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六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六
卷七○六 第 1a 页
李德裕
** 亳州圣水状
臣访闻此水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数月以来。江南之
人。奔走塞路。每三十家。都雇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病者断
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食。危疾之人。俟之病愈。其
水㪷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以市人。老病饮之。
多至危笃。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千人。臣于
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恐无益黎氓。昔吴时有
圣水。宋齐有圣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观察使
卷七○六 第 1b 页
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
** 王智兴度僧尼状
王智兴于所属泗州置僧尼戒坛。自去冬于江淮以南。所
在悬榜招置。江淮自元和二年后。不敢私度。闻泗州有坛。
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欲规避王徭。影庇资产。自正
月以来。落发者无虑数万。臣今于蒜山渡点其过者。一日
一百馀人。勘问惟十四人是旧人沙弥。馀是苏常百姓。亦
无本州文凭。寻已勒还本贯。访闻泗州置坛次第。凡瞢夫
卷七○六 第 2a 页
到者。人纳二缗。给牒即回。别无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至
诞节。计江淮以南。失却六十万丁壮。此事非细。系于朝廷
法度。
**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不迁庙状
右。臣等伏闻开成中。文宗尝顾问宰臣。欲褒崇宪宗功德。
其时宰臣。莫能推顺美之心。明尊祖之义。臣等至愚。窃所
叹息。伏思国家受命二百二十五年矣。列圣之功德。区宇
之广大。王化之盛兴。礼乐之备具。过殷周远矣。而未有中
兴不迁之庙。臣等所以夙夜发愤也。礼祖有功。宗有德。夏
卷七○六 第 2b 页
之祖宗。经传无闻。殷则一祖三宗。成汤为始祖。太甲为太
宗。大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刘歆曰。天子七庙。苟有功德
则宗之。所以劝帝者功德博矣。故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
宗。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孝文皇帝德厚侔天地。利泽施
四海。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
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代。其与丞相列侯中
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焉。丞相申屠嘉等奏曰。功莫大于
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
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代代献祖宗
卷七○六 第 3a 页
之庙。又汉宣帝诏曰。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
将。讨不服。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有司
奏请尊孝武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代代
献此。则子孙褒崇祖宗之明据也。自天宝以后。兵宿中原。
强侯缔交。髋髀甚众。贡赋不入。刑政自出。包荒含垢。以至
于贞元。德宗惩奉天之难。厌征伐之事。戎臣优以不朝。终
老于外。其卒则以幕吏将校代之。故长武城在王畿之内。
斥逐主将。河中居股肱之郡。坐邀符节。韦皋因备边之势。
自擅灵关。李锜窃煮海之资。专制泽国。而两河蕃镇。或仓
卷七○六 第 3b 页
猝易帅。甚于奕棋。或陆梁弄兵。同于拒辙。宪宗摅祖宗之
宿愤。举升平之典法。始命将帅。顺天行诛。元年僇惠琳暨
辟锜。季年枭元济及师道。其他或折简而召。或执圭请觐。
献其名城。割其爱子。不可遍举。岂有去天下之害。不享其
