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二)--彭耜卷四

卷四 第 130132c 页
卷四 第 1a 页 0399-058.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四      恃七
    宋鹤林真逸彭耜纂集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御注曰宠者在下贵者在上居宠而以为
 荣则辱矣处贵而以为累则患莫大焉
 碧虚子陈景元曰宠者谓富贵庆赏诸吉
 也辱谓贫贱刑罚诸凶也夫达道之士以
 形骸为逆旅生死如赘痈不荣通不丑穷
 知轩冕之去来乃外物之寄托岂有宠辱
卷四 第 1b 页 0399-059.png
 系怀而可惊怛哉此谓中人耳中智之士
 则处安而虑危得宠而知辱故皆如惊者
 戒慎之深也夫心之感动异于震惊故谓
 之若惊世俗趋末则惊辱中智观本故惊
 宠贵者尊爱之称大患者轩冕宝货外物
 养身之属也且至人知身非我有而尚外
 之况尊爱他物乎今世之人谓轩冕宝货
 可以资生故贵之如身而不知身之与物
 皆是大患之本不足贵也
 陆佃曰宠所以为辱贵所以为患何也曰
卷四 第 2a 页 0399-060.png
 宠之与贵皆外物者也外物非吾所有而
 有之此所以为大患大辱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以宠辱为重甚
 于性命
 叶梦得曰宠辱者视宠犹辱也贵大患者
 以贵为大患也惊者猝然遇之而骇者也
 身者忧患之所从生而不欲有者也常物
 之情得其所欲则顺而安非其所欲则逆
 而骇故世不惊于宠而惊于辱宠之过必
 辱辱之复必宠视宠犹辱而若惊者知宠
卷四 第 2b 页 0399-061.png
 之必有辱也贵者人之所尊也贵贱无常
 分有贵而贱者争生灭无定形有身而偶
 者敌视贵为患而若身者知贵之必有贱
 也
 黄茂材曰宠人所荣也在道则为可辱贵
 人所欲也在道则为可患自古以来因宠
 贵之极陷于祸败者何可胜数譬之牺牛
 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
 求为孤犊而不可得则夫所谓宠贵者岂
 不可辱可患乎
卷四 第 3a 页 0399-062.png
何谓宠辱宠为下
 碧虚子陈景元曰开元御本作宠为下言
 人得富贵庆赏者恃宠而骄盈则生祸因
 宠获祸则宠为辱本故曰为下河上公本
 作宠为上辱为下于义完全而理无迂阔
 皇甫谧本亦作宠为上辱为下言以得为
 上失为下也
 颍滨苏辙曰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
 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辱为下者是也
 若知辱生于宠则宠顾为下矣
卷四 第 3b 页 0399-063.png
 陆佃曰可得而宠者下也
 刘泾曰宠人者为上则宠于人者为下矣
 孟子曰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御注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之理物之傥来
 寄也寄之其来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为
 悦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为忧今寄
 去则不乐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
 能勿惊乎
 碧虚子陈景元曰世俗据其富贵操之则
卷四 第 4a 页 0399-064.png
 慄舍之则悲未达得失之非我故皆惊慑
 也中智之士知祸福循环得其宠荣必有
 悴辱故戒之持胜如失之惊也
 临川王安石曰得失若惊此宠之所以为
 辱也
 黄茂材曰宠于人则服役于人其得也在
 人而不在我故得亦惊其失也在人而不
 在我故失亦惊夫在我者大泽焚而不能
 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
 不能惊又何有于得失哉
卷四 第 4b 页 0399-065.png
何谓贵大患若身
 御注曰据利势擅赏罚作福威天下畏之
 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谓贵矣圣人则不
 以贵自累故能长守贵而无患譬如人身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通于大同则无
 入而不自得也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
 而不能忘势以形累心故丧心而不能忘
 形其患大矣
 刘泾曰前章言五色声味驰骋田猎难得
 之货交攻其内外所谓大患也而患本于
卷四 第 5a 页 0399-066.png
 有身无是身则无是患矣而身者委形于
 造物则安能必无哉今享天下之贵则事
 天下之事将膻行以悦人蒿目以忧世其
 患可胜言哉庄子曰夫贵者夜以继日思
 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世俗不知宠为
 致辱之大患而返贵重致辱之患如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御注曰人之生也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
卷四 第 5b 页 0399-067.png
 焉吾谁能为亲认而有之皆惑也体道者
 解乎此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人所以有大患者谓
