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疏义(一)--江澄卷九

卷九 第 120479b 页
卷九 第 1a 页 0381-070.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九忘二
    太学生江澄疏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
 徽宗注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疏义曰有太易有太初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谓之太初则以杂乎芒
 芴之间神化为气之时也当是时未始有
 物窅然空然惟无而已则太初之先一无
 所有者有无故也庄子所谓有无也者是
卷九 第 1b 页 0381-071.png
 已谓之者无盖无有矣既曰无有斯无名
 矣且天无立物之名物有生而名自著物
 成数定然后多寡可名焉方其无有则未
 始有物未始有物则非貌像声色之可求
 也敦得而名之经曰无名天地之始又曰
 道常无名然则无名有无者道之体也道
 之体本无也而无不废有是以无动不生
 无而生有象兹所兆自无适有数始立焉
 则一之所起本于太初而已此道降而出
 者尔若夫道冥于无则复于浑沦气且未
卷九 第 2a 页 0381-072.png
 见一亦不可得矣所谓太初有无无有无
 名一之所起列子所谓易变而为一是也
一生二
 徽宗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
 之精具而神从之
 疏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则以有天有
 地然后上下有差故尔乾天也其数奇坤
 地也其数耦故易称天一地二有天然后
 有地则天一而地二次之也水渊而虚因
 实以成体辨而后有察于卦为坎坎藏一
卷九 第 2b 页 0381-073.png
 也故一曰水火动而速因止以成体合而
 后有见于卦为离离围二焉故二曰火自
 道而降水几于道然水中有火相继以成
 则水一而火二次之也天一生水于物为
 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惟天下之至精能
 为天下之至神则人之生也因精集神体
 像斯具精为身之本精全则神王守而勿
 失与神为一矣是以不离精谓之神人则
 精具而神从之也
 二生三
卷九 第 3a 页 0381-074.png
 徽宗注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疏义曰数始于一立于两成于三一者奇
 也独奇不生二者耦也独耦不成一奇一
 耦而三且生矣推本言之道之大原其独
 无对万物虽多与我为一既谓之一不得
 无言则一者一物而言之者又一物也是
 一与言为二矣一为奇二为耦奇耦相生
 有二则有三也是二与一为三矣夫自无
 适有以至于三娄以聚之至于无穷盖数
 之自然而不可易者也
卷九 第 3b 页 0381-075.png
三生万物
 徽宗注曰天肇一于北地耦二于南人成
 位于三三才具而万象分矣号物之数谓
 之万自此以往历不能计
 疏义曰浑沦既判轻清上积得乎阳而其
 数奇故天兆一于北重浊下凝得乎阴而
 其数耦故地耦二于南然天统元气地统
 元形必有统元识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
 必有职教化者是则天地设位而人成位
 乎其中矣三才既具则本乎天者亲上属
卷九 第 4a 页 0381-076.png
 天清而散本乎地者亲下属地浊而聚类
 聚群分之殊情飞走动植之异状林林以
 生职职以殖而万象分矣举天下万物之
 多莫不因于此故易言有天地然后万物
 生焉三生万物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然
 号物之数谓之万以其多者号而读之也
 彼其芸芸纷错可胜计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微宗注曰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
 日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
卷九 第 4b 页 0381-077.png
 向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庄子
 曰至阳赫赫至阴肃肃肃肃出乎天赫赫
 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疏义曰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幽无形深
 不测之谓阴阳以动吐阴以静翕故阴止
 而静阳以熙之阴以凝之故阳融而亨惟
 止而静故万物之生其后之所负者皆阴
 而背北惟融而亨故万物之生其前之所
 抱者皆阳而胸南以万物负阴故君子顺
 阴之义所以日入而息以夜道极阴也易
卷九 第 5a 页 0381-078.png
 所谓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是已以万物抱
 阳故圣人所以向明而治以昼道极阳也
 语所谓恭己正南面而已是也非阴阳无
 以成冲气冲气则天一为之本天五为之
 中也非冲气无以成至和和则不偏于阳
 不毗于阴阴阳之中也庄子曰至阳赫赫
 至阴肃肃盖阳明阴晦赫赫则遂于大明
 之上至彼至阳之原也阳生阴杀肃肃则
 入于窈冥之门至彼至阴之原也肃肃出
 乎天而天气下降赫赫发乎地而地气上
卷九 第 5b 页 0381-079.png
 腾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两者交通成和而
 物生焉杨雄亦曰天地交而万物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徽宗注曰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
