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30556a 页
卷三 第 1a 页 0414-108.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三覆六
盱江危大有集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
可识故强为之容
吴氏曰士谓有道之士旁达曰通妙万物
者无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显其通也玄
而难辩渊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测其中深
不可测故强为之模拟其外之容以示人
也下文七者是也○林氏曰此章形容有
卷三 第 1b 页 0414-109.png
道之士通于玄微妙可谓深于道矣而无
所容其识知惟其中心之虚不识不知故
其容之见于外者皆出于无心故曰强为
之容豫兮以下乃是形容有道者之容自
是精到○何氏曰士之为道也微妙而难
窥玄通而不滞谁得而测识之既非情识
所到虽名状亦强耳故取譬如下文所云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
客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
谷浑兮其若浊
卷三 第 2a 页 0414-110.png
吴氏曰豫犹皆兽名豫象属犹犬子也象
能前知其行迟疑犬先人行寻又回转故
迟回不进谓之犹豫冬涉川者怯寒畏四
邻者惧敌是以迟回而不进有道者不敢
为天下先其容如此俨矜庄貌若客随而
不迎也涣解散貌若冰将释融液而不凝
浸也敦笃厚貌朴材未成器也旷空豁貌
若谷虚而善应也浑黄浊貌若浊美恶玄
同不自洁也○何氏曰十二月舆梁成民
未病涉也此冬涉之难士之持重而豫兮
卷三 第 2b 页 0414-111.png
者似之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此四邻可畏
也士之慎密而犹兮者似之主人不问客
不先举士之不为物先而俨兮者似之水
结成冰冰消反水士之于物无滞而涣兮
者似之敦兮若朴之未斲旷兮若谷之不
盈浑兮若浊之受垢历历形容善士之道
相似未易殚于言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吴氏曰此承上浊之一字而设问曰孰能
浊乎浊者动之时也动继而静则徐徐然
卷三 第 3a 页 0414-112.png
而清矣又因静之一字而设问曰孰能安
乎安者静之时也静继以动则徐徐而生
矣安谓静定生谓活动盖惟浊故清惟静
故动以是推之则旷者不盈而盈敦者不
器而器涣者不凝而凝俨者不为主而主
犹豫者不为先而先从可知矣○何氏曰
是道未尝不包体用贯动静而非直空言
也和其光同其尘与世混浊而有淡乎泊
乎者清寓于浊也闭兑塞门虽安汝止而
有油然勃然者动生乎静也两云徐者言
卷三 第 3b 页 0414-113.png
徐徐自然而非数数然也此言静则可使
浊者徐徐而清动则可使安者徐徐而生
动静互用也○林氏曰此两句只是浊中
有清动中有静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吴氏曰成谓完备凡物敝则缺新则成敝
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
之人不欲其盈故能为敝缺不为新成也
章内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也○何氏曰
保此道者不欲盈虚其中也道冲而用之
卷三 第 4a 页 0414-114.png
或不盈惟不盈故与物相反人皆趍新趍
成而我甘其敝不急于新成○林氏曰不
欲盈者虚也敝故也敝而不新则千载犹
一曰也能如此而后为道之大成是以能
敝不新新是一句成是一句○李氏曰接
上章道纪之义发明后学存诚致敬常慎
其独不住于相而抱一潜虚为日用至于
顿息诸缘消融万幻挠之不浊澄之不清
是谓微妙玄通深隐也
第十六章
卷三 第 4b 页 0414-115.png
致虚极守静笃
吴氏曰致至之而至其极处也虚谓无物
外物不入乎内也极穷尽其处也守固内
禦外如守城之守静谓不动内心不出乎
外也笃力不倦也○吕氏曰虚之又虚神
得其居静之又静神得其正列子静也虚
也得其居也西升经人能虚空无为非欲
于道而道自归之○何氏曰列子或谓子
奚贵虚曰虚者无贵也非其名也莫如静
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也故曰虚者道
卷三 第 5a 页 0414-116.png
之常今至虚且极则性太空矣故曰静者
万物之始今守静且笃则心永寂矣性空
心寂自然道生虚极生神静极生觉矣于
此可以坐观物化而不化于物者矣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吴氏曰作动也植物之生长动物之知觉
