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疏义(一)--江澄卷八

卷八 第 120468b 页
卷八 第 1a 页 0381-004.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八忘一
    太学生江澄疏
 徽宗注曰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于道则
 无德之可名别于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
 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
 者异乎此故列于下经
 疏义曰通变之谓道则道不可以方求也
 形而上者谓之道则道不可以体求也盖
 道无乎不在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
 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
卷八 第 1b 页 0381-005.png
 后无门无旁四达之皇皇是无方也能阴
 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窅然
 空然终日视之而不得见是无体也道无
 方体果且有成与亏乎哉德有定体果且
 无成与亏乎哉盖德有上下惟知崇之然
 后能进而上之以至于成不然则亏也德
 有小大唯知修之然后进而大之以至于
 成不然则亏也庄子曰德成之谓立则德
 固有成也又曰义可亏也则德固有亏也
 自其同者视之则合于道无德之可名杨
卷八 第 2a 页 0381-006.png
 雄所谓合则浑庄子所谓德总乎道之所
 一也自其异者视之则别乎德有名之可
 辨扬雄所谓离则散经所谓大道废有仁
 义是也盖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履此
 智以知此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职其小仁
 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随量而
 受各得一焉因时而施是德而已若夫道
 则不然遍覆包含而无所殊周流弥满而
 无或缺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孰有成亏
 之异哉体道者异乎德如此故德列于下
卷八 第 2b 页 0381-007.png
 经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徽宗注曰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
 与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
 德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
 德
 疏义曰原始言之则生非德不明要终言
 之则生者德之光堕于域中莫不有生而
 物之所以生者得一故尔一者何也德几
卷八 第 3a 页 0381-008.png
 是已庄子所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
 得以生谓之德者此也性均有德则同焉
 皆得矣德兼于道则默与道会矣惟知性
 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则循理而动因时而
 为其过也非有心于过也理之不得不过
 尔敦为悔其当也非有心于当也理之不
 得不当尔故不自得焉真人之德如此是
 谓不德若然者猖狂妄行蹈乎大方而动
 容周旋中礼可谓上德矣昔孔子以天纵
 之将圣于答公西华之问则曰若圣与仁
卷八 第 3b 页 0381-009.png
 则吾岂敢于答子贡之问则曰圣则吾不
 能固不居其圣矣然而时清而清时任而
 任时和而和集三子之大成孟子以为圣
 之时且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其
 有德可知已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徽宗注曰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
 有
 疏义曰道之在我未始有物擅有于道道
 将汝失然则认而有之皆惑也且自营为
卷八 第 4a 页 0381-010.png
 私背私为公道者为之公擅有于道是自
 私也夫惟无私故能成其私则自私岂不
 失道乎欲不失德而乃无德非下德而何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徽宗注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
 上德也
 疏义曰一性有觉洞彻无穷不思而得也
 用之不勤从容中道不勉而中也未尝用
 力无往不存不行而至也若是则出为不
 为而为出于无为德之盛无以易此故曰
卷八 第 4b 页 0381-011.png
 上德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徽宗注曰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
 则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
 分欤离形去智通于大同仁义礼智盖将
 简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
 义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
 得故有以为
 疏义曰自诚而明谓之道自明而诚谓之
 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自诚而
卷八 第 5a 页 0381-012.png
 明也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勉之则中不
 勉则不中行之则至不行则不至自明而
 诚也自诚而明圣人之事自明而诚贤人
 之事德有上下圣贤之所以分欤不累于
 形不凿以智而离形去智形不能碍智有
 以彻而通于大同忘仁义忘礼乐仁义礼
 智盖将简之弗得而未始有物焉是之谓