 阴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
 行而不失其和其惟圣人乎故孤寡不谷
 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己极而返己满
 而损所以居上而不危
 疏义曰升极而降故高者下之盛极而衰
 故饶者取之妙而为阴阳散而为事物莫
卷九 第 6a 页 0381-080.png
 不皆然则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
 阴阳之运事物之理也圣人探本知微是
 以时消而消时息而息彼为盈虚与之为
 盈虚保合大和与时偕行而不失故虽孤
 寡不谷名之贱者以为称而不耻也彼天
 下之势极者虽必亏此则守其成而不亏
 知己极而返也满者虽必溢此则持其盈
 而不溢知己满而损也所以长守富贵居
 上而不危欤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卷九 第 6b 页 0381-081.png
 徽宗注曰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
 盈则必食益之而损故也天地盈虚与时
 消息而况于人乎然则王公之所称乃所
 以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疏义曰凡木之生以敷荣蕃鲜为益以凋
 瘁摇落为损木落则有所损然且粪其本
 焉是乃所以为益也易言损而不已必益
 所谓损之而益也月昱乎昼至阴之精三
 五而盈三五而阙方其盈也可谓益矣然
 过满而食损之者至矣易言益而不已必
卷九 第 7a 页 0381-082.png
 决所谓益之而损也然则天地盈虚与时
 消息况于人乎是以孤寡不谷王公以为
 称虽若自损乃所以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
 徽宗注曰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
 也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
 争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
 为教父
卷九 第 7b 页 0381-083.png
 疏义曰自事言之弱固不可敌强柔亦不
 能先刚则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
 也自道言之坚强居下柔弱处上柔弱固
 可以胜刚强也若然则我之所教固异乎
 人矣我之所教虽异于人而人之所教亦
 我之义特以人之所教在事我之所教在
 道其于以强弱为教则一也盖坚强者死
 之徒而强梁则有我而好争故有死之道
 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所谓不善人善人之
 资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以为教父不
卷九 第 8a 页 0381-084.png
 亦宜乎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徽宗注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积众小不
 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疏义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有常不胜之道
 常胜之道在柔常不胜之道在彊惟夫常
 胜之道在柔此古之博大真人必以懦弱
 谦下为表也以濡弱谦下为表则以深为
 根无事于坚以坚则毁故也以约为纪无
卷九 第 8b 页 0381-085.png
 事于锐以锐则挫故也无事乎坚与锐故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
 从其强梁随其曲传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虚静之中未始或忤所谓天下之至柔其
 在是也及其斡旋万有宰制群动应之于
 无穷资焉而不匮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
 健威服海内而人不名以武是又驰骋天
 下之至坚无往而不胜者也庄周论积众
 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可谓深明
 乎此观风之行乎太虚指我则胜我趥我
卷九 第 9a 页 0381-086.png
 亦胜我至其披拂鼓舞物无不听其命水
 之处乎柔弱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
 流至其攻坚强者物莫之能先是亦积小
 不胜之意也孰谓天下之至柔不能驰骋
 天下之至坚乎
无有入于无间
 徽宗注曰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
 而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
 之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
 养生之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
卷九 第 9b 页 0381-087.png
 阴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馀然则
 入于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者其敦
 能之
 疏义曰物堕于形气者每为形气之所拘
 以己所易怜彼所难殊不知大化密移默
 运于冥冥之中无为而常自然役于造物
 之巧无得而赘亏庄子外篇所以论夔蛇
 风目之相怜而终之以目怜心是皆有所
 拘而然也盖足之行域于远近力有所不
 至目之视倪于细大明有所不及惟神则
卷九 第 10a 页 0381-088.png
