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第 130442c 页
卷十一 第 1a 页 0410-034.png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十一 可二
唐 玄 宗 御 注 并 疏
河上公 严君平 李荣 注
西 华 法 师 成 玄英疏
濛 阳 强 思 齐 纂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卷十一 第 1b 页 0410-035.png
第一正开德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卷十一 第 2a 页 0410-036.png
御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无德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
谓之德时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
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
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
用稍著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
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为粗故云是以无
德尔○御疏上者举时也德者辩用也谓
上古淳朴无为而理体道之主任物自然
是上古之淳德故云上德至德潜运人无
卷十一 第 2b 页 0410-037.png
能名故云不德而淳风和畅物遂生成德
用常全故云有德注云物得以生谓之德
者此庄子杂篇之文○河上公曰上德不
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强名故
言上德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
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是以有
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
也○荣曰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
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
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
卷十一 第 3a 页 0410-038.png
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
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
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
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
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于用无用之
用用矣乃韬于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
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成疏上者
高胜是超出之名德者得也以尅获为义
言上德之人妙契道境境智冥会得失兼
忘得失兼忘故言不德境智冥会故言有
卷十一 第 3b 页 0410-039.png
德有德则遣其失不德则遣其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御疏此言淳风渐散德亦下衰故圣人美
无为之风而百姓尚无为之迹尚迹为劣
故云下德迹著则有德可称故云不失德
称不失迹涉矜有矜有之弊淳朴不全故
云是以无德○河上公曰下德不失德下
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不
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是以无德盖
以有名号及其身故也○荣曰道德之风
卷十一 第 4a 页 0410-040.png
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
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
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
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
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
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成疏證未
造极故称为下执德不忘故言不失未能
冥会故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御注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为
卷十一 第 4b 页 0410-041.png
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
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
为此心迹俱无为○御疏此覆释上德也
夫上德潜运无为而理淳朴不散故无名
迹今言上德之无为者但含孕淳朴适自
无为非知无为之美而为此无为故云而
无以为岂惟无迹可矜抑亦无心自化故
注云此心迹俱无为也○河上公曰上德
无为言法道安静无所施为而无以为言
无以名号为○荣曰以用也上用无为以
卷十一 第 5a 页 0410-042.png
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成疏以用也
上德无为至本凝寂而无以为迹用虚妙
此明无为而为为即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彰
著而迹涉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有
所以为而为此心无为尔○御疏此覆释
下德也下德为之者为心美无为之化而
为此无为故云为之语心虽欲无为论迹
即涉矜有故云而有以为言下德之为有
卷十一 第 5b 页 0410-043.png
所以而为也故注云心无为迹有为也○
河上公曰下德为之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言以为己取名号也○荣曰上
