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二)--朱弁卷六

卷六 第 160857c 页
卷六 第 1a 页 0526-082.png
通玄真经卷之六宝六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上德篇(彼物无宰由道有常用与佗/伦玄功自积故柔服天下我)
   (未始有知和合生灵彼无不理得者/也然上德之体无所不得故此一篇)
   (之内杂/而冲之)
老子曰主者国之心也为存亡定倾之所由
心治即百节皆安心扰即百节皆乱身之百
节如国之百司耳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
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支体各安则自得也
故遗其所侍君臣各伦则无事也故忘其所
卷六 第 1b 页 0526-083.png
从老子学于常枞老子之师见舌而守柔齿
刚舌柔刚者先毙则柔之为利实所宜守也
仰视屋树退而目川树柔条则居高屋弱材
则处上因以举耳目之前遂为谦小之龟镜
也观影而知持后夫后动者未尝失宜如影
在形后不穷俛仰以物之不与争故恒处尔
也故圣人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
后者处上此谓因其德而成其功也
老子曰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
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故勇武以强梁死
卷六 第 2a 页 0526-084.png
辩士以智能困此皆以所长而自害能以智
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但有智知之能而莫
知不智之用也故勇于一能察于一辞可与
曲说未可与广应也唯不载于智不敢于能
乃可与应千变万化而一曲之士将何任是
说乎老子曰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
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谕道
而非道也妙本以无有入于无间未尝须臾
离万物也体即幽昩用乃显著故虽强名亦
无所主及耳夫道者内伣而自反遣欲反素
卷六 第 2b 页 0526-085.png
则冥然自得自得则天下莫非得也故人不
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唯执其知觉者
未能反于不知之大也莫鉴于流潦而鉴于
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荡也夫初不以物
荡心者然后可以照应群物矣月望日夺光
言对躁立静静体不全唯无敌对者当自静
矣阴不可以乘阳卑不犯尊乃可保其恒位
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大德居世小德
自掩末不可以强于本枝不可以大于干上
重下轻其覆必易凡欲胜于心则动生颠沛
卷六 第 3a 页 0526-086.png
也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两雄一则定两即争
夫是非不可同穴唯战胜者定矣玉在山而
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道居中而形自治
矣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晞堁乾土块也夫形无所
恃则心无所待且无所待则全水土亦可以
保生也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
河水不见太山苟澄方寸则能极鉴于物非
假形器之大小也兰菃不为莫服而不芳舟
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
卷六 第 3b 页 0526-087.png
而止性有之也夫草之与木果有天然之性
也而行道则日损小人非可比者必尔称性
者则天下又可学哉此圣人之意举其习以
成性亦侔天性则安可付之定分而不进修
者也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倾非
其世而仕贤者必困非其才而进愚者必覆
天二气即成虹阴反在上战而不和遂虹蜺
也地二气即泄藏阳及在下施不同德必泄
藏蛰也人二气即生病喜怒交于胸中故病
阴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卷六 第 4a 页 0526-088.png
夫阴阳日月以无杂二乃成化育之功定晦
明之德言君臣之位男女之节固不可配其
伦也或曰形气之大者莫大乎阴阳日月而
尚不能全德况于众物乎唯道之为用行而
能常故可称至耳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
地广者德厚也苟非立本未不茂也故鱼不
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空器召也欲济其
事先备其资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
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越
不敢伐吴之类也通于道者若车轴转于毂
卷六 第 4b 页 0526-089.png
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于千里终而复始转
于无穷之原也夫万物昼夜自运终莫之究
唯虚无而不动者乃能与之偕能耳岂若昩
道之士劳而不能致远哉故举枉与直何如
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义以见符言篇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
今为一目之罗即无时得鸟圣人设教非有
多门以物性殊宜遂张众目然入真门者斯
至于一妙也将治家国取纳群才亦仿此耳
