按太素心其味
 苦其色赤肺其味辛其色白肾其味咸其
 色黑今惟肝脾二藏载其味其色阴阳应
 象大论已著色味详矣此不当出之今更
 不添心肺肾三藏之色味只去肝脾二藏
 之色味可矣其注中所引阴阳应象大论
卷九 第 17b 页 0650-165.png
 文四十一字亦当去之(罢音/疲)
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
 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爪
 者筋之馀筋者肝之养故华在爪充在筋
 也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阴阳
 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肝
 合木故其味酸也又曰神在藏为肝在色
 为苍故其色苍也以少阳居于阳位而王
 于春故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也金匮
卷九 第 18a 页 0650-166.png
 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
 素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详王
 氏引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以为證则王意以为阳中之
 少阳也再详上文心藏为阳中之太阳王
 氏以引平旦至日中天之说为證今肝藏
 又引为證反不引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
 中之阳为證则王注之失可见当从全元
 起本及甲乙经太素作阴中之少阳为得
卷九 第 18b 页 0650-167.png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
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皆可受盛转运不息故为仓廪之本名曰
 器也营起于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
 营之居也然水谷滋味入于脾胃脾胃糟
 粕转化其味出于三焦膀胱故曰转味而
 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新校正云详此六字当去并注中引阴阳
 应象大论文四十字亦当去已解在前条
卷九 第 19a 页 0650-168.png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口为脾官脾主肌肉故曰华在唇四白充
 在肌也四白谓唇四际之白色肉也阴阳
 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脾
 合土故其味甘也又曰在藏为脾在色为
 黄故其色黄也脾藏土气土合至阴故曰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也金匮真言论曰
 阴中之至阴脾也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上从心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
卷九 第 19b 页 0650-169.png
 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
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阳脉法也少阳胆脉也太阳膀胱脉也阳
 明胃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阳
 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
 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
 肠脉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
 也馀盛同法四倍已上阳盛之极故格拒
 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
卷九 第 20a 页 0650-170.png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
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阴脉法也厥阴肝脉也少阴肾脉也太阴
 脾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阴二
 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
 厥阴心包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手太阴肺
 脉也盛法同阳四倍已上阴盛之极故关
 闭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论曰闭则不得溺
 (溲小/便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
卷九 第 20b 页 0651-004.png
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俱盛谓俱大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
 以久盛极则衰败故不能极于天地之精
 气则死矣灵枢经曰阴阳俱盛不得相营
 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此之
 谓也○新校正云详羸当作盈脉盛四倍
 已上非羸也乃盛极也古文羸与盈通用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