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40377c 页
卷十五 第 1a 页 0442-080.png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四羊三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疏前章明贵身/为患令兼忘而)
   (不有此章明妙本无象故在用而皆/通首三句言不可求之于色声次六)
   (句寻责必归于无物又五句示妙用/之难测后四句结引古以證今○义)
   (曰前示忘身忘患为修證之基此表/非色非声宣至道之妙既视听之不)
   (得乃混一以指名虽皦昩难窥随迎/不睹执之以理身理国为成化之根)
   (源/矣)
视之不见名曰夷
 注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
卷十五 第 1b 页 0442-081.png
 见以其于无色之中能色故名之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注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
 其于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之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
 以其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之曰微
 疏此明道也夫视之者以色求道听之者
 以声求道搏之者以形求道道非声色形
 法故竟求不得以不得故欲谓之无乃于
卷十五 第 2a 页 0442-082.png
 无色之中能应众色无声之中能和众声
 无形之中能状众形是有无色之色无声
 之声无形之形故谓之夷希微矣夷者所
 谓明道而非道也夷者平易也希者声之
 微妙也搏者执持也
 义曰目之所视者但见平易而不能见道
 道无色也耳之听也但惟希寂而不能闻
 道道无声也手之搏也但惟微妙不能得
 其形道无形也以神视之见无色之色以
 气听之闻无声之声以慧照之识无形之
卷十五 第 2b 页 0442-083.png
 形而众色之具众声之和众形之立非道
 不能生非道不能成道也者独能应众色
 和众声状众形故强名之曰希夷微尔道
 不可言言之非矣所以明道皆强为之容
 而非道也庄子曰无视之以目而视之以
 神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能以微妙而
 合于道矣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注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
 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
卷十五 第 3a 页 0442-084.png
 而为一也
 疏三者夷也希也微也致得也诘责也混
 同也妙本微妙精一难名色声形法焉得
 诘责欲以色声形诘但得夷希微尔谓夷
 希微则三也夷希微但假名欲明道用道
 非色声形等则夷希微复混同为一矣
 义曰夷希微三者假标以名道亦皆无也
 三者凝化为三境次为三界下为三才明
 为三光于身为三元于内为三一皆大道
 分精运化之所成也混而为一复归于妙
卷十五 第 3b 页 0442-085.png
 本之道也三境者三宝君之祖气所凝其
 色青黄白亦名也玄元始三气乃诸天之
 祖宗万化之元本也三界者欲界六天以
 统九仙色界十八天以统九真无色界四
 天以统九圣三才者天一地二人三冲虚
 真经云清浮之气为天浊滓之气为地冲
 和之气为人谓之三才也三光者太阳之
 光为日太阴之光为月日月之馀光为星
 辰谓之三光也三元者人身之中脑为泥
 丸宫以主上元心为绛宫以主中元脐下
卷十五 第 4a 页 0442-086.png
 为丹田以主下元三元尊神各统阴阳万
 二千神气以养于人三一者上元所主谓
 之元一中元所主谓之真一下元所主谓
 之正一三一元神主运气固精宝神留形
 上清有回风混合修三一之道昔黄帝以
 宁先生所教诣峨眉山谒天真皇人以受
 之遂精思千日与三一上真统三万六千
 神乘黄龙而升天矣天浮于上地结于下
 人生其中三者互相生化未始有极列子
 云天积气也地积块也日月者气中有光
卷十五 第 4b 页 0442-087.png
 耀也三一乃有中之无三元乃无中之有
 以有无相感而为精神气三者共生于人
 故世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神者天之阳
 气所生人之动静对答运用计智是也精
 者地之气百谷之实五味之华结聚而成
 是也气者中和之气也道一妙用降人身
 中呼吸温暖以养于人是也三者混合而
 成于身是谓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昩
 注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昩唯道于上非
卷十五 第 5a 页 0442-088.png
 上在上亦不明于下非下在下亦不昩
 疏皦明也昩暗也夫形质之物皆有定方
 在上者则明在下者则昩惟妙本恍惚不
 可定名则在上亦不明在下亦不昩而能
 上能下能明能昩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
 与于此乎
 义曰其为明也必皦然在上谓积阳也其
 为暗也必昩然在下谓积阴也阴阳有定
 分明昩有定相是则有形有质皆有定方
 也惟夫大道处于上不皦然而明道非阳
卷十五 第 5b 页 0442-089.png
 也处于下不昩然而暗道非阴也故曰非
 阴非阳而能阴能阳不可以定相睹不可
 以定分求天得道而能清是能上也地得
 道而能宁是能下也阳得道而能动是能
 明也阴得道而能静是能昩也故为天下
