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疏义(一)--江澄卷一

卷一 第 120396a 页
卷一 第 1a 页 0378-008.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一
    太学生江澄疏
 徽宗注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
 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而
 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
 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
 其旨远学者当默识而深造之
 疏义曰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为物
 无乎不在亦无不通天地为大未离其内
 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囿于域中何莫由斯
卷一 第 1b 页 0378-009.png
 道也况于人乎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制
 字者以道与道路之道同字盖以人所出
 入不能外是故也则道者人之所共由可
 知道之在我之谓德德之在人有生皆全
 有分皆足有一未形物得以生不藉外而
 修不因人而致于己取之而已矣岂他求
 哉杨子曰德以得之制字者以直心为德
 盖所谓德者非谓其得彼也自得而已则
 德者心之所自得可知且道无尽而德可
 脩夫惟无尽故历古今而自若非时数之
卷一 第 2a 页 0378-010.png
 所拘新新不穷未尝终也经曰道乃久亘
 万世而无弊者此也夫惟可修故扩四端
 之所有更万形而不易育而充之未尝离
 也传曰德者性之端充一性而常存者此
 也夫道有升降德有盛衰时方既治则道
 隆而德盛时之末治则道降而德衰当周
 之末大道既隐而德又下衰散为百家之
 曲说蔽于诸子之异论不该不遍不全不
 粹道术于是为天下裂爰有老氏念妙道
 之无传悯生民之莫悟以清静为宗以无
卷一 第 2b 页 0378-011.png
 为为本法自然之极数著书九九篇以明
 道德之常俾诵其书者得以见天地之全
 古人之大体此其书异乎诸子而为经也
 盖经有一定之体故为常经如经星之经
 丽天而不动如织之有经履机而不易道
 德之常无以异此故谓之经焉观其为书
 该括众妙广大悉备而多不过五千馀言
 其辞可谓简矣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
 能究其业其旨可谓远矣学者苟不知因
 言以究其意得意以忘其言未见其有得
卷一 第 3a 页 0378-012.png
 也语曰默而识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
 道欲其自得之也道德之常非言音所能
 该非浅见所能测惟心悟神解自得于言
 意之表识之以不识而资之深者于是书
 为庶几焉是以圣制于首篇阐发道妙开
 明士心有学者当默识而深造之之训也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徽宗注曰无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
 曰道不当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时
卷一 第 3b 页 0378-013.png
 焉当可而应代废代兴非真常也常道常
 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
 氏得之以袭气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疏义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至道之精
 与物相去远矣故不可以言论仲尼见温
 伯雪子目击而道存者为是故也庄子载
 无始之言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此之谓
 欤泰初有无无有无名物成数定然后有
 见可名道不囿于物不堕于数视之不得
卷一 第 4a 页 0378-014.png
 见也夫敦得而名之庄子所谓大道不称
 是已无始又曰道不当名此之谓欤且天
 下之理有所谓可者而不可者已形有所
 谓不可者而可者已兆方可方不可方不
 可方可物无常宜事无常非事物之迭盛
 迭衰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更旺更废隐
 化而显显化而隐成已俄坏坏已俄成昔
 是而今非先迕而后合适时之宜过而不
 守则以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时焉当
 可而应代废代兴非真常也虽然有名有
卷一 第 4b 页 0378-015.png
 实是物之居可言可意言而愈疏道虽不
 可言有不道之道存焉名虽不可名有无
 名之名存焉不道之道所谓常道也无名
 之名所谓常名也常之为义以其成而不
 变久而不已也道所谓常经言独立不改
 是已名所谓常经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是已彼物之生必有本根而常道常名无
 所本根彼物之生本乎天地而常道常名
 先天地生虽气有聚散而此无去来虽形
 有生灭而此无存亡所谓自本自根未有
