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章安卷十

卷十 第 110954c 页
卷十 第 1a 页 0362-118.png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十良十
    登仕郎臣章安撰义
 德经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御注曰道炳而易见也故载之言则甚易
 知要而易守也故见之事则甚易行孟子
 曰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故道无难而天
 下无不能有难不能者不知反求诸己耳
 臣义曰圣人之言明道析理而已故其为
卷十 第 1b 页 0362-119.png
 教皆本乎性命之固然而祛其蔽也反己
 则得之非难知难行也惟舍近图远徇末
 失本求诸在外溺于多言汨于多事而莫
 得其宗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御注曰言不胜穷也而理为之本事不胜
 应也而道为之主顺理而索循道而行天
 下无难矣
 臣义曰言宗于理得理则忘言而理为之
 本事君于道得道则无事而事为之末
卷十 第 2a 页 0362-120.png
夫惟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御注曰小夫之知不离乎竿牍虽曰有知
 而实无知也夫岂足以知道
 臣义曰言之宗事之君且不知人岂吾知
 也知吾则知道
知我者稀则我贵矣
 御注曰有高世之行者见非于众有独智
 之虑者见惊于民故有以少为贵者
 臣义曰我道大故知者稀知者稀则我贵
 矣贵于道故莫之爵而常自贵
卷十 第 2b 页 0362-121.png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御注曰圣人藏于天下而不自衒鬻
 臣义曰有道则不矜于外而退藏于密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
 御注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
 昏默默知之外矣不知内矣知之浅矣不
 知深矣知曰不知是谓真知道之至也故
 曰尚矣
 臣义曰介然有知道之失也复乎无知其
卷十 第 3a 页 0362-122.png
 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御注曰不知至道之精而知事物之粗不
 知至道之极而知事物之末方且为绪使
 方且为物絯而日趋于忧患之涂故病
 臣义曰不知道而自以为知所知者事物
 之在外者尔以其妄见而为真知其病大
 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
卷十 第 3b 页 0362-123.png
 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
 灵
 臣义曰病而不知其病其病不可治惟知
 其病故不病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圣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本而知
 通于神有真知也而常若不知是以不病
 臣义曰圣人之不病真知也以知为病常
 若不知故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卷十 第 4a 页 0362-124.png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御注曰小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
 恶积而不可掩易曰荷校灭耳凶
 臣义曰民以不畏故卒陷于祸患
无狭其所居
 御注曰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
 围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狭其所居故
 也扩而充之则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无自
 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
 臣义曰性宅为天下之广居日与物伪接
卷十 第 4b 页 0362-125.png
 构柴塞而敝于一曲居之所以狭也
无厌其所生
 御注曰生者气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
 造而厌其所生者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
 矣梏之反复则夜气不足以存彼保合太
 和而无中道夭者无厌其所生故也
 臣义曰人生于道本实一致不迁于物则
 通物所造性以情动情随物迁故气丧神
 敝精亏形去而生不自保厌其所生而不
 知也抱一反朴全精体神至于与道长久
卷十 第 5a 页 0362-126.png
 可谓无厌其生
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御注曰祸福无不自已求之者
 臣义曰不厌其生故其生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
取此
 御注曰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见以矜
 其能有自爱之仁而不自贵以临物若是
 者处物不伤物物莫之能伤也方且乐天
 而无忧何威怒之足畏乎圣人之去取抑
卷十 第 5b 页 0362-127.png
 可见矣
 臣义曰圣人神全于己固自知也不自见
 者不有己以矜人道在于我固自爱也不
 自贵者物我且忘矣我何贵于物哉狭其
 所居厌其所生自见自贵所谓彼也反之
 所谓此也
   勇于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御注曰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
 于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
卷十 第 6a 页 0362-128.png
 也适足以杀其躯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
 以谓无所取材勇于不敢则知所以持后
 持后者处先之道也列子曰天下有常然
 之道曰柔
 臣义曰能勇者失于暴故其性残忍而视
 人如草菅故其事还以杀持后者不轻敌
 故其性仁爱而视民如伤故其事还以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御注曰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所
 宜
卷十 第 6b 页 0362-129.png
 臣义曰勇于杀用兵之事也勇于不敢用
 兵之道也道之与事或利或害概可见矣
 然奇变无常故于正而有所差于拂而有
 所宜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御注曰畸于人者侔于天人之所利天之
