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 130592a 页
卷七 第 1a 页 0416-004.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七器一
盱江危大有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郊
吕氏曰夫时之泰也庶民昌四海治兵戈
息民多务本户竞田桑粪治田畴虽有良
马无所用之不谓之有道而何时之否也
百事疲灾异生强暴相凌彼疆我界矣其
守而争夺之端起矣戎马交驰集于战地
卷七 第 1b 页 0416-005.png
故阴阳自此闭塞品汇自此夭阏不谓之
无道而何夫一身者一天下也南华经野
马也尘埃也是以马而喻气也扬子云气
也者适善恶之马也盖气即道也道即气
也自一气以生万物气之所生万物柔弱
而生气之所去万物坚强而死却者反也
走者运也运其精气溯流直上补其脑血
粪其根本以养其身故曰天下有道却走
马以粪已之天下无道则忘本逐物心动
意躁其息自奔上有重楼浩浩而出下有
卷七 第 2a 页 0416-006.png
金龟续续而泄日以心斗六贼生于郊境
矣○何氏曰天下植有道之君则不以兵
强天下而以务农重谷为本故却善走之
马而惟粪治其田畴不舍内以事外传曰
粪除先人之弊庐粪除皆修治意无道之
世戎马生于郊駉駉牡马在坰坰之野郊
本言畜马之地彼以是妨农业者则可戒
也○按吴氏澄所注本天下有道却走马
以粪下有车字言有道之世不相侵伐故
善走之马不以服戎车而退却贱用之以
卷七 第 2b 页 0416-007.png
服粪车而粪田也诸家并无车字惟晦庵
朱子语录有之张卫东京赋云却走马以
粪车是用老子全句吴氏本自有理学者
不可不知也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
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
林氏曰战争之事皆自欲心之始欲心既
萌何时而足惟得是务所以为罪为祸为
咎也惟知足者以不足为足则常足矣此
又发明前章知足不辱之意○吴氏曰罪
卷七 第 3a 页 0416-008.png
谓愆恶咎祸皆谓灾殃而祸重于咎得陇
又望蜀此不知足也○李氏曰曰罪曰咎
曰祸皆欲心所致故结语云知足常足知
足者贫亦乐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
何氏曰老子语文子曰精神发于内神气
动于天专言精神可以前知也○李氏曰
不出户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
卷七 第 3b 页 0416-009.png
知内不知外则无所不知见内不见外则
无所不见若只知外见外而忘其内者知
见浅狭矣○吴氏曰天下万物万事之理
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遍知之矣天道
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
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不知其皆备于我
者必出至一处而后知此一事故出弥远
而知弥少乌能不出户而知天下哉○林
氏曰天下虽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虽不
出户亦可知虽阴阳变化千古常然虽不
卷七 第 4a 页 0416-010.png
窥牖亦可见若必出而求之则足迹所及
所知能几自力所及所见能几用力愈劳
其心愈昏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何氏曰知人不以忖度而以道知见天不
以揣摩而以道见人即我也我即天也使
必待出户窥牖则是舍心而外驰也精神
不足知见奚足于道何有易曰无思也无
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
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又曰惟神也故
卷七 第 4b 页 0416-011.png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不行不见不为而
能知能明能成自然之道也○林氏曰不
行而自至不求见而自明不为而自成圣
人之道其为用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即此义也○吴氏曰不待行处而已
如遍至其处故能悉知天下之事不待窥
见此物而后能明其理故不窥牖而见天
道也不为而成言上二句之效验惟其不
行而遍知万事不窥而洞见一原故不待
有所作为而事无不成完也
卷七 第 5a 页 0416-012.png
第四十八章
为学曰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何氏曰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非学自
学而道自道也学则开于知见积而后成
道则忘其知见本来混成学所以求道博
所以反约勤修无为悟真道成先益而损
由有入无既损而损虽无亦无乃合道真
此无为妙境也老子语文子曰所谓无为
