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口义--林希逸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50772a 页
卷十五 第 1a 页 0490-140.png
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五虚四
    鬳齐林希逸
   外篇天道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
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
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
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
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
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
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
卷十五 第 1b 页 0490-141.png
物之镜也
 帝道圣道本难分别庄子之意盖以帝为
 三皇圣为五帝也运而无积即是纯亦不
 已无积字更分晓此段主意却在静字上
 至静之中运而无积何尝是枯木死灰但
 读者不察之耳六通四辟犹言东西南北
 上下无所障碍也昧然者冥然之意也圣
 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此一句最
 精神言圣人非以静为好事故欲如此静
 万物不足以挠动其心故不求静而自静
卷十五 第 2a 页 0490-142.png
 也铙与挠同以水以镜为静之喻即眼前
 说话但是又字精到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
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
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
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
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
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
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
卷十五 第 2b 页 0490-143.png
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
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把一静字演作八字
 要得分晓也平定也至极也言此乃天地
 一定之理道德极至之事也休止也言帝
 王圣人之心止于此也亦犹曰止于至善
 也休则虚即惟道集虚吉祥止止也但此
 下又言虚则实实者伦矣发得又精神虚
 则实即禅家所谓真空而后实有也伦理
 也实理之中自有条理便是浑然之中有
卷十五 第 3a 页 0490-144.png
 粲然者上句发了虚则实下句又言虚则
 静静则动便是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而
 无不当其宜故曰动则得矣任事者责言
 各任其事而尽其责是无为而无不为也
 俞俞安乐之貌忧患不能处言不入于忧
 患也处有陷人之意忧患不能入便是仁
 者不忧年寿长久便是静者寿也四句以
 虚静无为字相生成文此庄子笔法也到
 此又提起虚静恬淡八字而断之以万物
 之本本者初也言此理出于未有万物之
卷十五 第 3b 页 0490-145.png
 初处上即南乡之君也处下不仕者也玄
 圣素王言有圣人之德无圣人之位也退
 居而闲游隐者也进为而抚世用于时者
 也观此一句其意何尝不欲用世何尝不
 以动静为一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
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
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
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
天乐
卷十五 第 4a 页 0490-146.png
 静则为圣动则为王即是内圣外王四字
 无为也而尊尊贵也言天下之道莫贵于
 无为也朴素无文采也虽若朴素而天下
 之美莫过于此故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
 之争美明白者言晓然如此也若知此天
 地之德则可以与天为徒故曰与天和者
 也和合也大本大宗即是赞美自然之德
 与自本自根意同均调天下则与人合亦
 犹尧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既曰天
 和人和又曰人乐天乐鼓舞发越其笔势
卷十五 第 4b 页 0490-147.png
 大抵如此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𩐎莫物而不为戾泽
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
天地刻彫众彤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此数句与大宗师篇同却又著庄子曰三
 字前曰许由之言今以为自言可见件件
 寓言岂可把作实话看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
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
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
卷十五 第 5a 页 0490-148.png
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
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
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
畜天下也
 天行行乎天理之自然也物化随万物而
 化也静则为阴动则为阳同波同流也圣
 门只曰不怨天不尤人此又添无物累无
 鬼责两句愈自精神鬼出而见于人则曰
 祟其鬼不祟言神藏而不露也其魂不疲
 言精神不倦也曰鬼曰魂即精神是也心
卷十五 第 5b 页 0490-149.png
 定则精神自定万物自服以虚静之理而
 行于天地万物之间故曰推于天地而通
 于万物以畜天下即以善养人者服天下
 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
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
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
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
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
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
卷十五 第 6a 页 0490-150.png
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曷之道也
 天地道德皆无为之理而已此段又将无
 为与有为对说以无为为君之道以有为
 为臣之道下与上同德则不臣者言臣当
 劳也上与下同道则不主者言君当佚也
 用天下君也为天下用臣也如此说臣主
 又是一意不可与在宥篇天道人道同说
 若如此拘泥便读庄子不得且如此篇既
 言君当无为臣当有为而前章又曰明此
 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又曰以此进为而抚
卷十五 第 6b 页 0490-151.png
 世则功大名显则臣道亦无为矣岂其说
 自相戾乎所以道若如此拘泥则读庄子
 不得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
虽彫万物不自悦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
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
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
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落天地言笼络也络与落同彫万物者言
卷十五 第 7a 页 0490-152.png
 其巧也万物自生非天生之万物自长非
