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义(一)--危大有卷六

卷六 第 130582c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15-112.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六覆九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何氏曰庄子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
 而澹漠焉人虽有智无所用之此之谓至
 一莫知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唐虞始
卷六 第 1b 页 0415-113.png
 为天下兴治之流𣻏淳散朴离道以善险
 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心心兴心识知而
 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
 性情而复其初此章大旨尽在是矣夫上
 德不德则混茫澹漠也不失德而无德则
 为者败执者失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则
 至一自然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则所谓
 始为天下矣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至仁无
 亲去德犹未远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以义
卷六 第 2a 页 0415-114.png
 制事则下仁已一等以仁义视道德则所
 谓离道以善险德以行也曰不德曰无以
 为皆无心无所为而为之谓天曰不失德
 曰有以为皆有心有所为而为之谓人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又下义一等附之以文
 礼也于忠信为薄益之以博智也于道为
 华其去性初转远矣上礼者盛礼也施厚
 报宜厚报不敌施争由是起攘臂引去貌
 败礼之人也扔引也字从亻者非○林氏
 曰为之而莫之应者强民而民不从之也
卷六 第 2b 页 0415-115.png
 抉引也民不从而强以手引强掣拽之也
 只是形容强民之意故曰攘臂而抉之○
 李氏曰上章云常无为故次之以上德不
 德上德无为故合道下德有为不合道仁
 义犹近德可为进道之阶礼者纯是作为
 以礼齐物转不齐盖有为终有失也执之
 不失亦可渐入佳境自仁而反德自德而
 反道直造无为也○淮海秦氏曰道德者
 仁义礼之大全而仁义礼者道德之一偏
 以道为本以仁义为用
卷六 第 3a 页 0415-116.png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
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何氏曰首乱始愚极言礼智流弊所至耳
 庄子历历举此失道而后德以下五句而
 曰今也以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
 易也其惟大人乎虽则云然抑且曰匿而
 不可不为者事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
 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
卷六 第 3b 页 0415-117.png
 易者道也虽此数者有上下先后之序而
 以圣人并用之则何莫非道也昔有通玄
 者云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总两仪而称
 德得之上者为道得之中者为仁义得之
 凉者为礼智凉而失之者非人也此言最
 简而明也○吕氏曰夫道者德之体德者
 道之用仁义由出于中为可尚也至于礼
 则去性益远华盛而实亏从事乎繁文末
 节而不求其本忠信日以衰薄虽施于日
 用之间外则灿然而其中则无有也顺之
卷六 第 4a 页 0415-118.png
 则治违之则乱间不容发岂非乱之首乎
 故曰三皇之有道也不知其道化为五帝
 之德五帝之有德不知其德化为三王之
 仁义三王之有仁义不知其仁义化为秦
 汉之战争此之谓也且世人以智为凿从
 事浮华虽自以为见而不知至愚自此而