非谓迫之不应感之不动坚滞而不流谓
卷七 第 5b 页 0416-013.png
其循理而举事因时而立功任下责成举
过无事此乃无为而无不为之事○李氏
曰不出户知天下内知也其出弥远外事
也故次之以为学日益言为学者求其增
益为道者事事减损易曰山下有泽损君
子以惩忿窒欲正谓此也至于无忿可惩
无欲可窒以至无为则万民化而天下归
往矣○吕氏曰至人损之又损是非俱泯
寂然不动以至于无为守性之真体道之
原与天地合德造化同功然后炼大梵祖
卷七 第 6a 页 0416-014.png
气飞肘后金精胎闭纳息回风混合灌漱
元泉此皆无为而无不为也○倪氏曰为
学日益学贵博也为道日损道贵约也先
博而后约先益而后损不益则安所取约
徒益而不损则博反惑矣是故学者道之
筌蹄道者学之归宿也孔子曰多学而识
之学之益也一以贯之道之损也既损之
又加之以损损之至也损之至则无所为
矣虽无为则实无所不为此无为之所以
贵若止于无为不能无所不为则涉于虚
卷七 第 6b 页 0416-015.png
无非所谓道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何氏曰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虽天下之大
吾何容心焉昔圣人之得天下此自然之
道也如尧之黄屋非心舜禹有天下而不
与此皆行乎其所无事若有事于天下是
有心也经曰为者败之天下神器不可为
也为无为而天下治此也此古人不以天
下易此道而每言取天下之戒者深戒不
知道者将以天下为足贵于道也岂知无
卷七 第 7a 页 0416-016.png
为无事自然之道哉○林氏曰取天下必
以无心有心者反失之三代之得天下何
容心哉因当时战争之俗借以为喻其言
亦足以戒无事有事即无心有心也○吴
氏曰无事者无所事即无为也因言取天
下者亦止是无为盖德盛而天下自归之
也若必用志用力而有作为之事则何足
取天下哉○李氏曰苟或妄有作为则民
乱而难治故曰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卷七 第 7b 页 0416-017.png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吕氏曰天本无心于物因物见天之心是
以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鉴对形以彼妍
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初无他心何常心
之有苟卿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是
以譬诸己焉渊默寂淡能应能定不将不
迎和其光同其尘大齐物我而未尝异于
物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李
氏曰上章云无事取天下故次之以圣人
无常心所谓无常心者随机应变不逆民
卷七 第 8a 页 0416-018.png
物之情故百姓遵圣人之言行圣人之行
从圣人之化天下同一心也○何氏曰圣
人心若太虚何常之有其常心者天下之
心而已政和注圣人之心虚而能受静而
能应如镜对影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
巨细何常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吕氏曰夫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善与不善
信与不信世俗之情自为同异耳故有好
卷七 第 8b 页 0416-019.png
善之心者圣人不违其性辅之以上善使
必成其善苟有不善者亦因以善待之善
不善在彼而吾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百
行无非善而天下莫不服其化德之厚矣
故有好信之诚者圣人不夺其志辅之以
大信使必成其信苟有不诚之心者亦因
以信待之而吾所以信之者未尝变也万
情无非信而百姓确然无不信德之至矣
夫至人者是非一致真伪两忘美亦善之
恶亦善之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可亦信之
卷七 第 9a 页 0416-020.png
否亦信之常善救人而无弃人是也○何
氏曰大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未必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未必信此常人之心也
未是德善德信事也圣人德与天地参天
地无私覆载日月容光必照圣心浑乎以
物我为一也故能善人之不善信人所不
信彼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吾一以自然
之道待之书曰简厥脩亦简其或不修进
厥良以率其或不良何善何否语曰不逆
诈不亿不信何信何诞有孚颙若下观而
卷七 第 9b 页 0416-021.png
化此也庄子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
不一与人为徒此也○林氏曰善不善在
彼而我常以善待之初无分别之心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与此同信不信在彼