皆动也复返还也物生由静而动故返还
其初之静为复植物之生气下藏动物之
定心内寂也○吕氏曰且万物之并作兆
于和气发于无形观其复也反于杳冥归
卷三 第 5b 页 0414-117.png
于自然至人体自然之妙用犹夭地之于
万物作者动复者静斡旋枢机运鍊元和
含养胎息则真气来复返本还元矣○何
氏曰列子有生者有生生者又曰有生则
复于不生圣人妙见作复之理观物之出
于机者必入于机故吾不与之俱盈观物
始于艮必终于艮故吾静而不与之俱往
复也者谓归于道而常存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吴氏曰芸芸生长而动之貌凡植物春夏
卷三 第 6a 页 0414-118.png
则生气自根上达于枝叶是曰动秋冬则
生气自上而返还下藏于根是曰静天以
此气生而为物者曰命复于其初生之处
故曰复命○吕氏曰万物皆作于性类草
木之根也出乎震见乎离说乎兑劳乎坎
终归于其根也夫草木枝在上根在下人
则不然四肢在下根在上即泥丸宫是其
根也黄庭经脑神精根字泥丸乃帝真之
灵域精神所聚处也人能内观于此则万
神自集万气咸臻胎仙成矣故曰夫物芸
卷三 第 6b 页 0414-119.png
芸各复归其根夫至士造道必始于穷理
次之以尽性终之于复命未有不穷理尽
性而能至于复命者也今夫明白四达穷
其理也至虚极守静笃尽其性也广成子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汝神将守
形形乃长生长生则命乃复矣○李氏曰
致虚静笃复命归根纯是神妙若向这里
具只眼一生参学事毕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
卷三 第 7a 页 0414-120.png
不殆
林氏曰得至复命处乃是常久而不易者
能知常久不易之道方谓之明人惟不知
此常久不变之道故有妄想妄动皆失道
之凶也知常则其心与夭地同大何物不
容既能容矣则何事不公王天下者即此
公道是也以公道而王则与天同矣天即
道也故曰王乃天天乃道久常也人能得
此常道则终其身无非道也又何殆之有
何氏曰夫惟知时物代谢之为常则盈虚
卷三 第 7b 页 0414-121.png
消息之理得而不察察于细故曰常乃容
知美恶是非可容则荡荡无偏故曰容乃
公至公无私则公之道即王道也至大无
外则王之道即天道也悠久不息则天之
道即常道也道历千万世而无弊何殆之
有此虚静之极功也○吴氏曰殆谓危其
身也按殆字从歹训危训将训近凡字从
歹者多是死之义也殆者危而将近于死
也没犹终也
第十七章
卷三 第 8a 页 0414-122.png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
之信不足有不信
吕氏曰太上者其教无为其治无迹与道
同体无上可加故曰太上虽有其位而不
自尊不尚贵任物自然各安其所若华胥
之国则天下不闻治而自治人虽知有其
君而谓帝力于我何有周诗曰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故曰太上下知有之且上古之
世民结绳而用巢居穴处不知四时岁月
推迁可谓至治矣伏羲神农氏作民始耕
卷三 第 8b 页 0414-123.png
而食织而衣趍于仁义礼乐毁誉之说著
焉为君者泽加于民被其仁者则视之如
父母怀其义者誉之如日月亲誉之理愈
彰则于上古之道日愈远矣南华经曰舜
有膻行百姓悦之是也故曰其次亲之誉
之后世治出变诈仁义失礼乐废愚智相
欺天下衰矣未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示
其威令使民僶而从之故民不畏威而化
为欺罔民欺罔则侮上之心生矣故曰其
次畏之侮之五常者以信为主鲁语云民
卷三 第 9a 页 0414-124.png
无信不立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
傥焉文质相胜得丧相随权诈聿舆欺罔
并起此信之不足也信既不足则民有不
信之心生焉所谓周人作誓而民始叛是
也故曰信不足有不信○林氏曰太上言
上古之世也下天下也上古之世夭下之
人但见有君而已而皆相忘于道化之中
及其后也民之于君始有亲誉之意又其
后也始有畏惧之意又其后也始有玩侮
之意此言世道愈降而愈下也上德既衰
卷三 第 9b 页 0414-125.png
诚信之道有所不足故天下之人始有不
信之心此啇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会
而民始疑之意○何氏曰圣人在上怀道
不言而泽及万物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
人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当
是时知有君而不知其它如鱼相忘于江
湖时也此太上之道也其次大道废有仁
义则与夭下相亲相誉于礼乐之中如鱼
相呴濡时也又其次则其政察察其民缺
缺而天下始畏于法令之下又其次则法
