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 130143b 页
卷五 第 1a 页 0399-122.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五 恃八
宋鹤林真逸彭耜纂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御注曰在宥天下与一世而得淡泊焉无
忻忻之乐而亲誉不及无悴悴之苦而畏
侮不至莫之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
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太上者谓大人也大人
即太古无名号之君也所谓上德不德者
卷五 第 1b 页 0399-123.png
也其德无上可加故曰太上虽有君位而
不以尊自称任物自然而各正性命故其
教无为其治无迹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
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道但知有君上而
已谓帝何力于我哉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上古纯质虽知
有君简静无为上下恬淡各安其所
叶梦得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下知有之
知其临我者吾君而已民未见德则莫知
何有于我也
卷五 第 2a 页 0399-124.png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
御注曰泽加于民法传于世天下爱之若
父母故亲之贵名起之如日月故誉之此
帝王之治亲誉之迹彰而大同之道亏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之举天下以赏
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沮诸
侯有问鼎大小轻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窃
宝玉大弓如阳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清源子刘骥曰其次以有为治天下其德
可亲其功可誉故亲之誉之不能兼忘天
卷五 第 2b 页 0399-125.png
下也又其次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
之又其次则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侮之
黄茂材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相濡以沬不如相忘于江湖今也太上之
道乃知而有之是未能至于相忘也故为
下其次亲之誉之亲之者以其貌誉之者
以其言夫道岂声音笑貌为哉又其次畏
之侮之畏之者畏其高而难行侮之者侮
其近而无甚异其去道益远矣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卷五 第 3a 页 0399-126.png
御注曰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此
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
民始疑信不足故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心之有孚之谓诚言
而可复之谓信且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
天下危今既权诈聿兴欺罔并起君信不
足于下故下有不信之心而应其君矣夫
上之化下也如止水明鉴之接形容而理
无差焉王弼曰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
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
卷五 第 3b 页 0399-127.png
自然之道也
颖滨苏辙曰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
矣惟不自信而加之仁义重之刑政而民
始不信矣
清源子刘骥曰于是愚智相欺上下相疑
天下每每大乱罪在好智以其信道之心
不足所以有不信之祸也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自亲誉而下已丧其
太上无为之化而不能复其淳古之风犹
卷五 第 4a 页 0399-128.png
其贵重言教执守陈迹以为化方虽然失
道远矣不犹愈于忽言不信而致犯上作
乱乎夫有道之君垂拱而居无为故功业
成而不有矣憺默而教清静故事务遂而
忘知矣民皆淳朴无所妄为谓我之自然
而然也故亲誉畏侮之心于何而有哉
叶梦得曰号令教戒无非言也欲以是为
信可乎上不以情示之下下亦不以情报
之上上下交相疑而不信其衰为已甚而
人犹以其言为贵末流之弗悟也如此将
卷五 第 4b 页 0399-129.png
以反之必使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自然
虽欲亲誉之而不能则可以复乎太上之
世矣颂尧之德曰荡荡乎无能名巍巍乎
其有成功而本之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夫天何为者哉穹然在上而物无所归德
则所谓荡荡乎民无能名者乃所以谓我
自然者也
清源子刘骥曰徒贵圣人之言不知圣人
之道圣人以道莅天下使民迁善远罪日
改月化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功
卷五 第 5a 页 0399-130.png
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此太上之治也
林东曰犹者迟而难之也其贵言之谨也
如此盖以言之不轻出诸口必欲取信于
民而无待于告谕也如所谓太古涂民耳
目非缪悠荒唐之说乃使民不役于耳目
其效见于心之相信云尔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御注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
后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而去道远矣韩
卷五 第 5b 页 0399-131.png
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乃以仁义为定名
