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70895b 页
卷二 第 1a 页 0554-070.png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敬三
庐山清虚庵道士臣谢守灏编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无之中凝自然之
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
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于无量
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
生太极判太极于三才至劫终于六合俱
消混沌为一又复分判凝轻清以为天积
重浊以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
卷二 第 1b 页 0554-071.png
精为星辰运行四时八节安镇名山大川
二气交会则动植万汇更相产化初自一
气而生三气合生九气是为九天
次生四种民
天释氏呼为四禅天此
天上取太清境三千三百万亿气下生八
梵天五千五百五十五万气凡一气三千
里也此天出三界之上超阴阳之数故无
卷二 第 2a 页 0554-072.png
年寿之限水火风三灾不能坏也
次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天次布八梵
天始青天青元天始丹天大丹天始素天
大素天始玄天大玄天也
次人间世北方清静世界东北长安世界
东方纳善世界东南用贤世界南方弃贤
世界西南仁静世界西方净行世界西北
延贤世界下置九地第一垒色润地第二
垒刚色地第三脂色地第四润泽地第五
金粟地第六金刚泽地第七水制地第八
卷二 第 2b 页 0554-073.png
风泽地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每垒出
一重上一重水一重风自上而下大劫之
永九地之上至无色界三灾大作万像消
化种民之上灾所不及元气复合劫为混
沌劫历重开于是复命此天之人降为人
种下世行化为君为臣制立法度更相训
导亦如此劫之初凡经无量浩浩之劫悉
皆如是矣天地之外象类鸡卵元气绕之
如日之晕其详
如是天地各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
卷二 第 3a 页 0554-074.png
亿重也亦各于其中立天文地理运阴阳
五行列神祇产万汇秉生成之柄镇造化
之源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
主先尘运劫而行化后无轻极而常存道
运御世开辟玄通故号
无上三天玄元始三气太上老君焉老子者
为之应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号三
十六号或号七十二名或号九天上皇或
号洞真帝一君或号高上玉帝或号太平
正真太一妙气皇君或号九玄帝君或号
卷二 第 3b 页 0554-075.png
大千法王或号九灵老子或号九玄帝君
或号上左玄真人或号上清金阙妙经大
法师或号高上大法王或号玄一真定光
或号金阙后圣君或号太平上景君或号
无为父或号万物母其降生之时十方天
神空中称赞尊号有十曰太上老君高上
老子天皇大帝玄中大法师有古大先生
金阙帝君太上高皇虚无大真人复有至
真无极大道自然元始太上天尊道君无
上天真元老天师黄老世师玄宗神人真
卷二 第 4a 页 0554-076.png
人仙人至人大人道圣人之号降
生在世名字凡有九名耳字伯阳名雅字
伯宗名志字伯光名石字孟公名重字子
父名定字元阳名元字伯始名显字元生
名德字伯文或曰伯阳父老尊老之称也
老君尝以上和元年岁在庚寅九月五日甲
子卯时降生郁单北玄因天刚灵镜山李
谷之间上玄灵母九玄之房乃以谷为民
旌名弘九一名玄水尝曰吾姓字渺渺从
劫至劫非可悉纪也论曰上和乃天上之
卷二 第 4b 页 0554-077.png
纪年如赤明朱陵清汉天汉开皇上皇之
类是也而世俗之士祇知甲子造于大挠
年号始于汉武便以上和等号皆谓之妄
殊不知上天自亿劫以前纪年不废世人
无从而知耳自鬼谷子北郭子汉天师葛
仙翁等方引诸天之号以配人间时代也
不然则诸仙博古该今穷幽究微岂不知
秦汉之前未有年号耶且如开辟之初建
立法度及世代因革皆上天素定时遣天
真降教以传人世耳非世人能先天而肇
卷二 第 5a 页 0554-078.png
造化也学者详之
老君洞圣极真总司万化故能变名易号降
德屈尊化身下降游行万方扶世立教或
为国君或为师友咨请问难互相发明出
自然灵文演无为要旨经图戒律应运施
行出幽入虚无不经历说化诸国调伏群
魔时亦上朝元始中谒玉晨赏校九宫主