 地长之故曰天不生地不长帝王以无为
 而成天下之功亦与天地同也乘天地者
 犹曰乘六龙以御天也驰万物者役使群
 动也此段只是赞说君道无为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
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
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钟
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
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
卷十五 第 7b 页 0490-153.png
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
所以先也
 自此以下又说有为盖以无为为本而以
 有为为末要在王君道无为也详在臣臣
 道有为也威武文德之辅助故曰三军五
 兵之运德之末也五兵弓殳矛戈戟也明
 刑以弼教故曰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
 末也度数等差也刑名名物也比类例也
 详纤悉也礼法度数钟鼓羽旄皆非礼乐
 之本犹曰玉帛钟鼓云乎哉也哀之末也
卷十五 第 8a 页 0490-154.png
 即与其易也宁戚之意此数句甚平正精
 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盖言皆由内
 心以生非由外铄我也末学者古人有之
 而非所以先此一句尤好看得庄子何尝
 欲全不用兵刑礼乐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
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
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
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
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
卷十五 第 8b 页 0490-155.png
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
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
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道也语道而非
其道者安取道
 因上面一先字与一从字又说许多譬喻
 盖言当先者先当后者后皆天地自然之
 理也故圣人取而法之故曰尊卑先后天
 地之行也圣人取象焉天地四时亦喻说
 也化作化生也诗言薇亦作止是也萌萌
 芽也区区别也言物生而其状不同也随
卷十五 第 9a 页 0490-156.png
 时变化先盛后衰亦是譬喻先后之序杀
 等也盛者非一时而盛衰者非一时而衰
 皆有次第故曰盛衰之杀因先后而及尊
 卑尊卑亦先后也行事尚贤言任职事以
 贤为先也齿爵亲贤亦天下自然之理故
 曰大道之序安取道者言既不知其序又
 安得有道也宗庙尚亲昭穆世次也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
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
卷十五 第 9b 页 0490-157.png
之因任己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
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
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
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
之至也
 此段自言为治之序凡有九等以天为第
 一道德为第二仁义为第三分守为第四
 刑名为第五因任为第六原省为第七是
 非为第人赏罚为第九分守职守也刑名
卷十五 第 10a 页 0490-158.png
 名称也刑与形同因任是因其所职而大
 任之也原免也省减也不任其事则免之
 则省去之矣是非旌别淑慝也赏罚挞以
 记车服以彰之类也庄子其言为治之序
 如此不知天讨有罪天命有德赏罚何尝
 非天岂九变而后及之如此议论便去圣
 贤远甚但言先明天次道德其下又有此
 数节亦不是舍粗而求精愚知处宜言当
 其任也履位亦犹当位也袭安也安其情
 实则君子小人各有所处也必由其名循
卷十五 第 10b 页 0490-159.png
 名责实也知谋不用必归其天言事事虽
 各有处而无容其心皆归于自然而已此
 太平之世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
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
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
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
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刑名赏
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
不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
卷十五 第 11a 页 0490-160.png
数度刑名比译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
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书古书也古书之中虽有形名之说而未
 尝舍本以求末故曰非所以先若不知先
 后骤然而言之则失其本始矣倒倒置也
 迕逆也若逆此自然之道倒置其说则是
 治于人者是为天下用也非用天下者也
 以刑名赏罚为治之具以分守仁义为治
 之道何尝差错但说得衮杂尔一曲一偏
 也上所以畜下则是君道下所以事上则
卷十五 第 11b 页 0490-161.png
 是臣道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
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
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
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
而四时行若书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
曰然则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
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
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

卷十五 第 12a 页 0490-162.png
 敖嫚侮也苦哀怜之也嘉善之也妇人寡
 妇也既与孺子对说虽无寡字而意自明
 天德自然之德也出宁者首出庶物万国
 咸宁也曰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日月照
 而四时行也既昼而夜夜而复昼常常如
 此经常也云行雨施随时自然此皆形容
 无为而为之意胶胶扰扰言挠乱也尧曰
 我之所为未及于汝未免自为挠乱所以
 只合于人而未合于天也然则下三句谓
 尧自叹之辞也天地者古之所大言天地
卷十五 第 12b 页 0490-163.png
 自然之理自古及今莫大于此也共美者
 共好之也王天下者无他为但法天地则
 可矣前言尧舜既有抑扬此又与黄帝同
 说殊无轻重若泥其名字则窒碍不通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
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
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
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太谩愿闻
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
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
卷十五 第 13a 页 0490-164.png
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
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
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