故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豫虑故圣人畜
卷六 第 5a 页 0526-090.png
道待时也所谓畜备应之道待机感之时欲
致鱼者先通谷欲来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
聚木茂而鸟集但识彼性而钓之虽异类亦
不会合也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德
者非负而上木也纵之所利而已德施物者
不苛全彼自然非贵设法以检其性故曰纵
所为而已足所践者浅浅少然待所不践而
后能行心所者者褊然待所不知而后能明
拟足于未至方得致远进心于未知方可明
道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亡而齿寒河
卷六 第 5b 页 0526-091.png
水深而壤在山凡牵累有处则我性莫能自
全水静即清清即平平即易易即见物之形
形不能并故可以为正唯内保清静则自然
通鉴应之大常也使叶落者风摇之也使水
浊者物挠之也所谓欲能害性璧瑗之成器
监诸之功也镆铘之断割砥砺之力也不琢
不成器不磨不利用论强学进道也虻与骥
致千里而不飞无裹粮之资而不饥凡得所
附而能委质无佗则名实不求而皆遂狡兔
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
卷六 第 6a 页 0526-092.png
退天道然也且开国建功身死名辱古多此
类不复胜举故能知天道者善始终耳怒出
于不怒为出于不为明见事本固当不贵其
末故圣人处无为以贯之此义非因昔所不
怒使物慢易而至于怒昔所不为使事废旷
而至于为者也视于无有即得所见听于无
声即得所闻视所见者常眩听所闻者常惑
岂可谓得闻见哉唯反此乃闻见之全用飞
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守丘寒螀得木各依
其生也所谓物之终极莫不归根复本水火
卷六 第 6b 页 0526-093.png
相憎鼎鬲在其间五味以和骨肉相爱也谗
人间之则父子相危善用其术则异类可为
和资苟害其道虽天性亦可浸变也犬豕不
择器而食俞肥其体故近死夫仕不择地虽
禄富其家转危其身凤凰翔于千仞莫之能
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孰有矰缴之害推固
百枘而不能自椓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
其眦世之从事皆远取于物而不能近鉴于
身因高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为池即渊深
而鱼鳖归焉居所尊之位而积之以德则高
卷六 第 7a 页 0526-094.png
不可倾也处不可争之地而加之以谦则物
之所与也沟池涝即溢旱即枯江海之原渊
流而不竭夫末得其原即变荡由物故江海
有原乃能自全其常矣聋无耳而目不可以
蔽精于明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聪
也用有所宜不相妨夺亦谓精之不分乃精
于一用耳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世昏
昧可隐身遁迹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世昭明可沐浴登仕丝之为缟也或为冠或
为□冠即戴枝之□即足履之同一缟所制
卷六 第 7b 页 0526-095.png
辄尔有上下之异同一气所生亦俱然贵贱
之殊推此察之复何企怨金之势胜木一刃
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杯不能塞江河
水之势胜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夫虽执
可制之具而德力未赡者仅若无益于事矣
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变其节霜雪麃麃日
出而流冬至之前阳下复成雷夏至之前阴
上结成雹虽在大寒大暑之月亦未绝变也
若施之于霜雪则见日而自清沛矣此所谓
中有必然外不能制时有必制物不能然唯
卷六 第 8a 页 0526-096.png
明哲之士辨此以为宜耳倾易覆也倚易附
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故贤人因而成之乃
称其业易简也兰菃以芳不得见霜以有芳
香之能故中道夭于采掇而才者可不慎也
蟾蝫辟兵寿在五月之望以五月半取而灰
之能辟兵伤之毒此乃以才见害耳岂不谓
能神于物而不能自神于身斯亦白龟见梦
于宋元君之类可不哀哉精泄者中易残动
为外袤所害华非其时者不可食但非正气
所资设使有其英润亦能反我之常性也舌
卷六 第 8b 页 0526-097.png
之与齿孰先弊绳之与矢孰先直齿刚先弊
矢直先折柔而婉者乃全刚直之德者也使
影曲者形也使向浊者声也当慎其本与死
者同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不可为忠谋
是知君上当可受药石之谏也尝试论曰凡
称难者犹可严戒精释以涉之不可正者容
可合权适变以佐之物无弃材理无弃事取
旨会意或在斯焉则所谓君御臣臣事君各
宜慎其所以者使倡吹竽使工摄窍虽中节
不可使决君刑亡焉决定也不可使定音律
卷六 第 9a 页 0526-098.png
矣如君臣乱伦代司致业则刑法虽当不足
施立若因位考法可谓君刑双得也聋者不
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心有所期
则形声自至故静其心者外无物也步于林
者不得直道行于险者不得履绳婴物不可
免乱犯难不可免害而步以之林行以从险
则安能涉弃逝之夷路游至直之通衢也海
内其所出故能大言含德之所致也夫不杜
耳目而包声色不扃真性而一夷险如斯之
道方与大海同其容应出纳之德耳日不并
卷六 第 9b 页 0526-099.png
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
夫一君之德一用之材尚无俦匹而况圣人
大化之道独运之功也盖非橑不能蔽日轮
非辐不能追疾然橑辐未足恃也凡有能及
于物者莫作相假考验由实未足恃功故圣
人济世利用推能于物乘势因人成事而作
其功也张弓而射非弦不能发矢之命中十
