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清-周绍良刘子元

刘子元 第 20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刘子元 第 1a 页

* 刘子元

子元本名知几。以避元宗嫌名改。举进士。长安中擢拜凤
阁舍人。景龙初封居巢县子。景云中迁太子左庶子兼崇
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坐子
贶累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 思慎赋(并序)


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此人伦之大分
刘子元 第 1b 页
也。然历观自古。以迄于今。其有才位见称。功名取贵。非命
者众。克全者寡。大则覆宗绝祀。堙没无遗。小则系狱下室。
仅而获免。速者败不旋踵。宽者忧在子孙。至若保令名以
没齿。传贻厥于后允。求之历代。得十一于千百。某尝迹其
行事。略而论之。至如望夷篡夺。鸿沟战争。包燕盖之异志。
践恭显之邪迹。或干纪乱常。或窥窬侥倖。此而获罪。固其
宜也。争二城而相杀。期五鼎以就烹。献鱼炙以交铍。舞鸡
鸣而伏锧。或幸灾乐祸。或甘死徇生。求而得之。又何怨也。
降兹以外。有异于是。莫不重七尺于泰山。吝一毛于尺璧。
徒恶其死。而不知救死之有方。但惜其生。而未识卫生之
刘子元 第 2a 页
有术。何者。地居流俗之境。身当名利之路。皆物之相物。我
之自我。当仁不让。思倍万以孤标。唯利是视。愿半千而秀
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官大于国。主必恶之。而名誉娱其
耳。光荣炫其目。口甘腴豢。嗤钩吻之腐肠。身安栋宇。诫垂
堂之折足。自谓长无六疾。永固百龄。岿然可与金石齐坚。
松乔比寿者矣。殊不知关张以傲诞为将。桑霍以满盈居
职。晁错削国以献忠。伯宗匡朝而好直。处父则纯刚立性。
张温则太明为识。见之者为之寒心。闻之者为之变色。亦
犹卧于积薪之上。而不知火之将然。巢于折苕之末。而不
刘子元 第 2b 页
悟风之已至。既而恶稔衅盈。道穷数极。黄沙在絷。怀上蔡
而无追。白刃临颈。挥广陵而长叹。犹以为祸出不虞。灾非
素渐。以兹自卜。奚其谬欤。假有举一反三。粗分菽麦。知丰
屋之不诫。悟覆车之足尤。而皆宴安鸩毒。迟疑犹豫。交战
未胜。而祸机先发。不杜之于欲萌。方悔之于既兆。用使茂
先将戮。顾诤子而多惭。安仁已收。负慈亲而永诀。呜呼。自
古所以多杀身亡族者。职由于此也。因斯而言。则知祸福
无门。惟人自召。自贻伊戚。匪降于天。而谓之不幸。未之闻
也。昔夫子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窃以仁为百
刘子元 第 3a 页
行之首。大圣其犹病诸。然必以中才之人。企勉而行。犹或
可及。况其慎者。盖不过慎言语。节饮食。知止足。避嫌疑。若
斯而已矣。非有朝闻夕死。去食存信之难也。违之则为凶
人。蹈之则成吉士。其为宏益多矣。而世人罕能修身厉已。
自求多福。方更越礼过度。坐致覆亡。此宣尼所以讥鲍庄
子之智不如葵。而孙叔敖譬以螳螂伺蝉。不知黄雀在后。
余早游坟素。晚仕流俗。观古今之人物极矣。见吉凶之成
败众矣。夫贵不如贱。动不如静。尝闻其语。而未信其事。及
身更之。方觉斯言之徵矣。加以守愚养拙。怯进勇退。每思
刘子元 第 3b 页
才轻任重之诫。智小谋大之忧。观止足于居常。绝觊觎于
不次。是以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进受代耕之禄。退居负郭
之田。庶几全父母之发肤。保先人之邱墓。一生之愿。于是
足矣。但才非上智。习以性成。犹恐睹芳饵而贪生。处鲍肆
而神化。苟或静退之心日弛。则驰竞之欲日增。颠沛以之。
嗟何及矣。常思列铭几杖。取配韦弦。刻心骨而不忘。传讽
诵而无斁。盖语曰。明镜可以览形。往古可以知今。是用寻
往哲之遗事。验古人之得失。寄彼形言。存诸炯诫。列之座
右。题其赋云。

