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a 页 WYG0685-06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唐史论断卷上 宋 孙甫 撰
高祖
召突厥兵
论曰义师之起本于世乱若威德渐盛则四夷款附矣
故周武兴师致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众助牧野之战
汉高平定天下亦有北貊燕人枭骑之助今唐师方起
当以德义为胜何乃听文静一时之谋遽求助于突厥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b 页 WYG0685-0646b.png
斯自小也财宝金帛皆民力所致当举义之始许之夷
狄可乎不尽赂之又自失信后突厥恃其微功连岁入
寇盖由兹失策也
立建成为太子
论曰立太子必嫡长者使天下之心有系以止争夺之
患也行之乎世固为常法若夫大公之世子不贤尚求
圣人以传大位况长子不贤次子圣乎安得局于常法
也唐有天下本秦王之谋秦王功德之大海内属望其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a 页 WYG0685-0646c.png
势可终为人臣乎建成自举义以来无一事可称道但
以年长使居圣子上至愚者知其不可也虽秦王以常
礼让胡不虚其位待天命之归况受禅之初天下未定
何汲汲于立太子也善哉宁王宪让太子之言曰时平
则先嫡长世难则归有功此万世不易之论也
杀刘文静释裴寂
论曰恩与刑人主之大权也恩当其功刑当其罪则中
外劝戒矣反是道何以服人心裴寂刘文静俱以佐命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b 页 WYG0685-0646d.png
为大臣文静才略功名过寂远甚高祖任情亲寂而疏
文静文静失律则除名及与寂有隙出怨言遂听寂谗
杀之寂当将相之任怯而无谋屡为贼败既入朝不加
深罪幸矣顾待弥厚可乎施恩于寂太优用刑于文静
太暴二者皆出于私非圣子功德之大人心去矣
杀刘世让
论曰兵之用间为神妙者以其术之不可窥也高祖历
战伐多矣用兵之事不可谓不晓刘世让素有忠义之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a 页 WYG0685-0647a.png
名既以知边机使备突厥方制其要害功效甚明突厥
使人入朝言世让有异谋殊不知世让既荷任用已有
功效何故与突厥通谋况突厥入寇本以马邑为便今
得其地守之是扼其入寇之路也世让经画如是戎人
反言与己国通谋其情固易察耳高祖不察而杀世让
何昏之甚也
复置十二军
论曰国之用武固常事不可一日懈也中夏之广外夷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b 页 WYG0685-0647b.png
之众虽太平之世黠恶者畏威服德而不敢动其心常
幸国之有事起而为患尔则武备可一日懈乎况大乱
初定人心未宁便欲为安逸之态而偃武事及突厥入
寇乃谋迁都以避经世之略何其浅也赖秦王坚议不
行谬策令复置十二军以教诸府之兵中国之威自此
盛矣
太宗
放宫人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4a 页 WYG0685-0647c.png
论曰古之明王嫔御之数著于经典者可见也汉之后
宫及千数贤如魏桓者不肯出仕矣盖人君广置嫔御
其损有三侈费甚也内宠多也怨女众也侈费甚则困
民力内宠多则竞私谒怨女众则伤和气人君之德所
损如是贤者以为难諌正而不愿仕也况隋炀荒虐自
古无比强取良家女置后宫者固无其数高祖初入关
放离宫之人还亲属此得美事之一节及受禅安然有
其后宫欲不荒恣得乎赖圣子承之立矫其过计出三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4b 页 WYG0685-0647d.png
千之众使天下耸动歌咏唐之盛德也
即位改元
论曰或问春秋书国君即位必于元年正月明新君踰
年即位改元也此书即位踰年岂春秋之法乎荅曰尚
书记天子传位改元之法舜则曰月正元日禹则曰正
月朔旦春秋即位改元之法本于此圣人以舜禹之法
为天下之至正也然顾命康王之语记成王崩康王既
为天子乃释冕反丧服盖以先君不书所终之年天子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5a 页 WYG0685-0648a.png
即位不可一日而虚故于柩前即位明先君传授之意
不及行舜禹之法也但踰年称君改元亦同其道矣以
天子不待踰年即位则诸侯可知也春秋一国之史圣
人修之遂见天下大法莫若舜禹至正也元年初即位
说者引康诰之文为定以谓新年正月必改元正位百
官以序国史书即位以表之此虽明不待踰年即位元
年见新君之法不知圣人因而存舜禹之道也况鲁侯
即位虽称元年必书王正月者上以明王道之序下以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5b 页 WYG0685-0648b.png
