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清-周绍良张志和

张志和 第 48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张志和 第 1a 页

* 张志和

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擢明经。以策干肃宗。
特见赏重。待诏翰林。授金吾卫录事参军。赐今名。后以亲
老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叟。

** 鸑鷟

造化之初。九天相竞。风之飘风[:#AS-FBEE:●]胃然曰。虎[:#AS-FBED:●]风虎[:#AS-FBED:●]风
乎之飍飍乎而。飕飕乎之飂飂乎而。扇鸿濛而么飉㕭嘐。
鼓谷[:#AS-FBED:●]皋谷[:#AS-FBED:●]牢而悲咤风[:#AS-FBEE:●]戊风[:#AS-FBEE:●]高。蹶石拔木。蹙浪
张志和 第 1b 页
奔涛。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而。云之气腾然曰。翕乎忽乎
之灭没乎者。⺡[:#AS-FBED:●]逢浡烟煴之蓊郁乎者。蒙乎昧乎之昏
晦乎者。叆叇黭黮之雨[:#AS-FBEC:●]甚䨴乎者。翳海吞山。遏日漫天。
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者。雷之声填然曰。谍轰轰乎轹轹。
忽荦荦乎虩虩。石[:#AS-FBED:●]殷轮奔乎毂乎些。欻电烻列缺砉霆
惊劈历乎些。若独不闻乎洪涛震鼓。猛兽唬怒。彼碌碌者
莫吾之与巨。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些。海之涛奔然曰。浩
乎汗乎之澶漫乎且。澎乎湃乎之滂沛乎且。何鲲鹏颁鳃
臭翼之声邪乎且。翻鳌荡鲸。崩壶倒瀛。其孰能大乎吾之
大乎且。火之熛烈然曰。烘乎炵乎之焕烂乎焉。翕乎
张志和 第 2a 页
煜乎之煽炫乎焉。甚[:#AS-FBED:●]冗火[:#AS-FBED:●]矣灼烁。烜赫燏火[:#AS-FBED:●]蒦。涸
泽燋山。炽日薰天。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焉。日之耀照然
曰。煌煌乎阳阳乎欤。晶晶乎荧荧乎欤。杲杲曈曈。炎炎赫
赫。光天照地。流金砾石。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欤。地之震
殷然曰。坤乎崙乎之坱圠磅礡之乎之。崔乎嵬乎之坳硗
确石[:#AS-FBED:●]剥之乎之。浸海流河而有常。奔山走陵而无疆。其
孰能大乎吾之大乎之。天之鸣穴[:#AS-FBEC:●]弘然曰。乾乎圆乎之
悫乎只。穹乎崇乎之廓乎只。昊恢恢之颠颠。旻苍苍之元
元。包水旋风。盖地环空。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只。空之寥
张志和 第 2b 页
宫[:#AS-FBED:●]殳然曰。豁乎泬乎之旷宕乎哉。虚乎无乎之漭浪乎
哉。濛洞茫唐。青冥苍茫。廓兮而[:#AS-FEF6:●]
[:#AS-FBEC:●]康[:#AS-FEF6:●]
[:#AS-FBEC:●]良。包天裹地。诞阴育阳。
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哉。既而九天各自竞能。风之飘曰。
孰有大乎吾曹之大矣。空应之曰。吾闻太上之言。道名之
大。可诣而问焉。于是云停其气。风息其飘。日罢其耀。海弭
其涛。地复其震。火灭其熛。天静其鸣。空丧其寥。于是乎俾
雷之迸。入道之境。声者让响。形者让影。不有不无。不动不
静。九大观之。各惭而还。遂相让为无为之邑。相与成无为
之域。以终乎尘劫之极而已焉欹。道之形也虚。道之影也
无。道之声也初。道之响也如。昔
张志和 第 3a 页
之为状乎。廓然其虚者空也。莫然其无者灭也。永然其初
者远也。静然其如者定也。字之曰遗遐明默。悫博元圆者。
何也。遗以尽其失。遐以邈其遥。明以照其光。默以湛其寂。
悫以坚其固。博以大其广。元以神其妙。圆以规其周。故曰
德者得也。得乎不得。不得乎得。斯之谓乎。得其德者何也。
文宣得之而无我。老氏得之而未孩。南华得之。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噫冲虚得之。泠然御风。颜回
得之。同于大通。然则大寥得之无终始。已矣夫。延吾思之
不能竟也。将何以穷有物之既乎。耀夜者烛腹也。[:#AS-8867:⿳士冖柘]体者
张志和 第 3b 页
箧躯也。戴芥者负垢也。苗蜩者根蝉也。晴星者昡华也。烛
腹之虫循乎墙。箧躯之虫出乎隙。负垢之虫游乎业。根蝉
之虫植乎土。箧躯哂乎烛腹曰。子之自谓养生之固者也。
烛乎腹。耀乎夜。见乎险阻。审乎取舍。然而世人相有炫明
之患。怪乎物。亡乎身。未若吾之晦迹之逍遥也。负垢哂乎
箧躯曰。子之自谓养生之固者也。[:#AS-8867:⿳士冖柘]乎体。箧乎躯。进则外
乎首而行。恐则内乎元而静。然而出入有首鼠之患。怪乎
物。亡乎身。未若吾之盖形之逍遥也。根蝉哂于负垢曰。子
之自谓养生之固者也。蓁然芥。孽然垢。徐然步。物之不疑
张志和 第 4a 页
子之动也。粪然形。物之不疑子之生也。然而虑风火有惊
恐之患。未若吾之瘗体之逍遥也。之数虫者。各以能之相
哂也。于是眩华闻之。哂乎根蝉曰。子之自谓养生之固者
也。藏乎口。匿乎目。虚乎心。实乎腹。根乎足。润水土于外而
不行。苗乎脊。受风日于外而屡长。无羁丽[:#AS-FBED:●]妥昔[:#AS-FBED:●]隹之
嫌者矣。然而累乎质。碍乎有。苟遇掘凿之患。怪乎物。亡乎
身。未若吾之瞥然之逍遥也。根蝉曰。吾禀乎造化之奇。妙
乎古今之名。藏口匿目。虚心实腹。之数虫者。其于卫生。莫
吾如也。向吾闻子之声。昧子之形。状子之有。自何而生。眩
张志和 第 4b 页
华曰。吾生乎目之眩。长乎视之乱。其徐也。联若星之贯。其
疾也。纷若华之散。取之而不得。舍之而不克。谓无而有。谓
有而无。其来也。倏见乎造化。其去也。寂归乎太虚。能游乎
不物之域者。方睹乎吾之逍遥墟域。同乎于圆也方也。于
方也圆也。故曰至圆无圆而能方。至方无方而能圆。孰能
圆乎方者曰太圆。孰能方乎圆者曰太方。故太方有言曰。
昔吾方子之圆。而子弗知吾之方。太圆曰。曩吾圆尔之方。
而尔不知吾之圆。若然者何也。其有以哉。是故规乎虚者。
虚之不知其圆也。矩乎空者。空之不知其方也。然则游心
乎太寂之
张志和 第 5a 页
乡。令规矩无措其巧者。其惟太圆之与太方乎。

