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彭耜卷二

卷二 第 130264a 页
卷二 第 1a 页 0403-102.png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下     长七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
 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天宝二年正月景辰追号玄元皇帝为
 大圣祖圣祖父周上御史大夫敬曰先天
 太上皇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又天宝十
 四载十月甲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
 下又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世不
 称之(见新唐书/艺文志)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庚午
卷二 第 1b 页 0403-103.png
 诏加老君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次年春正月壬寅上发东京丙午至真源
 县戊申命宰臣王旦奉上册宝己酉朝谒
 太清宫(见九庙/通略)景德二年二月国子监直
 讲孙奭言诸子之书老庄称首其道清虚
 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逍遥无为养生济物
 皆圣人南面之术也故先儒论撰以次诸
 经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三十卷内老子
 释文三卷今诸经及老子释文共二十七
 卷并已雕印颁行惟阙庄子释文三卷欲
卷二 第 2a 页 0403-104.png
 请依道德经例差官校定雕印诏可(见国/朝会)
 (要)天禧三年天书降乾祐山中知兖州孙
 奭上疏曰朱能小人妄言符瑞昔唐明皇
 得灵宝上清护国经宝券皆王铗田同秀
 等所为夫老君圣人降语固宜不妄而唐
 自安史乱离两都荡覆岂天下太平乎明
 皇仅得归阙复为辅国劫迁卒以馁死岂
 圣寿无疆长生久视乎明皇既惑左道即
 紊政经民心用离变起仓卒愿陛下鉴明
 皇之召祸庶几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也(见/九)
卷二 第 2b 页 0403-105.png
 (朝通/略)
方腊乱浙右声摇京师中书舍人程振谓太
 宰王黼言宜乘此时言天下弊事庶几少
 革以顺人心黼不悦时振兼太子舍人至
 东宫太子问焉振曰周公作鸱鸮之诗孔
 子以为知道其言不过迨天之未阴雨绸
 缪牖户而已老子亦曰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盖老氏与孔子合者如此今不固
 根本于无事之时而徒争目前之功非二
 圣人意也见九朝通略并东都事略本传
卷二 第 3a 页 0403-106.png
李忠定公纲政和六年时为比部员外郎因
 奏对乞解易劄子略曰共惟陛下天纵睿
 智辅之以缉熙光明之学体元用妙该极
 象数万机之暇训释老庄之书以开悟天
 下之学者辞旨高妙足以发难言之意而
 道德性命之理灿如也夫易无思也无为
 也菽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实与老
 庄之书相为终始臣愚伏望断自宸衷为
 之训释以通神明之德以发乾坤之蕴又
 题李伯时画老子出关图诗云请说常无
卷二 第 3b 页 0403-107.png
 众妙门当时关尹意何勤青牛西去连沙
 漠紫气东来见瑞氛妙用不离三十辐至
 言都在五千文世人不解宗慈俭只欲长
 生蹑白云(并见梁/溪集)
伊川先生程颐曰道家之说更没可辟唯释
 氏之说衍蔓迷溺至深又曰庄生形容道
 体之语尽有好处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
 佳(并见程/氏遗书)
胡文定公安国曰老氏五千言如我无事我
 好静我有三宝之说亦皆至论也(见语/录)
卷二 第 4a 页 0403-108.png
溪堂谢逸寿亭记曰孔子所谓仁者寿老子
 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释氏所谓无量寿三
 圣人者其言虽异其意则同盖仁者尽性
 尽性则死而不亡死而不亡则其寿岂有