见诸侯奉王制而即位也若夫修天子之史可不知书
元年即位之法乎又后代事艰天子继统必待踰年称
君势有不便矣故当依实书之虽略变古法其曰以即
位踰年改元亦所以法尚书定位春秋改元见新君之
意也
魏郑公论致治不难
论曰帝王兴治之道在观时而为之观时在至明至明
在至公至明则理无不通至公则事无不正通于理故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6a 页 WYG0685-0648c.png
能变天下之弊正其事故能立天下之教弊变教立其
治不劳而成矣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
年有成则圣人之意可见矣或曰孔子言善人为邦百
年然后胜残去杀又言王者必世而后仁何谓也荅曰
孔子教为邦者久之之辞也为邦若非圣哲或行仁政
未能变通时事功业不速必中道而止故教以久行仁
政乃有成功也若以圣哲之道则期月可也但后之为
天下者虽欲兴起治道多非圣哲之才不能通究时弊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6b 页 WYG0685-0648d.png
以道变之务速其功以行一时之事故所为驳杂莫复
前古之治也观魏公之论诚得圣人之意文皇能纳其
言而不惑奸人之论力变时弊以行王道呜呼明哉大
乱之后兴立教法不急其功致时太平德流于后呜呼
公哉
中书门下议事使谏官预闻
论曰太宗之任谏官真得其道夫天下之务至广也军
国之机至要也虽明主听断贤相谋议思虑之失亦不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7a 页 WYG0685-0649a.png
能免一失则为害不细必藉忠良之士谏正夫忠良之
士论治体补国事乃其志也能密有所助则亦志伸而
道行岂必欲彰君过而取高名哉当君相议事之际使
谏官预闻得以关说或有阙失从而正之天下但睹朝
政之得宜不知谏者之何言上下诚通国体岂不美乎
况大臣论事以谏官规正于人君之前安有不公之议
兹亦制御大臣使之无过之术尔若以谏官小臣不可
预闻国议必众知阙失方许谏正事或已行而不可救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7b 页 WYG0685-0649b.png
过或已彰而不可言故刚直之臣有激讦不顾以争之
者君从之犹掩其过君或不从则君之过大臣之罪愈
大矣太宗任谏官可谓得其道
责封伦举贤
论曰封伦真奸人太宗真能照奸人之情者也大臣之
职荐达人材固非细事天下之大中外乏任可容一日
之才乎然人之才有能有不能器而使之众职举矣岂
有人主责其举贤己未尝推荐但言无奇才异能上欲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8a 页 WYG0685-0649c.png
欺主之明下欲蔽天下之善此真奸人也盖奸人不乐
进贤其情有三保位固宠常惧失之以贤者既用必建
立功业掩己之名见己之过名灭过露则位不能保宠
不能固此不乐进贤之情一也又奸人立私必人附己
乃引之贤者怀才安命进退以道固不肯趋附奸人以
谓不附己而引之则不知己之恩不知己之恩则不为
己之党此所以不乐进贤之情二也奸人无至公待人
之心心既不公知人不明虽遇贤才不能深识虑引而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8b 页 WYG0685-0649d.png
进之或有大过为己之累此不乐进贤之情三也封伦
之情正在于此太宗以前代未尝乏人折之使惭惧无
辞可谓能照奸人之情者也国有奸如封伦者世世不
无人主能照其情而责之则公卿悚动贤者进矣
定朝廷之制
论曰太宗定天下之功固天擅神武英才不待赞论而
赫赫于无穷矣其朝廷之制又如是宜乎贞观之治也
夫定官之员不务多而务择贤则不贤者安得用矣大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9a 页 WYG0685-0650a.png
臣议事使谏官御史史官并从而入或正其失或纠其
非或书其过则大臣安敢不正议矣诸司长官正衙奏
事使众臣共闻之属官不得奏本司外事非至公之事
人不敢言则阴邪之事自绝矣疏贱之人言事者令门
下司引奏又置立仗马以备急事则天下之情无不达
矣内侍皆黄衣给事宫掖则奸人无所附而事权不假
于人矣数者皆朝廷大法为人君者能遵行之虽未能
及贞观之治朝廷必尊而天下可治也何哉官少而贤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9b 页 WYG0685-0650b.png
必择之精也大臣不敢曲议必听之明也诸司官无邪
言必制之公也言事者无壅而人情尽达必采之详也
内侍不预事必制之严也数者非太宗英睿不能尽其
道人君资性至此者鲜矣然设官少而务择贤使谏官
辈预闻大臣之议而救其失诸司奏事明陈于庭使贱
者言事无壅不任内侍以事必久其制而力行之虽不
逮太宗之英睿朝廷岂不尊天下岂不治也
