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第 130187b 页
卷十一 第 1a 页 0401-004.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一 巳六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御注曰士志于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力
久至诚不息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
用志分其于道也一出一入焉下士则信
不足以守智不足与明也故笑夫道无形
色声味之可得则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
卷十一 第 1b 页 0401-005.png
也远矣庄子曰大声不入于俚耳高言不
止于众人之心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
澹寂寞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
变闻乎道也超然而入以至于大妙而人
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者也实无勤行也斯
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之
不用也则思欲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
能经凤骞导引养形寿考保神而已矣及
乎世之用也则思欲语大功立大名礼君
卷十一 第 2a 页 0401-006.png
臣正上下杀身为仁为治而已矣此之谓
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
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若不得者
则大忧以惧闻其恬澹寂寞无为则大笑
而非之若不为下士之所非笑则不足以
为清真上道也
涑水司马光曰非常之道固非常人所知
颍滨苏辙曰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
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
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
卷十一 第 2b 页 0401-007.png
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
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可谓上
士也哉
黄茂材曰上士闻道了然无疑故勤而行
之中士闻道未能尽信故若存若亡下士
瞢然无所知故大笑世之上士无几中士
不可多得所谓下士比比皆是此道所以
难明也欤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
卷十一 第 3a 页 0401-008.png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碧虚子陈景元曰夷平也颣丝之不匀者
夫丝之无类乃织者之所取有类则纺者
之所弃也夫上士襟怀坦夷平一与物无
际而能支离其德若丝之有颣不为世用
也河上公本作类言大道之人坦荡平夷
随类参同不自分别也上德之人无为无
事心同虚空高下莫测有若深谷无所不
卷十一 第 3b 页 0401-009.png
容大白者雪霜之谓也若雪霜之洁白而
无所不到虽瓦甓污溷之处施而无择有
道之士岂异于是故处于浊世纯白独全
而不杂染也孙登曰其德深广则通疏见
远遗略小节如智识不足故良贾深藏若
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陆希声曰衣被天
下而不有其仁斯广德若不足者也此言
阴德密行也夫建立阴德之人不显其功
畏人之知故若偷窃耳吴筠元纲论曰功
欲阴过欲阳功阴则能全过阳则易改此
卷十一 第 4a 页 0401-010.png
之谓也渝变也色不明也质真者纯素也
夫纯素之士动无文章如五色之渝浅光
华不发也开元御注曰方正也隅角也夫
砥砺名节以作廉隅此谓束教之人非曰
大方之士磨而不磷在涅不淄大方也而
能和光同尘行不崖异无隅也故曰大方
无隅贷施与也夫叹美独有此妙道能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善以冲和妙气施与万
物且成实而复于自然也严君平曰道之
为化也始于无有终于无终存于不存贷
卷十一 第 4b 页 0401-011.png
于不贷动而万物成静而天下遂也陆希
声曰夫唯善济贷于万物而不责其报是
以万物受其成而不知其德故下士闻此
道而笑之不信其能若此耳
颍滨苏辙曰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说
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陈者是也道之所遇
无所不见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见于事者
也而道之大全则隐于无名惟其所遇推
其有馀以贷不足物之赖之以成者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颣为不平然而
卷十一 第 5a 页 0401-012.png
道至平而趣高下不一至人与世浮沉曲
全其道不特异其迹故若有瑕类也德之
上者其虚若谷似不盈矣世俗为高洁之
行以显于名有道之者至洁白而混于污
辱之间至德不耀故若不足
叶梦得曰明而若昩夷而若类进而若退
者中智之所疑也上德者若谷不自有其
德也大白者若辱能纳污也广德者若不
足所以能有进也建德者若偷不见其用
力则疑于惰也质真者若渝不知其有常
卷十一 第 5b 页 0401-013.png
则以为或变也大方者无隅不示人以形
也大器者晚成不使见者速也大音者希
声不使得以闻也大象者无形不使得以