分之一夫射本在中不中何射百发一中功
过不补而天下建功从事莫不然矣既忘其
屡败独宰其一成岂不谬于处实行权矣饥
卷六 第 10a 页 0526-100.png
马在厩漠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血气
之类未尝无欲故不见可欲则心不争乱也
三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满十石而有塞百
竹而足小人狭志以无厌不满君子器宇雅
大当分而足矣循绳而断即不过县衡而量
即不差直奉于道即不过于是非平施以德
即不差于厚薄县古法以类有时而遂杖格
之属有时而施治今执古法格异宜虽绳衡
同亦未足定世唯审时知变者可是而行之
谓之断非而行之谓之乱法顺于时则定法
卷六 第 10b 页 0526-101.png
背于时则废农夫劳而君子养劬劳稼穑以
奉上禄是知苟修其道则无贱役之弊愚者
言而智者择博采与颂择善而行苟有其智
则能因彼成立也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夫
见理历然者如玉之在石明白可取也见之
黯暗必留其谋见犹昏昩必不能行也百星
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
明积小智自以为明者未能通鉴于万类也
蝮蛇不可为足虎不可为翼天道亏盈宁肆
凶毒则天下为物害者可不畏之而诫哉今
卷六 第 11a 页 0526-102.png
有六尺之广古之六尺今之一步卧而越之
下才不难既在一步之内又处人下将欲过
岂难跨越才与材同用也立而踰之上才不
易取向者六尺之度随卓立之将踰上材即
不易其得也势施异也同此六尺之材而异
所施之势即难易将隔上下县殊是以君子
恶居下流自强不息也助祭者得尝救斗者
得伤且辅相善恶犹利害以及身则自为之
效足可明矣蔽于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朴苟
失所依虽不遇刑诛亦未免所累故君子择
卷六 第 11b 页 0526-103.png
处其地也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
士秽之丛兰欲脩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
害之当慎所好恶也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
洁未闻犯声色而性全者也黄金龟钿贤者
以为佩土坏布在地能者以为富故与弱者
金玉不如与之尺素物无贵贱唯合宜当用
为贵耳夫不能佩不能富者自可谓失治地
之宜旷进德之道也毂虚而中立三十辐各
尽其力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何近远之所
能至凡人君虚心延士则仁者为之处义者
卷六 第 12a 页 0526-104.png
与之立各尽其力矣将任一材固不可驱御
天下也橘柚有乡萑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
游鸟同翼者相从翔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虽
杂糅无穷唯同之者可治也欲观九州之地
足无千里之行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民上
者难矣君能度时布政因情设教而兆民自
戴于己亦何难之有哉凶凶者获提提者射
谓其有勇有捷来彼擒射故太白若辱广德
若不足至素者容忍常德可不溢君子有酒
小人鞭缶虽不可好亦不可丑君子有酒以
卷六 第 12b 页 0526-105.png
成礼小人击缶亦为乐虽节奏非度世之不
传而适欢和志自合乐本然则礼乐天性备
适贤愚未可丑小人独美君子也人之性便
衣丝帛或人射之即被甲为所不便以得其
便也既而有所贵者当在乎时则知常所贱
未可定弃也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
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能列材以定位则
任力以致远也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
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䃺而不相败善用
臣下者百官虽众近无夺伦文武虽异亲而
卷六 第 13a 页 0526-106.png
成业也石生而坚菃生而芳少而有之长而
愈明夫万物之其宜者治之则遂抑背其性
劳而无功矣扶之与提谢之与让得之与失
诺之与己相去千里同用异宜至近而远世
多此类故圣人历示以为诫也再生者不获
莘而叶太早者不须霜而落贵适中也先之
则失常后之即亏分污其准粉其颡腐鼠在
阼烧熏于堂入水而憎濡怀臭而求芳虽善
者不能为工夫设法不当本虽善用其法者
亦无以巧取成济也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
卷六 第 13b 页 0526-107.png
难得而易失天下事理无难无易有得时失
时之难易是以重之过于尺璧也木方盛终
目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顺于天
者将易其功任于己者徒劳其力质的张而
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
之所致也行标于世必来众妒禄礼于家莫
不倾夺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恩之所加
不量其力世莫有量其力分守所爱者唯信
情骋欲以至于自害耳夫待利而登溺者亦
必将以利溺人矣赏彼登溺待之以利则夭
卷六 第 14a 页 0526-108.png
下莫不愿溺而拯拔矣如简子利于放鸠反
多捕者是以为治之本不贵当功而在绝其
原舟能浮石能沈愚者不知之焉圣人知沉
浮之理定矣故不妄动也骥驱之不进引之
不止人君不以求道里贤俊虽有才而忠不
奉上则不可为治也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
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危虽法教齐平执而
