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李渤 第 1a 页
* 李渤
渤字浚之。洛阳人。励志不仕。隐嵩山。元和初以山人徵为
左拾遗。不赴。九年召为著作郎。穆宗朝累迁谏议大夫。敬
宗立。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
徵。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 上封事表
臣渤言。臣伏见今月一日赦。闻中外僚例应有策略可济
时者。悉许上陈。无有所隐。臣窃以陛下登极已来。擢自岩
李渤 第 1b 页
野者。惟一人而已。臣感殊奖。不合私身。身既不私。岂宜爱
死。若臣者。得死于义。则荣于生远矣。以元和九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奏平贼三术。并皆请不舍元济。其上是感。其次
是守。其下是战。又言感不成不失为守。守不成不失为战。
此求庙战。为陛下万全之谋也。其直言必战者。是见无礼
于君。如鹰鹯之逐鸟雀。奋不顾身。真陛下义勇之臣也。昔
汉代先零羌反。赵充国守屯田。辛武贤请讨袭。宣帝两行
之。虽各成本功。岂如陛下雄迈独断。竟斩灭凶虏。则微臣
前者上言。为国之道也。今扫清淮西。是陛下之圣也。社稷
李渤 第 2a 页
之福也。臣独不胜恳款。愿朝廷增修德政。以享外宁之功。
辄复自忘幽朴。远献刍言。冀以尘露。少裨海岳。窃以陛下
天纵生知。又嗜学不倦。故臣敢依托经史。敷陈下情。特乞
圣慈容其迂繁。曲赐终览。则疏退小臣。死骨不朽矣。臣某
中谢。臣昔负薪。偷暇读书。至周礼见春官外史掌三皇五
帝之书。即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书叙又云。三坟言
大道也。五典言常道也。然则三五之君。君之至者矣。臣曾
学易。见三皇之道。加之以书。见五帝之德。加之以诗礼。见
三王之仁。加之以春秋。见五霸之义。寻战国策。极于隋史。
李渤 第 2b 页
见沿代得失。参以百家。统以九流。又遗其繁华。摭其精实。
收视黜听。顺其所自。故游涉中理也。髣髴三皇之化。自冥
于天。天法道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范围天地。曲成万物。
易称先天而天不违。又云。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是三皇
在上。至朴未散。天下大同。无思无为。逍遥而已。五帝之教。
自冥于地。地则天者。其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书曰。
天聪明自我人聪明。天明畏自我人明威。孔子曰。唯天为
大。唯尧则之是也。五帝在上。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百姓不
知。其德至矣。三王之政。自冥于仁。仁效地者。不识不知。无
李渤 第 3a 页
思不服。本以六德六行。文以五礼五乐。孔子曰。以仁理人。
又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是也。三王在上。上仁下义。仁
义相感。天下太和。故行苇天保之诗作。成康袭政。刑措四
十年。至于五霸。力义统盟。功过糅駮。伤坏王猷。秦政贼隳
周法。刬去井田。残蚀六国。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故二世而
亡。汉高帝宽仁大度。与人同利。任能使。善听纳。竟甸万国。
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彼萧曹辈。生于秦。长
于秦。习于秦。惑于秦。不尽刷秦恶。特见制度。与夫三代联
辉。此其未至也。然皆根于忠朴与清静。其世代长久者亦
李渤 第 3b 页
在此。文帝躬约素德。罢搆露台。却千里马。熙然与刑措无
异。贾谊尚以为皇号甚美。论德不称。岂非兼以造程裁范。
未抵大中欤。景武昭宣。亦各有美。皆以乐贤从谏。风流无
穷。元成哀平。过有轻重。皆以黜贤嬖佞。稔謺亡国。光武皇
帝跃白水。乘旧德。贼莽百万。且溃且溺。又平赤眉铜马陇
蜀诸寇。非项氏等夷。其佐命与三杰亦异。挍其武踪。功次
高祖。若乃稽古宅周。勋臣寿。儒学光。教化浃洽。躬践理平。
自牧以谦。自勤以劳。兢兢若不及。过矣无次也。明帝孝思。
敦九族。旰食以达幽枉。无倖私。无矜色。章帝性仁厚。行春
李渤 第 4a 页
令。建胎养法。赋贫人以苑地。和帝抑符瑞。省贡献。有明章
馀风。皆洛都之令主。自殇已下。不足徵也。桓灵不道。偫丑
侵政。诛灭贤俊。流毒蒸人。鬻官于朝。列肆于内。偫盗大起。
腥闻在上。赤帝之祚。其亡也忽焉。蜀先主任托孔明。有仁
人风烈。魏文帝席父业。擅妄大言。轻议舜禹。摧末疏本。其
昏塞剧矣。然灾眚罪已。罢劾三公。终制省薄。亦足称也。此
外无他胜略。继以荒允邻豪。敌臣奸雄。延数代而亡。实为
幸矣。晋武承三叶权力。通一淮海。焚怪服。让泥金。容刘毅
直辞。辉光蔼然。然违钦言峤议。使黼衣左衽。数百年华风
李渤 第 4b 页
不振者罪圬矣。南北分朝。质文术背。造邦者挺雄才。骋
奇算。约之以勤俭。必有夏吕之功焉。残国者皆淫逸其心。
猜毒溺私。移之以务禽奢奔。必有共鲧之败焉。嗣主善恶
紊駮。三者拟诸二汉。凶或逾之。美不及者也。大槩吴风巧。
其失也浮。虏俗愚。其失也鄙滞。名不胜质。故陈灭于隋。昔
汉世祖帝陇蜀。更诏以书。贵服其心。耻以虚为胜也。何以
造以岛夷索虏相济。得不愧颜于让畔通乐乎。自隋没唐
祚。十一帝颁春。向二百年矣。革土垂号。亚姬敌刘。但房杜
病同萧曹。祖述秦汉。宪章周隋。使周邵得擅美于前代者。
李渤 第 5a 页
龟玉毁于椟中矣。乃元宗中兴。崇敏璟直。敏未达。直不深。
皆辅理名才。不宜责以经国也。李林甫元载媚君以佞谀。
迷君以嗜好。引同诛异。封其邪志。致逆羯启衅。燎原不灭