卷三 第 10a 页 0414-126.png
立而奸生令行而诈超而民始罔上行私
疾视其上而玩侮于后矣此如鱼相吞噬
时也庄子古之明大道者道德已明而仁
义次之赏罚最居其后正有见乎此世道
愈降如江河固难复望帝力何有于我之
世而伯王道杂人心随之遂有爱畏敬慢
之变皆超于上之人诚信不足以感人以
至此极也又曰必我不足于信而后人有
不吾信○李氏曰太上以下不能无为亲
之誉之不言之教也畏之者刑禁也侮之
卷三 第 10b 页 0414-127.png
者上失信也上失信于民则民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李氏曰犹兮其贵言不言之教也不言之
教无为而成刑不试而民自服也至于功
业成遂还淳返朴则亲誉畏侮皆忘矣百
姓安居乐俗忘其所自故曰谓我自然○
何氏曰圣人所以豫兮犹兮以言为重而
不敢事声色之化民也必得不言之教无
为之为功成事遂自然之化使民赞美而
不自己者乃所以救世变于无穷也○吕
卷三 第 11a 页 0414-128.png
氏曰太古之化无为之理不言之教而已
其贵言也如此易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则知圣人一言而为天下之法自知其言
之可贵是以损之又损默之又默犹贵其
言未尝轻发今之人徒贵其言亦虚文也
故曰犹兮其贵言有道之君使民日改月
化迁善远罪安居乐俗垂拱而视夭民之
阜淳化之风可复功既成事既遂百姓咸
谓得其自然之道也
第十人章
卷三 第 11b 页 0414-129.png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林氏曰大道行仁义在其中仁义之名立
则道渐漓矣故曰大道废有仁义譬如智
慧曰出而后天下之诈伪生○吴氏曰前
章下知有之者大道也亲之誉之者仁义
也畏之侮之者智慧也自大道而一降再
降已是三等智慧又变为大伪则共有四
等然大道废而后有仁义则其变犹稍缓
智慧出遄有大伪则其变为甚亟○吕氏
曰大道者太古无为之道也大道之隆仁
卷三 第 12a 页 0414-130.png
义行于中民用之而不知其为道耳圣人
之学先道德而后仁义世俗之学先仁义
而后道德殊不知阴阳者天之道刚柔者
地之道仁义者人之道其仁义初未尝离
于道而道亦何尝弃于仁义奈何后人执
于仁义为定名遂使朴素之道微而蒙蔽
之害生焉曾未若绝仁弃义返本还元造
乎自然则道不废矣故曰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起于仁义盗贼超于贫穷仁义隐则
智慧生智慧生则大伪出智不足则继之
卷三 第 12b 页 0414-131.png
以伪故曰智慧出有大伪○何氏曰庄子
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
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
为信是以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由是而观
之仁义忠信之名不立而有其实所以为
至德之世大道之行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林氏曰六亲不和而后有孝子之名国家
昏乱而后知有忠臣之名此二句皆是譬
喻○吴氏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苟尊
卷三 第 13a 页 0414-132.png
卑长幼各由其道而无有不和则子孝者
乃其常分不知其为孝也瞽叟不父嚚傲
参会然后知有大舜之孝子国谓君之国
家谓臣之家君臣上下各由其道而无有
昏乱则臣忠者亦其常分不知其为忠也
啇受不君奸回群聚而后知有三仁之忠
臣○李氏曰接上章亲誉畏侮之义与其
国乱显忠臣不若无为民自化○吕氏曰
夏桀立而龙逄彰啇纣亡而比干显
第十九章
卷三 第 13b 页 0414-133.png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
吴氏曰绝谓绝之而不为弃谓弃之而不
用圣智即智慧也巧利即大伪也○吕氏
曰形度法象功用陈迹皆为圣也权变谋
虑揣摩纵横皆为智也苟有心于为智岂
知至智者乎至人恐天下之人惑于圣智
失真愈甚贵乎务本绝其圣弃其智使民
如童蒙专事农桑其利于民也岂止百倍
故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夫孝慈者夭之
卷三 第 14a 页 0414-134.png
性仁义者人之情也夭性出于自然不可
易也仁者爱物则民亲之义者宜物则民
誉之亲誉之心生而性命之和失矣至人
绝之于未有弃之于未然使人返于本复
于初则孝慈之道全矣故曰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夫雕琢刻削机械扃鐍事之巧也
珠玉斛斗权衡符契物之利也竞事之巧
则不顾其耻趍物之利则不顾其义起盗
贼一端也苟能返其性宅归于朴鄙则盗