 之至赜易系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
 于此乎言至道功深如此若非天下万事
 之至极精妙谁能参与于此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注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皦不昩运动
卷十五 第 6a 页 0442-090.png
 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
 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于
 无物矣
 疏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妙本生化运动
 无穷生物之功强名不得物物而不物生
 生而不生寻责不得妙本湛然未曾有物
 故云复归于无物
 义曰道惟妙本生化万殊运用生成绳绳
 不绝物物而不物物自物也生生而不生
 生自生也道之无迹不恃其功深妙湛然
卷十五 第 6b 页 0442-091.png
 不可为有是无物也物者象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注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
 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疏状形状也象物象也言妙本混成本无
 形质而万化资禀品物流形斯可谓有无
 状之形状有无物之物象不可名之为有
 亦不可格之于无无有难名故谓恍惚
 义曰道以生育动植成形故能于无状之
 中成其形状无物之中作其物象谓其无
卷十五 第 7a 页 0442-092.png
 也则状象资生谓其有也则杳冥难睹非
 无非有为恍惚焉恍惚者非有非无之谓
 也易乾卦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言品
 类之物流布成形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无始故迎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不见其
 后也
 疏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故迎之者不得
 其首随之者不得其后无首则无始无后
 故无终无始无终故非随迎所得
卷十五 第 7b 页 0442-093.png
 义曰至道独立无始无终既非前后可穷
 莫得随迎之所故曰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生于末代而不为少先万物而不为始后
 亿劫而不为终由此而言岂随迎得也况
 充塞天地周遍虚无无处无道无往无来
 不今不古何者为始何者为终固非先非
 后矣凡物有往则随之有来则迎之道无
 来往非随迎可求矣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注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
卷十五 第 8a 页 0442-094.png
 反淳朴矣
 疏此明古先帝王常以无为道化以化人
 故戒云今能执守古之所行无为之教以
 御理今之有为之事则不言而化也
 义曰御者制也古之化者无为无事今之
 化者有体有名无为故易理有体故难化
 若今之帝王执用古之大道无为以理自
 速太平也玄古之君上德不德是无为也
 季叶之化约名约器是有为也以无理有
 庶可向方以有制有乱兹兆矣
卷十五 第 8b 页 0442-095.png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纲纪
 疏前云执古之道将引之使行此云能知
 古始明道行必化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
 无为而理当抱守淳朴爰清爰静者是知
 为理道之纲纪
 义曰恐帝王难于用古不遂执行无为故
 重举斯文再加勉励能知无为易化古道
 易行弘之在人岂惟浇淳之异理道纲纪
 其在兹乎故曰引其纲万目张引其纪万
卷十五 第 9a 页 0442-096.png
 目起理身理国亦犹此欤爰清爰静者太
 玄经之辞也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
 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
 王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疏前章明妙/本无象则在)
   (用而皆通此章明玄通之人常不盈/而能弊首标古之五句明善为所以)
   (微妙次云豫若七句示德容所以难/明孰能下两句表进修之徐生保此)
   (下终篇结證成而不滞○义曰将明/前章执古之妙再叙古之为道之人)
   (德行周深广加喻说或豫兮犹兮而/畏慎或俨兮涣兮而卷舒或敦兮旷)
   (兮而深广或浑兮静兮而清浊随机/应变其德如斯人能体而用之必无)
卷十五 第 9b 页 0442-097.png
  (盈满之/失矣)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注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于彼微
 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
 识知矣
 疏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为
 事者精微要妙玄寂通达体道了言涣然