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下统三界一切神
官鬼僚考察之司仙宫灵洞福食之曹无
幽不显莫不仰隶之焉或下理十天抚掌
卷二 第 5b 页 0554-079.png
兆人则太微勾陈紫房中为天皇大帝
或春化为上景君长九千
丈建七精宝华之冠衣玄黄二气衣
服青锦飞裙手执虎符坐七色之云或夏
为老翁戴飞龙之冠衣玄文之服黄羽之
裙手执金枝立紫云之上或秋化为童子
衣五色之服或乘狮子或坐青云或冬化
于苍玄青三色之光光明混沌更相缠绕
此则通金阙之气更受鍊玄通晨之精也
惟神通自在故能白能黑能方能圆能屈
卷二 第 6a 页 0554-080.png
能直能强能弱能轻能重能短能长能老
能少能高能深纵横反覆无不能焉或为
千二百老子应现诸天或为百八十道君
接引凡界分灵散景倏忽周遍而真一之
身湛然常寂常在太清太极宫也
老君在初三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下教历九
千百亿万岁运当劫交更立元始
中三皇
时号有古大先生授三皇内文下
教历九千九百亿万岁复令劫交后三皇
卷二 第 6b 页 0554-081.png
时天皇地皇人皇之世乃定位
配四海于四神付五行于五帝授五灵五
老灵宝五篇真文下教历万八百岁至宓
羲氏大朴渐散法度未立乃降于田野号
郁华子授天皇内文又降神龟河图八卦
之文在祝融时降于恒山号广寿子授人
皇内文教以安神之道俾陶铸为器以变
生冷在神农时降于济阴号大成子授地
皇内文教以好生之道俾种植谷果以代
烹杀和合方药救疾养性
卷二 第 7a 页 0554-082.png
在黄帝时降于崆峒山号广
成子帝即位二十九年忧天下之不治往
见广成子而问曰闻子达于至道吾欲取
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又欲观阴
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问
者物之质也所欲观者物之残也自汝治
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
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
卷二 第 7b 页 0554-083.png
茅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问曰闻吾
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余将语
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
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
必清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少思寡欲可以
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
将守形子乃长生慎汝内闲汝外多知为
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彼至阳之原
也为汝入于沓冥之门矣彼至阴之原也
卷二 第 8a 页 0554-084.png
天地有观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吾
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吾子之谓天矣广成子谓
帝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
终彼其物不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
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
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
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
日月参光吾参天地为常乃授帝阴阳经
卷二 第 8b 页 0554-085.png
又命西
王母授帝
元始天尊玉像帝置于高观
道观之号自此始
老君命帝陟王屋山开石函发玉笈得九鼎
神丹飞雪炉火之道遂铸鼎荆山鍊丹成
服之有云龙来迎帝乘龙上升时群臣侍
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
卷二 第 9a 页 0554-086.png
按玉
纬经云有称三皇亦称九皇洞神大有经