用者未免失当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
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亦有规矩之心夫内
怀精诚外无法教则民之伦叙日知所由然
卷六 第 14b 页 0526-109.png
其法教大张精诚不副者斯亦不信于民不
得于世矣故能用规矩者直在规矩之心是
以精诚篇云同言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诚在令外岂不谓素有诚信乃能施用法教
也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伣之可察
物无巨细但反之则迷审之则明也竹木有
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虽性之有
道唯精研乃可得也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
不休跛鳖千里累世不止丘山从成将欲致
远在乎久而不在动也故绵绵者用之无尽
卷六 第 15a 页 0526-110.png
若愚公之类而山可移焉临河欲鱼不若归
而织网术其本者乃可自期也弓先调而后
求劲马先顺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志
素求饬不能饬矣保质遗华文自生矣巧冶
不能销木良匠不能琢冰物有不可如之何
君子不留意勿致意于不能之外使人无渡
河可使河无波不可无所涉去则彼我自宁
涉之欲求不溺不可无也无日不辜甑终不
堕井矣将无犯涉之罪则纵彼以波起如甑
之在灶无由堕井者也刺我行者欲与我交
卷六 第 15b 页 0526-111.png
呰我货者欲与我市未知其本不可定怨于
物而本之难知故其忽直可者耳行一棋不
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为悲遽责于物难
尽其能今有一炭然掇之烂指相近万石俱
熏去之十步而不死同气而异积夫气类虽
同积德之异者固不可辄偕其动用耳有荣
华者必有愁悴若素安其实即能一味于世
上有罗纨下必有麻□夫主饬其贵必民苦
于贱下苦于贱上难保其贵矣木大者根瞿
山高者基扶贵立本也
卷六 第 16a 页 0526-112.png
老子曰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
有形怀而存之固不能常保虚而静之则自
然备应也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
吹无声是以圣人内藏不为物唱事来而制
物至而应圣人含应而不唱如彼金石也天
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转故能
致远天行一不差而无过矣常居自然之运
故在不替之德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
物齐同齐受和气同一生成君子用事小人
消亡天地之道也天地交泰故君子辅相以
卷六 第 16b 页 0526-113.png
成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
昌谓物不蕃息也小人得势君子消亡否则
反常故君子俭德以避难五谷不植道德内
藏内藏即不昌消亡之义也天之道损盈而
益寡地之道损高而益下归于均也鬼神之
道骄溢与下害盈益谦人之道多者不与恶
盈好谦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由谦以致
上则天下不能得上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
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久长明
君臣之明非贵相察谓其不昧治化之道斯
卷六 第 17a 页 0526-114.png
与天日同功比德天下乃宁四时而安也然
君臣未正则虽天目之明域中未免昏乱人
法天者乃长久也其施明者明其化也所施
之明直能化下天道为文地道为理星纬之
文川渎之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
命之曰道一气以和生四时以信长推变万
类名昊天之道也大道坦坦去身不远身者
天地之一物岂非道乎哉修之身其德乃真
唯顺安命不知其他则冥符真体自然成德
也修之物其德不绝由接物恢弘精顺理本
卷六 第 17b 页 0526-115.png
动而因万物之无穷故德之莫能御也天覆
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
夫养物之生莫非天德也然无状系物岂外
取哉精神者初禀轻清之朗廓故天有不德
之德所以上也精神有虚通之能所以贵也
以贵归上理从其类耳与而不取者上德也
是以有德无迹而成功不德而居上高莫高
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
尊卑有叙天下定矣泽当如地圣人法天地
以叙尊卑故君臣父子各正其所古今不易
卷六 第 18a 页 0526-116.png
是称大定地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
骸归焉天有长物之形地有资与之德然在
方系物矣安取其功哉骨肉者初禀重浊终
委块壤故地有执德之迹所以下也骨肉有
滞碍之患所以贱也以贱归下理亦然者耳
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全
乎有迹之功固非上德之位是以圣人玄德
同于夭也立德同于地也地承天故定宁地
定宁万物形形犹生成地广厚万物聚聚载
其上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地势深厚水
卷六 第 18b 页 0526-117.png
原入聚地道广方故能长久广有大林方有
大德圣人法之德无不容卑则物归宁则自
得阴难阳万物昌阴为阳所制则万物昌盛
谓四月节前也阳消阴万物湛阳为阴所消
则万物湛息谓十月节前也物昌无不赡也
物湛无不乐也物乐则无不冶者矣气生于
形故赡也无劳于生故乐也处其静者将自
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