名。致生人之安。不受其报。臣伏见元和初议迁庙之礼。而
史官称中宗不得号中兴之君。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
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臣等窃思此议。实所未尽。中
宗朝自以政事多衅。权移后。所以未得称为中兴。恐议者
复以此为疑。夫兴业之与隆道。事实不同。汉光武再造
卷七○六 第 4a 页
邦家。不失旧物。晋元帝虽在江左。亦能纂绪。此乃王业中
兴。可谓有功矣。殷高宗躬行大孝。求贤俾乂。周宣王微而
后兴。衰而复盛。此乃王道中兴。可谓有德矣。故诗云。车攻。
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
又蒸民。美宣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又江汉。美宣王能
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又汉书宣帝赞曰。功光祖宗。业
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之美。若皆如汉光武晋
元帝。则殷宗周宣。并不得称中兴矣。臣等伏思任贤使能。
内修政事。平淮夷之叛。复祖宗之土。皆宪宗有之。所谓隆
卷七○六 第 4b 页
道中兴。与殷高宗周宣王汉宣帝侔德矣。臣等敢遵古典。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百代不迁之庙。上以昭陛下大
孝之德。广贻谟之训。下以表臣等思古之愤。申欲报之诚。
如合圣心。伏望令诸司清望官四品以上尚书两省御史
台与礼官参议闻奏。谨录奏闻。
** 宰相再议添徽号状
右。奉批答。巳蒙允许。今欲颁下制命。昭布万方。伏以轩屈
崆峒。尧游姑射。未有不心期于至道。而能功济于生灵。暨
汉之文景。尊奉黄老。理致刑措。时称大康。开元中。元宗经
卷七○六 第 5a 页
始清宫。追尊元祖。阐绎道要。遂臻治平。六合晏然。四十馀
年。今者陛下蹈轩后之灵踪。修开元之故事。进道不遗于
尺璧。澄心已得于元珠。圣寿必过于殷宗。景化方跻于汉
代。臣等所上徽号。义虽尽美。意有未周。今谨上尊号为仁
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所冀冠皇王之高
号。尽臣子之至诚。伏希圣慈。容鉴丹恳。谨录奏闻。伏候敕
旨。
** 宣懿皇后祔陵庙状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光陵同元宫。及不移福陵只祔庙。何
卷七○六 第 5b 页
者为便。商量奏来者。右。臣等伏以园寝已安。神道贵静。光
陵因山久固。仅二十年。福陵近又修崇。足彰严奉。今若再
因合祔。须启二陵。或虑圣灵不安。未合先旨。又以阴阳避
忌。亦有所疑。不移福陵。实合礼意。伏以照临在天。光灵未
远。合食清庙。于礼无违。足以申陛下大孝之心。表先后昭
配之德。既遵旧典。尤惬众情。臣等商量。祔太庙不移福陵。
实为允便。臣等不任感切之至。
** 第二状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庙事。令更审商量奏来。右。臣等伏以
卷七○六 第 6a 页
陛下孝极因心。感深追远。敬慎礼典。发于至诚。臣等仰奉
圣情。旁询物议。经旬思虑。敢不精详。并请依前状。只祔太
庙。不奉陵寝。实为合礼。谨再奏状以闻。谨奏。
** 第三状
宣懿皇太后祔庙事。右。臣等访求典礼。敢不详慎。伏以太
庙合食。非臣子所议。苟不由礼。必为后代所讥。汉书云。古
人据正守顺。不敢私其君。如此之难也。臣等若轻为献议。
不守礼经。非惟上负圣德。固亦自贻物论。所以前者附钦
义承庆口奏。假以太皇太后之意。即于礼至顺。人无异词。
卷七○六 第 6b 页
制中云。近因庆诞太皇太后。追感先帝久旷配食之礼。便
及先太后母德慈仁。合配先圣。陛下祗承圣旨。诏臣下行
之。于礼无违。可为后代之法。若舍此商量。便须出于圣意
降敕。情礼至重。实难措词。伏望陛下察臣等爱君之心。约
臣等秉礼之至。特允所奏。必合偫情。臣等不胜恳切之至。
** 请立昭武庙状
孟州汜水县高祖太宗塑像。右。汜水武牢关是太宗擒王
世充窦建德之地。关城东峰有高祖太宗塑像。在一堂之
内。伏以山河如旧。城垒犹存。威灵皆畏于轩台。风云还疑
卷七○六 第 7a 页
于丰沛。诚宜百代严奉。万邦所瞻。西汉故事。祖宗尝所行
幸。皆令郡国立庙。今缘定觉寺例合毁拆。望取寺中大殿
材木。于东峰改造一殿。四面兼置宫墙。伏望号为昭武庙。
以昭圣祖武功之盛。委孟怀节度使差干事判官一人。勾
当修造。缘圣像彩色。颇已故暗。望令李石于东都差拣绝
好画手。就加严饰。初兴功日。望令东都差分司郎官一人
荐告。至功程毕日。别差使展敬。未审可否。
** 奉宣今日以后百官不得于京城置庙状
右。伏见礼记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AS-8D74:⿸广既]库为次。宫室