 其有身也且人之身无羽毛以禦寒暑必
 将资物以为养而贪生太厚者动入死地
 若能外其身不以身为身忘其心不以心
 为心冥乎造化同乎万物使行若曳枯木
 坐若聚死灰则向之宠辱大患何缘及之
 又曰无者忘也外也或以无身为灭坏空
 寂者失老氏之宗旨矣
卷四 第 6a 页 0399-068.png
 颍滨苏辙曰性之于人生不能加死不能
 损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
 入金石凡物莫能患也然天下常患亡失
 本性而惟身之贵爱身之情笃而物始能
 患之矣生死疾病之变攻之于内宠辱得
 失之交撄之于外未有一物而非患也夫
 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
 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无
 累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我因何能致大
卷四 第 6b 页 0399-069.png
 患为有此身为致患之本又何况身外更
 有不能舍弃重于身者乎
 清源子刘骥曰人之有身饥渴寒暑生老
 病死莫非患也故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谓无身者外
 生死遗祸福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若然者体合大道
 心同太虚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
 乎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
卷四 第 7a 页 0399-070.png
下若可托天下
 御注曰天下大器也非道莫运圣人体道
 天下乐推而不厌其次则知贵其身而不
 自贱以役于物者若可寄而已知爱其身
 而不自贱以困于物者若可托而已
 涑水司马光曰夫贵重天下者天下亦贵
 重之爱利天下者天下亦爱利之未有轻
 贱残贼天下而天下贵爱之者也故圣人
 之贵爱天下所以贵爱其身也如此则付
 以大器必能守之
卷四 第 7b 页 0399-071.png
 颍滨苏辙曰人之所以骛于权利溺于富
 贵犯难而不悔者凡将以厚其身耳今也
 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
 至矣如此而以天下子之虽天下之大不
 能患之矣
 陈象古曰恃贵有已而为天下非寄天下
 之要也恃爱有己而为天下非托天下之
 要也故曰若可寄若可托言若则不可寄
 不可托之义也
 叶梦得曰不贵其贵而贵其身虽得天下
卷四 第 8a 页 0399-072.png
 而不敢执视之犹逆旅兹非可以寄天下
 者乎不爱其宠而爱其身虽有天下而不
 敢任处之犹蘧庐玆非所以托天下者乎
 黄茂材曰人不知贵其身者以天下为重
 而以身为轻尔故不知贵其身人不知爱
 其身者以天下为大而以身为小尔故不
 知爱其身老子之道以身为天下可贵可
 爱者皆在身彼天下特其外物故可寄托
 焉
 林东曰达人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
卷四 第 8b 页 0399-073.png
 至有身者以其不能忘身也忘身则无身
 而亦无患若舜有天下而不与尧之非心
 黄屋则几矣贵与爱寄与托则一意辞势
 互换然耳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碧虚子陈景元曰无形之形天地以生谓
 之夷无声之声五音以始谓之希无绪之
 绪万端以起谓之微此皆先贤举其进道
卷四 第 9a 页 0399-074.png
 之方也若夫能忘其视听冥其循抟混一
 都无则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颍滨苏辙曰此三者虽有智者莫能诘也
 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所谓一者性
 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
 物构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
 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
 若推而广之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
 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大象平夷无色
卷四 第 9b 页 0399-075.png
 可见大音希声默不可听冲妙无形虚不
 可执三者谓希夷微也皆无质象不可以
 器位分之故复混为一非视听把执击抟
 之能知似隐似见或存或亡不可究诘亦
 若万籁一风而异声七窍同气而殊用思
 不可推言不可议者也
 清源子刘骥曰夷则无色故视之不见希
 则无声故听之不闻微则无形故抟之不
 得此三者不可致诘随事强名夫道一而
 已故混而为一
卷四 第 10a 页 0399-076.png
 黄茂材曰此章论真有也真有虽有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则近于无老子
 虑夫人之溺于无而不知其有于是为之
 别白而言曰是道也分之则为三夷希微
 是也合之则为一混然者是也是皆真有
 非无人不能知之乃谓老庄为虚无之学
 岂足与语道哉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御注曰形而上者阴阳不测幽而难知兹