卷一 第 5a 页 0378-016.png
 天地自古以固存也得此道者上为皇故
 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夫太初者气之始
 元气之母得以袭之则能游乎太初矣经
 所谓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几是已可以长
 生故西王母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
 终夫其始无首其卒无尾者道也能体道
 则敦原其所始孰要其所终经所谓既得
 其母以知其子几是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徽宗注曰道常无名天地亦待是而后生
卷一 第 5b 页 0378-017.png
 庄子所谓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敦得
 而名之故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后
 万物生焉故有名为万物之母
 疏义曰道之至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
 求虽欲名之不可得也道之为名所假而
 行命之曰道特强名尔此道之隐于无名
 者也所谓道常无名者以此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天地者有形之大而有形生于无
 形则天地安从生一本于道而已所谓天
 地亦待是而后生庄子所谓生天生地者
卷一 第 6a 页 0378-018.png
 以此无名无实在物之虚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亦虚而已则未有天地敦得而名之
 虽然天地者万物之父母则万物待天地
 而后生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则天地待
 道而后行万物资始虽本于乾元之大万
 物资生虽本于坤元之至推其所以维纲
 一元者果何物哉同出于道而已所谓有
 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者以此此道之显于
 有名者也夫道一而已矣合则成体散则
 成始自其本宗言之则隐于无名斯谓之
卷一 第 6b 页 0378-019.png
 始自其生出言之则显于有名斯谓之母
 言虽异而本则一也虽然天地始者今日
 是也诚能于道有见则未有天地可得而
 知矣此圣人所以后天地而知天地之始
 欤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徽宗注曰庄子曰建之以常无有不立一
 物兹谓常无不废一物兹谓常有常无在
 理其上不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观其妙常
 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变也故观其
卷一 第 7a 页 0378-020.png
 徼有无二境徼妙寓焉大智并观乃无不
 可恍惚之中有象与物小智自私蔽于一
 曲弃有著空徇末忘本道术于是为天下
 裂
 疏义曰无动而生有有之所以为利有极
 而归无无之所以为用有不离无则无实
 非无无不废有则有亦非有建之以常无
 即不无之无也建之以常有即不有之有
 也不无之无无适非无不有之有无适非
 有虽变化无穷而其立不易兹其所以为
卷一 第 7b 页 0378-021.png
 常也庄子载老氏之道术言建之以常无
 有而其书首篇言之盖深得有无之理也
 是以方其涤除万有虽圣智仁义犹将绝
 之则不立一物兹谓常无及其建立万法
 虽事法形名犹皆存之则不废一物兹谓
 常有常无在理未始有物隐而难知虽有
 神视莫见其形故其上不皦有见于上小
 而妙焉则以入乎神而小故也故为天下
 之至精常有在事兼该众美显而易见职
 职陈露匿而可为故其下不昧有见于下
卷一 第 8a 页 0378-022.png
 大而徼焉则以出乎明而大故也故为天
 下之至变孔子作易于将有为将有行言
 非天下之至精敦能与于此则以自无适
 有理则然也于三伍以变错综其数言非
 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则以摄有归无
 事则然也常无常有同出于元至精至变
 一本于神名虽异而理则一也虽然有无
 一致利用出入在有亦藏在无亦显曰徼
 曰妙特所寓尔惟大智观于远近知有本
 非有彼执之而有者无亦寓焉知无亦非
卷一 第 8b 页 0378-023.png
 无彼释之而无者有亦在焉惚兮恍中有
 象之可见恍兮惚中有物而混成冥有与
 无以道观尽则周尽一体无不可者世俗
 之人小智自私闇于大理或蔽于道之静
 则弃有著空沦于幽寂以非无为无或溺
 于道之动则徇末忘本滞于形器以非有
 为有或使莫为在物一曲百家众技各矜
 所长此道术所以为天下裂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徽宗注曰道本无相敦为徼妙物我同根
卷一 第 9a 页 0378-024.png
 是非一气故同谓之玄世之惑者舍妄求
 真去真益远殊不知有无者特名之异耳
 疏义曰真一之原混沦完具无象之象体
 尽无穷惟徼与妙漠然无分则道本无相
 孰为徼妙自道而降差数斯睹昧者执我
 胶物而物我之见生此是彼非而是非之
 情立不知物自无物我亦非我有乎生而
 莫见其根根则同也彼亦因是是亦因彼
 变芒芴而有气气则一也物我同根是非
 一气敛万殊会于一原果孰有孰无耶故
卷一 第 9b 页 0378-025.png
 同谓之玄世之惑者以无为真以有为妄