 无滞而其宇量冲邃不可识知矣
 义曰士者指古昔有道之人也有道之人
 行道之行凡有所立在野在朝皆谓之士
卷十五 第 10a 页 0442-098.png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此山谷之士也语仁
 义忠信恭俭推让此平世之士也语大功
 立大名正君臣明上下此朝廷之士也就
 薮泽居闲旷钓鱼避世此江海之士也吹
 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
 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脩无功名
 而理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者为道之
 士也前之五士其用可测其事可涯唯为
 道之士道微妙应变玄通其用冲寂难以
 智察无不无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
卷十五 第 10b 页 0442-099.png
 美从之是不可识也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注夫惟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下
 文也
 疏夫惟善士虽正容可以悟物而宇泰发
 于天光德量难窥故强为容状且求委顺
 之迹将以引化凡愚
 义曰善为道之人正其身而人化正其行
 而人随睹其德容物自开悟德宇泰然而
 定其所发明者天光也非人曜矣天光自
卷十五 第 11a 页 0442-100.png
 发则人见其人物见其物物各自见而不
 见彼则德宇泰然而定不可窥量示委心
 顺物之方为化俗引凡之行故庄子承答
 舜曰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顺也
豫若冬涉川
 注豫闲豫也善士于代间法如涉冬川众
 人贪著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
 疏豫闲豫也若如冬川喻代间爱欲所以
 陷溺众生善士虽处代间不为爱欲所染
 如涉冬川故多闲豫所以闲豫者冬冰坚
卷十五 第 11b 页 0442-101.png
 壮无陷坠之忧尔
 义曰疏解以闲豫无忧冬川可涉坚冰不
 能陷爱欲不能侵以喻善为道之人此圣
 旨也夫豫之言疑也犹豫皆疑难之象尔
 乱流而渡深曰厉浅而揭由膝以上为涉
 冬月涉川寒冱侵骨将为涉者固亦疑难
 冷既伤心冰仍痛足至人睹世俗贪求之
 事无益于身如冬涉川有疑难也且代之
 爱欲逐境生迷万绪云蒸千途蜂起功名
 声色争先锐进之心厚利丰财竞起贪求
卷十五 第 12a 页 0442-102.png
 之迹或烹燔取乐或伤杀恣情投身于爱
 欲之川随流不返溺性于漂沉之浪有去
 无归岂独冰痛为难抑且报应明验何者
 溺利欲之人涉远营求有水陆邀劫之报
 淩抑于人有忿争刑网之报上网于君有
 诛殛丧家之报下虐于民有召寇起雠之
 报况于伤生害己破国亡家之甚乎至道
 之人知此为忧故设涉川之喻斯为至戒
 信可宝焉
犹若畏四邻
卷十五 第 12b 页 0442-103.png
 注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
 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代人惧邻戒也
 疏犹疑难也夫善士无爱欲故多闲豫及
 难其行事举动施为恐不合道故多疑难
 如今之人有事畏四邻之知而加戒慎
 义曰犹犬也垄右之人谓犬为犹亦云古
 有良犬其名曰犹言犬随主行必豫于其
 前侦逻疑有善恶须复来报其主故云犹
 则多豫狐则多疑故言狐涉河冰听其下
 流水声绝然后敢渡今北人渡河冰见有
卷十五 第 13a 页 0442-104.png
 狐迹则车马于冰上无所陷矣此则犹豫
 皆疑难之象也且常人不知修道恣欲任
 情无惧无疑动贻陷溺为道之士知爱欲
 而不为若冬将涉川有凝冱之忧畏居将
 为事惧邻里之闻知既暗室不欺每属垣
 为戒也此为道之行也夫人为恶于幽暗
 者鬼神知之为过于明显者邻里知之得
 无戒慎矣论语曰毋与汝邻里乡党乎此
 言十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
 乡五百家为党也
卷十五 第 13b 页 0442-105.png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注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于
 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
 疏善士于爱育无所造作如客对主人但
 俨然肃敬尔虽于爱欲如客对主而为善
 之行不凝滞于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无
 留碍尔
 义曰俨肃敬也涣散也释解也出门如见
 大宾言主之敬客也俨兮其若客言客之
 敬主也宾主尽敬各慎礼容世之常也至
卷十五 第 14a 页 0442-106.png
 人静默戒慎检身常如对主之恭固无肆
 情之欲为善不滞散释变通若泮春冰岂
 复胶固矣
敦兮其若朴
 注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
 朴无所分别矣
 疏敦敦厚也朴质朴也言虽不滞于物而
 绝浮竞其德行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义曰至人也外虽散释通变纵横顺物内
 则温柔敦质凝寂其心故无纷竞之伤自
卷十五 第 14b 页 0442-107.png
 得恬和之趣
旷兮其若谷
 注其德量旷然宽广无不含容有若彼空
 谷矣
 疏旷宽也言善士怀道抱德宇量旷然宽
 大于物悉能含受如彼虚谷无不包容
 义曰德既敦实量乃宽弘善恶无所不容
 是非固当无挠旷然吞纳若虚谷焉