 谓至神故不皦皦言明也形而下者一阴
卷四 第 10b 页 0399-077.png
 一阳辨而有数兹谓至道故不昩昩言幽
 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形色之物皆有涯分
 惟道超然出于九天之表处阳而不明存
 乎太极之先而不为高矣使其学者居上
 与日月齐照而其光不皦故曰其上不皦
 沈然没于九地之外处阴而不暗流乎六
 极之下而不为深矣使其学者在下与瓦
 甓同寂而其明不昩故曰其下不昩
 涑水司马光曰皦明也道之升万物以生
卷四 第 11a 页 0399-078.png
 而不可见道之降万物以息而未尝亡
 颍滨苏辙曰物之有形者丽于阴阳故上
 皦下昩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皦在下
 而不昩不可以形数推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忽焉在上明而
 不曜倏然在下幽而不晦
 陈象古曰皦明白之称也昩隐暗之称也
 不皦谓道行于己不自明其功也不昩谓
 道施于物不可隐蔽于其理也
 黄茂材曰此又论无之非无也其在上也
卷四 第 11b 页 0399-079.png
 人见其皦而非皦其在下也人见其昩而
 非昩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御注曰道之体若昼夜之有经而莫测其
 幽明之故岂貌像声色可得而形容乎故
 复归于无物
 颍滨苏辙曰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
 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其卒归于无
 也
 清源子刘骥曰绳绳兮绵绵不绝运用无
卷四 第 12a 页 0399-080.png
 穷不可得而形容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御注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兮惚其中
 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犹如太虚含蓄万
 象而不睹其端倪犹如一性灵智自若而
 莫究其运用谓之有而非有谓之无而非
 无若日月之去人远矣以鉴燧求焉而水
 火自至水火果何在哉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亦犹是也
 颖滨苏辙曰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
卷四 第 12b 页 0399-081.png
 状无物之象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故谓
 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御注曰其始无首其卒无尾故迎之随之
 有不得而见焉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周流无端故无
 首尾
 陈象古曰不可致诘故如是
 清源子刘骥曰莫知其始故迎之不见其
 首莫知其终故随之不见其后
卷四 第 13a 页 0399-082.png
 黄茂材曰此又论无有之非无有也既谓
 惚恍矣乌有其首之可迎乌有其后之可
 随虽无其首与后也谓无其中可乎经曰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中
 何也物与象是也由此以言无有之非无
 有可见矣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御注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师天而无地者
 或蔽于道之动而凭其强阳师阴而无阳
 者或溺于道之静而止于枯槁为我者废
卷四 第 13b 页 0399-083.png
 仁为人者废义岂古之道哉不可致诘而
 非有是谓恍惚而非无执之以驭世则变
 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而无不可者此所
 谓自古以固存者欤
 碧虚子陈景元曰古道者无形无名天地
 之原万物之宗也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之道也老氏使其治身治世者持执上古
 无为自然之道制驭即今有为烦扰之俗
 归乎淳风复乎太始使各正性命不迁其
 德是谓知道之纲纪也
卷四 第 14a 页 0399-084.png
 陆佃曰能知古始古者今之所出始者终
 之初庄子所谓无端之纪是也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绵古不移道也
 见机而作事也治身者执古之道谓人之
 灵物与造化齐生不泯不灭今之有者身
 也受之于阴阳得之于父母贷一气以有
 生本五行以成质执守神用摄御身形是
 谓执古之道不失御今之有不亏古谓先
 天之道始谓万物之宗能知道者是谓执
 物之纪而总之
卷四 第 14b 页 0399-085.png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道之真以治身绪
 馀土苴以治天下国家所以御今之有也
 能知古始则知道之大原故是谓道纪
 黄茂材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时有古今道无古今
 故可执而御谓道为非有可乎哉太易太
 初太始太素太极此五太者时之所谓古
