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章安卷六

卷六 第 110928b 页
卷六 第 1a 页 0361-104.png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六良六
    登仕郎臣章安撰义
 德经
 御注曰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于道则无
 德之可名别于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
 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
 异乎此故列于下经
 臣义曰道乃强名复于常无故无方体德
 有所得继道之失故有成亏无得为德冥
 于一致则德与道浑乎无名有得为德至
卷六 第 1b 页 0361-105.png
 于自私则德与道明然可辨仁者得之为
 仁义者得之为义即理为礼即知为智德
 之所受所施其名可辨而离远于道惟全
 德者实无所得而未尝异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注曰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
 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
 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臣义曰物生乎道而各得于道德全于性
卷六 第 2a 页 0361-106.png
 与道浑一而未始或异无得于道而道自
 得也故德周万物而无累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御注曰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臣义曰以德为得以得为执有之不失离
 道远矣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御注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
 德也
 臣义曰无为则无得于道也无得于道则
卷六 第 2b 页 0361-107.png
 复于至无而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
 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
 欤离形去智通于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
 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
 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
 故有以为
 臣义曰有为则有得而道也有德于道则
 不能无为而势不自已也
卷六 第 3a 页 0361-108.png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御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无以为
 臣义曰德无不容而仁迹行焉无事于作
 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
 能无为乎
 臣义曰有我可立有事可制仁有不足道
 无不理而义功著焉为可已
卷六 第 3b 页 0361-109.png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御注曰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其
 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报
 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之
 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
 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圣人厚
 于仁而薄于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上
 仁则同于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莫
 之应者
 臣义曰礼曲为防事为制节文仁义发乎
卷六 第 4a 页 0361-110.png
 容体虽名止邪之具然尚往来先报施以
 其繁缛迭相责望此实争乱之端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御注曰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
 至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为则近乎义
 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
 失义而后礼至于礼则离道滋远而所失
 滋众矣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
 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
卷六 第 4b 页 0361-111.png
 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
 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也
 臣义曰有得于道道之失也有为于仁德
 之失也相嘘相濡仁之失也有制有介义
 之失也文灭质博溺心而忠信薄矣礼之
 所制者外所事者迹所拘者繁文则所本
 者末也此虚伪日滋为乱之始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御注曰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
卷六 第 5a 页 0361-112.png
 而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
 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
 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恶
 子贡
 臣义曰道以不知不识为本而贵乎无以
 知为也故以智巧为末华草木之末也华
 盛则本衰矣事于智巧豫事而识则去本
 远矣故为道之华以知为智兹所以为愚
 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卷六 第 5b 页 0361-113.png
其华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
 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
 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于事物之末习其
 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
 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
 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臣义曰本乎在我者此也道之本也本乎
 在物者彼也道之末也本则言其厚而实
 末则言其薄而华取此所以处厚而居实
卷六 第 6a 页 0361-114.png
 去彼所以不处薄而不居其华知所去取
 是谓大丈夫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
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御注曰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致一则不
 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
 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
 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
卷六 第 6b 页 0361-115.png
 故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隤然乎下者
 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则
 不昧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万
 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众
 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侯王
 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
 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求
 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一
 也
 臣义曰昔则近古今则向事近古则言去
卷六 第 7a 页 0361-116.png
 道未远天地神谷侯王皆本乎道故以昔
 言一者道之朴也至虚混全至精未散气
 复于元故天得之纯粹而不杂故其体也
 清地得之静止而不变故其体也宁至幽
 之鬼神得之则其灵不昧至虚之空谷得
 之则其盈不穷万物得之精全其生侯王
 得之为天下正皆本乎道其致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卷六 第 7b 页 0361-117.png