而我常以信待之初无疑间之心子曰不
亿不信亦此意也其曰吾亦善之吾亦信
之者非以其不善为善不信为信也但应
之以无心耳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
卷七 第 10a 页 0416-022.png
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吕氏曰圣人体道合变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旁礴万物浑其心而同其尘顺其性而
同其化未始自为取舍天下一心浑浑然
无所分别无善无恶无信无伪真一不二
待之以道故曰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
下浑其心○林氏曰惵惵者不自安之意
圣人无自矜自足之心故常有不自安之
意浑其心者浑然而不露圭角此心浑然
所以无善不善信不信之分也注其耳目
卷七 第 10b 页 0416-023.png
者人皆注其视听于圣人而圣人皆以婴
儿待之故曰皆孩之此无弃人之意也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吕氏曰道生一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
生生者气之聚万物之出于机者也生变
而有死死者气之散万物之入于机者也
有形则复于无形有生则复于无生物有
死生性无加损盖生者造物之所始死者
阴阳之所变此乃有卒未离乎域中者也
卷七 第 11a 页 0416-024.png
离乎域中者其出不䜣其入不讵出生入
死出死入生无可无不可修鍊之士以清
阳而无质者为生气以浊阴而凝滓者为
死气人者禀冲和之气非浊非清而生也
入清阳而出阴浊阳纯则为上仙入阴滓
而出清阳阴纯则为下鬼若乃服六气餐
元精吸沆瀣皆天气感化无形无质故能
通神明而寿齐二景此之谓出死入生世
之人食谷实嗜五味有形有质盗其真气
散其清阳入其阴滓此之谓出生入死○
卷七 第 11b 页 0416-025.png
吴氏曰出则生入则死出谓自无而见于
有入谓自有而归于无庄子万物皆出于
机入于机又曰其出不忻其入不讵又曰
有乎出有乎入皆以出为生入为死○林
氏曰出生入死此四字一章之纲领也出
则为生入则为死出则超然而脱离之也
入则迷而自汩没也能入而出者惟有道
者则然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
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卷七 第 12a 页 0416-026.png
吕氏曰阴阳不离于大道造化不离于五
行和合有无而成天地出机而生入机而
死顺道者寡违道者众故养生者不妄视
不妄听不妄谈不妄履动静恬然以自滋
育者生之徒也趋死者目乱采色耳听淫
声口美非道足涉邪径动静没溺以自戕
贼者死之徒也且生死之道既分为二又
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
知忘知进而不知退以及于尽则所谓动
之死地生死之道以十有三言之三者各
卷七 第 12b 页 0416-027.png
居其三而不生不死之道在于虚一而已
所以不言者欲其自悟也原其十有三之
说前后解者虽多终无定论然其稍可取
者一二家而已古仙有云阳里十三言有
象阴中六七觅无踪此指水火之成数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七与六者乃心肾水火坎离人之根本也
精神寓之心藏神肾藏精凡圣日用应酬
之际无所不用其精神也黄庭经一身精
神不可失精神居身生之徒也精神去身
卷七 第 13a 页 0416-028.png
死之徒也盖水火能活人能杀人岂非生
死之徒乎赤蛇才动灵龟逐行应速于谷
发疾于机岂非动之死地乎故曰生之徒
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
亦十有三列子指髑髅而言之曰此过乐
乎此过养乎夫煖衣燠室旨酒膏粱服食
金石彼以养之之厚而反伤其生未若灰
心息虑薄滋味养谷神虽若轻生可以长
生也○李氏曰水成数六火成数七柔弱
生之徒强大死之徒柔弱者则能惩忿窒
卷七 第 13b 页 0416-029.png
欲强大者为忿欲所使能惩忿则火降窒
欲则水升水火既济则生故曰生之徒起
忿则无明火炽纵欲则苦海波翻水火相
违则死故曰死之徒人之生皆赖水火动
之死地水火相违以丹道言之水火既济
则圣胎凝矣○林氏曰养之得其道则可
以长生久视养之不得其道则与万物同
尽徒者言其类也动之死地动非动静之
动乃动辍之动也之往也死地死所也夫
何故发问之辞也生者我所以生也生生
卷七 第 14a 页 0416-030.png
者我所以养其生也养其生而过于厚所
以动即趋于死地也此即外身而身存无
而后能有虚而后能盈之意也○何氏曰
生死之徒各十有三诸家颇各有见皆不
过牵合十有三之数而已要知上寿百岁
中寿下寿有差与富康宁皆福也此生之
徒凶短折疾忧贫弱皆极也此死之徒未
说及德与恶而前之二者各受命于天谁
能齐之未是患处若愚不肖贪生失理自
作不静以速其死者不但为死徒且趋死
卷七 第 14b 页 0416-031.png
地患在人耳死地谓动于恶而不好德者
泛论世人如前三者十分中各有其三不
必如前人牵合数目但死之徒已十有三