 无以为此上德也澶漫为乐摘擗为礼而
 屈折礼乐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吁俞仁
 义用是以慰天下之心适足以撄天下之
卷八 第 5b 页 0381-013.png
 心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是之
 谓有以为此下德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徽宗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
 也故无以为
 疏义曰庄子曰大仁不仁所谓不仁非无
 仁也能仁而无以仁为也故有所谓安仁
 有所谓利仁安仁则由之而无以为利仁
 则以仁为利而行之也孟子曰尧舜性之
 也安仁而非行仁之谓也故仁覆天下而
卷八 第 6a 页 0381-014.png
 无不被此之谓上仁庄子言圣人安其所
 安不安其所不安书称帝尧之德而曰安
 安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徽宗注曰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
 事能无为乎
 疏义曰义主辨则列敌者义也义设于适
 则度宜者义也杨雄所谓列敌度宜之谓
 义者此也孟子曰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
 而义不可胜用则义固立我矣荀子曰以
卷八 第 6b 页 0381-015.png
 义应变则义固制事矣惟其立我故字说
 曰义者我也惟其制事故书曰以义制事
 立我而不能忘我制事而不能弃事皆涉
 于有为矣非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者欤凫
 鹥之诗于公尸来燕来宜而继之以福禄
 来为则以来为者为其有义故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徽宗注曰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
 其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
 报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
卷八 第 7a 页 0381-016.png
 之时一言之不酬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
 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圣人
 厚于仁而薄于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
 上仁则同于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
 莫之应者
 疏义曰辨则用戈交则用豆礼之于宾主
 用豆之时也则礼以交物矣升降上下周
 旋禓袭礼之寓于文自外作也则礼以示
 人矣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之实在于事
 亲义之实在于从兄礼之实节文斯二者
卷八 第 7b 页 0381-017.png
 则礼以节文仁义矣经礼至于三百曲礼
 至于三千自吉礼以至嘉礼自天神以至
 人鬼其用多矣要而言之莫先施报而已
 记所谓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是也然礼
 尚往来往而不来来而不往皆为非礼施
 之尽而莫或报之则忿争之心生宜矣春
 秋之时一言之不酬一拜之不中两国为
 之暴骨盖以为之而莫之应故也然则攘
 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圣人知其然谓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故德无不容厚于仁
卷八 第 8a 页 0381-018.png
 谓远而不可不居者义故道无不理而薄
 于义至于礼则去而不留过而不守止于
 履之而不处也是以足迹之履犹之礼者
 以其卑而可履人之所履以为礼而践焉
 者也易以上天下泽为履而曰履不处也
 者以是故尔古之至人不知礼之所将而
 相忘于道术者以此故上仁同于德而无
 为上义有以为而立我上礼则有莫之应
 者而未免夫累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卷八 第 8b 页 0381-019.png
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徽宗注曰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
 可致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为则近乎
 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
 故失义而后礼至于礼则离道滋远而所
 失滋众矣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
 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
 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
 之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也
卷八 第 9a 页 0381-020.png
 疏义曰道常无为则无方也无方则非彼
 矣故不可致然道者德之钦故失道而后
 德德以得之则在我也在我则无外矣故
 不可致然德无不容为仁故失德而后仁
 德则无为仁则有爱利之心焉故仁可为
 然为则近乎义故失德而后仁仁在所厚
 义则必欲设于适焉故义可亏亏则饰以
 礼故失义而后礼自失道以至于礼每降
 愈下去道滋远而所失滋众矣则以有为
 则伪无为则真故其不同如此然则无为
卷八 第 9b 页 0381-021.png
 者万物之本也德之所以为上者有在是
 尔且消息不停王废更代物不并盛阴阳
 是也阳用事则阴且退听阴用事则阳且
 伏藏亏于此者必盈于彼理相予夺威德
 是也以德为治威非所先以威临下德在
 所后自然之势不可易者也然则父子之