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
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
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
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
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
子乱人之性也
 西藏书于周室者言西至周而欲观其藏
卷十五 第 13b 页 0490-165.png
 书也翻反覆言之也中其说者言万及半
 而老子以为太繁太谩言太汗漫也物恺
 者以物为乐与物为一之意也后言犹曰
 浅近之言也几乎危乎也物之不齐何由
 兼爱此迂曲难行之说也才有无私之名
 胸中便有个私字有此无私字便是有心
 故曰无私焉乃私也牧养也欲使天下无
 失其所养则天地之间物物皆有自然之
 造化何可容力但当依放自然之德循行
 自然之道能如此已为极矣故曰已至矣
卷十五 第 14a 页 0490-166.png
 亡子逃也击鼓而求言劳苦而惊动世俗
 也如此乃是乱人之性故叹而言之意叹
 也夫子犹吾子也偈偈劳力之貌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
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全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馀蔬而弃妹不
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
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
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
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
卷十五 第 14b 页 0490-167.png
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
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
有服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言其劳也趼足跟厚
 皮也食蔬之馀弃于鼠壤暗昩不明之地
 妹与昧同暗也是不爱物也故以为不仁
 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言其积蓄有
 馀也生熟者生物熟物在目前者用不尽
 也犹且收积不已故曰积敛无崖老子漠
 然不应是以不答答之也刺者讥也却退
卷十五 第 15a 页 0490-168.png
 也向有所讥今其心尽退然无有谓既见
 之后忽然有觉也巧知神圣有为之学也
 脱者离也言出乎其上也我既无心呼马
 呼牛听汝而已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
 受再受其殃此一句最纯粹我若实有此
 事人以讥我而我乃拒之是两重罪过也
 即是耻过作非又翻出此语服行也吾之
 所行常常如此非以为当行而行之谓不
 自知也故曰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即非曰静也善故静之意却如此下四个
卷十五 第 15b 页 0490-169.png
 服字皆是奇笔处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頯然而口
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
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境
有人焉其名为窃
 雁行避影形容其侧身之貌履行一步蹑
 一步也履行遂进形容其蹑足渐行渐进
 之貌崖然有崖异之状冲然有突视之状
 阚然口呿之状义然坚固之状马性欲驰
卷十五 第 16a 页 0490-170.png
 虽系止而自有奔矣之意即坐驰之意也
 形容得最好动而持举动之间有矜持之
 貌也发也机即所谓其发若机括其司是
 非之谓也察而审者好用明察而又精审
 略不藏蓄也知巧而睹于泰自恃其智巧
 而骄泰之意见于外也凡此十事皆不诚
 所致故曰凡以为不信不信不诚实也若
 见实理则无此病矣边境之间若有此等
 人必指之以为贼谓其机心太重不循乎
 自然处世能招祸也
卷十五 第 16b 页 0490-171.png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道故万物备
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
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子老子也大而无极曰大不终细而无
 馀曰小不遗即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
 也万物不能外此道故曰万物备广广乎
 大也渊乎深也形而为德为仁为义皆其
 妙用之馀也形形见也神妙用也定审定
 也非至人孰能定其本末也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
卷十五 第 17a 页 0490-172.png
不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
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
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有世有天下也虽有天下之太而不足累
 其心柄权也虽奋而执天下之柄此心亦
 不与之偕往言心不动也不为利迁言不
 计利害也究极万物真实之理故能守其
 本然之静外天地遗万物不动于外也其
 心不动神又何所困乎通同也道德自然
卷十五 第 17b 页 0490-173.png
 也退仁义以仁义为俊而非其所先也宾
 礼乐所主者情性而礼乐为宾也定静也
 此至人之心所以静定也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
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
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
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
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卷十五 第 18a 页 0490-174.png
而世岂识之哉
 书能载道世所以贵之然贵在道而不在
 书也以道为言故其言可贵然所贵者意
 而不在言随向也意之所向言不得而传
 则言之与书皆不足贵矣以此为贵皆不
 足贵故曰为其贵非其贵也名名言也形
 色则可见名声则可闻道岂有形色名声
 哉以不可见不可闻之道而世人欲以见
 闻得其实可悲也哉情实也果断也见闻
 断然不足以得之故知道者必不言而有
卷十五 第 18b 页 0490-175.png
 言者必非知道者也今世之人其识见岂
 及此所以可悲也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
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
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桓公曰
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
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
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
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
卷十五 第 19a 页 0490-176.png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
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
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此段只前段之意谓道不可以言传而设
 喻如此极为精妙甘滑也苦涩也徐宽也
 疾紧也宽则甘滑易入而不坚紧则涩而
 难入要得不宽不紧自有分数存乎其间
 但是说不出虽父之于子亦不可传书载
 古人之言耳其人不存则其不可传者何
 从得之糟粕之餔岂知酒味哉道而可献
卷十五 第 19b 页 0491-004.png
 人莫不以献诸其君道而可传人莫不以
 传于其子亦此意也大凡著书所载所言
 必非一事此书翻来覆去只说一个自然
 之理而撰出许多说话愈出愈奇别无第
 二题目若如此看愈见庄子不可及处读
 佛书者亦然



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