镡津集-宋-释契嵩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1091-05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镡津集卷十五     宋 释契嵩 撰
  碑记铭表辞
   文中子碑
原天下之善者存乎圣人之道又天下之理者存乎圣
人之才有其才而不有其道教不及化也有其道而不
有其才化不及教也尧舜得圣人之道者也禹汤文武
周公得圣人之才者也兼斯二者得于圣人孔子仲尼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1091-0551b.png
者也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仲尼没百馀年而有孟
轲氏作虽不及仲尼而启乎仲尼者也孟轲没而有荀
卿子作荀卿殁而杨子云继之荀与杨赞乎仲尼者也
教专而道不一孟氏为次焉去仲尼千馀年而生于陈
隋之间号文中子者初以十二策探时主志视不可与
为乃卷而怀之归于汾北大振其教雷一动而四海寻
其声来者三千之徒肖乎仲尼者也时天下失道诸侯
卿大夫不能脩之独文中子动率以礼务正人拯物尝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1091-0551c.png
曰天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章焉返一无迹
庸非藏乎因二以济能无章乎昔二帝三王之政正而
未记诸侯五伯之政失而未辩仲尼文之为六经备教
化于后世也后两汉有天下杂用王霸治至其政之正
者几希矣魏三国抵南北朝纷纷乎而人道失极(或作/拯字)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规先王之道膴膴将明夷于地
文中子忧后世无法且曰千载以下有治仲尼之业者
吾不得而让矣因采汉魏与六代之政文之为续经广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1091-0551d.png
教化于后世也非有圣人之道圣人之才而孰能与于
此乎文中之于仲尼犹日而月之也唐兴得其弟子辈
发文中之经以治天下天下遂至乎正礼乐制度炳然
四百年比隆于三代噫仲尼之往也几百年其教祸于
秦弟子之行其教而仕者不过为列国陪臣文中子之
弟子为天子相将其教也播及于今何其盛哉高示远
迈之如此也天其以仲尼之德假乎文中子耶吾不得
而知之读王氏世家爱文中之所得大矣哉故碑云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1091-0552a.png
六经后兮治道不精大伦厖兮权谲兴行文中作兮颓
波澄清六经续兮天下化成孔子如日兮文中两明弥
万世兮莫之与京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
   记(石刻夲见天竺山/)
法师讳遵式字知白本姓叶氏临海郡宁海人也初其
母王媪乞灵于古观音氏求男一夕梦其舍洒然有美
女子以明珠授使咽之及生法师方七月巳能从母称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1091-0552b.png
乎观音稍长不乐与其兄为贾遂潜往东掖师义全出
家先一夕义全梦有童子处其寺佛像之左者翌日法
师至其梦适验十八落发二十纳戒于禅林寺明年习
律于律师守初当时台之郡校方盛诸生以法师俊爽
屡以诗要之业儒法师即赋而答之其诗略曰真空是
选场大觉为官位已而入国清普贤像前烬其指誓习
乎天台教法徐鼓笈趋宝云义通大师讲席道中梦一
老僧自谓吾文殊和尚也及见通乃其所梦之僧也即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1091-0552c.png
服膺北面受学未几凡天台宗之所传者其微言奥旨
而法师皆得智解崭然出其流辈会其祖师智者入灭
之日遂自燃顶终日誓力行其四禅三昧因说偈以效
其诚(凡其诗偈并见于/文集此皆略不书)通师既逝而法师即还天台以
