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二)--彭耜卷六

卷六 第 130152b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00-004.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     已一
    宋鹤林彭耜纂集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碧虚子陈景元曰圣贤之士钩深致远廓
 然见独而蟠曲才能未尝显耀者故欲远
 害而全身也故曰曲则全聪达明察晓辨
 诸物有大功业立大名声心直如猛矢志
 端如朱弦常枉己屈伏而不自伸者此则
卷六 第 1b 页 0400-005.png
 大直之士也故曰枉则直人以谦卑为本
 易曰地道变盈而流谦盖设象而会意也
 夫陵原川谷之变高下之不常也川谷洼
 下则水流而满之陵原高峻则雨剥而颓
 之人之谦下则众仰德而归之以致其光
 大也夫自尊则众毁而辱及之以致其危
 亡也故曰洼则盈且人有贤才而能支离
 其德弊薄其身则众共乐推而其道日新
 矣故曰弊则新夫少者简易之谓也易曰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卷六 第 2a 页 0400-006.png
 矣西升经曰子得一万事毕又曰丹书万
 卷不如守一故曰少得则夫多者博学之
 谓也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列子曰路多
 岐则亡羊学多方则丧道庚桑子曰万人
 操弓共射一雕雕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
 一生生无不伤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并戒其多也故曰多则惑道生一一者
 道之子谓太极也太极即混元也亦太和
 纯一之气也又无为也夫圣人抱守混元
 纯一之道者谓复太古无为之风也经曰
卷六 第 2b 页 0400-007.png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庄子曰天无为
 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以此可明矣自曲
 则全下六事尚有对治之迹此云抱一无
 为可以兼包之故为天下式
 颍滨苏辙曰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
 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故全
 也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
 之至直也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
 可得矣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弊矣
 而日新之所自出也道一而已得一则无
卷六 第 3a 页 0400-008.png
 不得矣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抱一者
 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馀也故以抱
 一终之
 临川王安石曰方则易挫曲以应之此所
 以能全也直则易折故枉以待之此所以
 能直也海者常处于卑而为百川之所委
 故洼则盈无春夏之荣华秋冬之彫落故
 弊则新少者复本则得矣多者有为则惑
 矣 
卷六 第 3b 页 0400-009.png
 王雱曰至人冲虚其行如水无心于物不
 与物忤故常全也此篇大旨与庄子养生
 主相类
 陆佃曰盖其周旋动止于物无忤与之俱
 往故谓之曲物之变也而天理之在我终
 于完而无缺故谓之全
 达真子曰己虽全也常自以为曲所以求
 全不已则卒至于全矣是则所谓曲则全
 也己虽直也常自以为枉所以求直不已
 则卒至于直矣是则所谓枉则直也犹德
卷六 第 4a 页 0400-010.png
 虽盈也常自以为不足则若其洼知虽新
 也常自以为不明则若其弊以若洼之心
 不已其求则卒至于盈是则所谓洼则盈
 也以若弊之心不已其求则卒至于新矣
 是则所谓弊则新也少则约多则详以道
 散则适于多道聚则归于少是以少则得
 得其道也多则惑惑其道也是以圣人抱
 一为天下式抱一则不离于道为天下式
 陈象古曰一者不繁不乱可以曲可以全
 可以枉可以直可以洼可以盈可以弊可
卷六 第 4b 页 0400-011.png
 以新可以少可以得可以多可以惑夫小
 者大之端暗者明之渐理当然也故圣人
 抱一于数则有增于象则有容不自满假
 先见未萌天下若取以为式则人人合于
 道矣
 叶梦得曰曲则全洼则盈少则得理也即
 其体而言之也枉则直弊则新多则惑势
 也极其变而言之也曲则不忤故全洼则
 不满故盈少则不夸故得此理之必至者
 也枉非以求直而枉之极必直弊非以求
卷六 第 5a 页 0400-012.png
 新而弊之反必新多非以求惑而多之罪
 必惑此势之不得不然者也理势之相成
 或更为终始或迭为得失纷然其不可穷
 而圣人独能济之不与之俱变者抱一也
 前言魂魄之合而曰抱一者一之存乎己
 者也今言理势之杂而曰抱一者一之总
 乎物者也一则万法之所从出故以为天
 下式
 黄茂材曰世皆曲吾与之为曲故能保其
 全人皆枉吾与之为枉故能养其直莫不
卷六 第 5b 页 0400-013.png
 欲盈也孰自处于洼吾能洼乃所以为盈
 莫不欲新也孰自期于弊吾能弊乃所以
 为新为道日损损则少其入道也近故得
 为学日益益则多其去道也远故惑曰全
 曰直曰盈曰新曰得曰惑散之则六敛之
