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20583b 页
卷一 第 1a 页 0385-006.png
道德真经全解卷上
亳社时雍逍遥解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虚无自然者也由自然故得常然强然
之则不然矣谓之道实强名之岂其所可
哉有可也斯有不可者为之酉天能天而
卷一 第 1b 页 0385-007.png
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上下异位方圆
异形是去本而生天地此为可道也非常
道也疏而为江河结而为山岳鸟兽之飞
走草木之华实是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此
为可名也非常名也夫常道者阴阳和而
未分混而为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无
得而名焉故无名天地之始也常名者阴
阳判而天地分乃一生夭地也有天地然
后有万物故有名万物之母也唯天道乃
谓之常无体天之道无欲而无为用地之
卷一 第 2a 页 0385-008.png
道无动而常静以天地之道合于人得冲
和之气而为美美之大者难形难名将以
治世而安人如天地之道故在上无欲则
民纯静而化兴其美之为美不可得而尽
矣斯道也为纯为朴故道可道而不可道
也而合于真常之道常无欲以观其妙者
以其常静而不动不动则形归于中而神
不散故真常之道而妙见矣妙无动而常
寂大化行于世亦如身之无弊而乐洞真
守一其于妙者亦无名矣至如国有君君
卷一 第 2b 页 0385-009.png
无所好民无所欲故纯厚之风而无浇秽
故常无欲而观其妙若能体地之道欲归
初始即常有之可见者欲以观其徼也此
两者天地之道天地皆生于一是谓同出
而异名也虽同出而异名然同谓之玄而
已玄有赤有黑乾为赤坤为黑同隐于内
皇皇天皇地是也天地之道犹总气于上
元故玄之又玄玄之又玄者是谓大梵夭
中之天下镇人身泥丸绛宫中理五气混
合百神众妙由之以出入故曰众妙之门
卷一 第 3a 页 0385-010.png
若能清静抱一存守玄都则造乎常道矣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
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
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美也善也天地自然之道也天下皆知也
美虽天地之道至于之为美则斯恶已善
卷一 第 3b 页 0385-011.png
虽天地之道至于之为善则斯不善已何
哉天地生物之形而形未始不美由物有
出生入死如神奇臭腐反衍复化之类则
外于美而为可恶者也天地生人之神而
神未始不善由人有智慧外通如和大怨
必有馀怨之类则分于善而为不善者也
既出于为美为善斯不合无为之道故一
彼一此更相变更相见而皆反是焉下文
以喻之故有无之相生者以反常道无形
也有有无之理以相生故有难易之事以
卷一 第 4a 页 0385-012.png
相成长短之相形者以反地道无隅也有
长短之度以相形故有高下之势以相倾
声音之相和者以反天道希声也有声音
之文以相和故有前后唱应以相随唯圣
人知美恶之变迁识善否之多累是以体
天地自然之道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也唯行不言之教故万物作而不辞若
此则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将孰为不善邪
是之谓天下皆知善者矣唯处无为之事
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若此则
卷一 第 4b 页 0385-013.png
任物自然无容私焉将孰为可恶耶是之
谓天下皆知美者矣以其作而不辞故任
其自生虽生而不有任其自为虽为而不
恃不有不恃虽有功亦不自居矣生而不
有地道也为而不恃天道也功成不居常
道也体此三者故在己无居物莫能迁何
去之有故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卷一 第 5a 页 0385-014.png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贤者有智尚之则民争货者有欲贵之则
盗贼多有贤者名也货者利也人之可欲
莫大于名利既不尚不贵是谓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则神乃守形心何得而乱焉是
以圣人不尚贤体夭之无知不贵货法地
之无欲体天而虚其心法地而实其腹心
之虚也志自弱矣腹之实也骨自强矣若
是则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贤者虽有知
卷一 第 5b 页 0385-015.png
而圣人镇之不敢以有为也是谓为无为
则无不治矣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
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在天也以无为用故曰道冲冲者虚而
容物也然大盈若冲以能容物故其不盈
而或之矣道在地也以静为体故曰渊兮
渊者深而莫测也然万物恃之而不知所
卷一 第 6a 页 0385-016.png
由生故似乎宗矣若能体天之道冲虚恬
淡锐则挫之体地之道渊深止静纷则解
之挫其锐也其上和光而不耀此之谓道
在天欤解其纷也其下同尘而不浊此之
谓道在地欤道在天地冲虚渊深湛兮固
有存焉虽谓之存然在夭也而或存矣在
地也而似存矣故曰似或存也自元始祖
劫而来故不知谁氏之子化生诸天是谓
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章第五
卷一 第 6b 页 0385-017.png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
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夫仁人心也不仁则常无心也唯常无心
故虽有爱利之实而无爱利之累此天地
圣人所以刍狗万物与百姓也夫束刍为
狗以待祭祀之用适则用之故有爱利之
实过则弃之故无爱利之累夭地之间若
谷亦以其无心而中虚也故其犹橐籥乎
橐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出于无心所以
卷一 第 7a 页 0385-018.png