 幽无形而深不测其运无乎不在速不疾
 而至不行其用无乎不妙适无方之传而
 未始滞于形体者也神之无方至虚而已
 以至虚而利用出入宜其无适而不可者
 也果非以无有入于无间之谓乎内篇论
 养生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盖万物以形
 相生而神为之主庖以调和为事所以养
 人地二生火在人为神丁火之阴神之相
 也以神为用故若庖丁之解牛至于以神
 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一心
卷九 第 10b 页 0381-089.png
 自照天理皆得批大却导大窾而毫芒不
 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莫不释然
 四解矣虽然解牛之喻以无厚入有间犹
 能迎刃而解况以无有入于无间则六通
 四辟明白洞达了无纤翳之滞碍矣自非
 天下之至虚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者畴克
 尔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徽宗注曰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
 实寓于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卷九 第 11a 页 0381-090.png
 兹所以为有益
 疏义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道之
 真体寂然不动是也无不为者道之妙用
 感而遂通是也惟其无为而无不为故以
 天下之至柔而胜刚以天下之至无而摄
 有道之妙用实寓于此柔之胜刚所谓积
 于柔者必刚也无之摄有所谓无动不生
 无而生有也其妙用如此又岂乐从事于
 务哉运量酬酢时出而应之万变虽杂而
 所以无为者固自若也无为则事奚足弃
卷九 第 11b 页 0381-091.png
 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而全遗生则精
 不亏而复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则其有益
 敦大于是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徽宗注曰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
 不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
 而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疏义曰言有当愆孰若不言之教妙通心
 术而设之以神易所谓以神道设教而天
 下服者此也为有成亏孰若无为之益得
卷九 第 12a 页 0381-092.png
 于自然而不亏其真庄子所谓无益损乎
 其真者此也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则知
 不言之教固神矣天地以无为而清宁则
 知无为之益固真矣圣人以天地为宗故
 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万物化朴者
 道之全体惟道能总摄群有所谓守小朴
 而物自宾也无为者道之自然惟道能斡
 旋化枢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也然则不
 言之教无为之益非体无尽道者不能知
 此圣人者道之极故天下希及之
卷九 第 12b 页 0381-093.png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徽宗注曰两臂重于天下则名与身敦亲
 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则身与货孰多至
 愿在我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货非所多
 也惟不知亲疏多寡之辨而残生损性以
 身为徇若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蹠死
 利于东陵之上岂不惑哉达生之情而不
 务生之所无以为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
 俗也
卷九 第 13a 页 0381-094.png
 疏义曰务内观者取足于身诚其身者真
 乐内融则一身之中众美咸具何往而不
 自适世之昧者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辨乎
 真伪之归乃矜揽外务见得忘形汲汲于
 名以危其身殊不知两臂重于天下身亦
 重于两臂名与身孰亲孳孳为利以害其
 生殊不知生固重于隋侯之珠利固轻于
 千仞之雀身与货孰多惟不介意于傥来
 而以守身为本然后能自适其性分以道
 为重矣列禦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卷九 第 13b 页 0381-095.png
 未闻其干于名颜回乐箪瓢陋巷人不堪
 其忧未闻其累于货所重者道而已是以
 至愿名誉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在我
 则不急于人知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则
 万物皆备货非所多也于此而不能明亲
 疏多寡之辨其为智亦疏矣故有见生于
 可欲乃残生伤性以身为徇而忘其真如
 伯夷见名之可欲饿于首阳之下是也盗
 蹠见利之可欲暴于东陵之上是也此皆
 昧于至理惑而不能解也惟达生之情不
卷九 第 14a 页 0381-096.png
 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非生
 之所待而生也此有道者所以能保身全
 生而异于世俗者欤
得与亡孰病