任用房杜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0a 页 WYG0685-0650c.png
论曰人主之任大臣不可不专亦不可专若深知其人
可付国事不专任之何以责成功盖任专则责重责重
则人必尽其才力也若知人未至而专任之苟无成功
则有败事又或窃擅威福有难制之患二者惟在人主
审之不可一失失则事机难追矣太宗可谓能审任人
之术者也知房乔杜如晦之贤而付以国事房杜方尽
心职事已著功效陈师合以平常之见欲移主意如晦
奏其事意似不广然虑小臣间言渐害于事故言之尔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0b 页 WYG0685-0650d.png
太宗不惑师合之言乔如晦荷信任如是敢不尽其才
力乎此所以成太平之治也然有太宗之明房杜之贤
则可以专任而不容人言人主知人未至当审其付任
不可执此以为法
杀卢祖尚
论曰人主操天下之势不可一日失威令威令一失则
下起慢上之渐渐若不止则纲纪弛而权移于下何以
操天下之利势故曰人主不可一日失威令也然威令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1a 页 WYG0685-0651a.png
之行不可过中过中则暴暴则人心离矣太宗之用威
令诚得其术故内外之臣闻一令罔不靡然从之此无
他聪明之性至公之心刚严之体御于内外也卢祖尚
丁其时荷其任乃委曲思虑以身为计遂成骄慢之态
宜乎获罪矣然杀戮刑之极施于骄慢之罪此似过中
人臣骄慢则杀之复有罪之极者何以加刑若祖尚之
罪逐于遐裔而永弃之未至失威令也
魏公不避形迹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1b 页 WYG0685-0651b.png
论曰人臣之任国事莫若知无不为一存形迹非公忠
之道也且如有贤才滞于下或己之亲旧也或权势之
亲戚也以此避嫌而不举又如臣下忤犯主怒枉为人
谮将被刑戮将行窜逐其人或己之亲旧也或权势之
亲旧也以此避党而不辨又如有奸恶之人将为国患
其人或己之所不足者或权势之所不足者以此避疑
而不言凡此之类皆存形迹也人臣存形迹为身之谋
尔非所以为国计也夫有贤未用国之失也杀逐无辜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2a 页 WYG0685-0651c.png
君之过也奸人将起时之患也为人臣者知国之失而
不陈见君之过而不正观时之患而不救但曰我存形
迹此罪不细故谓非公忠之道也温彦博因魏公为人
所谮遂言人臣须存形迹此不忠之言也赖魏公自陈
太宗寻悟其事非君臣相信几失大公之道
房杜相业
论曰或问房杜之相谋议施为不见赫赫之事而世大
贤之何也荅曰宰相之功何必赫赫观时事如何耳房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2b 页 WYG0685-0651d.png
杜自秦府遇主讲天下事固详太宗即位遂命作相付
任之专不与他相同乃得尽心助治致时太平以事明
之其功可见宰相之任莫先乎正官职用贤才若官得
其才宰相总其大要庶事举而天下治矣贞观元年房
杜定文武官六百四十员官既少则才可择才可择则
官不滥官不滥则职自举况公于取士各尽其才以房
杜得佐主兴治之要道也以至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
其所定又防奸邪抑权倖各有著法大槩如此不惟一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3a 页 WYG0685-0652a.png
时之治固足以垂宪于后也其他军国机务虽谋议不
著每筹事太宗从之以太宗之英睿专任二相而从其
所筹其贤又可知也即贞观时事之治二相之功可见
矣或曰贞观四年天下大治太宗惟称魏公之力不及
房杜何也荅曰贞观之初太宗求治方切魏公专论王
道封伦横议以沮之太宗不惑奸言力行王道及天下
之治也嘉贤人之论足以明道故称魏公之力嫉小人
之言惜不能使之惭悔故恨封伦之不见其言自不及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3b 页 WYG0685-0652b.png
房杜也然魏公议臣也房杜宰相也魏公论其治体房
杜助其施为尔后世贤房杜而不见其功者惟详观太
宗专任之意贞观时事之要可也
魏郑公温彦博论处置降虏
论曰安边之术其难哉以太宗之英明魏公之辩论岂
不能察夷狄之情定安危之计何至纳温彦博曲议处
虏内地仍择酋长备官京师虑之不审乃如是乎夷狄
之态弱则仗人强则为患礼义不能移其性仁恩不能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4a 页 WYG0685-0652c.png
怀其心从古而然也颉利之败其部落之降者岂慕德
义而来正为逃死之计耳置之塞外分酋长以立之足
示好生之德何过处置有差也盖太宗以雄才大略平
突厥意破亡之馀不能为患但以大度畜之至仁怀之
夸大盛德以示万世故忽其事也不然彦博之议突厥
馀众若遣居河南绥怀德惠终无叛逆此固妄言岂能
