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212-05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九
明 韩邦奇 撰
度量权衡第十
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
度
蔡子曰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此璧本圆
径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以益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212-0588b.png
上下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
下所以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
为度者以为长短之度也则周家十八寸寸皆为
尺矣
陈氏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
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寸为寻倍寻为
常(说文曰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咫尺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又
曰妇人手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又日丈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212-0588c.png
人夫)
审度
史记曰夏禹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礼记曰丈夫布
手为尺周官云璧羡起度郑司农云羡长也此璧
径尺以起度量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淮南
子云秋分而禾
定
定而禾熟律数十二
而
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
者禾蕙芒也说苑云
度量权衡以粟生一粟为一分孙子算术云蚕所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212-0588d.png
生吐丝为忽十忽为杪十杪为毫十毫为釐十釐
为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舛互唯汉志度者所以
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
之广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
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
度审矣后之作者又凭此说以律度量衡并因秬
黍散为诸法其率可通故也黍有大小之差年有
丰耗之异末代量校每有不同又俗传讹替渐至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212-0589a.png
增损今略举诸代尺度一十五等并异同之说如
左
一周尺
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泰始十年荀勖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铜尺
徐广徐爰王隐等晋书云武帝泰初九年中书监荀勖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212-0589b.png
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
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
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
差又汲郡盗发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
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新律命之皆
应梁武钟律纬云祖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
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
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两京铜望臬四曰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212-0589c.png
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钱八曰建武
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
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杜夔尺也雷次宗何胤之二人
作钟律图所载荀勖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而萧吉乐
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
尺云
二晋田父玉尺
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釐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212-0589d.png
梁武帝钟律纬称主衣从上相承有周时铜尺一枚古
玉律八枚检主衣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
一口箫馀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
取细毫中黍积次酬定合之最为详密长祖冲之尺校
半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为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
钟按刻夷则以笛命饮和韵夷则定合按此两尺长短
近同
三梁表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奇萧吉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212-0590a.png
云出于司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则影按此则奉
朝请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也经陈灭入朝大业中
议以合古乃用之调律以制钟磬等八音乐器
四汉官尺实比晋尺一尺三分七毫
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
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
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荀勖新造钟
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212-0590b.png
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荀勖今尺短校四分时人
以咸为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尺一尺四寸七釐魏陈
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
今尺四寸五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晋荀
勖所云杜夔尺长于今尺四寸半是也
六晋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寸二釐
萧吉云晋氏江东所用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212-0590c.png
七后魏前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亡釐
八中尺实比晋前又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九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
后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釐
开皇官尺即铁尺一尺二寸
此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周末用玉尺之前杂用此等
尺甄鸾算术云周朝市尺得玉尺九分三釐或传梁时
有志公道人作此尺寄入周朝云与多须老翁周大祖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212-0590d.png
及隋高祖各自以为谓已周朝人间行用及开皇初著
令以为官尺百司用之终于仁寿大业中人间或私用
之
十东魏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毫
此是魏中尉元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广为尺齐朝因而
用之魏收魏史律历志云公孙崇永平中更造新尺以
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寻大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212-0591a.png
黍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久不能决太和中十九年
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之黍黄钟之长以
定铜尺有司奏从前诏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遂典修