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经云三
皇治各至万有八百岁详此二说大有经
止论一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三千六百年
小有经乃说论三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万
八百岁也若通论三代九皇则共至三万
二千四百年矣或万八千者盖百字误为
千耳今据
老子内传所明正与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
卷二 第 9b 页 0554-087.png
皇中三皇各至九千九百亿万岁者乃计
一劫之大数非止言三皇之身也后之言
三皇者亦多不同也如洞神经玉纬经与
项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而皇甫
谧注春秋运斗枢郑玄高诱注吕览以庖
牺女娲神农为三皇礼记号谥记以为宓
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以为庖牺神农燧人
聊氏以为巢燧人伊耆帝系谱中经出塞
记濑乡记以为伏牺神农祝融也在少皞
时号曰随应子说庄敬经教以顺时行令
卷二 第 10a 页 0554-088.png
在颛顼而降于衡山号赤精子说微言经
教以大顺之道在帝喾时号录图子授黄
庭经教以清和之道在帝舜之时降于河
阳号尹寿子授道德经教以无为之道在
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行子教以勤俭之
道授九畴灵书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及罡
步檄召鬼神之法在商汤时
降于潜山号锡则子说长生经
教以恭爱之道抱朴子作神仙传
以世教第一然复疑其历为帝师谓皆见
卷二 第 10b 页 0554-089.png
于碎书不出仙传正经又为不应舍尊适
卑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且
曰有天地则有道术之士世世有之何必
常是一老子耶皆晚学之徒浅见之士好
奇尚异耳唐昊天观主尹文操论曰抱朴
撰传意在显述
老君记自修成将以训诱后人令其勉力今
据载历古为帝王师传者乃出太玄经正
一经太清经玉历经元气经出塞记尹氏
玄中记崔山地理志皆真经良史岂得悉
卷二 第 11a 页 0554-090.png
谓之碎书抱朴又云若谓老子是得道之
人则人必勉力若谓之神灵则非可得也
此抱朴子私见耳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
而得道者必先有自然之圣降为之师随
机传授焉定志经云昔天尊造化行应自
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本气文字撰集成
经以将来则老君自然合道而世世为师
亦何疑焉既为大慈无为之父亦何辞舍
尊就卑和光臭浊乎老君谓尹喜曰上世
始已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
卷二 第 11b 页 0554-091.png
苦勤太玄经亦云老子积学轊转位登上
圣应接无方不可称述近世出化生乎殷
末是以文始鬼谷张真葛仙并云
老君生乎太无之先经历天地不可称载此
皆前世得道真仙依经演述岂亦晚学捷
见之士欤抱朴须欲曲成私见不觉谤祖
及真斯亦通人一蔽未可依凭者也
老君虽历代应见而未有诞生之迹将欲和
同光尘以立世教乃先命玄妙玉女降为
天水尹氏之女名
卷二 第 12a 页 0554-092.png
益寿适仙人李灵飞
至商十有
八世王阳甲践祚十七年庚申岁
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
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口中托孕时尹氏
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出良久见日
渐渐小从天而坠为五色珠大如弹圆因
捧吞之觉而有孕容颜益
少神气安闲所居之室四时和畅六气和
卷二 第 12b 页 0554-093.png
平冬无凝寒夏无酷暑祥光明室灵气满
庭众恶不侵万灵潜卫八十一年不觉其
久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
五曰卯时以建丑为正商之二月乃夏之
正月也
圣母因攀李树忽从左腋降生是时阳景重
辉祥云荫庭万鹤翔空四灵翊卫玉女跪
捧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地因成九
井降生之后登行九
步步生莲花指李树为吾姓论曰老君常
卷二 第 13a 页 0554-094.png