 始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吴氏曰忠信者德之厚也渐变而薄一降
 而为仁再降而为义三降而为礼而忠信
 之厚德薄矣礼者欲其理而不乱也而适
卷六 第 4b 页 0415-119.png
 以基乱故曰乱之首前识犹言先知谓智
 也道犹木之实也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
 胎未露既生之后则德其根也仁其干也
 义其枝也礼其叶也智其华也根干枝叶
 华皆自道中生出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
 适以肇愚故曰愚之始也○李氏曰前识
 者智识也智识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华
 有道者不处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其华故去彼取此
卷六 第 5a 页 0415-120.png
 何氏曰夫处厚不处薄言其及礼于忠信
 所以息礼之争也居实不居华言真智于
 道也所以救智之弊也故曰见其文者弊
 其真饬其外者伤其内去彼取此舍浇返
 朴之道也○吴氏曰结上文处厚不处薄
 谓贵德而不尚礼居实不居华谓体道而
 不用智彼谓其薄其华此谓其厚其实又
 曰此篇乃分说道德仁义礼智六字以道
 为无名以德为有名自德而为仁义礼智
 每降而愈下也故此章之等以道为一德
卷六 第 5b 页 0415-121.png
 为二仁为三义为四礼为五智为六也○
 吕氏曰圣人目击道存尚其淳厚舍其浇
 薄安其诚实摘其华绮去彼礼之华末取
 此道之大体天下治矣譬如己之摄生反
 其质素敦兮若朴处其厚也行乎无路游
 乎无迹远其薄也出乎无门入乎大方居
 其实也属其精神偃其闻见去其华也去
 彼华薄取此厚实何不可之有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卷六 第 6a 页 0415-122.png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何氏曰庄子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
 起有一而未形夫以昔之得一者冠于章
 首言一之为道自古以固存也一者道之
 所生不曰得道而曰得一者见道之尊其
 独无对为物不二列子不生者疑独此言
 独者即一之旨也故曰疑独其道不可穷
 ○林氏曰一者道也天之所以清明而垂
 象地之所以安静而载物神之所以虚而
卷六 第 6b 页 0415-123.png
 灵谷之所以虚而盈皆此道也万物之所
 以生亦此道也侯王之所以保正万邦亦
 此道也其致之者言其清宁灵盈生贞皆
 因此道而得之○吕氏曰昔之得一者谓
 往古太极既判而天地谷神万物侯王所
 以能清能宁能灵能生能盈能贞者无他
 盖得一气之妙用也夫一气者无匹合于
 夭下也为大道之子神明之母混元之先
 万化之祖上下匪常古今不二是以圣人
 近取诸身天者首之圆象也得之则发绀
卷六 第 7a 页 0415-124.png
 髭黑目碧耳聪百灵清爽矣地者黄庭真
 土也得此则覆载万物滋生百昌安宁不
 动神得之咀嚼六气凝结胎仙然后变化
 通灵矣谷得之则脑满髓实天谷虚盈中
 生紫真万物者六腑五脏九窍百骸是也
 得之则七液洞流五内坚固冲和滋润故
 能久视而长生矣侯王乃元神心君也得
 之则顿跻圣位形将自正矣此无他皆一
 气之所致也○吴氏曰一者冲虚之德也
 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
卷六 第 7b 页 0415-125.png
 一皆指此而言庄子谓之太乙又但谓之
 一此乃自然之道所为其用则虚而不盈
 后而不先柔而不刚前章固屡言之而此
 章尽发其蕴得者谓得此一以为德以者
 谓以此故能若是也言天之清地之宁神
 之灵谷之盈万物之生生不穷侯王之立
 乎天下之上其所以致之者皆得此一之
 故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卷六 第 8a 页 0415-126.png
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何氏曰清明者为夭不知此一此道以之
 清无以则昼冥宵光清者将分裂矣宁静
 者为地不知此一此道以之宁无以则山
 崩川涸宁者将发泄矣灵应者为神不知
 此一此道以之灵无以则其神不灵而将
 消歇矣盈满者谷不知此一此道以之盈
 无以则谷不盈而将枯竭矣生生化化者
 万物不知此道此一以之生无以则其生
