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第 130623a 页
卷十 第 1a 页 0416-190.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十器四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
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林氏曰勇于敢为者必至于自戕其身临
事而惧是勇于不敢也活者可以自全也
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晓然天道
恶盈而好谦则勇于敢者非特人恶之天
亦恶之也而世人未有知其然者故曰敦
卷十 第 1b 页 0416-191.png
知其故圣人犹难之者言圣人于此道为
难能也○何氏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
者必遇其敌此勇于敢则杀之戒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此勇于不敢则活之道也
为此说者言君子则吉小人则凶也然此
二者或利或害为善得吉故多其幸而罹
于凶者有矣为恶未始不及于凶其幸免
者亦时有焉由前之说吉凶之于善恶犹
影响也由后之说祸福之来似不在我常
人之虑遂以天道好恶有不可知其故有
卷十 第 2a 页 0416-192.png
不可知其事有不可信者圣人畏天命修
身以俟曾不敢以常人之见而轻用其心
也惟知天之不假易而其难其慎又岂无
其故哉○李氏曰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
人不畏公法敢以好勇杀身之本也勇于
不敢终身无害勇于敢血气之勇也勇于
不敢者义理之勇也天之所恶造化不容
也孰知其故知则不敢是以圣人犹难知
者不敢轻示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
卷十 第 2b 页 0416-193.png
来觯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林氏曰圣人之于道虽以无为不争而是
非善否一毫不可乱此数句又以天喻道
也○何氏曰天虽刚德犹不于时此不争
也而人众胜天天定胜人乃胜之善者天
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感必有应应复为
感乃应者不召而自来如日月寒暑之往
来天高日鉴于陟降谁其召之繟然而善
谋古韵繟缓也宽也于义为长如作默然
则与不言之意重如作坦然则与不争之
卷十 第 3a 页 0416-194.png
意复天道虽似悠缓而其巧于报应尤甚
于人之机谋则似有神其算者繟然宽缓
如书云须暇之意故天网恢恢乎有容虽
不密亦不漏也○河上公曰繟宽也天之
网罗恢恢甚大虽曰疏远而察人之善恶
无有所失○董氏曰此章告人当勇于道
不当勇于力继明天道之自然而末又戒
之天网之不漏使人信之无疑也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
卷十 第 3b 页 0416-195.png
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林氏曰此章言人之分别善恶自为好恶
至于泰甚者皆非知道也故以世之用刑
者喻之言用刑者不过以死惧其民而民
何常畏死使民果有畏死之心则为奇邪
者吾执而刑之则自此人皆不敢为矣故
曰吾得执而杀之敦敢今奇邪者未尝不
杀而民犯者日众则民何尝畏死哉○吴
氏曰奇不正也使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
邪为恶之人吾得以执而杀之则人人知
卷十 第 4a 页 0416-196.png
畏孰敢为恶然虽杀恶人而人之敢为恶
者不止则是民愚不知畏死虽为恶者必
遭刑杀彼亦无所惧上之人奈何欲以死
惧之而轻易杀人乎○河上公曰老子伤
畤王不先道德化民而先刑罚
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希有不伤其手矣
林氏曰杀者造物也天地之间为善为恶
常有造物者司生杀之权其可杀者造物
自杀之故曰常有司杀者为国而切切于
卷十 第 4b 页 0416-197.png
用刑是代造物者司杀也以我之拙工而
代大匠斲削则鲜有不伤其手者此借喻
之中又借喻也此章亦因当时嗜杀故有
此言其意亦岂尽废刑哉天讨有罪只容
无心可也○吴氏曰不以杀人惧其民则
为恶之人可不杀乎曰有司杀者在司杀
者天也惟天能杀人惟大匠能斲木人而
欲代天杀人犹非匠而欲代匠斲木也代