道德为虚位老子之小仁义其见小也庄
子所谓蔽蒙之民
碧虚子陈景元曰仁义生乎不足是犹泉
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
如相忘于江湖
颍滨苏辙曰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
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必见矣
清源子刘骥曰纯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
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卷五 第 6a 页 0399-132.png
黄茂材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老子方将
摆去人累而与造物者游故不言仁义非
恶仁义恶夫徇仁义而不知大道者杨子
云乃谓其搥提仁义非也老子虽不言仁
而好言慈虽不言义而好言果果者义之
异名慈者仁之殊号
程大昌曰庄子曰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
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
以为仁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夫至德
之世即大道未废之时也端正相亲其为
卷五 第 6b 页 0399-133.png
仁义也大矣特未立此名则亦不著其迹
故道见而仁义不见焉耳自有易以来创
法立则凡阴阳刚柔之效乎事者圣人因
其实而命之曰如是而为仁如是而为义
仁义立而道之无者皆著于有如元气播
于阴阳人知其为阴阳而不复见其为元
气矣庄子固尝明言之矣曰道德不隐安
取仁义由其言而推之则分大道以为仁
义信其破全为散矣
智慧出有大伪
卷五 第 7a 页 0399-134.png
碧虚子陈景元曰理势然也
颍滨苏辙曰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万物
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颍滨苏辙曰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
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而独称舜无瞽叟
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逄比干
无桀纣也
黄茂材曰六亲不和而后舜以孝名国家
昏乱而后比干以忠显大道既裂儒墨相
卷五 第 7b 页 0399-135.png
攻而后老子之书出使天下常如太古鸿
荒之世吾知老子昩昩然莫知其影响何
书之可作哉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御注曰道之与性一而不杂离道为德是
名圣智绝而弃之与道同体则各安其性
命之情其利博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河上公曰五帝画象仓
颉造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之治也庄子
卷五 第 8a 页 0399-136.png
曰去小智则大智明经曰以智治国国之
贼
颍滨苏辙曰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
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世之人不
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以巧胜
物者也于是驰骋于其末流而民不胜其
害矣故绝圣弃智则民利百倍
临川王安石曰所以返朴也
达真子曰大道废故能举其道者则为圣
能知其道者则为智是圣智因道废而名
卷五 第 8b 页 0399-137.png
也方道无不举则圣之名可以绝道无不
明则智之名可以弃道于天下无不举无
不明则民无不利者也故曰民利百倍又
名圣者为其有不圣也名智者为其有不
智也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道之真以治身则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圣智
仁义犹当绝而弃之况其他乎
黄茂材曰古之士也从事于道是非都忘
有无俱遣悠然乐于放旷之野圣智无所
卷五 第 9a 页 0399-138.png
施况仁义乎仁义无所用况巧利乎夫如
是故一身妙用随取而有故曰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御注曰民将反其性而复其初不独亲其
亲子其子其于孝慈也何有
碧虚子陈景元曰是欲人全其性命
颍滨苏辙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
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
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
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
卷五 第 9b 页 0399-139.png
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
黄茂材曰孝慈民之性也累尽性复故曰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御注曰为机变之巧有欲利之心是皆穿
窬之类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擿玉毁珠焚符破玺使
民朴鄙而盗自止
颍滨苏辙曰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
也二者非以为盗而贼盗不得则不行故
卷五 第 10a 页 0399-140.png
绝巧弃利则盗贼无有
叶梦得曰利富之也孝慈教之也盗贼禁
其为非也而不知天下由是而愈乱
黄茂材曰戕天和而伐本真者一切销去
故曰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御注曰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弥文
及其弊也以文灭质文有馀而质不足天
下举失其素朴之真而日沦于私欲之习
老氏当周之末方将祛其弊而使之返本