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
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
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
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成疏心不
忘德故称为之迹仍有事故言有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卷十一 第 6a 页 0410-044.png
御注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所
以兼爱为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
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则此心有为而迹
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为而
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御疏
此下明道废则仁义遂行言上仁者谓以
仁为上他皆仿此仁者兼爱之名也大道
之行物无私惠淳风渐散兼爱遂存今明
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上仁为之行仁而
忘仁虽云施不求报兼爱即难普终是小
卷十一 第 6b 页 0410-045.png
惠未孚是以语心常为有事故云为之论
迹即近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故注云此则
心有为而迹无为也○河上公曰上仁为
之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
也为之者为仁恩也而无以为功成事立
无以执为○荣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
义为之而有以为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
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
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
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
卷十一 第 7a 页 0410-046.png
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成疏仁慈
也有心覆育故言为之不责恩报故言无
以为确论上仁不及下德对义仁胜故称
无以为三宝之中以慈为首故五德之内
亦以仁为先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义者裁非之谓谓为裁非之义故云
为之有以裁非之事断割令得其宜故云
而有以为此则心迹俱有为○御疏义者
宜也谓裁制断割令物得宜夫淳朴已残
卷十一 第 7b 页 0410-047.png
是非斯起将欲裁非就是令得所宜故云
上义为之谓心有裁非就是有所以而为
故云而有以为故注云此则心迹俱有为
也○河上公曰上义为之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赋下
以自奉○成疏义主止恶裁非即经中戒
律是也然戒之起本被下机事涉有为未
阶虚妙故言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御注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故云为之礼
卷十一 第 8a 页 0410-048.png
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于彼而彼不应则
攘臂而怒尔○御疏礼履也谓可履而行
也庄子曰以礼为翼所以行于世也夫制
礼者所以救衰弊也故礼经三百威仪三
千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淳源一失众务争
驰且在检外之迹非曰由中之数故揖让
崇其礼文玉帛昭其报施往而不来非礼
来而不往亦非礼今上礼为之往而莫应
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故云攘臂而仍之
○河上公曰上礼为之谓上礼之君其礼
卷十一 第 8b 页 0410-049.png
无上也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而
莫之应言礼者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即
离道不可应也则攘臂而仍之言烦多不
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荣曰上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
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
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
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成疏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礼尚威仪即经中敷齐
威仪等是也且至道冲寂大象无形今乃
卷十一 第 9a 页 0410-050.png
贱素贵华重文轻质不崇忘淡唯尚威仪
虽为渐教法门而未能与理相应非但内
乖于道外亦不能应物故言为之而莫之
应则攘臂而仍之仍因也礼尚往来更相
责望因其礼薄即攘臂怒之欲明上礼为
教之弊故庄子云鲁酒薄邯郸围即其事
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也
卷十一 第 9b 页 0410-051.png
御注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
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云
道衰而德见德失仁存仁亡义立义丧而
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于淳朴之
代非狂则悖忘礼于浇漓之日非愚则诬
若能改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
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
则上德之无以为○御疏此却明致弊之
由也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
道尔上经云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云道隐