不屈动而愈出也若夫不待感而作出于
有心者则多言而未免夫累所以数穷若
能体夭地之无心守冲虚恬淡之道自致
其神则缘感而后应何穷之有哉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世之人徒知山泽之谷而不知所谓夭下
谷者天地是也夭地无心而中虚有谷之
象天地能生生能化化谓之至神唯神也
卷一 第 7b 页 0385-019.png
感而遂通亦犹谷之以虚而应也故谓之
谷神然生物者不自生化物者不自化所
以长生故曰谷神不死夭虽生生所以能
生物者玄也地能化化所以能化物者牝
也故曰是谓玄牝玄牝者阴阳是欤方阴
阳和而未分则孰为天地唯阴阳判而生
天地则天地由此以出入者也故曰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根则未有天地自
古以固存者是已故曰绵绵若存若是者
感而后应不为物先何勤之有故曰用之
卷一 第 8a 页 0385-020.png
不勤夫道之在天地如此人者貌肖夭地
亦有泥丸以应之泥丸者乃在我之谷神
也名曰昆崙之山内有方寸丹田通于七
窍号曰天谷中有神人居焉丹内圆以应
天田外方以应地亦玄牝之义然三十五
分总气上元是谓天根也若能体道在我
则长生不死与天地参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卷一 第 8b 页 0385-021.png
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生万物而不自生天地肖道故能长生
长生则长久矣天地不自生所以无私圣
人体天地故能成其私成其私则身先而
存矣后其身者不与物争也外其身者以
存其神也此所谓体天地之无私夫天之
至私用之至公此其效欤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卷一 第 9a 页 0385-022.png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不流亦
不能清天德之象故上善若水也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下
文以喻之善下而安静故曰居善地益深
而莫测故曰心善渊此二者几地道欤泽
及而不偏故曰与善仁行险而不失故曰
言善信此二者几天道欤内明而外平故
曰政善治性润而材因故曰事善能此二
者几常道欤虽善利万物几于天地之道
卷一 第 9b 页 0385-023.png
如此然皆作用而适可者也故曰动善时
动善时者何争之有此其所以无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
名遂身退天之道
盈不可久莫若不欲盈何必持之进锐退
速莫若挫其锐何必揣之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者为已盈矣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者
为已锐矣此乃失慈俭之道故有盈锐之
卷一 第 10a 页 0385-024.png
过也盈者功成也锐者名遂也既功成名
遂则有身退之理是乃阴阳进退盈亏之
运也若能守慈俭之道则去功与名还与
众人何盈锐之有哉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
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
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卷一 第 10b 页 0385-025.png
身者神之车也魄于之而载者也魂云而
动负魄以出入则神经纬于外而致意于
有为所以三魂忽忽魄靡倾惟圣人藏神
于内则载而营之魄不随魂而外驰矣如
此然后可以为卫生之经故曰载营魄夫
卫生之经无他亦不离于精也气也神也
三者之间而已能抱一者精不摇能儿子
者气不暴能涤除思虑者神乃守是谓体
夭地道者矣非特此也能体天道斯能无
为爱民治国欲其无为者也能于爱民治
卷一 第 11a 页 0385-026.png
国而无为则涤除玄览我无为而民自化
矣能体地道斯能为雌天门开阖欲其为
雌者也能于天门开阖而为雌则专气致
柔昼夜不寐乃成真矣能体常道斯能无
知明白四达欲其无知者也能于明白四
达而无知则收视反听抱一为天下式矣
若是者精全而不亏气和而不暴神清而
不疵则道德一合浑浑沌沌大同乎溟涬
矣生之者道也畜之者德也天地之大德
曰生是德者统天地而言之亦不离于道
卷一 第 11b 页 0385-027.png
也天玄也地田也故畜从之地道生而不
自生故生而不有天道为无为故为而不
恃常道成器长故长而不宰此三者应于
泥丸上首之中盖天德之谓也在天为玄
则玄德者天德而已矣夭德以无为用载
营魄者亦当其无有车之用德非天德欤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卷一 第 12a 页 0385-028.png
所乘者车运动而已所宜者器适用而已
所居者室静止而已行者动也止者静也
适用者动静之间也圣人以此谕道矣观
此三者皆外有内无之象有则实无则虚
无则以有为利有则以无为用反观诸已
每解于此有者形也无者神也神生形故
形以神为用形成神故神以形为利形不
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
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则道乃存矣奈何神
常爱人人不爱神遂至于早已故善者夷
卷一 第 12b 页 0385-029.png
心存神以虚其中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视之不见名曰夷者常道也世之人不能
收视于内景致五色乱目于外失太初之
道故盲矣听之不闻名曰希者天道也世
之人不能反听于真寂致五音乱耳于外
失太始之道故聋矣搏之不得名曰微者
卷一 第 13a 页 0385-030.png
地道也世之人不能食气于太和致五味
噣口于物失太素之道故爽矣此三者内
失寸田之守而游荡其心故曰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既外着于物志乎期费而有
累于行持者也故曰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无知而畜德于内虑见可欲而
失性于外故为腹实而已不为目也三者
皆生之害而独言目者何九窍三要其机
在目故去彼外视之华而取此内德之实
矣