 量哉彼徒见发毛爪齿归于地涕唾津液
 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而以为其人
 真死矣然不知湛然常存未尝死也(见溪/堂集)
道乡邹忠公浩曰玄牝之门取诸吾身则鼻
 也鼻者息之所由以出入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则其息深矣孙叔敖鼻间栩栩然是
卷二 第 4b 页 0403-109.png
 已庄子曰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畦其嗜欲深者其天机
 浅素问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
 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知此然后知谷
 神之所以不死又曰虚其心则腹自实弱
 其志则骨自强(并见道/乡集)
康节先生邵雍曰皇帝王怕者易之体也意
 言象数者易之用也三皇同意而异化五
 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观五伯同
卷二 第 5a 页 0403-110.png
 数而异率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以道化
 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
 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
 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
 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
 其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
 下亦以道归焉所以有言曰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见本集/观物篇)
邵伯温曰康节先公以老子为知易之体以
卷二 第 5b 页 0403-111.png
 孟子为知易之用论文中子谓佛为西方
 之圣人不以为过(见邵氏/闻见录)
东坡书上清宫碑云道家者流本于黄帝老
 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
 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
 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谢显道亲
 见程伊川诵此数语以为古今论仁最有
 妙理(见邵博闻见后录/谢氏语录亦载)
西塘郑侠曰侠闻之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
卷二 第 6a 页 0403-112.png
 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进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然则进退存
 亡得丧之理其不一致乎何其知退知亡
 知足知止之难而圣人丁宁赞叹之深乎
 曰是皆一也进退有道则进不易而退不
 难存亡有道则存不喜而亡不忧进退存
 亡一归于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孰不一
 致哉又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为道又曰惟道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
卷二 第 6b 页 0403-113.png
 细也夫肖也者以所养者小故也俗之所
 养无非小是以大者为不肖然则欲为道
 正得俗之所谓不肖者而俗之所不以为
 不肖是皆未足与语夫道又曰道大而物
 小人之营营而卒乎小者累于物也元者
 善之长而至于大之谓也至而不知其为
 大则同乎道而与世俗不相似故天下皆
 谓我道大似不肖盖众方察察发较而锥
 竞我独闷闷以天下为不足为者宜乎其
 不相似故能成其大大而有之其去世俗
卷二 第 7a 页 0403-114.png
 不能以寸矣故卒之不肖下士闻之笑而
