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缵义--杜道坚卷五

卷五 第 160778b 页
卷五 第 1a 页 0523-152.png
通玄真经缵义卷之五非五
   南谷子杜道坚纂
  道德篇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
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
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
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
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
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
卷五 第 1b 页 0523-153.png
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
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已得之必固守之必
长久之
 天性即道性善即德道德之在我者也故
 圣人不学而知率之谓道修之谓教则是
 以在于我者施于人矣中人以上中人以
 下皆得而学之听乎耳悦乎心如镜得磨
 光明内发岂非吾心之固有乎因其学而
 明之以之修身则道德著以之治国则事
 业成此以见学问之精而吾心之明
卷五 第 2a 页 0523-154.png
夫道者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
短寡成于众长十围之木始于杞百仞之台
始于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
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俭者所以自小也损
者所以自少也卑则尊退则先俭则广损则
大此天道所以成也
 气形道德之体用乎气乃无形之物物乃
 有形之气气无形故柔弱物有形故刚强
 则知气者形之始也道生德畜由微至著
 圣人法之体立用行天道成矣
卷五 第 2b 页 0523-155.png
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
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夫道无为无形内以
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
无不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
有道则天下服长有社稷公侯有道则人民
和睦不失其国士庶有道则全其身保其亲
强大有道不战而剋小弱有道不争而得举
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
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爱故有道即和无
道即苛由是观之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
卷五 第 3a 页 0523-156.png
 道德根于心精神著乎外功成事立与天
 为邻自天子至于庶人有道则亨无道则
 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
之天下服服则怀之故帝者天下之适也王
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
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馀自显自
明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乱首小人
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国家灭亡浅及其
卷五 第 3b 页 0523-157.png
身深及子孙故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
德天道然也
 身之本在德德之本在道无小无大行则
 得之天下服之服则怀之帝适也王往也
 天下适往是谓帝王然得人则成有道则
 守无为兵主无为乱首失道则乱失德则
 怨天道然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
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
未若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夫不敢
卷五 第 4a 页 0523-158.png
者非无其意也未若使人无其意夫无其意
者未有爱利之心也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
不欢然皆欲爱利之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
官而为长天下莫不愿安利之
 道非有心于应物而物自应之夫刺击不
 伤未若欢然皆有爱利之心虽无地而人
 君之无官而人长之天下莫不愿安利之
 古之人有庚桑子者其德似之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
无择与天地合此之谓德何谓仁曰为上不
卷五 第 4b 页 0523-159.png
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于大不矜于小不偷
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也何谓义曰
为上即辅弱为下即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
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此之谓义也何谓礼
曰为上即恭严为下即卑敬退让守柔为天
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故修
其德则下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即
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四者既修国家安
宁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
义也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
卷五 第 5a 页 0523-160.png
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
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
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
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
无德即下怨无仁即下争无义即下暴无礼
即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
之有也
 德者五常之总名有德之人五常备焉仁
 则慈义则宜礼则敬知则明信则实有之
 是谓五常一曰五德君子未有无德而能
卷五 第 5b 页 0523-161.png
 为国家者矣文子之问为天下后世发也
 其德博哉
老子曰至德之世贾便于市农乐于野大夫
安其职处士修其道人民乐其业是以风雨
不毁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图洛出书及世之
衰也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刑谏者杀贤士是
以山崩川涸蠕动不息野无百蔬故世治则
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则贤者不能独治故圣
人和愉宁静生也志得道行命也故生遭命
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明必有其世而后
卷五 第 6a 页 0523-162.png
有其人
 天之视人犹父之视子其爱均也君者天
 之元子民天之赤子上不恤下天必示儆
 夫至德之世爱均合天万物遂长民乐其
 业世之衰也苛政干和天怒震发地见其
 灾国家多难流毒民人惟圣人和愉宁静
