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清-纳喇性德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127-011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十二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
   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也集说石梁王氏曰文王之为世子也
一句衍文又引刘氏曰伯禽所行即文王所行世子之
道文王所行乃诸侯世子之礼故曰文王之为世子也
言伯禽所行非王世子之礼也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127-0110d.png
 窃案此篇文王之为世子也句所以结上文王之为
 世子三节教世子句所以结凡三王教世子诸节周
 公践阼句所以结武王崩诸节皆结上文之事而标
 其目于后也而石梁以为衍文非矣刘氏谓伯禽所
 行即文王所行世子之道则又不免于牵强集说两
 存之何欤
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
论说在东序集说大乐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127-0111a.png
节及合语之说与乞言之礼此三者皆大乐正授之以
篇章之数于是大司成之官于东序而论说此受教者
义理之浅深才能之优劣也
 窃案孔疏以大乐正为周官之大司乐小乐正为乐
 师是矣郑注以大司成为师氏则非也考之周官师
 氏虽为教官之属掌以德行教国子及以中失之事
 教国子弟而凡贵游子弟学焉然不言教于国学之
 中与此大司成论说于东序者异矣新安王氏又以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127-0111b.png
 大司成即大乐正然上方言大乐正授数何又特言
 大司成论说草庐以为授数犹未离乎业于论说始
 可言成总似曲解集说大乐正之外浑言大司成虽
 差胜诸家亦尚未有明据也陆氏元辅曰成均法大
 司乐合国之子弟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即以为
 乐祖祭于瞽宗下文记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疑此
 所谓大司成者即有道有德之父师也故使教于成
 均以佐大司乐而谓之司成焉其亦称大者盖师保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127-0111c.png
 之官与大司乐并尊故也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集说凡行释奠之礼必有合乐之事若国有凶丧之故
则虽释奠不合乐也常事合乐不行养老之礼惟大合
乐之时人君视学必养老也旧说合者谓若本国无先
圣先师则合祭邻国之先圣先师本国故有先圣先师
如鲁有孔颜之类则不合祭邻国之先圣先师也未知
是否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127-0111d.png
 窃案清江刘氏曰合谓合乐也春释菜合舞秋颁学
 合声释奠则并合之以侑神也有国故谓凶礼师旅
 惟是不合长乐陈氏曰国有故则否与曲礼岁凶祭
 祀不县同意集说本之当矣乃复引旧说以自乱岂
 亦爱奇而不能割也耶
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
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
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集说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127-0112a.png
语于郊者论辨学士才能于郊学之中也曲艺医卜之
属誓戒谨也学士中或无德事言之可取而有此曲艺
之人欲投试考课者皆却之使退而谨习所能以待后
次再语之时乃考评之也三而一有者谓此曲艺之人
举说三事而一事有可善者乃于其同等之中拔而升
进之也然犹必使之于同辈中以所能高下为次序使
不混其优劣也如此之人但目之曰郊人非俊选之比
也以非士类故疏远之若天子饮酒于成均之学宫此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127-0112b.png
郊人虽贱亦得取爵于堂上之尊以相旅劝焉所以荣
之也人字之字均字皆句绝
 窃案集说本注疏而稍更定之然远之于成均以及
 取爵于上尊也二句究未明顺今取吴氏纂注一说
 以备考其言曰语谓合语郊谓郊学案王制不率教
 者自乡移之郊自郊移之遂则郊学盖在乡学之外
 遂学之内郑氏以此为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而升诸
 司马今案大乐正掌国学之教何为出就郊学疑是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127-0112c.png
 六遂之士已升于郊学而可升于乡学者乡大夫就
 郊学行乡饮酒之礼于旅酬之时而合语因以审择
 士之贤者才者而取敛之曰举曰进曰扬皆谓升之
 于乡学也曲艺谓射御书数之属誓盖戒厉之使勉
 于学至又语之时考察德与事言三者或有其一即
 进其品等于曲艺之上然所进非一人又自有高下
 为先后之序也成均及取爵于上尊未详郑氏以成
 均为天子之太学孔氏谓饮酒之礼尊者酌于堂上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127-0112d.png
 之尊卑者酌于堂下之尊盖是乡学之秀士已升于
 司徒为选士者为天子视学饮酒之时亦得取爵于
 堂上之尊以相旅选士升于太学为俊士者始得谓
 之成均之士今郊学又语之时曲艺者虽已进等然
 犹未升乡学仍在郊学故但谓之郊人以明其未为
 乡学之士也视彼乡学以选士得升于太学而为成
 均之俊士者相去尚远故曰远之视彼秀士得升为
 司徒之选士可以取爵于上尊者相去亦尚远故蒙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127-0113a.png
 上远之二字而曰以及也
乃退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集说释菜礼毕傧礼