 后庶几夫道不肖则不足以为道也又曰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然则汩之随变则臭腐浊秽
 不可以濯足亦其自取不几于恶乎思复
 性者以是为鉴知夫清且明者自我性而
 浊且乱者亦自我之有以来之也去其汩
 且惑者而清明在躬然后扬波淈泥与之
 偕而莫吾能化也以其莫吾能化彼将寖
 寖以明洁而莫之知予力焉又曰水之性
卷二 第 7b 页 0403-115.png
 清以其出于土也而土汩之是以如是其
 浊也徐而清之可以鉴毛发人之识明以
 其出于物也而物惑之是以如是其乱也
 徐而明之可以烛日月夫向也清汨之则
 浊浊而徐之复清向也明惑之则乱乱而
 徐之复明也是浊且乱者常自外加我而
 清且明者在我而已经曰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夫雨露之在天地
 细故也而犹平均如是况于人之灵识乎
 又曰三代而上无有孔孟老庄释氏之教
卷二 第 8a 页 0403-116.png
 遇帝而帝遇王而王而衰周以降乃有三
 氏之教其实忧世之溺而致所以济之者
 云耳又尝自作大庆居士序曰居士本儒
 学以孔氏为宗得老氏之说以明(以上并/见西塘)
 (集)
叶梦得曰删书断自尧舜而易独及伏羲神
 农黄帝然后知尧而上盖有其人六经存
 而不论尝试会之以心则其说曰易无思
 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然后知伏羲
卷二 第 8b 页 0403-117.png
 神农黄帝至于尧舜世而相传者皆不出
 乎易退而质诸老氏则与易异者无几又
 曰论语记窃比我于老彭后孔子者孟子
 孟子之于儒盖秋毫不以少乱也其拒杨
 墨排仪秦过于桀纣终不及老氏乃其言
 尽心知性以至于命则老氏之所深致意
 也然后知老氏之书孔孟所未尝废又曰
 老氏之书其与孔子异者皆矫世之辞而
 所同者皆合于易后老氏数百年复有佛
 氏者出其辞益荒远深妙不近人情而要
卷二 第 9a 页 0403-118.png
 其至到与老氏殆相为表里(并见/经注)又曰老
 氏论气欲专气致柔如婴儿孟子论气以
 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充塞乎天地之间
 二者正相反从老氏则废孟子从孟子则
 废老氏以吾观之二说正不相反人气散
 之则与物敌而刚专之则反于己而柔刚
 不可以胜刚胜刚者必以柔则专气者乃
 所以为直也直养而无害于外则不谓持
 其志毋暴其气当如曾子之守约约之至
 积而反于微则直养者乃所以为柔也故
卷二 第 9b 页 0403-119.png
 知道之至者本自无二(见石林岩/下放言)
北山程俱老子论曰可道之道以之制行可
 名之名以之立言至于不可道之常道不
 可名之常名则圣人未之敢以示人非藏
 于密而不以示人也不可得而示人焉耳
 故西方之圣人其所示见设为乘者三演
 为分者十二命之曰教若夫传于教外者
 则其不可道与不可名者也中国之圣人
 祖唐虞宪文武以订诗书礼乐之文命之
 曰经若夫其所以言犹履之非迹者则其
卷二 第 10a 页 0403-120.png
 不可道与不可名者也故老子著五千之
 文将以示天下迪后世盖非退于道冥而
 独于己者故其发言之首以谓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者五千文之所具也若夫千圣
 之所不传者不可得而言也又曰天地人
 一原耳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
 之所以为人者固同而天地之能长且久
 而人独不然何哉天不知其为天地不知
 其为地今一受其形而为人则认以为己
 曰人耳人耳谓其养生不可以无物也则
卷二 第 10b 页 0403-121.png
 骋无益之求谓其有身不可以不爱也而
 营分表之事厚其生而生愈伤养其躯而
 身愈病其不为中道夭者亦幸矣老氏之
 旨如此而未之思者以谓黄老之徒率畏
 死而求长生者岂不惑哉夫人而无生道
 安所载然世之丧其生者盖反以有其生
 为累有其生者且犹老氏之深戒而谓其
 外于道而求长生乎未之思也又曰万物
 之变莫大乎死生人之为道超然于生之
 际则无馀事耳生果来乎死果往乎以生
卷二 第 11a 页 0403-122.png
 为实来则吾之所从来者宜可知矣南北
 耶东西耶上下耶审不可以言也而谓之
 实来可乎以死为实往则吾之所从往者
 宜可知矣心耶物耶人耶天耶审不可以
 言也而谓之实往可乎然则吾之生也前
 不知其所起后不知其所断贯万古而常
 存者湛然也然后晓然知我之未尝生未
 尝死也将以奚为死地哉又曰众人之见
 易遣圣贤之疵难除营欲戕性取舍滑心
 众人之过也众人之过大而有迹故其遣