卷七○六 第 7b 页
为后。又韦彤五礼精义对曰。古之制庙。必中门之外。吉凶
大事。皆告而行。所以亲而尊之。不自专也。今令城外置庙。
稍异礼文。书于史策。必亏圣政。伏以朱雀门至明德门。凡
有九坊。其长兴坊是皇城南第三坊。便有朝官私庙。实则
逼近宫闱。自威远军向南三坊。俗称围外。地至閒僻。人鲜
经过。于此置庙。无所妨碍。臣等商量。今日以后。皇城南六
坊内不得起私庙。其朱雀街缘是南郊御路。至明德门夹
街两面坊及曲江侧近。亦不得置。馀围外深僻坊。并无所
禁。所贵不违礼意。感悦人心。臣等频奉圣旨。有事许再三
卷七○六 第 8a 页
论奏。辄罄所见。庶裨聪明。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 论侍讲奏孔子门徒事状
右。今月十三日于延英殿。陛下谓臣等云。侍讲称孔子其
徒三千。亦可谓之朋党。臣等自元和以来。尝闻此语。幸因
圣慈下问。辄敢覼缕而言。西汉刘向云。昔孔子与颜回子
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转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忠于为国。无邪心也。臣尝以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
处尧朝。共工驩兜则为党。舜禹则不为党。何者。共工驩兜
相与比周。迭为掩蔽也。如贤人君子则不然。忠于国则同
卷七○六 第 8b 页
心。闻于义则同志。退而各自行已。不可交以私。是以赵宣
子随会继而纳谏。司马侯叔向比以事君。不为党也。公孙
宏每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宏推其后。武帝所言皆听。汲
黯虽与公孙宏并进。然庭诰云。齐人少情。讥其布被为诈。
则知先发后继。不为党矣。国史称太宗尝与房元龄图事。
则曰非杜如晦莫能筹之。及杜如晦至。竟推元龄之策。此
又同心图国。不为党也。何者为党。汉书称朱博陈咸相为
腹心。背公死党。东汉周福房植。各以其党相倾。议论相轧。
故汉朝朋党。始于甘陵二部。及其甚也。谓之钩党。继受诛
卷七○六 第 9a 页
夷。以王制言之。非不幸也。魏朝何晏丁谧。依附曹爽。祖尚
浮虚。使有魏风俗。由兹大坏。此皆为朋党也。略举数节。以
明其类。至于历代朋党。不可殚言。仲尼知季路之不免。子
游识子张之未仁。曾子罪卜商丧亲无闻。夫子罪宰我钻
燧为久。恶既不掩。善固宜称。此又不可为党也。班固称周
室既微。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
有春申。抵掌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
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此四豪者。各有门客三千。而谓
之党。仲尼三千。则不为党。盖仲尼之徒。惟务仁义。不以爵
卷七○六 第 9b 页
禄为贵。四豪之门。惟务谲诈。尝以势力相高。今侍讲欲以
奔走权势之徒。攫拿名利之辈。比方孔门上哲。实罔圣聪。
臣未知元和以来。所谓党者。为国乎。为身乎。若以为国。则
随会叔向汲黯房元龄之道。可得行矣。不必聚党成偫。以
臣观之。今所谓党者。进则诬善蔽忠。附下罔上。歙歙相是。
态不可容。退则车马驰驱。唯务权势。聚于私室。朝夜合谋。
清美之官。尽须其党。华要之选。不在他人。阴附者羽翼自
生。中立者抑压不进。孔门颜冉。岂有是哉。陛下以此察之。
则奸伪自见。臣恐更有小人。妄陈此说。辄举事例。庶裨聪
卷七○六 第 10a 页
明。伏望陛下留臣此状。时赐览阅。所冀小臣瞽说。免惑圣
心。臣不任恳激之至。谨录奏闻。
** 论朝廷事体状
右。臣等每蒙延英殿召对。获闻圣言。常欲朝廷尊。臣下肃。
此则是陛下深究为理之本。伏以管仲古之大贤。明于理
国。其言可以为百代之法。管仲云。凡军国之重器。莫重于
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
行令。明君察于理人之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
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
卷七○六 第 10b 页
又曰。令虽在上。而论可与不可者在下。是上失其威。下系
于人也。自太和以来。风俗大坏。令出于上。非之者在下。此
弊不除。无以理国。韦宏质所论宰相不合兼领钱谷。臣等
敢以事体闻奏。昔匡衡云。所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
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传曰。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
则国家动摇而人不静矣。今韦宏质受人教导。辄献封章。
则是贱人图柄臣矣。臣等又以萧望之是汉朝名儒重德。