 舍妄求真去真益远殊不知无即妙有有
 即真无名相反而实相顺尔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徽宗注曰素问曰玄生神易曰神也者妙
 万物而为言者也妙而小之谓玄玄者天
 之色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
 玄之又玄所谓色色者也玄妙之理万物
 具有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处人之所以
 灵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于玄故
卷一 第 10a 页 0378-026.png
 曰众妙之门孔子之作易至说卦然后言
 妙而老氏以此首篇圣人之言相为终始
 疏义曰风生木木生肝在天为玄在人为
 道道生一故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一生二
 故玄升而入入而生神神之为用无方无
 体周遍无外轻清为天待是而运重浊为
 地待是而处冲和气者待是而灵以至万
 物职职皆待是而咸昌焉则妙万物者无
 非至神所以生神者一本于玄故为众妙
 之门也盖出则大而赤入则小而玄小而
卷一 第 10b 页 0378-027.png
 妙谓之玄以入而小故也若所谓玄德以
 德之入而小也若所谓玄冥以入乎冥而
 小也玄虽小而妙犹未离乎色易所谓天
 玄而地黄庄子所谓玄天则玄者天之色
 也玄之为色有赤有黑赤为阳黑为阴万
 物负阴而抱阳而玄能阴能阳则凡域于
 阴阳者果能外此乎又况所以为玄者哉
 所以为玄是为玄之又玄列子所谓色色
 者也万物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尽在是矣
 虽然孔子作易至说卦然后言妙而老氏
卷一 第 11a 页 0378-028.png
 以此首篇者易之为书自穷理尽性以至
 于命盖以言入道之序摄用归体也老氏
 之书以归根复命为先盖以言行道之顿
 从体起用也易托象数以示神老氏同有
 无以示玄言虽不同而相为始终虽设教
 不伦其揆一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徽宗注曰道无异相敦为美恶性本一致
卷一 第 11b 页 0378-029.png
 孰为善否有美也恶为之对故曰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有善也不善为之对
 故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之所美
 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神奇复化为臭
 腐臭腐复化为神奇则美与恶奚辨昔之
 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则善
 与不善奚择圣人体真无而常有即妙用
 而常无美恶善否盖将简之而弗得尚何
 恶与不善之能累哉
 疏义曰天下无二道自其同者视之美恶
卷一 第 12a 页 0378-030.png
 之名俱泯一性无性自本观之善恶之端
 不立然有上而下为之亚故有美而恶为
 之对有左而右为之亚故有善而不善为
 之对欲有彼而无此是欲有阴而无阳也
 奚可得哉世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神
 奇为美以臭腐为恶而美恶容心以此为
 是以彼为非而善否相非殊不知大化无
 常瞬息不停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臭腐神
 奇迭运更化初无美恶理无常是事无常
 非或是或非随得随失初无善否一生一
卷一 第 12b 页 0378-031.png
 杀一予一夺亦相分也亦相继也乌可以
 差殊观哉惟圣人觉此而冥焉极物之真
 而守其本命物之化而守其宗虽无为而
 不废于有为体真无而常有也虽事事而
 一出于无事即妙用而常无也夫然故泯
 好恶于一致而付是非于两行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为美恶者自恶吾不知其为恶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虽欲简之不可得也尚何恶与
 不善之能累哉
卷一 第 13a 页 0378-032.png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
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徽宗注曰太易未判万象同体两仪既生
 物物为对此六对者群变所交百虑所生
 殊涂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
 者也无动而生有有复归无故曰有无之
 相生有涉险之难则知行地之易故曰难
 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若尺寸是也高下
 之相倾若山泽是也声举而响应故曰声
 音之相和形动而影从故曰前后之相随
卷一 第 13b 页 0378-033.png
 阴阳之运四时之行万物之理俄造而有
 倏化而无其难也若有为以经世其易也
 若无为而适己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天之自高地之自下鼓宫而宫动鼓角而
 角应春先而夏从长先而少从对待之境
 虽皆道之所寓而去道也远矣
 疏义曰太易之先一气未见浑沦完具玄
