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二)--彭耜卷九

卷九 第 130174c 页
卷九 第 1a 页 0400-138.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九      巳四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御注曰汎然无所系故动静不失往来不
 穷左之右之而无不可
 碧虚子陈景元曰汎汎兮满乎太空而无
 所系著者其惟道之体乎或可于左或可
 于右皆逢其原而无所不周者其惟道之
 用乎
卷九 第 1b 页 0400-139.png
 颍滨苏辙曰汎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
 下周旋无不至也
 王雱曰汎然不定一物故用之无所不通
 叶梦得曰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之言
 道以阴阳而老氏之独曰万物负阴而抱
 阳则为之阴阳者谁乎故于此特以左右
 见之左阳也右阴也大道汎兮其无所倚
 故自阴而之阳则可以左自阳而之阴则
 可以右
 林东曰一说以左右为佐佑说老氏书有
卷九 第 2a 页 0400-140.png
 辅万物之自然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颍滨苏辙曰世有生物而不辞者必将名
 之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
 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惟道而
 已
 临川王安石曰万物之资贷以生则亦恃
 之而不辞矣功成而不居巍巍乎其有成
 功荡荡乎民无能名是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万物虽繁道皆
卷九 第 2b 页 0400-141.png
 以无为之妙而成之不以其多而拒之裁
 成万物不以为能
 陈象古曰不言己之能生也不自有其成
 功也
 叶梦得曰万物由乎其间则恃之以生者
 吾固不得辞非我也阴阳也及其功成吾
 亦不得名之有矣名且不得而况于实乎
 黄茂材曰万物之生非道而何故不可得
 而辞生物之功亦为大矣功成而不居其
 功
卷九 第 3a 页 0400-142.png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于小矣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御注曰道复于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于
 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常无欲与
 物交故万物归焉覆露乎万物而不示其
 宰制之功故不为主鼓舞乎群众而莫窥
 其归往之迹故不知主夫道非小大之可
 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者尔
 碧虚子陈景元曰杜光庭曰圣人爱民恤
卷九 第 3b 页 0400-143.png
 物巨细申恩若可名于小矣任物遂性归
 功于天又可名于大矣法道施化布德及
 人鼓以淳和之风被以清静之政忘功不
 有不自尊高故其盛业可大圣德可久以
 其不为大故能成此尊大矣修身之士汎
 然无著若云之无心水之任器可左可右
 随方随圆不滞于常物来斯应鉴物斯广
 不均应用之心利物虽多不矜兼济之德
 仁逮蠢动未始为私众善归宗不为之主
 是能彰非小非大之德无自尊自伐之称
卷九 第 4a 页 0400-144.png
 可以契上真之大道矣
 颍滨苏辙曰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
 王雱曰有意于主则反与物对唯其主万
 物而未尝有意乃所以充塞无外而莫能
 离夫道之为物方其小也未尝不大方其
 大也未尝离小但观者各得其迹而已要
 而言之非小非大不可言传可以意得自
 大则有其大有其大则小矣唯其非大而
 强名以大则真大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不自为大终为
卷九 第 4b 页 0400-145.png
 万物之宗不自为先终为天地之祖
 陈象古曰物由道生不自为主其施甚广
 无欲观妙乃道之几可名于小其朴若全
 万物归己之恩不自恃其功冲而用之物
 莫能测故可名为大
 黄茂材曰道无大小自吾无欲以观之则
 谓之小自物不知所主以观之则谓之大
 圣人体此以游于世岂不为大乎然未尝
 有自大之心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卷九 第 5a 页 0400-146.png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御注曰象如天之垂象无为也运之以健
 无言也示之以文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而民归之如父母故曰执
 大象天下往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群生不
 伤万物不夭民虽有智无所用之何害之
 有安则无危亡之忧平则无险陂之患泰
 者通而治也
 临川王安石曰大象者道之喻执其大则
 为万物之所归向吾能顺性命之理受之
卷九 第 5b 页 0400-147.png
 而不逆故往而不害能安则能平能平则
 能泰善安然后至于平平然后至于泰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无象者大象也
 母之于子也未有母处而子不往就之也
 物来附德犹子归母不害其所利则相蓄
 养和平而安泰也
 达真子曰大象者道之象也然道不可执
 圣人体之固若其执尔圣人体道则为天
 下之所归故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者归往
 之谓也莫足以倾则曰安莫足以险则曰
卷九 第 6a 页 0400-148.png
 平莫足以否则曰泰
 叶梦得曰大象犹大物也恍惚之间有物
 有象其藏深矣不可名以大执而示物然
 后其大者见焉天下始得从之而往吾虽
 受之而未尝见其有物则杂然共处各安