 不植而将衰灭况侯王以一身处臣民之
卷六 第 8b 页 0415-127.png
 上得一且致一而后可以为夭下贞苟非
 此一此道之有以也则位高者危德二三
 者凶蹶败之来可不戒哉贞者正也○吕
 氏曰天者积阳之德表君之象倘无以清
 则阴阳谬矣纪纲弛绝冲一不运而开裂
 之兆见矣地者积阴之德表臣之象倘无
 以宁则刚柔卷折山川崩决冲一不守而
 发泄之形著矣神者阴阳不测无以灵则
 祸福生怪祅祥勃兴冲一不居而废歇之
 时至矣谷者虚以容物倘无以盈则流润
卷六 第 9a 页 0415-128.png
 之失崩夷之忧冲一不盈则枯竭之患作
 矣万物有形者也倘无生则坚强枯槁冲
 一散去则灭亡之期应矣王者贯三才而
 有万物傥无以贞而贵高则百官不职四
 海不归而蹶败之祸随之矣且夫人之一
 身至阳赫赫在乎上自天柱第一椎玉京
 关之上皆天也其不清则脑髓减齿落目
 昏形将坏裂矣己之地无以宁则真土乾
 枯黄芽不生灵津发泄矣己之神无以灵
 则赤子困悴胎仙荡散七液不流久而逝
卷六 第 9b 页 0415-129.png
 竭矣己之万物不生则关节无宝脏腑虚
 羸而终于寂灭矣己之侯王恃其高贵则
 丹元不正性真失常心影既偏将恐蹶仆
 矣○林氏曰裂分裂也发言动而不定也
 歇消灭而不灵也竭尽也虚则能受不虚
 则尽止而不可受矣蹶颠也处贵高之位
 而无此则颠蹶之矣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
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林氏曰贵贱高下两句亦只是譬喻无贱
卷六 第 10a 页 0415-130.png
 何以为贵无下何以能高下与贱乃贵高
 之基本也侯王之称曰孤曰寡人曰不谷
 皆是自卑之辞又以此为虚而不自有之
 喻非乎言我如此说岂有不然者乎此两
 字亦是文之奇处○吴氏曰此章以六句
 并言而此以下承上文贵高二字专为侯
 王言之盖侯王之位贵且高而冲虚之德
 不欲盈惟当自处于下贱也孤如无父之
 孤寡如无夫之寡不谷不善此皆不美之
 名非人所愿有者而侯王以此自谓是以
卷六 第 10b 页 0415-131.png
 下贱自处也先云下为基贱为本而后但
 云贱为本盖举一以包二省文也○李氏
 曰非乎岂不然哉○何氏曰贵本于贱高
 基于下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无助不谷不
 德亦可反其本而不失其道矣易曰常以
 一德谦以制礼常德之固谦德之柄是也
 此道家所谓雌一之道守约而施博也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林氏曰数车无车一本作数誉无誉誉字
 误也此两句本譬喻若作誉字下文如玉
卷六 第 11a 页 0415-132.png
 如石意不相属矣○李氏曰数车之名件
 无一名车者数我之一身无一名我者毂
 辏合一则名车四大合一则名我不欲如
 玉如石者贵贱两忘惟抱一也○何氏曰
 如数车而裂于名数之异如玉石而偏于
 贵贱之质则非一与本之道庄子万物一
 齐孰短孰长以道观物何贵何贱此也故
 章末取喻以戒之○柴氏曰轮辐等物皆
 车中微贱者然非此莫成车尽其名件数
 之无一名曰车者故曰数车无车石中出
卷六 第 11b 页 0415-133.png
 玉不敢贵玉贱石盖愈久愈不忘初也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林氏曰反者复也静也静者动之所由生
 即易所谓艮所以成始成终也能弱而后
 能强专于强则折矣动以静为用强以弱
 为用○吴氏曰道之至静反于道故动道
 本至无反于道故有是以虚无恍惚之根
 万物共本之元囿于出入之机堕于动静
 之域皆道之体用也极物之真必守其本
卷六 第 12a 页 0415-134.png
 命物之化必守其宗故动而生者不与之
 俱化则知出者之必入不与之俱徂则知
 动者之必静观物之出必终于反观物之
 动必终于静而夭地之心可见矣且春夏
 则万物芸芸竞作根荄芽甲并发于外出
 而有生岂非反于动乎秋冬则万物去华
 而就实各敛于内归吾性宅顺而不乱岂
 非弱而用乎譬之身焉欲修长生要识所
 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出入之机谓之反
 还谓之动静反者返其真元也动者发其
卷六 第 12b 页 0415-135.png
 天机也自一阳来复于静定之中运转枢
 要斡旋溯流得七返之旨镇补三田流通
 百脉非动则无以复命也故曰反者道之
 动夫道无形无声非柔不能制刚非弱不
 能制强故专守雌静若婴儿之未孩且天
 下之柔弱莫过于水水莫过于气气莫过
 于道道气神水之所柔弱者通贯金石烁
 锐磨坚无乎不入故曰弱者道之用○李