 未判离万象所以同体也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道立于两有对有待物物所以为对
 也真常散而为群变一致分而为百虑同
卷一 第 14a 页 0378-034.png
 归别而为殊涂未有逃此六对者是以申
 于东南则无动而生有屈于西北则有极
 而归无一有一无若循环然有无之相生
 如此先难者后必易多易者终必难有涉
 险之难为天下之难事则知行地之易斯
 无难矣难易之相形如此布指知寸布手
 知尺非尺之长无以见寸之短所谓长短
 之相形也山杀瘦泽增肥非山之高无以
 见泽之下所谓高下之相倾也声动不生
 声而生响则声举而响应矣此声音之相
卷一 第 14b 页 0378-035.png
 和也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则形动而影从
 矣此前后之相随也自其理其事其形其
 势以至其声其数分而为阴阳列而为四
 时散而为万物无非六对者俄造而有有
 生于无也倏化而无物不终有也袭诸人
 间知有为之匪易退藏于密觉无为之非
 难登高不可以为长长非有馀性长非所
 断也居下不可以为短短非不是性短非
 所续也高高在上固非人为天之自高也
 隤然处下亦非或使地之自下也以声律
卷一 第 15a 页 0378-036.png
 相召则或宫或角随鼓而动其随序相理
 则四时长幼各有其伦凡涉于对待之境
 虽皆道之所寓不离于道而于道相去远
 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徽宗注曰处无为之事庄子所谓无为而
 用天下也行不言之教易所谓以神道设
 教而天下服也为则有成亏言则有当愆
 曾未免乎累岂圣人所以独立于万物之
 上化万物而物之所不能累欤
卷一 第 15b 页 0378-037.png
 疏义曰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无为之事
 则为出于无为是乃所谓无为而用天下
 也盖用天下则已接于事矣惟本于无为
 则虽事而未尝涉为之之迹舜之不事诏
 而万物成其得此也脩道之谓教不言之
 教则以身教而人从之是乃所谓以神道
 设教而天下服也盖设教则既交于物矣
 惟出于神道则虽教未尝发言之之意王
 骀立不教坐不议其得此也且无为则真
 有为则伪从事于务涉于人为果且无成
卷一 第 16a 页 0378-038.png
 与亏乎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上说下教
 强聒不舍未免乎有当有愆矣圣人朝彻
 见独体道之无应物之有于事则无为而
 成于教则无言而心悦举天下万物之多
 曾不足以芥蒂其胸次彼六对者乌能为
 之累哉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
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徽宗注曰万物并作随感而应若鉴对形
 妍丑毕现若谷应声美恶皆赴无所辞也
卷一 第 16b 页 0378-039.png
 故曰作而不辞自形自化自生自色各极
 其高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故曰生而不
 有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故曰为而
 不恃四时之运功成者去天之道也圣人
 体之故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认而有之
 亦已惑矣故曰功成不居有居则有去古
 今是也在己无居物莫能迁适来时也适
 去顺也何加损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
 去
卷一 第 17a 页 0378-040.png
 疏义曰以一身对群动之至以一心膺万
 务之求物或采之不得六出事或迫之不
 得不动如鉴焉应而不藏如谷焉虚而能
 受妍丑美恶无所辞也若是则其于泛应
 酬酢盖有馀裕矣苟或厌纷趋寂惧有乐
 无则物何自而开务何自而成天下何赖
 焉是之谓万物作而不辞自生自化而生
 生化化者不尸其功自形自色而形形色
 色者不擅其成有形者以形自奋有性者
 以性自适认而有之则亦惑矣是之谓生
卷一 第 17b 页 0378-041.png
 而不有圣人应世无心而已其𩐎万物非
 有心于𩐎之也凄然似秋而绰乎其杀故
 杀之而不怨其泽万世非有心于泽之也
 煖然似春而与物为恩故泽及万世不为
 爱人天无不覆吾有道以覆其所覆地无
 不载吾有道以载其所载一根荄之细若
 与之扶疏一蠛蠓之微若与之承翼虽非
 物刻而雕之其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若刻
 雕众形焉是岂智巧果敢之列哉夫𩐎万
 物也泽及万世也覆载天地刻雕众形也
卷一 第 18a 页 0378-042.png
 未免乎为矣然而不为戾也不为仁也不
 为巧也则为出于无为而不恃其成矣是
 之谓为而不恃四时殊气运而无止戊出
 则丁藏甲旺则癸废相为消息相为盈虚
 过而不留天道已行矣圣人与天为徒荡
 荡乎民无能名而巍巍乎其有成功虽无
 意于立功而天下归功焉方将去功与名
 还与众人不以为己私分夫岂认以为实
 而固有之哉是之谓功成不居停灯于釭
 前焰非后焰借明于鉴今形非昔形以往
卷一 第 18b 页 0378-043.png
 者为古以今者为今心未及言所谓今者
 已迁而为古矣以有居则有去也盖神无
 尸而无居尸焉而居人尔惟圣人执神而
 固不倾于物故在己无居物莫能迁不系
 累于方来知适来时也不留情于既往知
 适去顺也曾何加损哉故曰夫惟不居是
 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卷一 第 19a 页 0378-044.png
