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清-周绍良卷六七六

卷六七六 第 22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卷六七六 第 1a 页
 白居易(二十一)

** 江州司马厅记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
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故自五大都督府至
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
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役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
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
莅之。莅之者。进不课其能。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若
有人蓄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若有人养
卷六七六 第 1b 页
志忘名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官不官。系乎时也。
适不适。在乎人也。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
境。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偫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
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
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
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
焉。案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
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
卷六七六 第 2a 页
罪。无言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
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
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
者乎。因书所得。以告来者。时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记。

** 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
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
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
卷六七六 第 2b 页
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
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墄阶用石。幂窗
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
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
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
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
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
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
卷六七六 第 3a 页
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
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
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
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
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
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
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
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
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
卷六七六 第 3b 页
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
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覼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
人丰一屋。华一篑。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
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
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
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
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
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
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
卷六七六 第 4a 页
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
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
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
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
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
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有二人。具斋
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 许昌县令新厅壁记

民非政不乂。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是三者相为用。故
卷六七六 第 4b 页
古君子有虽一日必葺其墙屋者。以是哉。许昌县居梁郑
陈蔡间。要路由于斯。当建中贞元之际。大军聚于斯。兵残
其民。火焚其邑。大田生荆棘。官舍为煨烬。乘其弊而为政。
作事者其难乎。去年春。叔父自徐州士曹掾选署厥邑令。
于是约己以清白。纳人以简直。立事以强毅。以清白故。官
吏不敢侵于民。以简直故。狱讼不得留于庭。以强毅故。军
镇不能干于县。由是居二年。民用康。政用暇。乃曰。储蓄邦
之本。命先营囷仓。又曰。公署吏所宁。命次图厅事。取材于
土物。取工于子来。取时于农隙。然后丰约量其力。广狭称
卷六七六 第 5a 页
其位。俭不至陋。壮不至骄。庇身无燥湿之忧。视事有朝夕
之利。官由是而立。政由是而举。民由是而乂。建一物而三
事成。其孰不韪之哉。呜呼。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
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坠。小子举而书之。亦无愧辞。若其
官邑之省置。风物之有亡。田赋之上下。盖存乎图谍。此略
而不书。今但记新厅之时制。与叔父作为之所由也。先是
邑居不修。屋壁无纪。前贤姓字。湮泯无闻。而今而后。请居
厥位者。编其年月名氏。自叔父始。时贞元十九年冬十一
月一日记。

卷六七六 第 5b 页

**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
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
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
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
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
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
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
卷六七六 第 6a 页
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
刈焉。刑馀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
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
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
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
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
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
卷六七六 第 6b 页
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 东林寺经藏西廊记

元和初。江西观察使韦君丹于庐山东林寺神运殿左甘
露坛右建修多罗藏一所。土木丹漆之外。饰以多宝。相好
严丽。邻诸鬼功。虽两都四方。或未前见。一切经典。尽在于
内。盖释宫之天禄石渠也。初藏既成。南东北廊亦具。独西
未作。而韦君薨。迨今十馀年。风日所飘燥。雪雨所沾湿。西
南一隅。坏有日矣。僧坊众惜之。予亦惜之。非不是图。财力
不足。暨十三年。予作景云律师塔碑成。景云弟子馈绢百
卷六七六 第 7a 页
匹。予以法施净财。义不已有。即日移用作藏西廊。因请寺
长老演公满公琳公等经之。寺纲维令杲灵达等成之。盖
欲护前功。偿始愿。非任于布施相功德心也。其集经名数
与创藏由缘。详于李肇碑文。此但书新作西廊而已。十四
年月日。忠州刺史白居易记。