惑其聪明哉及数年有变始徙降戎塞外乃悔今日之
失也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4b 页 WYG0685-0652d.png
命李靖为仆射
论曰太宗之明李靖之贤君臣之心可无间矣况靖深
入虏地方成大功安得容谗人之言且谓靖军无纲纪
致以虏中奇货散于乱兵之手此不识事体之言也靖
善用兵法令素整以少精骑深入虏中无纲纪安能成
功乎虏中奇货若果有之散之兵众正得其宜突厥凌
中国久矣一日平之张天威雪国耻安边宁人非靖尽
心兵众尽力何以成此功且宝货散之军众是上不奉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5a 页 WYG0685-0653a.png
君欲下足恩众心吾谓正得事宜但不知宝货之有无
尔太宗为君何至以奇宝为意猜疑贤将尚赖仁明之
德不行重责靖之忠诚无所觖望不然君臣之间两有
大过矣及数月始悟其事命靖为相亦足光其功德宜
罪谗人以戒于后世可也
封禅不著于经
论曰封禅之文不著于经典秦汉诸儒用管仲说以为
帝王盛德之事无大此礼故秦皇汉武行之仪物侈大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5b 页 WYG0685-0653b.png
自谓光辉无穷然封禅之后灾异数至天下多事盖繁
费生灵干动和气所致则崇尚此礼恶足以当天意哉
况此礼不著于经典也司马迁作封禅书引经典之文
但巡守之礼耳帝王巡守每至方岳必燔柴以告至非
谓自陈功于天也帝王治天下能以功德济生民致时
太平则天必祐之以永久之福郊祀之礼足伸其报何
待自告其功也太宗谓事天至诚扫地足以致敬何必
登山封数尺之土此实至论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6a 页 WYG0685-0653c.png
命李靖讨吐谷浑
论曰天子善任人而能主威柄则大臣不骄大臣不骄
则中外自肃太宗以吐谷浑拒命一日谓侍臣曰欲李
靖为帅讨之靖功名之大为当世勋臣首方以老病居
家闻其言亟见执政请行太宗使大臣如是功名不逮
于靖筋力未衰于靖者敢骄慢乎人臣不敢骄慢则各
尽才节人臣各尽才节天下事不足治矣天子使人至
是者无他善任人而能主威柄也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6b 页 WYG0685-0653d.png
贬权万纪言利
论曰观太宗罪万纪言利真得天子之体天子为天下
所尊非止威势之重由仁德之高也仁德之本莫大乎
爱民爱民之要莫先于节用用之有节天下贡赋之入
岁有馀矣何至殚山泽之利以困人力乎然自三代之
衰秦汉而下人君好利者多由所为侈大而用无节也
天下贡赋之入不足以充其费奸人得以言利矣人君
顾所用不足必说其言而从之好利日甚人力必穷人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7a 页 WYG0685-0654a.png
力穷则危乱自至纵未至危乱天子言为令动为法以
好利闻于天下岂有其体哉太宗斥言利之臣无他能
自节用外谨制度绝权倖无过费耳贞观一朝其事可
见初出宫人三千天下固已颂其仁爱及宫中欲修一
殿则想秦始皇之过不起其役体不耐热公卿请营二
阁以避繁暑亦念汉文罢露台之意不从其请将幸东
都敕预修乾阳殿给事中张元素极言隋室修乾阳劳
民之事嘉其言立止出降长乐公主敕有司资送倍于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7b 页 WYG0685-0654b.png
长公主魏郑公引故事言长公主尊于公主岂得以亲
爱资送厚于长公主上纳其言遂不越礼其设官之制
命宰相定其员位文武官止六百四十员多得才能而
无冗食其养兵之法畿内及诸路府兵止六十万惟元
从禁军三万及府兵番兵或出征者有所给外皆散之
农亩而养焉其行赏之事功者厚贤者礼内无嬖人私
其恩外无倖臣窃其泽天下岁入之物有馀用矣故薄
赋敛厚风俗其道德与前代圣主并所为有天子之体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8a 页 WYG0685-0654c.png
矣呜呼为天子者皆可以至是可至是而不至者由所
为侈大制度不立权倖不抑所致耳所为侈大物力固
难以给若制度不立则庶事无节而冗费益甚权倖不
抑则奸人竞附而私恩益广天子虽独尚俭德亦何能
省用太宗自节其用复能谨制度绝权倖所以不取山
泽之利不困生民之力而财自丰为天子而得其体著
仁德于无穷也
魏郑公谏诤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8b 页 WYG0685-0654d.png
论曰魏公以忠直称历数百年而乃愈高李翱论修史
之法则曰假如传魏徵但记其谏诤之词足以见正直
是魏公得谏诤之道其言足以传信于后也贞观十年
魏公三上疏乃谏诤之著者然不过谏侈逸明任人平
刑赏辨忠邪及引前代治乱为说未尝深言君过亦不
及安危大计详味其意尤见当时高致夫不深言君过
君无大过也不及安危大计君能自主威福了天下大