卷五 第 10b 页 0399-141.png
故攘弃仁义绝灭礼学虽圣智亦在所摈
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
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环救文者莫若质故
令有所属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
涑水司马光曰属著也圣智仁义巧利皆
古之善道也由后世徒用之以为文饰而
内诚不足故令三者皆著于名而丧其实
颖滨苏辙曰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
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圣智
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
卷五 第 11a 页 0399-142.png
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
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
利之极也
黄茂材曰三者圣智也仁义也巧利也皆
性外事特其文尔不足以为道故令有所
属者属于道也
程大昌曰其属之之地即朴素而节私欲
卷五 第 11b 页 0399-143.png
者是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临川王安石曰不言守素而言见素不言
返朴而言抱朴不言无私而言少私不言
绝欲而言寡欲盖见素然后可以守素抱
朴然后可以返朴少私然后可以无私寡
欲则致于不见所欲也
陈象古曰少私寡欲绝弃之机要也
黄茂材曰至道无华朴素而已所见者素
其见无非道矣所抱者朴其抱无非道矣
卷五 第 12a 页 0399-144.png
私可以无何少之云欲可以绝何寡之云
见素抱朴为上智言少私寡欲所以诱进
中下之士者也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御注曰任其性命之情而乐故无忧
碧虚子陈景元曰今之学者糟粕而已矣
所言绝学者非谓其绝灭不学也谓守其
自然之性也
颍滨苏辙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
卷五 第 12b 页 0399-145.png
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其所未闻积之不
已而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故曰绝学无
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至人无学我即
道也即我是道又何学也理畅无亏又何
忧也
达真子曰凡学者学其所未至也未至其
道则心不能无累有累所以有忧也既至
其道则心无累无累所以无忧也道至于
无忧故无所用学焉是以言绝学无忧
卷五 第 13a 页 0399-146.png
叶梦得曰不学则道无所入见道则学无
所用
清源子刘骥曰方其为学则日益闻见理
有所未穷意有所未得能无忧乎及其为
道则日损无视无听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而无不为则乐天知命故绝学无忧
黄茂材曰天地万物之理欲以一人之智
穷其所不可穷其忧多矣
林东曰舍本性而外求道别有所谓学皆
外也惟于绝学则无有忧者率性而自得
卷五 第 13b 页 0399-147.png
非学此又学彼之忧劳乎其心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御注曰唯阿同声善恶一性小智自私离
而为二达人大观本实非异
碧虚子陈景元曰唯者恭应也唯声低所
以为恭为礼阿者慢应也阿声高所以为
慢为野夫以名教言之则唯恭而阿慢以
理论之皆应声也今为善者无近名名极
则害身为恶者无近刑刑极则残生故善
之与恶非道之实乃外物耳既皆外物则
卷五 第 14a 页 0399-148.png
相去奚异哉古本作美之与恶如上章天
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颖滨苏辙曰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
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而言矣
而况善恶之相反乎夫惟圣人知万物同
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彘
皆非其实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辨敦知其
相去几何哉
刘泾曰庄子曰所美为神奇所恶为臭腐
神奇化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何则善
卷五 第 14b 页 0399-149.png
恶之间不能以寸近取诸身则唯应阿应
同出一声何以唯为恭以阿为慢善恶之
殊何异此乎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同为应答何争
恭慢造善为恶皆是劳心
达真子曰唯阿者因其世薄而分之也善
恶者因其真丧而别也方世之薄人生其
慢焉则以唯者为恭阿者为慢方真之丧
则能修者为善不修者为恶然改阿为唯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故唯之与阿相去几
卷五 第 15a 页 0399-150.png
何改恶为善者非不能也是不修也故善
之与恶相去何若
黄茂材曰庄子亦尝以臧谷亡羊发明此
理学者宜致思于善恶不到之处何物可
名若直以为恶与为善同是率天下而入
于恶非老子意
程大昌曰唯为主善阿为导谀
林东曰善与恶不翅霄壤今谓之相去何
若急欲恶人之复于善如唯阿之相去几
何也
卷五 第 15b 页 0399-151.png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御注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
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至人冥心妙道绝学
无忧虽忘善恶于胸中必顺唯阿于形外
既而身处人间世岂不修其德乎故唯阿
之礼不得不遵善恶之戒不可不畏其惟
蕴道之深者乎
颍滨苏辙曰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
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