金石迄武定未有论律者
十一蔡邕铜籥尺
后周玉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
从上相承有铜籥一以银错题其铭曰籥黄钟之宫长
九寸空围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铢两之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212-0591b.png
以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祖孝孙云相承传是
蔡邕铜籥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大宗伯卢景宣上党
公长孙绍远岐国公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
因修仓掘地得古玉尺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
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终于大象之末其律
黄钟与蔡邕古籥同
十二宋氏尺实晋前尺一尺六分四釐
钱乐之浑天仪尺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212-0591c.png
后周铁尺
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此宋代人间
所用尺传入齐梁陈以制乐律与后晋尺及梁时俗尺
刘曜浑仪尺略相依近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
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齐后即以此同律度量颁于天下
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弘等议曰切惟权衡度量经
邦楙轨诚须详求故实考校得中谨寻今之铁尺是太
祖遣尚书故苏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其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212-0591d.png
长短与宋尺符同即以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上
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数
满尺实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
稀实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
善其于铁尺终有一会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
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
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
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212-0592a.png
古实籥之升才剩十馀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
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
仪尺度无舛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
隐钩深以律计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
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依文据理符会处多
且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宜至于玉
尺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剩实复不满寻访古今恐不
可用其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实管弥复不容据律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212-0592b.png
调声必致高急且八音克谐明王盛轨同律度量哲后
通规臣等详校前经斟酌时事谓用铁尺于理为便未
及详定高祖受终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议不决
既平陈上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
大体由是古法祖孝孙云平陈后废周玉尺律便用此
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一尺
一寸八分六釐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万宝常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212-0592c.png
所造名水尺律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南吕
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律尺
十四杂尺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长于梁法尺四分三
釐实皆晋前尺一尺五寸
十五梁朝俗间尺长于梁法尺六分三釐
于刘曜浑仪尺二分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釐梁武
钟律纬云宋武平原送浑天仪土圭云是张所作验浑
仪铭题是光初四年铸土圭是光初八年并是刘曜所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212-0592d.png
制非张衡也制以为尺长今新尺四分三釐短俗间尺
二分新尺谓梁法尺也
嘉量
周礼㮚氏为量釜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釜其
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黄
钟槩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
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为则春秋左氏传曰齐旧四量
豆区釜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六斗四升也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212-0593a.png
釜则则钟六十四斗也郑玄以为方尺积千寸比九章
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冲之以算术
考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圆其外减傍
一釐八毫其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抄二忽有奇而
深尺即古斛之制也
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积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积一千
六百二十寸菽菰麻麦一斛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据
精粗为率使价齐而不等其器之积寸也以米斛为正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212-0593b.png
则同于汉志孙子算术曰六粟为圭十圭为抄十抄为
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应劭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
始四圭为撮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汉志曰量者龠合
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籥用度数审
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籥以井水准其
槩合籥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嘉量
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
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籥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212-0593c.png
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圆象规
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各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声中
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其斛铭曰律嘉量斛方尺而
圆其外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
百二十寸容十寸祖冲之以圆率考之此斛当径一尺
四寸三分六釐一毫九抄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刘
歆庣旁少一釐四毫有奇歆数术不精之所致也
魏陈留工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212-0593d.png
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釐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