卷十一 第 10a 页 0410-052.png
于小成道无不在而此云失者约人而言
尔故时淳则大道公行俗浇则小成遂作
小成作而大道隐仁义行而至德衰此则
代俗淳醨之殊圣人适时之务尔故淳朴
渐散则失道而后德德又丧则失德而后
仁兼爱之迹存则失仁而后义裁非不足
则失义而后礼且论礼于淳朴之代非狂
则悖忘礼于浇漓之日非愚则诬是故圣
人救代之心未尝有异而夷险之迹不得
一尔○河上公曰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
卷十一 第 10b 页 0410-053.png
德化生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言仁衰而分义明也失义而
后礼义衰则礼施躬行玉帛也○荣曰玄
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
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
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
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谥号乃兴畜养
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
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
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
卷十一 第 11a 页 0410-054.png
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
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
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
远浇浮孔炽也○成疏故失道而后德道
上德也有情众生浇波渐盛道化斯隐应
物随时下德方见失德而后仁德化渐替
仁恩继之失仁而后义仁慈不行厥义方
起失义而后礼自道丧淳漓于斯为极不
能止恶方事节文虽复强作威仪而浮伪
已甚
卷十一 第 11b 页 0410-055.png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御注夫者发语之端也言末代圣人所以
行于礼教者由救忠信之衰薄尔若使人
怀忠信复奚假于礼法乎而乱之首者以
礼防乱则但可为理乱之首尔而非道德
之正也○御疏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
礼为救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
玉帛乎哉○河上公曰夫礼者忠信之薄
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衰薄而乱之首礼
卷十一 第 12a 页 0410-056.png
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
生○荣曰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
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
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成疏徒自外彰文饰未是情发于衷既非
信实之厚适足忠诚之薄不惩浮悖之元
更资昏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御注识者人之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
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应时实丧淳朴故
卷十一 第 12b 页 0410-057.png
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
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拜跪如此之人愚
昧之始○御疏前识者制礼之人也谓之
前识者言在人性识之前而制此检外之
礼道顺人性礼存外迹以此之道乖夫质
素所以为道之华也而愚之始者夫礼以
静乱因乱救之贵在协和归于淳朴而代
之行礼者不务由中之性唯务形外之饰
敬爱不足币帛有馀非达观所存诚为愚
之首故云而愚之始也○河上公曰前识
卷十一 第 13a 页 0410-058.png
者道之华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
之实得道之华也而愚之始言前识之人
愚闇之唱始○荣曰道德者道之实也仁
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
也夫明者自然合理闇者方俟师教知礼
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成疏不知
而强知曰前识谓识在知前也言此前识
之人于修道行中甚为华伪既非大智慧
源乃是愚痴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卷十一 第 13b 页 0410-059.png
其华
御注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
人处无为之事处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
礼义之行不居其华也自居其实矣○御
疏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前上德之君
也道德无为谓之厚实礼义有为谓之薄
华言圣人先道德之化故云处厚处实后
礼义之教故云不居华薄○河上公曰是
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
处其厚者处其身敦朴也不居其薄不处
卷十一 第 14a 页 0410-060.png
身违道为世烦乱也处其实处忠信也不
居其华不上华言也○荣曰是以大丈夫
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
去彼取此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
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
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于外是非战争
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
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悯至
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