匠者其手必多有伤以譬代杀者其身必
有害也盖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何氏曰
卷十 第 5a 页 0416-198.png
夫刑威虽一人之权而非一己之所得私
常有司其刑杀者人主政不欲以己代之
孰为司杀之司上有司于冥冥之中者天
讨有罪五刑五用是也下有司于昭昭之
中者书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是也人主
中持其柄折民惟刑有不得已者则奉天
宪付有司以示平民之治曰百姓自有罪
尔自有罪子一人何心焉杀人者天也士
也非我也人谁得而怨其上者此而不行
乃拂天之理倚官之刑认作威为己事是
卷十 第 5b 页 0416-199.png
犹大匠宜斲彼袖手旁观而吾血指汗颜
以代之岂不伤哉人主以天人之心为心
欲善而民善矣焉用杀有君如此则天下
迁善远罪皆乐其生而重其死导迎和气
之大者此圣人言外之意也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林氏曰食税之多言取于民者太过也上
之有为言为治者过用智术也上贪利则
卷十 第 6a 页 0416-200.png
民愈饥上好智则民愈难治○吴氏曰食
谓君所食于民者税则民之所出以供上
之食者也上多取于民则民贫而饥矣上
有为而以智术御其下则下以奸诈欺其
上而难治也○吕氏曰民者国之本也八
政以食为先食之为论以鄙而司农以为
大计其如此用在于民稍失其宜为害亦
大圣人授之田劝督百官使不违其时征
输有制使不伤其力疏为九一之法定为
什一之赋务从其轻耳倘或违民之时夺
卷十 第 6b 页 0416-201.png
民之力以非常之求供无厌之欲民困其
税敛之重尔尔疲瘵民有饥色野有饿□
盗贼贫穷变诈百出奸生于国人莫之知
矣身以气为民气足则神全今言其饥是
气之不满也是其不能忘言塞欲故曰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古之民安
居乐俗耕而足食织而足衣孰云难治乎
若上以有为有欲有事网密令苛政烦信
弛故扰其民而民不胜其扰故难治也譬
之己也气之难清而易浊息之易粗而难
卷十 第 7a 页 0416-202.png
柔况有为而扰之乎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
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林氏曰凡人过于自爱反以丧其身饮食
太多亦能生病此其一也过于自爱自养
欲其谋生故曰求生之厚轻用其身以自
取死故曰轻死忘其身而后身存故曰无
以生为者贤于贵生贵生犹前章曰益生
求生之厚者也贵犹胜也○吴氏曰轻易
也生生之厚谓求生之心太重也贤犹胜
卷十 第 7b 页 0416-203.png
也贵生谓重其生即生生之厚者也求生
之心重而保养太过将欲不死而适以易
死至人非不爱生顺其自然无所容心若
无以生为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贤重于其
心以贵生而反易死者也○何氏曰夫无
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所谓与造物者为
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忘其肝胆遗其耳
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
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则不以物伤生此
乃过于贤厚其生天下亦赖以全其生岂
卷十 第 8a 页 0416-204.png
不美哉
第七十六章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吕氏曰夫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
身之主道存则神存神存则气存故人之
生也含元和之气抱真一之精形全神旺
万气朝元流通不息故其柔弱可知也及
其死也元和之气散真一之精竭形亏神
逝百体坚强矣故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
卷十 第 8b 页 0416-205.png
也坚强尝试论之万物草木之生也天地
之气流行乎其内阴阳之气润泽乎其外
春气一动膏雨遍沾芽蘖敷荣鲜妍秀发
风霜才扇杀气相仍枯槁变更柯条凋谢
有识者以道存亡为生死无识者以气聚
散为枯荣故曰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吴氏曰人生则肌肤柔软而