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釐
径一尺三寸六分八釐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
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
也
梁陈依古齐以古升五升为一斗后周武帝保定元年
辛已五月晋国造仓获古玉斗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诏
改制铜律度遂致中和累黍积龠同兹玉量与衡度无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212-0594a.png
差准为铜升用颁天下内径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
七斤八两天和二年丁亥正月癸酉朔十日戊子校定
移地官府为式此铜升之铭也其玉升铭曰维大周保
定元年岁在重光月旅蕤宾晋国之有司修缮仓廪获
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太师晋国公以闻敕纳
于天府暨五年岁在叶洽皇帝乃诏稽准绳考灰律不
失圭撮不差累黍遂镕金写之用颁天下以合太平权
衡度量今若以数计之玉升积玉尺一百一十寸八分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212-0594b.png
有奇斛积一千一百八十五分七釐三毫九抄又甄鸾
算术云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玉升大而
官升小也以数计之甄鸾所据后周官斗积玉尺九十
七寸有奇斛积九百七十七寸有奇后周玉斗并副金
错铜斗及建德六年金错题铜斗实铜以秬黍定量以
玉秤权之一升之实皆重六斤十三两开皇以古斗三
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衡权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212-0594c.png
衡者平也权者重也衡所以任权而钧物平轻重也其
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
天也佐助璇玑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权者铢
两斤钧石也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古者黍累锤锱镮
钩锊镒之目历代差变其详未闻前志曰权本起于黄
钟之重一籥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
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谨矣
其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馀大小之差以轻重为宜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212-0594d.png
圜而环之今之肉好者周旋亡端终而复始亡穷已也
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
生准准正则衡平而均衡矣是为五则备于钧器以为
大范案赵书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圆石状如
水碓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续
咸议是王莽时物后魏景明中并州人王显达献古铜
权一枚上铭八十一字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又云黄
帝初祖德市于虞虞帝始祖德市于辛岁在大梁龙集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212-0595a.png
戊辰其定天命有人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
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已已岁次实沈初
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此亦王莽所制
也其时大乐令公孙崇依汉志先修秤尺及见此权以
新秤秤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与权合若符契于是符
崇调乐孝文时一依汉志作斗尺
梁陈依古秤齐以古秤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秤四两
当古秤四两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212-0595b.png
隋开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唐太宗贞观时叶律郎张文收既定乐复铸铜律三百
六十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秤尺一斛左右耳与臀
皆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与古玉尺玉斗同皆藏于大
署武后时太常卿武延秀以为奇玩乃献之乃将考中
宗庙乐有司奏请出之而秤尺已亡其迹犹存以常用
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量衡皆当三之一
程氏演繁露曰通典叙六朝赋税而论其总曰其度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212-0595c.png
量三升当今一升秤则三两当一两尺则一尺二寸
当今一尺注云当今谓即时盖当佑之时也唐时一
尺比六朝制一尺二寸也又曰开元九年敕度以十
寸为尺尺二寸为大尺量以十升为斗斗三升为大
斗此谓十寸而尺十升而斗者皆秬黍为定也钟律
冠冕汤药皆用之此外官私悉用大者则黍尺一尺
外更增三寸黍量一斗更增三升也唐志租绢长四
丈二尺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212-0595d.png
宋朝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颁度量于其境其伪俗尺度
斗斛不中法度者皆去之
太宗淳化三年三月诏曰书云恊时月正日同律度量
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
故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釐
锤钧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秤法著为通规事下有
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正刘承圭言太府寺旧铜式
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212-0596a.png
毫釐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
至景德中承圭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盖为精备其法
盖取汉制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
尺(秬黍黑黍也乐尺自黄钟之管而生也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就成二术(二术谓以
尺黍而求釐参)因度而求釐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212-0596b.png
以取一秤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
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梢总一钱半折成十五
分分列十釐中毫至梢一钱
析成十分分列十釐末毫至梢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
釐等一两者亦为一秤之则其衡合乐尺一尺四寸重
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梢布二十四铢下
别出一星星等五累(每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累则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累计三千四
黍为一两)中毫至梢五钱布十二铢铢列五星星等二累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212-0596c.png
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累都等一百二十四累为半两)末毫至稍六铢铢列十
星星等一累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
钱较定实重两铢四累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
五斤为一秤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
忽为定数之端故忽丝毫釐黍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
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秤也)忽万为分丝则千毫则百釐则十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212-0596d.png
一分以百釐定为一钱之则釐者牛尾毛也曳赤金成丝以为之也)转以十倍倍之则为
一钱黍以二千四百枚为
一两累以二
百四十(谓以二百四十累定为一两之则也)铢比二十四(转相因成十累为铢则以二百
十累定成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盖言铢异也)遂成其秤秤合黍数则一钱
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
黍又每分析为二十釐则每釐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