苦学尝感疾呕血自谓必死毅然入灵墟佛室用消伏
咒法而诅曰若四教兴行在我则其病有疗不尔愿毕
命于此方三七之夕忽闻空中呼曰遵式不久将死法
师益不懈至五七之日遽见死尸盈室法师不惑践之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1091-0552d.png
以行道其尸即隐七七之日忏讫复闻空中声谓曰十
方诸佛增汝福寿其夕殊寐恍惚见一钜人持金刚杵
拟其口惊且觉而其病遂愈俊辩益发声貌形神美于
平日法师大感益欲从事于此遂著书曰观音礼文方
题笔遽有奇僧遗之书名自意趣与已著本略同淳化
初法师年方二十有八众命续居其师之宝云讲席讲
四大经积年(法华维摩涅/槃金光明经)一旦有施氏胎驴驰来伏其
座下若有听意其后以时而至者凡四十日产而乃已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1091-0553a.png
驴果有人之意不亦异乎至道丙申之岁法师结乎黑
白之众信者按经习夫净土之业著书曰誓生西方记
复拟普贤益为念佛三昧师处宝云更十有二载未尝
持谒与俗人往还自幸得观音幽赞命匠氏以栴檀为
大悲之像刻已像而载之益撰十四大愿之文其后工
有误折像所执之杨枝者法师敬且恐即自以接之不
资胶胶而吻合如故咸平三载四明郡大旱郡人资以
祈雨法师用请观音三昧冥约若三日不雨当自焚也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1091-0553b.png
期果雨其郡苏太守以为异乃即碑其事咸平五年法
师复归于台欲东入屏居而徒属愈繁乃即其西阳益
宏精舍据经造无量寿佛大像相率修念佛三昧著净
土行法之说其邑先有淫祠者皆为考古法正之滥飨
者彻去其所谓白鹤庙者民尤神之竞以牲作祀法师
则谕其人使变血食为之斋及其与众舟往白鹤而风
涛暴作众意谓神所为法师即向其庙说佛戒杀之缘
而其浪即平寻命其神受佛之戒此后以牲祀者遂绝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1091-0553c.png
即著野庙志乃与神约而民至于今依之也祥符四年
会章郇公适以郎官领郡丁僧夏制乃命僧正延法师
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讲大止观其夏坐毕有三沙门被
衲无因而至请与盂兰盆讲席方揖坐而忽不见法师
尝以胜事他适道出黄岩有一豕奔来绕师所乘已而
伏前意若有所求众嗟咨不测其然徐推之乃豕避屠
而来也遂偿其直教屠者释之命豢于妙喜寺名之曰
遇善夫豕之果飨德邪人其何哉台有赤山寺高爽而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1091-0553d.png
濒海法师尝谓人曰此宜建塔其众乡人乐闻皆曰是
山之巅每有异光照耀海上其光之间益见七层浮图
之影然其所照之至处四十里皆捕鱼者簄梁周之法
师知其法光欲有所警益励众必塔之及其事址发土
果得石函之效塔成亦以七级应其先兆而斯民不复
渔也法师方百日修忏于东掖山也会其时大旱水不
给用乃出舍相之俄以其锡杖卓之石泉从而发激今
东掖所谓石眼泉是也初杭之人欲命法师西渡讲法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1091-0554a.png
虽使者往还历七岁而未尝相从及昭庆齐一者率众
更请乃来至是已十有二岁矣先此法师尝梦在母之
胎十二年校其出台而入杭乃其梦之效也至杭始止
乎昭庆寺讲说大扬义学者向慕沛然如水趋泽杭之
风俗习以酒肴会葬法师特以胜缘谕之其俗皆化率
变荤为斋因著文曰诫酒肉慈慧法门以正其事其人
至今尚之明年苏人以其州符迓法师就开元精蓝昼
夜专讲法会盛集黑白之听者谓日万夕千其人不饮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1091-0554b.png
酒啖肉者殆顷郭邑酒官屠肆颇不得其售也遂谓其
徒曰吾祖智者遗晋王之书六恨其一适以法集动众
妨官为之患余今德薄安可久当此会去之乃翻然复
杭方祥符乙(阙/)之岁也刺史薛公颜即以灵山精庐命