刘子元 第 4a 页

吾尝终日不食。三省吾身。觉昨非而今是。庶舍旧而谋新。
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生也者。贤愚定
其美恶。位也者。朝市总其名利。七情由其不等。百行以之
咸异。傥无心以自谋。良局途其必踬。何者。得不思失。雄独
忘雌。耽人爵以健羡。穷代路之险巇。是则平衡而登九折。
直辔而践三危。干戈生于肘腋。胡越起于藩篱。假使履兽
尾而不咥。探龙颔以获奇。省侥倖以适愿。非仁者之所为
也。借如幽室凿坯。穷居负郭。二顷樵采。一廛耕穫。困沈名
刘子元 第 4b 页
于抱关。志充诎于悬箔。俄拔迹于羊豕。[:#AS-8BE1:●]抟飞于燕雀。金
紫照其陆离。银黄焕其沃若。彼满盈之难守。伊荣茂之易
落。朝结驷而乘轩。暮齿剑而膏镬。方思上蔡之犬。追念华
亭之鹤。奚一身而足怪。乃九族其惟索。尔其寂寞无事。殷
忧不平。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成。怀书访道。学
古言兵。擅云閒之美誉。驰日下之休声。夫铎穴由于足响。
膏烁起于多明。赵国从而苏裂。齐城下而郦烹。吹律诛于
西汉。献宝刖于南荆。逐怀沙于楚塞。囚说难于秦庭。李仕
登朝而就戮。嵇道超代而逢刑。苟才智之为患。虽语默而
同倾。若乃猛将出师。谋臣献策。鳞翼攀附。风云感激。开黄
刘子元 第 5a 页
阁与朱门。树高幡及长戟。恃龙蛇之旧恩。望鸟兔之尽获。
思擅宠于邦家。誓传名于竹帛。蜀既平而艾槛。吴已霸而
胥溺。黜淮阴以毙韩。迁杜邮而死白。彼功成而不退。俄宠
谢而招隙。何追忆于布衣。翻兴思于下泽。各入门而自媚。
徒吊闾其何益。亦有爵非才举。荣因宠迁。吮痈求爱。舐痔
逢怜。朝承恩而袖断。夜托梦而衣穿。嗤弦直之死道。喜邪
径之败田。气嘘霜而吸露。力转日而回天。自谓方江湖而
共永。比嵩岱而齐坚。一朝失据。万古凄然。至于申侯逼迫
而辞楚。卢绾披猖以去燕。彼丁傅之崇贵。将梅茹之威权。
刘子元 第 5b 页
畴一姓其或在。覆五宗而不全。次有迹鄙衡门。情娱侠窟。
出入田窦。往来平勃。歌无鱼以自媒。献文蛇而请谒。疑卧
薪之可久。谓巢苇之恒安。烈火照其潜燎。冲风歘其上抟。
曹门倾而夭邓。贾室坏而夷潘。班坐刑于党窦。殷取戮于
臣桓。顾噬脐而不及。知触藩之为难。夫化赤渐乎邻丹。为
黔资于迩墨。生于麻者既革其操。染于蓝者亦变其色。交
非鲍叔。游异田苏。忘臭肆之不恶。持甘醴以为娱。馀推诚
而狎耳。萧结契而连朱。始刎颈以交约。终反噬而相屠。王
绸缪于魏讽。石嫌疑于州吁。孙秀与赵伦齐贯。石显将牢
刘子元 第 6a 页
梁并驱。污无礼以自及。蹈不义而同诛。别有直若史鱼。正
如伯厚。饰智惊物。露才不偶。持瑾瑜而指瑕。鉴冰镜而求
垢。彼独洁之为雅。固偫醉之所丑。况乃诽谤朝廷。摈斥朋
友。方搢绅以豚犊。延冠盖以鸡狗。符结怨于晋台。彭肆言
于蜀后。祢悲号于座上。庾嘲谑于行后。揆荣辱之在身。犹
枢机之发口。傥一言其靡慎。奚四大之能守。然则礼无微
而不警。怨无小而不雠。察关张之同败。审韦弦之所由。岂
直君子不可罔。而小人独可仇。倜傥英跱。昂藏远迈。睹厮
隶其如萍。观舆台其若芥。本无猜于蝼蚁。宁有忌于蜂虿。
刘子元 第 6b 页
安知鹅炙辍授。七尺由其丧亡。羊羹匪均。三军以之覆败。
苟有怨其必复。谅无所而不诫。于是考兹出处。稽彼行藏。
咸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惑多言之必败。迷暴贵
之不祥。彼有足而䍐卫。行立身而靡防。犹乘车之去轨。若
涉海之无航。既百虑而一致。故异术而同丧。唯夫明达高
人。贤良智士。知满损而谦益。验弱生而强死。无为福先。无
为祸始。节其饮食。谨其容止。聚而能散。为而不恃。洁其心
而秽其迹。浊其表而易其里。范闇室而整冠。循覆车而易
轨。以道德为介冑。忠贞为剑履。爱发肤而不伤。保家室以
刘子元 第 7a 页
不耻。若乃询木雁于园吏。访光尘于柱史。万石守慎以全
荣。二疏既满而辞仕。袁不及于憎爱。柳忘情于愠喜。汉先
主之立诫。莫尚中庸。卫大夫之所羞。独为君子。余虽不佞。
尝从事于斯矣。重曰。夫含灵禀质。异品殊伦。生何如而弗
贵。命何如而弗珍。雁含枚以避缴。狐听冰而涉津。葵倾心
以卫足。栎不材而谢斤。彼草树之无识。惟禽兽之不仁。犹
称能以远害。尚假智以全真。矧百行之君子。乃三才之令
人。何自轻于养性。何自忽于周身。傥狂歌之可采。伊舆诵
之可询。敢刊铭以勒座。遂援翰而书绅。

