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 130415c 页
卷七 第 1a 页 0409-004.png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七 使七
唐 玄 宗 御 注 并疏
河上公 严君平 李荣 注
西 华 法 师 成 玄英疏
濛 阳 强 思 齐 纂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卷七 第 1b 页 0409-005.png
第一显道之体状妙绝形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御注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云有物言有
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寻其生化乃在天
地之先也○御疏有物者妙物也即虚极
妙本也将欲申明强名所由不可即称道
卷七 第 2a 页 0409-006.png
故云有此妙物混然而成含孕众象寻其
生化乃在乎天地之先故云先天地生尔
○河上公曰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
在天地之前○荣曰有物者道也名之曰
道故言有物然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不可
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混沌无形自然
而成故曰混成自然之理运之以变化无
形之内阐之以气象原其本者先天地生
也○成疏有物者道也明道非有而有非
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
卷七 第 2b 页 0409-007.png
混而混虽混而成不成而成虽成而混即
此混成之道在天地先生还是不先先不
生生义也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攺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下母
御注有物之体寂寥虚静妙本湛然常寂
故独立而不改应用遍于群有故周行而
不危殆而万物资以生成被其茂养之德
故可以为天下母○御疏寂兮寥兮独立
卷七 第 3a 页 0409-008.png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寂寥者叹有物之体
寂寥虚静妙本湛然故独立而不移改物
感必应应用无心遍于群有故周行而不
危殆可以为天下母妙本生化遍于群有
群有之物无非匠成万物被其茂养之德
故可以为天下母尔母以茂养为义也○
河上公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者无
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
化有常○荣曰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听之
不闻则寂寥无响抟之不得则澹漠无形
卷七 第 3b 页 0409-009.png
丧偶而无对故言独立湛然而常存故言
不改无处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
覆载生畜母之义也○成疏寂寥独立不
改寂无声也寥无形也独立无待对也不
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绝既无
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道无
不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开化
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
畜之故可为母
第二明本无称谓降迹立名
卷七 第 4a 页 0409-010.png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御注吾见其物生成隐无名氏故以通生
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故强名
曰大○御疏字者表其德名者定其体老
君云妙本生化冲用莫穷寂寥虚静不可
定其形状先天地生难以言其族氏故吾
不知其名但见其大通欲表其通生之德
故字之曰道见其包含无外将欲定其至
无之体故强名曰大凡物先名而后字者
以其自小而成大而道先字而后名者以
卷七 第 4b 页 0409-011.png
其从本而降迹尔○河上公曰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
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
也强为之名曰大不知而名曰强大者高
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曰大○荣曰
夫有形者称无像者绝名约通生而为用
字之曰道无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本
无名无名而名谓之强也○成疏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不可智知道名
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有通生之
卷七 第 5a 页 0409-012.png
德故字之曰道即初章云有名万物母也
强为之名曰大体无涯际故名为大故称
为强名以名体字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
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
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故不同而同有
名有字同而不同先字后名也
第三明引物向方归根反本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御注妙用无方强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
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若
卷七 第 5b 页 0409-013.png
能了悟则返在于身心而證之○御疏夫
滞于一方者非天下之至通也故天职生
覆而不能形载地职形载而不能生覆唯
妙本之用用无定方虽则强名曰大而复
不继于大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
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自远而求之则复返
在人身心矣故曰远曰返庄子曰夫道于
大不终于细不遗○河上公曰大曰逝其
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
逝去无常处所也逝曰远言远者穷于无
卷七 第 6a 页 0409-014.png
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远曰返言其远
不超然绝远乃复返在人身也○荣曰逝
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不
及远也体之近在于身故谓之返也○成
疏大曰逝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
往至圣境也逝曰远超陵三界远适三清
也远曰返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