居法师昔乐其胜槩已有栖遁之意及是适其素愿也
其地乃隋高僧真观所营之天竺寺也历唐而道标承
之然隋唐来逾四百载而观公遗迹湮没殆不可睹法
师按旧志探于莽苍之间果得其兆即赋诗作碑记之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1091-0554c.png
此始谋复乎天竺也初其寺之西有隋世所植之桧枯
蘖仅存至此而复荣盖其寺再造之證也因名之曰重
荣桧益以其香林洞口之石上梅其山之本腹内竹石
面竹者与桧为天竺四瑞作四诗纪其胜异居无几而
来学益盛乃即其寺之东建日观庵撰天竺高僧传补
智者三昧行法之说以正学者祥符之九年天台僧正
慧思至都以其名奏之遂赐紫服寻复请讲于寿昌寺
罢讲过旧东掖谓其徒曰灵山乃吾卜终焉之所也治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1091-0554d.png
行吾当返彼寻援笔题壁为长谣以别东掖还天竺凡
夏禁则励其徒共行金光明忏法岁以七昼夜为程宫
保马公既老益更奉佛尤慕法师之言遂为著净土决
疑论马公镂板传之逮王文穆公罢相抚杭闻其高风
因李明州(夷/庾)要见于府舍既见王公奇之不数日率其
僚属访法师于山中即命之讲乃说法华三法妙义其
才辩清发衣冠属目王公曰此未始闻也即引天台教
之本末欲其揄扬王公唯然寻奏复其寺得赐天竺之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1091-0555a.png
名王公书其榜尊君命也王公始以西湖奏为放生之
池者亦法师以智者护生之意讽而动耳其王公出尹
应天方微疾梦与相见而其疾即瘳乃遗之书盛道其
事以谓相遇平生有胜缘移江宁更迓于府舍问法留
且三月王公始欲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师乃为其推
观音应化遍知无方者示之先此法师尝梦与王公在
佛塔中有老僧者擘金铃而分之二人益说此以验适
论王公曰实金陵之谓也既造像卒持与法师因撰泗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1091-0555b.png
州大圣礼文以尊其事王公益与其秦国夫人施钱六
百馀万为其寺之大殿者法师以复寺乃自皇家与王
公也特有所感遂重集天台四时礼佛之文勉其徒行
之欲以报德会乾元莭王公以其道上闻遂锡号慈云
自是相与为方外之游益亲形于诗书者多矣若其所
著圆顿十法界观心图注南岳思师心要偈之类皆为
王公之所为也天圣中公终以天台教部奏预大藏天
台宗北传盖法师文穆公有力焉始章献太后以法师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1091-0555c.png
熏修精志乾兴中特遣使赍金帛而两命于山中为国
修忏遂著护国道场之仪上之请与其本教入藏天圣
改元内臣杨怀吉东使又赐之乳香临别杨以法师善
书求其笔迹即书诗一阕与之杨遂奏之明年又赐银
一百两饭山中千僧然其时之卿大夫闻其风而乐其
胜缘者若钱文僖杨文公章郇公他公卿益多恐斥名
不悉书法师闲雅词笔篇章有诗人之风其文有曰金
园集者天竺别集者曰灵苑集然修洁精苦数自烬其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1091-0555d.png
指而存者一二耳逮其持笔书翰精美得钟王之体灵
山秋霁尝天雨桂子法师乃作桂子种桂之诗尚书胡
公见而盛赏之乃与钱文僖公赓之胡公领郡钱唐益
施金而为其寺之三正门者法师领寺既久尝欲罢去
史君李公咨即会郡人苦留之又二载当天圣九祀之
孟春方讲净名经未几顾谓其徒曰我昔在东掖亦讲
是经尝梦荆溪尊者室中授其经卷及出视日已没矣
今者吾殆终于此讲也一日果与众决曰我住台杭二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1091-0556a.png
寺垂四十年长用十方意时务私传今付讲席宜从吾
之志即命其高第弟子祖韶曰汝当绍吾道我持此炉
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汝宜勉之遂作谢三缘诗(谓谢/绝徒)