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必须取此
卷十一 第 14b 页 0410-061.png
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
归真道○成疏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
其薄丈长也夫扶也谓有勇猛慈救之智
堪为群品之长以扶护苍生也其志弘普
故称大丈夫大丈夫当怀道德之厚岂处
礼义之薄耶居其实不居其华达道之人
方外之士当留情于淳朴之实岂处心于
前识之华
故去彼取此
御注去彼华薄取此淳厚○御疏彼谓礼
卷十一 第 15a 页 0410-062.png
义也此谓道德也圣人去礼义之浮华取
道德之厚实故云去彼取此确论圣人百
虑归一二际俱泯岂有彼此而去取设教
引凡托言之尔○河上公曰去彼华薄取
此厚实○成疏去彼华薄则是绝仁弃义
取此实厚则是反朴还淳且上德圣人体
无分别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去取者乎
盖明不去而去虽去不去不取而取虽取
不取非去之而去非取之而取者也去取
既尔彼此亦然
卷十一 第 15b 页 0410-063.png
昔之得一者章第三十九
第一举得一之能示其有益
昔之得一者
御注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
卷十一 第 16a 页 0410-064.png
物为一故谓之一尔○御疏昔往古也一
者冲和之气也称为一者以其与物合同
古今不二是谓之一故易系曰一阴一阳
之谓道盖明道气在阴与阴合一在阳与
阳合一尔言昔得者将欲原始要终抑末
归本故引昔得以證今得得一之数略如
下云○河上公曰昔往也一无为也道之
子也○严曰一者道之子于神为无于道
为有元元之元始始之始窅然独存玄妙
独处变化之要也○荣曰昔之得一者天
卷十一 第 16b 页 0410-065.png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
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
下正一元气也未分无二故言一也天地
虽大所禀者元一万物虽富所资者冲和
王侯虽贵所赖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广覆
宁静以厚载变化以精灵虚豁以盈满安
乐以全生无为而正定何以致然皆得一
于道○成疏昔古也一道也言曩昔劫初
得道之者所得之状具列下文斯则御今
而引古也
卷十一 第 17a 页 0410-066.png
天得一以清
御注气象之大者莫过乎乾穹崇广覆也
御疏气象之大者莫大乎乾元故先标之
得一之首纯阳之气由得一故故能穹崇
广覆资始万物○河上公曰天得一故能
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摇也
成疏禀得道气积阳成天清浮在上
地得一以宁
御注形质之大者莫过乎坤仪纯阴之质
由得一故能磅礴厚载资生万物○御疏
卷十一 第 17b 页 0410-067.png
形质之大者莫大乎坤仪纯阴之质由得
一故故能磅礴厚载资生万物○成疏同
禀一道故凝阴成地宁静于下
神得一以灵
御疏神者妙万物以为言由得一故故能
通变无方不可形诘○河上公曰神得一
故能变化无形也○成疏神道处阴幽冥
难测由其得一故灵知无方庄子云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
谷得一以盈
卷十一 第 18a 页 0410-068.png
御注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物者通
该动植有识无情运动无竭○御疏水注
川为溪注溪为谷由得一故故能泉源流
润盈满不竭○河上公曰谷得一故能盈
满而不绝也○成疏谷川谷也言谷得一
故能泉源流润溪壑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
御疏物者通该动植有识无情总谓之物
得冲气故故能生成运动而不歇灭○河
上公曰万物皆须道生成○成疏有识无
卷十一 第 18b 页 0410-069.png
情通号万物同禀一道故得生成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御注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物得
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名立用失而实丧矣
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致尔
故云其致之云尔也○御疏侯王人主也
侯者五等之爵王者万乘之主言侯王得
一故能永有天下无思不服而为天下正
平也正有作贞字者贞即正也○河上公
曰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成疏帝
卷十一 第 19a 页 0410-070.png
王公侯莫不禀为化只以无为得一故能
布正天下放勋文命是也
其致之
御疏此总释前义而生后文致得也言天
之清澄地之宁静神之灵变谷之盈满物
之生成侯王之正平者何以致其然耶皆
得道之妙用尔此明得道之为益下文诫
失道之为损○河上公曰致试也谓下六
事也○荣曰道无兴废物有得失得之者
益如前失之者损如后也○成疏致得也
卷十一 第 19b 页 0410-071.png
通结前六咸得一道也若作内解者通是
一人而有六种行门也
第二明失一之弊显具必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御注此致诫之辞○御疏无以者致诚之
辞以用也夫矜存者丧执得者失言天得
道用以致清浮若不守道冲和而但矜用
其清将恐之于破裂不成象也○河上公
曰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相用事不可
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也
卷十一 第 20a 页 0410-072.png
荣曰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
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真
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于破裂
成形恐之于动发不测将恐以歇绝虚间
将恐以枯竭生灵将恐以死灭尊贵将恐
于颠蹶也○成疏以用也无不也裂坏也
言天不能用道清虚则日月勃蚀星辰失
度灾变屡彰恐当圻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卷十一 第 20b 页 0410-073.png
御注诫其矜用尔○御疏言地得道用而
致宁静当须忘其宁静若矜用其宁静将
恐至于发泄不成形也○河上公曰地当
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
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也○成疏发变动