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
清为三界悟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
之中即是大罗之上
卷七 第 6b 页 0409-015.png
第四举域中四大令物依修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御注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天
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
故云亦大也○御疏因强名道曰大而举
所次大者故天能颠玄在上垂覆万物地
能凝静于下厚载万物王能清静无为而
化万物此三大也吾道一以贯之○河上
公曰道大者无所不容包罗诸天地也天
大者无不盖地大者无不载王大者无不
卷七 第 7a 页 0409-016.png
制也○荣曰道尊德贵弥罗无外天能广
覆无隔于贵贱地能厚载不择于妍蚩帝
王控制通贯于远近字育普均于贫富用
各有主历言大也○成疏道大无不包也
天大无不覆也地大无不载也王大无不
制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御注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
伸其鉴诫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
所法谓下之文也○御疏域者限域也今
卷七 第 7b 页 0409-017.png
云域中之大则道不只在域中若云约所
见而言则天地自为限域亦不秖在域中
矣夫遗语以伸玄理不必曲生异义存文
以防疑难众说皆未尽通今明域者名也
名为体域物无名外之体故曰域中若举
道名则道在其中矣举天名则天无遗体
矣故云域中即有名之中有此四大云而
居一者王为人灵之首有道即万物被其
德无道则天地蒙其害故特标而王居一
欲令法道自然○河上公曰八极之内有
卷七 第 8a 页 0409-018.png
四大王居其一焉○严曰功德同也○荣
曰寰宇之表自可绝言形象之中理当称
谓罗之虽具万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
一用义难殊欲劝帝王抱式于道德取则
于天地也○成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
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云
夫道未始有封而此言域中者欲明不域
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义说域中虽域
不域包罗无外也
第五示自浅之深渐阶圆极
卷七 第 8b 页 0409-019.png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御注人谓王也为主者先当法地安静既
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
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
道法自然○御疏人谓王也所以云人者
谓人能法天地生成法道清静则天下归
往是以为王王若不然则物无所归往故
称人以戒尔为王者当法地安静因其安
静又当法天生化功被物矣又当法道清
静无为忘功于物令物自化人君能尔则
卷七 第 9a 页 0409-020.png
合道法自然言道之为法自然非复仿法
自然也若如惑者难以道法效于自然是
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也又引西升经虚
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则以为虚无之孙
自然之子妄生先后之义以定尊卑之自
塞源拔本倒置何深且尝试论曰虚无者
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曰虚无自然者妙
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
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约体
用名即谓之虚无自然之道尔寻其所以
卷七 第 9b 页 0409-021.png
即一妙本复何所相仿法乎则知惑者之
难不诣夫玄键矣○河上公曰人法地人
当法地安静和柔种得五谷掘得甘泉劳
而不怨有功而不置之也地法天天澹泊
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也
天法道道法清静不言阴阳运行精气万
物自成也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荣曰夫为人主者静与阴同德其载无
私法地也动与阳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
清虚无为运行不滞动皆合理法道也圣
卷七 第 10a 页 0409-022.png
人无欲非存于有事虚己理绝于经营任
物义归于独化法自然也此是法于天地
非天地以相法也○成疏人主也王必须
法地安静而静为行先定能生惠故下章
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
育无私也天有三光喻人有惠照地是定
门天是惠门也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
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自然之妙
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
本收之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
卷七 第 10b 页 0409-023.png
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法自然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第一正辨轻躁之劣重静之胜
卷七 第 11a 页 0409-024.png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御注重者制轻故重为轻根静者持躁故
静为躁君○御疏根本也草木根蒂重花
叶轻花叶禀根蒂而生则根蒂为花叶之
本故曰重为轻根夫重则静轻则躁既重
为轻者根则静为躁者君矣是知重有制
轻之功静有持躁之力故权重则是属鼻
之纩斯举心静则朵颐之求自息○河上
公曰重为轻根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
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
卷七 第 11b 页 0409-025.png
长存也静为躁君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
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虎躁故夭亏○
荣曰大小俱轻不能为于根本上下皆躁
岂可为于君主是以一轻一重轻者以重
为根一躁一静躁者以静为主故无为重
静者君之德也有为轻躁者臣之事也上
下各司其业为君必须重静○成疏重为
轻根譬重为树根轻为花叶轻者凋落重
者长存此戒学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
不重则不威静为躁君静则无为躁则有
卷七 第 12a 页 0409-026.png
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
也
