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 第 1a 页 WYG0498-06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八
京畿
原通州在府东四十五里
等谨按通州明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省潞县入州
增州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三河县界二
十五里西至大兴县界二十一里南至武清县界六十
卷一百八 第 1b 页 WYG0498-0641b.png

里北至顺义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香河县界五十里西
南至永清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
原在漕河之西三里
等谨按漕河距今州城半里许
原州秦属渔阳郡汉为潞县地仍属渔阳郡
补潞高阳氏后郧姓汉属渔阳
增通州本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皆属渔阳郡两汉
卷一百八 第 2a 页 WYG0498-0642a.png

本潞县及安乐县地皆渔阳属邑魏晋以降属幽州后
魏置潞郡隋开皇初省入涿郡唐武德二年于此置元
州领潞临泃无终等县贞观元年省元州后为潞县后
以水为患徙治安乐故城今州之东北即旧治地也历
五代皆因之至金天德三年升为通州元因之领县二
曰潞曰三河𨽻大都路洪武元年闰七月内附并潞县
入于州仍以三县𨽻焉属北平府
原高梁水东至潞县注于鲍邱之水又南径潞县故城
卷一百八 第 2b 页 WYG0498-0642b.png

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
幡于潞东谓是县也
增渔阳郡路县莽曰通路亭
等谨按汉书地理志渔阳郡下之路县作路与
上党郡之潞故潞子国异文后汉书郡国志渔阳
郡下始列潞县为潞河之文承用始也通路亭今
无考
原公孙瓒斩刘虞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
卷一百八 第 3a 页 WYG0498-0642c.png

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
为乌丸司马柔招诱乌丸鲜卑得数万人与瓒所置渔
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
原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北齐时分置潞郡
原隋开皇初罢入涿郡唐武德二年自无终徙渔阳于
此置元州
原元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州省临
泃无终二县以潞渔阳归幽州
卷一百八 第 3b 页 WYG0498-0642d.png

原辽人既彊内侵诸州皆遍幽州东十里之外人不敢
樵牧赵德钧为节度使于州东五十里城潞县而戍之
近州之民始得稼穑
增潞县𨽻南京析津府在京东六十里
增宋宣和四年以潞县𨽻燕山府七年金人复取之
原金天德三年改黎阳之通州为浚州以此县升为通
州元因之领二县属大都路今潞县并入州领县四三
卷一百八 第 4a 页 WYG0498-0643a.png

河武清宝坻漷县
补北通州燕山府潞县也北并海金人每年于此造海
船因改为州
原元既隳城郭兵火之后祗编篱寨而已洪武元年闰
月燕山忠敏侯孙兴祖从大将军徐达督军士修城始
甃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在潞河之西
因以潞水为濠
卷一百八 第 4b 页 WYG0498-0643b.png

原通州上拱
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
于西北舟车辐辏冠盖交驰实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
卷一百八 第 5a 页 WYG0498-0643c.png

会也
原城门四东曰通运西曰朝天南曰迎薰北曰凝翠各
有楼
原宣德八年闰八月命都指挥刘斌董修通州城楼
原新城景泰间筑周七里有奇中有西南二仓盖国家
岁入东南漕运四百万石析十之三贮于通仓故为城
以屏蔽之
卷一百八 第 5b 页 WYG0498-0643d.png

原成化十二年十一月镇守通州都督同知陈逵监察
御史徐镛奏通州密迩京师南北粮运积贮于此城池
不可不谨正统十四年额森侵境以仓廒在西城外乃
筑新城障之仓卒经营未如制度旧城高三丈五尺垛
口五尺台广三丈五尺而新城不及其半请拆旧城西
面而展新城北角与相连接增其丈尺使上下齐一仍
建瓮城敌台于城北开一门以通河道上命逵会巡抚
汪霖覆勘以闻
卷一百八 第 6a 页 WYG0498-0644a.png

原新城连接旧城正德六年巡抚都御史李贡增崇之
加五尺万历十九年复修南门题曰望帆云表西门题
曰尺五瞻天
卷一百八 第 6b 页 WYG0498-0644b.png
卷一百八 第 7a 页 WYG0498-0644c.png
卷一百八 第 7b 页 WYG0498-0644d.png
卷一百八 第 8a 页 WYG0498-0645a.png