而之死地又十有三死之分数十居其六
生之徒数仅有三可畏哉若摄生避死德
人十有其一乎庄子云人之生也气之聚
也聚而为生散而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
何患是则所患者在死地而不在死徒可
见也○吴氏曰之犹适也趋也生生求以
生其生也厚谓用心太重或仙术延生而
卷七 第 15a 页 0416-032.png
失宜或炼药卫生而过剂其意正欲趋生
而返趋于死地者为其求生之心太重而
不顺乎自然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
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
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林氏曰言我盖闻古之善养生者虽陆行
于深山而不遇兕虎入于军旅之中而不
被甲兵惟其无心则物不能伤之兕所以
不能触虎所以不能害兵所以不能伤惟
卷七 第 15b 页 0416-033.png
其无心故也庄子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亦
是此意夫何故又发一问言物之所以不
能伤者以我能虚能无而无所谓死地也
○吴氏曰摄犹摄政摄管之摄谓不认生
为己有若暂焉管摄之也以虚静为里以
柔弱为表块然如木石之无知侗然若婴
儿之无欲虽遇猛兽恶人亦不能为害也
盖其查滓消融神气澹泊如风如影莫可
执捉无可死之质纵有伤害之者何从而
伤害之哉○李氏曰无死地者忘其死生
卷七 第 16a 页 0416-034.png
也○何氏曰虎兕者以兽之猛者言之兕
野牛也重千斤一角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
不尊道而贵德夫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何氏曰天覆以道而万物生物物受气于
天也地载以物而万物畜物物受质于地
也故万物生者自形自色非待物物而雕
琢之阴阳相照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其势
卷七 第 16b 页 0416-035.png
因成孰能禦之夫形有时而弊势有时而
倾惟道德在天地高厚悠久不坏不灭易
曰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故道为至尊其独
无对德为至贵其高无上物虽有万之不
齐孰能如此盖道德超然物势之上而行
乎形气之内而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盈天
地之间皆蒙衣被本本元元之所共推非
由于谆谆之命非有假于人为之力其生
之畜之一自然也可尊可贵亦一自然也
然生畜形成次第虽有道德物势之分合
卷七 第 17a 页 0416-036.png
而言之一道而已○林氏曰道自然也无
也凡物皆徇无而生故曰道生之德则有
迹矣故曰畜之畜者有也物则有形矣故
曰物形之势则有对矣故曰势成之阴阳
之相偶四时之相因皆势也莫知命者犹
曰莫之为而为也非有所使然则为常自
然矣尊贵者言其超出乎万物之上也○
李氏曰道本无形因生育天地而形可见
遣本无名因长养万物而名始立一切有
相受命于天成形于地禀气中和皆道之
卷七 第 17b 页 0416-037.png
荫也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何氏曰庄子道者万物所共由庶物失之
者死得之者生故道生之畜之有如春道
长之育之有如夏道成之熟之有如秋道
养之覆之有如冬道庚桑子春气发而百草
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岂无得而然哉大道
已行矣此也此道何道也虚无自然之道
能生出万物于始又能牧藏万物于终乾
卷七 第 18a 页 0416-038.png
坤动静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庚桑子即春
生秋成而见大道老子以发生致覆藏为
一道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是矣天地无心
也虽生全不伤亦不名有虽施为不辞亦
不恃功虽长养不穷亦不为主四时之运
功成者退太虚冥冥谁能强名玄德天德
也道也○林氏曰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
之覆之皆言既生既有之后其在天地之
间生生不穷皆造化之力也然造化不有
之以为有不恃之以为功虽为之长而无
卷七 第 18b 页 0416-039.png
主宰之心此所以为玄妙之德玄德即造
化也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吕氏曰列子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
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原
夫道者未始有始也外包乾坤内充宇宙
无形无名万物之所以资始也及其有名
则物得以资生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