 所恶人孰从而知之
 臣义曰勇于敢杀人之所利也天之所恶
 者天之德好生故也人之所利而不知天
 之所恶故曰孰知其故
卷十 第 7a 页 0362-130.png
是以圣人犹难之
 御注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虽圣人不敢
 易也
 臣义曰禹征三苗而听益之赞其难如此
 故圣人要乎顺天而不敢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御注曰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之
 归与之归而不迕是谓不争消息满虚物
 之与俱而万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谓不争
 而善胜
卷十 第 7b 页 0362-131.png
 臣义曰万物之生也任其所自生万物之
 杀也听其所自杀无事于争也万物冒于
 天之覆被而受命焉善胜至矣
不言而善应
 御注曰天何言哉变以雷风示以福祸无
 毫釐之差有影响之应
 臣义曰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善恶之应
 无毫釐差不善应如此
不召而自来
 御注曰有所受命则出命者能召之矣万
卷十 第 8a 页 0362-132.png
 物之纷错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之
 健行不息任一气之自运而已
 臣义曰召而至者臣子之义天制万物之
 命尊之至也其孰能召一气自运固非使
 然
坦然而善谋
 御注曰德行恒易以知险
 臣义曰恒易故坦然知险故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御注曰密而有间人所为也天则虽疏而
卷十 第 8b 页 0362-133.png
 无间积善积恶殃庆各以其类至所以为
 不失且争而后胜言而后应者人也天则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召之则至难于
 知天者人也天则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
 谋惟圣人为能体此故不就利不违害常
 利而无害所以与天合德异夫勇于敢者
 臣义曰天之覆物不以善恶为间广博无
 际恢恢然孰知其极也祸福灾祥各以类
 至虽迟速特未定然报应无有免者故曰
 不失
卷十 第 9a 页 0362-134.png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御注曰民有常心其生可乐苟无常心何
 死之畏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是
 谓以死惧之民将抵冒而终不化
 臣义曰民忘其所自爱失其全生之理俗
 雕民弊抵法冒禁至于六亲不得相保困
 于涂炭瘠于沟壑虽生曾不若死之为愈
 此死之不畏也上不以道治至于民不畏
 死而犹将以死惧之期底于治不亦难乎
卷十 第 9b 页 0362-135.png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岂执而杀之孰

 御注曰天下乐其生而重犯法矣然后奇
 言者有诛异行者有禁苟卿所谓犯治之
 罪固重也
 臣义曰民知生之可乐则知死之可畏畏
 死则重犯法
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
 御注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
 为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杀者杀代大
卷十 第 10a 页 0362-136.png
 匠斲是上与下同德倒道而言迕道而说
 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于庶
 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为是故也
 臣义曰无为者君道有为者臣道君尊臣
 卑上下之分有常而不紊君仰成于下臣
 服勤以恭上故大治也国有常刑司杀者
 杀苟代其杀则杀不以典非当刑也是代
 大匠斲反所自伤尔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御注曰代斲且不免于伤况代杀乎此古
卷十 第 10b 页 0362-137.png
 之人所以贵夫无为也无为也则任事者
 贵矣
 臣义曰非其所任而任之斯失矣大匠以
 斧斤为用也代之必伤其手司杀以刑戮
 为事也代之则刑斯滥矣所以伤民也民
 伤乃所自伤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御注曰赋重则田莱多荒民不足于食
 臣义曰五谷民恃之以生而赋于上也为
卷十 第 11a 页 0362-138.png
 多故民食不足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御注曰政烦则奸伪滋起民失其朴
 臣义曰上有为益烦则民应之益巧所以
 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御注曰矜生大厚则欲利甚勤放僻邪侈
 无不为已
 臣义曰矜生厚则求欲无已伤生而不自
 爱也
卷十 第 11b 页 0362-139.png
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御注曰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
 无以为无以生为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弃事而遗生故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
 精不亏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所以贤于贵
 生贵生则异于轻死遗生则贤于贵生推
 所以善吾生者而施之于民则薄税敛简
 刑罚家给人足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
 帝王之极功也
 臣义曰无以生为者任理之自尔非务有
卷十 第 12a 页 0362-140.png
 为于生也盖不有其生则其生常全形不
 劳于事精不亏其全故也贵生贤于轻死
 尔知生之可贵曾不知所以全生之为本
 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也
 御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
 以发生为德阴以肃杀为事方其肃杀则
卷十 第 12b 页 0362-141.png
 冲和丧矣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
 臣义曰柔弱道之用故为生之徒强梁者
 不得其死故为死之徒死则冲和丧而反
 生理故坚强
是以兵强则不胜