也言地不能用道宁静则恐有崩沦之灾
昔岐山崩三川震是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
御注诫神矜用不能妙尔○御疏言神得
道用而能灵变无方当须忘其精灵若矜
卷十一 第 21a 页 0410-074.png
用其灵将恐之于歇绝不妙用也○河上
公曰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
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成疏歇废
也神不依道则智用愚殆既无灵验恐将
废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御注诫将矜满尔○御疏言谷得道用而
能虚受当须忘其盈满若矜用盈满将恐
之于枯竭不能流润也○河上公曰谷当
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
卷十一 第 21b 页 0410-075.png
枯竭不为谷○成疏竭塞也言川谷乖一
灾否斯起致泉源枯竭流注不通也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御注诫其有用生成尔○御疏言万物得
道用而能生成当须忘其生若矜而有之
将恐之于死灭不为生灵也○河上公曰
万物当随四时死生不可常生将恐灭亡
不为物也○成疏一切万物得一而生若
丧道乖真则死灭俄顷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卷十一 第 22a 页 0410-076.png
御注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诫天无以其
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矜之
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物矜
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教垂
世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
秪在于侯王守雌静尔○御疏蹶颠仆也
言侯王得道之用而能为天下之主当忘
其尊荣谦以自牧若矜其尊贵将恐之于
颠仆不能正定天下也注云圣教垂世本
为生灵者书云天生万物唯人为灵元后
卷十一 第 22b 页 0410-077.png
作父母是知圣教所属在乎一人虽始诫
天地使忘清宁之功终诫侯王无矜化育
之德用谦之道具如下文○河上公曰侯
王当屈己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贵
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成疏蹶败也
君王不能用道守贵而乖理悖德将恐神
器颠覆社稷倾危夏桀殷纣即其人也
第三明用道谦虚结成得一之义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御注侯王高贵兆民贱下为国者以人为
卷十一 第 23a 页 0410-078.png
本基当劳谦以聚人令乐其恺悌之化不
有离散○御疏高贵言侯王贱下谓黎庶
言侯王因黎庶而得贵是知贱下为高贵
之本基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君
务谦聚人可谓固邦之本也注云令乐其
恺悌之化者诗云恺悌君子人之父母恺
乐也悌易也言君子有乐易之德爱养于
人故百姓思之如子于父母也若为德反
是者则人离散矣○河上公曰故贵以贱
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
卷十一 第 23b 页 0410-079.png
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高以下为
基言必欲尊高当以下为本基由筑墙造
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荣曰
故贵以贱为本此则国以人为本亦言从
贱以至贵也高以下为基九重之台起于
累土○成疏故贵以贱为本贵尊高也贱
卑下也得一之君故能谦下失道之主必
致骄矜故知骄矜是贱下之基谦卑是尊
贵之本校量得失故有斯戒高以下为基
九重之台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元乎一篑
卷十一 第 24a 页 0410-080.png
以况尊贵卑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
非乎
御注孤寡不谷凡情所恶侯王自称以谦
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御疏是
以者结前义也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者按
左氏春秋云孤与二三臣悼心失图是也
称寡人者即先君以寡人为贤之例是也
称不谷者即不谷恶其无诚德之例是也
又案礼无父称孤无夫曰寡谷善也不谷
卷十一 第 24b 页 0410-081.png
犹不善也凡此三名人之所鄙而侯王以
为称首者盖谦以自牧不矜其尊也此其
以贱为本耶者言若此岂非以贱为本非
乎者假问之辞应答云实是以贱为本也
○河上公曰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孤
寡喻孤独不谷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
凑此其以贱为本耶侯王至尊贵能以孤
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于人也非
乎嗟叹之辞○荣曰是以侯王自谓孤寡
不谷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此亦不忘于
卷十一 第 25a 页 0410-082.png
本此其以贱为本耶非言其实以贱为本
○成疏不谷由不善也王侯贵人智慧聪
达放体纵傲是丧身之本谦为贵盛之基
故能俯接下凡以卑自牧乃称孤寡不谷
岂非以贱为本耶而言非乎者盖是嗟难
假问之辞云尔
故致数舆无舆
御注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
贵贱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
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
卷十一 第 25b 页 0410-083.png
为本故致数舆之谈耳○御疏故者仍上
之辞也前明侯王因贱得贵贵无定相其
理难明故借数舆以况之极舆之数竟无
舆名乃是轮辕假合为舆之名本以喻侯
王数侯王之贵竟无贵名乃是贱下假借
为侯王之贵本轮辕为舆本当存本则有
舆无本则无舆贱下为贵本当存本则有
位去本则无位言此者欲戒侯王爱养下
人不弃惇独尔○河上公曰致就也人就
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舆无有名
卷十一 第 26a 页 0410-084.png