活动可以屈伸死则肌肤冷硬而强直而
不能屈伸也草木生则枝茎软脆死则枝
茎枯槁坚硬也○林氏曰柔弱坚强皆借
卷十 第 9a 页 0416-206.png
喻也老子之学主于尚柔故以人与草木
之生死为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吕氏曰阳气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结也
阳气之所去水可凝而冰可析也故神明
阳气生之根也柔弱滋润物之芽也欲刚
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今夫
坚强不能养和也与物为敌岂免伤乎柔
弱者不失中也与物同波故能全其生也
○何氏曰天下之柔弱者道也气也所以
卷十 第 9b 页 0416-207.png
能贯天地而包万物故人物与生为徒者
必其道与气存焉与死为徒者必其道与
气去之○林氏曰徒类也○吴氏曰上文
言人与草木之形体生则柔死则坚推此
物理则知人之德行凡坚强者不得其死
是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生是生之徒
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
处上
吕氏曰兵凶险之器斗争之具也所触之
卷十 第 10a 页 0416-208.png
境与敌对者也恃其强而轻其敌非义也
不义而轻于用事岂胜乎故曰兵强则不
胜木之小也柔且弱及其强则合拱矣木
犹如此况于人乎况于国乎故曰木强则
拱强大者勇敢之士柔弱者君子之道推
以力者强大为胜推以德者柔弱为胜故
天下有常胜之道曰柔有常败之道曰刚
盖世之人任力不任德忘本而逐末达者
以道观之则柔弱胜刚强此理之必然者
也○何氏曰齿刚则折舌柔而存理也共
卷十 第 10b 页 0416-209.png
如木墓拱之拱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也兵
强则反不胜何也以其恃国家之大矜人
民之众欲见威于敌国者故曰骄兵兵骄
者灭也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非但以木为
喻而以柔道理天下乃君上之道如妄自
尊大不过井蛙之见耳为人上者可不鉴
哉非但道家以卑弱自持也○林氏曰兵
之恃强者必不胜木之初生者皆柔久则
坚强至于拱把则将枯矣故知道者以柔
弱为上坚强为下○吴氏曰共两手所围
卷十 第 11a 页 0416-210.png
也○董氏曰此章言柔弱可以保冲和之
气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吕氏曰天法于道与道同功无为而成不
言而化四时资之以行百物待之以生未
尝差忒而不失公平正直之理故曰天之
道其犹张弓乎夫工人之为弓也无杀无
生无噏无张制以规矩督以准绳弦高急
卷十 第 11b 页 0416-211.png
者宽而缓之弦弛下者摄而上之其有馀
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故弓可
抨而矢可行也人君道当法天道抑强扶
弱损有利无弛之张之调之练之百发百
中以准的为道亏盈益谦称物平施相为
表里与夫天道均其用也得之于心应之
于手故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
之不足者补之○李氏曰接上章强弱之
义损有益无天道也强大者必受损柔弱
者必受益○董氏曰天道无私皆当适中
卷十 第 12a 页 0416-212.png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馀
吕氏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卑者
人道也主道化者天道宰礼法者人道盖
天地有馀则损不足则与非有心者所能
得远非无心者所能得近感而遂通默而
行之者也人则不然性失中而情不一好
高恶下奉有弃无不能同天道损益去道
远矣○林氏曰天之于物每每然也而人
之为道何为而不然乃欲损人而益己欲
卷十 第 12b 页 0416-213.png
以天下之不足而为一己之有馀失天意
矣
孰能以有馀奉天下惟有道者
吕氏曰且夫有其馀者不可不损其不足
者不可不补也故有道者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以天下之子而为子其待人也
如此之重其待己也不轻矣非圣贤之心
其孰能为是也故曰孰能以有馀奉天下
惟有道者○林氏曰惟有道之人乃能损
我之有馀以奉天下○李氏曰惟有道者
卷十 第 13a 页 0416-214.png
则天而行损情益性损多益寡损己益人