 氏曰反者道之动神一出便收来弱者道
 之用专气致柔也
卷六 第 13a 页 0415-136.png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林氏曰有夭地然后有万物故曰物生于
 有然天地敦生之天地之始生于太虚是
 生于无也因动静强弱而推言言有无之
 始也○吕氏曰天下之物有无相生迭出
 迭入未始有尽非有则不能显无非无则
 不能生有万物生于天地之内是因有而
 生也天地形于太虚之中是因无而有也
 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有无
 之相生若循环然而反复之义大矣哉圣
卷六 第 13b 页 0415-137.png
 人深达厥理即水以观之不观其流必观
 其反流即木以观之不观其华必观其去
 华则物虽有万之不同目击而道存矣然
 天地为万物父母而人为万物之最灵己
 之有者形也己之无者神也胞胎成其形
 有生于无也百灵生于身无生于有也故
 真有不有真无不无达斯旨者自契于真
 有真无也○何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反求其初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也天地者万物之一初先天地生有物混
卷六 第 14a 页 0415-138.png
 成混沦者又天地之一初无有生有无形
 生形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
 始自无而散诸有终自有而反诸无则道
 朴岂终散于器乎彼流荡而忘反者宜其
 失于强盛而去道远矣○李氏曰天下万
 物生于有即有名万物之母有生于无即
 无名夭地之始也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卷六 第 14b 页 0415-139.png
 林氏曰勤而行之者言闻曰必信也若存
 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为有又以为无也
 最下鄙俚之人则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
 以之为笑方见吾道之高退之论文且曰
 人笑之则以为喜况道乎○何氏曰道者
 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能行勤行士之
 上也中人求道不宏不笃焉有焉无系念
 存心万中无一至于世俗浮薄虽谦下为
 懦弱笑虚无为荒唐然不足发或者之笑
 亦不足见此道之大以知道者希故也
卷六 第 15a 页 0415-140.png
 吕氏曰上士者大资纯厚达于妙理闻道
 则洞然晓悟信而不疑笃志行之惟恐不
 得故曰勤而行之中士受性中庸可上可
 下始乐而终厌初勤而后情闻道则犹豫
 多疑取舍不决欲进则不能果于力为欲
 退则犹有所顾惜故曰若存若亡下士赋
 性污浊不达至理闻道则以为迂阔荒唐
 不止于不信又且大笑而非之然而不为
 下士之所笑者岂足以为清净之道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卷六 第 15b 页 0415-141.png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
 林氏曰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
 有此数语明道以下数句是也此亦是设
 辞言此数句不出于我自古有之明道若
 昩惟昩则明前章曰自见者不明又曰不
 自见故明即此也进道若退者能退则为
 进也夷平也夷道大道也大道则无分别
 类同也和光同尘之意上德若谷能虚而
卷六 第 16a 页 0415-142.png
 不自实也大白若辱不皎皎以自异也广
 德若不足若自足则狭矣偷窃也欲为而
 不敢为也建立其德是有为者为之于不
 敢为所以能建立也质真若渝真实之质
 纯一而不变而自有若渝变之意此亦足
 而不自足之意大方者太虚也太虚虽有
 东西南北孰见其方隅哉大器晚成如铸
 鼎之类岂能速成哉大音希声天地之间
 音之大者莫大于风霆岂常有哉希者不
 多见也大象夭地也易曰法象莫大乎天
卷六 第 16b 页 0415-143.png
 地夭地之形谁得而尽见之○何氏曰建
 言有之古之立言之士如下文所云皆为
 世所讪笑而大道存焉明道若昩大悟同
 未悟也进道若退大勇同无勇也夷道若
 类平等同无等也上德若谷实若虚也大
 白若辱清若浊也广德若不足有馀不敢
 尽也建德若偷建诸天地而如朝夕偷安
 者质真若渝质如金石而如长久渝变者