卷一 第 13b 页 0385-031.png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
之右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
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者有为于事物也既有为于事物而
神不能内守故若惊贵者德也人人有贵
于己者或反自累其德则为其有身故大
患若身也宠者受制于人为人下之道有
卷一 第 14a 页 0385-032.png
宠则辱随之矣故得之有心操之则慄失
之有心舍之则悲得之在物不能内守此
其所以若惊吾者命物之我上德上之称
也吾所以有大患者缘有身而累于德矣
有身者徇夭下也苟徇天下则以形累心
以心累德失其所以命物者故患莫大焉
如其无以天下为则以虚为身而不以有
身为累所谓无身之身者也且有何患世
俗之人迷惑有无不知无身之理故喻下
文且贵以身为夭下是贵所寄于身故悟
卷一 第 14b 页 0385-033.png
道者若可寄天下何患之有又爱以身为
天下是宠所托于身故得道者若可托天
下何辱之有知去来之非我不以身自累
忘万物于心目不以宠自矜故君子不得
已而临莅天下若寄托而已是谓无以天
下为者矣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
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
卷一 第 15a 页 0385-034.png
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
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常道者太初之始故夷而不可见也夭道
者太始之始故希而不可闻也地道者太
素之始故微而不可搏也此三者气形质
之始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阴阳和
而未分上无积阳故其上不皦下无重阴
故其下不昧阴阳交合无得而名焉故绳
绳兮不可名虽曰阴阳而阴阳不可判也
卷一 第 15b 页 0385-035.png
故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者地道未
分也无物之象者天道未分也天地之道
未分则阴阳即而不离故是谓恍惚若然
者迎之不见其首孰知其所从来随之不
见其后孰知其所与往于此欲行持之则
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矣古者天地
也今之有者形也若能执天地之道以御
形形将自正矣古始者一也天地之源也
故曰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卷一 第 16a 页 0385-036.png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
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
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
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
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通常道之妙通天道之玄
通地道之微故曰微妙玄通内虽通微妙
玄而外实深不可识若以外望言之故强
为之容而已慎而顺动豫若冬涉川默而
卷一 第 16b 页 0385-037.png
静止犹若畏四邻动静之间不为物主俨
其容而若客此三者外望也然外若豫而
内若谷旷极无心也外若畏而内若朴敦
厚无欲也外若客而内若涣冰释而无系
也以其内若涣若朴若谷与道合真是谓
微妙玄通以其外若豫若畏若客而不自
见是谓深不可识虽若此然亦浑于流俗
故浑兮其若浊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
能安以动之徐生者唯通玄究微者也浊
者地之体静者地之道若能法地之道则
卷一 第 17a 页 0385-038.png
徐徐而清矣以地自然法天也安者天之
体动者天之道若能法天之道则徐徐而
生矣以天自然法道也欲保此道唯善为
士者故不欲盈夫唯不盈则能固弊守原
不为新成而忘本矣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
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卷一 第 17b 页 0385-039.png
虚静者万物之本也体天之用致乎虚之
极法地之体守乎静之笃万物并作圣人
观其复明物理以化人也且草木地类也
其根在下而枝在上得地之道而止人乃
天类也其根在上而枝在下得天之道而
动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畜而不比之
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故圣人言华要归
其实茎叶如本根为道归祖首黄阙两眉
间此之谓也归根曰静者唯静则法地之
体可以反性矣静曰复命者静则徐清唯
卷一 第 18a 页 0385-040.png
清则体天之用可以复命矣太一司命蒂
在泥丸故太一者总天地之道者也夫是
之谓常天地之道既总而为一则渐入真
常之道故复命曰常也知而守常神由斯
生明由斯出皆原于一故知常曰明也明
者阴阳合而为一不知常者舍天地之道
而有妄心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永失真道
故作凶也夫知常容者知天地之道也天
地之间无所不容何私之有故曰容乃公
王者体天地之无私所以成其私故曰公
卷一 第 18b 页 0385-041.png
乃王王惟体天地之道而其一上比故曰
王乃天天一而大者也故曰天乃道道先
天地历万世而无有纪极者也故曰道乃
久久者道之常知常者故殁身不殆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
之信不足焉犹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德自然
大道无形阴阳混而为一一生天地天地
生万物自无形而生有形也当太上之世
卷一 第 19a 页 0385-042.png
君天下者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下民知有