卷二 第 11b 页 0403-123.png
 之也易以觉为碍以解为缚圣贤之疵也
 微而难知故其除之也难事之过显理之
 过微以物为病显以法为病微然则理障
 法病可胜疵乎涤除元览盖谓是也元览
 圣人之所谓独见者也人之有是元妙之
 见而不除之是为解缚涤除元览而即非
 涤除则无疵矣涤除元览而存涤除之见
 是为觉碍又曰圣人不伤民固也而能使
 鬼神亦不伤人何哉盖人之在道道之在
 人犹鱼之在水水之在鱼也亦何生死之
卷二 第 12a 页 0403-124.png
 辨乎方其以道莅天下天下之民其生也
 泊焉所以善其生也其死也寂然所以善
 其死也寂然而已鬼安得而神乎生也如
 彼死也如此尚安复有灵响祟厉之为哉
 又唯常善也故能救人无弃人救物无弃
 物有为之善其能尔乎唯无积也故能为
 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住相之施其能尔
 乎推是道以济天下而度群生亦何儒释
 老之分哉(并见北/山集)
栟榈邓肃曰尝考道教之所自来其源出于
卷二 第 12b 页 0403-125.png
 黄帝其道盛于老聃其末流诡异有真可
 骇者其为家三十有七其为书九百九十
 有三篇凡有天下者必崇其道论其尤者
 有三帝焉秦曰始皇汉曰武帝唐曰明皇
 是三帝者才智绝人蔑视一世穷六合之
 大不足以厌其欲于是浩然有御风骑气
 之志炼丹飞符杂以左道自谓其法可配
 天地殊不知飞腾之术卒不能济反祸其
 国真可痛哉虽然汉高祖之取天下也则
 张良为最其治天下也则以曹参为最良
卷二 第 13a 页 0403-126.png
 之道盖慕赤松子而参之居则避正室以
 舍盖公是则道家之术又若无负于天下
 者盖汉高祖所以取参与良者在道之本
 不过于清静恭俭无为与民息肩而已矣
 而始皇武帝明皇之所尚者区区竭力以
 事其末故妄诞不经者得以行其志此治
 乱贤否所以相绝不可同日而语也夫末
 流滋蔓变怪百出可以惑人主而祸天下
 者皆非黄帝老聃氏之道(见栟/榈集)
严谷山人江袤曰夫道窅然难言哉谓之道
卷二 第 13b 页 0403-127.png
 者盖假以名道而实非道也五经之所言
 言其略老聃列御寇庄周之所言言其详
 详略虽殊皆有以明道之本(问/道)又曰或问
 老子著书有道德篇当时所述欤后人诠
 次欤余曰此不得而知也余昔于藏书家
 见古文老子其言与今所传大同而小异
 考其义一也唯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
 亦颇疑后人析之也曰道无所不该而五
 千文所纪者可道之道耳又离而为德恐
 无是义余曰道德实同而名异曰道曰德
卷二 第 14a 页 0403-128.png
 亦何所不可也曰恶有是言哉吾尝读五
 经诸子凡言道德皆有小大后先之辨不
 可概举可考而知也余曰庄周言一曲之
 士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本于道德之
 不一重叹后之学者为不幸子亦欲蹈之
 乎曰愿闻其旨曰闻之无乎不在之谓道
 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
 人之所自得也试以水为喻夫湖海之涵
 浸与坳堂之所畜固不同也其为水有异
 乎江河之倾注与沟浍之湍激固不同也
卷二 第 14b 页 0403-129.png
 其为水有异乎水犹道也无乎不之而湖
 海坳堂江河沟浍自其所得如是也谓之
 实同名异讵不信然学者之于道会之以
 心视之以神斟酌饱满使自足则德成而
 有立进德者至于德兼于道则同于初矣
 由是观之道非有馀于德也道散而德彰
 德非不足于道也德成而道隐故圣人则
 备道全美君子则明道全德兹所以为异
 也曰道妙无形德审有所睹乎曰道无方
 体德有成亏有成亏者昭昭于心目之间
卷二 第 15a 页 0403-130.png
 岂无所睹耶合乎道则无德之可名别于
 德则有名之可辨故曰道无常名德有定
 体老子之出当道术之变其立言皆以明
 至当之归言虽不一如首有尾稽其至也
 何彼此之辨(问/德)又曰生于心者不穷是以
 命于身者无已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始终
 之端如循环无穷老氏言出生入死生之
 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十有
 三三三而九自十言之则出乎生死者一
 而已一者谓何意复命之人乎士之志于
卷二 第 15b 页 0403-131.png
 道者能修身以俟之直而推之曲而任之
 庶几乎可以语此(问/命)又曰或问老聃列御
 寇庄周孟轲皆古之得道者也其立言各
 欲取信后世何自相诋忤如此聃曰吾有
 大患为吾有身御寇曰内观者取信于身