者。非二子而谁。异代同[:#AS-8B70:⿰⺅⿱⿰夭夭心]。共污三纪。遂使朝多忌讳。俗尚
苟容。波惊云挠。荡动未息。易曰。通其变。使人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窃闻至德以来。天下常思太平。君臣之心。非不恳切。迄于
今来未称者。是人倦而不知变。虽君侪尧禹。臣越伊周。诏
李渤 第 5b 页
如尚书典诰。日下既不行之。行之亦何由得通且久乎。易
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
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天祚圣唐。以变通之。数
遗陛下。顺而革之。则悠久大历。必自此而更始矣。臣观前
代嗣帝。功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也。宜乘今戮淮寇之势。
以德制恒[:#AS-8862:⿱亠兑]。则恩威兼畅矣。恩威兼畅。而又加之以舍小
过举贤才。则陛下虽欲让太平之勋美。臣知必不得明矣。
伏望廓开圣德。以拨乱意自兼。剧秦灭政。志于炎昊间。再
造鸿业。与天地惟新。驰之于无穷。昔舜禹以匹夫宅四海。
其烈如彼。今圣代以五朝营太平。其难如此。臣又窃闻之。
李渤 第 6a 页
陛下使工伎必能。是不欲其两伤也。如此推而进之。则建
皇极。致雍熙。如指诸掌乎。臣疑宰相公卿蕴其略。但启沃
之次第未及。使陛下翘思文武。凝望殷汤。主忧臣辱。孰不
愤叹。今陛下蹈道据德。安仁存义。则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之美兼矣。与人同利。从谏如流。尚约素。斥珍奇。则汉高孝
文之美兼矣。尊儒学。兢兢若不及。幽枉必达。无倖私。无矜
色。则光武孝明之美兼矣。任托不惑。容受直言。则蜀先主
晋武之美兼矣。约以高祖太宗之善训。贯以陛下之明圣。
李渤 第 6b 页
总萃前美。混论消息。融而为至德。发而为元化。以王道为
尺。以大中为刀。度时之宜。裁酌古今。引知荡冤。驱末还本。
正六官。叙九畴。举王制。仿月令。调兵食。崇孝悌。敦九族。辟
谏路。显儒学。退文华。黜选举。复俊造。定四人。省道释。明刑
以行令。理兵以禦戎。然后经之以礼乐。纬之以道德。推诚
信以化之。播风雅以畅之。坐明堂。登灵台。休息乎祥气之
间。陛下袭羲轩于上。公卿侪稷契于中。黎元欢鼓腹于下。
挹甘露。漱醴泉。禽畜四灵。不为难矣。臣愚寡闻。不识远大。
伏望下宰相公卿大夫议之。如瞽言可采。伏乞搜岩封野。
博引海内巨儒耆德元识明断之士。大开学馆。与朝贤参
李渤 第 7a 页
讲。令其稽古应时。据经更俗。仍使切磋周洽。复出精义。重
作制度。使合乎宣父继周之旨。夫正气振。彼承家鼠寇。戎
狄裔夷。若槁叶迎霜。轻冰涉暑。瞥然已去。閒然已亡。固不
足尘于圣虑矣。今臣谨竭管见。献五事如后。是非疏密。悬
在天鉴。蕞尔昏塞。何能自分。若乃沿革次第。时政所切。伏
计宰辅必已详奏。亦不敢更言。臣今幸生圣代。又曾谬处
谏垣。逢中兴将启之期。知太平必成之术。实惧不言为罪
也。狂瞽微臣。不胜感恩中愤之过。谨勒祇承人某奉表被
露丹恳以闻。臣渤诚惶诚恐。
李渤 第 7b 页
** 处理投匦人奏
应进状人论事。大者请分析闻奏。次者请申中书门下。小
者请各牒诸司。诸司若处理不当。复来投匦者。即请具事
繇闻奏。如投匦人有欺枉。责问得情状。请本罪之外。更加
一等。又宝应元年六月敕。如有告密人登时进状。分付金
吾留身待进止。今缘匦院无械系之具。忽虑凶暴之徒。难
以理制。请勒安福门司领付金吾仗留身。然后牒送御史
台京兆府。冀绝凶人喧竞。
** 论只日视事奏
李渤 第 8a 页
事君之义。有犯无隐。陈诚启沃。不必择辰。今偫臣敷奏。乃
候只日。是毕岁臣下睹天颜献可否者能几何。
** 考校京官奏
宰臣萧俛段文昌崔植等。当陛下君临之初。首任宰相。安
危理乱。决在此时。况陛下思天下和平。敬大臣礼切。固未
有昵比左右。侈满自贤之心。而宰相之权。宰相之事。陛下
一以付之。实宣化理千载一遇之时也。此时若失。恐更无
时。而俛等上不能推至公。申炯戒。陈先王道德以沃君心。
李渤 第 8b 页
又不能正色匪躬。振举旧法。复百司之本。则教化不立矣。
臣闻政之废兴。在于赏罚。俛等作相已来。未闻奖一人德
义举守官奉公者。使天下在官之徒有所劝。又不能黜一
人职事不理持禄养交者。使尸禄之徒有所惧。如是则刑
法不立矣。邪正莫辨。混然无章。教化不行。赏罚不设。天下
之事。复何望哉。一昨陛下畋游幸骊山。宰相与翰林学士
是陛下股肱心腹。宜皆知之。俛等不能先事未形。忘躯恳
谏。而使陛下有忽谏之名。流于史册。是陷君于过也。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若俛等言不行计不
从。须奉身疾退。不宜尸素于化源。进退戾也。何所避辞。其
李渤 第 9a 页
萧俛段文昌崔植三人并翰林学士杜元㯋等。并请赐考
中下。御史大夫李绛左散骑常侍张惟素右散骑常侍李
益等。谏幸骊山。郑覃等谏畋游。是皆恐陛下行幸道途渐
远。自此恣情无度。又思马有衔橛不测之变。风寒生疾之
忧。急奏无所诣。国玺委妇人中倖之手。绛等能率御史继
以两省官大谏于朝。有恳激事君之礼。可以诫无言者。其
李绛张惟素李益三人。请赐上下考外。特与迁官。以彰陛
下优忠赏谏之美。其崔元略冠供奉官之首。合考上下。缘
与于翚上下考。于翚以犯赃处死。准令须降。请赐考中中。
李渤 第 9b 页
大理卿许季同任使于翚韦道冲韦正牧。皆以犯赃。或左
降。或处死。合考中下。然顷陷刘辟之乱。弃家归朝。忠节明
著。今宜以功补过。请赐考中中。少府监裴通职事修举。合
考中上。以其请追封所生母而舍嫡母。是明罔于君。幽欺
其先。请赐考中下。伏以昔者宰夫入寝。擅饮师旷李调。今
愚臣守官。请书宰相翰林学士中下考。上爱圣运。下振颓
纲。故臣惧不言之为罪。不惧言之为罪也。今其三品官考。
伏缘限在今月内进。辄先具如前。其四品已下官。续具条