为御史大夫奏云。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上以望之
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御史中丞诘问。又贞观中。监察御史
卷七○六 第 11a 页
陈师合上书云。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兼总数职。太宗
云。此人妄有毁谤。止欲离间我君臣。流师合于岭表。又贾
谊云。人主之尊譬如堂。偫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
廉远地则堂高。陛无级廉近地则堂卑。亦由将相重则君
尊。其势然也。如宰相有奸媒隐慝。则人人皆得上论。至于
制置职业。固是人主之柄。非小人所得干议。古者朝廷之
士。各守其官。思不出位。况韦宏质贱人。岂得以非所宜言。
上黩明主。此是轻宰相矣。后汉太学诸生。颇干时政。其时
谓之处士横议。皆是乱风。深要惩绝。伏望陛下知其邪计
卷七○六 第 11b 页
从朋党而来。每事明察。遏绝将来之渐。则朝廷安静。邪党
自销。臣等不胜感愤。辄具闻奏。伏望特赐省览。谨录奏闻。
** 请增谏议大夫等品秩状
右。据大唐六典。隋氏门下省置谏议大夫七人。从四品下。
今正五品上。自大历二年升门下中书侍郎为正三品。两
省遂阙四品。建官之制。有所未备。谨按左氏传云。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仲山甫则周之大臣。汉书。汲
黯称愿出入禁闱。补过拾遗。后汉书。张衡为侍中。尝居帷
幄。从容讽谏。拾遗左右。皆大臣之任。故其秩峻。其任重。则
卷七○六 第 12a 页
君敬其言而用其道。况謇谔之地。宜用老成之人。秩不优
崇。则难用耆德。其谏议大夫。望依隋氏旧制。升为从四品。
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以
重其选。
** 御史中丞
右。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常为宪
台之长。今九寺少卿及秘书少监国子司业京兆少尹等。
并省寺之贰。皆为四品。惟御史中丞官业虽至。品秩未崇。
望升为从四品。为大夫之贰。令不隔品。亦为丞郎出入迭
卷七○六 第 12b 页
用。以重其选。
以前。臣等商量。缘事关朝廷典制。须行之可久。必在博
尽偫议。询谋佥同。望令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
品以上太子太保太常卿参议闻奏。未审可否。
** 论时政记等状
右。长寿二年。宰臣姚璹以为帝王谟训。不可阙于纪述。史
官疏远。无因得书。请自今以后。所论军国政要。宰臣一人
撰录。号为时政记。厥后因循。多阙纪述。臣等商量。向后坐
日。每闻圣言。如有虑及生灵。事关兴替。可昭示百代。贻谋
卷七○六 第 13a 页
后昆者。及宰臣献替谋猷。有益风教。并请依国朝故事。其
日知印宰臣撰录。连署名封印。至岁末送史馆。
** 论起居注状
右。起居注比者不逐季撰录。至有去官三五年后。犹未送
纳者。伏以每度延英奏事后。向外传说。三事犹两事虚谬。
岂有起居注记。皆三二年后。采于传闻。耳目已隔。固非实
事。向后起居注记。望每季初即送纳向前一季文字与史
馆。纳讫。具状申中书门下。史馆受讫。亦申报中书门下。其
起居改转。便望以注记迟速为殿最。如有军国大政。传闻
卷七○六 第 13b 页
疑误者。仍许于政事堂都见宰相等。临事酌量。如事已施
行。非关机密者。并一一向说。所冀书事信实。免有传疑。
** 论九宫贵神坛状
右。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功佐上
帝。德庇下民。冀嘉谷岁登。灾害不作。每至四时初节。令中
书门下摄祭者。准礼。九宫次昊天上帝。坛在太清宫太庙。
上用牲牢币璧。类于天地神祇。天宝三载十二月。元宗亲
祀。乾元元年正月。肃宗亲祀。伏以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恐
是有司祷请。诚敬稍亏。今属孟春。合修祀典。望至明年正
卷七○六 第 14a 页
月癸丑。差宰臣一人祈请。向后四时祭。并差仆射少卿尚
书等官。所冀稍重其事。以申严敬。臣等去月二十五日已
于延英面奏。伏奉圣旨。令检旧仪进来者。今欲及祭时。伏
望令有司崇饰旧坛。务于严洁。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 论九宫贵神合是大祠状
右。既经两朝亲祀。必是祈请有徵。伏以自太和以来。水旱
愆候。陛下常忧稼穑。每念蒸人。臣等所以上副圣心。以修
坠礼。伏见太和三年礼官御史等状。或言纵司水旱兵荒。
品秩不过列宿。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祀。又云
卷七○六 第 14b 页
太一天一。此九神于天地犹子男也。窃观其意。皆是以星
辰不合比于天地。曾不知统而言之。则为天地。而在天成