 周曰吾身非吾有轲则曰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或厌其身之为患而
 非其有或贵其身之皆备而取之足岂不
 诋忤耶余曰子未之思也子得其言而未
 得其所以言且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该而
卷二 第 16a 页 0403-132.png
 存焉者谓之身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亦
 谓之身身之名则一而所以为身者殊有
 所谓体有所谓性老聃庄周盖即体而言
 之者御寇孟轲盖即性而言之者即体言
 之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有之则有患无
 之则无患故不可使之有也而所谓无者
 非亡夫而身之谓凡动作语默不见而已
 即性言之则视听言貌思一理所该万物
 皆备苟内观焉可以取足高之于天卑之
 于地俯仰洞鉴孰有不备于我者乎孰有
卷二 第 16b 页 0403-133.png
 不足于身者乎以是言之老聃庄周之言
 身不得不使之无列御寇孟轲之言身不
 得不使之观(问/身)又曰或问何者为息余曰
 循阴阳以左右随子午以涓长者是也其
 运如未尝止之轮其旋如不可尽之环与
 元气交通昼夜不息老子列御寇所谓冲
 气者也子知所以守息则知所以养气知
 所以养气则知所以入道知所以入道则
 抱一禅定固无殊致也老子曰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子归而求之斯有得也(问/息)又曰
卷二 第 17a 页 0403-134.png
 庄周言养形之士吹呴呼吸此特其浅浅
 者尔形神俱妙盖本于袭气母老子曰玄
 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不死之道本于是乎
 (问/气)又曰孔子曰毋意毋我老氏曰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瞿昙曰毋眼耳鼻舌身意人
 之有生形色外具心意内知必使之无者
 何哉盖无者万善之所归万法之所宗人
 能外息诸缘冥心于无则与道俱矣其归
 一致若所谓坐忘息气面壁果殊途哉袤
 字仲长三衢人严谷山人则其自号也养
卷二 第 17b 页 0403-135.png
 素丘园以经术教诸生绍兴间大臣荐于
 朝召对竟力辞还里士论高之(并见严/谷集)
杨文安公椿绍兴间以从橐侍经筵有进读
 老子讲义一篇曰老子曰我有三宝宝而
 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臣闻求道于聪明智力之所及
 则心劳而道愈不明舍聪明智力而求诸
 日用之间则简易至当道庶几乎可见矣
 任聪明役智力是弊精神于寡浅者之所
卷二 第 18a 页 0403-136.png
 为以此应物殆有未能释然忘情者存焉
 故欲慈焉则失于姑息欲俭焉则失于鄙
 吝不敢为天下先则失于怯懦是心劳而
 道愈不明也审矣有道者则不然生知之
 妙浑然天成物之来干我者初无容心随
 所遇而应之我无忮心故能慈我无欲心
 故能俭我无争心故不敢为天下先其所
 以日用者简易至当果非由聪明智力之
 所能成就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此
 易之乾卦曰体仁足以长人坤卦曰坤至
卷二 第 18b 页 0403-137.png
 柔而动也刚则得乎仁者有勇之说故曰
 慈故能勇节卦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
 民则得乎俭以足用之说故曰俭故能广
 谦卦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则得乎一
 谦而四益具之说故曰不可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大易老氏之言若合符节帝不
 得不帝王不得不王至仁好生神武不杀
 非慈耶茅茨土阶恶衣卑服非俭耶不矜
 不伐不竞不絿非不敢为天下先耶下至
 两汉宽仁大度如高祖几于慈以德化民
卷二 第 19a 页 0403-138.png
 如文帝几于俭以柔道理天下如光武几
 于不敢为天下先是则有天下者宝其慈
 且勇宝其俭且广宝其后且先虽二帝三
 王可以追踪而并美区区两汉之主不足
 进也又曰道家者流其来最远爰自黄帝
 氏作至周有老聃得其传战国时列御寇
 蒙庄之徒和其说逮秦汉间遂名曰黄老
 之学其道以虚无自然为宗以清静澹泊