 则一通乎一万事毕又何有于六乎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
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御注曰不蔽于一己之见则无所不烛故
卷六 第 6a 页 0400-014.png
 明不私于一己之是而惟是之从则功大
 名显而天下服故彰人皆取先己独处后
 曰受天下之垢若是者常处于不争之地
 孰能与之争乎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四事皆无为之职夫
 圣人无为何尝显见己之才能则天下自
 然称其明矣故曰不自见故明河上公曰
 圣人虽明不以自见千里之外乃因天下
 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夫能用天下之目
 者亦不自显见之意也音训虽异而其旨
卷六 第 6b 页 0400-015.png
 略同矣且圣人虚静何尝自是而非人盖
 彼我都忘则天下自然称其是而其德彰
 矣故曰不自是故彰且圣人恬澹何尝自
 伐取其德美则天下自然称其功业矣故
 曰不自伐故有功且圣人寂寞何尝自矜
 大其贤贵则天下自然称其有道而长存
 矣故曰不自矜故长
 颍滨苏辙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
 矜皆不争之馀也故以不争终之
 临川王安石曰不自见乃无所不见故常
卷六 第 7a 页 0400-016.png
 明不自是乃无所不是故常彰不自伐则
 善不丧故有功不自矜则不有能故能可
 久矣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书
 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达真子曰如自见其全则以为全足于己
 更不求其全由是故全或至于不能明如
 自是其直则以为直足于身更不求其直
 由是故直或至于不能彰唯不自见其全
 也常以为求全之不足若是则全终至于
 明也唯不自是其直也常以为求直之不
卷六 第 7b 页 0400-017.png
 足若是则直终至于彰也推此二类凡有
 于己者皆不自足于己如虽有功也不自
 伐其功故得其有功己虽长也不自矜其
 长故能得其长盖圣人不自满假凡在于
 此也
 叶梦得曰见字当读为见乃谓之象之见
 夫惟得一故虽晦其迹不自见而反明虽
 藏其用不自是而反彰不伐而有功不矜
 而能长亦由前之为曲全洼盈者天下之
 理同也是以复终之以夫唯不争故天下
卷六 第 8a 页 0400-018.png
 莫能与之争以为万物之变非吾所能执
 及其既定物亦莫能与我竞此不争之效
 也虽万物无不可为争心苟存则虽一法
 无所容措
 黄茂材曰至人之处于世未尝有我也无
 我故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矜夫然故与
 物无争而物亦莫与之争方舟而济于河
 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天下
 孰能与之争乎不自见而明不自是而彰
 不自伐矜有功而长亦其自然之理夫何
卷六 第 8b 页 0400-019.png
 容心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御注曰圣人其动若水以交物而不亏其
 全其应若绳以顺理而不失其直知洼之
 为盈无亢满之累知弊之为新无夸耀之
 迹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致曲而已
 故全而归之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不知
 其尽也是谓全德之人岂虚言哉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圣人独抱守纯一无
 为何尝更有争竞之心哉经曰含德之厚
卷六 第 9a 页 0400-020.png
 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虫兽尚尔况于人乎然而上古有此曲全
 之语岂今日之寓言哉人能行之诚有全
 德之美而归之于身此再三劝励之深旨
 也
 颍滨苏辙曰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
 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
 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
 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
 物我兼全而归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卷六 第 9b 页 0400-021.png
 叶梦得曰知此则循其本而反之所谓曲
 则全者岂虚言哉吾诚先得其全而后归
 于道则由枉而下为可知矣
 黄茂材曰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
 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全于酒犹
 若是况全于天乎古之至人天以其全付
 之还以其全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御注曰希者独立于万物之上而不与物
卷六 第 10a 页 0400-022.png
 对列子所谓疑独是也去智与故循天之
 理不从事于外故言自然
 碧虚子陈景元曰希者疏也易曰吉人之
 辞寡
 涑水司马光曰知道者不言而谕故曰自
 然