 徽宗注曰尚贤则多知至于天下大骇儒
 墨毕起贵货则多欲至于正昼为盗日中
 穴阫不尚贤则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无
 所夸跂故曰不争不贵货则民各安其性
 命之情而无所觊觎故不为盗庄子曰削
 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
 同矣旅獒曰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疏义曰尚者别而向之之谓以贤为尚则
 愚智相欺善否相非民始惑乱至于天下
 大骇儒墨毕起所谓举贤则民相乾也贵
卷一 第 19b 页 0378-045.png
 者曰而人之之谓以货为贵则歆羡之心
 生不足之慕起见得忘形见利忘真至于
 正昼为盗日中穴阫所谓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也惟不以贤为尚则实而不知以为
 忠当而不知以为信民各定其性命之分
 孰肯内于外大以为夸其行不正而为跂
 哉各止其所而无所争斯已矣庄子所谓
 削曾史之行天下之德始玄同者此也惟
 不以货为贵则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民各
 安其性命之情孰肯有见于岂而为觊有
卷一 第 20a 页 0378-046.png
 见于俞而为觎哉举灭其贼心而不为盗
 斯已矣庄子所谓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者
 此也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徽宗注曰人之有欲决性命之情以争之
 而攘夺诞谩无所不至伯夷见名之可欲
 饿于首阳之下盗蹠见利之可欲暴于东
 陵之上其热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则愦
 乱偾骄而不可系道至于圣人者不就利
 不违害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则
卷一 第 20b 页 0378-047.png
 敦为可欲欲虑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应
 止而无所碍动而无所逐也敦能乱之孔
 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疏义曰众人见物不见道故所见无非欲
 者圣人见道不见物故所见无可欲者所
 见无可欲者则以所见胜所睹也是以灵
 台有持而外滑举消所见无非欲者则以
 所睹胜所见也是以逐物忘返失真湛伪
 盖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
 嗅是人之所欲也妄庸之人不知五色乱
卷一 第 21a 页 0378-048.png
 目五声乱耳五味浊口五臭薰鼻决性命
 之情以争之攘夺诞谩无所不至累于厚
 利者以身徇利累于名高者以身殉名若
 伯夷与盗蹠一则死名一则死利凡以见
 名利之可欲故尔其热焦火得之则喜其
 寒凝冰失之则惧不能操之而存其心至
 于愦乱偾骄而不可系是犹以隋侯之珠
 弹千仞之雀也岂不惑哉圣人异乎此不
 就利不违害知利害之同源不荣通不丑
 穷以穷通为一致欲虑不萌一毫不撄吾
卷一 第 21b 页 0378-049.png
 心湛然物莫能摇感而遂通能定能应止
 而无所碍不胶于静动而无所逐不流于
 动覆却万方陈乎前不得以入其舍孰能
 乱之孔子之不惑孟子之不动心其得此
 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徽宗注曰谷以虚故应鉴以虚故照管籥
 以虚故受耳以虚故能听目以虚故能视
 鼻以虚故能嗅有实其中则有碍于此圣
卷一 第 22a 页 0378-050.png
 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视而同仁笃近
 而举远因其固然付之自尔何容心焉尧
 之举舜而用鲧几是矣心虚则公听并观
 而无好恶之情腹实则赡足平泰而无贪
 求之念岂贤之可尚货之足贵哉圣人为
 腹不为目腹无择而容故也志者心之所
 之骨者体之所立志强则或殉名而不息
 或逐货而无厌或伐其功或矜其能去道
 益远骨弱则行流散徙与物相刃相靡胥
 沦溺而不返圣人之志每自下也而人高
卷一 第 22b 页 0378-051.png
 之每自后也而人先之知其雄守其雌知
 其荣守其辱是之谓弱其志正以止之万
 物莫能迁固以执之万变莫能倾不坏之
 相若广成子者千二百岁而形未常衰是
 之谓强其骨庄子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圣
 人之治务使民得其性而已多知以残性
 命之分多欲以汨性命之情名曰治之而
 乱敦甚焉故常使民无知无欲
 疏义曰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
卷一 第 23a 页 0378-052.png
 则六凿相攘古人之贵夫虚也如此是以
 远取诸物如谷之应鉴之照管籥之受近
 取诸身如耳之听目之视鼻之嗅皆以虚
 故也盖虚者实之对实则有碍虚则无间
 外之万物内之一身有实其中则有碍于
 此以不能无间故尔圣人不得已而临莅
 天下兼爱无私则一视而同仁推此加彼
 则笃近而举远因其固然无所决择付之
 自尔无所去取遣息众累而冥于无有夫
 何容心哉若舜之聪明文思尧非不闻也
卷一 第 23b 页 0378-053.png
 必待师锡而后举之若鲧之方命圮族尧
 非不知也亦因众举姑以用之盖圣人无