象。自有尊卑。谨按后魏五均志。大辰第二星盛而常明者。
为天皇露寝。大帝常居。始由道奥而陈变通之迹。又天皇
大帝。其精耀魄宝。盖万神之秘图。与河洛之命纪皆禀焉。
此则上帝是星之明据也。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
天极。微明而有常。则阴阳序而大运兴。太一掌十有六神
之法度。以辅人极。微明而得中。则神人和而王道平。又北
斗有衡权二星。天一太一参居其间。所以财成天工。辅相
卷七○六 第 15a 页
神道也。若一槩以列宿论之。实为乖谬。又按汉书。天神贵
者天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则列于
祀典。其来久矣。今五帝犹为大祀。则太一岂宜降礼。稍重
其祀。固为得所。刘向言祖宗所立神祇旧位。诚未易动。又
曰古今异制。经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以刘向
博通。尚难改作。况臣等学不究于天人。礼尤懵于祀典。妄
为参酌。恐未得中。伏望更令太常卿与礼官详定。庶获明
据。
** 论冬至岁朝贺状
卷七○六 第 15b 页
右。伏以近例。其日若遇有敕权停朝贺。惟诣兴庆宫贺太
皇太后义安太后积善太后。不诣阙庭。恐乖严敬。臣子之
礼。实不遑安。臣等商量。向后冬至岁。如遇有敕权停朝贺
者。其日中书门下与百僚。先诣东上阁门拜表称庆。望内
降高品宣答。百僚受宣毕。然后赴兴庆宫。庶为得礼。仍望
永为常式。未审可否。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 请复中书舍人故事状
右。伏见天宝以前中书舍人六员。除机密迁授之外。其他
政事。皆得商量。宰臣姚崇奏云。事有是非。理均与夺。人心
卷七○六 第 16a 页
既异。所见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尽。臣既是官长。望于状
后略言事理优劣。奏闻进止。自艰难以来。务从权便。政颇
去于台阁。事多系于军期。决遣万机。专在宰弼。伏以陛下
神武功成。昧旦思理。精覈庶政。在广询谋。诗云。不愆不忘。
率由旧章。前汉魏相。好观故事。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
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奏请施行。
臣等商量。今日以后。除机密及诸镇奏请戎事有司支遣
钱粮等外。其他台阁常务。关于沿革。州县奏请。系于典章。
及刑狱等。并令中书舍人依故事商量。臣等详其可否。当
卷七○六 第 16b 页
别奏闻。
** 进所撰黠戛斯书状
右。今月十三日。于阁中面奉圣旨。令撰书进来者。臣请待
郑肃等与语了撰述。今撰讫。谨进上。
** 进所撰颉戛斯可汗书状
右。奉宣。令臣于书内添坚昆事者。缘未审知颉戛斯的是
坚昆之后。恐须粗言梗槩。未可明书。今已依宣。添改其间。
有词意未尽处。亦更加添。臣学识空虚。文理浅近。再陈严
扆。伏积兢惶。谨连封进。
卷七○六 第 17a 页
** 进所撰黠戛斯书状
右。奉宣。令臣撰进来者。臣详其表中情款。一一报答。尽不
阙遗。兼不为文言。遣其易会。缘册命时须令其称蕃事。须
云册命之礼。并依回鹘故事。若须更有邀约。即待朝廷命
使日别赐敕书。稍为允惬。谨缘上进。未审可否。
** 论修史体例状
右。臣等伏见近日实录。多云禁中言者。伏以君上与宰臣
及公卿言事。皆须众所闻见。方合书于史策。禁中之语。向
卷七○六 第 17b 页
外何由得知。或得于传闻。多出邪妄。便载史笔。实累鸿猷。
向后实录中如有此类。并请刊削。更不得以此纪述。又宰
臣及公卿论事。行与不行。须有明据。或奏议允惬。必见褒
称。或所论乖僻。固有惩责。在藩镇献表者。必有答诏。居要
官启事者。自合著明。并当昭然在人耳目。或取舍存于堂
案。或与夺形于诏敕。前代史书所载奏议。无不由此。近见
实录。多载密疏。言不彰于朝听。事不显于当时。得自其家。
实难取信。向后所载偫臣奏议。其可否得失。须朝廷共知
者。方可纪述。密疏并请不载。如此则书必可法。人皆守公。
爱憎之志不行。褒贬之言必信矣。
卷七○六 第 18a 页
以前。臣等伏见近日实录。事多纰缪。若详求摭实。须举
旧章。谨件如前。
** 议礼法等大事状
右。按史记。仲尼在位。狱讼之词有可与人共者。不独有也。
伏以汉魏以来。朝廷大政。必令公卿奏议。讲求理道。博尽
偫情。所以政必有经。人皆务学。著在史策。粲然可观。臣等
商量。如有事关礼法。偫情凝滞者。各望令本司申尚书都
省。下礼官学官详议。意见不同者。任为别状。如是刑狱。亦
卷七○六 第 18b 页
令法官同议。然后丞郎以下详具可否闻奏。如郎吏有能
驳难者。皆许上闻。并须先据经义。其次取正史策故事。不
得自为意见。言涉浮华。如礼官学官才识出人。议论精当
者。向后擢授台省官。郎吏别与迁擢。所冀汉魏之风。复行
今日。
以前。臣等今月二十五日。已于延英面奏奉圣旨。令条
疏将状来者。谨具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