卷五 第 16a 页 0399-152.png
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
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
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
婴于物者其心而已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全身远害安得
谓之不畏
黄茂材曰人有所畏亦有所喜畏其所畏
而不喜其所可喜何也人之所畏乌可不
畏若其所喜吾亦从而喜之则是同于流
俗
卷五 第 16b 页 0399-153.png
荒兮其未央哉
碧虚子陈景元曰央中也止也
临川王安石曰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此老君处世之
时所睹之事也
达真子曰如田之荒以其为草所蔽人之
性为物所蔽固不异此
叶梦得曰此非言之所能穷故曰荒兮其
未央哉
黄茂材曰荒如禽荒色荒之荒
卷五 第 17a 页 0399-154.png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碧虚子陈景元曰世人因学致伪逐境失
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心目所经外境
方盛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
碧虚子陈景元曰孩笑貌
颍滨苏辙曰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
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
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
卷五 第 17b 页 0399-155.png
之未能孩也
黄茂材曰众人慕乐如此我则怕然不动
乘乘兮若无所归
碧虚子陈景元曰乘乘若虚舟之东西而
无所归止
临川王安石曰乘乘若无所归者以其游
心于无何有之乡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乘万物而游无
所系著
陈象古曰乘乘厚重貌守真抱朴满而不
卷五 第 18a 页 0399-156.png
盈
清源子刘骥曰婴儿居不知所为行不知
所之乘乘兮如虚舟之东西
程大昌曰众人舒泰如享备味如览胜会
我方揣切其未尝发见者如婴儿之从騃
而冥无所知甚言不晓世人趋乐之故也
故继之曰乘乘兮若无所归宿也
众人皆有馀
御注曰其在道曰馀食赘行
碧虚子陈景元曰饕餮富贵之间谓其心
卷五 第 18b 页 0399-157.png
有馀乐
颍滨苏辙曰众人各自以为有馀
刘泾曰性无馀欠所谓有馀皆分外也
陈象古曰有馀自盈满也
我独若遗
碧虚子陈景元曰知轩冕之去来如寄故
独忽之若遗忘耳
刘泾曰若遗非诚遗也以不足爱吝为怀
而已不学者所谓诚遗也至人非不学盖
缘俗学滋蔓特可以绝救之耳
卷五 第 19a 页 0399-158.png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人皆自谓我有
馀而我独遗忘若无物也
叶梦得曰认之则有馀弃之则若遗
黄茂材曰众人皆有馀其盈溢于富贵骄
奢如此我则若遗且如愚焉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御注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纯纯兮
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兹谓大智
颍滨苏辙曰若愚而非愚也
刘泾曰众人务学作智我独绝焉则愚人
卷五 第 19b 页 0399-159.png
而已
程大昌曰纯纯乎无所能解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御注曰同乎流俗则昭昭以为明而其明
也小察察以为智而其智也凿遗物离人
而傲睨于一世之习则惛然若亡而存闷
然若钝而利世俗岂得而窥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昭昭光耀自衒貌察察
严明貌闷闷宽裕貌或作惛惛昩昩貌庄
子曰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卷五 第 20a 页 0399-160.png
颍滨苏辙曰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
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俗人昭昭极智
虑而察物惟恐其不显不彰不知不闻也
我独若昏我独事事不知若昏愚而无识
者也察察谓尽物而不容也
黄茂材曰俗人昭昭以其好于声名我则
昏昏俗人察察以其竞于机巧我则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
御注曰渊静而性定道之全体变动而不
卷五 第 20b 页 0399-161.png
居道之利用
碧虚子陈景元曰莫测其深故曰海而又
应变之道莫定其方若流波之漂扬而似
无所止著一本作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言至人容仪忽然晦昩似其尸居其心寂
静无所系絷故似无所止亦通
达真子曰澹者泊然而大也飂者旷然而
通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御注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
卷五 第 21a 页 0399-162.png
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传曰心
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古者谓都为美谓野
为鄙
刘泾曰以用也众人之学所谓有用而已
亦安知无用为有用哉顽鄙是也鄙野也
野人不学无用故也
黄茂材曰高才绝智孰不求为时用我独
顽似鄙凡此数者不喜其所可喜自足于
道而已
程大昌曰甚言世人趋末而不知有本也
卷五 第 21b 页 0399-163.png
林东曰众人皆以才智为世用而我独顽
鄙无益于世以见众人离道为甚远而我
之体道为甚谨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御注曰婴儿慕驹犊从惟道之求而已夫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万物资焉有母之
意惟道之求此所以异于人之失性于俗
碧虚子陈景元曰或曰老氏以和光同尘