 徽宗注曰烈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
 名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赀之躯
 病孰甚焉
 疏义曰求诸性分之内者有益于得求诸
 性分之外者无益于得有益于得则其得
 也裕然而有馀无益于得则其得也歉然
卷九 第 14b 页 0381-097.png
 常不足夫惟不足故烈士徇名则累于名
 高而不知名公器也不可多取贪夫徇利
 则累于利厚而不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为己盖万物之理相为消长有得则亡
 或继之故睹所病然其得之也是岂真得
 之哉名与货皆傥来之寄耳寄之其来不
 可图其去不可止而其亡也乃至于损德
 塞性苦身疾作丧无名之朴而失其至真
 忘不赀之躯而舍其至贵则其病大矣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卷九 第 15a 页 0381-098.png
  徽宗注曰无慕于外则啬而不费无累于
  物则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权积散之相代
  其至可必若循环然岂可长久
  疏义曰重内而不重外然后能无慕于外
  见性而不见物然后能无累于物不生外
  慕则无多欲之逐故啬而不费非至于甚
  爱必大费者也不为物累则无贪积之忧
  故守而不失非至于多藏必厚亡者也虽
  然利之在天下民咸用之无所不通有取

卷九 第 15b 页 0381-099.png
 虚常相代乃必至之理势若循环之不能
 自已又乌可恃为长久而认为己有哉虽
 执之使留且自冥冥中去矣惜夫世俗莫
 之悟经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
 徽宗注曰处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疏义曰一性之真万善充足道之尊德之
 贵莫之爵而常自然不假势物而无所歉
 则亦处乎不淫之度而已盖不淫之度者
 不皦不昧适与之当而不过也以此安其
卷九 第 16a 页 0381-100.png
 性命之情则真君高世良贵在我所以为
 义荣者物无以尚之又何辱之有哉
知止不殆
 徽宗注曰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故无危殆
 之患
 疏义曰域于流动之机者一息不停固有
 默使之者若有机缄而不得已其运转而
 不能自止虽行之于无止而不知有真止
 者存势物之徒不能徐观一性鉴渊静不
 迁之宗乃与物为偶相刃相靡其行尽如
卷九 第 16b 页 0381-101.png
 驰而莫之能止且将□然疲役而不知其
 所归岂不危其身耶真人则不然超然独
 立乎形器之上与造物者游与无终始者
 为友盖将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故能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虚静之中默与道会
 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无自入而莫之能
 伤又何危殆之患哉老氏于道常无名亦
 曰知止所以不殆盖非通乎物之所造者
 不能与此
可以长久
卷九 第 17a 页 0381-102.png
 徽宗注曰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
 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
 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
 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疏义曰即理以观物则无常之分有积有
 散即妙以观性则真常湛存无古无今以
 性逐物则性与物俱驰以性辨物则物无
 自而入世之人昧于至理驰其形性潜之
 万物以易所固有于是好名者困于志徇
 利者忘其真至于名辱而罔觉身危而莫
卷九 第 17b 页 0381-103.png
 顾交战于利害之域何可长也圣人尽性
 而足故能贵爱其身不以害其生三万岁
 而一成纯与天地相为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徽宗注曰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体道之
 全故可名于大无成与亏是谓大成不有
 其成故若缺知化合变而不以故自持故
 其用不弊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为圣之
 时
卷九 第 18a 页 0381-104.png
 疏义曰道未始有封彊为之名曰大既谓
 之大则未离方体寓于域中而居四大之
 一焉盖道覆载万物者也天无不覆地无
 不载圣人位乎两间体道之全以配天地
 故皆名于大则其由是道以出应天下天
 造地设发越显著以彰制作之妙其成也
 可谓大矣然而道无成亏乌至而倪小大
 世之人徒知圣人以道之绪馀土苴致天
 下之大利成天下之大顺丰功茂烈巍乎
 其成而不知道之妙用本于精神心术之
卷九 第 18b 页 0381-105.png
 微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
 哉惟其无成与亏所以谓之大成夫万物
 之理成极而坏功成者隳名成者亏能不
 有其成然后成矣而不坏是以神人无功
 非无功也功成不居圣人无名非无名也
 名成不恃故能去功与名还与众人所以
 谓之若缺大成若缺非特不自有其成而
 已又见其知化合变而不以故自持易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无方
 无方则化而裁之以尽其变变而通之以
卷九 第 19a 页 0381-106.png
 尽其利又岂胶于故常而不能利用出入
 者哉宜乎其用不弊也孔子集清和任之
 大成所以为圣之时得此故也集大成也