疏闻奏。
李渤 第 10a 页
** 谏晏朝
今日入阁。陛下不时见偫臣。偫臣皆布路跛倚。夫跛倚形
诸外。则忧思积诸内。忧倦既积。灾衅必生。小则为旱为孽。
大则为兵为乱。礼三谏不听则逃之。陛下新即位。臣至三
谏。恐危及社稷也。
** 奏请停徵久远逋悬疏
伏奉诏敕云。度支使所奏。令臣设计。徵填当州贞元二年
逃户所欠钱四千四百二十贯。臣当州管田二千一百九
李渤 第 10b 页
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馀。若更勒徇度支使所
为。必惧史官书陛下于大旱中徵三十六年前逋悬。臣任
刺史。罪无所逃。臣既上不副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
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
** 论中人击崔发疏
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
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
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之人。及藩镇奏事。传
道此语。则慢易之心萌矣。
** 请免渭南摊征逃户赋税疏
李渤 第 11a 页
臣自出使。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
才四十馀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馀户。其他
州县。大略相似。其弊所自。起于摊逃。约十家内有一家逃
亡。即摊赋税使九家共出。税额长定。有逃即摊。似投石井
中。不到底不止。摊逃之弊。户不尽不休。此皆聚敛之臣。竞
剥下以奉上。惟思竭泽。不虑无鱼。伏乞诏书绝其摊逃。以
见在户家产钱数为定。其馀有欠。且特恩免之。计不数年。
人必归于农矣。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
李渤 第 11b 页
不由此而云太平者。是佞邪之臣也。伏乞陛下察而逐之。
** 桂州举前容管经略使严公素自代状
右。臣伏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观察使臣后三日举一
人自代者。前件官曾任容管经略使。行朝廷威恩。得蛮夷
畏爱。可以备方隅之任。总廉察之权。使其处臣之官。代臣
之职。必能犷悍柔服。溪洞乂安。伏乞圣慈允臣所荐。臣某
不任诚恳之至。
** 奏桂管常平义仓状
臣伏详敕文。本救荒歉。忽有危切。贵及其时。当州去京往
来万里。奏回方给。岂及饥人。臣请所管忽遇灾荒。量事赈
李渤 第 12a 页
贷讫。续分析闻奏。庶使远人速活。圣泽遐流。臣之所管。僻
在岭外。迫以山贼。人尤难理。若令数改。必困蟊食。常平义
仓。本救灾害。向为歉沴。擢臣处之方镇。臣宜竭力上答皇
明。伏乞圣恩允臣所奏。庶使皇灵远被。犷俗知恩。
** 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
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李渤 第 12b 页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
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
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
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
八日。白鹿先生记。
** 司空侯安都庙记
客有游曲江者。始入境。则望韶石之山。既至郡。则瞻张公
之祠。以谓吾韶之美。尽于此而已。未知直韶之西北四十
里。有桂山之峻。有侯公之伟。予请言其略。山之肇迹。自荆
李渤 第 13a 页
山南走千馀里。至于衡山。陡起为炎帝国。又自衡山南走
千馀里。至于桂山。郁然为祝融神区。山之盘薄方广。几八
百馀里。峻极崇高。几五千仞。青峰碧嶂。云霞所栖。丹崖紫
壑。神仙之宅。山下之庙。则司空侯公故家也。公名安都。字
师成。本末具南史。工隶书。能鼓琴。长于五言诗。善骑射。为
邑里豪雄。陈武帝时。强梗数起。惟与公定计。称为侯郎未
尝名。平侯景。擒王僧辩。破徐嗣徽。刺齐将。降萧孜。所向必
克。其智勇之大略如此。始封富川县子。次授南徐州刺史。
又进爵为侯。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又加开府仪
李渤 第 13b 页
同三司。又迁司空。又进爵为清远郡公。又加侍中征北大
将军。其功烈之盛如此。始武帝崩。朝议未知所立。公独翼
戴临川王。是为文帝。何其壮哉。公起布衣。提义众。乘风云
之会。依日月之光。位极人臣。书勋竹帛。所谓豪杰之士也。
侯师成以功烈为陈将军。张子寿以德业为唐宰相。韶之
曲江。所谓将相之乡也。惜乎功大主疑。盛名之下。难乎其
终。而子寿最为称显也。余尝东游泰山。西登华岳。南观衡
庐。顾未有以韶之桂山而不列祀五岳者。盖其远在南裔。
自古帝王耳目之所不接故也。今里中习俗流风。慷慨犹
李渤 第 14a 页
存。时或旱潦。四远来祈。未旋辄应。公之族有登进士第者。
名晋升。字德昭。托子记之。予既作记。又作迎神送神之诗。
以遗其乡人。使岁时祈恩报德。以长言而歌之。歌曰。天作
高山兮去天几何。翠岫巉巉兮与天相摩。紫桂千寻兮上
拂金波。飞瀑万丈兮倒倾银河。宅灵气兮郁嵯峨。降生司
空兮此山之阿。入拔台城兮亲提义戈。百射百中兮战功
居多。爵位崇极兮人谁我过。威名震主兮莫予敢歌。斋中
会客兮举趾逶迤。擘笺点翰兮掉头吟哦。昔时门巷兮今