事也君无大过能了大事真英主也但政有小失则谏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9a 页 WYG0685-0655a.png
之引前代治乱为戒使不至于甚此所以为忠也魏公
事英主力赞治道已成太平之治见其小失尚孜孜谏
诤以防其甚如事中常之主天下未治其君或有大过
魏公之谏必危切至安危大计必忘身以争也盖辅相
之道不至此不足以为忠魏公之心后之为相者宜详
之
以高昌为州县
论曰中夏之于四夷天分内外之地也故嗜好不同服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19b 页 WYG0685-0655b.png
用不类礼义不能化人情不可通地形险固自限其所
帝王能以德服而威制之常使不为中夏患则上策也
安可恃盛大之势因夷狄拒命而伐之遂强有其地一
强有其地不惟中夏之人苦戍守之劳又使诸戎谓中
夏利其土壤各怀恐惧俟时乘隙合从为患矣以太宗
威势州县高昌之地虽保无他魏公尚以为不可则帝
王威势之不逮太宗者慎无贪戎土以起大患也
立晋王为太子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0a 页 WYG0685-0655c.png
论曰王者立太子以嫡以年以德固有常理若嫡与年
者或昏庸或过恶固不可不择于诸子也择之之法取
众望决己意则天下归心矣太宗英主也断大事未尝
有疑晚年牵爱不能定一子泰长而有过立晋王无疑
何至投床自苦取决于无忌之言太子君之副社稷之
本岂使一臣立之仍命拜谢赖太子良善人情可属无
忌终不擅其恩不如是必起乱阶矣
亲征高丽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0b 页 WYG0685-0655d.png
论曰贞观中天下治平四夷宾服天子威德甚盛太宗
练兵帅尚功名其志甚锐以此不衰怠之意临天下可
预防患难求保太平之业也但因一远夷之臣杀主害
民复侵陵邻国诏罢兵不听然彼有罪岂预中国之事
命一二将帅出师境上示征讨救援之势使畏威怀德
足为天子能事何至决亲征之计乎忠贤交谏莫非苦
言李绩一议坚不可动遂举中国数万之众驱之异域
轻其性命已似忍心况以万乘之尊与远夷争胜又自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1a 页 WYG0685-0656a.png
轻之甚虽平辽东数城破延寿大军何足益其威德若
延寿纳对卢之计危可测乎此盖太宗英雄自恃忽于
深虑李绩顺意生事遂成误计且初议伐辽褚遂良谏
止其事太宗然之绩至追述延陀犯边圣策本欲追击
由魏徵苦谏致失事机以此激之遂定亲征之议及败
延寿之众太宗下马谢天则危心可知矣语从行军人
战死者加勋级榜殡地则中国士众殒命于远夷可知
矣天子荷宗庙社稷之重为天下生灵之主一旦不因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1b 页 WYG0685-0656b.png
中国之事履危难轻人命威德无乃损乎且李绩追咎
魏徵谏击延陀事谓之失策如延陀犯边太宗命将禦
之大破其众以示中国之威不追击之亦未为失高丽
本不敢犯边何至亲征乎绩顺意生事无以逃其罪矣
房乔忍死上表恳谏伐辽贤哉
刘洎赐死
论曰刘洎之死据旧史所书由褚遂良之谮也然伐辽
之行太宗谕洎辅翼太子之意洎有诛大臣之对时已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2a 页 WYG0685-0656c.png
责其疏健太宗至自辽东不豫洎谒见而深忧之复言
诛大臣事亦与前疏健之语何异傥为遂良所奏太宗
叠前怒杀之迹其事状近于是矣若洎止忧圣体绝无
他语又引马周自明周对与洎不异太宗何至偏信遂
良遽诛大臣乎况洎有罪而周隐之又安得止罪洎而
不责周也盖遂良后諌废立皇后事以忠直被谴奸人
从而谮搆之惟恐其无罪故刘洎之子诉冤李义府助
之赖乐彦玮力辩其事遂良谮洎之言当出于此矣又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2b 页 WYG0685-0656d.png
贞观实录本敬播所修号为详正后许敬宗专修史之
任颇以爱憎改易旧文则遂良谮洎之事安可信乎
后宫不著名
论曰帝王于后宫恩宠过厚非贤德者鲜不干预时事
著名于外盖宠过厚则言易入言易入则事可动后宫
至可动帝王以事则奸邪附之著名于外又况亲族窃
恩竞为气势内宠至此小则破家之祸大则为国之患
必然之势也太宗在位岁久后宫不无宠嬖但外不闻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3a 页 WYG0685-0657a.png
何人耳惟徐充容以恩顾称绝不干预外事复能諌诤
君失则贞观宫闱之政可知矣后代不能遵守神龙中
上官昭容等招权于外广植奸党天宝中杨贵妃专势
于时务强亲属国事既乱数妇人及其家皆不免诛戮
噫上世淳风既往人主之尊为天下所奉制度必如古
简朴或不能则宫室服用既过于古矣虽英明之君为
外物所诱必有侈乐之意意有侈乐于后宫岂无所嬖