卷七 第 19a 页 0416-040.png
为天下始生育天地长养万物故为天下
母而万物所以成也譬夫一身之天下始
因三元育德九气结形自非三元所育九
气所导莫能生也则为一身之始母焉故
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气以为
百骸之母当知其子子神也既以子为元
神母为元气母在则子存母去则子泣以
其气能生神而神能服气也丹经谓之君
臣亦云母子古之真人云子母乍逢情眷
恋君臣相会喜团栾盖形中子母气以守
卷七 第 19b 页 0416-041.png
神神以守气交相恋守混融为一结就胎
仙与天相毕故曰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
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林氏曰天
下有始以为母即有名万物之母也母造
化也子万物也知有造化而复知有万物
知有万物又当知有造化盖言无能生有
有出于无知有者不可以不知无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亦是此意没
身不殆者言如此则终身无危殆之事也
董思靖曰人受气以生气为母神寓于气
卷七 第 20a 页 0416-042.png
故为子守母则气专神安○何氏曰经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此章始
与母之旨太始有无而已自无适有者为
母如道生一是也自有适有者为子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
身不救
吕氏曰夫乾坤者易之门户开阖有常众
卦从而出焉生化之机准的不差而兑者
悦也散也盖耳目诸根色尘之所由若塞
卷七 第 20b 页 0416-043.png
爱悦之视听则祸福之门闭矣自然而身
不勤劳也倘开其爱悦之门而弗塞则嗜
欲之情长矣终身危亡不可救也以己论
之兑者口也门者目也常缄其口则五气
内固元精不乾常瞑其目则内境不出外
境不入寂然泰定与道为一矣参同契曰
耳目己之宝闭固勿发扬兑口勿以谈希
之顺以洪此所谓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
勤若乃开其喜悦之门而勿塞济其爱欲
之事而弗闭物诱于外情动于中气亡液
卷七 第 21a 页 0416-044.png
漏精神散去其神夭阏而莫之能救故曰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林氏曰兑者
口也人身则有口人家则有门皆以喻万
物所自出之地塞其兑闭其门藏有于无
而不露也不勤不劳而成功也开其兑出
而用之也济其事用之而求益也济益也
如此则危殆不可救也○何氏曰门古注
指口亦不拘此但有出有入者总谓之门
闭其门者冥心大道也外想不入内想不
出庄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是也
卷七 第 21b 页 0416-045.png
盖塞兑闭门入无灭有于子知母乃返吾
初终其身而用之不勤矣若开兑济事则
一念一动迷惑本来毁无失有如母诞子
托相万状子壮母衰转轮无已终其身而
难救○李氏曰塞兑闭门内境不出外境
不入终身不勤不劳而治也开其兑济其
事内境出外境入终身不救永失真道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
身殃是谓袭常
林氏曰所见者大能敛而小则为至明所
卷七 第 22a 页 0416-046.png
主者刚能退而守柔则为至强即不自见
故明不自矜故长光者明之用明者光之
体用其光而归之于明则无殃咎矣知用
而不知藏则遗殃之道也袭者藏也常者
不易也袭常者言藏其用而不穷也○何
氏曰凡能大不能小能强不能弱能明不
能晦则弃本徇末子复生子流落忘返其
如母何是则自遗其殃矣盖始者常无之
道母者常有之道自无生有自有返无此
大常不变之道也又曰用光归明圣人光
卷七 第 22b 页 0416-047.png
而不耀也察见渊鱼者不祥○吕氏曰水
镜之照物谓之光其光之体谓之明用其
照外之光回光照内复反而归藏于其内
体之明也夫神太用则竭照见渊鱼者不
祥此用光于外而遣其身殃者能含光以
混世则不为身殃矣是谓能掩藏其常光
之用以复归常明之体故曰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吴氏曰我者汎言众人非老子自谓也介
卷七 第 23a 页 0416-048.png
音戛孟子介然用之而成路同谓倏然之
顷也知字句绝施如论语无施劳孟子施
施从外来之施矜夸张大也圣门颜子有
若无实若虚无施劳老子之用盖亦若此
誇张最其所忌此章言不知道之人惟务
誇张若使其人倏然之顷有所知而欲行
大道则必专以施为畏而不敢为也○李
氏曰惟施是畏识法者恐○柴氏曰大道
之外行者皆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卷七 第 23b 页 0416-049.png
吴氏曰径小路也与大道相反卑卑欲退
者大道也其道甚平夷而易行堂堂誇张
者小径也而人多好行之○吕氏曰大道
亨衢也平易坦然何往不通虽千万里之
遥其行必始于足下圣人患其太直踌躇
兴事岂贵其速达而要其近功哉世人利
于速达故由捷径然崎岖迷惑不知所趣
倒行逆施去道愈远无由上达也炼养之
道夷然如砥甚易知易行一曲之士滞于