已张罗。当年富贵兮恍若南柯。哀江南兮泪滂沱。吊故里
李渤 第 14b 页
兮影婆娑。空馀古祠兮白云东坡。缅想陈迹兮清风荔萝。
奠桂酒兮伐鸣锣。折瑶草兮席轻莎。灵纷起兮舞傞傞。首
红帕兮足绣靴。神之来兮杨玉珂。芳菲菲兮杂芰荷。神之
去兮朱颜酡。杳冥冥兮驾蛟鼍。西风瑟瑟兮吟黍禾。暮雨
潇潇兮湿钓蓑。此方之气兮神人以和。此方之物兮天无
荐瘥。我作此诗兮匪商之那。俾尔遗俗兮慷慨而歌。
** 真系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著。使缙绅先
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
李渤 第 15a 页
君。许君授子元文。元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已岁。敕取经
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立
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亦
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冑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
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
先生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潘君
授司马君。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杨许
并越汉登真。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自陆君
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
李渤 第 15b 页
又世世从事于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
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于气。无为而无不为者。我真宗之
道也。道无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
真系。传其同源分派者。录名仙籍。不缉于此。时贞元乙酉
岁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
** 少室仙伯王君碑铭
少室山天标中气。吐颍浸洛。潜[:#AS-FED0:●]
[:#AS-FBEE:●]盍神洞。别辉日月。为灵
人正府。府有伯。太清正中莅之。故刘北台光其前。王法主
袭其后。法主琅琊人。讳远知。陈扬子牧昙选子。母丁。
感
李渤 第 16a 页
凤化胎。年七岁。日识万言。宅华阳。师陶宏景臧矜。镞羽元
业。遂能精融道数。弛张化机。降真易髭。延窦氏殂魄。疑其
统天与真宰为徒矣。涉陈越隋。暨我唐皆宗之。语门弟子
潘师正曰。吾被署少室仙伯。沐浴加冠衣而化。享龄一百
二十六。高宗追赠太中大夫。谥升真先生。阐道也。贞元癸
未。鄙人至自庐岳。栖托㶏溪。牵萝践危。深入丹窟。漱挹璚
水。感仙储洛游。礼空投诚。铭辞于石。铭曰。
道结元气。神机真精。玉膏金芝。凝质自灵。迹散霞岫。思激
霜飙。浮邱往矣。光尘寂寥。
李渤 第 16b 页
**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
吴荆牧陶浚七代孙名宏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娠。
母梦日精在怀。并二天人降。手执香炉。觉语左右曰。当孕
男。人非凡人。亦恐无后。及生标异。幼而聪识。成而博达。因
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年十七。与江敩褚炫刘俣
为宋升明四友。仕齐。历数王侍读。皆总记室。笺疏精丽。为
时所重师法。及清溪宫成献颂。宣旨褒赞。兼欲刻石。王俭
议异乃止。年二十馀服道。后就兴世馆孙先生咨禀经法。
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转奉朝请。乃拜表解职。答诏优叹。
李渤 第 17a 页
赐与甚厚。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咸云自齐以来。未
有斯事。遂入茅山。又得杨许真书。遂登岩造静。自称华阳
隐居。书疏亦如此代名。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便
欣然而乐。至明帝欲迎往蒋山。恳辞得止。然敕命饷赉。恒
为烦剧。乃造三层楼。先生居其上。弟子居中。接宾于其下。
令一小竖传度而已。潜光隐曜。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
霞人。可谓感而遂通者也。身长七尺八寸。为性圆通谦谨。
心如明镜。遇物斯应。少忧戚。无嫉竞。灭喜怒。澹哀乐。或有
李渤 第 17b 页
形于言迹者。是显事广物。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
飘然恒有云霞气。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尤
长于铨正伪谬。地理历算。文不空发。成即为体。造浑天仪。
转之与天相会。其纂真诰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馀卷。至