宠在人情未为大过也既嬖之居处服玩充其欲足矣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3b 页 WYG0685-0657b.png
何至容其私谒以干国事使戚属倚之以作势奸人附
之以窃权气燄既成必生祸患而后已则人君于后宫
或有嬖宠能以贞观为法不惟不使乱政亦所以安全
之也
降李绩为叠州都督
论曰君待臣以道臣以道报之君待臣以利臣以利报
之此历代君臣之常理也太宗用李绩有本有末其谋
谟智力立功立事为大臣固宜然以绩能不负李密尤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4a 页 WYG0685-0657c.png
信其心使辅太子正为此节绩虽高勋重望位尚书预
中书门下事宠已至矣使辅太子敢不尽力乎何至无
故谴逐使太子他日授以仆射且人受恩于父兄未有
不厚其子弟者况天子以大位授人又宠信之岂于太
子不尽力耶然绩忠义之士但风气英豪非感激不能
尽节一日无故逐之使不无怏怏太子虽授以仆射绩
之机心岂不晓其利诱乎至废立皇后之际不肯尽忠
虽绩无大臣节亦太宗以利启其心也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4b 页 WYG0685-0657d.png
高宗
命李绩为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论曰唐宋魏晋而下历代任宰相之制以仆射侍中中
书令为正宰相故仆射二品侍中中书令三品同中书
门下三品由李绩自尚书授詹事詹事卑于尚书藉其
辅翼太子故授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得预闻国政此
侍中中书令之任也今绩授开府仪同三司又改授仆
射品已高而曰同三品故苏冕会要驳其事曰李绩迁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5a 页 WYG0685-0658a.png
开府仪同三司又改仆射开府从一品仆射从二品今
反同三品者岂不与立号之意乖乎杜佑通典曰同中
书门下三品当以阶卑官高令所给禄秩同品耳据此
似非位署后同三品者止记初命率不以为位号也
褚遂良谏废立皇后
论曰高宗即位数年奉先帝成法以临天下颇得守文
之体一日昏惑自恣不奉天戒虽前代荒乱之主少过
之者天子之贵嫔御之众何至私先帝才人使逞阴谲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5b 页 WYG0685-0658b.png
之计搆陷中宫为国大丑且高宗自晋邸升皇储即位
之年地震于晋久而不止是必天意以阴盛为戒也夫
太宗临终顾无忌遂良称好儿好妇是以国家事付托
于大臣也武氏诡计初行方议废立遂良以死争之是
不负先帝付托也呜呼先帝付托于临终天地示戒于
连年大臣力争于所议稍近中常之主当知事理甚明
不可不念况高宗幼为圣父教训正人辅导岂全不辨
事理乎但内惑嬖者之计外纳奸人之言上不奉天戒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6a 页 WYG0685-0658c.png
次不遵父命下不顾忠议徇一时之欲以至于此心知
王皇后无辜而悯之及为嬖者戕贼亦卒不问此又孱
懦之态甚矣使文武之臣蕃夷之长共朝嬖者此又乱
礼之甚前代未之有也卒使嬖者擅人主之权害宗室
杀大臣几移宗社实高宗之过也然高宗之过虽奸党
所赞亦由李绩微言于志宁顾望所致耳李绩荷先帝
付托于志宁任宰弼之重若稍助遂良及无忌韩瑗来
济之言奸党岂能动乎是极谏高宗之过者遂良也成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6b 页 WYG0685-0658d.png
就高宗之过者李绩志宁也故书曰右仆射河南郡公
褚遂良谏废立皇后降潭州都督书其官爵明大臣之
任也谏废立明废者不当废立者不当立也因谏而降
明无罪也遣绩志宁立皇后不书其官但名之明绩志
宁无大臣节贱之也书临轩立后而不曰帝见高宗无
人君之体也
显庆改元
论曰人君即位之年谓之元年元始也人君布政自此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7a 页 WYG0685-0659a.png
始故首月谓之正月取其正始之义也厥后以数继之
终于一世此前古不易之法也至汉文惑方士之言改
后元年始变古制孝武因事别立年名历代帝王皆遵
尚之唐武德贞观虽为年号亦终其身高宗不奉祖宗
之法且在位七年矣而谓之元年于理安乎若以立太
子之始得以改元不知天下事统于天子乎太子乎事
不师古而至于此曰大臣昧于经义也
长孙无忌黔州安置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7b 页 WYG0685-0659b.png
论曰人主之惑谗言由不知其人为蔽耳高宗于许敬
宗非不知其人也如敬宗修太宗实录移威凤赋事高
宗明知不足传信修史尚高下其手他事固不可信矣
鞫狱之际所嫉之人事外言其大罪岂得信乎况无忌
亲则元舅位则三公忠亮之诚许国甚至一奸人谮之