**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

浮图教有茶毗威仪。事具涅盘经。陁罗尼门有佛顶咒功
德。事具尊胜经。经文甚详。此记不载。今但载大师僧行佛
事。与建幢义趣而已。大师姓吉号智如。绛郡正平人。自孩
卷六七六 第 7b 页
及童。不饮酒。不茹荤。不食肉。不儿戏。年十二授经于僧皎。
二十二受具戒于僧晤。学四分律于昙浚律师。通楞伽思
益心要于法凝大师。贞元中。寺举省选。累补昭成敬爱等
五寺开法临坛大德。繇是行寖高。名寖重。僧尼辈请以圣
善寺敕置法宝严持院处之。居十年而法供无虚日。律讲
无虚月。使疑者信。惰者勤。增上慢者退。僧风骤变。佛事勃
兴。实我师传授诱诲之力也。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终于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明年正月十五日。合
卷六七六 第 8a 页
都城道俗万数。具涅槃仪。移窆于龙门祖师塔陂。又明年
某月某日。用阇维法。迁祔于奉先寺祖师塔西而建幢焉。
噫。大师自出家至即世。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刍百千
人。乘律登坛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
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四部瞻仰。敬而畏之。矧又以直心
坐道场。以密行传法藏。为东王城十大德首。为南赡部八
关戒师。名冠万僧。利及百众。所谓提智慧剑。破烦恼贼。挝
无畏鼓。降内外魔。凛乎佛庭之直臣。郁乎僧坛之大将者
也。初师之将迁化也。无病无恼。宴坐斋心。领一童诣诸寺。
卷六七六 第 8b 页
遇像致敬。逢僧与游。口虽不言。心若默别。后数日而化。识
者异之。及临尽灭也。告弟子言。我殁后当依本院先师遗
法。勿塔勿坟。唯造佛顶尊胜陁罗尼经一幢。寘吾茶毗之
所。吾形虽化。吾愿常在。愿依幢之尘之影。利益一切众生。
吾愿足矣。今院主上首弟子振公洎传法受道侍者弟子
某等若干人。合力建幢。以毕师志。振辈以居易辱为是院
门徒者有年矣。又十年以还。蒙师授八关斋戒。见托为记。
附于真言。盖欲以奉本教而满先愿。寻往因而集来果也。
欲重宣此义。以一偈赞之。偈云。

卷六七六 第 9a 页

幢功德甚大。师行愿甚深。孰见如是幢。不发菩提心。

** 画西方帧记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
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陁。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
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婆娑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贵贱。
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
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合土。刻石织文。
卷六七六 第 9b 页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不
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
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者。东南北方。过去现
在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柱国
冯翊县开国侯赐紫金鱼袋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
之疾。乃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
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阿弥陀佛坐中
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天人瞻仰。眷属围绕。楼台妓
乐。水树花鸟。七宝严饰。五彩彰施。烂烂煌煌。功德成就。弟
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宏誓愿。愿此功
卷六七六 第 10a 页
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
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
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见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
而供养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赞云。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诸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
生无量寿佛所。

** 画弥勒上生帧记

南赡部州大唐国东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乐天。年老
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
卷六七六 第 10b 页
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以丹素金
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
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
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
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
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證明。
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
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

卷六七六 第 11a 页

先是乐天发愿修香山寺既就。(原注事具前记)迨今七八年。寺有
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阙一。我
愿未满。乃于诸寺藏外。杂散经中。得遗编坠轴者数百卷
帙。以开元经录按而校之。于是绝者续之。亡者补之。稽诸
藏目。名数乃足。合是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
七十卷。乃作六藏。分而护焉。寺西北隅有隙屋三间。土木
将坏。乃增修改饰。为经藏堂。堂东西间辟四窗。置六藏。藏
二门。启闭有时。出纳有籍。堂中间置高广佛座一座。上列
卷六七六 第 11b 页
金色像五百。像后设西方极乐世界图一。菩萨影二。环座
悬大幡二十有四。榻席巾几洎供养之器咸具焉。合为道
场。简俭严净。开成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堂成藏成道场成。
以香火衅之。以饮食乐之。以管磬歌舞供养之。与閒振源
济钊操洲畅八长老及比邱众百二十人围绕赞叹之。又
别募清净七人。日日供斋粥。给香烛。十二部经。次第讽读。
俾夫经梵之音。昼夜相续。洋洋乎盈耳哉。忻忻乎满愿哉。
尔时道场主佛弟子香山居士乐天。欲使浮图之徒。游者
归依。居者护持。故刻石以记之。