刘子元 第 7b 页

** 韦弦赋(以君子佩之用规性情为韵)


赵魏君子。迹著明文。有韦弦之淑慎。在躁静以区分。于以
诫德在我。于以表正事君。禀刚以宣其志。守柔以播其勋。
动静有恒。得枢机于要道。佩服无斁。合规矩于典坟。昔董
安于事赵子。虚心固节。收目反视。由一国之具瞻。在四德
之为美。诫孜孜于不怠。谅勤勤于所履。观其弦之劲姿。可
以励其攸止。式标其道。于焉克已。所谓惕祸以垂休。故以
善终而令始。且其天道何常。顺之无悔。察是非之倚伏。节
行藏于进退。守而取则。在刚柔以为箴。动必可观。比玉
刘子元 第 8a 页
剑之为佩。邺令乃曰躁用乖于正性。故安卑以从时。静既
恭于五德。故不暴以为师。命韦带之閒缓。体君子之舒迟。
惟器可象。惟贤则之。佩兰则殊于楚客。象环有慕于宣尼。
信建物之表意。实善之人之所资。故知欲不可纵。俭以足
用。德或可移。中以成规。识君子之容止。见淑人之表仪。周
旋之中。宁假于宫徵。内外相制。亦合乎埙篪。大哉景行。刚
柔异性。缓之于韦用和。急之于弦表正。既守道而恒佩。因
履端而不竞。懿夫。式彰茂德。分意表情。礼节既备。敬慎孔
明。参衣冠而振序。列簪绂以齐荣。猗二子之垂诫。与千古
刘子元 第 8b 页
之扬名。

** 京兆试慎所好赋(以重译献珍信非宝也为韵)


君子严其墙仞。戒以心胸。知耽味之易入。俾回邪而不容。
其慎德也。白圭是闻其三复。其好贤也。缁衣必荐其九重。
自然契巳坦荡。清心肃雍。玩丧志而何有。欲败度兮何从。
昔如王者三朝。远人重译。执贽山委。献琛云积。岂不知纳
宝库为子孙之藏。映玉墀嘉戎夷之绩。盖以难得之货有
损。不贪之宝无斁。获狼而荒服不臻。却马而汉皇受益。嗤
虞公受玉之败。美晋帝焚裘之迹。匪骋欲而适愿。将去奢
刘子元 第 9a 页
而无怨。满堂足戒。黄金宁慎其四知。连城不求。白璧何劳
于三献。所爱者礼。所怀者仁。君由之而乂国。士用之以防
身。衣服有常。非敢玩于千袭。饮食不溽。宁专美于八珍。其
爱才也。必择能而得儶。其慕友也。亦资忠而履信。将辞直
而不违。知言甘而有吝。是窒其欲。无忽于微。五色足耽。审
之则朱紫不夺。八音可乐。慢之则郑雅同归。思禁邪而制
放。虑今是而昨非。上则宣风。下同偃草。将还淳而复朴。在
耽德而味道。蒐田失度。则念虞人之箴。慈俭或亏。必思老
氏之宝。至矣哉。好之者儒。以多闻为润屋。立义为分社。孝
刘子元 第 9b 页
既慕于参乎。学愿从于回也。孜孜屑屑。束修问寡。如此。人
所以铭座而弗忘。书绅而不舍。