(属宾友/笔砚也)命学者刻石示之秋八月二十有八日孑然入
其寺之东岭草堂自晦也明年十月之八日示微疾不
复用医药命取尝和晋人刘遗民晦迹诗改其结句云
翔空迹自绝不在青青山使磨崖刻之翌日之晚复曰
吾报缘必尽敢忘遗训乎尔曹耶益说法以勖其属及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1091-0556b.png
后日之晚使请弥陀像以正其终其徒尚欲有所祷且
以观音像应命法师即炷香瞻像而祝之曰我观世音
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住此实际
受我一炷香(云/云)或问其所归者犹以寂光净土对之至
其夕之三鼓奄然坐终先此法师自制其榇曰遐榻而
铭之学者务奉其师之前志必卧其灵体于遐榻更七
日其形貌完洁如平昔其寿六十有九腊五十当其化
之夕山中见大星陨乎鹫峰赫然有红光发于其寺之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1091-0556c.png
前度弟子若虚辈垂百人授讲禀法者如文昌诸上人
者仅二十人登门而学者其人不啻千数明年仲春之
四日奉遐榻归葬于其寺之东月桂峰下与隋高僧真
观之塔邻也蒙识韶公几三十年晚山中与其游益亲
韶公耆年淳重亦名德之法师也尝以大法师实录命
余笔削始以敝文不敢当及蒙奏书为法以微效还而
韶公已物故方感慨今辨师益以录见托愿成就其师
之意辩师端审善继又明智之贤弟子也会余避言适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1091-0556d.png
去山中嘱之愈勤顾重违其先师之命姑按韶公实录
而论次之命曰曲记盖曲细而记其事也然慈云聪哲
志识坚明故其以佛法大自植立卓然始终不衰虽古
高名僧不过也世以方之真观不其然乎天台之风教
益甚于吴越者盖亦资夫慈云之德也吾恨不及见其
人是岁嘉祐癸卯之八年季秋已亥朔适在京口龙游
之东圃记之也
   秀州资圣禅院故和尚勤公塔铭(并叙/)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1091-0557a.png
嘉祐壬寅之仲秋秀人以故大和尚勤公骨身归塔馀
杭之安乐山从始也其禀法弟子省文儒者闻人安远
乃命契嵩书且铭之和尚讳盛勤本姓谢氏不书其得
姓之本末从释氏也象郡之寿阳人也童真出家北面
事象之白容山惟齐禅师祥符中以诵经中试遂得落
䰂其年纳戒于桂筦之延龄寺还白容会其师适灭葬
巳遂浩然西出更访其师宗者和尚天资淳深懿厚夙
有道识童之时以自发明遍学衡湘鄢郢老禅硕师而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1091-0557b.png
独大尽玄旨于德山远和尚初以云门语句请决于远
师虽叩问勤至垂三月远未尝稍辩尽欲其自契耳一
旦悟已诣远质之远师一见即谓之曰汝已彻矣当此
和尚顿觉身超虚空不觉屋庐为阂复其立处即遍体
雨汗其悟道灵验如此也先此和尚尝师他僧传习乎
安般定法始授其法乃席地然顶于其师前遽有异光
上发圆赫如日光熄而元略无所损其师曰汝最上乘
法器也勉之无以此自尽焉其感通又若此也其后禅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1091-0557c.png
之学者乃蔚然向慕来浙西混迹于馀杭之安乐山皇
祐初嘉禾太守聂公厚载闻其风率郡人遂命领徒于
此更十有二年而秀之人无贤愚男女风德大化法侣
趋其会者日不下数百精庐完葺僧储充备而秀有禅
居自和尚兴起也以嘉祐庚子之五载仲夏壬寅示微
疾正坐说偈而尽世寿六十八腊四十二以嘉祐庚子
五月已酉遵教火之得五色舍利绚如不可胜数度弟
子者宗益嗣其法而领众一方曰省文曰有昌和尚平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1091-0557d.png
昔尝缀右之语要目其书曰原宗集而其徒方传之然
其所得之法实诸佛之秘要群生之所宗诸祖之所传
者也非语默可到然非语默又不能稍发故和尚莅众
接人虽勤教诲而其语尝简其机缘不烦大较其要道