 颍滨苏辙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
 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此所谓
 希言矣
 临川王安石曰多言数穷故希言则自然
卷六 第 10b 页 0400-023.png
 陆佃曰夫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
 然者谓之自然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言教出则为迹
 未能因于物情故圣人行不言之教任自
 然之理
 达真子曰道不可闻故听之不闻则名曰
 希希者冥其声之谓也
 叶梦得曰此章明言不足以得道欲得道
 者必即道以求之而道之不行世始有方
 术之士各以其一曲诙诡谲怪违理而叛
卷六 第 11a 页 0400-024.png
 道虽幸或见不旋踵而亡矣
 清源子刘骥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言则
 听乎无声而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自然
 也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御注曰天地之造万物风以散之委众形
 之自化雨以润之任万物之自滋故不益
 生不劝成而万物自遂于天地之间所以
 长且久也飘骤则阴阳有缪戾之患必或
卷六 第 11b 页 0400-025.png
 使之而物被其害故不能久
 碧虚子陈景元曰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
 气之广者莫极乎阴阳阴阳相激天地交
 错尚不能崇朝终日何况人处天地之间
 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而敢纵爱欲任喜
 怒趣取速亡不亦悲乎
 颍滨苏辙曰阴阳不争风雨时至不疾不
 徐尽其势之所至而后止若夫阳亢于上
 阴伏于下否而不得泄于是为飘风暴雨
 若将不胜然其势不能以终日古之圣人
卷六 第 12a 页 0400-026.png
 言出于希行出于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
 不穷世或厌之以为不若诡辞之悦耳怪
 行之惊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飘风骤雨谓不
 常也而况人心岂能常也
 叶梦得曰夫言之不足尚如此
 黄茂材曰道无可言自然而已自然则久
 飘风骤雨非其自然故不能终朝日况于
 人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
 所法也回转而及自然自然之功岂易到
卷六 第 12b 页 0400-027.png
 哉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
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从为也顺也言人为事
 当从顺于道希言爱气永保天和岂可若
 飘风骤雨而不久长也
 颍滨苏辙曰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故曰仁者之过易辞志于仁犹若此而况
 志于道者乎苟从事于道矣则其所为合
卷六 第 13a 页 0400-028.png
 于道者得道合于德者得德不幸而失虽
 失于所为然必有得于道德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圣人从事于自
 然之道不强物情道者同于道有道者可
 与语道德者同于德谓彼此俱造于德则
 可与语于德也失者同于失鸺鹠与枭皆
 以夜为昼则难与辨其谬失也
 叶梦得曰非失之云能得道也因其失而
 正之亦可以得乎道也
 黄茂材曰道至大也有从事于此道则同
卷六 第 13b 页 0400-029.png
 于道德则同于德失则同于失譬之海广
 无不容大无不纳物之在其中也无不各
 得其欲故道者曰吾得之德者曰吾得之
 失者曰吾得之失既以为失矣又焉得曰
 失道而后德则德也者非失而得之乎失
 德而后仁则仁也者非失而得之乎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义与礼也者非失
 而得之乎夫是谓之大同
信不足有不信
 碧虚子陈景元曰仙道贵生鬼道贵终盖
卷六 第 14a 页 0400-030.png
 各以类应也是以信乎道者得其道信乎
 德者得其德不信于道轻忽于德故道亦
 不应德亦无称举之天下岂有信之者哉
 颍滨苏辙曰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
 而疑之于是益以不信夫惟知道然后不
 以得失疑道也
 达真子曰信道足则于道无不信也信德
 足则于德无不信也
 陈象古曰言乱而理寡故人不之信
 黄茂材曰至道甚微信者寡不信者多老
卷六 第 14b 页 0400-031.png
 子重言及此悯世人之愚而欲其信也欤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御注曰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冒进之夫跂望非分欲
 求宠荣虽苟得之有若延颈举踵何能久
 立乎
 涑水司马光曰心有所属故不能两存
 颍滨苏辙曰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
 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
卷六 第 15a 页 0400-032.png