损有馀补不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吕氏曰圣人圆通为智因物为心𩐎万物
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无自伐之
心施为而不矜恃其美无自满之志功成
事遂而不居其不欲人知其贤德也若昭
昭于世则是自贤岂有道之士乎○林氏
曰圣人虽有为于天下而不以自恃虽功
成而不居其功虽有至贤之行而不欲以
卷十 第 13b 页 0416-215.png
此自见此为道曰损必至损之而又损也
○吴氏曰圣人之功能盖天下此其有馀
者也不自恃其所为之能而若无能不自
居其所成之功而若无功不欲显示其功
能之贤于人皆损己之有馀也
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也
吕氏曰天下之物不同而柔弱之极者莫
过乎水而已平山泽穿金石通滞碍攻坚
卷十 第 14a 页 0416-216.png
强善利万物善入万物任人壅决随器方
圆化而为气为云雨为霜雪故天一生水
源泉混混浩浩荡荡虽千曲万折未始失
其为水者是得夫冲一之妙者然施之于
物能强能弱能刚能柔故能胜物几于道
不可以易一身柔弱莫过于华池灵液至
人斡旋运转无乎不至或漱咽以溉五脏
或搬运而达三关至于透尾闾过夹脊溯
流直上而补于脑非神水其可以易哉○
何氏曰东西可决而流天下至柔弱者莫
卷十 第 14b 页 0416-217.png
如水而穿太山之石决千金之堤攻坚强
者亦莫如水此古今不易之论也○林氏
曰水之至弱而能攻坚强世未有能胜之
者千金之堤败于蚁穴之漏是弱之胜强
者无以易于水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吕氏曰水之灭火阴之制阳舌柔齿刚舌
存齿亡天下莫不知而世俗之所共闻也
天之道不与物争故胜物世之人常欲胜
物故鲜有胜者盖知而莫能行之者不可
卷十 第 15a 页 0416-218.png
得志于天下有知而能行之者决能得志
于天下也○何氏曰列子天下有常胜之
道有常不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
之道曰强二者易知而人未之知黄石公
授子房亦惟柔胜刚弱胜强两言耳此易
知而未知且虽有知者而莫能行惟圣人
能知能行耳○林氏曰弱胜强柔胜刚如
水之易见人莫不知之而至道在于能柔
能弱者莫之能行也○李氏曰柔胜刚弱
胜强天下人皆知而莫能行何哉不肯卑
卷十 第 15b 页 0416-219.png
下故也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
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吕氏曰圣人之德同于天地天地至大洪
纤巨细好恶皆在其中圣人至尊贤愚贵
贱皆往资之又能忍垢藏蓄奈辱包荒以
辅仁义柔弱善胜之道则民仰其德而不
离散可以常奉社稷而为主矣圣人谦让
柔顺法天之行兵戈水火疾厄旱蝗皆劫
运之所至是天之或有警策于人也惟其
卷十 第 16a 页 0416-220.png
不移罪于人而移罪于己则四海归仁六
合宅心亦可为天下之王矣故曰受国不
祥是谓天下王世俗以受垢受不祥为可
恶圣君以受垢受不祥为可乐乐其乐也
未必不为福恶其恶也未必不为祸正言
若与俗相反盖世俗掩己之恶扬人之恶
圣人认己之恶而掩人之恶所以背驰非
至正者故曰正言若反○何氏曰孤寡不
谷王公所称是皆柔胜刚之意此天下之
正理而世人不知不行闻圣人有柔胜刚
卷十 第 16b 页 0416-221.png
之言似乎相反而实正论也○董氏曰此
章言柔弱能容则为物所归也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林氏曰恩怨两忘方知至道人有大怨于
我而必欲与和虽无执怨之心犹知怨之
为怨则此心亦未化矣虽曰能与之和此
心未化则馀怨尚在安得谓之善道此诚
到理之言亦借喻也○吕氏怨讟已深仇
隙已甚卒未易以口舌和也纵然非其所
卷十 第 17a 页 0416-222.png
是而是其所非报之以德直之以义岂能
终无憾乎不若两忘其和而化之以道则
怨者不待和而和矣碧虚子言知有怨而
和之不若无怨而不和若以刑政和报怨
恶安可以为善乎○李氏曰接上章刚柔
之义以恩和怨怨虽解而心尚存安可为
善不如责己恩怨两忘恩怨两忘则民自
然而感德契之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林氏曰左契如今人合同文字也一人得
卷十 第 17b 页 0416-223.png
左一人得右故曰左契此契在我则其物
必可索圣人虽执此契而不以索于人忘
而化之也○吕氏曰古者结绳为约而民
不欺破木为契而民不违是以圣人以人
道而合天道以人心而合天心故执之千
左为契合之于右为信不责于人亦应于