 礼貌薄而实厚宜矣庄子所谓蹍市人之
 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正
 此意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则犹木
 之未盛而其本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
卷八 第 10a 页 0381-022.png
 争乱作又乌能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
知以为信哉夫礼之所以相伪如此不得
 不去彼取此而灭之也记以谓忠信之人
 可以学礼盖亦贵其有本尔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徽宗注曰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
 揣而锐之敝精神而妄亿度兹谓前识前
 识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
 益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
 恶子贡
卷八 第 10b 页 0381-023.png
 疏义曰仁义礼智无非德也道降而出出
 而生智智虽分于道亦本于道矣然则所
 恶于智者为其不能行其所无事以智为
 凿故也矧夫揣物之情而锐于进取敝精
 神于蹇浅而妄亿度以为前识者乎谓为
 道之华而非道之实讵不信然盖小识则
 伤于德迷识则害于道若夫前识则矜聪
 明而务智巧方且徇末忘本不知丰智源
 而啬出虽未至于伤德害道亦非道之实
 也若然则作伪心劳日拙而智有所困矣
卷八 第 11a 页 0381-024.png
 兹识也秪所以为愚之始欤亿则屡中孔
 子所以恶子贡者以此孔子曰不逆诈不
 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其华故去彼取此
 徽宗注曰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
 道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
 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于事物之末习
 其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
 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
卷八 第 11b 页 0381-025.png
 处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疏义曰以礼相伪以智为凿皆远于道而
 在彼者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皆离道未远而在此者也在彼
 者徇末而忘本故道之所去在此者归厚
 而敦薄务实而去华故道之所尚道之所
 尚厚而不薄实而无华惟见善明用心刚
 智足以自知性修反德而不流于事物之
 末习者为能去彼有为之伪取此无为之
 真也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
卷八 第 12a 页 0381-026.png
 之至若所谓敦仁言于仁为至厚若所谓
 敦化言于化为至厚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则人生而厚天之性也诚能复其性之至
 厚则动必迪吉孰有悔吝之虞哉此复之
 本于此以言敦复无悔也非智足以自知
 不能与此故其象言中以自考而孔子以
 谓复以自知也大丈夫所以备道全德盖
 本于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卷八 第 12b 页 0381-027.png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徽宗注曰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致一则
 不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
 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
 之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
 者故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隤然乎下
 者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
 则不昧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
 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
卷八 第 13a 页 0381-028.png
 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侯
 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
 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
 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
 一也
 疏义曰道冥于无则藏于有一之未形道
 降于有则判于有万之不同浑沦之中自
 无出有两仪以此奠位万物以此散殊幽
 焉而神明焉而人皆会于一一者何也精
 之数也凡丽于域中摄于有数者敦不本
卷八 第 13b 页 0381-029.png
 于是一乎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必虚其一九畴以五行为初而五行必一
 曰水是一者肇于有数之始即一可以行
 万六通四辟其运无乎不在也庄子谓通
 于一万事毕岂非德总乎道之所一能得
 其一而同焉推而行之其用为无穷耶盖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人之生也因精
 集神体像斯具精固自全非由外铄一流