贼何自而起乎故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卷三 第 14b 页 0414-135.png
○林氏曰圣智之名出而后夭下之害生
不若绝之弃之而天下自利仁义之名出
而后有孝不孝慈不慈分别之论不若绝
而去之与道相忘则人皆归于孝慈之中
而无所分别也巧利作而后盗贼起不若
绝而弃之即所谓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李氏曰发上章之蕴圣智仁义巧
利一切弃绝不复见用则民从其化而返
朴也○林氏曰或谓老氏绝仁弃义得非
与孔子背驰盖推尊道源之所从出以仁
卷三 第 15a 页 0414-136.png
义礼乐非不可以为治不如以道化民而
相忘于吾道之中为上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吕氏曰绝圣弃智一也绝仁弃义二也绝
巧弃利三也皆入道之序未睹其实也道
不可言言之皆其似者也达者闻似而失
真未免纪之以文垂之以教犹恐人之疑
似焉是明而不著知而不用去文而尚质
别有所循使其涣然冰释故曰此三者以
卷三 第 15b 页 0414-137.png
为文不足何谓令有所属纯粹而不杂见
素也静一而不变抱朴也守己至公不好
外美少私也节俭制情恬然安密寡欲也
如是而治国则跻民于仁寿之乡羲皇之
世不难及矣如是而治身则其神虚白物
不能染岂非见素其神不亏存于混沌岂
非抱朴食息起居无非公正岂非少私栖
神希夷诸缘迥绝岂非寡欲以彼易此有
何不可○何氏曰非圣智巧利之不可用
于天下也谓此三者之名皆其文而非其
卷三 第 16a 页 0414-138.png
实也使天下安其性命之情则三者可无
以名为也夭下不安其性命之情而人徒
尊三者之名而惜之惑之甚也文则有所
不足者若属之道德之乡始为实也故曰
夫巧智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故曰𩐎
万物而不以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覆
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故曰爱利出
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
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是以一
人之断制利天下也此言利之假之无以
卷三 第 16b 页 0414-139.png
诚之则皆文之以义而已于仁义何有去
道远矣但世俗未达其旨笑绝圣弃智为
荒唐鄙绝仁弃义为径庭曷不思玄圣之
意欲使天下修混成之道舍文返质以游
其天故曰守其一不杂其二治其内不饰
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返朴体性抱神夫如
是何以文为由少私寡欲而入于无私无
欲淳厚既返浇竞自祛则昭灼之圣无所
用机鐍之志无所行兼爱之仁无所措裁
制之义无所施利器伎巧无所用天下混
卷三 第 17a 页 0414-140.png
然归乎大顺此则圣人立言之大旨也世
俗未足以识此奈何轻议○吴氏曰大道
之民外之相示以素内之自守以朴素者
未染色之丝也朴者未斲器之木也质而
已矣何以文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
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李氏曰绝学者绝常人之学而学人之不
学绝世之学也俗人惟务学于事益其所
卷三 第 17b 页 0414-141.png
闻惟恐进道不精故常忧圣人弃绝所有
惟务于味道故无忧也相去几何言相去
不远也相去何若言太远也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言善恶可畏也○何氏曰此绝学
即大道也自然无为乃至离色离名此绝
学也宜其忧思顿忘也既曰无忧夫又何
畏虽无思无虑然必敬必戒盖以唯阿一
声也几何其远而唯敬阿慢善恶一念也
几何其阔而善美恶丑庄子美成在久恶
成不及改可不慎欤此又于无忧之中有
卷三 第 18a 页 0414-142.png
可畏者圣人虽忘世而不敢玩世由绝学
无忧而言则无色之色为之见无声之声
为之闻无味之味为之甘不言之教为之
教目中无全牛又何忧焉由唯阿善恶而
言则目不敢妄视耳不敢妄听口不敢妄
言形不敢妄动视虱有大如车轮奈何不
畏庄子曰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此人畏
亦畏之说也曰謷乎大哉独成其天此绝
学无忧之说也盖道至无为而极弘道则
自善而始无巨无细无起无止欲求其渠
卷三 第 18b 页 0414-143.png
央荒乎其不可寻也吾复何所用其心○
董氏曰荒大而莫知其畔岸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