慈德入人最深故其亡也秀人倾城号恸若丧所亲诸
君以契嵩于和尚道交相知尤深详得其出处乃以文
见托虽固亦不得让焉铭曰
惟骨殊圆惟道亦然非生非灭无陂无偏惟小夷石泐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1091-0558a.png
而此法常传
   秀州资圣禅院故暹禅师影堂记
禅师疾病予自杭往问医药尝顾谓曰我老且病是必
已矣死且累子坎而掩之为我志其嗣法遂授其所以
然余还杭未几果溘然而化学者不悉即焚其丧卒不
得而塔之故列其名迹于影堂命今长老勤师勒石以
传之禅师讳庆暹其先建阳人也姓范氏范氏世为士
族其父大父皆仕不复书也始禅师因父宦生于会稽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1091-0558b.png
及其父官死海盐县即与母治产居秀至是禅师方五
岁而秀气蔼然其母异之命从净行子昭出家于今资
圣精舍踰十岁落发纳戒于灵光寺习楞严圆觉于讲
师居素又十岁经明明年即广游方外遍参禅要又十
岁且还初秀郡未始有禅居待来者亦有所缺然禅师
既归乃一更其院务与众处谕其属即如十方禅规主
之院稍治遂结庐独处于园林笃为杜多之行不出不
寝更十九年虽恶衣恶食自视晏如也居无何会故雪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1091-0558c.png
窦清禅师至其庐曰善乎仁者乃至是哉因尽示其所
證之法而清禅师大韪之卒亦承于清师至天圣中郡
太守张公几圣高之命复方文使举行禅者故事逮故
翰林学士叶公道卿以中允领郡见而益喜遂尊为长
老命传其法垂二十年竟以此物故呜呼其世寿已七
十六而僧腊六十二禅师治兹院自壮及耄凡四十六
载于人甚庄处已至约饮食资用必务素俭与时俗不
合以故其徒称难而少亲附唯士大夫重其修洁不忍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1091-0558d.png
以荤酒溷其室先时吴中僧之坐法失序辄以势高下
不复以戒德论禅师慨然尝数以书求理于官世人虽
皆不顾其说而禅师未始自沮及叶公道卿转运吴越
而禅师复致其书而叶公然之遂正其事于所部既而
秀众果推禅师于高座方再会即谢绝踵不入俗殆十
五年然亦天性公正切于护法耳昔尝与余语曰吾不
能以道大惠于物德行复不足观以愧于先圣人矣苟
忍视其乱法是益愧也予即应之曰不必谦也曹溪宗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1091-0559a.png
门天下之道妙也而学者罕至十二头陁出世之至行
也吾徒之所难能为法而奋不顾身亦人之所难也是
三者师皆得而行之又何愧乎师曰此吾岂敢也虽然
予庸以是而称之于吾人盖欲其有所劝也禅师之迁
化也至是皇祐之已亥实五载矣悲夫
   故灵隐普慈大师塔铭(并叙/)
师法讳幼旻信阳玉山人也本姓叶氏童时即有出俗
之志告父母得命遂入其邑之兴教兰若师僧省覃出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1091-0559b.png
家既纳戒乃访道四方来虎林见惠明禅师颓然有道
器即服膺执弟子礼尽学其法法务无难易者备尝之
矣久之惠明命师监其寺事未几会其寺大火荡尽方
根其所失其同事者危之皆忧及祸师谓之曰我总寺
事罪尽在我吾独当之尔曹不必惧也吏果不入寺问
师弟坐其爨者耳此岂古所谓临难毋苟免者耶其后
惠明告终毕其丧师即帅众曰本府请大长老惠照聪
公镇其寺以继惠明所统仍以监寺辅之戮力相与复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1091-0559c.png
其寺不十年而葺屋庐嶷然千馀间益伟于旧庆历中
朝廷用其荐而锡之章服其后又赐号普慈及惠照谢
世师方大疾亦力病治其丧事始惠照垂终遗书举师
自代官疑其事不与以灵隐更命僧主之师事其僧愈
恭无毫发鄙吝心见于声彩而人益德之当此知府龙
图季公知之乃以上天竺精舍命师以长老居之及观
文孙公初以资政大学士涖杭特迁之主灵隐始其演