** 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

卷六七六 第 12a 页

白氏洛中集者。乐天在洛所著书也。太和三年春。乐天始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兹十有二年矣。其间赋格律诗
凡八百首。合为十卷。今纳于龙门香山寺经藏堂。夫以狂
简斐然之文。而归依支提法宝藏者。于意云何。我有本愿。
愿以今生世俗文字之业。狂言绮语之过。转为将来世世
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也。十方三世诸佛应知。噫。经堂
未灭。记石未泯之间。乘此愿力。安知我他生不复游是寺。
复睹斯文。得宿命通。省今日事。如智大师记灵山于前会。
卷六七六 第 12b 页
羊叔子识金环于后身者欤。于戏。垂老之年。绝笔于此。有
知我者。亦无隐焉。大唐开成五年十一月二日。中大夫守
太子少傅冯翊县开国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白居易乐
天记。

** 东林寺白氏文集记

昔余为江州司马时。常与庐山长老于东林寺经藏中披
阅远大师与诸文士唱和集卷。时诸长老请余文集亦置
经藏。唯然心许他日致之。迨兹馀二十年矣。今余前后所
著文大小合二千九百六十四首。勒成六十卷。编次既毕。
纳于藏中。且欲与二林结他生之缘。复曩岁之志也。故自
卷六七六 第 13a 页
忘其鄙拙焉。仍请本寺长老及主藏僧。依远公文集例。不
借外客。不出寺门。幸甚。太和九年夏。太子宾客晋阳县开
国男太原白居易乐天记。

** 圣善寺白氏文集记

中大夫守太子少傅冯翊县开国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太原白居易字乐天。与东都圣善寺钵塔院故长老如满
大师有斋戒之因。与今长老振大士为香火之社。乐天曰。
吾老矣。将寻前好。且结后缘。故以斯文寘于是院。其集也。
帙六十五卷。凡三千二百五十五首。题为白氏文集。纳于
卷六七六 第 13b 页
律疏库楼。仍请不出院门。不借官客。有好事者。仍就观之。
开成元年五月十三日。乐天记。

** 沃洲山禅院记

沃洲山在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山之阳。天姥岑之
阴。南对天台。而华顶赤城列焉。北对四明。而金庭石鼓介
焉。西北有支遁岭。而养马坡放鹤峰次焉。东南有石桥溪。
溪出天台石桥。因名焉。其馀卑岩小泉。如子孙之从父祖
者。不可胜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洞
卷六七六 第 14a 页
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
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渊支遁开威蕴崇实光识裴
藏济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
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
长霞袁彦伯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
或游焉。或止焉。故道猷诗云。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
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谢灵运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
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安可寻。盖人与山相得于一时也。
自齐至唐。兹山寖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故词人朱放诗
卷六七六 第 14b 页
云。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江边。刘长卿诗云。何人住沃
洲。此皆爱而不到者也。太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
游兹山。见道猷支竺遗迹。泉石尽在。依依然如归故乡。恋
不能去。时浙东廉使元相国闻之。始为卜筑。次廉使陆中
丞知(一作和)之。助其缮完。三年而禅院成。五年而佛事立。正
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僧舍若干间。夏腊之僧。岁不下八
九十。安居游观之外。日与寂然讨论心要。振起禅风。白黑
之徒。附而化者甚众。嗟乎。支竺殁而佛声寝。灵山废而法
不作。后数百岁而寂然继之。岂非时有待而化有缘耶。六
卷六七六 第 15a 页
年夏。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诣从叔乐
天乞为禅院记云。

昔道猷肇开兹山。后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
山。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