上而帝力何有于我哉故曰太上下知有
之此乃反大道无形也中古圣人泽加于
民民自亲而誉之故曰其次亲之誉之此
乃反天道无亲也后世帝王则敕法以齐
之而民自畏故曰其次畏之此乃反地道
无欲也延及数世法出奸生令下诈起故
曰其次侮之此乃反王道之正也以法令
取信于人信不足有不信也是以太上之
始行不言之教故曰犹其贵言功成事遂
卷一 第 19b 页 0385-043.png
百姓皆谓我自然则无亲誉畏侮不信矣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
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者何仁可为也义可亏也
以其反常道无为故大道废也智慧出有
大伪者何智有知也惠有察也以其反天
道无知故有大伪也六亲不和有孝慈者
何孝者各亲其亲慈者各子其子以其反
地道无欲故六亲不和也国家昏乱有忠
卷一 第 20a 页 0385-044.png
臣者何见危致命谏不避死以其反王道
之正显忠臣之节也夫大道溟涬无废无
兴古今不异人自废之亦天地阴阳之数
也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有圣人者
以道莅天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
积民归淳朴而智慧者消人无机巧而诈
伪者息风化淳而孝慈复泯一人正而忠
臣自顺此之谓至治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卷一 第 20b 页 0385-045.png
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降德衰以悦圣耶是相于艺悦智耶是
相于疵悦仁耶是乱于德悦义耶是悖于
理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也以此是以
圣人不以多能为圣不以治人为智而体
天道无知其于民利也百倍不以爱物为
仁不以立我为义故绝仁弃义而体大道
无为其于孝慈也复泯不以奇物为巧不
以货财为利故绝巧弃利而体地道无欲
卷一 第 21a 页 0385-046.png
其于盗贼也无有若是则民自反其性而
复其初矣圣智也仁义也巧利也此三者
以文灭质失其素朴之真是使民有不足
教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以为文不足也
故令有所属见素者体天地之道也夫明
白者入素入素则自然少私矣抱朴者体
常道也故无为者复朴复朴则自然寡欲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
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卷一 第 21b 页 0385-047.png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
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
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
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
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
情性而复其初故圣智之疵仁义之乱巧
利之盗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是以圣人绝
有为之学处无为之事何忧之有唯之与
卷一 第 22a 页 0385-048.png
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在学者
自为分别其于失性伤生均矣人之所畏
者丧生也学以多方丧生不可不畏所以
绝学也以多方之故故荒兮不得其中矣
夫学之初也以时习之熙熙而悦故如享
太牢之味而失其恬淡如春登台之观而
失其寂寞我独怕兮怀天地之始如婴儿
之未孩也乘乘兮其动也似无所归矣学
之中也闻见务多日有所益故皆有馀我
则为道日损独若遗也动静之间天机不
卷一 第 22b 页 0385-049.png
张而默与道契纯纯兮不为贤人之用心
矣学之极也文过而质灭昭昭如日月之
揭博胜而心溺察察有渊鱼之见我则独
守本根若昏而无外视之昭也闷闷而无
外通之察也忽兮若海寂兮其静也似无
所止矣由初以至极因于积习故皆有以
我独顽且鄙而无以为也然则我何异于
人哉贵求食于母而已天地乃万物之母
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之气
故能不死此其所以异
卷一 第 23a 页 0385-050.png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
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
哉以此
孔者自子至乙三阳在焉杳冥之间乾道
已具真精应物之时也德者道之在我也
容者貌肖天地也若得此时真精而之我
天地则道自归之矣故曰孔德之容唯道
卷一 第 23b 页 0385-051.png
是从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者以阴阳言
之也德之为物为形为质故道之为物为
阴为阳恍兮者道在夭而为阳也阳中有
阴故曰恍兮惚应物为神神者无中之有
谓其在夭者故曰其中有物也惚兮者道
在地而为阴也阴中有阳故曰惚兮恍应
物为气气者有中之无谓其在地者故曰
其中有象也杳兮冥兮其中有精者天地
之间阴与阳并展转变化遂为物精吾思
是道本出杳冥也其精甚真者应于上元
卷一 第 24a 页 0385-052.png
也其中有信者应时不忒也道亘古今而
常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天地乃万物
之甫也在我而貌肖天地是谓以阅众甫
必言甫者为天地有父之用也夫何以知
众甫之然哉精以集神神以化气气以化
物物化之间由环之无穷众甫之变日逝
而不停故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
欲死不得不死圣人所以贵精者神可以
不死可以不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卷一 第 24b 页 0385-053.png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常道应物而不争故曰曲则全地道大直