为务此篇何独彼我之说云云曰此岂至
人之本意哉盖不得已而言之也夫至人
卷五 第 22a 页 0399-164.png
所行何尝有异自是世俗动静相反因垂
言立教故有彼此之云尔
颍滨苏辙曰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
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
食于母而已
刘泾曰婴儿以母为本道本也学末也此
所以异也然圣人不尚异而独异者此篇
主绝学为辞方俗学之溺如此则非异俗
无以救俗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众人求物于外
卷五 第 22b 页 0399-165.png
我独食气于内气为母神为子神不离气
气不离形子母相随绵绵上下久而自定
闭之非也此简易摄生之要也
达真子曰众人所求者以外不以内以末
不以本是反求食于子而不求食于母也
陈象古曰异于人不同众人之所学故也
黄茂材曰母者道也经曰有名万物之母
是也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卷五 第 23a 页 0399-166.png
御注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物得以生谓之
德道常无名岂可形容所以神其德德有
方体同焉皆得所以显其道
颍滨苏辙曰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
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推之则众
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也
临川王安石曰孔德孟子所谓盛德是也
故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盖惟道是
从则孔德之容矣
叶梦得曰德之为言得也道不可见而德
卷五 第 23b 页 0399-167.png
有可得故道无容而德有容
林东曰失道而后德德则有形容之可见
也况于盛德之容乎况于众有之美者乎
凡此之容此之美皆自道出道虽不可形
容乃著见于孔德之容众有之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御注曰道体至无而用乃妙有所以为物
然无非道恍者有象之可况惚者有数之
可推所谓有者疑于无也故曰道之为物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道者杳然难言故视
卷五 第 24a 页 0399-168.png
听不能闻见何物之可谓耶今言物者盖
因强名以究妙理故曰有物混成亦称道
之为物也恍似有也在有非有惚似无也
居无非无居无非无乃即空是色也在有
非有乃即色是空也
临川王安石曰道非物也然谓之道则有
物矣恍惚是也
陈象古曰恍惚不可定名之谓也
黄茂材曰恍者阳也惚者阴也道惟阴阳
而已不谓阴阳而谓恍惚者升降消长之
卷五 第 24b 页 0399-169.png
理交感契合之情恍恍惚惚不可指名惟
心能得之故其字从心
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
御注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物恍惚之
中象物斯具犹如太空变为雷风犹如大
块化为水火以成变化以行鬼神是谓道
妙
碧虚子陈景元曰象者气象也物者神物
也即庄子所谓真君今之所谓性者也
陆佃曰太始者形之始故曰其中有象太
卷五 第 25a 页 0399-170.png
素者质之始故曰其中有物
叶梦得曰恍惚非二境象物非二类也
清源子刘骥曰恍惚者在有非有在无非
无惚兮恍其中有象经所谓大象无形者
是矣恍兮惚其中有物经所谓有物混成
者是矣恍惚之中有物与象所谓无状之
状无物之象也
窈兮冥兮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御注曰窈者幽之极冥者明之藏窈冥之
中至阴之原而天一所兆精实生焉精者
卷五 第 25b 页 0399-171.png
天德之至正而不妄故云甚真一而不变
故云有信
碧虚子陈景元曰窈兮深远貌冥兮寂默
貌其中蕴乎纯粹之精畜乎自然之信其
精非伪故曰真其化应时故曰信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寂然无形今感
之立应信莫过此春生秋煞夏炎冬凛未
尝差忒答响若谷现形如鉴岂不谓之信
也
黄茂材曰阴阳至妙窈冥难睹阴中之阳
卷五 第 26a 页 0399-172.png
是谓阳精阳中之阴是谓阴精故曰其中
有精阳之精者为真阳阴之精者为真阴
故曰其精甚真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时日
晷刻必至无差故曰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然哉以此
御注曰众甫之变日逝而不停甚真之精
常存而不去圣人贵精故能阅众甫之变
而知其所以然无思也而寂然无为也而
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思为之端
卷五 第 26b 页 0399-173.png
起而功业之迹著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
与于此
颍滨苏辙曰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
不去名之唯未尝去故能以阅众甫之变
也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圣人之
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
去故也
陆佃曰生者有生生者自太易至于太素
所谓生生者也然生生者未尝生未尝无
故能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也所
卷五 第 27a 页 0399-174.png
谓其名不去常名是也夫众美者有生而
吾体不生众美者有化而吾体不化故能
名以阅之也庄子曰神奇复化臭腐臭腐
复化神奇神奇者众甫也
清源子刘骥曰亘万世而无弊充一性而
常存故曰不去众美之变日逝而不停甚
真之精常存而不亡所以披阅众甫之死
生终始也
黄茂材曰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名
即道也故为万物之母时虽变而无常名
卷五 第 27b 页 0400-004.png
常存而不已甫美也天地之大人物之众
昆虫草木之微莫不具有此美舍此皆非
道也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