永元二年。深托向晦。及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先生乃
引诸谶。记梁是应运之符。又择郊禅日。灵验昭著。敕使入
山。宣旨酬谢。帝既早与之游。自此之后。动静必报。先生既
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恒苦无药。帝皆给之。又手敕咨迓。
先生画两牛。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
执绳。以杖驱之。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
李渤 第 18a 页
致之理。时有大事。无不前已奏陈。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以
大通献刀二。一名善胜。二名成胜。为佳宝。梁帝金楼子云。
于隐士重陶贞白。士大夫重周宏正。其于义理。精博无穷。
亦一时名士也。先生常作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
不信朝阳殿。化作单于宫。其时人事竞谈元理。不习武事。
侯景之难。并如所言。大同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
变。屈伸如常。屋中香气。积日不散。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
白先生。仍遣舍人监护丧事。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
冲称上足焉。
李渤 第 18b 页
** 晋茅山真人杨君传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于句容。似吴人。洁白
美姿容。善言笑。攻书好学。该涉经史。性渊懿沈厚。幼而通
灵。与二许皂结神明之交。思元荐于相王。用为公
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刘璞传灵
符。君渊沈应感。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冥
默幽欻。相袭无朕矣。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
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
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周真人中茅君小茅
李渤 第 19a 页
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
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
竦。纷纷属乎烟霄。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
日。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
明君受质虚閒。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
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
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
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
许翙。先师告翙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
李渤 第 19b 页
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辉莹之功。并归于君矣。
** 雷平山真人许君传
真人许翙。字道翔。小名玉斧。父穆。晋护军长史。真位上清
左卿。母陶氏。名科斗。入易迁宫。真人幼独标挺。含真渊嶷。
长史器异之。郡举上计掾主簿。并不赴。清秀莹洁。糠秕俗
务。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进。居雷平山下。师杨君。传三天
正法曲素凤文。后定录真人授其上道。告之曰。学道当如
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真
人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间。遂诣北洞告终。即居方
李渤 第 20a 页
隅山洞方源馆中。常去来四年方平台。故真诰云。幽人在
世时。心乐居焉。又杨君与长史书亦云。不审方隅幽人设
座于易迁户中。朱真人化后十六年。当度东华受书为上
清仙公。上相帝晨二录。太和二年丁卯。时年二十七岁。咸
康七年辛丑生。自太和三年已后。无复显迹。世谱年三十。
则庚午年去世。耆旧传云。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因而
不起。明旦视形如生。坛今犹存。真诰云。从张镇南授衣解
法。盖夜于坛上去耳。娶建康令黄演女。生男黄民乃还家。
** 仙人临沮令许君传
李渤 第 20b 页
临沮令许仙人。名黄民。字元文。上清仙公翙之子。上清左
卿穆之孙。以升平五年辛酉生。时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
察孝廉石头仓丞南蛮参军临沮令。永兴三年。京畿纷乱。
令乃奉经入剡。为马朗所翘。朗从父弟牢亦相周给。时人