 御注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
 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所
 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
 气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
 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
 于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以
 自保能无蹶乎
 臣义曰天清于一无以清则裂而不能广
 覆地宁于一无以宁则发而不能厚载神
 灵于一无以灵则歇而无所示谷盈于一
卷六 第 8a 页 0361-118.png
 无以盈则竭而莫能应万物生于一无以
 生则灭侯王正于一无以正则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御注曰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
 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
 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臣义曰贵而忘贱其贵蹶矣高而忘下其
 基危矣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
非乎
卷六 第 8b 页 0361-119.png
 御注曰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
 为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蹶
 其以此乎
 臣义曰侯王知所本在贱故以孤寡不谷
 自称而不以贵高自累故能保其贵
故致数誉无誉
 御注曰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
 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世
 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而无实之毁
 随至所以无誉
卷六 第 9a 页 0361-120.png
 臣义曰知一则知本故能自贱自下而韬
 乎至贵苟自高自贵数以求誉而无实之
 毁其能免乎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曰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乘
 时任物而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
 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
 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不
 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
 及此是谓上德
卷六 第 9b 页 0361-121.png
 臣义曰玉石性正一而不变者也一而不
 能变是物也非所谓得一者也得一者曲
 应万变酬酢无穷而无所底滞而心未始
 或离于一孰得而贵贱之也如玉贵之也
 如石贱之也玉石不能变贵贱盖已定非
 所谓通于一者也故曰不欲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御注曰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夫
卷六 第 10a 页 0361-122.png
 物芸芸各归其根则已往而返复乎至静
 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无非我故曰
 反者道之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妙
 用实在于此庄子曰积众小不胜为大胜
 者惟圣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时之
 行敛藏于冬而蕃鲜于春水之性至柔也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则
 有无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
 极而归无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
 也彼蔽于莫为溺于或使岂道也哉
卷六 第 10b 页 0361-123.png
 臣义曰道以虚静为正故以动为反动离
 乎静而复反乎静归根反本也道之动如
 此道以不争为胜故以弱为用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道之妙用寓焉天下之物本乎
 至无生而为有其见于有而复归于无而
 无复生有是有无旋环相生而不可以相
 无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御注曰士志于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力
卷六 第 11a 页 0361-124.png
 久至诚不息
 臣义曰上士志道而信道笃者也故力于
 行而有所至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御注曰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用志
 分其于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臣义曰中士见道不明故信道不笃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御注曰下士则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以与
 明也故笑夫道无形色声味之可得则其
卷六 第 11b 页 0361-125.png
 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远矣庄子曰大声
 不入于俚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
 臣义曰下士物于物而反乎道认幻妄为
 已有以至道为虚假闻道之大故笑而不
 信道不为下士之笑亦不足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御注曰若日月之光照临下土者明也丰
 智原而不示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臣义曰明若日月之明昧若昧谷之昧明
 而复乎无明不用明也故若昧
卷六 第 12a 页 0361-126.png
夷道若颣
 御注曰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臣义曰夷则得其平颣则结而止道以不
 平为平故若颣
进道若退
 御注曰颜渊以退为进庄子以谓坐忘
 臣义曰为道日损故若退
上德若谷
 御注曰虚而能应应而不竭虚而能受受
 而不藏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卷六 第 12b 页 0361-127.png
 臣义曰虚而能容体道者也故曰上德能
 应能受故若谷
大白若辱
 御注曰涤除玄览不睹一疵大白也处众
 人之所恶故若辱
 臣义曰大白不受色洁乎至纯者也若辱
 纳污之谓也
广德若不足
 御注曰德无不容而不自以为有馀故若
 不足秋水时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于大
卷六 第 13a 页 0361-128.png
 方之家
 臣义曰德之容也广不可极可谓至矣若
 不足然此德之益广与道无穷也
建德若偷
 御注曰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臣义曰圣人不得已而后起其有所建也
 因时任运若偷堕然不急急于从事故德
 之所建弥大
质真若渝
 御注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
卷六 第 13b 页 0361-129.png
 而不缁
 臣义曰静一不变朴乎其纯精藏于一全
 乎其真任彼万变其质常真真之至也至
 真而世莫知其为真其藏深矣故若渝
大方无隅
 御注曰大方者无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
 无隅
 臣义曰其方有隅言其在器大而无隅道
 之无方
大器晚成
卷六 第 14a 页 0361-130.png
 御注曰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
 长故晚成
 臣义曰惟大器有远虑不速成故不益生
 不助长急于求用浅器之所为也
大音希声
 御注曰动于无方而感之斯应故希声
 臣义曰大音德之不闻故其声也希
大象无形
 御注曰托于窈冥而视之不得见故无形
 臣义曰无象之象道之全体本于常无何
卷六 第 14b 页 0361-131.png
 形之有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御注曰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妙
 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欲明
 之而不可得也圣人得乎道故予而不费
 应而不匮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且
 而已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
 故勤而行之则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其馀事犹足以为帝王之功传曰学始乎
 为士终乎为圣
卷六 第 15a 页 0361-132.png
 臣义曰道之体复于至无道之用藏乎不
 测明之者若昧象之者无形其隐如此故
 不可以知索不可以形求孰得而名之贷
 者应彼之乏予而求复之谓也道应乎无