 而道之所谓始人能知之可以为道之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卷四 第 15a 页 0399-086.png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御注曰列禦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老子谓孔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其谓是欤
 颍滨苏辙曰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
 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虽在世间人不
 以为异
 黄茂材曰齧缺王倪蒲衣子南郭子綦支
 离疏王骀与夫子祀子舆子桑户之徒皆
卷四 第 15b 页 0399-087.png
 古微妙玄通之士人不能识故谓庄子寓
 言焉当商周之季士之被褐怀玉隐居田
 肆不肯出而婴于世网者何时无之但无
 所纪见如论语载楚狂接舆荷筱丈人长
 沮桀溺今皆谓无是人可乎呜呼人固难
 知有道之士尤其难知此经所以谓其不
 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御注曰天之高不可俄而度地之厚不可
 俄而测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诸其容
卷四 第 16a 页 0399-088.png
 而已强为之容岂能真索其至
 碧虚子陈景元曰恐后世无以为师法故
 强为说其容状指陈表仪谓下文也
 陈象古曰显教示信若不强为之容恐来
 者不可学也
 黄茂材曰夫有道之士虽为难识天与之
 形道与之貌亦可见髣髴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容涣若
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

卷四 第 16b 页 0399-089.png
 御注曰豫者图患于未然犹者致疑于已
 事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若畏四邻易所
 谓以此斋戒者是也敦者厚之至性本至
 厚如木之朴未散为器旷者广之极心原
 无际如谷之虚受而能应不刿雕以为廉
 不矫激以为异浑然而已故若浊与修身
 以明污者异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豫犹豫也言有道之士
 顺从自然而举事退藏辄加重慎虽履坦
 途常忧没溺如寒冱之月揭涉长川其心
卷四 第 17a 页 0399-090.png
 豫然恐下沉于不测之渊也又履虚无而
 不敢有为故出处而深思犹然而畏惧谨
 于去就而虑幽明之司察如世人避禁而
 畏四邻之窃知此戒之深也俨然端谨而
 心无散乱如宾对主人曷敢造次其无事
 无为也夫东郭顺子正容悟物使人意消
 故田子方师仰之李含光居于暗室如对
 君父故司马子微激赏之此可谓能俨若
 客也外虽矜庄而内心闲放若春冰之释
 涣然泮散凝滞都亡敦者淳厚貌朴者质
卷四 第 17b 页 0399-091.png
 素貌又形未分曰朴有道之士天资淳厚
 而质素之材未尝分散其语默恬和而无
 文饰也旷者宽大之称谷者含虚之窍有
 道之士德纯厚而不显器宽大而含容任
 善恶之去来而不挠于怀有如空谷之应
 答而尝虚也杂波流曰浑不分明曰浊有
 道之士内心清静而外杂波流若浊水之
 不明曷分别乎妍丑也已上七事治国则
 民不识不知复乎太古修身则和光同尘
 冥乎至道
卷四 第 18a 页 0399-092.png
 颍滨苏辙曰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
 迫而后应豫然若冬涉川逡巡如不得已
 也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
 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无所不敬未尝情
 也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人伪
 己尽复其性也虚而无所不受也和其光
 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临川王安石曰虽然亦不可不反诸本也
 故敦兮其若朴而守之以素也故旷兮其
 若谷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然而其道亦不
卷四 第 18b 页 0399-093.png
 可得而别也故混兮其若浊而已矣此所
 谓善为士者也夫豫也犹也以至于混而
 其若浊也皆所为不可识而强为之容也
 陆佃曰以其先事而虑常迫而后动故曰
 豫若冬涉川以后事而虑常以防而后居
 也故曰犹若畏四邻以其虽以迫而后动
 防而后居而其心常俨之若容涣若冰将
 释者散而不凝于物也敦兮其若朴者其
 体无乎不圆也旷兮其若谷者其体无乎
 不虚也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然后冥
卷四 第 19a 页 0399-094.png
 之以无知混之以无觉故曰浑兮其若浊
 刘概曰犹豫皆疑而不敢进之辞也以其
 不为物先故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以
 其不为事主也故俨若容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建德若偷为善
 不伐豫若履冰慎之至也犹若畏邻密之
 至也