** 修香山寺记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
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
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予亦耻之。顷予为庶子宾客分司东
都。时性好閒游。灵迹胜槩。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
卷六七六 第 15b 页
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
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定交
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
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
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予。予念平生分。
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
兹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
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楼一所。
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
卷六七六 第 16a 页
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
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
师化城。于是龛像无燥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宴坐之
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
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士君子
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予及微之。皆
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
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应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
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
卷六七六 第 16b 页
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
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
白居易记。

**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

有唐东都临坛开法大师。长庆四年二月十三日。终于圣
善寺华严院。春秋七十有五。夏腊五十二。是月二十二日。
移窆于龙门山之南冈。宝历元年某月某日。迁葬于奉先
寺。祔其先师塔庙穴之上。不封不树。不庙不碑。不劳人。不
伤财。唯立佛顶尊胜陀罗尼一幢。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

卷六七六 第 17a 页

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赞在下。皆师
所属系。门人奉遗志也。师姓康。号如信。襄城人。始成童授
莲花经于释岩。既则戒学四分律于释晤。后传六祖心要
于本院先师净名。楞伽俱舍百法经根论枝。罔不通焉。繇
是禅与律交修。定与慧相养。蓄为通粹。揭为僧豪。自建中
讫长庆。凡九迁大寺居。十补大德位。莅法会主僧盟者二
十二年。勤宣佛令。卒复祖业。若贵贱。若贤愚。若小大中乘。
人游我门。绕我座。礼我足。如羽附凤。如水会海。于戏。非夫
卷六七六 第 17b 页
动为仪。言为法。心为道场。则安能使化缘法众。悦随欣戴。
一至于是耶。同学大德继居本院者曰智如。弟子上首者
曰严隐。暨归靖藏周常贲怀嵩圆恕圆昭贞操等若干人。
聚谋幢事。瑑刻既成。将师理命。请苏州刺史白居易为记。
记既讫。因书二四句偈以赞云。

师之度世。以定以慧。为医药师。救疗一切。师之阇维。不塔
不祠。作功德幢。与众共之。

** 华严经社石记

有杭州龙兴寺僧南操。当长庆二年。请灵隐寺僧道峰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至华藏世界品闻广博严净事。操欢喜
卷六七六 第 18a 页
发愿。愿于白黑众中。劝十万人。人转华严经一部。十万人
又劝千万人。人讽华严经一卷。每岁四季月。其众大聚会。
于是摄之以社。齐之以斋。自二年夏至今年秋。凡十有四
斋。每斋。操捧香跪启于佛曰。愿我来世生华藏世界。大香
水海上。宝莲金轮中。毗卢遮那如来前。与十万人俱。斯足
矣。又于众中募财。置良田十顷。岁取其利。永给斋用。予前
牧杭州时。闻操发是愿。今牧苏州时。见操成是功。操自杭
诣苏。凡三请于予曰。操八十一矣。朝夕待尽。恐社与斋。来
者不能继其志。乞为记诫。俾无废坠。予即十万人中一人
卷六七六 第 18b 页
也。宜乎志而赞之。噫。吾闻一毛之施。一饭之供。终不坏灭。
况田千亩。斋四时。用不竭之征。备无穷之供乎。噫。吾闻一
愿之力。一偈之功。终不坏灭。况十二部经。常出于千人口
乎。况十万部经。常入于百千人耳乎。吾知操徒。必果是愿。
若经之句义。若经之功神。则存乎本传。若社人之姓名。若
财施之名数。则列于别碑。斯石之文。但叙见愿集来缘而
已。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前苏州刺史白居易记。