见也道之隐于无名者每如此不可以一
端求是以能推其馀以与人而万物莫不
资之以成也
黄茂材曰夫为道者用心于内不暇顾其
外世人不足以知之故虽明道乃以为昩
虽进道乃以为退虽夷道乃以为类上德
乃以为谷谷不盈也大白乃以为辱广德
卷十一 第 6a 页 0401-014.png
乃以为不足建德乃以为偷质真乃以为
渝求其方则无隅不知其为大方求其器
则晚成不知其为大器求其音则希声不
知其为大声求其像则无形不知其为大
像下士所以每大笑之夫道隐无名知者
固少然善贷万物而不遗全生养命足以
成功而有馀未有如道者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御注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天
卷十一 第 6b 页 0401-015.png
一而地一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
从之天肇一于北地耦二于南人成位于
三三才具而万像分矣号物之数谓之万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碧虚子陈景元曰道者虚之虚者也无之
无者也然之然者也混同大无冥寂渊通
不可名言者也然而动出变化则谓之浑
沦浑沦者一也浑沦一气未相离散必有
神明潜兆于中神明者二也有神有明则
有分焉是故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
卷十一 第 7a 页 0401-016.png
所归清浊和者三也是以清气为天浊气
为地和气为人三才既具万物资生故曰
三生万物
涑水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入有一生二
分阴分阳二生三济以中和
颍滨苏辙曰夫道非一非一及其与物为
偶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
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
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
气以为和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
卷十一 第 7b 页 0401-017.png
自然也
陆佃曰道生一一者盖大极也一生二二
者阴阳也一生三三者冲气也有阴有阳
而阴阳之中又有冲气则万物于是乎生
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此显道之始其
理至微其言至玄自悟始得不可以口传
而象比故曰大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陈象古曰一谓朴之始也二天之体也三
地之形也天地既判万物遂生情欲之繁
卷十一 第 8a 页 0401-018.png
不能守一矣
叶梦得曰此盖明道分而为一虽裂而为
阴阳而一阴一阳亦不离乎道之所一是
故道生一而阴阳各得其一惟一乃能为
二故阴阳配而为二二具而一存乎其间
则为三三散而为和气以生万物则万物
亦得其三之一以抱负乎阴阳是终始未
见一物之外乎一也
清源子刘骥曰道生一气一气运转而生
阴阳二气二气变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
卷十一 第 8b 页 0401-019.png
才既具万物资生
晦庵朱熹曰道即易之大极一乃阳数之
奇一乃阴数之耦三乃奇耦之积其曰二
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若直以一
为太极则不容复言道生一矣与列子易
变而为一之语正同所谓一者皆形变之
始耳不得为非数之一也
黄茂材曰知其所以常存而不灭者然后
可以语长生道生一矣一之中而道常存
一生二矣二之中而一常存二生三矣三
卷十一 第 9a 页 0401-020.png
之中而二常存三生万物矣而万之中三
常存人与万物同生者也诚能思之则其
所以生我者非三乎所以生三者非二乎
所以生二者非一乎所以生一者非道乎
故知道者常存而不灭不知道者堕于数
数尽而止乌能以长生
林东曰道生一至于三而止即庄子所谓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是也物生于三
三生于一理之自然者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卷十一 第 9b 页 0401-021.png
御注曰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
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向
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负背也抱向也夫动物
则畏死而趋生植物则背寒而向暖物之
皮质周包于外皮质阴气之所结也故曰
负阴而骨髓充实于内骨髓阳气之所聚
也故曰抱阳冲和之气运行于其间所以
成乎形精也夫冲和之气盛全则形精不
亏而生理王也冲和之气衰散则形精相
卷十一 第 10a 页 0401-022.png
离而入于死地也
涑水司马光曰万物莫不以阴阳为体以
冲气为用
临川王安石曰字说冲气以天一为主故
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
陆佃曰道家谓之冲气医家谓之胃气故
五脏之脉无胃气则死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形质者有而碍
故曰阴神气虚而灵故曰阳冲气以为和
形假神而动神托形而用形与神非冲气
卷十一 第 10b 页 0401-023.png
则不能和于内外之用
陈象古曰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
则在内冲而用之不失其和也
清源子刘骥曰冲气者自然中和之气非
阴非阳不离阴阳可以调和阴阳然天下
之至柔也是犹孤寡不谷名之至贱而王
公自以为称