 叶梦得曰豫者先事而戒也古者谓大象
 为豫物大则见之者早而冬涉川亦理之
 所易见而戒者也故先事如之犹者后事
卷四 第 19b 页 0399-095.png
 而犹疑也犹亦兽名畏人而善登木畏人
 登木可矣无人登木者疑也四邻吾所亲
 狎可以无畏而犹畏故后事如之俨若容
 庄也涣若冰将释舒也冰者时而后散不
 遽毁其坚者也将以临民不可以不庄故
 容张之也孔子享礼有容色退而燕居不
 可以不舒故涣孔子居不容燕居申申如
 也夭夭如也弛之也敦兮其若朴足于己
 者实也旷兮其若谷受于物者虚也虽然
 是皆其表吾终日暴而不知敛则物得以
卷四 第 20a 页 0399-096.png
 窥之矣故终之以浑兮其若浊洁而与众
 异易浊而与众异难
 清源子刘骥曰豫者图患于未然若冬涉
 川不得已于事也犹者致疑于已事若畏
 四邻退藏于密也俨若容者望之俨然寂
 然不动也涣散也散其留滞混然融和如
 列子之心凝形释骨肉都融是也故若冰
 将释敦兮其若朴者敦厚无华若混沌之
 始朴旷兮其若谷旷荡无边若天谷之至
 虚浑兮其若浊者和光同尘浑杂如浊与
卷四 第 20b 页 0399-097.png
 修身以明污者异矣此七者皆古之善为
 士者所为可谓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
 若愚所以深不可识也此子列子居郑圃
 四十年无人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
 庶也
 晦庵朱熹曰俨若客语意最精今本多误
 作容殊失本指又曰旧读俨若容止作容
 字尝疑此或非老子意后见一书引此乃
 以容宇为客字于是释然知老子此七句
 而三协韵以客韵释吻若符契又此凡言
卷四 第 21a 页 0399-098.png
 若某者皆有事物之实所谓客者亦曰不
 敢为主而无与于事故其容俨然耳
 黄茂材曰豫兮若冬涉川践履必加敬也
 犹兮若畏四邻常若有临于其左右前后
 也俨若容居处不敢慢也涣若冰将释形
 气无留滞也敦兮其若朴初不见其圭角
 也旷兮其若谷其中足以容也浑兮其若
 浊处俗而不违于俗也皆其道德之容睟
 然见于其外使人爱慕之不厌若乃晋人
 之风蓬头跣足不拘绳检终日酣饮疾呼
卷四 第 21b 页 0399-099.png
 大叫自以为旷达岂足言此哉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御注曰易曰来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
 意至人之用心非以静止为善而有意于
 静非以生出为功而有为于生也因其固
 然付之自尔而无怵迫之情遑遽之劳焉
 故曰徐静之徐清万物无足以挠其心故
 孰能浊动之徐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
 孰能安安有止之意为物所系则止矣岂
 能应物而不伤
卷四 第 22a 页 0399-100.png
 碧虚子陈景元曰言世俗之人谁能如有
 道之士心同渊泉即其浊以澄而静之则
 徐徐复其清矣谁能如有道之士支离其
 德当其安以久而动之则徐徐全其生矣
 颍滨苏辙曰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
 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
 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
 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
 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卷四 第 22b 页 0399-101.png
 黄茂材曰大道汎兮初无定名若以为浊
 静之则清若以为安动之则生所以能与
 物为无穷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御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至
 人无积亦虚而已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经曰大
 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碧虚子陈景元曰言人保守此徐清徐生
 之道者善能谦以自牧而安其虚静夫惟
卷四 第 23a 页 0399-102.png
 不盈者再举独有至人不矜恃盈满故能
 常守弊陋薄恶虽有新成之功亦能持胜
 不动更求进向复增上善不住小成斯乃
 圣人之深趣也
 王雱曰得道者未尝盈则成道者未尝新
 也道之为用万世而不敝以其无敝无新
 不成不败故也敝生于新败生于成士虽
 成道而常若敝败则终无敝败矣苟得道
 之初矜其新成则与道异意非大成也经
 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此篇句句有序以
卷四 第 23b 页 0399-103.png
 至于成成而若敝则尽之矣
 陈象古曰盈满假之谓也志自满假道随
 而污故不可盈古人行道其弊不生今人
 若能如古岂有新成之弊哉恐其奉道之
 不至也故无弊者其要在于不自盈而已
 黄茂材曰盈对虚而为言蔽匿也藏也老
 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其不欲盈可知夫物
 新必有故成必有坏无新也孰故乎无成
 也敦败乎夫如是可保此道
   致虚极章第十六
卷四 第 24a 页 0399-104.png
致虚极守静笃
 御注曰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