于历劫之前降生于北玄玉国李谷之间
以李为姓今又降于李氏之家李木之下
生而知其姓故指以示人非今方姓李也
旧记有云老君于生登行九步目顾四方
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独
尊愚切以为不然夫
老君虽为三界之至尊本以谦慈柔弱设教
决不肯虚骄恃气以誇强自大况释迦生
于西域凶横之外国于时虽有浮屠教法
杀父害母视为常事设或有子初生遽出
卷二 第 13b 页 0554-095.png
不逊之语胡王必曰是子才生早无君父
壮将若之何时可忍而育之乎其杀而弃
之必矣以此知其不应有是言也
其谥曰聃
居乎陈国苦县濑乡曲仁里涡水
之阳
卷二 第 14a 页 0554-096.png
降生九日身有九变一变身长六尺六寸
冠鱼鹊之冠衣黄紫八䌽凤衣兽文混沌
自生第二变身长七尺七寸冠重叠冠衣
素衣赤领袖第三变八尺八寸冠通天冠
衣五䌽衣第四变长九尺九寸冠辟邪冠
衣罗袿衣第五变长一丈三寸冠龙蛇冠
衣朱衣第六变长一丈五寸冠无极之冠
衣朱玉之衣第七变长一丈七寸冠虚无
之冠衣黑䌽洞衣第八变长一丈一尺冠
辟邪大冠衣龙蛇衣第九变长一丈二尺
卷二 第 14b 页 0554-097.png
冠自然无气须臾百变之冠衣自然羽衣
皆天冠天衣自然被体仍有匕十二相八
十一好七十二相者顶圆为天面光相日
伏晨蟠起玉枕穹窿皓发如鹤长七尺馀
眉有北斗其色翠绿虎髭龙髯素如洁丝
耳有垂珠中有三门高平如顶厚而且坚
两目日光方瞳绿筋鼻有双柱准骨隆隆
口方如海唇赤如丹气有紫色其香如兰
齿如编贝其坚若银数有六八上下均平
舌长且广形如锦文其音如玉其响如金
卷二 第 15a 页 0554-098.png
颧高而起颐方若矩日角月渊金容玉姿
龙颜肃肃凤视闲闲额有兑象参午上达
天庭平坦金匮充盈颊有白痣颐有玉丸
项有三约鹤素昂昂垂臂过膝手握十文
其指纤长各有策爪有云甲身有绿毛胸
有偃骨背有河魁脐深寸余腹软如绵心
有锦纹腹有玄痣眼有轊文足蹈二卐指
有乾坤身长丈二遍体芳香面方而泽上
下三停身如金刚猊若琉璃行如虎步动
若龙趍此其相也左扶青龙右据白虎前
卷二 第 15b 页 0554-099.png
导朱雀后从玄武头荫紫云足履莲花顶
负两景五明曜日身有圆象洞照九天兼
前仙相光色奇妍总八十一谓之好也寄
胎八十一年极太阳之数生而皓首故号
老古人称而为子又子者男子之通称也
故号老子
唐尹文操论曰老子者即
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
异也其内号者即至一真一玄一皇一元
一帝一太一天一正一等是也至一者妙
卷二 第 16a 页 0554-100.png
而无质也真一者淳粹湛然也玄一者通
灵不滞也皇一者光明无上也元一者万
道之长也帝一者百神之圣尊也太上者
长生之大主也天一者司阴之真宰也正
一者盟威之法王也谓兹九义同出异名
既玄极故咸言一矣其外号者则郁华大
成广寿随应赤精录图务成尹寿真行锡
则燮邑育成郭叔等子是也郁华者道化
光盛也大成者玄德普资也广寿者怡神
术瞻也广成者摄生功博也随应者感通
卷二 第 16b 页 0554-101.png
无碍也赤精者矜灵丹著也录图者符命
冥合也务成者庶绩克遂也尹寿者公正
身康也真行者精神淳粹也锡则者仁惠
有方也燮邑者风教变俗也育成者牧养
克谐也经成者正训常全也郭叔者廓清
累代也此并皆随教得名既降为国师故
国称子矣
圣母既诞育道身将返天阙复元君之位而
欲示世人有师资传授之道乃告老君曰
夫人受生于天地中有清有浊气之清者
卷二 第 17a 页 0554-102.png
聪明慈仁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明者因修
以成其性昧者恣欲以伤命性者身之原
也命者性之根也是故修行之人鍊身于
九丹解结于五神引气于本生灭根于三
关九鍊十变百节开明胞结断灭乃知本
真而成上仙若不修学则邪魔入身百痾
从此生夭逝因兹致死不尽命痛乎难言
夫仙由心学心诚则仙成道贵内求内密
则道来能致静以合真积虚以通神则去
仙日近矣苟心兢神劳体烦不专动静丧
卷二 第 17b 页 0554-103.png
精耳目旷明徒积稔索道道逾远也寄寓
天地间少许时耳若能摄气劳神辛苦注
真久将明道则与天地共寄寓大无中矣
能洞虚体无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乃与
道合真矣老子曰今混迹尘寰欲长存不
死随世度人可乎元君曰吾有秘宝非圣
不传有能修之可以长存老子曰愿闻其
致元君曰至道渊奥深不可识非有非无
非声非色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囊括天地
至大无极近在诸有莫知能测能知其则
卷二 第 18a 页 0554-104.png
是谓玄德老子曰其道亦有术以致之乎
元君曰道者虚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