釐分二十四黍则每釐先得二黍馀四黍都分成四十分则一釐又得四分是每釐二黍十分黍之四者也)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212-0597a.png
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釐三之数极矣
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
铢为累二铢四累为钱二累四黍为分一累二黍重
五釐六黍重二釐五毫三黍重一釐二毫五丝则黍累
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定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
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寺旧秤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
校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
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秤如百斤者皆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212-0597b.png
悬钩于架镮于衡镮或偃仆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
为悬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累而齐其斤石不可得
增损也又令每月用大秤必显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
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
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二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
式于内府外府颁于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
吏受天下岁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为
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212-0597c.png
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措中外以
为便(度量权衡皆太府掌造以给内外官司及民间之用凡遇改元即差变新法者各以年印而识之其
印有方印八角印笏头印之别所以明制度而防伪滥也)度量衡旧太府寺掌之熙
宁四年诏归文思院绍圣四年立增损衡量及私造卖
之禁令传运司置局鬻卖
大观四年诏以所定乐指尺颁之天下其长短阔狭之
数以今尺计定
政和元年诏诸路转运司以所颁乐尺制给诸州州制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212-0597d.png
以给属县自今年七月为始毁弃旧尺
二年臣僚上言请以大晟乐尺帝指为数制量权衡式
颁之天下仍釐正旧法又言新尺既颁诸条内尺寸宜以
新尺组定(谓如帛长四十二尺阔二尺五分为疋以新尺计四十三尺七寸五分阔二尺一寸三分
五釐之五为匹即是四寸四分一釐三分釐之二为一尺如天武等杖五尺八寸以新尺计六尺四分一釐三
分釐之二之类)仍令民间旧有斗升秤尺限半年首纳出限许
人告断罪给赏
外调 生用六十调图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212-0598a.png
宫 徵 商 羽 角
黄钟宫黄林太南姑应蕤
此黄钟为宫黄钟第一调也所谓黄钟一均之备者
也
无射商无仲黄林太南姑
此黄钟为商黄钟第二调也
夷则角夷夹无仲黄林太
此黄钟为角黄钟第三调也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212-0598b.png
仲吕徵仲黄林太南姑应
此黄钟为徵黄钟第四调也
夹钟羽夹无仲黄林太南
此黄钟为羽黄钟第五调也上下宫商角徵羽者黄
钟得五声所谓黄钟一均之备者也左右宫商角
徵羽者五声尽黄钟所谓黄钟一调之备者也下
十二律并同
大吕宫大夷夹无仲黄林
应钟商应蕤大夷夹无仲
南吕角南姑应蕤大夷夹
蕤宾徵蕤大夷夹无仲黄
姑洗羽姑应蕤大夷夹无
此大吕一大调也
太簇宫太南姑应蕤大夷
黄钟商黄林太南姑应蕤
无射角无仲黄林太南姑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212-0598c.png
林钟徵林太南姑应蕤大
仲吕羽仲黄林太南姑应
此太簇一大调也
夹钟宫夹无仲黄林太南
大吕商大夷夹无仲黄林
应钟角应蕤大夷夹无仲
夷则徵夷夹无仲黄林太
蕤宾羽蕤大夷夹无仲黄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212-0598d.png
此夹钟一大调也
姑洗宫姑应蕤大夷夹无
太簇商太南姑应蕤大夷
黄钟角黄林太南姑应蕤
南吕徵南姑应蕤大夷夹
林钟羽林太南姑应蕤大
此姑洗一大调也
仲吕宫仲黄林太南姑应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212-0599a.png
夹钟商夹无仲黄林太南
大吕角大夷夹无仲黄林
无射徵无仲黄林太南姑
夷则羽夷夹无仲黄林太
此仲吕一大调也
蕤宾宫蕤大夷夹无仲黄
姑洗商姑应蕤大夷夹无
太簇角太南姑应蕤大夷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212-0599b.png
应钟徵应蕤大夷夹无仲
南吕羽南姑应蕤大夷夹
此蕤宾一大调也
林钟宫林太南姑应蕤大
仲吕商仲黄林太南姑应
夹钟角夹无仲黄林太南
黄钟徵黄林太南姑应蕤
无射羽无仲黄林太南姑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212-0599c.png
此林钟一大调也
夷则宫夷夹无仲黄林太
蕤宾商蕤大夷夹无仲黄
姑洗角姑应蕤大夷夹无
大吕徵大夷夹无仲黄林
应钟羽应蕤大夷夹无仲
此夷则一大调也
南吕宫南姑应蕤大夷夹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212-0599d.png
林钟商林太南姑应蕤大
仲吕角仲黄林太南姑应
太簇徵太南姑应蕤大夷
黄钟羽黄林太南姑应蕤
此南吕一大调也
无射宫无仲黄林太南姑
夷则商夷夹无仲黄林太
蕤宾角蕤大夷夹无仲黄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212-0600a.png
夹钟徵夹无仲黄林太南
大吕羽大夷夹无仲黄林
此无射一大调也
应钟宫应蕤大夷夹无仲
南吕商南姑应蕤大夷夹
林钟角林太南姑应蕤大
姑洗徵姑应蕤大夷夹无
太簇羽太南姑应蕤大夷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212-0600b.png
此应钟一大调也
内六十调外调首律长短之序末律亦长短之序内调
首律相生之序末律亦相生之序外调首均之末与次
均相生之序内调首均之末与次均之首长短之序妙
矣
黄林太南姑应蕤
林太南姑应蕤大
太南姑应蕤大夷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212-0600c.png
南姑应蕤大夷夹
姑应蕤大夷夹无
右黄钟一调
大夷夹无仲黄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212-0600d.png
右大吕一调
太南姑应蕤大夷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右太簇一调
夹无仲黄林太南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212-0601a.png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右夹钟一调
姑应蕤大夷夹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212-0601b.png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右姑洗一调
仲黄林太南姑应
黄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太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212-0601c.png
右仲吕一调
蕤大夷夹无仲黄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右蕤宾一调
林太南姑应蕤大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212-0601d.png
大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右林钟一调
夷夹无仲黄林太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无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212-0602a.png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右夷则一调
南姑应蕤大夷夹
姑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应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212-0602b.png
右南吕一调
无仲黄林太南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黄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林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太 南 姑 应 蕤 大 夷
右无射一调
应蕤大夷夹无仲
苑洛志乐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212-0602c.png
蕤 大 夷 夹 无 仲 黄
大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夷 夹 无 仲 黄 林 太
夹无 仲 黄 林 太 南
苑洛志乐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