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为
名故能成其贵也○荣曰王侯实贵而以
贱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谣颂德不以
为誉此则数誉无誉悬谤从谏不以为毁
此则数毁无毁也明体道君子外宠辱得
失不惊心忘毁誉喜愠不形色也○成疏
舆车也箱辐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名数
即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
虚贵将安寄是故处贵应须谦下
不欲录琭如玉落落如石
卷十一 第 26b 页 0410-085.png
御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御
疏夫玉贵而石贱如玉者自贵也如石者
自谦也侯王既以贱为本故不欲琭琭如
玉而自尊贵当须落落如石以守谦卑也
○河上公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
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
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严曰不少不
多不贵不贱无以身为故神明不释无以
天为故天下与之俱也○荣曰玉琭琭少
故贵石落落多故贱者人所恶贵者物所
卷十一 第 27a 页 0410-086.png
攻俱不安也处贵而谦退不欲如玉之被
攻在贱而思齐不欲如石之被弃得之以
一处之以中唯上与下无不安也○成疏
玉贵也石贱也琭琭少也落落多也若内
惑于身外迷于物者则贱物而贵身也今
既数车无车即悟物我虚幻故能自化平
等贵贱不殊离形去知冥于至道所以不
欲琭琭如玉之可贵落落如石之可贱也
道之动章第四十
卷十一 第 27b 页 0410-087.png
第一明慈悲救物反圣同凡
反者道之动
卷十一 第 28a 页 0410-088.png
御注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
合义者是圣人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
故云反者道之动也○御疏反以反俗为
义动是变动之名谓权道也言众生矜执
其生而失于道故圣人变动设权令物反
俗顺道尔注云反经合义者经常也义宜
也令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有以无为
用初则乖反常情而后顺合于道故谓此
为道之运动也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以权道反常而难晓故举棠棣之喻言其
卷十一 第 28b 页 0410-089.png
华反而后合以喻权道先逆而后顺也○
河上公曰反本也道之所以动生万物背
之则亡也○荣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
用道以柔弱为用动皆反俗俗以刚强在
心举皆失道者也○成疏反还也动悲也
得道圣人超凌三境但以慈悲救物反入
三罗混迹有中赴机应化故上经云远曰
反
第二明虽复教迹多端无过柔弱
弱者道之用
卷十一 第 29a 页 0410-090.png
御注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
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
故云弱者道之用○御疏此明实道也人
皆贱弱而贵强是知强梁雄躁者是俗之
用道以和柔而胜刚是知柔弱雌静是之
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上公曰柔弱
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也○成疏逗机
设教抑乃多端欲论切当无过柔弱故即
以此柔弱为化用之先也
第三明二仪万象从道而生
卷十一 第 29b 页 0410-091.png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御注夫实之于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
贵反于实用有者必资于无然至道冲寂
离于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
权实双泯有无故致数舆无舆可谓超出
尔○御疏言天下有形之物莫不以形相
襌故云生于有穷其有体必资于无故列
子曰形动不能生形而生影无动不能生
无而生有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
之源言此者欲令众生穷源识本而悟道
卷十一 第 30a 页 0410-092.png
尔有无既尔权实亦然故注云实之于权
犹无之生有也又云至道冲寂离于名称
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者言道至极之体冲
虚凝寂非权亦复非实何可称名诸法实
性理中不有亦复不无事绝因待所言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者皆是约代法而言尔
若知数舆无舆即知数诸法无诸法岂有
有无权实而可言相生乎悟斯理者可谓
了出尔○河上公曰天下万物生于有天
下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
卷十一 第 30b 页 0410-093.png
于有也有生于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
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也此言本胜
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荣曰有
者天地也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
得以生故言生于有无者道也道非形相
理本清虚故曰无天地从道生有生于无
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
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于祖始若
能归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
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于有
卷十一 第 31a 页 0410-094.png
形神散而无体故言生于无○成疏有其
应道所谓元一之气也无为妙本所谓冥
寂之地也言天地万物皆从应道有法而
生即此应道从妙本而起元乎妙本即至
无也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十一
卷十一 第 31b 页 0410-09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