 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之也者始条理
 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三圣之制行玉
 振之谓也执一不变能成其终而已至于
 金声而玉振则知化合变所以能成始而
 成终也故曰大哉孔子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徽宗注曰充塞无外赡足万有大盈也虚
卷九 第 19b 页 0381-107.png
 以应物冲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穷
 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疏义曰道之真体包裹六极廓然而无所
 不存道之妙用周流六虚广乎其无所不
 被圣人得道之浑全以出应天下充塞无
 外覆帱万物而莫见其畛赡足万有鼓舞
 群众而求者与之则其用之所以妙有不
 可得而知其为盈也岂不优优大哉然而
 酬酢之用常本于渊静之宗盈而不能虚
 则无以应物惟以道之虚应彼群实然后
卷九 第 20a 页 0381-108.png
 能冲而用之普博渊泉而时出之矣是以
 注焉不满资焉不匮施之不竭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其用不穷故谓
 之大盈若冲虽然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
 故有馀至人无积亦虚而已故保此道者
 不欲盈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宜
 老子以是言告孔子也夫有若无实若虚
 学者之能事良贾之深藏亦若是也大白
 若辱盛德若不足圣人之虚己君子之容
 貌在是焉即此以观则大盈若冲可以类
卷九 第 20b 页 0381-109.png
 推矣
大直若屈
 徽宗注曰顺物之变而委蛇曲折不求其
 肆故若屈
 疏义曰圣人虚己以游世汎应曲当无往
 而不直者以顺物之变故也是以委蛇而
 不伤其全曲折而不失其正从其强梁随
 其曲转未尝崖异以自处焉是虽委蛇曲
 折与之宛转所以为大直者有不可得而
 控者矣谓之不求其肆者此也岂非若屈
卷九 第 21a 页 0381-110.png
 之意欤庄子于人间世言内直者与天为
 徒外曲者与人为徒盖人间世者出而应
 乎人也既徒于人不可以径庭宜其外曲
 焉则大直若屈可知矣
大巧若拙
 徽宗注曰赋物之形而圆方曲直不睹其
妙故若拙
 疏义曰圣人至无以供其求善贷且成而
 其巧妙者亦犹造化赋物之形者也是以
 圆方而不离于规矩曲直而不违其绳墨
卷九 第 21b 页 0381-111.png
 形体自著藻色自彰若有真宰而不得其
 朕焉是虽方圆曲直各尽其妙所以为大
 巧者有不可得而测识者矣谓之莫睹其
 妙者此也岂非若拙之谓欤庄子于大宗
 师言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盖大
 宗师者万物之所宗也万物既宗则生而
 不有宜其不为巧则大巧若拙可知矣
大辩若讷
 徽宗注曰不言之辩是谓大辩惠施多方
 其辩小矣
卷九 第 22a 页 0381-112.png
 疏义曰至言去言得于忘言然后为言之
 至所贵乎不言之辩者其至言去言之谓
 欤庄子曰大辩不言夫惟不言是谓大辩
 圣人不以善辩为能深造默识至理所存
 不言而喻无俟于容声故若讷彼惠施之
 多方特辩者之囿也支离曼衍而不得其
 要曾何足以语极故其道舛而不合驳而
 不纯自谓辩且博不几于一蚊一虻之劳
 则其辩亦以小矣孰知不言之辩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卷九 第 22b 页 0381-113.png
 徽宗注曰阳动而躁故胜寒阴止而静故
 胜热二者毗乎阴阳而不适乎中方且为
 物汨方且与动争乌能正天下惟无胜寒
 之躁胜热之静则不杂而清抱神而静天
 下将自正
 疏义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受天地之中禀冲和之气一动而躁则发
 于阳而其热焦火故胜寒一止而静则息
 于阴而其寒凝冰故胜热二者既有阴阳
 之患则喜毗于阳怒毗于阴而不适厥中
卷九 第 23a 页 0381-114.png
 非所谓发而皆中节也若然则方且为物
 汨沦胥于波荡之域方且与动争交战于
 利害之涂阴阳为之寇宜其不能正天下
 也惟无胜寒之躁使之阳而不散无胜热
 之静使之阴而不密然后能清静为天下
 正盖不杂而清斯为清之至若所谓漻乎
 其清者是也抱神以静斯为静之至若所
 谓寂然不动者是也必静必清则表正而
影必端天下不期正而自正矣老氏于道
 常无为亦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谓之
卷九 第 23b 页 0381-115.png
 无为则澹然而已求其胜寒之躁胜热之
 静盖无有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徽宗注曰以道治天下者民各乐其业而
 无所争粪其田畴而已
 疏义曰在天下以道故天下不淫其性宥
 天下以道故天下不迁其德天下不淫其
 性不迁其德则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
 鼓腹而游民各乐其业而无夸跂外慕之
卷九 第 24a 页 0381-116.png
 争矣方且力本务农服勤南亩粪其田畴
 而已虽有追风逐电之骥足亦将却之而
 不用也惟天下有道能知此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徽宗注曰强凌弱众暴寡虽疆界不能正
 也
 疏义曰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
 义义以分则和和则一群而无分则争争
 则乱强者恃力或至于凌弱众则恃势或
 至于暴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戎马生于
卷九 第 24b 页 0381-117.png
 郊而疆界不能正盖不知以道治天下故
 也
罪莫大于可欲
 徽宗注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人之有欲