 大方无隅无门无房大器晚成匪雕匪琢
 大音希声非律非吕大象无形离色离名
卷六 第 17a 页 0415-144.png
 混沌太无非可名状可谓费而隐矣此皆
 极大道之形容广乎其无不容渊乎其不
 可测也○吕氏曰夫过欲阳而功欲阴过
 阳则能消功阴则能全谚谓之阴德者不
 欲人知因物自然兴著不显其能退藏于
 密故曰建德若渝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林氏曰道隐无名不可得而名也贷者与
 也推以及人也有道者能以与人而不自
 有也成者道之大成也成己成物而后谓
卷六 第 17b 页 0415-145.png
 之大成也○何氏曰无名者不可指定而
 名也故有如上文摸写不尽者然道虽无
 名而有实善贷且成贷注韵施也人人咸
 备物物周普如夭施地生小以成小大以
 成大何莫非道也庄子化贷万物而民弗
 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乎
 无有者此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卷六 第 18a 页 0415-146.png
 何氏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
 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抱一而成得微
 妙气化凡人物背寒向暖背暗向明背恶
 向善皆为负阴抱阳之意抱阳即抱一道
 之生气之化也人与天地参为三而于物
 最灵故人也者天付以神地付以精冲和
 付以气人贵护气保精爱神与天地并立
 所以保养冲和以谦不以盈也书曰满招
 损谦受益时乃夭道○林氏曰一太极也
 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无而生道者
卷六 第 18b 页 0415-147.png
 万物之始自然之理三极既立而后万物
 生焉万物之生皆负抱阴阳之气以冲虚
 之理行乎其间所以为和也○吕氏曰道
 生一气一气生天地夭地生万物所以道
 生一者太极未判一气之浑沦也一生二
 者谓清浊既分而天地位焉易所谓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是矣赫赫发乎天肃肃出
 乎地两者交通而成和故人伦成焉一阴
 一阳之谓道言负而且抱者不可须臾离
 也可离非道也鍊养家以月为众阴之母
卷六 第 19a 页 0415-148.png
 曰为众阳之父所以负抱者常当嘻吸天
 光咀嚼冲气则天谷虚盈二景缠络万神
 安宁出入元化飞骈玉清○董氏曰几动
 物之类则背止于后阴静之属也口鼻耳
 目居前阳动之属也故曰负阴而抱阳如
 植物则背寒而向暖而冲气则运乎其间
 又统而言之则神阳而质阴神运于中曰
 抱质见于外曰负气则动阳而静阴乃济
 之以中和而冲乎形质为神所乘之机也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卷六 第 19b 页 0415-149.png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氏曰称孤称寡不谷者托于无辅无善
 之称此王公卑以自牧之名三名者人之
 所甚恶而亦人之所以教盖位峻者颠轻
 豪者亡固理之常而损中有益益中有损
 又物之变故圣人为三才宗主执冲含和
 宁处人之所恶宁受物之所损安知自下
 者人不高之自后者人不先之恶未必非
 美损未必非益也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
 盈盈者冲之反也易曰有大者不可以盈
卷六 第 20a 页 0415-150.png
 故受之以谦谦与盈相反也○林氏曰人
 之所恶莫若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此
 亦譬喻有道者自卑自贱之意其意盖谓
 天地人皆自无而有万物以阴阳为质而
 其所以生之者皆冲虚之和气学道者当
 体此意则必以能虚能无为贵天下之物
 或欲损之而反以为益或欲益之而反以
 为损损益之理有不可常如月盈则必缺
 此益之而损也既缺则必盈此损之而益
 也
卷六 第 20b 页 0415-151.png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
以为教父
 何氏曰金背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又继以
 好胜者必遇其敌亦以见古之人皆以此
 为教而我亦不求异以为教然且为教之