子避害天道然也动静有时故违夭必有大
咎也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
卷六 第 19a 页 0526-118.png
阳道所谓顺时而行乃能得欲举无违事也
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化周
彼者物无异也物异我者化未周也故不失
物之情性污泽盈万物无节成物也者所宜
为性时宜为情布政设教不失二宜则万物
全其润泽咸有信而成熟污泽枯万物无节
叶英华及节而不生矣故雨泽不行天下荒
亡山无法道抑否失时则蒸人不粒荒乱流
亡也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位高而德谦
也高则物奉谦则物亲故可为之主矣弗长
卷六 第 19b 页 0526-119.png
有故能终而复始其道消息故不穷绝终而
复始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母天下者非有
是德如何也阳气蓄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
能化未有不蓄积而能化者也夫自体未全
不能立事况胜任万物非乎蓄积之大哉故
圣人慎所积唯积德合和堪化天下矣阳灭
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
万民昌谓和气洽民矣尚阴道即天下亡谓
杀气灭国耳阳不下阴万物不成阴体卑静
故阳德不降则不能成化君不下臣德化不
卷六 第 20a 页 0526-120.png
行臣道代终故君恩不施则不能行政故君
下臣即听明得天下耳目视听耳不下臣即
闇聋一人闻见不可胜用日出于地万物蕃
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居上位则道
洽德被于民如日出地蕃息万物日入于地
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小人居上
位则无方御下使之离散如日入地万物当
废息乎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
大人施行有似于此动以启蛰润以发生人
君行令若天作雷雨未有不从其令也阴阳
卷六 第 20b 页 0526-121.png
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法天应时所
以动而无失亢极于物者则抑性而有绝也
雷动地万物缓风摇树草木散大人去恶就
善天地布德除秽大人革弊施政耳民弗远
徙故民之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尤愈民皆乐
土不愿移徙唯苛政之甚不得不去惠泽少
及不得不就非谓性分之所易也风不动火
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因风出民由上
教火之出也必待薪火人之言必有信有信
而真何往不成夫火之依薪言之在信所以
卷六 第 21a 页 0526-122.png
炎炽若能法教有恒真而不渝所往皆遂也
河水深坏在山丘陵高下入渊义已见上阳
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
不可极盈则覆极则反忿无恶言怒无作色
是谓计得能审报复之道而不先犯以招其
咎是谓保安之计得也火上炎水下流圣人
之道以类相求虽舛错万类而同其方者莫
不得之圣人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溺沉
阳道生畅阴道肃杀若然流布德泽则民和
洽全用荆楚则民垫溺也
卷六 第 21b 页 0526-123.png
老子曰积薄成厚积卑成高高行厚德在乎
积修首辱重变在乎积犯君子日汲汲以成
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汲汲自强日以成德
快快从欲以至身辱所积之异其消息也虽
未能见言君子之心亦未能消息倚伏之道
但慕善直前自成辉耳故见善如弗及依不
善如不祥见彼善事欲速循进处不善事如
在灾祸也苟向善虽过无怨且有向道之者
虽为物所咎亦无加怨于物以明君子之道
自有常行之矣苟不向善虽忠来恶素无向
卷六 第 22a 页 0526-124.png
善之心虽有物忠顺于己而必有不忠之时
虽来其恶遂生怨于彼者也然物与我期理
难常顺责彼以恒固未之可乃知怨之所起
直在自无恒德也故怨人不知自怨怨由自
作奈何非物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自得即
物无不得岂非不假求佗人故声自召也类
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无非己者已上
四者皆由己得也自官谓贤愚所赡之位耳
操锐以刺操刃以击何怨于人害物物报怨
可自怨故君子慎其微慎机发之微也万物
卷六 第 22b 页 0526-125.png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二气交盛乃曰
和也万物之形虽背阴向阳而虚灵之气则
禀和也和居中央是以木实生于心草实生
于英英亦草心卵胎生于中央皆和居中央
而生其草木胎卵虽情性殊别然其禀气受
类莫非以和居中之故也不卵不胎生而须
时自湿自燥而化生者须伺春秋湿燥之节
以感生也斯亦与和俱生耳地平即水不流
轻重均即衡不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阳
盛即生阴盛即死如彼衢水随感倾波得乎
卷六 第 23a 页 0526-126.png
中和平而正也
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
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道之高
深固能流德夫有阴德者而有阳报有隐行
者必有昭名夫阴德无机乃德之真者隐行
无求乃行之实者既真且实虽欲报之不明
名之不显亦未之得矣树黍者不获稷树怨
者无报德种黍得黍树怨得怨

通玄真经卷之六
卷六 第 23b 页 0526-1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