 于伪则真精俄丧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矣
 必欲全汝形而无摇汝精果何道而致之
卷八 第 14a 页 0381-030.png
 乎实在于致一以专之抱一以保之守一
 以固之然后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精与神
 合而不离矣易曰言致一也致一则用志
 不分矣故不二经曰抱一能无离乎抱一
 则善抱不脱矣故不离庄子曰我守其一
 以处其和守一则静专而不流矣故不迁
 知此三者斯可以得一然得之非艰知其
 一之为艰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所谓少
 则得是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所谓
 多则惑是也昔之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
卷八 第 14b 页 0381-031.png
 合天下之至神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物
 无得而偶之者皆不离于一而已是以乾
 道若难确然在上而常易易则纯粹而不
 杂易于乾言刚健中正纯粹精非天得一
 以清然乎坤道若繁隤然而常简简则静
 止而不变易于坤言至静而德方非地得
 一以宁然乎难测难识至幽而无形者神
 也神虽至幽而祸福缘类为甚显以得一
 则不昧也不将不迎至虚而善应者谷也
 谷以至虚而洪纤响答为无差以得一则
卷八 第 15a 页 0381-032.png
 无穷也天地袭精而为阴阳阴阳专精而
 为四时四时散精而为万物万物以精化
 形者在此而已故得一以生惟虚可以应
 实惟静可以摄动惟一可以行万侯王以
 独制众者体此而已故得一以为天下正
 自天地以至侯王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辨
 为三极虽有各立之体达为三才乃有相
 通之用原其所以清所以宁所以为天下
 正者岂离于一哉是一也根于固有合于
 自然至静之中其精甚真由一以致之而
卷八 第 15b 页 0381-033.png
 已非他求而外铄也所谓其致之一亶其
 然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徽宗注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
 覆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
 所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
 精气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
 失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
卷八 第 16a 页 0381-034.png
 立于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
 以自保能无蹶乎
 疏义曰施而运之者天也其体纯粹所以
 职生覆收而积之者地也其性静翕所以
 职形载裂则非纯粹也将何以覆发则非
 静翕也将何以载神依人而行示而常寂
 歇则无所示非所谓灵矣谷受而不藏应
 而曲当竭则莫之应非所谓盈矣万物皆
 出于机皆入于机精气为物言其聚也聚
 则得一以生物于此乎始游魂为变言其
卷八 第 16b 页 0381-035.png
 散也散则失一以灭物于此终惟以正御
 变常得其一然后能正众生超然独立乎
 万物之上而长处显矣求其贵高而不危
 在此而已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徽宗注曰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
 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
 世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
 也
 疏义曰贵贱有常势高下有定位兹不易
卷八 第 17a 页 0381-036.png
 之分也然贵必以贱为本以贵之所恃以
 为固者贱而已若所谓致邦本之固必取
 于民之微贱者是也高必以下为基以高
 之所自起者下而已若所谓立太平之基
 必取于台莱之卑小者是也盖治玉所资
 者石丘山所积者卑稽诸物理莫不皆然
 况于人事乎世之人逐于末流而不知去
 道愈远故所睹者末圣人则探其本能体
 道之虚而无亢满之累也胶于陈迹而不
 知烛理所在故所见者成圣人则察其微
卷八 第 17b 页 0381-037.png
 能灼见厥理而无夸耀之迹也是宜常得
 一虽历万变而无弊欤诗歌天保谓君能
 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亦贵
 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而已此基本所以
 固于无穷也考其作诗之终乃见圣人以
 道御时使盈不至于极而亏升不至于极
 而降成而不坏盛而不衰以保天下之治
 者欤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
非乎
卷八 第 18a 页 0381-038.png
 徽宗注曰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
 以为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
 蹶其以此乎
 疏义曰侯王以独制众则其总摄亦云普
 矣以德抚世则其经济固尽善矣宜其名
 有殊称方且以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以为
 称尽其谦冲退托不以势自居故也非知
 本者能若是乎荀卿曰聪明圣智守之以
 愚功被天下守之以逊是皆圣人谦虚之
 道惟侯王知以此自牧所以能长守贵高
卷八 第 18b 页 0381-039.png
 于万斯年而弗失也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徽宗注曰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
 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