 志得道行民物遂生是之谓有其世而后
 有其人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
之智也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
卷五 第 6b 页 0523-163.png
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
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
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
愚迷也
 圣不曰生知而曰闻知何哉生知道在我
 者也闻知事在外者也圣人闻于未然祸
 福先知智则必待事成而后见愚则溺于
 闻见终不自知迷亦甚矣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时而任己弃数而用惠
物博智浅以浅赡博未之有也独任其智失
卷五 第 7a 页 0523-164.png
必多矣好智穷术也好勇危亡之道也好与
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即下之望无止若多
敛即与民为雠少取而多与其数无有故好
与来怨之道也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术可
因明矣
 智者不为其所不能为强所不能则非智
 矣然则智可好乎好智则术易穷好与则
 分不定多敛民雠来怨之媒也
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为之柰何
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天下大
卷五 第 7b 页 0523-165.png
器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大也无为者守
静也守静故能为天下正处大满而不溢居
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
高而不危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
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
古之王道期于此矣
 以道莅天下曰执一无为何哉一则定矣
 是以古之王者因天地之变化无为而治
 见小不弃守静不为大器安而天下正矣
卷五 第 8a 页 0523-166.png
 是故处大不溢居上不骄富贵可守子孙
 可久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义不能
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君执一即
治无常即乱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
为也智者不以德为事勇者不以力为暴仁
者不以位为惠可谓一矣一也者无适之道
也万物之本也君数易法国数易君人以其
位达其好憎下之任惧不可胜理故君失一
基乱甚于无君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
卷五 第 8b 页 0523-167.png
 天下虽大君以一之君一则道不待为民
 所同行法不待变民所同守智不以德勇
 不以力仁不以惠合而一之君之道也若
 夫君数易法国数易君则甚于无君也矣
文子问曰王道有几老子曰一而已矣文子
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不一也
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用兵有
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
暴救弱谓之义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
之应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利人土地欲
卷五 第 9a 页 0523-168.png
人财货谓之贪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
众欲见贤于敌国者谓之骄义兵王应兵胜
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之道也
 道为治本君以道王本丧乱生兵革兴焉
 然则古者有以道王有以兵王虽若不同
 而同归于有德故五兵之用唯义兵可王
 是虽兵亦道也故曰一而已矣其应兵胜
 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战国之事非王
 者之兵也
老子曰释道而任智者危弃数而用才者困
卷五 第 9b 页 0523-169.png
故守分循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成者非所
为也得者非所求也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
有授而无与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
所杀不怨即几于道矣
 道在乎治数关于时任智释道用才弃数
 危困之阶也惟守分循理得不喜成失不
 忧退物之入者有受无取物之出者有授
 无与因时而行生不为德杀不为怨则近
 乎道矣
文子间曰王者得其欢心为之柰何老子曰
卷五 第 10a 页 0523-170.png
若江海即是也淡兮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
后大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
必以其身后之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
而无苛气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天
下乐推而不厌虽绝国殊俗蜎飞蠕动莫不
亲爱无之而不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下贵
 江海善下而有容故百川归之王者法之
 以为治容民畜众故得百姓之欢心乐共
 推戴天下归往矣草木昆虫亦将欣服其
 贵可知
卷五 第 10b 页 0523-171.png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
胶柱调瑟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
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
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
故不法其己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
化推移圣人法之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
原也其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三皇
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道推
诚以镜万物之情上与道为友下以化为人
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守其法籍行
卷五 第 11a 页 0523-172.png
其宪令必不能以为治矣
 一气运行四时更变有不容不尔者天道
 然也皇帝王伯之治不同者若出人为实
 由天运故不可执一世之法籍而为传代
 之治惟随时而举事随事而应变则可以
 论世立法如冬不可葛夏不可裘知天道
 者能之
文子问政老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
以贤无加以力损而执一无处可利无见可
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无矜无伐御之以道
卷五 第 11b 页 0523-173.png
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无示以贤则民足
无加以力则民朴无示以贤者敛也无加以
力不敢也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全不
敢自安不下即离散弗养即背叛示以贤即
民争加以力即民怨民离散即国势衰民背
叛即上无威人争则轻为非下怨其上即位