 其性命之情并行而不相悖固未有能害
 之者也是以不失其居则安不违其分则
 平不逆其情则泰
 清源子刘骥曰象者物之始见去道未远
 故以喻道大象者无象之象虚无之真也
卷九 第 6b 页 0400-149.png
 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无而和气归故执
 大象天下往经所谓太虚内神六合朝真
 亦此之谓也以至万物之精华无极之物
 皆来归之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利而
 不害为而不争故往而不害安平泰安则
 安于性命之情平则定乎内外之分泰则
 交通成和而上下与天地同流也
 黄茂材曰道本无象孰得而执然必有主
 之者故天下往焉往者谓其无往而不在
 也太古之时有羲黄在上天下之民含哺
卷九 第 7a 页 0400-150.png
 而嬉鼓腹而游无日不在乎道之中可谓
 安平泰矣又岂有害者哉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
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举谕也夫音乐之和
 人必为之少留馔饵之美客必为之暂止
 乐之佚也耳满而过焉饵之饫也舌味而
 爽焉客之止也主倦而厌焉夫法之初兴
 民皆亲之誉之及其弊也则民畏之侮之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
卷九 第 7b 页 0400-151.png
 而不可以久处觏而多责此言法之用也
 随世污隆滞而久之理必败矣既败岂有
 往而不害者哉既受其害则奚足言其安
 平泰也夫乐佚饵饫则过爽随焉大法一
 弊则畏侮彰焉若夫道之出口淡然无味
 所谓信言不美也清静无为则民乐其性
 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则不知其所之
 矣岂有和悦之声甘美之味而审听咀嚼
 哉
 颍滨苏辙曰作乐设饵以待来者岂不足
卷九 第 8a 页 0400-152.png
 以止过客哉然而乐阒饵尽彼将舍之而
 去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
 又况得而恶之乎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
 悦人而其用不可尽矣
 临川王安石曰夫五味之于口五音之于
 耳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以其悦之于口
 耳之间也唯道之于口则非味而常淡然
 耳惟其不悦于味而视道之无味不悦于
 声而视道之无声则视之不足见听之不
 足闻而其用不可尽矣
卷九 第 8b 页 0400-153.png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乐者音乐也饵
 者饮食也既就而归附乐所以和其心食
 所以养其形内外得所虽过客亦留而不
 去而况其素来处者惟道深远久大其言
 简淡初闻甚淡久之味在其中矣非玄览
 莫能见非听幽莫能闻虽无近利久而用
 之始知无尽
 黄茂材曰张乐设饵过客且止声色嗜欲
 之能悦人如此若夫道出于口则无味视
 于目则无色听于耳则无声然人能得而
卷九 第 9a 页 0400-154.png
 用之其用无穷岂外物可比哉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御注曰此圣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一章先贤解之多端
 皆不条理其说或引孔子曰可与适道未
 可与权或引国家权变为辞近乎纵横之
 说此乃与阴符天机合矣在乎高识变通
 者密用尔
卷九 第 9b 页 0400-155.png
 颍滨苏辙曰未尝与之而遽夺则势有所
 不极理有所不足势不极则取之难理不
 足则物不服然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
 武何异圣人之与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
 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医药巧
 于应病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临川王安石曰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
 而不知反故欲张者必歙欲强者必弱知
 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知白之为明而当
 守其黑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张皆归之
卷九 第 10a 页 0400-156.png
 而不为彼之所歙持之以弱则天下之强
 皆归之而不为彼之所弱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故知机者谨密
 也
 陈象古曰张极必歙强极必弱兴极必废
 与极必夺自然之理也
 清源子刘骥曰物盛则衰物极则反乃消
 息盈虚之常理也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曰
 月尚尔况其他乎此天之道
 黄茂材曰凡物有歙有张有弱有强有废
卷九 第 10b 页 0400-157.png
 有兴有夺有子造化者未尝容心于其间
 如日月寒暑相为往来当其张也必有歙
 之者焉当其强也必有弱之者焉当其兴
 也必有废之者焉当其与也必有夺之者
 焉
是谓微明
 御注曰其未兆为微而其理甚著贤人睹
 而众莫知
 涑水司马光曰知微之明
 临川王安石曰非见机者不能与于此
卷九 第 11a 页 0400-158.png
 达真子曰自其张之微而明其有歙自其
 强之微而明其有弱
 黄茂材曰此理虽明达之者少故谓微明
 林东曰人当见微而知著是谓微明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颍滨苏辙曰圣人知刚强之不足恃故以
 柔弱自处天下之刚强方相倾相轧而吾
 独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伤小者死而吾
 以不校坐待其毙此所谓胜也虽然圣人