 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亦若是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跨谓不内不外
 跨其两端不一于道也
 达真子曰跂者非立之常跨者非行之常
 而皆性之强矫非动之自然者也
 黄茂材曰跂而欲立必不能立跨而欲行
 必不能行
 程大昌曰足之履地为立跂则腾竦以为
 高随足力所及而更迭以进是之谓步跨
卷六 第 15b 页 0400-033.png
 则展布以示阔贪新失故且将并其能行
 能步者而失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
 御注曰泰色淫志岂道也哉故于食为馀
 于行为赘
 碧虚子陈景元曰弃馀之食适使人恶附
 赘之形适使人丑
 涑水司马光曰皆外竞而内亡
 黄茂材曰自见其见不可与明自是其是
卷六 第 16a 页 0400-034.png
 不可与彰伐者无功矜者不长此皆性外
 事
 程大昌曰露才扬己之谓自见曰子既已
 知则为自是誇其劳者为自伐眩其能者
 为自矜凡此数者不独足己自当又且广
 己造大课其所有甚狭而无助故不明不
 彰无功不长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凡物尚恶之况有道之
 士乎
卷六 第 16b 页 0400-035.png
 叶梦得曰智之不明未必皆能恶也故曰
 物或恶之惟有道者不处岂必知道而后
 能辨也
 程大昌曰见是伐矜有道者不肯指以为
 居也
   有物混成章第一一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御注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合于
 浑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天
 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
卷六 第 17a 页 0400-036.png
 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碧虚子陈景元曰至理湛然而常存故谓
 之有物真道万泒而莫分故谓之混成然
 而混成不可得而知万物由之以生故曰
 有物混成也先天地生者道之元也经曰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庄子曰夫道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此皆标道之大体也
 颍滨苏辙曰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
卷六 第 17b 页 0400-037.png
 去非来善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
 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
 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
 陈象古曰混成大道之喻也道无定象天
 地有形因道而生故先天地之义昭矣
 叶梦得曰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生
 两仪者易也然不直言易而设为太极于
 中者盖言易之生物不可以正名故假太
 极以见则易与太极固未之有分也谓太
 极为生两仪则有易居其上谓太极为生
卷六 第 18a 页 0400-038.png
 于易则未见太极之有间故寄之曰有则
 易为无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
 天地生于混成而混成者亦自有所生也
 然不显言其生而虚生生者于上亦以生
 生者不可以正名
 黄茂材曰有物果何物也先天地而生天
 地者也
 林东曰有物混然而成则包含万象圭角
 不露皆所以想像道之体质也必也先天
 地而生言是道之有自来也远矣或以为
卷六 第 18b 页 0400-039.png
 道在太极之先则非止在天地先也亦言
 其来也远之意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
 御注曰寂兮寥兮则不涉于动不交于物
 湛然而已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万物恃之
 以生
 碧虚子陈景元曰杳冥空洞无象无质故
 曰寂寥大块卓然无物可比妙道廓然何
卷六 第 19a 页 0400-040.png
 物偶对故曰独立物虽千变万化出生入
 死而妙道未尝迁故曰不改且道之用也
 散则冲和之气遍于太无敛则精纯之物
 藏于黍粟周流六虚应用不穷故曰周行
 而不殆夫物无大小皆仰于道得之则全
 离之则殒生之成之咸有所赖故曰可以
 为天下母
 颍滨苏辙曰寂兮无声寥兮无形独立无
 匹而未尝变行于群有而未尝殆俯以化
 育万物则皆其母矣
卷六 第 19b 页 0400-041.png
 达真子曰致虚极则曰寂广远极则曰寥
 此有物混成之体也
 陈象古曰母取其始生万物也
 叶梦得曰寂寥之中独立而周行者彼亦
 不过动静之两间尔学者多不能明寥之
 义与寂同为静非也古者谓大风之声为
 寥吹万窍而怒号者寥能覆之则安得为
 静乎寂言静也寥言动也惟寂故能独立
 而不改惟寥故能周行而不殆此其所以
 能母天下者也
卷六 第 20a 页 0400-042.png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
 御注曰运而不留故曰逝应而不穷故曰
 远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之中体