 父者盖指约而易操也教之父道之母也
 无他天地物类生皆从一道以冲为宗○
 李氏曰人之所教无非为善我亦如是教
 之也○吴氏曰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强也
 以木绝水以木负栋皆曰梁也取其力之
卷六 第 21a 页 0415-152.png
 强也不得其死谓不得善终如子路之行
 行夫子以为不得其死后果死于孔悝之
 难教父犹言教之本父谓尊而无出于上
 者人之所教教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强
 梁而不能弱者必不能保其身以强梁胜
 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损所谓益之而
 损者此最为教人第一义故曰教父○倪
 氏曰老子言道每譬之母此特曰父者母
 主于养父主于教为人师者必尊严如父
 可也
卷六 第 21b 页 0415-153.png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林氏曰坚者易折柔者常存以至柔行于
 至坚之间如水之穿石是也无间无缝罅
 也无有即无形也如人身荣卫之间可谓
 无间而气脉得以行之无隙之隙而曰月
 之光亦入之此皆无有入无间也○何氏
 曰夭下莫柔弱于气气莫柔弱于道道之
 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老子尝
卷六 第 22a 页 0415-154.png
 以是语关尹知道与气所以柔也天地之
 气虽至坚如金石无所不透其道亦然其
 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故至柔
 非弱至坚非强如泰山之溜穿石如单极
 之绠断干亦此类也驰骋者庄子所谓乘
 天地驰万物之意可以执道御有者由至
 坚而溯至柔由至柔而溯至元列子体合
 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举此
 见无介然之间道其至矣乎然后知无为
 之有益无为神归无动气泯决本常根入
卷六 第 22b 页 0415-155.png
 乎无间默悟之可也○吕氏曰天下至柔
 莫过于水然犹未免有形者也或似无形
 而入于有形则气是矣气本柔也且气本
 柔养之至大至刚人莫能禦以坚禦坚不
 折则碎以柔禦坚柔亦不縻坚亦不病夫
 一已之至柔者道气是也驰骋乎至坚者
 谓气能穿关通节也故曰夭下之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以有入有捍而不受以无
 入有无未尝劳有未尝觉惟大梵之气无
 有形质故能包裹天地而无外密袭秋毫
卷六 第 23a 页 0415-156.png
 而无内圣人体之德性是也见道朗彻何
 往不通所以致治四海谓之神化喻夫至
 人臻袭气母引鍊太和神明在躬出入无
 间渊乎不可测度故曰无有入于无间无
 为者居象帝之先处太极之中道之妙用
 实寓于此圣人则之立不教坐不议虚而
 往实而归无有不可岂小补哉至人无为
 无事而形不劳忘我忘人而精不亏非欲
 于道道自归之故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
 益也
卷六 第 23b 页 0415-157.png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林氏曰前两句皆譬喻也以此而观则知
 无为无不为者至理也不言而教自行无
 为而功自成此皆至道之妙用而天下之
 人知不及之故曰天下希及之有益有功
 用也○何氏曰何谓不言之教如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精诚所感吾何言哉何谓无
 为之益如水行用舟山行用橇因高为田
 因下为池简易之化吾何为哉此皆专气
卷六 第 24a 页 0415-158.png
 致柔极虚本无以道运化故也故天下希
 及之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保真怀道而天
 下自从又谁得而企及之哉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林氏曰名货皆外物也无益于吾身则虽
 得虽亡何足为病而不知道者每以此自
 病○何氏曰庄子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
 盗蹠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所死不同其