 至于决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疏义曰心本湛然欲虑不萌物诱于外情
 斯有欲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以志帅
 气交物而忘返则气为之馁而心始乱矣
 故不见可欲则使心不乱蔽蒙之民昧此
 而罔觉累于名高者则见名之可欲累于
卷九 第 25a 页 0381-118.png
 厚利者则见利之可欲得失交战于胸中
 至于决性命之情以争之贪污诬伪无不
 为己罪之所以起也
祸莫大于不知足
 徽宗注曰平为福有馀为祸知足不辱何
 祸之有
 疏义曰阳明以晋富而为福阴晦以退耗
 而为祸是以福主衍而祸则忒然福与祸
 邻而祸福相倚伏故平为福而有馀为祸
 焉传所谓福莫长于无祸者以此苟不知
卷九 第 25b 页 0381-119.png
 足而务贪得则高明之家固有鬼瞰其室
 者祸敦大于是惟处乎不淫之度则知足
 不辱矣何祸之有
咎莫大于欲得
 徽宗注曰欲而得则人所咎也
 疏义曰如谷虚而受受而不积如谷虚而
 应应而不著有道者非无欲也欲在于不
 欲而已苟为以物易己见得而忘形不能
 以公义胜私欲人之所违也咎孰大于是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卷九 第 26a 页 0381-120.png
 徽宗注曰人见可欲则不知足不知足则
 欲得欲得则争端起而祸乱作甚至则戎
 马生于郊然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
 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乱
 之有
 疏义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内观一
 己无物不备至足之分非外铄也惟知至
 足之在我而不志乎期费则有万不同其
 应不匮岂不常足乎惟其人见可欲则贵
 货而不知足不知足则矜揽外慕而欲得
卷九 第 26b 页 0381-121.png
 欲得则争端起而至于戎马生于郊矣然
 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则机心不生
 而纯白备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无所施其
 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之有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徽宗注曰天下虽大圣人知之以智天道
 虽远圣人见之以心智周乎万物无远之
 不察故无待于出户心潜于神明无幽之
 不烛故无待于窥牖庄子曰其疾俛仰之
卷九 第 27a 页 0381-122.png
 间再抚四海之外兹圣人所以密运而独
 化
 疏义曰生齿至众机务至繁天下之大宜
 难知也然揆理则天下虽大无所遁其情
 所谓知之以智者揆以理故也窈然无际
 漠然无分天道之远宜难见也然视于无
 形则天道虽远与之同其妙所谓见之以
 心者视于无形故也盖道降而出出而生
 智玄升而入入而生神智者通于神者也
 神之无方利用出入无远弗届智与乎神
卷九 第 27b 页 0381-123.png
 所以能周乎万物虽远在八荒之外而无
 不察又何待于出户而知天下哉庄子曰
 大智观于远近智周万物者以此道心惟
 微搏之不得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则心者
 会于道者也道之大本先天地生运而无
 积心虚集道所以能潜神明虽藏于不形
 而无不烛又何待于窥牖而见天道哉扬
 雄曰天地神明而不测心之潜也犹将测
 之心潜神明者以此虽然无远不察则智
 亦大矣无幽不烛则心亦神矣智无不知
卷九 第 28a 页 0381-124.png
 心无不见两者同出于虚静之宗廓然洞
 达则千变万化未始有穷六通四辟无乎
 不在即其妙用始此盖有所谓立本厚者
 存庄周论人心而言其疾俛仰之间再抚
 四海之外以是故尔盖俛仰之间则其速
 如驰四海之外则其远无疆于如驰之疾
 抚无疆之域而至于再非兆于变化其孰
 能之哉圣人所以密运而独化欤列子所
 谓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同意密运则化之
 妙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独化之本若运
卷九 第 28b 页 0381-125.png
 转而不能自已由是观之圣人不出户而
 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又岂徒得之于智
 虑心术之微而已哉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徽宗注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近取诸身
 万理咸备求之于阴阳求之于度数而去
 道弥远所知弥少矣
 疏义曰易于大壮言见天地之情于复言
 见天地之心大壮者大而交于物复者小
 而辨于物惟其与物辨故方其并作而趋
卷九 第 29a 页 0381-126.png
 动出之涂吾观其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
 必复而因以见天地之心盖天地之大不
 可以俄而测度也能以心腹心使心合于
 无则天地之心即吾之心矣所以有贵于
 复者在于静止而不在于动出也即此以
 观则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近取诸身可
 矣一身之中万物咸备内观者无不取足
 天下之至赜尽在是矣能致虚守静而会
 之以心则道将为汝居又何俟于远求耶
 求之阴阳则道虽不离阴阳而非阴阳之
卷九 第 29b 页 0381-127.png
 所能尽求之于度数则道虽寓于度数而
 非度数之所能穷或五年而未得或十有
 二年而未得所以去道弥远而所知弥少
 也夫道若大路然炳而易见岂难知哉病
 不求之耳能反求诸己则无形而心成将