法之日孙公大师衣冠贵游不翅百人预会爇香听其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1091-0559d.png
所说而道俗老少贵贱摩肩而趋来者万计是日人声
马迹溢满山谷法席之盛其如此者鲜矣师天性宽平
慈恕与人周而多容而人亦颇美之故居其寺方六年
寺益修众益靖度弟子二十三人嘉祐乙亥仲冬初忽
感微疾而卧先终一日与蒙语将授寺与今知禅德语
气详正如平昔不衰十三日鸡鸣起漱洗问时辰乃安
坐而尽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一以是月二十九日入
塔于呼猿涧之直北寺垣之内塔已知师以其行状求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1091-0560a.png
蒙文而铭之然在古高僧传其法凡吾人于其教有德
有言及其有功者乃得书之若今灵隐最天下名寺固
吾佛法倚之弛张也呜呼普慈于其寺平生如此之效
岂不曰于法有功乎余故不让乃引其事而书之也铭

惟功在法惟德在法法既不生其胜缘岂有熄耶惟师
之盛善常然不泯不坠断可见矣
   杭州石壁山保胜寺故绍大德塔表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1091-0560b.png
石壁寺去杭越三十里走龙山而西窅然入幽谷有溪
流岩石之美虽其气象清淑而世未始知之自绍大德
与其兄行靖法师居之而其名方播亦地以人而著也
大德讳行绍杭之钱唐人也本姓沈氏初其母梦得异
僧舍利吞之因而有娠及生其性淳美不类孺子不喜
肉食嗜闻佛事方十二岁趋智觉禅师延寿求为其徒
父母从之及得戒通练律部当是时韶国师居天台山
其道大振大德乃摄衣从之国师见且器之即使往学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1091-0560c.png
三观法于螺溪羲寂法师因与其兄行靖皆事寂法师
讲求大义居未几而所学已就还杭即葺其旧寺寻亦
让其寺与靖法师以会讲众靖法师与大德皆师智觉
出家而大德为法兄靖师为俗兄靖法师以素德自发
先此六十年虽吴中宿学名僧皆推其高人当时故为
学者所归及靖法师迁讲他寺而大德复往居石壁其
前后五十年守其山林之操未始苟游于乡墅闾里处
身修洁识者称其清约一旦示感轻疾至其三日之夕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1091-0560d.png
嘱累其徒与众会茶授器已即坐尽至是其寿已八十
岁僧蜡六十八岁垂二十年余始来石壁会其弟子简
长因闻其风长亦介洁能守其先范遂与其同学之弟
简微固以大德塔志见托吾尝谓之曰教所谓人生难
遇者数端而善知识尤难论语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
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贤善诚难其会也若师出家于
寿公学法于寂公见知于国师韶公韶公不测人也奇
节异德道行蔼然而寿寂二公亦吾徒之有道者也天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1091-0561a.png
下岂可多得若师皆遇而亲炙之假全得一见之已甚
善也况因人而得法耶若此师之美多矣复兄弟于靖
师同其务学亲道栖养于山林又平生之美可书也其
塔在寺之西圃故笔而表之是岁皇祐癸巳三月之十
一日也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辞(并叙/)
故侍郎中山公其丧下葬日客有感其旧德而为哀辞
以见意也然客本佛氏者外遗形质内融情伪不宜有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1091-0561b.png
所感而哀之也盖不忍视其贤人殁而君子之道益寡
嗟叹之不已姑托哀而辞之虽然公之功德在人名与
迹太史氏播之而其人未必悉知公道德之本至者也
公之所本者诚也故其始也修身事亲而乡人效之其
中也仕于朝廷守大节不变而天子擢之其老也以礼
而退表师乎士大夫而天下仪之然士之行道于世多