黄茂材曰庄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
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
物生焉此言天地之阴阳至于万物之阴
卷十一 第 11a 页 0401-024.png
阳亦然阳必负阴阴必抱阳阴阳合而冲
和之气生
程大昌曰列子曰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
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言能虚中以承清
浊之会者是其和之得以成体者也张湛
释之曰阴阳气偏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人
生也此其为说是二之交焉而三三之遍
焉而万者也说者并冲为和则失之矣
林东曰负阴之静而属于背故曰负阴耳
目鼻口在前皆阳动者也故曰抱阳抱则
卷十一 第 11b 页 0401-025.png
在前也阴阳气冲合而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御注曰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阴
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行
而不失其和者其惟圣人乎
碧虚子陈景元曰乃所以有王公之贵耳
颍滨苏辙曰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
莫不贱寡小而贵众大然王公之尊自称
孤寡不谷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王公自以为称
卷十一 第 12a 页 0401-026.png
以至尊至高故取最下最薄而称之也
黄茂材曰水处人之所恶而几于道孤寡
不谷亦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道亦有
可恶乎所谓在瓦甓而愈甚者也然亦何
恶之有
林东曰人所嫌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
为称且安得而有抗争此气之冲虚合而
为和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御注曰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盈
卷十一 第 12b 页 0401-027.png
则必缺益之而损故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物有能减损情欲而
不自矜伐卑以自牧以谦受益如王公称
孤寡不谷之损故有尊贵之益也若俗物
则不然唯好盈满饕餮富贵而危败及之
涑水司马光曰满招损谦受益皆所以去
甚泰就中和
临川王安石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唯其益
谦故损者乃所以为益唯其亏盈故益者
乃所以为损
卷十一 第 13a 页 0401-028.png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
御注曰以强胜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争
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
教父
碧虚子陈景元曰上之强梁者则失群下
之心而覆亡无日矣下之强梁者则为众
所加而颠踬可待矣不得其死谓不得其
寿终也老氏观俗之失道将以为后世法
卷十一 第 13b 页 0401-029.png
知谦损柔弱者必吉贪暴强梁者必凶书
之垂诫以为教父父先也本也
涑水司马光曰亦我教之为众教之父
颍滨苏辙曰世以柔弱为损强梁为益不
知其非也故将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
之曰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强梁妄
之极也人知强梁之不免于死则知妄之
不可为知妄之不可为而后可与语道矣
故曰吾将以为教父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人莫不谓自己
卷十一 第 14a 页 0401-030.png
之所见为是而教人使从亦我须当教人
而于义宜然而后教之
黄茂材曰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情物理
古今皆然当是时儒墨各自名家其为道
虽不同而其教人未尝或异至于以强梁
为戒尤老氏所尚故曰吾将以为教父虽
然其教人者止于是矣而其妙有不言之
旨父不能传于其子子不能受之于其父
岂可得而教人哉
程大昌曰此谓强梁者不得其死古必尝
卷十一 第 14b 页 0401-031.png
有是语而时人已有师之者矣故引人言
以證己教而曰人之所教我亦义教之言
不止我之立教独出于此也既已表发其
语而又尊之以为教父
林东曰人之所教者亦我以理义论而教
之故强梁者去强梁而免死吾将以为教
父我主其教得以制其子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
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卷十一 第 15a 页 0401-032.png
御注曰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实
寓于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兹
所以为有益
碧虚子陈景元曰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
石也天下者汎举也驰骋犹奔竞不息貌
王弼曰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
之故知无为之道而有益于物也
涑水司马光曰太山之溜穿石形之细者
无若微尘然不能入无隙之物唯无有乃