** 应制表陈四事

皇业权舆。天地开辟。嗣君即位。黎元更始。时则藉非常之
庆。以申再造之恩。今六合清晏。而赦令不息。近则一年再
降。远则再岁无遗。至于违法悖礼之徒。无赖不仁之辈。编
户则寇攘为业。当官则赃贿是求。而元日之朝。指期天泽。
重阳之节。伫降皇恩。如其忖度。咸乐释免。或有名垂结正。
罪将断决。窃行货贿。方便规求。故致稽延。毕沾宽宥。用使
刘子元 第 10a 页
俗多顽悖。时罕廉隅。为善者不预恩光。作恶者独承徼倖。
若乃方正直言之士。守善嫉恶之夫。每欲揽辔埋轮。效鹰
鹯而报国。褰帷露冕。去蝥贼以安人。而遇赦无以效其功。
阅恩无所施其巧。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斯之谓
也。望陛下而今而后。颇节于赦。使黎民知禁。奸宄肃清。海
内具僚。九品以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至于朝野宴集。公
私聚会。绯服众于青衣。象板多于木笏。皆荣非德举。位䍐
才升。不知何者为妍蚩。何者为美恶。臣望自今以后。稍息
私恩。使有善者逾效忠勤。无才者咸知勉励。

刘子元 第 10b 页

昔有唐御历。列职命官。国多刓印之讥。人有积薪之叹。自
陛下临朝。顿革此风。然矫枉过正。以为甚矣。至如六品以
下。职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砂砾。其有行无闻于十
室。即厕朝流。识不反于三隅。俄登仕伍。斯固比肩咸是。举
目皆然。罕闻翘楚之歌。惟见伐檀之刺。今尸禄谬官。其流
非一。若遂不加沙汰。诚恐有累皇风。

臣闻汉宣帝云。与我共理天下。其惟良二千石乎。二千石
者。今之刺史也。移风易俗。其寄不轻。求瘼字人。佥属斯在。
然则历观两汉已降。迄乎魏晋之年。方伯岳牧。临州按部。

刘子元 第 11a 页

或十年不易。或一纪仍留。莫不尽其化下之方。责以理人
之术。既而日就月将。风加草靡。故能化行千里。恩渐百城。
今之牧伯。有异于是。倏来忽往。蓬转萍流。近则日月仍迁。
远则踰年必徙。待厅事为逆旅。以下车为传舍。或云来岁
入朝。必应改职。或道今兹会计。必是移藩。既怀苟且之谋。
何暇循良之绩。用使百城千邑。无闻廉杜之歌。万国九州。
䍐见赵张之政。臣愿自今以后。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
官。仍以明察功过。精甄赏罚。冀宏共理之风。以赞垂衣之
刘子元 第 11b 页
化。