 为事其真以治身其绪馀以治天下中古
 以来盖尝与尧舜周孔之道并行于世而
卷二 第 19b 页 0403-139.png
 不相戾异乎所谓浮屠氏之学者也浮屠
 氏本出西方至汉始入中国霍去病击匈
 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颜师古曰金人即
 今佛像明帝梦见金人飞空而下傅毅以
 为西方之圣人遣使于天竺访之以归自
 是佛法始流传于时究厥所由其与道家
 之学本原不同而涂辙各异曷不取道德
 经五千文考之其言微其旨远其文简而
 严其义宏以肆殆与六经相表里非若冰
 炭枘凿之不相入后世学者猥曰佛老佛
卷二 第 20a 页 0403-140.png
 老云者吁可怪哉(并见芸/室集)
光庙在潜邸程文简公大昌时为宫僚尝索
 其所著易老通言大昌以劄子缴纳其略
 曰夫老子之可重者何也秉执枢要而能
 以道御物是其长也贵无贱有而罕言世
 故者亦非其或短于此也故师老子而得
 者为汉文帝盖其为治大抵清心寡欲而
 渊默朴厚以涵养天下其非不事事之谓
 也则汉以大治而基业绵固者得其要用
 其长故也至于西晋则闻其言常以无为
卷二 第 20b 页 0403-141.png
 为治本而不知无为者如何其无为也意
 谓解纵法度拱手无营可以坐治无何纪
 纲大坏而天下因以大乱故王通论之曰
 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盖不得
 其要而昧其所长也区区之意深望殿下
 采其秉要之理而以西汉为法鉴其谈治
 之略而以西晋不事事为戒则老子之精
 言妙道皆在殿下运用之中矣又尝著潜
 藩盛德录内一篇曰某旧得侍谈凡及大
 道常取易系道器与孔子下学上达之语
卷二 第 21a 页 0403-142.png
 而参言盖道器学达可从上下立为形容
 正如烧火薪能生焰是上形之道必资下
 形之器学乎下可以达乎上是薪虽粗实
 而其英华能炎能上者也六经论孟说器
 多而说道少是蓄薪以求生焰者也老庄
 之书说无多于说有是谓六经说薪已多
 不必赘言者也儒者之于求道自有六经
 宜若无籍于老庄矣然老庄之书言微趣
 深助发道秘尤为精要苟能博取当大有
 补特不可如晋人谈虚直谓弃损礼乐刑
卷二 第 21b 页 0403-143.png
 政而天下可以自治焉耳天下尝有无薪
 而能自起火焰者耶又曰今道士修老子
 教者舍道本不言而及方药祈禳等事其
 讹失本意又益太远惟唐人白居易诗语
 能明其确曰何况元元皇帝道德五千言
 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元元皇
 帝即老子也道家以老子为教祖而八十
 一章自清静寡欲之外别无一语他及如
 何凿空妄云有药有仙及祈禳腾厌等事
 耶恭蒙圣谕以某言为是且明诵白诗上
卷二 第 22a 页 0403-144.png
 语全文益深嘉居易之谈老子能得要妙
 也(并见/本集)又曰世之尊老氏而谓上乎五三
 六经疑老氏而诮其空虚无用皆不得为
 知老氏者乃若老氏之高致则有在矣知
 道之奥而谈无曲尽其妙运器以道而在
 有不局于有凡六经主于纪迹而不暇究
 言者此书实皆竭告也则论孟之所务明
 者于此乎加详矣是故其书得与六经并
 行也(见易老/通言)
沈庄仲问晦庵先生朱文公曰常有欲以观
卷二 第 22b 页 0403-145.png
 其徼是如何文公曰徼是边徼如边界相
 似是说那应接处向来人皆作常无常有
 点不若只作常无欲常有欲看又问道可
 道如何解文公曰道而可道则非常道名
 而可名则非常名又问玄之义文公曰玄
 只是深远而至于黑卒卒地便是众妙所
 在
 张以道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之义文
 公曰魄是一魂是二一是水二是火二抱
 一火守水魂载魄动守静也
卷二 第 23a 页 0403-146.png
 文公曰多藏必厚亡老子说得也是好
 陈仲亨问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
 欲取之必姑与之今周书何缘无之文公
 曰此便是老子里数句是周时有这般书
 老子为柱下史故多见之孔子所以适周
 问礼之属也
 黄义刚问原壤看来也是学那老子文公
 曰他也不似老子老子却不恁地庄仲曰
 却似庄子曰是便是夫子时已自有这样
 人了庄仲曰庄子虽以老子为宗然老子
卷二 第 23b 页 0403-147.png
 之学却尚要出来应世庄子却不如此曰
 庄子说得较开阔较高远然却较虚走了
 那老子意思若在老子当时看来也不甚
 喜他如此说
 或问老子之道曹参文帝用之皆有效何
 故以王谢之力量反做不成文公曰王导
 谢安又何曾得老子妙处
 文公曰如汉文帝曹参便是用老子之效