第二明重静之人动不乖寂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御注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
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
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也○御疏君子者
谓人主也言其德可以君子人物故云君
子辎屏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此举喻也
言人君常守重静犹如行者之不离辎重
卷七 第 12b 页 0409-027.png
行者若失辎重则无所取给必遭冻馁人
君若好轻躁则臣必离散必生患祸故云
终日行不离辎重也○河上公曰辎静也
圣人终日行道不离于静与重○荣曰有
道之主君人子物务于重静不为轻躁举
不失道动不离静是以行必辎重居必摄
卫不至危亡由重静也○成疏是以仍前
生后文也辎静也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
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即动而寂者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卷七 第 13a 页 0409-028.png
御注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
尔安处超然不顾○御疏夫人君好重静
则百姓不烦劳若高台深池撞钟舞女以
为荣观则人力凋尽乱亡斯作故戒云虽
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远离而不顾
○河上公曰荣观为宫阙燕舍后妃所居
超然远避而不处也○荣曰圣人所贵者
大道所宝者重静虽有瑶台琼室之丽馆
身之所托者虚寂孋姬飞燕之美御心之
所游者无为情欲不足以累真华屋未能
卷七 第 13b 页 0409-029.png
以惑己物无累者故曰超然○成疏重言
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宫观燕寝之处所
以游心虚澹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
染也
第三明轻躁之者亡国丧身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御注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者大宝之
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
亡其位乎○御疏天子提封百万井定出
赋税六十四万并出戎马百万匹兵车万
卷七 第 14a 页 0409-030.png
乘故云万乘之主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
下者大宝之位也夫万乘之主四海必同
当令子孙千亿本枝百代善建则无为偃
化善抱则有截归仁奈何承此重器耽乐
是从以身充欲沦胥以败是以一身之欲
而轻大宝之位甚可伤叹故云奈何○河
上公曰奈何万乘之主奈何者疾时王伤
痛之也万乘之主谓王者而以身轻天下
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奢恣
轻淫也○荣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
卷七 第 14b 页 0409-031.png
之君岂宜妄动○成疏如何奈何也王畿
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
勃厚赋繁徭禽荒色荒轻忽宇内哀叹之
甚故云奈何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御注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
主不齿故云失君○御疏夫君多轻易则
必烦扰烦扰则人散谁与为臣故云轻则
失臣此戒君也为人臣者当量能受爵无
速官谤若矫迹干禄饰诈祈荣躁求若斯
卷七 第 15a 页 0409-032.png
祸败寻至坐招窜殛焉得事君故云躁则
失君此伸戒人臣也○河上公曰轻则失
臣王者轻淫则失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
躁疾则失其精神也○严曰失臣作失本
言君好轻躁如树之根本而摇动根摇动
则枝木枯而槁矣人主不静则百姓摇荡
宗庙倾危则失其国君之位也○荣曰前
明重静则超然无累今明轻躁则必致有
损无累则上下俱安有损则君臣皆失也
卷七 第 15b 页 0409-033.png
○成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
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
也
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第一明重静之人三业清净
卷七 第 16a 页 0409-034.png
善行无辙迹
御注于诸法中体了真性行无行相故云
善行如此则心与道冥故无辙迹可寻求
也○御疏此明法性清净也行谓修行也
法性清净是曰重玄虽藉勤行必须无著
次来次灭行无行相心与道合故云善行
能如此则空有一齐境心俱净欲求辙迹
不亦难乎○河上公曰善行道者求之于
卷七 第 16b 页 0409-035.png
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也○荣曰七
香流水之车动之者有辙千里浮云之马
跃之者有迹不疾而速云軿不辗地不行
而至凤鸟本无迹言圣人垂拱庙堂不偏
周王之辙贤士销声丘壑不削孔丘之迹
也○成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
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
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御注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求意理證
卷七 第 17a 页 0409-036.png
言忘故于言教中无瑕疵谪过也○御疏
此明学人不滞言教也瑕病也谪责也言
谓言教也夫善行无迹则能了言教不为
执滞于言忘言是善言也能如此则遗象
存意理照言忘于彼言教一无病责故云
善言无瑕谪○河上公曰善言谓择言而
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荣曰言必
有中千里应之非法不言有何过也○成
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
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
卷七 第 17b 页 0409-037.png
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病也谪过责也
默语不异故无口过之责也本文作的字
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故无所之谓此明
口业净
善计无筹算
御注能了诸法本无二门一以贯之不生
他见故无劳筹算自然照了计无计相非
善而何也○御疏此明言教无滞则不计
异门也夫执言滞行辨是与非适令巧历
亦不能计若能了诸法皆方便门究竟清
卷七 第 18a 页 0409-038.png
净不生他见则无劳筹策算数自能深入
一乘善计若斯何劳筹算故云善计不用
筹算○河上公曰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