** 衣冠乘马议

伏以古者。爰自大夫以上皆乘车。而以马为騑服。魏晋以
降。迄于隋代。朝士又驾牛车。历代经史。具有其事。不可一
二而言也。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眄。
斯则鞍马之设。行于军旅。戎服所乘。贵于便习者也。按江
左官至尚书郎。而辄轻乘马。则为御史所弹。又颜延之罢
官后。好骑马出入闾里。当代称其放诞。此则专车凭轼。可
擐朝衣。单马御鞍。宜从亵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验也。自
皇家抚运。沿革随时。至如陵庙巡谒。王公册命。则盛服冠
刘子元 第 12a 页
履。乘彼路车。其士庶有衣冠亲迎者。亦时以服箱充驭。在
于他事。无复乘车。贵贱所行。通用鞍马而已。臣伏见比者
鸾舆出幸。法驾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夫冠履而
出。止可配车而行。今乘车既停。而冠履不易。可谓唯知其
一。而未知其二也。何者。褒衣博带。革履高冠。本非马上所
施。自是车中之服。必也[:#AS-90EE:●]而升镫。跣以乘鞍。非惟不师古
道。亦自取惊今俗。求诸折中。进退无准。且长裾广袖。翼如
襜如。鸣佩纡组。锵锵奕奕。驰骤于风尘之内。出入于旌棨
之閒。傥马有惊逸。人从颠坠。遂使属车之右。遗履不收。清
刘子元 第 12b 页
道之傍。絓骖相续。固以受嗤行路。有损威仪。今议者皆云。
秘阁有梁武帝南郊图。多有衣冠乘马者。此则近代故事。
不得谓无其文。臣案此图。是后人所为。非当时所撰。且观
民閒有古今图画者多矣。如张僧繇画偫公祖二疏。而兵
士有著芒屩者。阎立本画昭君入匈奴。而妇人有著帷帽
者。夫芒屩出于水乡。非京华所有。帷帽创于隋代。非汉宫
所作。议者岂可徵此二画。以为故实者乎。由斯而言。则梁
氏南郊之图。义同于此。又传称政宜因俗。礼贵缘情。殷辂
周冕。规模不一。秦冠汉佩。用舍无恒。况我国家道轶百王。

刘子元 第 13a 页

功高万古。事有不便。理资变通。其乘马衣冠。窃谓宜从省
废。臣怀此异议。其来自久。日不暇给。未及搉扬。今属殿下
亲从齿冑。将临国学。凡有衣冠乘马。皆惮此行。所以辄进
狂言。用申鄙见。

**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氏注。爰在近古。皆云郑注即
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偫臣。共论经义。有荀茂祖者。撰
刘子元 第 13b 页
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以来。多有异论。陆澄
以为非元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
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著在律令。盖由肤俗无识。故致斯
讹舛。然则孝经非元所注。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序云。
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
为袁谭所逼。来至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
一也。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注所述。及应对时人。谓之
郑志。其言郑所注者。唯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不言孝
经。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五经之外。有中候
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荅临硕难礼駮许慎
刘子元 第 14a 页
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荅甄子然等书。寸纸片言。莫不悉
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其验三也。郑之弟子。分
授门徒。各述师言。更相问荅。编录其语。谓之郑记。唯载诗
书礼易论语。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赵商作郑先生碑
铭。具称诸所注笺駮论。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
书尚书中候尚书大传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书。
皆云郑氏注名元。至于孝经。则称郑氏解。无名元二字。其
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云。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
春秋孝经则有评论。宋均诗纬序云。我先师北海郑司农。
刘子元 第 14b 页
则均是元之传业弟子也。师所注述。无容不知。而云春秋
孝经唯有评论。非元之所注。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
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叙孝经云。元又为之注。司农论如
是。而均无闻焉。有义无辞。令予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
其验七也。宋均春秋纬注云。元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
之谓。所言元又为之注者。汎辞耳。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
元又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
史书存于代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松等。其为郑元
传者。载其所注。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
刘子元 第 15a 页
马宣王之奏云。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若先
有郑注。亦应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王肃著书。发扬
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證。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
击。最应烦多。而肃无言。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论辨时事。
郑氏诸注。无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十二也。
凡此證验。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彼谬说。竞
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陋。义
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传诸不朽。至古文孝经孔传。
本出孔氏壁中。语其详正。无俟商搉。而旷代亡逸。不复流
刘子元 第 15b 页
行。至隋开皇十四年。校书学士王孝逸于京市陈人处买
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邵以示河閒刘炫。仍令校定。而
此书更无兼本。难可凭依。炫辄以所见。率意刊改。因著古
文孝经稽疑一篇。邵以为此书经文尽正。传义甚美。而历
代未尝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则孔郑二家。云泥致隔。今
纶旨发问。校其短长。愚谓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又今俗所
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结草
庵于河曲。仍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
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有
刘子元 第 16a 页
三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尔。岂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
说耶。其言鄙陋。其理乖讹。虽使才别朱紫。粗分菽麦。亦皆
嗤其过谬。而况有识者乎。岂如王弼英才隽识。探赜索隐。
考其所注。义旨为优。必黜河上公。升王辅嗣。在于学者。实
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志。易有十二家。而无子夏作传者。
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
作。然据汉书艺文志。韩易有十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
会。则事殊隳刺者矣。夫以东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西
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
刘子元 第 16b 页
述。沈翳不行。岂非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
璞滥名周宝。必欲行用。深以为疑。臣窃以郑氏孝经河上
公老子二书。舛讹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授。每怀此
意。其愿莫从。伏见前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
臣寻草议。请行王孔二书。牒礼部讫。如将为允。请即颁行。
谨议。