咸知许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名称。各加崇敬。元嘉六年。
欲移居钱塘。乃封其真经一付朗。靖中语此是仙灵之迹。
非我自来。纵有书亦勿与人。及至杜道鞫家。停少时而终。
时年六十九。真诰言黄民及伯祖迈姑婆娥皇伯联与黄
民子荣弟孙女琼辉并得度世。马朗敬经若君父。每有
李渤 第 21a 页
神光灵气。见于堂宇。朗妻数见有青衣玉女。空中去来。其
家皆保富寿。朗忿何道敬窃书泄意。乃洋铜灌籥。敕家人
不得复开。朗终。子洪殳季真犹共尊尚。景和元年。娄惠朗
讽殳季真启取。季真善道术。为当时所知。及至。奉呈于华
林园。既见真迹[:#AS-9061:⿰王怀]异。朱黄焕赫。不敢穷览。至明帝登阼。季
真乃启还私廨。陆简寂南下。立崇虚馆。经亦归于馆。何神
真巧运既閟于马。又发于殳。终授于陆君。殳马犹巾几负
籍幂之荣。而无容入其妙焉。
**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传
李渤 第 21b 页
先生吴兴懿族陆氏之子。讳修静。道降元气。生而异俗。其
色怡怡。其德熙熙。明以启著。虚以贯幽。少宗儒氏。坟索谶
纬。靡不总该。以为先天抚化。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载
在金编玉字。不形于此。遂收迹寰中。冥搜潜衡熊湘暨九
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如雪映松风。丽乎山而映乎水。功
成扣元感神授灵诀。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矣。宋元
嘉末。因市药京邑。文帝味其风而邀之。先生不顾。及太初
难作。人心骇疑。遂沂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槩。爰构精庐。澡
雪风波之思。沐浴浩气。挹漱元精。宋明皇帝袭轩皇淳风。
李渤 第 22a 页
欲稽古化俗。虚诚致礼。至于再三。先生固称幽忧之疾。曾
莫降眄。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不得已而莅焉。于
是顺风问道。妙沃帝心。朝野识真之夫。若水奔壑。如风应
虎。其谁能禦之。先生拨雾开日。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中
人以上。皆自盈其分。司徒袁粲之流是也。既立崇虚馆。殳
氏所宝经诀。并归于我焉。初先离山。有熊虎猿鸟之属。悲
鸣拥路。出谷而止。及天子不豫。请事涂炭之斋。是夜卿云
纷郁。翌日乃瘳。先时洞真之部。真伪混淆。先生刊而正之。
李渤 第 22b 页
泾渭乃判。故斋戒仪范。至于今典式焉。桂阳王构逆。暴白
骨遍野。先生具棺榇。收而瘗之。其阴德密运。则无得而称
也。迨元徽五年春正月。谓门人曰。吾得还山。可整装。众感
讶诏旨未从。而有斯说。至三月二日。乃偃卧解带。肤理辉
烁。目瞳映朗。但闻异香芬馥满室而已。后三日。庐山诸徒。
共见先生霓旌霭然。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
异之。顾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
时春秋七十二。所谓鍊形幽壤。腾景太微者矣。有诏谥曰
简寂先生。以故居为简寂馆。宗有道也。凡撰记论议百有
馀篇。并行于代。门徒得道者。孙游岳李果之最著称首。后
李渤 第 23a 页
孔德璋与果之书论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东国。帝
王禀其规。人灵宗其法。而委世潜化。游影上元。微言既绝。
大法将谢。法师禀神定之资。居入室之品。学悟之美。门徒
所归。宜其整缉遗踪。提纲振纪。光先师之馀化。纂妙道之
遗风。可以导引末俗。开晓后途者矣。
** 齐兴世馆主孙先生传
有吴裔子孙名游岳字㯋达。东阳人也。幼而恭。长而和。其
静如渊。其气如春。甄汰九流。潜神希微。尝步赤松涧缙云
堂。遂卜终焉之地。宋太初中。简寂先生至自庐岳。云游帝
李渤 第 23b 页
宅。先生乃抠衣而趋。嗣承奥旨。授三洞并所秘杨真人许
掾手迹。因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
秀洁。暨简寂上宾。方旋旧室。捃摭道机。断覈真假。与褚章
朱四君交密。齐永明二年。诏以代师。并任主兴世馆。于是
搜奇之士。知袭教有宗。若凤萃于桐。万禽争赴矣。孔德璋
刘孝标等争结尘外之好。后频谢病归山。朝命未许。至永
明七年五月。内以挥神托化。沐浴称疾。怡然而终。门徒弟
子数百人。唯陶宏景入室焉。自恭事六载。义贯千祀。唯贵
知真。故特蒙赏识。经法诰诀。悉相传授。方欲共营转鍊。已
李渤 第 24a 页
集药石。将就治合。事故不遂。
**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传
琅琊王远知。陈扬州刺史昙首之子。外祖丁超。梁驾部郎
中。其母因梦灵凤有娠。又闻腹中啼。宝志曰。生子当为神
仙宗伯也。年七岁。日览万言。博总偫书。心冥至道。年十五。
入华阳事贞白先生。授三洞法。又从宗道先生臧矜传诸
秘诀。陈主召入重阳殿。特加礼敬。赏赉资送还茅山。先生
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研味元秘。大建末。靖室中
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先生然香礼候。神人曰。卿是得道
李渤 第 24b 页
之人。张法本亦甚有心。吾欲并将游天台山。石桥广阔。可
过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寿得