移所计不多不用筹策而可知者也○荣
曰筹策者以算物数以道观之物无不尽
道非于数宁用筹策也○成疏妙悟诸法
同一虚假不设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
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第二明结愿坚固六根解脱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卷七 第 18b 页 0409-039.png
御注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
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其可开乎○御
疏此明不计异门则欲心自闭也横曰关
竖曰楗夫善行善言不耽不滞则心照清
净境尘不起故云善闭虽无关楗其可开
乎故云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河上公
曰善以道闭情欲守精者不如门户有关
楗不可得开之○荣曰门以关楗有闭有
开若能以道制之无开无闭是以理国者
以道纂弑无以窥窬修身者以道声色无
卷七 第 19a 页 0409-040.png
由开凿○成疏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
之心恣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
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也此明六
根解脱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御注体了真性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
与道合虽无绳索约束其可解而散乎○
御疏此明善闭之人心与道合结系也绳
索也约束也解散也夫坐忘遗照深契道
源于诸法中尽能不滞系心于此故云善
卷七 第 19b 页 0409-041.png
结夫用绳约者绳散则约解以道结者心
静则道冥适使万缘尽兴终能一无所染
虽无绳索约束岂可解而散乎故云善结
无绳约而不可解○河上公曰善以道结
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之○荣
曰用绳之者有缚有解以道控制于四方
善结也万国共戴于一人不解也修身者
心契于道故言善结抱一无离不可解○
成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
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
卷七 第 20a 页 0409-042.png
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
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
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
道意入于法门也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
惑也就伏心有文文尸三解解有三品惣
成九品通前发心为十转行也第三知真
心有九品即生彼九宫也第四出离心有
三品即生彼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
上心谓直登道果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
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此明结愿坚固
卷七 第 20b 页 0409-043.png
第三明降迹慈救应物无遗者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
御注是以圣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成之
故无弃者○御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
无弃人是以者引下以明上也言圣人心
虽凝寂教则流通故常用五善以救人令
必释然而达解大慈平等无所偏隔凡是
于人尽皆善诱故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物者通有识无识也
卷七 第 21a 页 0409-044.png
救人善教故不弃人救物善心亦无弃物
使令动植咸遂无残伤者故云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河上公曰是以圣人常善救
人圣人所以常教人忠正者欲以救人之
性命也故无弃人使贵贱各得其所也常
善救物圣人所以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
之残伤故无弃物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
之如一○荣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
弃人一物失所虑轸纳隍视人如子宁有
弃乎真圣阐经以开化赴感以遵凡以道
卷七 第 21b 页 0409-045.png
济之曾无遗弃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始终
用道故言常惠及万方故言善德能广济
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成疏是以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即是前三业
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
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
终不遗弃也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先举人
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者示仁覃无识亦
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卷七 第 22a 页 0409-046.png
御注密用曰袭五善之行在于忘遣忘遣
则无迹故云密用密用则悟了故谓之明
也○御疏袭密用也明了悟也善行救人
在于忘遗若滞教矜有辙迹必存故虽常
善救人终使慧心无滞如此密用则能悟
了故云是谓袭明○河上公曰圣人善救
人物是谓袭明天道○荣曰善行五者人
物兼济承道而用是谓袭明○成疏袭承
也用也此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
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卷七 第 22b 页 0409-047.png
第四示师资之道修学之妙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御注师法资取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
以役使之也○御疏师法也夫善人者离
诸爱染则心清净于法无滞则教圆通取
喻于水物来斯鉴所鉴者则形而有象能
鉴者见象而无心善人正慧若斯故可为
不善人之师法也不善人之资资取也夫
火有其炎寒者附之闻道勤行必资宗匠
既说先生之善须伏弟子之劳则不善之
卷七 第 23a 页 0409-048.png
人善人可取以役使尔○河上公曰故善
人不善人之师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