 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易所谓
 以言乎远则不御也动者静作者息则反
 复其道不离乎性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
 而正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凡物之大皆有边际惟
 道之大无穷无极往无涯畔故云大曰逝
卷六 第 20b 页 0400-043.png
 愈逝愈远莫究其源故云逝曰远虽远出
 八荒之外逐之不逮而收视反听湛然于
 方寸之间若鉴之明应而不藏故云远曰
 反反复也
 颍滨苏辙曰道本无名圣人见万物之无
 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见万物之莫能加也
 故强为之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
 也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
 则远不及矣虽逝虽远然反而求之一心
 足矣
卷六 第 21a 页 0400-044.png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不可名字而强
 名曰道也道非大小既强名之不可不谓
 之大矣逝者往也道不止于大又能逝而
 遍于万物既以谓逝则无往不周虽曰远
 未尝离本故曰返
 清源子刘骥曰不可得而名故吾不知其
 名以其万物之无不由也故字之曰道以
 其万物之莫能加也故强为之名曰大自
 大而求之则测之益深穷之益远故曰逝
 自逝而求之则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卷六 第 21b 页 0400-045.png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故曰远虽远至六合
 之外无穷无尽然反求诸己不离乎方寸
 之中故曰反
 林东曰字曰道强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
 而称之也不特如是其大大则直块然一
 物矣大而又能逝逝而远远而又反则非
 泛然无统虚无荒唐之说甚矣反之一宇
 见大道之道与吾儒不隔蝇翼或者不可
 以老氏孔子差殊观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卷六 第 22a 页 0400-046.png
处一焉
 御注曰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无
 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亦
 大
 碧虚子陈景元曰王者黔黎之首不敢与
 天地道为比故云亦也域中有四大者谓
 道天地王也域者限域也夫道大包宇宙
 细入秋毫或超象外或处域中自地而上
 皆属于天苍苍之谓也天在地外地处天
 内王者人伦之尊居九州之间此皆处于
卷六 第 22b 页 0400-047.png
 域中故曰域中有四大也而又王者参天
 地之道而秉万物之权于四大之中预其
 一焉庄子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
 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故曰王居其一焉
 颖滨苏辙曰由道言之则虽天地与王皆
 不足大也然世之人皆知三者之大而不
 信道之大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无不化育故曰
 大无不覆焘故曰大无不持载故曰大人
 者三才之一非君何以统制域者谓限制
卷六 第 23a 页 0400-048.png
 之名虽有名而无边际之实范围万物者
 也凡言天则造物可知矣凡言地则成物
 可知矣凡言王则人道可知矣灵秀智力
 莫出于人而王统之大也
 清源子刘骥曰王亦大者王指人心而言
 之经所谓心为国主五藏王是也人心潜
 天而天潜地而地俛仰之间再抚四海恍
 惚之际经纬万方亦可谓大矣故域中有
 四大而王处一焉此使人知自贵自爱而
 不陷溺其良心也
卷六 第 23b 页 0400-049.png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戒王者当法象二仪
 取则至道而天下自然治矣夫王者守雌
 静则与阴同德其所载无私是法地也又
 不可守地不变将运刚健则与阳同波其
 所覆至公是法天也复不可执天不移将
 因无为则与道同体其所任物咸归自然
 是法道自然此谓王者之法天地则至道
 也非天地道之相法也宜察圣人垂教之
 深旨不必专事其空言而已矣
卷六 第 24a 页 0400-050.png
 颍滨苏辙曰故以实告之人不若地地不
 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
 复性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人与地近形著
 而位分故法则于地而知刚柔之分地静
 而承顺法则于天清明刚健崇高至极而
 未能混于无形故法于道也道无可法自
 然而已
 达真子曰道也者固无所法也以其相因
 而相成相继而相用固若其法尔王者能
卷六 第 24b 页 0400-051.png
 尽人道以人道之施为则应于地故人法
 地也以地道之化养则应于天故地法天
 也以天之运用则应于道故天法道也以
 道之充塞则应于自然故道法自然也然
 则有物混成之初信以为天下之母矣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