** 重论孝经老子注议

臣才虽下劣。而学实优长。窃自不逊。以为近古已来。未之
有也。当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讹舛不足流行。孔
刘子元 第 17a 页
王两家。实堪师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见去月十日敕。
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草议请行孔王二书。
牒礼部讫。但今庸儒浅识。闻见不周。可与共成。难与虑始。
盖孔父有言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此则今古
循环。愚智往复。岂前者必是。而后者独非乎。是以老篇庄
子。兴于晋代。公羊谷梁。寝于魏日。春秋左氏。因元凯而方
著。尚书孔传。至光伯而始行。斯皆尚好不同。晚乃觉悟。承
习既久。近辄弛张。伏惟开元皇帝陛下。尝以九重馀隙。穷
览文艺。百氏详观。游心经典。爰降纶綍。俯逮刍荛。臣辄以
刘子元 第 17b 页
愚识。上符睿旨。伏望明恩。曲垂炤察。如将为允。请即班行。
不可使随流腐儒。参论其义。

** 上萧至忠论史书

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氏之言。尤所耽悦。寻夫左
史右史。是曰春秋尚书。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两京三
国。班谢陈习阐其谟。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刘石僭
号。方策委于和张。宋齐膺箓。惇史归于萧沈。亦有汲冢古
篆。禹穴残编。孟坚所亡。葛洪传其杂记。休文所缺。谢绰裁
其拾遗。凡此诸家。其流盖广。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原
刘子元 第 18a 页
始要终。备知之矣。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范氏为
书。盛言务其赞体。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然自策
名士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终不能勒成国典。
贻彼后来者何哉。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何者。古之
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邱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
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惟后
汉东观。大集偫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
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传范两家。嗤之
于后叶。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
刘子元 第 18b 页
为政骏。每欲书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首
白可期。而汗青无日。其不可一也。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
史。副上丞相。后汉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兰台。由是史
官所修。载书为博。爰自近古。此道不行。史臣编录。唯自询
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
州郡。视听不该。访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虽使尼父再出。
犹且成其管窥。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其不可二
也。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以往。而
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幽居九重。欲人不见。寻其义者。