人师也不善人善人之资资用也人行不
善者圣人犹教道使为善得以给用之○
荣曰行与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仪
表物之楷模师也闇者求明明者不求于
闇爱之以作役具之以束修资也○成疏
善人不善人之师善人即向来袭明之人
也言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
允当宗匠不善人善人之资资用也亦是
卷七 第 23b 页 0409-049.png
助益之义言善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
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
德故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御注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师资未为
极致今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
自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于教忘教
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也○御疏
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夫初第进修两存学
相未能忘教故贵爱师资若能体了行门
卷七 第 24a 页 0409-050.png
学无所学师资之名既去贵爱之目不存
然此章大宗教之忘遣语以渐顿不无阶
级论其造极是法都空故前举为师为资
示进修之路后云不贵不爱将导悟證之
空则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
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于教兼忘故
不爱资鱼相忘于江湖自无濡沬乍闻斯
旨凡俗不悟执学滞教则必以为大迷故
老君格量云虽知凡俗以此为大迷于道
而论是谓要妙○河上公曰不贵其师独
卷七 第 24b 页 0409-051.png
无辅也不爱其资无所使也故曰不贵其
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荣曰
尊师重道贵也仁惠善诱爱也师资之义
当贵爱也若师不爱于资壅玄流而不润
资不贵于师失慧路而难反悟之者要妙
昏之者大迷也○成疏不贵其师无能化
也不爱其资无所化也前以圣道凡劝令
修学今明凡圣平等故遣师资斯则从浅
之深渐阶众妙
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卷七 第 25a 页 0409-052.png
御注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
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
观之是谓要妙○河上公曰虽知大迷虽
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是谓要妙能
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成疏师资
两忘圣凡一揆俗知分别虽似大迷据理
而言实成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卷七 第 25b 页 0409-053.png
第一明去刚取柔是修行人要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
离复归于婴儿
御注雄者患于用壮故知其雄则当守其
雌静谦德物归是为天下溪谷则真常之
卷七 第 26a 页 0409-054.png
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婴儿之行矣
○御疏曰知辩识也雄刚躁也雌柔静也
夫物贵全和法求中道雄则过当雌则卑
弱俱未适中于善行必当缘督以为经故
知其雄躁则当守其雌静守其雌静亦当
知其雄躁知雄守雌则可知雌守雄则败
败则妨行故特戒守雌能守雌柔是为谦
德物所归往如水归溪矣尔雅曰水注川
曰溪经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雄守雌是名善行物所归往为天下溪
卷七 第 26b 页 0409-055.png
能如此则真常之德曾不离散常德不散
即是全和全和之人少思寡欲泊然未兆
乃如婴儿故云复归于婴儿也○河上公
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以喻尊雌
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
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
归之如水之流入深溪也为天下溪常德
不离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离己
也○严曰于婴儿复归于志于婴儿蠢然
而无所知也○荣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
卷七 第 27a 页 0409-056.png
下溪不谄不骄在于中平君子之行也不
静不躁处于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怀雄
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
忘道令知性雄而守雌则不躁不速亦知
性雌而守雄则不静不迟不滞两边自合
中道然行雄猛者众守雌柔者少故喻明
溪壑处下众流归之人士谦退道德归之
○成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溪径也
雄阳也是刚躁之名雌阴也是柔静之义
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
卷七 第 27b 页 0409-057.png
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常德
不离复归于婴儿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
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
于本性归无分别智
第二劝遣明归闇为学道楷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
忒复归于无极
御注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
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
差违德用不穷故复归于无极忒差也○
卷七 第 28a 页 0409-058.png
御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照明也
黑暗昧也式法也夫能守雌静则德行昭
明德虽昭明不以务物当如暗昧自守淳
和能如此则可为天下之法矣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忒差忒也极穷极
也知白守黑是谓德全德全之人可为天
下法式则真常之道随应而用应用无差
忒用亦不穷故云复归于无穷极也○河
上公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喻昭
昭黑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达当复守
卷七 第 28b 页 0409-059.png