浑兮其若浊
 注和光混俗若浊而清
卷十五 第 15a 页 0442-108.png
 疏善士心照清净而能容物和光同尘不
 自殊异浑然如浊物莫能知
 义曰水之清也能鉴物之善恶而物亦测
 水之浅深及其秋潦乍兴浊波初鼓澶漫
 也牛马莫辩汹涌也深浅难知望之茫然
 讵可揭涉至人和光接物混迹随流不显
 其机有同浊水其容可见其迹难窥人君
 理国乘时在于明德不为察察之政示以
 淳淳之方使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斯为
 道化善莫大焉
卷十五 第 15b 页 0442-109.png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注孰谁也孰能于彼混浊以静澄止之令
 徐徐自清乎
 疏因上文云若浊便举水之澄清以况善
 士之心无挠则自然静止故云孰能于代
 间爱欲混浊之中而以清静道性静止之
 令爱欲不起亦如水之浊而澄静之令徐
 徐自清乎孰谁也
 义曰至人外示混浊将明不异于常内本
 澄清固亦常同于道亦犹水之浊也而清
卷十五 第 16a 页 0442-110.png
 明之体常存心之清也浑浊之尘不杂若
 世人能澄其尘染净彼心源如水可以徐
 清自入至人之境老君悯世之耽欲念俗
 之浇浮争投迹于爱欲之津竞锐意于利
 名之浪浑是非之浊溺生死之河不务竞
 修谁为拯拔演兹法喻用救迷途善趋澄
 鍊之门冀速清虚之道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注谁能安静于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
 修行令清净之性不滞于法而徐动出也
卷十五 第 16b 页 0442-111.png
 生犹动出也
 疏此教法无滞也谁能以清净之性静止
 爱欲如水之性已得徐清若便安于此清
 而以久滞滞则非悟未名了出当须更求
 胜法运动精修为道既损之而又损按行
 亦次来而次灭则清静之性不滞于法而
 徐徐动出也
 义曰大道好生诱人垂法千门鍊性万行
 修心因悟乃修因修乃證修證之理泛举
 其纲则有吐纳元和咽漱云液茹松食柏
卷十五 第 17a 页 0442-112.png
 绝粒饵芝或隐朝上清密伺玄斗或五金
 八石或水玉流珠阴鼎阳炉五华九转或
 素文丹箓檄召鬼神金钮青丝质盟天地
 则有正一道德升玄洞神灵宝明真三清
 众法并革凡登道證品升真又有奔二景
 朝五辰据极攀魁骛纲飞纪吞日咽月制
 魄拘魂八道望云九真受事升玄卧斗方
 诸洞房左右灵飞阴阳六甲三部八景二
 十四真存服三元注想三一紫房黄阙绛
 景朱婴紫虚南岳之篇青童东海之诀内
卷十五 第 17b 页 0442-113.png
 视五藏下制六天导引吞符御风养气腾
 举之道溢于真经或修励一门便可得道
 遂能拔玄祖于长夜飞我身于太虚瞬息
 而历九陔那惭若士顾面而周六合岂让
 鸿蒙而世之大迷不能耽味即曰神仙之
 事非积学可求又云得道之人皆有寿限
 运终数尽还至沦滑殊不知得道者自仙
 登真从真證圣登圣极果与道合真无寿
 考之期无终尽之数斯须而经亿劫指掌
 而越万天文选曰少别千年暂游万里步
卷十五 第 18a 页 0442-114.png
 虚词云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皆其事
 也但修之既契即忘其修旋修旋忘无所
 滞著即为妙矣夫法者所以诠道也悟道
 则忘法言者所以观意也得意而忘言若
 滞于法则道不能通滞于言则意不可尽
 故令于法不滞转更增修于言不滞旋新
 悟入次来次灭者西升经云子能按行次
 来次灭此喻小乘有为之法以教初门既
 得其门渐以中乘之法以熟其行既熟其
 行乃以大乘之法令忘其执则目凡而得
卷十五 第 18b 页 0442-115.png
 證累證而阶圣虽仙真圣果二十七品而
 所修之行不可执滞斯谓徐生徐清次来
 次灭之旨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注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
 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
 欲盈尔
 疏滞法安清是名盈满故云若欲保全此
 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滞著得无所得
 今复滞清求生是伤盈满盈满则妨道故
卷十五 第 19a 页 0442-116.png
 云不欲盈
 义曰能明次来次灭之法是得徐清徐生
 之要保此要旨不滞满盈当契下句之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注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證之行为
 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著
 疏夫能无欲凝滞以至无为于法无住不
 盈满者常以新證之法为弊薄更求胜致
 不以为新成而便滞著尔
 义曰既了旧法又證新法谓自小乘入中
卷十五 第 19b 页 0442-117.png
 乘道也中乘之道或权或实犹滞于修又
 舍此权实有修之门求入大乘无为之趣
 若执于修著不悟无为是曰新成还为盈
 满故当损之又损阶粗入妙矣其于国也
 则古之圣主贤臣谓之善为士者玄通道
 德德不可称犹复如冬涉川履冰为惧畏
 邻表戒若客无为通变从民屈伸不滞而
 冰释含容若谷怀抱朴素以训人政昏昏
 而外浊心明明而内照无满溢骄盈之变
 守弊薄不新之规祚必延洪人其清泰淳
卷十五 第 20a 页 0442-118.png
 古之迹复何远哉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四






卷十五 第 20b 页 0442-11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