危四者诚修正道几矣
 古人以道德为政后世以功力为政以道
 德则民服而风俗淳以功力则民怨而战
 争起故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
卷五 第 12a 页 0523-174.png
 加以力则无为而天下治矣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
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唯圣人为能知权
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直而證父
信而死女孰能贵之故圣人论事之曲直与
之屈伸无常仪表祝即名君溺即捽父势使
然也夫权者圣人所以独见夫先迕而后合
者之谓权先合而后迕者不知权不知权者
善反丑矣
 上言下用经者权之体也下言上用权者
卷五 第 12b 页 0523-175.png
 经之用也经权相济事无不宜唯圣人知
 权言而必信期而必当与之屈伸而审其
 迕合若夫执中无权则不能随时而适变
 胶柱鼓瑟善反丑矣
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也
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
无祸败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至于庶
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天下时有亡国
破家无道德之故也有道德则夙夜不懈战
战兢兢常恐危亡无道德则纵欲怠惰其亡
卷五 第 13a 页 0523-176.png
无时使桀纣修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
功也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畜长
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夫聋虫虽
愚不害其所爱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
心祸灾何由生乎夫无道而无祸害者仁未
绝义未灭也仁虽未绝义虽未灭诸侯已轻
其上矣诸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仁
绝义灭诸侯背叛众人力政强者陵弱大者
侵小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其亡
无日何期无祸也
卷五 第 13b 页 0523-177.png
 古之治天下者道德衰而仁义次之仁义
 衰则祸乱作战争兴焉上世嗣王如桀纣
 之主国未云亡诸侯已有轻上之心则道
 德丧而仁义衰矣故汤武起而夏商绝若
 周之幽厉视桀纣才一间耳故不免大戎
 之杀骊山之死诸侯力政强陵弱大侵小
 六国从衡与周俱亡可不鉴乎
老子曰法烦刑峻即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
态求多即得寡禁多则胜少以事生事又以
事止事譬犹扬火而欲使无焚也以智生患
卷五 第 14a 页 0523-178.png
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
 法本以求治烦则生乱刑本以禁奸峻则
 兴诈夫上多事而欲民无事者是犹强之
 饮而责其醉也则是罔民也矣安可云治
 乎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
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及无好憎者诛而无
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
何不覆载合而和之君也别而诛之法也民
以受诛无所怨憾谓之道德
卷五 第 14b 页 0523-179.png
 好仁而不知为政赏及无功释及有罪犹
 能害政好刑而不知为法废及有功诛及
 无罪其害深矣惟至公不偏合于道德赏
 不致滥刑不致酷则百官尽职万民服业
 天下隆平
老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喜而
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
者也去非者非去袤也去逆于心者也今吾
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
是非者也故治大国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卷五 第 15a 页 0523-180.png
夫趣合者即言中而益亲身疏而谋当即见
疑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从规我
者乎吾若与俗遽走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欲在于虚则不能虚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
此所欲而无不致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
运于己而与毂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
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也
 名分法理辩是非别善恶之道也不求公
 道而自取己见以是为非以恶为善而望
 名分正法理明难矣惟正身待物不废公
卷五 第 15b 页 0523-181.png
 道犹车行陆舟行水无往而不通恶有陷
 于不平者哉
老子曰夫亟战而数胜者则国必亡亟战则
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不亡
者寡矣主骄则恣恣则极物民罢则怨怨则
极虑上下俱极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兵不常胜败亦随之反覆之道也恶可亟
 战而求数胜哉主胜而骄民罢而战伐国
 之斧矣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其是之谓
卷五 第 16a 页 0523-182.png
 欤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
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
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袤
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醇德复
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
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即
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即无淫乱之世矣积德
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
能成者未之有也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
卷五 第 16b 页 0523-183.png
鬼神辅之凤鸟翔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
其沼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莅天
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雠虽欲长
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
曰寡人敬闻命矣
 文子家睢与亳为邻久师老子闻道故博
 平王聘而问道文子对以积德成王积怨
 成亡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曰寡
 人敬闻命矣以是观之平王若有志于为
 治者也何不能修德释怨而乃信谗怀疑
卷五 第 17a 页 0523-184.png
 辄诛伍氏此文子所以去楚而适越也子
 胥劝吴伐楚遂致鞭尸之辱甚矣有国者
 怨其可不释乎

通玄真经缵义卷之五





卷五 第 17b 页 0523-18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