天在此无斁在彼无恶上下相亲无责于
怨故曰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吴氏曰执
左契而不责于人谓无心待物也契者刻
木为券中分之各执其一而合之以表信
卷十 第 18a 页 0416-224.png
取财物于人曰责契有左右左契在主财
物之所右契以付来取财物之人临川王
氏曰史记云操左契以责事礼记云献田
宅者操左契是知左为受责之所执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林氏曰有德者司主此契而无求索之心
无德者则以明白为主彻明也犹今人言
必与之讨分晓也有德司契者善人也天
道无亲而此等之人天必祐之故曰常与
善人○何氏曰契为要约也书契合同之
卷十 第 18b 页 0416-225.png
类有德则得道多助如契在我不求而自
合无德则失道寡助虽强求通彻于人人
谁应之庄子好通物者非圣人此也夫苟
有道德岂惟人与之而天固与之皇天无
亲惟德是辅故曰行善者我不知行恶者
我不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
明辅成天道犹祐于善人此也○李氏曰
契者信约也彻通也有德之人执其信约
无德之人司其明彻只知通为明断殊不
知尽法无民矣安可为善司契者存诚信
卷十 第 19a 页 0416-226.png
与民心契也○吕氏曰书曰皇天无私惟
德是辅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盖天之
道未尝分别取与为善则善气生为恶则
恶气生自然相应也若乃上善之人自然
符会惟善是与何用司契而责于人哉此
太古之风也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
林氏曰小国寡民犹孟子言得百里之地
卷十 第 19b 页 0416-227.png
皆可以朝诸侯一天下之意老子盖曰有
道之人若得至小之国不多之民井而居
之使有什伯如今之保伍也人人皆有可
用之器而不求自用是人皆有士君子之
行而安于自退重死而不远徙小人皆畏
不为恶而各安其居也○何氏曰小国寡
民非不可于广土众民也以道用国即小
以明大耳什伯人之器按西汉诏天下吏
舍无得置什器储偫颜师古注五人为伍
十人为什则共器物故通谓之什伍之具
卷十 第 20a 页 0416-228.png
为什物犹今从军作役者十人为伙共蓄
调度也十人为什伯人为伯可以数计使
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无往来免储偫省
徭役事无事之意国于天地无小无大无
为则治有为则难民卒流亡始轻其生今
既乐生则无复转道涂者孰使之与○吴
氏曰十人为什伯人为伯什伯之器谓重
大之器众人所共者也不用者不营为不
贪求则重大之器无所用也重死者视死
为重事而爱养其生也不远徙者生于此
卷十 第 20b 页 0416-229.png
则死于此而不他适也老子欲挽衰周复
还太古以国大民众而难治故谦退而言
若得小国寡民而治之则当使民无慕于
外自足于内如此也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林氏曰虽有舟车无所乘之不致远以求
利也虽有甲兵而不陈列不恃力以求胜
卷十 第 21a 页 0416-230.png
也舍书契而用结绳复归于素朴也甘食
美衣安居乐俗邻国相近鸡犬之声虽相
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各自足而不求也○
何氏曰舟车以通其欲今民少欲又何所
乘甲兵以用于争今民无争又何所陈结
绳未有书契以前事自今复用反古之淳
又敦使之与甘食美服耕而食织而衣不
饥不寒也安居乐俗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自得自适也邻国相望鸡鸣犬吠相闻而
莫往莫来无求于世以老以死以淳风之
卷十 第 21b 页 0416-231.png
盛皆由上古之人有道以使然尔○吴氏
曰此言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舟车甲兵
皆非一人所可独用也所谓什伯之器也
无所乘之无所陈之谓不用也无所行往
则无用乎舟车无所争竞则无用乎甲兵
民淳事简则虽上古结绳之治可复虽有
书契以代结绳而亦不可用不但不用什
伯之器而已以所食之食为甘以所服之
服为美充然自足以爱养其生所谓重死
也以此身之居为安而安之以此地之俗
卷十 第 22a 页 0416-232.png
为乐而乐之谓不远徙也重其死者惟老
死于所生之处孰肯轻易远徙哉民皆怀
土则虽有相邻之国目可以相望其鸡犬
之声耳可以相闻虽如此至近而亦不相