原通州旧有城久圮明洪武元年裨将孙兴祖因旧址
修筑正统间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建新城
护之周八里高三丈二尺连接旧城西面为门二万历
十九年密云兵备又大修之城垣连垛口高三丈五尺
长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二十二年户部郎中于仕廉
周视两城隍并可为池请引通惠河注之诏浚三千三
百馀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建闸一桥四
卷一百八 第 8b 页 WYG0498-0645b.png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密完福因新旧两城坍塌复修葺
等谨按乾隆三十年总督方观承奏请动
帑重修新旧城合而为一其旧城拆去西面共为五门
各建重楼旧城通运迎薰凝翠三门名新城望帆
云表尺五瞻天二门名俱仍其旧
原崇祯四年督部范公景文阅视通州旧城东北新城
西南皆受敌冲遂各建台一座形如扇自左至右长十
卷一百八 第 9a 页 WYG0498-0645c.png

二丈高三丈七尺虚其中以架炮
等谨按通州旧城新城两台尚存
增古城在城东八里甘棠乡周围四里相传为前朝驻
兵处今观遗迹乃似邑墟或曰即潞县
等谨按古城遗址今尚在地名古城庄
原平谷故城汉县废城在今潞县北
原州北平谷城汉所置县属渔阳郡后汉建武初光武
卷一百八 第 9b 页 WYG0498-0645d.png

遣十二将军追破大枪五幡于平谷即此晋省石赵复
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等谨按平谷故城遗址无考
原安乐故城汉县废城在今潞县西北
原通州西北安乐城汉渔阳郡属县晋属燕国北魏太
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原湿馀水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
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卷一百八 第 10a 页 WYG0498-0646a.png

原沽水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
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
原晋穆帝永和六年二月燕王隽使慕容霸将兵伐赵
霸军至三陉赵征东将军邓恒惶怖焚仓库弃安乐遁
去与幽州刺史王午共保蓟徙河南部都尉孙泳急入
安乐扑灭馀火籍其榖帛霸收安乐北平兵粮与隽会
临渠
增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
卷一百八 第 10b 页 WYG0498-0646b.png

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说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注云
安乐县名属渔阳郡故城在今幽州潞县西北
等谨按安乐故城遗址虽不存然方舆纪要既
云北魏废入潞县则在今通州境内可知也太子
贤后汉书注云安乐故城在今幽州潞县西北则
唐人言之矣乐史太平寰宇记安乐故城今在潞
县西北则宋人言之矣又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载
安乐故城于潞县下则元人言之矣朱彝尊原书
卷一百八 第 11a 页 WYG0498-0646c.png

独载此安乐故城五条于顺义卷内则因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后魏安乐郡故城一条牵连书之以
致误耳考安乐本非因县为郡郡自在今顺义县
境县自在今通州境不得以名之相同而混郡县
为一也谨改移于此
增乾隆七年
御制通州道中诗 白云红树通州道麦垄禾场九月
秋好景沿途吟不了豳风图画望中收 渔舟蟹舍俨
卷一百八 第 11b 页 WYG0498-0646d.png

江乡螮蝀横波饮练长策渡漫思荷芰绿亚洲剩有荻
芦黄
增乾隆十二年
御制过通州诗 青郊和以暄风物近清明不禁霜露
思驾言东上
陵前旌度潞川后旅背凤城予昔青宫时此路频长征
忆彼慈云壁几度题
句曾林坰故好在髭须非后生沿堤柳已黄出陇麦未
卷一百八 第 12a 页 WYG0498-0647a.png

青望雪继望雨东亩迟力耕教养虽并要富庶之未能
经历始知艰所志嗟何成
增乾隆十七年
御制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 飞梁驾水响梢东转漕
连艘此处通南望江乡渺何极遥源犹忆自云中 汀
蒲岸芷染烟光仲月融怡丽百昌依旧廿年寒食景吟
髭赢较几茎长 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齿休和日日添
才命农官出红朽顿教米贱乐穷阎
卷一百八 第 12b 页 WYG0498-0647b.png