** 涛之灵

荷水为珠。其圆也非规。而不可方者。离乎著也。烬火为轮。
其常也非环。而不可断者。疾乎连也。背日喷乎水。成虹霓
之状。而不可直者。齐乎影也。汲江酿乎酒。应波涛之涌。而
不可停者。均乎气也。片雨滴海合沧溟。而不可殊者。得其
一也。寂心归空同太虚。而不可分者。会其天也。日月有合
璧之元。死生有循环之端。定合璧之元者。知薄蚀之交有
时。达循环之端者。知死生之会有期。是故月之掩日而光
张志和 第 5b 页
昏。月度而日耀。日之对月而明夺。违对而月朗。是故死之
换生而魂化。死过而生来。生之忘死而识空。生忘而死见。
然则月之明。由日之照者也。死之见。由生之知者也。非照
而月之不明矣。非知而死之不见矣。且薄蚀之交。不能伤
日月之体。死生之会。不能变至人之神。体不伤。故日月无
薄蚀之忧。神不变。故至人无死生之恐者矣。有之非未无
也。无之非未有也。且未无之有而不有。未有之无而不无。
斯有无之至也。故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
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若夫无彼无有。连既往之
张志和 第 6a 页
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之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
也。异乎时者。待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
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影之问乎光曰。吾昧乎体之
阴。君昭乎质之阳。君之初。吾之馀。君之中。吾之穷。君之没。
吾之灭。君之清。吾之明。何君之好无恒。俾吾之令无常与。
光之答乎影曰。子在空而无。在实而有。在翼而飞。在足而
走。在钩而曲。在弦而直。子之近乎烛。出子体之外。子之远
乎镜。入吾质之内。子之自无恒。岂吾之独常欤。虽然。子之
同。抑吾之可通。吾怪吾之尤者。虽吾亦不知之。何哉。吾遇
张志和 第 6b 页
阳燧之抱。倒乎子之面。吾遭罗喉之蚀。曲乎子之背。吾将
问诸造化。穷理尽性。而不知者。命也夫。影笑之曰。君第收
光。吾将灭影。有之与无。由君之与。吾何背何正。妄推造化
之命哉。

默之来也。默曰一。寂能一之。默曰二。寂能二之。默之一也
无。寂之一也有。默之二也无有。寂之二也有无。一之一也。
不离乎二。二之二也。不离乎一。然则知寂之不一。明默之
不二者。斯为之真一矣。夫真一者。无一无二。无寂无默。无
是四者。又无其无。斯谓之真无矣。夫能游乎真无之域者。