而若屈故曰枉则直天道冲虚而若谷故
曰洼则盈王道守朴而无为故曰弊则新
此四者域中之四大也虽分四大实本一
道道一而已矣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
卷一 第 25a 页 0385-054.png
侯王得之以为天下贞故曰少则得若降
本流末而从事于有为则为有所萦亿载
无毕故曰多则惑是以圣人知至道不烦
殊途一会故抱一为天下式于是体四者
之道以应世而无任己之累焉不自见者
体曲则全之道故明矣不自是者体枉则
直之道故彰矣不自伐者体洼则盈之道
故有功矣不自矜者体弊则新之道故长
矣然其应物则皆以常道为本常道不与
万物交争焉故天地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卷一 第 25b 页 0385-055.png
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曰孰为
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
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
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
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天何言哉听之不闻而已希言者天道也
故常自然飘风骤雨天地不常之气也天
地不常尚不能久人若不常其德安可从
卷一 第 26a 页 0385-056.png
事于道故从事于道者体大道空虚而无
为存而生之亦同乎道矣体上德清静而
无欲守而畜之亦同乎德矣如飘风骤雨
之类非常则正复亡痴盲而持自咎亦同
乎失矣同于道者飞升南宫是道亦得之
同于德者延寿长年是德亦得之同于失
者鬼道相连是失亦得之三者取信于人
皆必至之符也若信不足乃有不信矣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卷一 第 26b 页 0385-057.png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
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跂者自为立故不常立若能体地道寂兮
无欲故独立而不改也跨者自为行故不
常行若能体天道寥兮无心故周行不殆
也至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皆自为之过
亦比于跂跨之类是以反前篇之所谓也
若是者其在道也出乎分之所欲而为馀
食侈于德之所行而为赘行是皆好盈者
也物或恶盈故有道者不处于此
卷一 第 27a 页 0385-058.png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混沦有物混成则
混沦而未相离者是已形变之始而为一
一生天地故曰先天地生言道也寂兮独
立本于真常岂有改哉言地也寥兮周化
卷一 第 27b 页 0385-059.png
化于妙用岂有殆哉言天也有天地然后
万物生焉故曰可以为夭下母天下言万
物也以形变之始故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无复祖故强名曰大道判浑沦天地
始分天得乎道运而无积故大曰逝轻清
为夭重浊为地天运无积地大无隅故逝
曰远夭地含精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离道
滋甚故远曰反唯圣人独立于万物之上
化万物而物之所不能累与道同体与天
地同功天地者古之所大者也王天下者
卷一 第 28a 页 0385-060.png
奚为哉天德而已矣故道大天大地大而
王亦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者
道也天地也皆得一以为大唯王乃有道
者王其一上比天地之合也处其一焉故
亦大矣自浑沦之始虚无生自然自然生
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若能反
此法之欲归初始复契自然矣故曰人法
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
卷一 第 28b 页 0385-061.png
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而
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重能御轻故重为轻根静能制躁故静为
躁君此两者道之根元也君子知道之根
元有在于此故终日行不离辎重车也以
虚为体以无为用守静于内自任其重故
外以制御轮辐之轻躁者君子行此故虽
有荣观轻躁之趣然燕处重静超然不著
未尝系于其心也重静若是如何万乘之
主而以身轻天下乎轻则失重身不燕处
卷一 第 29a 页 0385-062.png
躁则失静神不超然臣道尤先于自重君
道尤贵于守静君臣之道轻躁亦然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算善
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
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周流六虚而无辙迹者莫善乎大道也不
卷一 第 29b 页 0385-063.png
言善应而无瑕谪不争善胜而无筹算者
莫善乎天道也畜闭太和之真精而无关
楗结合玄元之妙用而无绳约者莫善乎
地道也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亦无
辙迹行不言之教亦无瑕谪抱一为天下
式亦无筹算藏神于内亦无关楗而不可
开复守夭下之母亦无绳约而不可解体
此之道故常善救人而人各安其俗无一
人不被其化者常善救物而物各遂其性
无一物不蒙其养者是谓善体道者也故
卷一 第 30a 页 0385-064.png
曰袭明唯圣人善于此故为不善人之师
世之人不善于此而得被其化故为善人
之资得被其化者皆谓我自然乃不贵其
师善于此者而在己无居乃不爱其资夫
圣人行此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若智者
道之华则反此矣故曰大迷唯彼是两忘