 于残生伤性均也烈士殉名贪夫殉利以
卷六 第 24b 页 0415-159.png
 身殉之虽死不悔曾不知身重于天下况
 死名死利乎知道者身尚非我有况美名
 美利皆外物耳不知道者试以名比身世
 以名为华身固有名高而身危则名岂不
 疏于身乎试以财比身世以财为资身固
 有财多而身害则财岂不少于身乎故曰
 生我名者杀我身益我货者损我神当其
 无得无失之初如水未波及亡于既失之
 后无病自灸敦若本无之无事乎敦能自
 遣于既失之馀乎○吕氏曰先身而后名
卷六 第 25a 页 0415-160.png
 贵身而贱货是犹未能忘我也夫忘我者
 身且不有而况于名货盖名无实实无名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
 疏矣富者苦身疾作竞名积财而不得尽
 用其为形也亦外矣然圣人贵以身为天
 下非忘我则不然使天下之人知名之不
 足亲货之不足多故伯夷饿死于首阳之
 下是殉名也盗蹠死于东陵之上是殉利
 也其于身货敦多敦寡焉以身殉名世必
 谓之君子以身殉利世必谓之小人得之
卷六 第 25b 页 0415-161.png
 则悦失之则忧贪得忘失见利忘义是犹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虽得雀而珠已
 亡盖所亡者重所得者轻也可不哀哉盖
 志在乎得而不得者以亡为病及其既得
 而患于失则病又甚于亡者惟齐有无均
 得丧而后始无疵矣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林氏曰爱有所著则必自费心力以求之
 爱愈甚则费愈大此言名也贪而多藏一
 旦而失之其亡也必厚无所藏则无所失
卷六 第 26a 页 0415-162.png
 藏之少则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此
 二句发明下三句○何氏曰多取美名是
 谓甚爱名者为实之宾名大而费心亦大
 矣居其奇货是谓多藏利者治乱之媒利
 厚而亡物亦亡矣○吴氏曰爱谓爱名大
 谓身也以名比身则身大于名慕名者甚
 其爱而爱身反不如爱名必至耗费心神
 而损寿是因名而使身之大者耗费也故
 曰大费藏谓藏货厚亦谓身也以货比身
 则身厚于货嗜货者多其藏而重身反不
卷六 第 26b 页 0415-163.png
 如重货必至丧亡身命而陨生是因货而
 使身之厚者丧亡也故曰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林氏曰惟知足者不至于自辱惟知止者
 不至于危殆如此而后可以长久此三句
 却是千古万古受用不尽者○何氏曰知
 足则于名于利已得之中知有分量而此
 身早退何辱之有知止则于不当得之名
 与利截然一毫不求而此身能隐何殆之
 有乃可久也○吕氏曰心足则无求于外
卷六 第 27a 页 0415-164.png
 故无辱心止则万缘俱息故无殆可以长
 可以久也○吴氏曰知内分之有定则足
 而不贪故不至失举亏行之辱知外物之
 无益则止而不求故不至损寿陨生之殆
 而可长久也○李氏曰名货得失皆有为
 也终不长久惟知足知止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林氏曰有成则有缺大成者常若缺则其
卷六 第 27b 页 0415-165.png
 用不敝矣有盈必有虚大盈者常若虚则
 其用不穷矣前章洼则盈敝则新即此意
 大直则常若屈然枉则直也曲则全也大
 巧者常若拙然不自矜也大辩者常若讷
 然不容言也○李氏曰上章知足不辱故
 次之以大成若缺德有馀而为不足者寿
 财有馀而为不足者鄙大成若缺大盈若
 冲至于若屈若拙若讷皆德馀而为不足
 者用之无尽也○吴氏曰以成为成以盈
 为盈以直为直以巧为巧以辩为辩小矣
卷六 第 28a 页 0415-166.png
 若缺则非成若冲则非盈若屈则非直若
 拙则非巧若讷则非辩乃为成之大盈之
 大直之大巧之大辩之大者也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林氏曰躁之胜者其极必寒静之胜者其
 极必热躁静只是阴阳二字言阴阳之气
 滞于一偏皆能为病惟道之清静不有不
 无不动不静所以为天下正○何氏曰道
 以清静为正亦惟清静为大躁胜寒阳极
 生阴静胜热阴极生阳皆极于所偏胜若
卷六 第 28b 页 0416-004.png
 夫天清地静乃天下至正之道无胜无极
 而可以大且久者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
 悉皆归是也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