 世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
 随至所以无誉
 疏义曰不以人之卑而自高然后人乐推
 之不以人之贱而自贵然后人尊荣之自
 高以胜物刻意而高也何取于高自贵以
 贱物挟势而贵也何取于贵柔之胜刚理
卷八 第 19a 页 0381-040.png
 之常也刚而不知守以柔是知伸而不知
 屈光而不耀道之复也白而不知守以黑
 是知彰而不知微以此夸末世之弊虽足
 以卖名声而致数誉是特违道以干之尔
 若然则不虞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又
 安能逃孟子之所讥哉求誉若此则名浮
 于实果何异沟浍之盈其涸可立而待誉
 未几而毁随之何可长也谓之无誉不亦
 宜乎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卷八 第 19b 页 0381-041.png
 徽宗注曰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
 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
 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
 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不
 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
 及此是谓上德
 疏义曰德有体用常变寓焉妙观其体则
 敛万可以归一泛观其用则以一可以行
 万调而应之无施不可往来乎出入之机
 周流于变通之用所以为真一者湛然而
卷八 第 20a 页 0381-042.png
 独存岂若碌碌之玉贵而不能贱落落之
 石贱而不能贵拘于一定之体执而不变
 者哉圣人其动若水善时而无所失避碍
 而无不通方圆曲直应变无常又何底滞
 之有测之益深穷之益远虽涉万变而常
 可以为乎未始离于一信所谓真得一者
 也所以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以一无
 贵贱故也老氏既明一义又虑执方之士
 蔽于一曲不该不遍而昧于至理坚如玉
 石泥而不通故申言之孟子曰所恶执一
卷八 第 20b 页 0381-043.png
 者为其执一而废百也正此意尔故不欲
 琭琭如玉落落如石惟大而化之之圣为
 能及此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圣人之
 所以知化亦无为无不为而已是谓上德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徽宗注曰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则已往而返复乎至
 静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无非我故
卷八 第 21a 页 0381-044.png
 曰反者道之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
 妙用实在于此庄子曰积众小不胜为大
 胜者惟圣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时
 之行敛藏于冬而蕃鲜于春水之性至柔
 也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
 则有无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
 有极而归无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
 无也彼蔽于莫为溺于或使岂道也哉
 疏义曰动因静立凡天下之动必复于静
 强因弱成凡天下之强必积于弱则动静
卷八 第 21b 页 0381-045.png
 相因强弱相济理盖如此物之生也芸然
 流形若骤若驰于其终也去华就实归其
 性宅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自然之理也故
 方其已往趋乎动出之涂及其反本则复
 乎至静之域能定能应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而动无非我则反者所以立动也故曰
 反者道之动夫柔者道之刚故柔胜刚弱
 者道之强故弱胜强柔弱者道之无也无
 之以为用故道之用用乃在乎此然而弱
 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自胜而已故无所不
卷八 第 22a 页 0381-046.png
 胜而得常胜之道庄子所谓积众小不胜
 为大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正谓此也
 故曰弱者道之用易曰止而巽动不穷也
 其是之谓欤即四时以观之冬闭之不固
 则春生之不茂故必敛藏于冬而后蕃鲜
 于春即水之性以观之纳污受垢而常处
 于柔弱不争之地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何以异此今夫万物以形相生而形形者
 不形形之所形已堕于有则形形者所谓
 无也无不废有故申于东南而有物不终
卷八 第 22b 页 0381-047.png
 有故屈于西北而无有无相生若循环然
 则以无动不生无而生有有极必归于无
 也如彼东西其方虽异废一不可彼溺于
 道之静若季真之莫为蔽于道之动若接
子之或使岂道也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徽宗注曰士志于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
 力久至诚不息
 疏义曰工具人器而已故上下皆弗违士
卷八 第 23a 页 0381-048.png
 则其才上达者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其才
 上达则志于道可知所谓上士即善为士
 而能尚志者也故其于闻道用心专信之
 笃日知其所亡力行而弗怠始乎为士终
 乎为圣荀卿所谓真积力久者是也居之
 安守之固学如不及没而后止未尝愿息
 而中昼记所谓至诚不息者是也若颜子