张志和 第 7a 页

然后谒乎真一之容者焉。夫游乎真无之域。谒乎真一之
容者。乃见乎诸无矣。寂于是谓默曰。若夫诸无者。人莫能
名焉。吾强为之名者。曰太无之寰。夫太无之寰者。人无能
谥焉。吾强为之谥者。子能听之乎。曰能。寂于是乎端容节
气。湛然不语。久之而两忘。默之悟曰。向也吾闻其名矣。又
见其无也。今也吾闻其谥矣。未见其无也。斯之谓之太无
之谥耶。寂之觉曰。适吾与子为微谈。而子果闻诸。子可谓
明微矣。自默之还也。而寂为之绝谈。

张志和 第 7b 页

* 王契

契字佐卿。

** 桔槔赋

智者济时以设功。强名之曰桔槔。何朴斲之太。俾役力兮
不劳。作固兮为我之身。临深兮是我之理。若虞机张。如鸟
斯企。山有木。因工见汲引之能。巽乎水。自我成润物之美。
不羸瓶而上出。何抱瓮之勤止。执虚趋下。虽自屈于劳形。
持满因高。终见伸于知巳。郑圃之侧。潘园之旁。沟塍绮错。[:#AS-FB55:●
]
[:#AS-FBED:●]犬亩相望。带嘉蔬兮映
芳草。背古岸兮面垂杨。欲建标以取别。能举直而自强。若
垂竿兮匪钓。象爟火兮无光。不
张志和 第 8a 页
忘机以弃俗。乃习坎而为常。随用舍而俯仰。应浅深而短
长。重泉之水兮不滞。九畹之兰兮益芳。虽欲绝学以弃智。
其若得存而失亡。歌曰。大道隐兮世人薄。无为守拙空寂
寞。老圃之道可行。何耻见机而作。

* 卢贾

贾。乾元三年兵部侍郎。

** 请仿古举士奏

臣读唐史。见薛登上疏云。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
之原。考其乡曲之誉。崇礼让以厉巳。取名节以标言。以敦
张志和 第 8b 页
朴为先最。以雕文为后科。故人从礼让之风。士去轻浮之
行。希进者必修贞确不拔之操。行难进易退之规。臣因览
前书。睹兹旧事。望于圣代。复用此言。则有才者皆务造修。
无行者不宜推择。

* 李遵

遵。太祖景帝七世孙。天宝十四载由执金吾为彭原郡守。
肃宗即位。拜工部侍郎。领宗正卿。封郑伯。乾元二年进封
公。加特进工部尚书。坐贿下狱。由太子少傅贬袁州刺史。
宝应二年拜鸿胪。又贬永州司马。大历二年卒。

张志和 第 9a 页

** 奏限官职田状

中外官职田者苗子。准令依租分法并入新人。水陆田十
一月一日已后上者。子并入官。草准式当司官分其类迁
改。人乃有一年之中数处合得者。按令云。职分陆田限三
月三十日已前。水田限四月三十日。夏田限九月三十日。
已后上者入前人。已前上者入后人。即是各以耕种时在
职者为主。此职既阙。本是公田。耕耘收刈。已皆毕功。新人
方来。何理领受。请自今后水陆田并限六月三十日。宿麦
张志和 第 9b 页
限十二月三十日。春麦限三月三十日。已前上者入新。已
后上者并草并入官。若其年已得前任苗子。草粟稻麦并
不重受。亦入官。

* 陆羽

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
僧得之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师教以旁行书。不
肯学。亡去为优人。天宝中酺。吏署为伶师。太守李齐物异
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苧翁。诏
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羽嗜茶。著
张志和 第 10a 页
茶经三篇。鬻茶者至陶羽形为茶神祀之。

** 游慧山寺记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
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
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
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
秦閒。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
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
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
张志和 第 10b 页
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
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
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龙山。或
云斗龙山。九龙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
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因而名之。凡
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
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
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
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
张志和 第 11a 页
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
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
县西七里。宋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
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
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
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
莲花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纱涤缕。其
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
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
张志和 第 11b 页
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
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
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即此也。
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流道伴。不胜滓噪。迁于山
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
滂注崖谷下。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竦
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
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
谓之神山。岂虚言哉。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
张志和 第 12a 页
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
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邱。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
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车舆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
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邱平眺。
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
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
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
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为迩俗所不侈。宜矣。夫德行者
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
张志和 第 12b 页
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 论徐颜二家书

徐吏部不授右军笔法。而体裁似右军。颜太保授右军笔
法。而点画不似。何也。有博识君子曰。盖以徐得右军皮肤
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