刘子元 第 19a 页

盖由杜彼颜面。防诸请谒故也。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
皆愿长喙。无闻䶦舌。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
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缙绅咸诵。夫孙盛实录。取嫉权
门。王韶直书。见雠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夫尚书之
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之义也。以惩恶劝善为先。史
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汉书则抑忠臣而饰主阙。斯并曩
贤得失之列。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顷史官注记。
刘子元 第 19b 页
多取禀监修。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
恶。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其不可四也。
窃以史置监修。虽古无式。寻其名号。可得而言。夫言监者。
盖总领之义耳。如创纪编年。则年有断限。草传叙事。则事
有丰约。或可略而不略。或应书而不书。此刊削之务也。属
词比事。劳逸宜均。挥铅奋椠。勤惰须等。某帙某篇。付之此
职。某纪某传。归之彼官。此铨配之理也。斯并宜明立科条。
审定区域。傥人思自勉。则书可立成。今监之者既不指授。
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
延岁月。其不可五也。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
刘子元 第 20a 页
自反。而时谈物议。乌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比者伏见明
公。每汲汲于劝诱。勤勤于课责。或云坟籍事重。努力用心。
或云岁序已淹。何时辍手。窃以纲维不正。而督课徒勤。虽
威以刺骨之刑。勖以悬金之赏。终不可得也。语曰。陈力就
列。不能则止。仆所以比者布心知已。历抵偫公。屡辞载笔
之官。愿罢记言之职者。正为此耳。抑又有所未谕。聊复一
二言之。比奉高命。令隶名修史。而其职非一。如张尚书崔
岑二吏部郑太常等。既迫以吏道。不可拘之史任。以仆曹
务多闲。勒令专知下笔。夫以惟寂惟寞。乃使记事记言。苟
刘子元 第 20b 页
如其例。则柳常侍刘秘监徐礼部等。并门可张罗。府无堆
案。何事置之度外。而使各无羁束乎。必谓诸贤载削。非其
所长。以仆鎗鎗铰铰。故推为首最。就如斯理。亦有其说。何
者。仆少小从仕。早蹑通班。当皇上初临万邦。未亲庶务。而
以守兹今直。不附奸回。遂使官若土牛。弃同刍狗。逮銮舆
西幸。百寮毕从。自惟官曹务。求以留后居台。常谓朝廷不
知。国家于我已矣。岂谓一旦。忽承恩旨。州司临门。使者结
辙。既而驱驷马。入函关。排千门。谒天子。引贾生于宣室。虽
叹其才。召季布于河东。反增其愧。明公既位居端揆。望
刘子元 第 21a 页
重台衡。飞沈属其顾眄。荣辱由其俛仰。曾不上祈宸极。申
之以宠光。佥议搢绅。縻我以好爵。其相见也。直云史笔阙
书。为日巳久。石渠扫第。思子为劳。今之仰追。唯此而已。抑
明公足下独不闻刘炫蜀王之说乎。昔刘炫仕隋。为蜀王
侍读。尚书牛宏尝问之曰。君王遇子。其礼如何。曰。相期高
于周孔。见待下于奴仆。宏不悟其言。请闻其义。炫曰。吾王
每有所疑。必先见访。是相期高于周孔。酒食左右皆餍。而
我馀沥不沾。是见待下于奴仆也。仆亦窃不自揆。辄敢方
于鄙宗。何者。求史才则千里降追。语宦途则十年不进。意
刘子元 第 21b 页
者得非相期高于班马。见待下于兵卒乎。又人之品藻。贵
识其性。明公视仆于名利何如哉。当其坐啸洛城。非隐非
吏。惟以守愚自得。宁以充诎撄心。但今者僶勉从事。挛拘
就役。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求诸隗始。其义安施。
傥使士有澹雅若严君平。清廉如段干木。与仆易地而处。
亦将弹铗告劳。积薪为恨。况仆未能免俗。能不蒂芥于心
者乎。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
之中。英奇接武。仆既功亏刻鹄。笔未绝麟。徒殚太官之膳。
虚索长安之米。乞以本职。还其旧居。多谢书。请避贤路。

刘子元 第 22a 页

惟明公足下哀而许之。

** 荅郑惟忠史才论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
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
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
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
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
刘子元 第 22b 页
史任。自夐古以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 史通序录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
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
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
京。以留后在都。无几驿徵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官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
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馀
暇。商搉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
刘子元 第 23a 页
之。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
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
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
四年仲春之月也。