 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
 动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所
 至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于笃则万态
 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
 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颍滨苏辙曰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
 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彻尘未尽
 未为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
卷四 第 24b 页 0399-105.png
 静存静犹陷于动而况其他乎不极不笃
 而责虚静之用难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以虚为虚未极
 于虚也以静为静未极于静也虚静兼忘
 是为笃极
 叶梦得曰知虚之为虚而致之未必能致
 于虚犹有实以为之对也知静之为静而
 守之未必能守于静犹有动以为之别也
 故致虚必极守静必笃致虚极则无虚是
 为真虚守静笃则无静是为真静
卷四 第 25a 页 0399-106.png
 黄茂材曰虚静之境要在纯熟致虚不极
 则不可得而虚守静不笃则不可得而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御注曰方其并作而趣于动出之涂吾观
 其动者之必静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
 地之心
 碧虚子陈景元曰非止于人而万物之并
 作未有不始于寂然而发于无形及观其
 复也尽返于杳冥而归于无朕以全其真
 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谓
卷四 第 25b 页 0399-107.png
 寂然至无也
 颍滨苏辙曰极虚笃静以观万物之变然
 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者
 也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
 矣
 临川王安石曰复本也万物并作吾能观
 其复非致虚极守静笃者不能与于此
 陈象古曰物极则复复者自静故可以观
 又曰万物虽多安能离吾之道哉
 黄茂材曰人与万物同生一根惟虚而静
卷四 第 26a 页 0399-108.png
 则能观其复复初也物之根也名为观物
 实以自观
 程大昌曰物之从枯而茁壮长者是其作
 也华实皆泯津归于根则其复也老氏借
 浅以明赜也虚者物莫之能昏静者物莫
 之能诱故其接物易以有见也对奕之智
 常不及旁观之明而操舟失港凡岸立之
 人往往皆能指其曲折故由动观动或反
 与之俱而据要观妙者必其心不徇物乃
 始能之也
卷四 第 26b 页 0399-109.png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御注曰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
 见乎离则芸芸并作英华发外说乎兑劳
 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
 碧虚子陈景元曰芸芸茂盛貌或作云云
 动作貌
 颍滨苏辙曰万物皆作于性皆复于性譬
 如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涛澜之生于
 水而归于水耳
 陆佃曰芸芸者所谓幻化也各归其根者
卷四 第 27a 页 0399-110.png
 所谓空性也幻化有灭而空性无坏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万物纷纭动作
 既极必返于本不假至人用意裁制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使人息其爱欲之念
 归乎虚静之本复其性命之源譬如万物
 生于根而归于根也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颍滨苏辙曰苟未能自复于性虽止动息
 念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后为静命
 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于命则不可言
卷四 第 27b 页 0399-111.png
 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临川王安石曰命者自无始以来未尝生
 未尝死者也故物之归根曰静静则复于
 命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复于元命返于
 天真
 陈象古曰本自清静因物有迁也
 黄茂材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穷理也归
 根曰静尽性也静曰复命至于命也
复命曰常
卷四 第 28a 页 0399-112.png
 御注曰复命则万变不能迁无间无歇与
 道为一以挈天地以袭气母
 碧虚子陈景元曰能悟之者则行住坐卧
 不离乎是