 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知势之自然而居
卷九 第 11b 页 0400-159.png
 其自然耳
 达真子曰刚胜柔强胜弱形器之然也柔
 之胜刚弱之胜强道用之然也
 清源子刘骥曰刚强所以胜人胜人则有
 时而力屈柔弱所以自胜自胜则吾往而
 不胜
 黄茂材曰柔未尝求胜刚也而刚者常不
 能屈故曰柔胜弱未尝胜强也而强者常
 不能加故曰弱胜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卷九 第 12a 页 0400-160.png
 御注曰渊者鱼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国
 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
 苦之故不可脱于渊圣人能穷海内而无
 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而天下治
 碧虚子陈景元曰国家之权谋泄漏于民
 下则小夫得以玩弄况奸雄乎
 颍滨苏辙曰鱼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
 以胜物也然方其托于深渊虽强有力者
 莫能执之及其脱渊而陆则蠢然一物耳
 何能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刚强者莫能
卷九 第 12b 页 0400-161.png
 伤也非徒莫能伤也又将以全制其后此
 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鱼惟脱于渊然后
 人得制之圣人惟处于柔弱而不厌故终
 能服天下此岂与众人共之者哉
 临川王安石曰鱼之为物深潜退伏而藏
 于深渊之中而不可脱于渊圣人之利器
 常隐于微妙而不可离于朴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渊者鱼之所以
 存身脱则有钩网之患道者人之所以生
 失者必有祸患之忧又利于国之器藏而
卷九 第 13a 页 0400-162.png
 以息盗机岂可示于外也
 叶梦得曰圣人之于天下也盖亦有运之
 者焉而不可以示人谓之利器吞舟之鱼
 荡而失水则蝼蚁得而制之脱渊之病也
 是故圣人藏其用而不尽古者谓是为神
 故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自伏羲至于文
 王因时之变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使斯民
 由之而不知者皆是物也是以民可使由
 之不可使知之虽吾孔子亦云不知是而
 一二以暴之则民必有伺其间而夺之者
卷九 第 13b 页 0400-163.png
 此三代而下所以诈伪萌生而卒无以胜
 之者欤
 黄茂材曰庖丁为文惠君语解牛之妙提
 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由此观之鱼岂可脱于渊国之利器岂可
 以示人鱼脱于渊必制于人国之利器示
 人必夺于人皆非善刀而藏之者也
 林东曰鱼脱于渊而处陆则死人不可以
 舍福而趋祸国之利器以示人则谋动干
卷九 第 14a 页 0400-164.png
 戈而有伤乎物则亦取祸之道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道之常也湛寂不动
 故曰无为应物而动物皆自用故曰无不
 为夫侯王若能常以虚为心亦以无为身
 持守而不挠者故万物将自从其化也经
 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黄茂材曰道惟无为故能无不为若其有
卷九 第 14b 页 0400-165.png
 为则其为也然矣侯王守此可以使万物
 化万物之化非道敦能然今云将自化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也欤
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
 颍滨苏辙曰圣人以无为化万物万物化
 之始于无为而渐至于作譬如婴儿之长
 人伪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
 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摩故其
 变至有不可胜言者苟其方作而不为之
卷九 第 15a 页 0400-166.png
 动终以无名之朴镇之庶几可得而止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既化而泰民性
 过于泰则动作流荡复以无名之朴镇静
 之民不可得而名状之矣故定
 达真子曰化而欲作道之散也无名之朴
 道之聚也以朴则无名固知化者有名也
 以化而欲作固知朴者不作也由是知镇
 以无名之朴者使有名复归于无名有作
 复归于无作盖以反本之谓也
 清源子刘骥曰性静谓之神神静则万化
卷九 第 15b 页 0400-167.png
 安心动谓之情情动则万化亡非阴阳贼
 之心则使之也故吾将镇以无名之朴天
 真之性道之大原不可得而名故以朴为
 喻镇以无名之朴者必静必清守性之真
 惟寂惟寞体道之原居杳冥之内在恍惚
 之中离形去智不识不知物我兼忘与道
 为一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御注曰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
 化则无为也各正性命则不欲以静天下
卷九 第 16a 页 0400-168.png
 将自正也以道治天下至于各正性命此
 之谓治之至
 颍滨苏辙曰圣人中无抱朴之念外无抱
 朴之迹故朴全而用大苟欲朴之心尚存
 于胸中则失之远矣
 叶梦得曰静者尽性而至命者也夫然天
 下不期而自正矣庄周曰正正者不失其
 性命之情其知静哉
 清源子刘骥曰庄子所谓抱神以静形将
 自正经所谓我好静而民自正皆此之谓
卷九 第 16b 页 0400-169.png
 也
 黄茂材曰朴虽无名若存诸念则是未能
 无欲也古之至人非特于物也无欲其于
 道也亦无所欲淡然自守清静无为天下
 各自正其性命而已吾何欲焉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