 语之而不情其勤而行之之谓欤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徽宗注曰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用
卷八 第 23b 页 0381-049.png
 志分其于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疏义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士则非上
 智矣故于闻道或用心不刚焉盖于道见
 疑是以有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中士不
 可以语上以用心不刚而有疑心故也心
 疑则有碍所以一入焉若存一出焉若亡
 用志分而不能致一也若子夏出见纷华
 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其若存若
 亡之谓欤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卷八 第 24a 页 0381-050.png
 徽宗注曰下士则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与
 明也故笑夫道无形色声味之可得则其
 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远矣庄子曰大声
 不入于俚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
 疏义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下士无高远之见而同乎流俗所存
 者未定信不足以有守所见者不广智不
 足以与明故以道为羞称而笑之也盖以
 彼笑此有分守焉彼之所见累于物而非
 道此之所闻一于道而非物盖道非形色
卷八 第 24b 页 0381-051.png
 声味之可传则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
 盖远矣道之与物不侔如此以有分守故
 也是以不无浅识之所笑也使道如物之
 累于迹可以投众人之所好道亦小矣故
 不笑不足以为道庄子曰大声不入于俚
 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盖声至于妙则
 知音者寡言至于妙则知言者寡道至妙
 犹大声之与高言也故其为士者笑之经
 所谓知我者稀则我贵矣义与此同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卷八 第 25a 页 0381-052.png
 徽宗注曰若曰月之光照临下土者明也
 丰智源而不示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疏义曰易曰日月相推而明生荀卿曰在
 天者莫明于曰月夫日昱乎昼月昱乎夜
 日月丽中天而冒下土可谓明也道之炳
 而易见示而不秘若日月之光照临下土
 是为明道然而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
 之极昏昏默默智谋不用丰智源而啬出
 惛然若亡而存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夷道若类
卷八 第 25b 页 0381-053.png
 徽宗注曰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疏义曰夷之为言易也易则不险夷之为
 言常也常则无变夫不险而无变则道一
 而已经所谓大道甚夷是已道虽一也然
 天下之群实由此以出天下之群动由此
 以立若不一而其实一也盖丝合而纯则
 为无类类则离而不一矣道之致用虽裂
 为多岐而其归则同虽散为万态而其致
 则一系辞所谓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
卷八 第 26a 页 0381-054.png
进道若退
 徽宗注曰颜渊以退为进庄子以谓坐忘
 疏义曰为学所以穷理故曰益为道所以
 尽性故日损为学曰益则以进为退也为
 道日损则以退为进也仲尼之称颜子曰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则颜子尝进于
 道矣然而始则忘仁义中则忘礼乐终至
 于坐忘自迹观之疑若退也然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则其为退乃所以为进也故杨
 雄以谓昔者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而
卷八 第 26b 页 0381-055.png
 庄子称其坐忘也
上德若谷
 徽宗注曰虚而能应应而不竭虚而能受
 受而不藏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疏义曰庄子曰德兼于道又曰德总乎道
 之所一盖道不在有亦不在无非有非无
 惟虚而已德犹是也故如谷之虚而能应
 应而不竭书所谓若德裕乃身是已如谷
 之虚而能受受而不藏庄子所谓德无不
 容是已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其是之
卷八 第 27a 页 0381-056.png
 谓欤
大白若辱
 徽宗注曰涤除玄览不睹一疵大白也处
 众人之所恶故若辱
 疏义曰经曰明白洞达庄子曰以此白心
 则大白者道之入于无疵者也自非涤除
 外慕而不有玄览妙理而默识乌能不睹
 一疵乎夫惟能无疵则异俗而不同乎俗
 畸人而不群于人犹之水也处众人所恶
 故若辱庄子载老氏之道术有曰知其白
卷八 第 27b 页 0381-057.png
 守其辱盖见于此
广德若不足
 徽宗注曰德无不容而不自以为有馀故
 若不足秋水时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于
 大方之家
 疏义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夫德至于无不容可谓广矣然
 自以为有馀则不广也惟不自以为有馀
 则广广乎其无不容矣不自以为有馀故
 若不足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此之谓也
卷八 第 28a 页 0381-058.png
 颜氏之子德冠四科德则广矣然以能问
 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非若不足而何秋水