其宾于东序其礼既杀惟行一献无介无语于礼亦可

 窃案此言释菜礼杀虽礼宾一献无介若与宾合语
 于礼为可然言可也者明释菜时礼严尚未可语至
 礼宾时方许之耳此庐陵胡氏及朱子之说较旧说
 为优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127-0113b.png
礼乐交错于中𤼵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集说礼之修达于中乐之修达于外所谓交错于中也
有诸中必形诸外故其成也怿此怿字与鲁论不亦说
乎之说相似既有恭敬之实德又有温润文雅之气象
礼乐之教大矣
 窃案孔氏谓内外有乐心悦貌和故怿内外有礼貌
 恭心敬温润文章故恭敬而温文方氏亦谓怿言乐
 之成如此恭敬而温文言礼之成如此集说则浑言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127-0113c.png
 之不仍旧说分疏似矣然又太无别也愚谓其成也
 怿总承礼乐言恭敬而温文分承礼乐言盖始之礼
 以修外乐以修内既而乐从中以见外礼从外而入
 中内外交错融浃无间故其成悦怿此礼乐之合见也
 恭肃而敬谨此礼之分见也温润而文雅此乐之分
 见也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
唯其人集说师保疑丞四辅也一说前疑后丞左辅右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127-0113d.png
弼为四辅四辅与三公不必其全备惟择其可称职者
朱子曰疑丞疑字晓不得想止是有疑即问他之意
 窃案集说四辅有两说一以师保疑丞为四辅一以
 疑丞辅弼为四辅夫师保者三公也取以充四辅则
 三公缺其二矣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
 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
 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
 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书周官曰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127-0114a.png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
 不必备惟其人据此则四辅乃疑丞辅弼三公为太
 师太傅太保明矣吴草庐曰周之时太师太傅太保
 曰三公虞之时前疑后丞左辅右弼为四辅周之师
 即虞之疑周之保即虞之丞周之傅即虞之辅弼故
 曰设四辅及三公言虞之设四辅及三公皆不必备
 其官及者非谓既设四辅又设三公也师保之间不
 言傅疑丞之间不言辅弼从省以便文此说是也朱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127-0114b.png
 子以疑为有疑即问之意盖非臆说亦本尚书大传
 而云然
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集说君子曰德此德是指世子
之德世子之德有成则教道尊严而无敢慢易者
 窃案上文言辅礼乐乃教世子之具四辅三公乃教
 世子之人此则言世子受教而成德乃可称为君子
 集说但云此德是指世子之德殊未明晓
乐正司业集说乐正主世子诗书之业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127-0114c.png
 窃案乐正即大司乐以乐德乐舞教国子故谓之司
 业业者笋簴上板刻之截业如锯齿者也其以诗书
 礼乐造士盖兼为之非专主诗书之业也集说盖孔
 疏之误
公与父兄齿集说君虽尊而与父兄列位序尊卑之齿
者笃亲亲之道也
 窃案孔疏公既不为主族人又不为宾故列位在父
 兄之坐上与族人相齿见亲亲也集说本之而不云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127-0114d.png
 列位在父兄之坐上恐有未安公虽亲亲而与族齿
 然不可不稍存贵贱之等夫三大夫尚且不与父兄
 族齿燕会则别席独坐况君至尊反不别席于父兄
 之上乎故孔疏为长
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
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集说人道莫大于孝弟虑之
以大者谓谋虑此孝弟之大道而推行之也爱敬省具
之事行礼亲迎肃之也孝养献醴也纪义既歌而语也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127-0115a.png
终仁令侯国行之也
 窃案吴氏之说与集说稍异其言曰虑谓图谋之始
 养之以教孝弟于其始而徵召众士无一不至使知
 之者广博是不狭小也故曰虑之以大老人者君之
 所取法先师先圣又老人之所取法爱其道则敬其
 人将养老而释奠于先师敬所本也故曰爱之以敬
 适养老之所首祀先老继设席位养老之时行此二
 者之礼最在先故曰行之以礼修谓整饬无欠缺具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127-0115b.png
 滋味致其爱躬省以致其敬𤼵咏于其入以悦其耳
 献醴于其位以悦其口一如人子养亲之孝故曰修
 之以孝养堂上堂下之乐相继而作使人知君父之
 贵其乐在上臣子之贱其乐在下由是而众著于上
 下之义故曰纪之以义养老礼终又命诸侯群吏各
 归养老幼于国邑以广仁恩故曰修之以仁案孝养
 纪义终仁本文既明二家所说皆当独虑大爱敬行
 礼三者稍有未安陆菊隐谓先圣先师人伦之至年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127-0115c.png
 高有德者无愧于古人正学士之所当取法也故天
 子将养老必鼓召学士释奠于先圣先师以明大道
 之所本所谓虑之以大也始养老既释奠于先老又
 列老更群老之席位不敢少有怠忽所谓爱之以敬
 也又适馔省醴迎门发咏不致伤于质直所谓行之
 以礼也由此观之吴氏以鼓徵为虑大两释奠为爱
 敬又合省具教咏皆为孝养固似未当集说以虑大
 泛言推行孝弟之大道爱敬为省具行礼为亲迎老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127-0115d.png
 更亦未得为合也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