技因术以济人因修而会道则变化无穷
矣夫道之要者无为而自然术之秘者符
与气药而已符者三光之灵文天之真信
也药者五行之华英地之精液也气者阴
阳之和气药物之灵爽也人虽得一事未
毕要资符药道乃讫此吾之秘宝尔能兼
之可以长存度人无量矣老子曰身者得
道之器也气者致命之根也根拔则命终
卷二 第 18b 页 0554-105.png
器败则道去今欲修之令命固道隆得可
闻乎元君曰禀骨肉之质犹陶家坯也坯
未冶则败速身未鍊则命促理固然也纵
使德冠群有神疏大玄而身犹恐未免乎
老死夫何故哉由化致然不得不然也惟
药能鍊形符能致神神归则心通而性逸
形固则气固而命全然后化气变精洞入
无形飞行虚空存亡自然乃能长存得道
之人虽遭劫交天地崩沦而灾不能及所
以贵乎符药由此也老君曰服神丹而长
卷二 第 19a 页 0554-106.png
生者神灵祐之乎将药之力耶元君曰长
生之功由于丹丹之成由于神故将合丹
必正身心不履罪过神明佑之作丹必成
成丹入口寿无已矣天地明察道归仁人
万兆蠢蠢名曰行尸不信长生之可学谓
为虚诞从朝至暮但求作死之事岂能长
生之乎恣心尽欲奄忽辄死千金送葬何
所益哉神丹道成不特长生而已可作世
宝也知此道者亦安用天下为人有以国
易吾方而非其人不传也老子稽首曰愿
卷二 第 19b 页 0554-107.png
闻其旨元君乃仰天而啸倏忽有紫云而
盖自天奄至中有五色蕴光明八达仙人
涓子侍之元君复出神图宝章变化之方
还丹伏水火汞液金丹之术凡七十二篇
以授老子
其文曰为玄白生金公太
阳流珠入华池斤内五两文萎蕤赤盐白
雪成雌雄五符九丹得之飞真道在此人
不知五符者一曰玄白二曰金精三曰飞
符四曰金华五曰三五青龙精九丹者一
卷二 第 20a 页 0554-108.png
曰白雪九转还丹二曰雌雄九转还丹三
曰黄华九转还丹四曰白华九转还丹五
曰丹华九转还丹六曰五色九转还丹七
曰泥汞九转还丹八曰金精九转还丹九
曰九鼎极耀还丹此九丹得一则可以长
生不在遍作也神丹之道皆三化五转至
九而止服得之者与吾等矣夫草木之药
埋之则腐煮之则烂烧之则焦不能自生
安能生人如金丹之物理之不腐煮之不
烂烧之不焦治之愈妙故能令长生是知
卷二 第 20b 页 0554-109.png
神仙之道不在祭祀祈祷鬼神不在导引
与屈伸不在祝愿多言语不在精思自苦
勤长生之道要在神丹知之甚易为实难
子能行之可长生此之道成立得仙吾亦
学之非自然又曰上士服之升为仙官中
士服之栖集昆崙下士服之在世长年汝
但勤之吾不虚言老子再拜叩头稽首曰
九丹之道既奉慈训矣切闻求仙不得金
液虚自苦辛愿示其要元君曰大哉之问
也九丹金液同为升天之道然九丹中金
卷二 第 21a 页 0554-110.png
液为上所以尔者服九丹之人或三年二
年一年半年百日或六十日不可定限服
之乃有仙官云龙来迎惟服金丹者须有
仙骨在身仙名在天金液入口则身色紫
金立生羽翼升天为仙官矣凡欲服之须
长斋断谷一年乃得升天自非玄中之箓
及不死之名者终不得闻九丹金液之道
也其法依前合丹金成而液之其道毕矣
此吾秘宝也凡千二百诀吾与往劫尘沙
天地之先受之于
卷二 第 21b 页 0554-111.png
元始天尊奏而行之得居无上元君之位吾
昔已传至真大圣天帝上帝太微太一元
君今又授尔尔其勉之老君受记复请曰
万兆芸芸动之死地今以此道广济如何
元君曰悠悠之徒耽荣嗜欲死者堕石投
川往而不返甚可痛伤然道不虚行必受
真人此道高妙秘于九玄琼台云笈万年
一行贻诸玄箓玉名耳自非宿命骨相合
仙之人不得闻也愚人多过乌得违天科
而妄宣乎吾道尽此将去矣当遣太和元
卷二 第 22a 页 0554-112.png
君语汝言讫即有千乘万骑五帝上真拥
八景玉舆来迎白日升天
老君乃远游山
泽求鍊神仙行经劳山果遇太乙元君乘
五色斑麟侍官数十人老君从之问道元
君曰道之要者在乎还丹金液耳遂具授
秘诀他年之历山复会太乙元君因谢神
丹之方元君曰君是群仙之尊万道之主
玄灵秘术本玄分也何谢之有应运期更
卷二 第 22b 页 0554-113.png
百馀年可诣金阙受事老君曰凡民无知
死者甚众抚心泣血见之伤悲欲给以神
药令皆长生可乎元君曰不可生道至重
必授大贤及孝顺笃信之士天生万物有
善有恶善有宜生恶有当除不足给药令
皆生也君已知之不可轻泄
老君以神仙之道必假修鍊欲垂法以劝来
世故服佩符章合神丹习
真气及修纲步等法然后
乘空凌虚自然天丁神王侍卫啸命主致
卷二 第 23a 页 0554-114.png
徵召万灵摄制魔鬼决断生死身出水火
变化万端或分身混迹出有入无神通自
在一日乘白鹿履庭桧之杪而升天
圣纪赞曰
老君体寂大无德资妙有成道亿劫造化
万天自然而然不由积学降九皇而设教
委历帝以为师独立紫清谁与为先今乃
亲圣母而寄学从元君而访道欲显真道
之玄非学不成神仙高奇修之可获俾夫
卷二 第 23b 页 0554-115.png
尊师贵德存牝守柔表上圣之灵规垂将
来之妙范所以随机示教奖善惩迷文始
抱朴既述之于前今更赞之于其后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