不自临问遂窜遐裔此非不知敬宗之诬谤无忌之非
辜正欲快嬖者之意使元舅以勋德重望冤死遐徼不
惟昏塞之过实不仁不孝之甚也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8a 页 WYG0685-0659c.png
杀上官仪
论曰易有君不密失臣之戒春秋有君漏言之讥圣人
立法使人君与臣下谋议不可轻脱漏露致罹其患故
申于易著于春秋丁宁如是也况君乘怒自谋使臣预
议一日推过于臣而杀之岂人君之道高宗立武后过
恶甚矣后延邪人行厌胜决废之固宜方与上官仪定
议后遽自申诉兹以不密所致若便行废黜后亦何所
为反惧后怒言仪教我此乃妇人童子之态遂使奸人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8b 页 WYG0685-0659d.png
乘后之意搆皇太子大臣杀之士大夫无事被逐者甚
众后威权日盛养成篡夺之势皆由高宗不君也
乾封改元
论曰太宗以功德平治天下其朝廷之事则贤才在位
法度施设其生民之乐则刑罚几措岁时屡穰其四夷
之服则大者来臣小者安帖前古圣王之治何以加焉
尚谓封禅盛德之事虑己所为未当天心终不行其礼
高宗在位十馀年虽赖先帝遗德生民安业四夷不动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9a 页 WYG0685-0660a.png
奈朝廷之事奸人乱政忠贤窜戮太子废杀临朝听断
则中宫垂帘威福不专于巳此大乱巳见有何功德可
以告成盖徇后之欲举希阔仪物誇耀天下耳登封之
后岁饥民困日食彗见连年不已岂非功德之薄妄告
于天又千乘万骑之行劳费民力干动和气所致与奸
人预虑天时不顺先引汉乾封故事建为年号若以岁
旱为乾封则民之饥困灾变频仍是果天祐哉为天下
者切戒于此勿轻议盛德之事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29b 页 WYG0685-0660b.png
追尊祖宗自称天皇后称天后
论曰谥所以尊名也古之天子诸侯卿大夫善名虽多
惟取一大善为称不使名浮于实也历代帝王谥号或
实或虚不能尽如古制然必以祔庙之始一二字为定
也唐高祖起义兵虽出太宗之谋然亲平大乱成就王
业谥武宜矣太宗以武功定天下即位之后行王道致
太平推诚人心几致刑措纲纪号令与治古同谥文宜
矣今高祖曰神尧不惟越礼适所以辱之高祖于尧之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0a 页 WYG0685-0660c.png
道安可拟议况称曰神尧人必谓其名不称既知不称
岂非辱之太宗加武与圣此不谓过但庙号久定而增
其名又岂礼乎二后号神圣尤乖其实孟子曰大而化
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岂中宫之位可当其
号此武后自欲尊大妄称天后高宗遂称天皇因追尊
祖宗二后用掩其迹呜呼天子徇后之欲僣大其称渎
祖宗乱典礼此高宗之过也高宗之过亦由大臣有司
不守经义逢君之恶所致尔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0b 页 WYG0685-0660d.png
郝处俊谏令后摄政
论曰处俊谏高宗不令武后摄政可谓社稷之臣也自
上官仪被杀高宗为后所制夺其威权内外畏之无敢
忤其意者高宗虽因目疾欲令摄政亦势逼而然处俊
不顾祸患恳谏其事至引魏文不许皇后临朝为證是
时处俊之心止知有社稷之计不知有身计也言既激
切又得义琰为助虽昏主悍后义不能违夫人臣事君
见大过而不敢言临大节而不敢当者正欲保位避祸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1a 页 WYG0685-0661a.png
也处俊当后擅权上下危逼之际忠言确论力救其事
义琰协心助为之言二公终保大位不罹其祸如于志
宁辈预废立皇后之议顾望不言乃保位避祸之意也
然终不免谴黜一刺史而殁但得畏懦不忠之名为世
所罪又岂能保位避祸乎然则事君者固不可自计利
害也邪正在于所守祸福系于所值所守者节也不可
不固所值者时也此不可必惟能不失忠义大节则穷
通死生贤矣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1b 页 WYG0685-0661b.png
刘仁轨请李敬元统兵禦吐蕃王师覆败
论曰王者能知人能驾驭臣下则不敢欺矣将相不忌
贤不私怨则国事济矣李敬玄不练边事与刘仁轨立
异此庙堂之上耻所不能忌其贤而违其议也仁轨知
李令非将帅才决请镇守使之败辱此恃其功名欺君
以逞私怒也高宗不察李令不能统兵但徇仁轨意遣
之寻致兵师败衄自损国威此昧于知人之明矣驭臣
之术一举而君臣之间俱不免过然仁轨之过大矣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2a 页 WYG0685-0661c.png
中宗
裴炎请太后归政太后杀之
论曰裴炎死虽由直议迹其本末自取之也武后篡夺
之势非一朝一夕为之方欲因事立威以震慑中外然