 然他又只得老子皮肤凡事只是包容因
 循将去
卷二 第 24a 页 0403-148.png
 郭德元问老子云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孔子又却问礼于他不知何故文公曰
 他晓得礼之曲折某初间疑有两个老聃
 横渠亦意其如此今看得来不是如此他
 曾为柱下史于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
 子说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说这个物事不
 用得亦可一似圣人用礼时反若多事所
 以如此说礼运中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等语便自有这个意思
 文公曰老子之术冲啬不肯役精神又曰
卷二 第 24b 页 0403-149.png
 老氏初只是清静无为清静无为却带得
 长生不死后来却只说得长生不死一项
 如今恰成个巫祝专只理会厌祷祈禳这
 自经两节变了又曰伯夷微似老子又曰
 子房深于老子之学曹参学之有体而无
 用又曰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
 子房之学出于黄老若以比王仲淹则不
 似其细密又曰杨子云作太玄亦自庄老
 来惟寂惟寞可见又曰文中有志于天下
 亦识得三代制度较之房魏诸公又稍有
卷二 第 25a 页 0403-150.png
 些本领若究其议论本原处亦只自庄老
 中来
 或问晋宋时人多说庄老然恐其亦未足
 以尽庄老之实处文公曰当时诸公只是
 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据
 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庄老底意
 思
 文公曰康节尝言老氏得易之体孟子得
 易之用非也老子自有老子之体用孟子
 自有孟子之体用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
卷二 第 25b 页 0403-151.png
 老子之体用也存心养性充广其四端此
 孟子之体用也又曰康节之学似老子只
 是自要寻个宽闲快活处人皆害他不得
 张子房亦是如此方众人纷拿扰扰时它
 自在背处万人杰因问击壤集序以道观
 道等说果为无病否曰谓之无病不可谓
 之有病亦不可渠自是一样意思如以天
 下观天下其说出于老子
 陈器之问孟子平旦之气甚微小如何会
 养得完全文公曰不能存得夜气皆是旦
卷二 第 26a 页 0403-152.png
 昼所为坏了所谓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
 因举云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
 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
 不克大意也与孟子意相似但它是就养
 精神处其意自好平旦之气便是旦昼做
 工夫底样子日用间只要此心在这里
 李敬子问神仙之说有之乎文公曰谁人
 说无诚有此理只是他那工夫大段难做
 除非百事弃下办得那般工夫方做得
 蔡季通云道士有个庄老在上却不会去
卷二 第 26b 页 0403-153.png
 理会文公曰如今秀才读多少书理会自
 家道理不出他又那得心情去理会庄老
 蔡云列子亦好曰列子固好但说得困弱
 不如庄子问老子如何曰老子又较深厚
 文公曰佛徒其初只是以老庄之言驾说
 耳如远法师文字肇论之类皆成片用老
 庄之意然他只是说都不行至达磨来方
 始教人自去做所以后来有禅(以上并见/文公语录)
象山陆九渊曰异端之说出于孔子今人卤
 莽专指佛老为异端孔子之时中国不闻
卷二 第 27a 页 0403-154.png
 有佛虽有老氏其说未甚彰著夫子之恶
 乡原论孟中皆见之独未见其排老氏则
 所谓异端者非指佛老明矣(见象/山集)
苕溪刘一止行简曰窃惟天下之事下合人
 心上合天意中合大道者唯有一言曰公
 而已矣老子曰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
 乃道盖混而为一非容不能公王公之称
 谓其容而能公也王训大王者之称谓其
 公而能大也则是公不可不与王同德王
 不可不与天同道此天下之至理也(见苕/溪集)
卷二 第 27b 页 0403-155.png
永嘉郑伯熊景望曰盖公治黄老曹相国参
 用于齐而称治儒家多訾黄老言何哉吾
 尝杜门终日默坐谨动作薄滋味而心和