 方赡乎万物成其所自成无有终已物之
 所得复归其本于此无与于彼无费故曰
 善贷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御注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卷六 第 15b 页 0361-133.png
 臣义曰道常无名一之所生气之混也
一生二
 御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
 精具而神从之
 臣义曰一气分而阴阳之气辨天地之所
 生
二生三
 御注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臣义曰天地位而冲气之所生故三才具
 矣
卷六 第 16a 页 0361-134.png
三生万物
 御注曰天肇一于北地耦二于南人成位
 于三三才具而万象分矣号物之数谓之
 万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臣义曰有阴有阳而冲气以为和物得以
 生号数为万其可计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御注曰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
 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响
 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庄子曰
卷六 第 16b 页 0361-135.png
 至阳赫赫至阴肃肃肃肃出乎天赫赫发
 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臣义曰万物赋形天地间禀气于阴阳以
 生故无不负抱之者冲气之和所以生生
 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御注曰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阴
 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行
 而不失其和其惟圣人乎故孤寡不谷人
 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已极而返已满而
卷六 第 17a 页 0361-136.png
 损所以居上而不危
 臣义曰侯王位乎贵高者也孤寡不谷人
 之所恶者也王公居尊位而称人所恶知
 满损之理而要乎不失中故也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失于偏毗要适乎阴阳之和故
 明损益之理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御注曰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盈
 则必蚀益之而损故也天地盈虚与时消
 息而况于人乎然则王公之所称乃所以
卷六 第 17b 页 0361-137.png
 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臣义曰益之则损损之则益天地盈虚阴
 阳进退理不外是此王公称人所恶得损
 益之道而与时消息所以位高贵而不蹶
 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
 御注曰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争
 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
卷六 第 18a 页 0361-138.png
 教父
 臣义曰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阴阳有
 进则有退有退则有进物之变化阴阳之
 盈虚其理故然理之所在义教师也强制
 弱刚制柔人之所教也强梁者之好争是
 强于有我以彼之不我胜任强而不自反
 者故卒为强者之所胜而不得善其死知
 其说者鉴彼消息盈虚损益之理为教之
 本有父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卷六 第 18b 页 0361-139.png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御注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积众小不胜
 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臣义曰刚则不能通于物而易折故毁于
 坚剉于锐至柔则与物无迕逆故能入物
 而有为而至坚者为之用驰骋而不知也
无有入于无间
 御注曰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而
 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
 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养
卷六 第 19a 页 0361-140.png
 生之主而况于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阴
 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馀然则入
 于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眹者其孰能
 之
 臣义曰无有则物我皆无有也物我皆无
 有则体神而冥于道故妙于无方游乎无
 眹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御注曰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实
 寓于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兹
卷六 第 19b 页 0361-141.png
 所以为有益
 臣义曰经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
 之盖道之妙用藏于不测岂事于有为也
 有为者劳形以事精亏其生何益之有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御注曰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不
 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
 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臣义曰体神而其教不言尽道而其益无
 为至于天下宾万物化诚希及也
卷六 第 20a 页 0361-142.png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御注曰两臂重于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生
 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则身与货孰多至愿
 在我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货非所多也
 惟不知亲疏多寡之辨而残生损性以身
 为徇若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蹠死利
 于东陵之上岂不惑哉达生之情而不务
 生之所无以为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
 也
卷六 第 20b 页 0361-143.png
 臣义曰失性命之理累名利之域而不知
 返者不知亲疏多寡之辨尔身在我者也
 至贵至富所自足而无待于外也名货在
 彼者也物之傥来寄尔丧其在我徇其在
 物至于残生损性愚亦甚矣且身亲于名
 矣身之可忘则名其可固耶身多于货矣
 身之不有货其可累耶则孰亲孰多有道
 者又在所不许
得与亡孰病
 御注曰列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
卷六 第 21a 页 0361-144.png
 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赀之躯病
 孰甚焉
 臣义曰于物有所得则得之者在外于我
 有所亡则亡之者在内内省则外轻而无
 徇逐之苦丧失之病贪得不已至于精亏
 而不全其生形劳而不舍其神其病也为
 甚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御注曰无慕于外则啬而不费无累于物
 则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权积散之相代其
卷六 第 21b 页 0361-145.png
 至可必若循环然岂可长久
 臣义曰取予积散必至之理然物有所爱
 则心为之役而神为之费物有所藏则神
 为之劳而生不能厚
知足不辱
 御注曰处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臣义曰足乎所自得知其自贵者也何辱
 之有
知止不殆
 御注曰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故无危殆之
卷六 第 22a 页 0361-146.png
 患
 臣义曰知止于性分之内而无求于外故
 无世患
可以长久
 御注曰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
 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
 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
 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臣义曰知足则心复于虚知止则神舍于
 静虚以集道静以复道故可以长久
卷六 第 22b 页 0362-004.png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