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吴氏曰熙熙和乐貌泊静也兆如龟兆之
微坼众人之为学者循外为悦如享太牢
而食可悦口者甚美如登春台而观可悦
目者甚备我则泊然而静情欲未开无端
倪可见如婴儿未能孩笑之时一不知外
物之为乐也○林氏曰众人之乐于世味
卷三 第 19a 页 0414-144.png
也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而我独甘守淡泊
百念不形如婴儿未孩之时兆形也萌也
此心不萌不动故曰未兆婴方生孩稍长
也婴儿之心全无知识○何氏曰众人方
如享太牢之适口体也如登春台而恣游
观也熙熙然其足乐也吾则兆眹未形如
婴儿初生未至于孩迎之不见其首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吴氏曰乘乘谓寄寓于物若无所归谓不
住著于物○何氏曰乘乘兮无所归乘物
卷三 第 19b 页 0414-145.png
游心如乘风履虚无所凑泊随之不见其
后也又曰乘乘如乘风乘云皆乘风驾浮
之象○吕氏曰随世混迹与物同波心融
形释与神为一若虚舟汎汎而东西木叶
飘飘而高下不知风之乘我我之乘风莫
知所往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林氏曰众人皆有求盈馀之心而我独若
遗弃之此意谓我之为道而无有馀之心
也○吕氏曰世人循其所知汨于富贵自
卷三 第 20a 页 0414-146.png
谓乐有馀矣至人则不然秕糠名利针芥
轩冕知身世皆妄心如虚空无乎不忘故
曰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吴氏曰遗
失也众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则一无所得
而慊然若有失也○董氏曰遗忘也盖有
若无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吕氏曰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极
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终日如愚者
以其不亏其神也○吴氏曰沌如浑沌之
卷三 第 20b 页 0414-147.png
沌冥昩无所分别也与庄子愚芚之芚同
谓无知也○林氏曰沌沌混沌无知之貌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吕氏曰世人用神于外光而且耀惟求多
闻增益其见学以衒人若揭日月而行至
人则智周万虑灵光内烛被褐怀玉外无
文彩故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世人严明
苛刻矜誇有为执持其偏急从事于细微
见察渊鱼智穷毫末而不知止也至人则
体天法道逍遥任物寞然宽大无乎不容
卷三 第 21a 页 0414-148.png
昏默难知晦冥罔测故曰众人察察我独
闷闷○林氏曰昏昏闷闷即混沌是也俗
人昭昭察察而我独昏昏闷闷此其所以
异于人也○吴氏曰昭昭已明察察尤明
昏昏已不明闷闷尤不明也俗人皆以有
知为智我独无知而愚也
漂兮其若海飕兮似无所止
林氏曰如乘舟大海之中风飕飕然而无
所止宿此若乘乘兮无所归之意○吴氏
曰如漂浮于海中任其所适而不知所定
卷三 第 21b 页 0414-149.png
向如飕飕之长风随其所起而不知其所
止息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吴氏曰众人皆有以者有以知其所止所
定也顽谓面顽如麻痹不知痒痛者鄙谓
鄙人我独顽然无知有似远鄙之愚人也
几人居国邑繁庶之地者多知居于远鄙
僻陋之地者无知也○林氏曰有以有为
也众人皆有为而我甘于不求故若顽若
鄙○董氏曰以用也顽然无知也鄙野也
卷三 第 22a 页 0414-150.png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吴氏曰此一句总结上文自人之所畏至
我独若壝言人为学者务多能而我独一
无所能自愚人之心至我独顽似鄙言人
之为学者务多知而我独一无所知此我
之所以独异于人而我之所贵者则大道
玄德也大道者万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
母即乳母也司马氏曰乳哺元和○林氏
曰我之所以异于人者味于道而已有名
卷三 第 22b 页 0414-151.png
万物之母母即道也食味也贵求食于母
言以求味于道为贵也○李氏曰圣人弃
绝所有惟务于道而求食于母守雌抱一
而已故曰无忧○吕氏曰道者万物之宗
如鱼之有水鱼失其水则死人失其道当
何如哉要当知其神为气之子气为神之
母非母乳之无以自活非气饲之无以自
生故曰虚而乳之绵绵上下则形可以不
化神可以不亏故曰而贵食母○或曰有
以而贵求食于母而解者有以儿贵食于