 颍滨苏辙曰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
 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
 常存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夫物或兴或衰
 或生或灭皆为造化之所陶铸惟道常然
 昼不能明夜不能晦复性命之道则知真
卷四 第 28b 页 0399-113.png
 常
 黄茂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可常存
 矣
知常明
 御注曰明道之常不为物迁故足以鉴天
 地照万物
 碧虚子陈景元曰知犹悟也曰明或作日
 明言日益明达
 颍滨苏辙曰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
 智虽自谓明而非明也
卷四 第 29a 页 0399-114.png
不知常妄作凶
 御注曰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凶易曰复
 则不妄迷而不知复兹妄也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不悟常道者反以神变
 为妖长生为诞虚极静笃为空旷归根复
 命为灭亡不知强知不识强识易所谓不
 常其德或承之羞故曰不知常妄作凶
 颍滨苏辙曰不知复性则缘物而动无作
 而非凶虽得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黄茂材曰常之为道至微至妙非夫明智
卷四 第 29b 页 0399-115.png
 玄通之士则不能达秦汉以来方士争言
 神仙之术陷于祸败如徐福栾大之徒皆
 妄作者也老子知其凶之必至
知常容
 御注曰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
 容
 颍滨苏辙曰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
 皆吾敌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则虽仇
 雠犹将哀而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陈象古曰安于天理不复争竞何有而不
卷四 第 30a 页 0399-116.png
 能容乎
 清源子刘骥曰知常则与天地合其德如
 天地之无不覆载也
 黄茂材曰真常之道大无不包知之者必
 有容宇宙之量
容乃公
 御注曰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何私之有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
 尚谁私乎
卷四 第 30b 页 0399-117.png
 清源子刘骥曰有容德乃大如天地之无
 私覆载也故曰公
 黄茂材曰容有容宇宙之量则无己无人
 无物皆冥于一
公乃王
 碧虚子陈景元曰既能包容乃于己无私
 则襟怀荡然平夷而至公矣既公平无私
 则德用周普天下辐辏无有不归往者矣
 王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
卷四 第 31a 页 0399-118.png
 之矣
 黄茂材曰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
 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王乃天
 御注曰在上而无所不覆者天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人既归往天将祐之
 颍滨苏辙曰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
 临川王安石曰王者人道之极也人道极
 则至于天道矣
 黄茂材曰王者与天为徒也
卷四 第 31b 页 0399-119.png
 程大昌曰王之能容也无择而无弃即天
 之不颇其覆者是也
天乃道
 御注曰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
 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
 颍滨苏辙曰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
 临川王安石曰天与道合而为一
 黄茂材曰天法道者也
道乃久没身不殆
 御注曰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关
卷四 第 32a 页 0399-120.png
 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
 刘泾曰所谓自古固存
 黄茂材曰道者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
 以固存故曰道乃久得道则可久矣而曰
 没身不殆身又可没乎曰身者有形之物
 安得不没身没而谓之久何也其死而不
 亡者乎其形化而心不与之然者乎
 林东曰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悠久无穷虽
 没吾之身而未尝危殆有以见体道之君
 子与道周旋虽久而安也其源出于致虚
卷四 第 32b 页 0399-121.png
 之极守静之笃也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