 时至百川灌河而河伯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曾不知东海之大所以见笑于
 大方之家
建德若偷
 徽宗注曰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疏义曰圣人之应世无心而已惟无心故
 于兴事造业皆缘于不得已庄子所谓不
 得已于事也然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虽踌
卷八 第 28b 页 0381-059.png
 躇以兴事不期于功之成而每成功焉则
 其建德以有为疑若偷焉以其无心故也
 语曰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则苟且而近
 乎薄以其无心故若偷
质真若渝
 徽宗注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
 疏义曰丹青初则炳久则渝渝乎哉渝之
 为言变也真人之用心绝仁本而弗殖丰
 智源而啬出于见则无爱于听则无淫于
卷八 第 29a 页 0381-060.png
 气则充实而无馁自得其得而不假人为
 虽辨于物而以真冥妄虽撄而宁所谓不
 曰坚乎磨而不磷者也即染而净所谓不
 曰白乎涅而不缁者也故若渝
大方无隅
 徽宗注曰大方者无方之方也方而不割
 故无隅
 疏义曰阴知神之在阴而不知其亦在阳
 阳知神之在阳而不知其亦在阴阴阳不
 测神所以无方之可求遂于大明之上至
卷八 第 29b 页 0381-061.png
 彼至阳之原入于窈冥之门至彼至阴之
 原道所以有方之可指道虽有方可指然
 与物宛转无介辨之迹偶而应之无刻制
 之行是为无方之方也盖异乎德之有隅
 矣故方而不割诗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则德有隅可知庄子曰无门无旁四达皇
 皇则道无隅可知
大器晚成
 徽宗注曰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
 助长故晚成
卷八 第 30a 页 0381-062.png
 疏义曰有形则有名有分则有守此器也
 然有出器入觉造形而上立于不测不可
 为量数行于无有独超乎象先者此不器
 之器也不器之器者道也道不可以顿进
 而语道非其序者安取道故晚成焉阳积
 成暑阴积成寒非一日也岂益生以为祥
 揠苗而助长乎
大音希声
 徽宗注曰动于无方而感之斯应故希声
 疏义曰声之所声者彰矣而声声者未尝
卷八 第 30b 页 0381-063.png
 发所谓声声即大音也虽使师旷终夜俛
 首倾耳而听之不闻其声故谓之希盖希
 则概而有间非听所闻故也庄子所谓动
 于无方是也虽听之不闻然而清浊高下
 叱吸叫号感之斯应而五声不得不鸣其
 为音也盖亦大矣经曰听之不闻名曰希
 淮南子曰无声而有五音鸣焉其大音希
 声之谓欤
大象无形
 徽宗注曰托于窈冥而视之不得见故无
卷八 第 31a 页 0381-064.png
 形
 疏义曰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
 有所谓形形即大象也虽使离朱当昼拭
 眦以扬眉而望之不见其形故谓之大象
 盖见乃谓之象既已有见矣而曰无形则
 不形之形也庄子所谓居于窈冥是也虽
 无形之可见然天下之有形者皆生于此
 其为象也亦大矣经曰无物之象淮南子
 曰无形而有形生焉其大象无形之谓欤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卷八 第 31b 页 0381-065.png
 徽宗注曰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
 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欲
 明之而不可得也圣人得乎道故予而不
 费应而不匮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
 且而已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
 成故勤而行之则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
 化其馀事犹足为帝王之功传曰学始乎
 为士终乎为圣
 疏义曰道无在无乎不在在体为体在用
 为用无名无物而不离于有名有物者也
卷八 第 32a 页 0381-066.png
 是以自明道至于大象其名不同要之皆
 道也然而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虽未离有
 名而不可以智索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虽
 未离有物而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虽曰
 强名而道之本原欲名之不可得也则以
 道隐无名故也圣人得乎道以至无妙天
 下之有以至虚运天下之实故既以与人
 己愈有予而不费既以与人己愈多应而
 不匮为万物之所系为一化之所待善救
 人而无弃人善救物而无弃物物来有感
卷八 第 32b 页 0381-067.png
 吾则与物委蛇而未始或遗物逝而往吾
 则与物俱休而未始为累在彼者以自取
 而受而终必还其宗在此者以不与而济
 而本实无所费莫不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且而已夫天
 下之理徂者且往尔要之将自复殂者且
 死尔要之将自生道之贷物终则有始莫
 或已也故谓之且焉道之体隐乎无名而
 用乃善贷且成亦在乎勤而行之尔诚能
 真积力久则造乎不形而与道为一止乎
卷八 第 33a 页 0381-068.png
 无所化而亘古今常存绪馀以治国家土
 苴以治天下其馀事犹足以为帝王之功
 在我者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是篇始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终以道善贷且成
 则以下学而上达善为士者举皆然也荀
 卿亦曰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此之谓也




卷八 第 33b 页 0381-069.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