可以入于无间
卷十一 第 15b 页 0401-033.png
颍滨苏辙曰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御
坚柔亦不靡坚亦不病求之于物则水是
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未尝
劳有未尝觉求之于物则鬼神是也是以
圣人唯能无为故能役使众强出入众有
清源子刘骥曰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者寂然不动天下之至柔也无不为
者感而遂通驰骋天下之至坚也以至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天下之至坚其孰能当
之无有者道也无间者虚空无为也经所
卷十一 第 16a 页 0401-034.png
谓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故
无有入于无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广乎其无不容渊乎其不可测故是以知
无为之有益也
黄茂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先无有争之为患也古之真人入
水不濡入火不热无有形之为累也人能
用其至柔造于无有何坚之不攻何往之
不入斯二者非夫无为之功不能至焉
程大昌曰谓柔能胜刚者非曰直致而可
卷十一 第 16b 页 0401-035.png
以必遂也彼以刚来此不与抗常自处于
雌弱而待其有隙之可乘列子固尝谕之
以水矣庄子又尝喻之以风矣此二物者
非不能极其驰骋也然使水而碍山风而
触石其能入乎则驰骋者有时而不得常
遂也若夫超有而无也者生生化化而无
所于待运道物物而莫之或撄则岂守柔
待间者之所能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御注曰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不
卷十一 第 17a 页 0401-036.png
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
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碧虚子陈景元曰圣人观天道之自然而
谨身节用饬容仪以悟物故不言而其教
行若乃有为则滞迹损物既而无为则利
益甚多故知清静简易之道诚南面之至
术则天下希及之也经曰知我者希则我
贵矣
黄茂材曰载籍以来立大功建大业其著
见于有为之迹世有人焉至于不言之教
卷十一 第 17b 页 0401-037.png
无为之益至人君子修于方寸之间及其
成也旁日月挟宇宙挥斥八极之表非夫
有为之功所有髣髴其万一故曰希及之
矣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御注曰非所亲也非所多也
颍滨苏辙曰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于
名与货乎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身与名何者为
卷十一 第 18a 页 0401-038.png
亲而弃身成名可谓至愚者也身止有一
而世间财货至多物常多于身而一身与
多物为敌身先尽而物与货尚多
陈象古曰身者道之本
黄茂材曰天下之所谓名者皆其外物而
乃欲亡吾身以争之是亦不知亲疏者乎
天下之所谓货者何可胜计而乃欲役吾
身以求之是亦不知多寡者乎
得与亡孰病
御注曰烈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
卷十一 第 18b 页 0401-039.png
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赀之躯病
孰甚焉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虚名浮利得之若轻
羽而性命形神亡之若泰山达人校量谁
者是病
涑水司马光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
忘名货二者敦病
颍滨苏辙曰不得者以亡为病及其既得
而患失则病又有甚于亡者惟齐有无均
得丧而后无病也
卷十一 第 19a 页 0401-040.png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得则忧失已失
又何忧也
陈象古曰得不安于亡也
黄茂材曰使其得之不过名也货也而其
亡者身也
程大昌曰名之不亲于身也货之不重于
身也人皆知之然徇物失我者常不暇恤
是特不能权其轻重焉耳老子于此以身
名货三者参观而概评之曰得名货而亡
身与得身而亡名货二者敦病人能用此
卷十一 第 19b 页 0401-041.png
语也对而思之则轻重之衷昭昭然白黑
分矣庄子用其说而伸之曰废一手以得
天下韩侯不为委隋珠以弹一雀世所共
笑则轻重益明矣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黄茂材曰费非谓费其赀财也而费精神
之为损大亡非谓亡其蓄积也而亡性命
之为祸厚凡此数者利害得失灼然甚明
而人不思
林东曰爱之甚则凡可以求之者无所不
卷十一 第 20a 页 0401-042.png
至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必众能无
亡乎
知足不辱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辱莫大于贪
程大昌曰知足之富决不受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陈象古曰虽不欲长久其可得乎
黄茂材曰古之人知止足之戒无如汉之
二疏辞荣还里保其天年而终可谓长久
矣乎曰二疏为免于殆辱则可以为长久
卷十一 第 20b 页 0401-043.png
则未可
程大昌曰无辱无殆故可长久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