** 吴郡诗石记

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
卷六七六 第 19a 页
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
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时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以幼贱
不得与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以当时心。言异日
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及今自中书舍人间领二州。去年脱
杭印。今年佩苏印。既醉于彼。又吟于此。酣歌狂什。亦往往
在人口中。则苏杭之风景。韦房之诗酒。兼有之矣。岂始愿
及此哉。然二郡之物状人情。与曩时不异。前后相去三十
七年。江山是而齿发非。又可嗟矣。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
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最为警策。今刻此篇
卷六七六 第 19b 页
于石。传贻将来。因以子旬宴一章。亦附于后。虽雅俗不类。
各咏一时之志。偶书石背。且偿其初心焉。宝历元年七月
二十日。苏州刺史白居易题。

** 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

千佛堂转轮经藏者。先是郡太守居易发心。蜀沙门清閒
矢谟吴僧常敬宏正神益等僝功。檀主邓子成梁华等施
财。院僧法宏惠满契元惠雅等蒇事。太和三年秋作。开成
元年春成。堂之费计缗万。藏与经之费计缗三千六百。堂
之中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绘金碧以为饰。

卷六七六 第 20a 页

环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
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
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藏成经具之明年。苏之缁白徒
聚谋曰。今功德如是。谁其尸之。宜请有福智僧越之妙喜
寺长老元遂禅师为之主。宜请初发心人前本郡守白少
傅为之记。佥曰然。师既来。教行如流。僧至如归。供施达衬。
随日而集。堂有羡食。路无饥僧。游者学者得以安给。惠利
饶益。不可思量。师又日与苾刍众升堂。焚香合十。指礼千
卷六七六 第 20b 页
佛。然后启藏发函。鸣犍椎。唱伽陁。授持读讽十二部经。经
声洋洋。充满虚空。上下近远。有情识者。法音所及。无不蒙
福。法力所摄。鲜不归心。佻然巽风。一变至道。所得功德。不
自觉知。繇是而言。是堂是藏是经之用。信有以表旌觉路
也。脂辖法轮也。示火宅长者子之便门也。开毛道凡夫生
之大窦也。亶其然乎。又明年。院之僧徒。三诣雒都。请予为
记。夫记者。不唯记年月。述作为。亦在乎辨兴废。示劝戒也。
我释迦如来有言。一切佛及一切法。皆从经出。然则法依
于经。经依于藏。藏依于堂。若堂坏则藏废。藏废则经坠。经
坠则法隐。法隐则无上之道。几乎息矣。呜呼。凡我国土宰
卷六七六 第 21a 页
官支提上首暨摩摩帝辈。得不虔奉而护念之乎。得不维
持而增修之乎。经有缺必补。藏有隙必葺。堂有坏必支。若
然者。真佛弟子。得福无量。反是者。非佛弟子。得罪如律。开
成四年二月一日记。

** 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唐冯翊县开国侯太原白居易字乐天。有文集七帙。合六
十七卷。凡三千四百八十七首。其间根源五常。枝派六义。
恢王教而宏佛道者多矣。然寓兴放言。缘情绮语者。亦往
往有之。乐天佛弟子也。备闻圣教。深信因果。惧结来业。悟
卷六七六 第 21b 页
知前非。故其集家藏之外。别录三本。一本寘于东都圣善
寺钵塔院律库中。一本寘于庐山东林寺经藏中。一本寘
于苏州南禅院千佛堂内。夫惟悉索弊文。归依三藏者。其
意云何。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
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三宝在上。实闻斯言。
开成四年二月二日。乐天记。

** 太湖石记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元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
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
卷六七六 第 22a 页
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走独知之。昔故友李生
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
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河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
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
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
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
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
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云者。有
卷六七六 第 22b 页
端严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者。有廉棱
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
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皑。若欱
云喷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㟧霮
䨴。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晓之交。名状
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蔟缩。尽在其
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
也。尝与公近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
将胚月[:#AS-FBED:●]军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

卷六七六 第 23a 页
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
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
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
精意有所召邪。将尤物有所归邪。孰不为而来邪。(一作何
为而来)必有以也。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景丁品之。每
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景之中乙之
下。噫。是石也。百千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
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之嗜石之
自。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卷六七六 第 23b 页