从至不但不徙于远而已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吕氏曰信实之言淡乎无味其犹水也水
淡而能久不美者以其质而苦也美好之
卷十 第 22b 页 0416-233.png
言甘而滋益能悦于人其犹醴也醴甘则
易绝不信者以华为虚也故曰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于心者贵乎能行而不求辩
守素朴也辩于口者贵其能说滞于是非
未必能知也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
其道者明于理而达其根本得其要而已
矣所谓通于一万事毕也何必博乎博者
通于物务于事文灭质博溺心求彼是而
已矣不知所谓多则惑也故曰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林氏曰真实之言则无华采
卷十 第 23a 页 0416-234.png
有华采者非真实之言也庄子言隐于荣
华以博物为能以博物为誇非知道者○
李氏曰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美言不信
巧言令色也真实之言淡泊虚妄之言华
饰善为道者无分别故不辩善辩者致争
之由也故不善真知者光而不耀故不博
广博者明见于外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
多
吕氏曰庄子天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卷十 第 23b 页 0416-235.png
圣人之所谓不积者演道德以为人人受
其益而圣德愈彰如鉴之明未尝少瘀分
浮财以与贫贫受其赐而浮财愈有若井
之泉清彻不竭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子
列子以财惠人谓之贤人以德分人谓之
圣人皆无积之谓也有积也故不足无藏
也故有馀故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何氏曰圣人不积
何也庄子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生圣
人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故曰以有积也
卷十 第 24a 页 0416-236.png
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圣人所以既以为
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或分人以德或分
人以财示人以信与人为善积而能散博
而能化莫非天下为公之意○林氏曰圣
人之道虚一而已何所积乎未尝不为人
也而在己者愈有未尝不与人也而在己
者愈多其犹天道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为人与人言以道化物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吕氏曰天道阳也故好生而恶杀谓之有
卷十 第 24b 页 0416-237.png
利而无害春夏故生之育之秋冬故成之
熟之以其至公无私每成人之善而不成
人之恶与人之利而不与人害故曰天之
道利而不害天不言而善应常应之以实
而不以文圣人体之以为和法之以为用
施而为之明于天通于圣所谓六通四辟
为万物之宗而不争也○何氏曰善利万
物而不害者天之道善为万事而不争者
圣人之道易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
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
卷十 第 25a 页 0416-238.png
精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体乾圣人备道
全美博施济众大有为而靡有争一乾元
之妙用也老子末章先去言中及人后同
天圣人功用至此岂不大备哉知易则知
老○林氏曰天之道虽有美利而不言所
利则但见有利而无害才有利之之名则
害亦见矣圣人之道无为而无不为而未
尝自恃其有故不与物争而天下莫能与
之争一书之意大抵以不争为主故亦以
此语结○李氏曰天地大德曰生故曰利
卷十 第 25b 页 0417-004.png
而不害圣人守位曰仁故曰为而不争只
这不争二字为日用久久纯熟则自然造
混元之境真常之道至是尽矣象帝之先
明妙之本得矣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