方隅欲其速得游于傍门陷于邪径而不
卷七 第 24a 页 0416-050.png
知也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何氏曰
大道平夷本若大路然而舍之入邪径则
迷之甚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
食资财有馀是谓盗誇非道哉
吴氏曰此言誇张之事有廷内而弗洒弗
扫者唐风之俭啬朝甚除治则其宫室之
奢靡可知矣田甚芜仓甚虚谓夺其民时
而民不得耕耨竭其民力而民无所蓍积
也华其佩服以为饰丰其酒肉以为养私
卷七 第 24b 页 0416-051.png
其府库以为富是犹为盗之人得物之多
以誇张于外者尔夏季商辛是也岂知道
者所肯为哉○林氏曰大道甚平人之求
道不知适正好行邪径之路譬如有国家
者治其朝廷则甚整为宫室台榭之类也
朝廷虽美而田亩皆芜仓廪皆虚而且以
文彩为服佩带利剑厌足饮食积其资财
务为富强此如盗贼之人自誇其能是岂
可久此譬喻之语也言人不知大道而自
矜聪明自誇闻见此好径之徒也岂知至
卷七 第 25a 页 0416-052.png
道故曰非道哉○何氏曰朝甚除此除者
修治也传曰粪除先人之弊庐又云除道
皆修治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吕氏曰善以道建国者独立万物之上终
古不易翱翔万物之表终古不极以是道
而立身以是道而建天下守之以中体之
以常镇之以无名之朴而不为物之迁变
福及后世其德弥广其用弥大不可动摇
卷七 第 25b 页 0416-053.png
也若夫根拔则气竭青去木矣气败则精
竭神明去身矣是以至人固蒂深根独立
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绵绵冥冥屹立不
可拔善以道抱民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
之辩天下之士定于一心百姓归附矣修
一己则抱元守一神全精反回风混合于
丹田永无脱离矣故曰善抱者不脱夫善
建善抱者岂惟不拔不脱乎亦将德泽流
于上下孝慈被于子孙世祚绵远传之无
穷岂不美哉○何氏曰庄子名为建德之
卷七 第 26a 页 0416-054.png
国其民愚而朴故善言建者无加于德则
人亦与立而不拔去之矣经曰抱一为天
下式故善于言抱者无出于一则人亦不
离心而脱去之矣岂惟在其身将子孙亦
嘉赖之承祀悠远以道观者故不私为子
孙计而立教垂世非专为山谷枯槁者言
所谓大德必得其禄位名寿而宗庙享之
子孙保之是也○林氏曰建者无不拔抱
者无不脱建德而抱朴则不拔不脱矣有
子孙之家祭祀必不辍道生一一生二二
卷七 第 26b 页 0416-055.png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而不穷亦犹子孙
嗣其家者也此三句皆是比喻以言道虽
有无而实长存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
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
乃普
吕氏曰修身之道举措施设酬酢应变未
尝不自我而超炼气养神少私寡欲诸伪
咸尽乃为真人矣修之于家则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九族和睦积善有馀庆流来世
卷七 第 27a 页 0416-056.png
矣修之于乡则尊奉耆老教诲愚鄙上下
信向其德久长矣修之于国则百官称职
祸乱不生万宝丰熟物充实矣修之于天
下则不教而治不言而化和于大通比屋
可封德施周普矣夫修之家乡国天下上
言其德乃馀乃长乃丰乃普惟修之身言
其德乃真者庄子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其
绪馀土苴以治天下本在身末在彼其理
备矣○林氏曰修诸身则实而无伪修诸
家则积而有馀庆修之乡则一乡之所尊
卷七 第 27b 页 0416-057.png
修诸国则其及人愈盛修之天下则及人
者愈遍○吴氏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
以治人家者一身之外九族之内乡者一
家之外乡遂之内国者乡遂之外邦畿之
内天下者邦畿之外四海之内修之于家
乡国天下者言自近及远人人各修其德
也然岂是人人教之使然我无为而民自
化尔○何氏曰内而身与家以此道修之
则真积力久且有馀矣外而乡国天下以
此道修之则源深流长且丰且普矣
卷七 第 28a 页 0416-058.png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林氏曰即吾一身而可以观他人之身即
吾一家而可以观他人之家即吾一乡而
可以观他人之乡推之于国于天下皆然
言道之所用皆同也以此者道也以道而
观则天下无不然○李氏曰以之修身观
心察性心定则身之修也以之治国观民
察己民化则国之治也天下有一不善则
是自己政化不善也书曰百姓有过在予
卷七 第 28b 页 0416-059.png
一人此之谓也反观诸己心有一尘染著
则是我之性天不明也○董氏曰观之之
道其则不远岂假他求哉盖物分虽殊一
本而已以此观之莫不然者此意当契于
语言之外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