初锐而中懈先是而后谬孰如公进退始卒无毫发之
失盖其修诚厚本而致是尔公既谢去轩冕益以清净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1091-0561c.png
养其寿命故蒙忝公之交游亦亲识知公之道德所以
至者且详可法也矣呜呼辱公之顾待异矣不复睹矣
辞曰
鳞羽穰穰兮龙凤所尸龙不可隐兮凤不可衰人伦整
整兮圣贤所资圣不可亡贤不可亏老成之人兮已与
化移典刑虽在兮奚可迩窥大夜奄夕兮复晓何时神
明一去兮寂寥何知道德垂世兮群心所思清白传家
兮世世可师五福贵全兮公得于斯天分独好兮谁与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1091-0561d.png
等夷人寿百岁兮公欲及期孝子顺孙兮胡必增悲伊
我所伤兮贤者寖稀纯诚不绍兮君子道微万类纷纶
兮邪正相非特立独行兮不尔畴依秋风肃肃兮白露
霏霏草木零落兮丘陇巍巍灵车独举兮丹旐翻飞顾
此别离兮杳杳长违
   李晦叔推官哀辞(并序/)
陇西李晦叔死有以相报者予闻悼之且有所感也晦
叔有俊才素以其才之力气自豪故于文章辩论不甚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1091-0562a.png
推让去年仲春将施生来吾室与吾语终日不能去尝
曰昔谓方袍平叔予今顾师(或师/作子)不足比也叵自慨相
知之晚及蒙移书让其过称复曰方今天下贤而有识
者几其人哉在仲灵何让其后数数以重语推致于交
游间期将复来剧论虽然余非其人酌其意爱岂不谓
之知我乎别去一年志方壮岂悟其忽然而巳亡邪古
人以人生比之浮云奄忽不可常保如此信之矣辞曰
昨别晦叔志气强今闻晦叔忽已亡始知未信便必尔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1091-0562b.png
定闻不觉心自伤心伤君子何所切念君素怀殊未张
贤良不遂(㴚或/召字)死从事可惜谪仙才艳长陆机弟兄皆
早世芝兰零落何相望高堂有亲发被领白日悠悠悲
未央忆君去年来我室抵掌俉语声琅琅坐人惊叹几
绝倒是是非非穷否臧当时然诺颇相得声色慷慨多
揄扬乃云平叔不足比龌龊自疑何敢当白云有期尚
相待岂意游魂成渺茫哲人自古寡眉寿天理如何不
可量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1091-0562c.png
   周叔智哀辞(并序/)
周叔智名测九江浔阳人也少聪悟读书能强记自六
籍杨孟洎司马氏史汉老庄列御寇之说与吾佛经历
目则往往通之商较古今援引故事动有典据尝骇坐
人率皆伏其高论为文学易系辞奇峭颇工耻于奔竞
造次不移其守故名不籍甚朋游屡以其家贫亲老勖
之逾四十始以茂才异等举寻斥于有司归乡曲务以
其道训𨗳后进江州风俗剽轻其人寡能庄整叔智侃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1091-0562d.png
然处于乡党而后学小生不敢恣放去年孟夏得叔智
之子明服书且闻叔智以癸未孟秋死矣呜呼吾尝与
叔智友凡议论不以道相契未始发其言交道之中正
自谓古人不至如是也及来吴越不相见已六七年日
夕浩然思归浔阳慕永远(一作/惠远)宗炳刘遗民之风同叔
智相与老于林下逮此信吾事不果济也呜呼交道之
已矣乎哀其人不复见矣故辞之以扬其德也辞曰
江之山兮康庐效灵江之水兮九江泚清合其气兮诞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1091-0563a.png
为人英君得之兮既聪且明道德修兮器识恢宏竟不
展兮夺化代并公之寿兮令名不朽君之福兮学问富
有仁义家传兮子孙宝守孰谓既往兮不光其后湓江
浮天兮绿净漪漪白石青草兮日暮参差若人不归兮
万古别离相望丘墓兮千里依依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1091-0563b.png
 
 
 
 
 
 
 
 镡津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