 御注曰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臣义曰以强为胜必有胜之者矣
木强则共
 御注曰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伐
卷十 第 13a 页 0362-142.png
 而共之矣
 臣义曰木强则伐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御注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氏之道术
 有在于是庄子曰以懦弱谦下为表
 臣义曰老氏以柔弱为本道术之妙在是
 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卷十 第 13b 页 0362-143.png
 御注曰道无益损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满
 酌焉而不竭者圣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
 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天之
 道以中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于有馀下
 者举之不至于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退
 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臣义曰益损盈虚迭运迭旋皆反于极本
 乎自然也高者有馀者皆盈益者也故必
 抑必损下者不足者皆损虚也故必举必
 补皆自然之理故天之道其犹张弓必蕲
卷十 第 14a 页 0362-144.png
 乎得中而后已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
 御注曰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道
 臣义曰恶盈也故损有馀好谦也故补不
 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御注曰人心排下而进上虐茕独而畏高
 明
 臣义曰凌其不足而损之求为己之益畏
 其有馀而奉之求为己之悦
卷十 第 14b 页 0362-145.png
孰能损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道乎
 御注曰不虐茕独而罄者与之不畏高明
 而饶者损之非有道者不能
 臣义曰罄者与之使无不足之累饶者损
 之使无过满之灾唯道为能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

 御注曰不恃其为故无自伐之心不居其
 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人
 皆求胜己独曲全惟不欲见贤也故常无
卷十 第 15a 页 0362-146.png
 损得天之道
 臣义曰圣人体道在天下故能以有馀奉
 天下非以有馀为恃也为而不自恃功成
 而不处者不欲自伐自满以见其贤尔贤
 以业言也有馀者己之道以己之先觉觉
 后觉以己之先知觉后知其下至于轻税
 薄赋散利于天下而不收于上皆所谓以
 有馀奉天下唯不见贤故下不知帝力此
 圣人与天同德也故曰得天之道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卷十 第 15b 页 0362-147.png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其无以易之也
 御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谓水
 几于道以其无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则徇
 人而失己乌能胜物惟无以易之故万变
 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
 臣义曰水之性随器任形曲直方圆与之
 为变至柔至弱然攻彼坚强莫之能胜者
 以其性不易于变其体常冥于一此柔弱
 所以能擅其胜也
卷十 第 16a 页 0362-148.png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

 御注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臣义曰观水之攻坚强则莫不知柔弱之
 为胜是知之所及也然莫之能行者有已
 以好胜而仁不能守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
不祥是谓天下王
 御注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体
 道之虚而所受弥广则为物之归而所制
卷十 第 16b 页 0362-149.png
 弥远经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臣义曰水几于道故圣人体水以为德柔
 弱善下藏垢纳污无所不容而无善恶小
 大洁污远迩之间故可以主社稷王天下
正言若反
 御注曰言岂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道
 是谓天下之至正
 臣义曰言其受垢不祥谓之社稷主天下
 王斯圣人之正言也其言若反于俗盖反
 俗所以为正也故曰反于物而合于道是
卷十 第 17a 页 0362-150.png
 谓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御注曰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
 怨飘瓦故无馀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偃
 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为善
 臣义曰古之善治人者使之自治非有以
 治之也民之情荡于利欲而淫侈争夺以
 自恣求得其欲而已上之人设为禁令刑
 诛一切治之天下不得其欲怨之所由生
卷十 第 17b 页 0362-151.png
 也大怨者民之欲亦大矣以不得所欲故
 谓之大怨以民之有是怨也于是又欲调
 和而禁治之礼乐教化赏刑号令无所不
 至所以调和禁治之也而天下益有馀怨
 故圣人所以执左契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御注曰圣人循大变而无所湮受而喜之
 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契有左右以别
 取予执左契者予之而已
 臣义曰执左契则无为而付当于自然不
卷十 第 18a 页 0362-152.png
 从事于物任万物之自至吾应其至与之
 为合尔常任天下之责未始责于人也
故有德司契
 御注曰以德分人谓之圣
 臣义曰不德之德所以司契也
无德司彻
 御注曰乐通物非圣人也无德者不自得
 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