来往䑸舻藉底因阳关唱处解维新便
教一晌思南客岂必九重无故人
增乾隆三十五年
御制过通州诗 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沙岭延东
亘潞河自北流浮桥连巨鹢野岸起闲鸥发帑完城郭
无非保障谋
等谨按通州
卷一百八 第 13a 页 WYG0498-0647c.png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原州治在城北门迤西洪武三年建儒学旧在州治西
元大德二年知州事赵居礼建明永乐十四年重修正
统十二年再葺有弋阳李奎碑记嘉靖四十二年知州
卷一百八 第 13b 页 WYG0498-0647d.png

事张守中撤而新之改建文庙于明伦堂之基学西旧
有通惠书院去之改建明伦堂于其址州人程绶记其
事于石
卷一百八 第 14a 页 WYG0498-0648a.png

等谨按州学明万历年间巡按黄吉士修刑部
主事蔡成已撰碑崇祯十三年知州严锡命修葺
卷一百八 第 14b 页 WYG0498-0648b.png

殿门开泮池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阎兴邦重修吏部左侍郎张士
甄撰文国子监祭酒沈荃书石十八年地震倾圮
知州于成龙修吏部尚书张士甄撰碑乾隆三十
二年复修
原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原元通州十三仓曰有年曰富有曰广储曰盈止曰及
秭曰乃积曰乐岁曰庆丰曰延丰曰足食曰富储曰富
卷一百八 第 15a 页 WYG0498-0648c.png

衍曰及衍
原延祐六年七月通州漷州增置三仓
等谨按十三仓见元史职官志又地理志通州
有丰备通济太仓或即延祐时增置之仓云
增通州都漕运司在通州大道之北
等谨按都漕运司署遗址俱无考
原永乐七年七月修通州卫仓十三年二月设北京通
州左右卫神武中卫定边武清五卫仓十六年八月置
卷一百八 第 15b 页 WYG0498-0648d.png

通州卫通济仓
原通州卫在州治南建文四年成祖置卫于此又有左
右二卫俱永乐中建
原神武中卫亦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所置又有定
边卫在州治西南则建文四年所置也
等谨按通州卫神武中卫定边卫武清卫遗基
今俱废惟左右二卫各设千总一员督运
原景泰六年二月增置通州仓
卷一百八 第 16a 页 WYG0498-0649a.png

原西仓在旧城西门外新城中俗呼大仓永乐七年建
中仓在旧城南门内永乐中建南仓在新城南门内天
顺中添设东仓在旧城南门内亦永乐中建隆庆三年
归并中仓
原宣德五年添设户部尚书一员专督仓场后或用侍
郎无定衔俱不治部事嘉靖中令兼理西苑农事隆庆
初罢兼理万历九年裁革命本部侍郎分理之十一年
复设
卷一百八 第 16b 页 WYG0498-0649b.png

原通州仓户部岁委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或七人或
九人监出纳之政其所居公馆中有园亭有事议焉有
客燕焉皆于斯在
原宣德间设总督仓场太监一员正德间添置二三员
嘉靖间裁革正统间设总督仓粮太监一员至正德间
添至十七八员嘉靖初止留二员至十四年尽裁革
原户部尚书梁材奏本朝酌古定制监局等官供事于
内府部等官分治于外具载祖训体统截然若京通等
卷一百八 第 17a 页 WYG0498-0649c.png

仓户部职掌督收则有侍郎郎官巡视则有御史纲举
目张万世无弊宣德正统以来始用内臣亦止一二而
已正德间陆续增置一羊九牧需索多门虐害挽卒漕
政大壤宜一体裁革以复圣祖设官分职之典从之
增王国光拜南京刑部尚书未上改户部再督仓场神
宗即位还理部事京军支粮通州者候伺甚艰国光请
遣部郎一人司之名坐粮厅投牒验发无过三日诸军
卷一百八 第 17b 页 WYG0498-0649d.png

便之
等谨按
本朝定制通州置二仓一曰大西仓一曰中仓每仓满
汉监督各一员𨽻于仓场总督总督带户部侍郎衔
亦满汉各一人专司漕政通州京城各有衙署每年
以春月驻通冬月回京署治事坐粮厅满汉各一
人以御史及六部司员充之综收粮石转拨各仓又
钦命巡漕御史综核之规制尽善此漕政之远迈于元
卷一百八 第 18a 页 WYG0498-0650a.png