卷三 第 23a 页 0414-152.png
母而解者其辞不同何也曰其辞虽不同
而其理则皆归于味道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吕氏曰常道无名惟德以显至德无本顺
道而成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
矣未尝须臾离道故曰惟道是从○吴氏
曰孔德犹言盛德容谓有而可见者从由
也万有皆本乎德凡形气之可见者德之
容也然德之所以有此容者由道中出○
卷三 第 23b 页 0414-153.png
林氏曰孔盛也知道之士惟道是从而有
见外者自有盛德之容德之为言得也得
之于己曰德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故以德
为道之容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吕氏曰夫道杳然难言何物之可拟也言
物者强名以究妙理也道既无形当何所
从乎今也即物求道不可得舍物求道道
亦无涯扣其恍惚之端则恍似有也无中
之有惚似无也有中之无居无非无即空
卷三 第 24a 页 0414-154.png
是色居有非有即色是空恍惚之理可想
像矣故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吴氏曰
似有似无不可得见故曰恍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沓兮冥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吕氏曰恍中之象方其有象也其来无所
从故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视听既不
可得所谓杳冥之物又安得涯涘也谓之
无则能妙万物谓之有则莫见其形太虚
之象似有而无造化生焉万物兆焉太虚
卷三 第 24b 页 0414-155.png
之物似无而有风雷生焉霜露降焉有象
则物之名立矣有物则因至精而生焉杳
而深窈寞而寂默无中妙有包乎万化之
根藏乎太虚之精畜乎自然之信是以万
类生焉三才备焉广成子言至道之精杳
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原其身也心
为恍惚之宫肾为杳冥之府心藏神肾藏
精一身之精神寓于恍惚之中矣故曰惚
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
其中有精若精者经纬万方妙乎一身在
卷三 第 25a 页 0414-156.png
丹谓之大药在易谓之中孚万变不能迁
自然不可移妙中之妙真中之真感之立
应故能春生秋杀未尝差忒注之于身飞
腾祖气斡旋溯流回黄转赤其道应时故
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何氏曰昔有通
玄者论此章曰物非常物精非常精也天
得以清地得以宁人得以灵夫能抱玄守
一求精于杳冥求物于恍惚形神洞达与
道合真矣夫曰象曰物曰精皆在恍惚杳
冥无中有也而曰其精甚真且言有信则
卷三 第 25b 页 0414-157.png
无无而有有也○吴氏曰先儒谓冲寞无
眹而万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然哉以此
吕氏曰爰自上古下及来今湛然常存随
时显用未始有名强名真精亘千古而不
动俨一性之长存坐观天地之众美死生
之终始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
甫然众甫之变日逝不停何以知万物资
禀乎亦由其道之所至也盖道者杳冥恍
卷三 第 26a 页 0414-158.png
惚常在不去故能应变为治也如此○何
氏曰是道也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虽常无名而名不去即首章
常名之名是谓常道之道坐阅众甫之自
出甫美也众甫全美也以备道也故曰淡
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
德也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以此道也
阅众甫如阅天下义理之阅皆更历意○
林氏曰道之名在于古今一日不可去而
万善皆由此出众甫众美也阅历阅也万
卷三 第 26b 页 0415-004.png
善往来皆出此道也以此者道也○吴氏
曰不去谓长存也阅犹历也甫美也众甫
万有也万有之美皆有时变灭惟孔德由
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灭变而常存然如
此也吾何能知万物之变灭无常如此哉
以此孔德有常之道而知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