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
下法式也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人能为天
下法式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也复归
于无极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
穷极也○严曰反于未生复于未始与道
为常归于无极矣○荣曰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尔安身
斯为法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忒差也
人不以智耀人不为名害己内虽洁白外
实同尘立身者受禄无穷修道者成真无
卷七 第 29a 页 0409-060.png
极○成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昭
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炫曜于
人人必挫之良非知者韬光晦迹退守暗
昧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
可为修学之洪范也常德不忒复归于无
极忒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
不差既复清虚归于至道
第三示守辱忘荣归根反本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
足复归于朴
卷七 第 29b 页 0409-061.png
御注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
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于道也
○御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尊荣
也辱卑辱也夫为天下式则其德尊荣德
虽尊荣常守卑辱以和为贵无不含容如
彼空谷物来斯应故云为天下谷为天下
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道也虚受应物
如彼谷神真常之德是乃圆足足则复归
于朴矣夫道为德体德为道用论其用则
常德乃足论其体则云复归于朴归朴则
卷七 第 30a 页 0409-062.png
妙本清净常德则应用无穷非天下之至
通其敦能与于此者○河上公曰知其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
浊人能自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
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深谷也为天
下谷常德乃足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则
德乃常止于己复归于朴当复归身于质
朴不为文饰也○严曰道德是祐神明是
助道充德足则万物大淳朴矣○荣曰知
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有官即有爵荣也
卷七 第 30b 页 0409-063.png
无位即无名辱也能知居显不骄而守卑
辱可谓包含一切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
德乃足复归于朴在贵如贱处荣若辱真
常之德自然满足常德反归故言复朴者
也○成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宠
贵也辱卑贱也处于荣贵遂起骄奢而福
善祸淫忽然凋落此之荣宠翻为祸基若
知倚伏不可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
放逸处于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守辱天下归凑譬
卷七 第 31a 页 0409-064.png
彼川谷包纳虚容也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
为道之要又如虚谷罄无不容所以常道
上德于是乃足故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
也
第四显匠成庶品利物忘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御注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用则
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
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御疏器形器也
卷七 第 31b 页 0409-065.png
自知雄下论性修返德则复归于道此云
朴散为器者明德全合道即能应用应用
迹粗涉于形器故云朴散则为器也既涉
形器其材用必有精粗故凡人用之适能
独全淳朴圣人弘济则为群材之官长矣
○河上公曰朴散则为器万物之朴散则
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
为五行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外用则
为百官之元长也○荣曰种散为器圣人
以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一气未分种也
卷七 第 32a 页 0409-066.png
三种有位器也自无形以开有象故言散
朴以为器天尊地卑之体既著君贵臣贱
之体亦明树之以君故云官长统御万国
故言大制上能字育下获不伤故言无割
亦明圣人开不言之教此即散朴为器也
□真仙之主为官长也以道摄物物无不
归大制也慈能救物物得以全无割○成
疏散分布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
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次须从本降迹
以救苍生布此淳朴而为化用故西升经
卷七 第 32b 页 0409-067.png
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驭世为师以
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驭导之方也
故大制不割
御注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
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御疏此明圣
人用道也夫圣人德全大制群有法乾坤
之施洒雨露之恩各畅其和不知其力令
动植之物咸遂其生曾不割伤以为己用
故云大制不割○河上公曰圣人用之则
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割伤治身则以大
卷七 第 33a 页 0409-068.png
道制情欲不伤精神也○成疏至圣神力
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
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于
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七
卷七 第 33b 页 0409-06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