** 自叙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
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
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刘子元 第 23b 页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
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
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馀部。以广异闻。次又读
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
不假师训。自汉中兴以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
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
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但于时将求仕进。
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
刘子元 第 24a 页
朝。于是思有馀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
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閒杂记小书。又
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
名理。其所悟者。皆得诸衿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
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共责以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
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日[:#AS-FBED:●]昱集。果以二史为非。其
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蓄诸方寸。及年已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
刘子元 第 24b 页
好。可与言者。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
牙之识钟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复有永城朱敬则。
沛国刘允济。吴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
怀古。亦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所有扬搉。得尽怀抱。每云
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昔仲
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之者不一。
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
方以除九邱。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为
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
失。嗟
刘子元 第 25a 页
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以降。迄于姚
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釐革。但以无夫子
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愚俗。取咎时人。徒有其
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
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
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每惟皇家受命。多历年所。史官
所编。粗为纪录。至于纪传及志。则皆未有其书。长安中年。
会奉诏预修唐史。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
录。凡所著述。常欲行其旧议。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
刘子元 第 25b 页
臣。每与其凿枘相违。龃龉难入。故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沈。
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嫉。嗟乎。虽任当其职。
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
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
私撰史通。以见其志。昔汉世刘安著书。号曰淮南子。其书
牢笼天地。博及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
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然自淮南以后。作者无绝。必商搉
而言。则其流又众。盖仲尼既没。微言不行。史公著书。是非
多谬。由是百家诸子。诡说异辞。务为小辨。破彼大道。故扬
刘子元 第 26a 页
雄法言生焉。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华。而
流俗鄙夫。贵远贱近。传兹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
焉。民者冥也。冥然罔觉。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
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邵风俗通生焉。五
常异禀。百行殊轨。能有兼偏。知有长短。苟随才而任使。则
片善不遗。必求备而后用。则举世莫可。故刘邵人物志生
焉。夫开国承家。立身立事。一文一武。或出或处。虽贤愚壤
隔。善恶区分。苟时无品藻。则理难铨综。故陆景典语生焉。
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后来祖述。识
刘子元 第 26b 页
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协文心生焉。若史通之
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
其体统。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馀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
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自法言以降。迄于文心而往。固
以纳诸胸中。曾不蒂芥者矣。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
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
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盖谈经者恶闻
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
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
刘子元 第 27a 页
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抑斯之谓也。昔梁徵士刘
孝标作叙传。其自比于冯敬通者有三。而予辄不自揆。亦
窃比于扬子云者有四焉。何者。扬雄尝好雕虫小伎。老而
悔其少作。子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
述者自命。其似一也。扬雄草元。累年不就。当时闻者。莫不
哂其徒劳。余撰史通。亦屡移寒暑。悠悠尘俗。共以为愚。其
似二也。扬雄撰法言。时人竞尤其妄。故作解嘲以詶之。余
著史通。见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释蒙以拒之。其似三也。扬
雄少为范踆刘歆所重。及闻其撰太元经。则嘲以恐盖酱
刘子元 第 27b 页
瓿。然刘范之重雄者。盖贵其文彩。若长杨羽猎之流耳。如
太元深奥。难以探赜。既绝窥踰。故加讥诮。余初好文笔。颇
获誉于当时。晚谈史传。遂减价于知已。其似四也。夫才唯
下劣。而迹类先贤。是用铭之于心。持以自慰。抑犹有遗恨。
惧不似扬雄者有一焉。何者。雄之元经始成。虽为当时所
贱。而桓谭以为数百年外。其书必传。其后张衡陆绩。果以
为绝伦参圣。夫以史通方诸太元。今之君山。即徐朱等数
君是也。后来张陆。则未之知耳。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纪
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
刘子元 第 28a 页
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 昭成皇太后哀册文

维开元四年岁次景辰秋八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昭成
皇太后梓宫启自靖陵。将迁祔于桥陵。皇帝乃使某官姓
名设祖于行宫。礼也。丹旐既舒。元宫载辟。俶龙辒而命驾。
指鲋隅而卜宅。哀子嗣皇帝讳。瞻蓼莪而罔极。感芣苢而
增伤。嗟镜奁之不御。痛珠匣之沈光。缅考前烈。旁稽旧史。
顾西陵以永怀。托东观而书美。其词曰。

观津钟祉。平陵诞灵。作嫔西汉。为母东京。地专戚里。门承
刘子元 第 28b 页
后族。重睹玉衣。再开金屋。爰初笄总。实负才贤。学殚诗礼。
工极纮綖。方松等劲。比菊齐妍。庆膺怀月。祥兆扪天。胶东
胙土。济南开国。邦媛思才。河鲂伫德。柔闲植性。婉顺成则。
六行毕彰。四训无忒。粤自朱邸。来升紫微。政成阃闼。化穆
闺闱。孕毓三母。牢笼二妃。桃夭阐誉。葛藟增徽。五福多爽。
百龄过隙。地裂方祇。天倾圆魄。归神蒿里。灭彩椒掖。德音
若存。仪形遽隔。呜呼哀哉。痛钟宸扆。礼极哀荣。谥踰光烈。
仪比功成。寻周阙之先梦。奉尧门之旧名。抚遗镜而增咽。
揽赐衣而疚情。呜呼哀哉。龟兆协谋。龙輴戒辙。指黄山以
刘子元 第 29a 页
徐转。背青门而永诀。挽铎锵其竞喧。旒旐俨其齐列。万国
惨而潜怛。六宫悲而恸绝。呜呼哀哉。入松径。园归谷林。见
寒山之月苦。闻拱树之风吟。玉座空兮寿宫寂。金釭闭兮
泉户深。想清徽之不昧。寄彤管以流音。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