 怨之心焉兹彻也祗所以为蔽庄子曰丧
 己于物者谓之蔽蒙之民
卷十 第 18b 页 0362-153.png
 臣义曰无得于己求彻于物蔽蒙甚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御注曰善则与之何亲之有
 臣义曰和大怨不可以为善而有德司契
 者谓之善人天道之所与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御注曰广土众民则事不胜应智不胜察
 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老氏当周之末厌周之乱原道之意寓之
卷十 第 19a 页 0362-154.png
 于书方且易文胜之敝俗而跻之淳厚之
 域故以小国寡民为言盖至德之世自容
 成氏至于神农十有二君号称至治者以
 此而已
 臣义曰国小则其事易治民寡则欲易足
 事易治则忘术智欲易足则无巧伪然后
 可以反朴复古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御注曰一而不党无众至之累
 臣义曰人各安其分各遂其生无朋比群
卷十 第 19b 页 0362-155.png
 聚之累虽器有什伯无所用之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御注曰其生可乐其死可葬故民不轻死
 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远
 徙之谓欤
 臣义曰知生之可乐而安其生故重死知
 业之为本而乐其业故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御注曰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乎无知其
 德不离无绝险之迹故虽有舟舆无所乘
卷十 第 20a 页 0362-156.png
 之无攻战之患故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臣义曰安其生乐其业无事于动也虽有
 舟舆无所乘无事于争也虽有甲兵无所
 陈足乎性分乐于自得者然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御注曰纪要而已不假书契
 臣义曰有不信有书契民复古则信于结
 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御注曰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
卷十 第 20b 页 0362-157.png
 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扰
 故安存生故乐
 臣义曰甘其食不待滋味而甘也甘其分
 而已美其服者不待华绮而美也美其衣
 而已安其居则无所往而不自安乐其俗
 则无所处而不自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
与往来
 御注曰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相与往
 来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
卷十 第 21a 页 0362-158.png
 此之谓至德
 臣义曰嘘嘘为仁孑孑为义此民所以尚
 往来也至德之世民相忘于自得之场无
 欲于己无求于人相望相闻之间至老死
 不相往来然则恶有徼情作伪相为容悦
 之弊耶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御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关百圣而
 不惭历万世而无弊
卷十 第 21b 页 0362-159.png
 臣义曰信言者信于道非苟人之好也不
 可以投俗此世俗所以不美也
美言不信
 御注曰貌言华也从事华辞以支为旨故
 不足于信
 臣义曰美好之言可以悦人非信于道也
 故于信为不足
善者不辩
 御注曰辞尚体要言而当法
 臣义曰善者不待辩而善自明故其言简
卷十 第 22a 页 0362-160.png
 约而不费
辩者不善
 御注曰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臣义曰辩以求明辞费寡理故曰不善
知者不博
 御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臣义曰道一而已非博者所能知反要则
 复乎无知何事于博
博者不知
 御注曰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庄子曰博
卷十 第 22b 页 0362-161.png
 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
 臣义曰博有溺心之累益博而益不知务
 外故也闻见自外至故欲其博自知则知
 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故不如其约
圣人无积
 御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庄
 子曰圣道运而无所积孔子曰丘是以日
 徂
 臣义曰圣人至虚而无物何积之有以至
 无供天下万物之求也苟有积而散之则
卷十 第 23a 页 0362-162.png
 积有时而尽矣惟其无积此圣道之所运
 也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御注曰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万物皆往
 资焉而不匮
 臣义曰人所不能为待我而后为者谓之
 为人之所亡待我而后有者谓之与圣人
 所为所与皆本乎道故于己无费于己无
 乏
天之道利而不害
卷十 第 23b 页 0362-163.png
 御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
 而物实利之未始有害
 臣义曰生其所自生成其所自成美利万
 物而不言所利何害之有是天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御注曰顺而不逆其动若水应而不藏其
 静若鉴和而不唱其应若响虽为也而为
 出于无为体天而已何争之有兹德也而
 同乎道故德经终焉
 臣义曰圣人虚己以应世无为而体道付
卷十 第 24a 页 0362-164.png
 一气之自运遂万物于自然其动也顿若
 水不逆其静也明若鉴不藏物来来感应
 之如响其为出于无有者也无为则无我
 无我则无物物我且忘何争之有为而不
 争体道故也老氏明道德之意其要在乎
 柔弱不争为本故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终焉惟得道者为能与此故于德经之终
 言之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十
卷十 第 24b 页 0363-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