** 陆文学自传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
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
笃信。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
张志和 第 13a 页
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
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
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
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
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
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始三岁茕露。
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幼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
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
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曰。
张志和 第 13b 页
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
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
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
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
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其剪榛莽。
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
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
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张志和 第 14a 页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
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
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
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缉学工书。天宝中。郢人酺
于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
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
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
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帮牛一头。文槐书函一
张志和 第 14b 页
枚。白驴帮牛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
所与。此物皆巳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洎至
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
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
已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
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
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
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
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上元辛丑岁。
子阳秋二十有九。

张志和 第 15a 页

** 僧怀素传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
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
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馀株。以供挥洒。书
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阙字
一)怀素伯祖。惠融禅师者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辨。
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曰。
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
张志和 第 15b 页
不由户而出。乃师金(阙一字)兵曹钱唐邬彤。授其笔法。邬亦
刘氏之出。与怀素为偫从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谓怀素曰。
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
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怀素不复应对。但
连叫数十声曰。得之矣。经岁馀。辞之去。彤曰。万里之别。无
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先时人传彤有右军恶溪小
王骚劳三帖。拟此书课。以一本相付。及临路。草书竖牵似
古[:#AS-8465:⿰金叉]脚。勉旃。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
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

张志和 第 16a 页
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
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AS-8465:⿰金叉]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
公于是倘佯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
曰。师竖牵学古[:#AS-8465:⿰金叉]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贼。久之。
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
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
一自然。颜公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未闻
之旨也。

陆羽曰。徐吏部不授右军笔法。而体裁似右军。颜太保授
张志和 第 16b 页
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何也。有博识君子曰。盖以徐得右
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
似也。

* 王冰

冰。宝应中官京兆府参军金部员外郎。

** 黄帝内经素问序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
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
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
张志和 第 17a 页
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
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耳。然而其文。其意博。
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
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
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养生之始矣。假若天机
迅发。妙识元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乎诂训。未尝
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
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
张志和 第 17b 页
杰。时时閒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
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烝人。华叶递荣。声实
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
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謺。前后不伦。文义
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
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
树篇题。或脱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
为欬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
络。退至道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

张志和 第 18a 页

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
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
偫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
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
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
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
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
张志和 第 18b 页
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其首。君臣请问。礼义乖失
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碎文。前后重謺者。详其指
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元珠。
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元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
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
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
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 素问六气元珠密语序

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窗。九夏岂辞于炎
张志和 第 19a 页
暑。后值则天理位。忠良多见被害。遂乃退志休儒。继日优
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忧短景以无依。欲究真诠。虑流年
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遇元珠子。乃师事之
尔。即数年閒。未敢询太元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
旨授余曰。百年閒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之者。勿妄泄
矣。余即遇元珠子与我启萌。故自号启元子也。谓启问于
元珠子也。今则直书一本。计十卷。其目曰元珠密语。乃元
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今余于百年间不逢志求之士。亦
不敢隐没圣人之言。遂书五本。每本一十卷。头尾篇类同
张志和 第 19b 页
义。藏于五岳深洞中。先飨山神。后乃藏之。恐后人志求之
者。可以遇之。如得遇者。可以珍重之。宝爱之。勿妄传之。不
得其人。不可轻授之尔。此元珠子授余之深诫也。此十卷
书。可以见天之令。运之化。地产之物。将来之灾害。可以预
见之。素问中隐奥之言。可以直而申之。可以修养五内。资
益偫生。有伐强补弱之门。有袪邪全正之法。故圣人云。天
生天杀。道之理也。若能究其元珠之义。见天之生。可以延
生。见天之杀。可以逃杀。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
矣。此者使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
张志和 第 20a 页
岁矣。其有夭亡者。盖自五行六气递相罚夭也。故祖师言。
六气之道。本天之机。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可以著之玉板。
藏之金匮。传之非人。殃堕九祖尔。

* 刘峣

峣。肃宗时人。

** 取士先德行而后才艺疏

国家以礼部为孝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
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夫德行者。可以化人成俗。才艺者。
可以约法立名。致有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制法守度。使
张志和 第 20b 页
之然也。陛下焉得不改而张之。至如日诵万言。何关理体。
文成七步。未足化人。昔子张学于禄。仲尼曰。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又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今舍其本而循
其末。况古之作文。必谐风雅。今之末学。不近典谟。劳心于
草木之閒。极笔于烟云之际。以此成俗。斯大谬也。昔之采
诗。以观风俗。咏卷耳则忠臣喜。诵蓼莪而孝子悲。温良敦
厚。诗教也。岂主于淫文哉。夫人之爱名。如水之就下。上有
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以德行为先。才艺为末。必敦德励
行。以伫甲科。酆舒俊才。没而不齿。陈实长者。拔而用之。则
张志和 第 21a 页
多士雷奔。四方风动。风动于下。圣理于上。岂有不变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