五百岁。卿能去否。先生便随出。上东岭就法本。至山半。忽
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为
鹤飞去。隋晋王广镇扬州。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
既至。斯须而须发变白。王惧而归之。少选复旧。王践阼。敕
崔凤举咨迓。帝亲执弟子礼。敕城都起玉清元坛以处之。
仍令代王越师焉。高祖龙潜时。先生尝密告符命。秦王与
房元龄微服就谒。先生迎谓。曰。此中有圣人。秦王因以实
李渤 第 25a 页
告。先生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也。秦王诣先生授三洞
法。及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茅
山置太平观。并度七人。降玺书曰。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
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
高志。所令置观。用表宿心。先生浩气虚怀。语默一致。涵照
如镜。应物无私。时有窦德元先经扬州。遇司命使者。言其
有重禄。以九九数当终命。德元求哀于使者。云真人王法
主是少室仙伯。检录人鬼之任。关奏天曹。无不即应。德元
遂恳祈于先生。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使者报曰。更延十
李渤 第 25b 页
三年。至高宗朝。德元为左相。捐馆舍之日。言皆如之。故举
世呼先生为法主。又知已授仙职。后谓潘师正曰。吾昨。见
仙格。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署少室仙伯。
将行在近。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寐告化。时年一百二
十六岁。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为入室弟子。陈羽王轨
次之。其馀各栖洞府。终身无替。高宗调露二年。赠太中大
夫。谥曰升元先生。乃敕置太平观。度满四十九人。天后嗣
圣初。又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真先生。明皇天宝中。敕
李含光于太平观造影堂。写真像。用旌仙迹焉。
李渤 第 26a 页
** 中岳体元潘先生传
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
人。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先生真气内融。辉光外发。
如隋珠荆玉。不假于饰。而人自宝之。隋大业中入道。王仙
伯尽以隐诀及得符箓相授。栖于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
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诣精庐。先生
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
帝与武后共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返。寻敕于所居造崇唐
李渤 第 26b 页
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逍遥谷口
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太常奏仙
乐。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皆谓先生名焉。前后赐诗五
百首。先生每叹曰。大丈夫业道。不能灭影云林。以烦世主。
吾之过也。遂欲东求蓬莱。孤舟入海。属帝敦笃斯道。祈叹
愈加。踟蹰山隅。辍策未往。以永淳元年告化。时年八十九。
帝追望不止。赠大中大夫。谥曰体元先生。先生神标仙骨。
雅似隐居。夫阶真韬冥。练景游化者。其有类乎。弟子十八
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
微郭崇真。皆禀训瑶庭。密受琼室。专玉清之业。遗下仙之
李渤 第 27a 页
俦矣。时陈子昂又作颂云云。
**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
后周琅琊公司马裔元孙名承祯字子微。河内人也。少事
体元先生。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体元特相赏
异。谓曰。我自简寂传授正法。至汝六叶矣。先生是后因浪
游。远诣于天台山。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
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
袆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先生对曰。经云。为
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
李渤 第 27b 页
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治身无为。则清
高矣。治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君曰。游心于澹。合
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大人与天地