后行其所谋中宗即位之初过宠后父炎力争之因有
让国之言盖一时忿激之词也炎谏于外武后制于内
一孱主岂能有为何得因一时忿激之词便谓不堪辅
佐遽行废立盖炎自以忤意预忧祸及遂附武后为之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2b 页 WYG0685-0661d.png
谋尔殊不知后既能废帝立少子天下之权皆出于已
其势至此事肯已乎况素有异谋也炎方区区谏正其
过又请复政少子盗欲取人奇宝已预其谋既使得之
乃以廉耻为责令归其宝言得从乎言既不从祸可免
乎故曰炎之死亦自取之也夫为人臣者虽当尽力于
事在择主之正与不正尔主不正而尽力鲜有不罹其
祸者盖共事之时知其计画所长用心所向得志之后
必虑复与人谋则不利于己故有忌之之意炎与刘祎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3a 页 WYG0685-0662a.png
之程务挺辈相继被戮皆自取之也
不称武后年名
论曰武后僣窃位号唐史臣修实录撰国史者皆为立
纪系后事于帝王之年列伪国于有唐之史名体大乱
史法大失矣后史臣沈既济奏议曰中宗以始年登大
位季年复大业虽尊名中夺而天命未改足以首事足
以表年昔鲁昭公之出也春秋岁书其居曰公在乾侯
君虽失位不敢废也今请并太后纪合中宗纪每于岁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3b 页 WYG0685-0662b.png
首必书中宗所居曰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
某事改某制则纪称中宗而事述太后庶名不失正礼
不违常此得春秋之法足正唐史之失也故从其议书
武后事于中宗纪中武后改年皆是妄作今起嗣圣继
以景龙武后所改但存其名备證它事而不以表年焉
所以正帝统而黜僣号也
狄仁杰荐张柬之为相
论曰观武后用张柬之见其任贤之术也武后临朝僣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4a 页 WYG0685-0662c.png
窃二十馀年所用之人奸正相半盖后俊智之性有过
于人谓不用奸人无以成己欲不用贤人无以庇己过
然持大权者多贤才也如狄仁杰姚元崇相于内娄师
德郭元振将于外天下事何虑乎故虽凶残不道不至
祸败者以此也当仁杰崇相国才谋之士不足于时尚
孜孜访于二相求大才以备任用二相力荐柬之立命
作相其推心不疑如此则向之任用之意可知矣岂非
得任贤之术也一妇僣天下大号恣行凶虐尚以大权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4b 页 WYG0685-0662d.png
付得其人久不祸败为人君者能推诚任贤天下岂有
忧患乎
废武后
论曰旧唐史书武后传位于中宗盖史官讳其事也然
桓彦范传书武三思以武后为彦范等所废常深愤怨
又于武后实录书彦范请太后复辟卧不语事是废之
为实今迹其实事书柬之彦范等遂废武后所以明大
法也唐之天下高祖太宗之天下也高宗传受于祖宗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5a 页 WYG0685-0663a.png
及其崩也以子托后后擅威权乃逼夺其位僣窃大号
恣行凶恶毒流内外踰二十年不道至此若终身无祸
何以作戒于后况实废之安可讳也若以中宗武后之
子也彦范等奉子而废母于事不顺是不达其理春秋
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此庄公之母也以悖乱之
事去其氏贬之则春秋之法可见矣武氏夺嗣君之位
变唐国号凶威虐法为害岁久安得无所贬也况书废
武氏者废其僣窃之号彊大之权复后之位尔复后位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5b 页 WYG0685-0663b.png
所以奉祖宗之法岂不顺乎故用春秋之法为唐贬绝
罪人且作戒于后也
韦后安乐公主进鸩帝
论曰中宗真天下下愚之人不可移之性也前代人君
如太甲者中人之性尔始以失道为大臣所废遂能深
思前过自新厥德暨复正位享国永年中宗即位之初
过宠后父因大臣切谏有不道之言为母所废流离艰
苦凡十五年赖祖宗功德入人至深天下之心系于后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6a 页 WYG0685-0663c.png
嗣故忠义之臣出死力以救始得复归京师及正位昏
庸之态又甚于前崇宠韦氏使预国政纵其奸恶一不
为意忠臣谏而不纳凶人进而得计贤者罹罪邪者受
宠纪纲法度纷然无一条理是中宗历忧患二十年未
尝修己也人情邪正都不晓也世事美恶都不辨也昏
昏然何等人尔故复位数年孱惑如故岂非下愚之人
不可移之性欤卒至凶妇逆女结邪谋而终由以至愚
自贻其祸也
唐史论断 卷上 第 36b 页 WYG0685-0663d.png
唐史论断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