无所贵爱是谓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
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
卷一 第 30b 页 0385-065.png
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
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阳为雄阴为雌若知雄于至阳之上而守
雌于至阴之原则畜纳有常以归于地道
故为天下溪山涧小溪也地乃天下溪也
虽施于物而自无所施是谓常德不离若
能守地之道贵养厚敦则复归于婴儿矣
昼为白夜为黑若知白于昼之日而守黑
卷一 第 31a 页 0385-066.png
于夜之时则昼夜存之以合于大道故为
天下式王化一国之式也道乃天下式也
真精之至而信在其中是谓常德不忒若
能守一之道调适上遂则复归于无极矣
敷生为荣刻制为辱若知荣于敷生之初
而守辱于刻制之后则归根复命以反于
大道故为天下谷山泽小谷也天乃天下
谷也在已无居而虚应不竭是谓常德乃
足若能守天之道恬淡无为则复归于朴
矣朴者道之全体一生天地则朴散而为
卷一 第 31b 页 0385-067.png
器其轻清者为神器其浊重者为利器神
器者上德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故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利器者下德也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故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圣
人用朴则为官长虽天地裁制万物之大
者亦不能割无为之朴也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
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
卷一 第 32a 页 0385-068.png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常无欲而无
为也故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
得已所以不得已者谓天下神器不可为
也然器之神者冥冥混混不可进智力于
其间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天下之
物阳方行也则阴气随之阳极呴也则阴
气吹之阴既强也则物将羸之阴极载也
则物将随之故成败得失未之或知也此
乃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制于阴阳之数
卷一 第 32b 页 0385-069.png
犹未免夫累是以圣人体天之道游于逍
遥之墟故曰去甚体地之道食于苟简之
田故曰去奢体夫大道处于不贷之圃故
曰去泰此则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
亦非托于万物故无败无失矣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
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
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
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
卷一 第 33a 页 0385-070.png
则老是谓非道非道早已
兵凶器战危事争逆德故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所谓反乎尔者
也师之所处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大军
之后上违天和故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
已矣不敢恃兵强而取胜于天下也谕以
下文体大道者果而勿矜故德长体天道
者果而勿伐故有功体地道者果而勿骄
故无咎此三者缘果而不得已不敢恃矜
骄自伐是果而勿强者也用强壮者则反
卷一 第 33b 页 0385-071.png
乎道故曰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
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
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
也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
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哀泣
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卷一 第 34a 页 0385-072.png
兵者贼民之大害天下之凶器况其佳之
乎是谓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恶之者唯
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者处无为也
左者为阳而主生吉事也用兵贵右者当
有为也右者为阴而主杀凶事也叠言不
祥之器者深戒用兵也故非君子之器不
得已而用之无心于胜物恬淡为上虽胜
而不美也且美而乐杀人者是谓佳兵也
夫佳兵者天之所恶安可得志于天下故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
卷一 第 34b 页 0385-073.png
将军处右所谓用兵则贵右言居上势则
以丧礼处之所谓凶事尚右也杀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故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
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
海
常然之道乃夭地之始也岂得而名焉故
卷一 第 35a 页 0385-074.png
曰无名无名者道混而为一也天地全体