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
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辞还山。乃赐宝琴一张。
及霞文帔。中朝词人赠诗者百馀首。开元九年。明皇又遣
使迎至京。帝亲授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入都。先生
又请归山。帝赋诗。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宇以居之。先
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
李渤 第 28a 页
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帝
从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像制度。皆请先生推桉道经。创
为之焉。先生颇善篆隶。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
三百八言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窥之者得其门矣。敕于
先生所居置阳台观。帝自书额。并相续赐赉甚厚。至二十
三年告化。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先生门徒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
静真虽禀女质。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导至方丈山。遇
李渤 第 28b 页
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东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
请名氏。则贞一也。乃归而诣先生。亦欣然授之。
** 茅山元静李先生传
宏孝威者。晋陵人。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避敬宗皇
帝讳。改为李氏。其子曰含光。年十三。辞家奉道。端视清霄。
慈向蠢类。暗室之中。如对君亲。时人见之。情色皆敛。幼攻
篆隶。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
生。云篆宝书。倾囊相付。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抱虚
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承之
自远。宜且救人。是引后学升堂。禀元训也。先生元气不散。
李渤 第 29a 页
瑶圃虚映。达灵久矣。晦辉为常。动非用开。静非默闭。当吹
万之会。若得一之初。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孕育至化。
虚融物心。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同淑气自来。得
之不见。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若秋芳之依层巘。夏
潦之会通川也。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祯祥屡应。视同
众象。士庶咨询。色受其意。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精微
诚敬。率皆类此。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对曰。道
德君王师也。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次问金鼎。对曰。道
李渤 第 29b 页
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徇欲。
乃似系风耳。帝加元静之号以尊之。无何。固以疾辞。东还
句曲山。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资
奉相续。及公卿祈请。往来无虚月。卒使元门之中。转见真
操。持慈俭之宝。归羲皇之风。至矣哉。先生之教也。所撰仙
学传及论三元异同。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
穷赜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顾谓入室弟子韦景
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时年八十
七。灵云降室。芝草丛生。执简如常。和色不去。据真经。斯乃
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
李渤 第 30a 页
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古有强名。元精希夷。黄
帝遗之。先生得之。纵心而往。与一相随。真性所容。太元同
规。日行仙路。不语到时。人言万龄。我见常姿。明皇仰止。徵
就京师。紫极徒贵。白云不知。遐方后学。来往怡怡。空有多
门。真精自持。顺化而去。人焉能窥。元科秘诀。本有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