明也
原通州距京城东四十馀里城中积粮数百万石己巳
之变额森南犯谍报欲据通州朝议先焚仓廪会周文
褒忱至京师都御史陈僖敏鉴问计于周周曰若如此
敌未至而弃军实非计也盍若檄示在京官军旗校预
给一岁之粮各令自支则粮归京师又免辇运之费不
数日敌至通州无所获而去
等谨按明史于谦传景帝立谦入对奏曰通州
卷一百八 第 18b 页 WYG0498-0650b.png

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勿弃以资
敌帝深纳之此作周文襄忱或者忱曾发此议而
谦适入奏所见略同可并存耳
补先是漕运京粮唯通州仓临河近便自通州抵京仓
陆运四十馀里费殷而增耗不给各处赴京操军久役
用乏刘本道虑二者之病奏将通州仓粮于各月无事
之时令歇操军旋运至京每三十石给赏官银一两而
漕运之粮止于通州交纳就彼增置仓廒三百间以便
卷一百八 第 19a 页 WYG0498-0650c.png

收贮岁积羡馀米五十馀万石以广京储上赐二品服
以旌之本道常州江阴人由掾吏仕至户部右侍郎
原新城西南隅为工部厂厂以其属主事一人领之所
治不一其事而惟修仓掌收砖料为专职正德戊寅海
陵华源楚来领厂事外辟重门内广厅事总为舍百二
十楹乃立石厅事题名其上而通政司使杨杲为之作
记
等谨按砖厂在今通州北门外每年临清州附
卷一百八 第 19b 页 WYG0498-0650d.png

漕船解运交厂通永道收掌之工部有取用则徵
之
原潞河驿隆庆中被火万历五年秋因旧址兴工驿西
为总会铺东为来宾馆后为抚夷馆其扁额曰四方来
同曰涣号曰纶音曰不皇曰来宾曰归心曰向化
增潞河驿在通州旧城东关外潞河西岸明永乐中置
卷一百八 第 20a 页 WYG0498-0651a.png

乂驿西旧有递运所今革和合驿在通州东南三十五
里旧名合河驿以白榆浑三河合流而名明永乐中置
万历中移置张家湾改今名今有驿丞
等谨按潞河驿康熙三十四年并归和合驿
原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鲍邱水北自檀州密云县界流
入魏氏土地记潞县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
流谓此水也
原潞水自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一南经安乐故城与
卷一百八 第 20b 页 WYG0498-0651b.png

螺水合为东潞河一南经狐奴故城与鲍邱水合为西
潞河
原潞河东半里许有潞沙曹操征乌丸袁尚等凿渠自
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即此地也
原幽之潞县有潞水即露河也
等谨按潞河源出密云县雾灵山潮河水自塞外
注之南流经州城东北会浑榆诸河凡三百六十
里至直沽合卫河入海元史所谓通州运粮河全
卷一百八 第 21a 页 WYG0498-0651c.png

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是也又名白
河详见下
原潞河铁狻猊元季物
等谨按铁狻猊今无考
卷一百八 第 21b 页 WYG0498-0651d.png
卷一百八 第 22a 页 WYG0498-0652a.png
增乾隆十年
御制过潞河浮桥诗 东风已解碧琉璃坡草堤杨春
与宜恰是昔年承
使命 浮桥西畔觅题诗 石
火光阴电影驰幻中欢喜幻中悲即看逝者东流水昔
日今朝有所思 潞河千古带通州物色风光望里收
马上得诗成半偈浮桥彻底几曾浮
卷一百八 第 22b 页 WYG0498-0652b.png

增乾隆十五年
御制过潞河诗 潞河潦虽退平川水犹涨以此例永
定狂澜讵能障黍茎带沙痕结穗欠丰壮景异向所观
凭舆增悒怏颇有为解者云此河滩上本为水由处人
不与相让于兹得免潦高田恐无当我闻吁益颦何莫
非吾民使人有馀地孰与水争利高下皆获收吾愿其
少酬
增乾隆三十一年
卷一百八 第 23a 页 WYG0498-0652c.png

御制潞河怀古诗 空传彭宠守渔阳城水东西究莫
详祗有德钧卫耕稼至今乡尚号甘棠
等谨按潞河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卷一百八 第 23b 页 WYG0498-0652d.png
卷一百八 第 24a 页 WYG0498-0653a.png
卷一百八 第 24b 页 WYG0498-0653b.png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