于此未分是谓朴天地空中一细物故曰
朴虽小然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而天下莫
敢臣而卑之矣夫心者君主之官五脏之
侯王也若能守一之道则身虚而万物至
何所不宾心无为而和气归甘露乃降人
莫之令而自均矣始者道之一也有名者
万物之母天地是也唯一可以制天地故
曰始制有名然在我者当观天之道而名
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而已知止者止于一
卷一 第 35b 页 0385-075.png
也故为夭下正所以不殆天下一性也道
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犹江海善下非欲川
谷之水而川谷之水自归之人能知止而
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有为而外视之谓智无为而内视之谓明
故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勇于敢为而以
卷一 第 36a 页 0385-076.png
刚制物者之谓力勇于不敢为而以柔克
己者之谓强故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唯至人务自知而不务知人务自胜而不
务胜人其自知也体天地之道外欲不能
动乎心则自安其分所谓知足者富是已
其自胜也体夫大道外物不能胜乎志则
自强不息所谓强行者有志是已外欲不
能动乎心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故继以
不失其所者久外物不能胜乎志者心死
于物而神存也故继以死而不忘者寿非
卷一 第 36b 页 0385-077.png
体天地道者孰能与于此哉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
名于小矣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阳可左而不可右故能生而不能成阴可
右而不可左故能成而不能生唯大道汎
兮能阴能阳能生能成是以或左或右无
乎不可也得此道以在天故万物恃之以
卷一 第 37a 页 0385-078.png
生而不辞得此道以在地故功成不名有
生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天地之道覆养
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然夭地肖道其
细也夫故可名于小矣惟大道汎兮万物
归之而不为主故可名于大矣大者道之
强名也是以圣人虚静无欲体于天地故
终不为大而常然之道不期而自归之故
能成其大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
卷一 第 37b 页 0385-079.png
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
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象无形者道也执大象夭下往者以道
莅天下也有道则民之攸塈故往而不害
安平泰盖法夭道虚而容故安而不扰法
地道载而宁故平而不陂法大道和而通
故泰而不塞若是者物物不干何害之有
世之人悦于声而不知天道所谓声声者
美于味而不知地道所谓味味者故著于
嗜欲而久处之不知有道者以此为蘧庐
卷一 第 38a 页 0385-080.png
尔乐以声言也声之所声者彰矣而声声
者未尝发饵以味言也味之所味者尝矣
而味味者未尝呈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则所谓声声味味者也以道莅天下者得
大道泰而妙故视之不足见得天道安而
玄故听之不足闻得地道平而广故用之
不可既直将还一世于澹泊岂使民以嗜
欲累其心哉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卷一 第 38b 页 0385-081.png
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
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示人欲心乱矣唯有道者体天道之
虚于吾于心本无所张也何必歙之将欲
歙之者必固张之而已体大道之夷于吾
欲心本无所强也何必弱之将欲弱之者
必固强之而已体王道之正于吾欲心本
无所兴也何必废之将欲废之者必固兴
之而已体地道之静于吾欲心本无所与
卷一 第 39a 页 0385-082.png
也何必夺之将欲夺之者必固与之而已
此四者皆欲于利器利器者地道故是谓
微明何则柔弱处上神器也刚强居下利
器也圣人处于柔弱不以利器动乎心故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胡不知鱼在水中水
在鱼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脱于渊丧
乎躯矣利器示人丧乎道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
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卷一 第 39b 页 0385-083.png
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常然之道无为也天地之道无为而无不
为也然天地法道为出于无为故曰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侯王法天地若能守道以
御世则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
之者故曰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夫化
而欲作者将有为而起之也圣人于是镇
之以无名之朴使复于无为无名之朴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随化孰敢有所欲哉故
亦将不欲其不欲者以静而已静而无为
卷一 第 40a 页 0385-084.png
则天下将自正
道德真经全解卷上
卷一 第 40b 页 0385-08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