 气平百病不侵节以备其无推以散其有
 不妄求不过忧而老者稚者安于恬淡尝
 意此理推之天下有馀地何独数百里之
 齐孔孟之术岂有外是者而訾黄老言何
 哉盖今道家所谈清净者舍此而趋诞也
 (见郑先/生戆语)
刘清源曰老子之言道德偶从关令之请矢
卷二 第 28a 页 0403-156.png
 口而言肆笔而成书未尝分为九九章也
 后人分为上下二卷以象两仪之妙用九
 九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见道德经/通论序)
黄茂材曰道与德虽有二名实相为用不可
 离也今世学者乃分上经为道下经为德
 甚非作书之旨又曰易六十四卦八八之
 数也老子之书八十一章九九之数也老
 子与易相为表里其后杨子云作太玄以
 准易亦有八十一首盖得于此(见经/注)
林东曰夫子与老氏垂教盖亦互相发明夫
卷二 第 28b 页 0403-157.png
 子以仁义礼乐为治天下之具老子以虚
 无恬淡明大道之所从出要之仁义礼乐
 非出于大道而何而虚无恬淡乃大道之
 本旨也特后世之不善用老氏者或纯尚
 清虚恬淡而至于废务有以累夫老氏也
 且以道心惟微无为而治吾儒未尝不用
 老子如所谓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
 强天下老子未尝不用吾儒也以是而推
 则大道之与道一而已矣特不无本末先
卷二 第 29a 页 0403-158.png
 后尔盖所以互相发明俱为忧世而作也
 或谓老氏有绝仁弃义礼为乱首得非与
 夫子背驰盖推尊道原之所从出以仁义
 礼乐非不可以为治不如以道化民而相
 忘于吾道之中为上也(见经解/发题)
刘师立自号真静子绍熙间人著道德经节
 解十六篇今取其五于右
 玄之又玄谓元之始自然是也此乃众妙
 之门户首论道次论天地又以次论人心
 可谓尽之矣学者当默识之
卷二 第 29b 页 0403-159.png
 玄牝玄阳也牝阴也门者二气橐籥之门
 户如前章云众妙之门亦如语云谁能出
 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大不可泥以口鼻
 为玄牝之门谓天地根小其老子之说未
 有天地先有元气是谓天地根
 盈则必虚戒之在满锐则必钝戒之在进
 金玉必累戒之在贪富贵必淫戒之在傲
 功成名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老子之言
 深欲救人非谓绝人事处山林者可与入
 道虽居乎富贵功名之域皆可勤而行之
卷二 第 30a 页 0403-160.png
 张则必歙强则必弱兴则必废与则必夺
 物理之自然是谓微明微明谓精微明著
 昭昭然可考或以权术解其义天之道利
 而不害若是乎
 或谓孔子以直报怨今云以德报怨何也
 然老子教人惟欲处其柔弱与天为徒而
 无所争可以弭天刑远人祸若以直报怨
 怨何由己当时孔子故有所激而言终不
 若以德报怨之为善
观复高士谢守灏曰道德经唐傅奕考覈众
卷二 第 30b 页 0403-161.png
 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
 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
 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
 士仇岳传之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
 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有官本五千
 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
 三字或五千六百一十字河上公本有五
 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五百九十字并
 诸家之注多少参差然历年既久各信所
 传或以佗本相参故舛戾不一史记司马
卷二 第 31a 页 0403-162.png
 迁云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但
 不满六千则是五千馀矣今道家相传谓
 老子为五千文盖举其全数也(见老君/实录)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下(终)

 


卷二 第 31b 页 0404-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