** 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馀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
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
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槩。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
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
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
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
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

卷六七六 第 24a 页

可胜言哉。斯所以最馀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
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
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
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
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
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
月十三日记。

** 钱塘湖石记

卷六七六 第 24b 页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左。

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
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馀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馀顷。
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
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
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
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
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
湖千馀顷田无凶年矣。(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顷
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馀顷)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
田。放湖入河。从河
卷六七六 第 25a 页
入田。淮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AS-9BF8:⿰去⻏]还
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
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晚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
官河。又有馀矣。(原注虽非浇田时若官河乾浅但放湖水
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塘县官。县官多假他
词以惑刺史。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
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梁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
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
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馀。况前后
卷六七六 第 25b 页
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
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
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
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
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
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
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
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
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原注大约水去石函
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予在郡三年。仍岁逢
卷六七六 第 26a 页
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
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 白蘋洲五亭记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
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
几千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
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至开成
三年。宏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
卷六七六 第 26b 页
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
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
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
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
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
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
哉。时予守官在洛阳。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
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槩。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
卷六七六 第 27a 页
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
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
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
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
政成故居多暇日。繇是以馀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
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
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
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寝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
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卷六七六 第 27b 页

** 记画

张氏子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艺尤者其画欤。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
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髣髴焉若驱和役灵于其间者。
时予在长安中。居甚閒。闻甚熟。乃请观于张。张为予尽出
之。厥有山水松石云霓鸟兽。暨四夷六畜妓乐华虫咸在
焉。凡十馀轴。无动植。无大小。皆曲尽其能。莫不向背无遗
势。洪纤无遁形。迫而视之。有似乎水中了然分其影者。然
后知学在骨髓者自心术得。工侔造化者由天和来。张但
卷六七六 第 28a 页
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至若笔精之英华。
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今所得者。但
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于图之前而已
耳。张始年二十馀。致功甚近。予意其生知之艺。与年而长。
则画必为希代宝。人必为后学师。恐将来者失其传。故以
年月名氏记于图轴之末云。时贞元十九年。清河张敦简
画。六月十日。太原白居易记。

** 记异

华州下邽县。东南三十馀里曰延平里。里西南有故兰若。
卷六七六 第 28b 页
而无僧居。元和八年秋七月。予从祖兄曰皞。自华州来访
予。途出于兰若前。及门。见妇女十许人。服黄绿衣。少长杂
坐。会语于佛屋下。声闻于门。兄热行方渴。将就憩。且求饮。
望其从者萧士清未至。因下马。自絷缰于门柱。举首忽不
见。意其退藏于窗闼之间。从之不见。又意其退藏于屋壁
之后。从之又不见。周视其四旁。则墙堵环然无隙缺。覆视
其族谈之所。则尘埃幂然无足迹。繇是知其非人。悸然大
异之。不敢留。上马疾驱来告予。予亦异之。因讯其所闻。兄
曰云云甚多。不能殚记。大抵多云王允老于此。观其辞意。

卷六七六 第 29a 页

若相与数其过者。厥所去予舍八九里。因同往访焉。果有
王允者。年老。即其里人也。方徙居于兰若东百馀步。葺墙
屋筑场。蓺树仅毕。明日而入。既入不浃辰而允死。不越月
而妻死。不逾时而允之二子与二妇一孙死。馀一子曰明
进。大恐惧。不知所为。意新居不祥。乃撤屋拔树。夜徙去。遂
获全焉。噫。推而徵之。则众君子谋于社以亡曹。妇人来焚
糜竺之室。信不虚矣。明年秋。予与兄出游。因复至是。视允
之居。则井湮灶夷。阒然唯环墙在。里人无敢居者。异乎哉。
卷六七六 第 29b 页
若然者。命数耶。偶然耶。将所徙之居非吉土耶。抑王氏有
隐慝。鬼得谋而诛之耶。茫乎不识其由。且志于佛室之壁。
以俟辨惑者。九月七日。太原白乐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