 心因物为心则舜不得不举鲧不得不用
 也何则虚非无也无实而已心无所不包
 意其有而非有实无所包意其无而非无
 则心本虚矣惟尽心之本而致虚之极则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公听并观
 而无好恶之情岂贤之足尚哉务内观者
 取足于身务外游者求备于物求备于物
 则常忧不足取足于身则歆羡不起圣人
卷一 第 24a 页 0378-054.png
 不利货财不贵异物者以取足于身而实
 其腹故也实其腹则收视反听精神内守
 故赡足平泰而无贪求之念岂货之足贵
 哉此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在心为志则志
 者心之所之也形以骨为体则骨者体之
 所立也志强而不弱则以显为是或殉名
 不息以富为是或逐货无厌自伐而无功
 自矜而不长其去道也远矣故欲弱其志
 骨弱而不知强则行流散徙而中无所守
 与物刃靡而外无所胜胥沦溺而不返伥
卷一 第 24b 页 0378-055.png
 伥然莫知所适从其何能自立乎故欲强
 其骨圣人之用志卑以自牧每自下也而
 人高之持后处先每自后也而人先之知
 雄守雌而物莫能胜知荣守辱而物莫能
 污弱其志者知此正以止之万物莫能迁
 善建而不拔也固以执之万物莫能倾善
 抱而不脱也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而不坏
 之相与天地为常若广成子修身千二百
 岁而形未尝衰强其骨者如此多知为败
 故使民无知养心莫善于寡欲故使民无
卷一 第 25a 页 0378-056.png
 欲同乎无知则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其德
 不离矣同乎无欲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谓素朴矣素则不杂朴则不散素朴而
 民性得矣圣人之在天下民得其性斯已
 矣孰使多知以残性命之分多欲以汨性
 命之情哉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徽宗注曰辩者不敢骋其词勇者不敢奋
 其忮能者不敢矜其材智者不敢施其察
 作聪明务机巧滋法令以盖其众圣人皆
卷一 第 25b 页 0378-057.png
 禁而止之此所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九
 官咸事俊乂在服岂以知为凿也行君之
 命致之民而已
 疏义曰辩者不敢骋其词无所用言也勇
 者不敢奋其忮无所用力也能者不敢矜
 其材以不使能故也智者不敢施其察以
 不用智故也黜聪明去机械省刑罚凡作
 聪明务机巧滋法令以盖其众者皆禁而
 止之虽有知者敦敢为耶若舜之时皋夔
 稷契之徒九官咸事而百僚师师俊乂在
卷一 第 26a 页 0378-058.png
 服岂务间间之小为察察之明以智为凿
 哉听倡而行视仪而动行君之命致之民
 而已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徽宗注曰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而恝然
 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万
 物之变在形而下圣人体道立乎万物之
 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顺之以
 观其复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
 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
卷一 第 26b 页 0378-059.png
 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疏义曰治天下者一于无为而不知有为
 则若聚块积尘无为而非理一于有为而
 不知无为则若波流火驰有为而非真夫
 惟有为不离于无为无为不废于有为而
 为出于无为其于治天下有馀裕矣岂弃
 人绝物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今夫形
 而上者谓之道自道而降莫逃乎物则万
 物之变在形而下矣惟明乎物物者之非
 物则与道无间总摄万殊同于一理立乎
卷一 第 27a 页 0378-060.png
 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也是以物
 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经所谓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是已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
 成杨子所谓君人成天地之化是以故仰
 观于天则盈缩有常数伏见有常度在上
 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俯察诸地则飞是动
 植各得其宜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若
 然则不治天下而天下既已治矣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一
卷一 第 27b 页 0378-06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