 进乎博之不必知者矣又何患于其知弥
 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徽宗注曰以吾之智而知天下是谓不行
 而知以吾之心而见天道是谓不见而名
卷九 第 30a 页 0381-128.png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夫何为哉巍巍乎其
 有成功是谓不为而成
 疏义曰行而知之则足之所至者近不能
 察其远见而名之则目之所逮者浅不能
 烛其幽惟以吾之智知天下然后超然远
 识足以通天下之理虽不出户而知之矣
 是谓不行而知惟以吾之心见天道然后
 洞然玄览足以探天道之妙虽不窥牖而
 见之矣是谓不见而名不行而知不见而
 名则天下之大天道之远未尝有心于其
卷九 第 30b 页 0381-129.png
 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去智与故而循天
 理夫何为哉处无为之事而天下将自功
 所以斡妙用而独得于昭旷之先固自有
 其道世莫得而知之殆见巍巍乎其有成
 功也庄子曰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讵非不
 为而成之意耶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徽宗注曰学以致其道始乎为士终乎为
 圣日加益而道积于厥躬孔子谓颜渊曰
卷九 第 31a 页 0381-130.png
 吾见其进也
 疏义曰道不可致然有所谓可致者唯学
 而已盖学有天道焉有人道焉自可欲之
 善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仁之于父子
 修之至于圣人之天道此语所谓君子学
 以致其道荀子所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
 人也惟知务学则日有所就而知其所亡
 月有所将而无忘其所能日计之不足岁
 计之有馀而道将为汝居可谓日加益而
 道积于厥躬矣颜氏之子知坚高之可慕
卷九 第 31b 页 0381-131.png
 忘钻仰之为劳问仁则请事斯语得善则
 拳拳服膺而弗失孔子谓之曰吾见其进
 也不亦宜乎
为道日损
 徽宗注曰致道者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
 智而万事销忘故日损蘧伯玉所以行年
 六十而六十化
 疏义曰知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则不
 累于形而堕支体矣知吾生有涯而知无
 涯则不凿于智而黜聪明矣离形而形不
卷九 第 32a 页 0381-132.png
 能碍去智而智无所困不内变不外从事
 则一毫不撄而万事销亡故日损庄子曰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年运而往
 至于六十而六十化可谓忘年而与化为
 人者也观蘧伯玉之使以谓夫子欲寡其
 过而未能则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可知已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无不为矣
 徽宗注曰学以穷理而该有道以尽性而
 造无损之又损则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
 者无为也寂然不动无不为也感而遂通
卷九 第 32b 页 0381-133.png
 天下之故以静则圣以动则王
 疏义曰学欲博耻一物之不知所以穷物
 理而该天下之有故日益道贵要无一毫
 之撄所以尽其性而造至妙之无故日损
 盖一性之真不睹一疵惟道以尽性而造
 无则不特未始有无必至于未始有夫未
 始有无所谓又损也夫然故能应能定无
 为而无不为矣无为则寂然不动而能定
 也无不为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能应
 也静而处己内圣之道以全动而接物外
卷九 第 33a 页 0381-134.png
 王之业以成一本于此故庄子言静而圣
 动而王继之以无为而尊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
 徽宗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
 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取天下者常以
 无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体
 道而以其真治身帝之所兴王之所起偶
 而应之天下将自宾太王亶父所以去邠
卷九 第 33b 页 0381-135.png
 而成国于岐山之下
 疏义曰一囿于物必有非物者然后能运
 之一堕于器必有不器者然后能统之六
 合虽大已囿于物矣非物者道也已堕于
 器矣不器者道也体道则事无事故用天
 下而有馀庄子所谓天下大物也有大物
 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者此也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可知已非道则执
 于事故为天下用而不足经所谓天下神
 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者此也
卷九 第 34a 页 0381-136.png
 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可知已圣人
 以道之真治身帝之所兴王之所成皆缘
 于不得已偶而应之虽我忘天下而天下
 将自宾若太王亶父不以养伤生不以利
 累形避狄人之难去邠而成国于岐山之
 下盖得平此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九
卷九 第 34b 页 0382-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