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a 页 WYG1362-029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十二
治道论 叶 适
府兵
前辈论府兵皆以为兵农之合
子细考验却不然府兵之立乃是兵农
之分而儒者但说先王寓兵于农先王何曾寓兵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b 页 WYG1362-0291b.png
于农治天下之道分田使之耕筑室使之居既有
以衣食之则不可无以自卫故教之为兵本以自
卫非以求胜亦非用是以求胜故天下之民皆可
以为兵先王以仁天下为心只就他身上理会调
发征行所以用也皆有常数其后春秋战国力争
本是自要争土地计较胜负竭民以从之
秦之末世至白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a 页 WYG1362-0291c.png
取民为兵穷边极远终岁暴露卒死于锋镝之下
至于室家不相
保父子不相见汉世盖尝㨂精锐特置名号别立营屯
要之其数甚少或大征伐尽是发天下民为兵苻坚欲
伐晋自言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
当是之时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b 页 WYG1362-0291d.png
天下萧然何缘得许多兵盖将民数尽计之大举伐晋
民皆尽发西魏宇文周所以就中间别立头项盖苏绰
辈稍欲休息其民遂令各募一项人为兵蠲除科徭不
复他役国家既可以长享为兵之利而民得家出一人
之外亦且可以自安
后来法度渐修立至太宗
府卫既成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3a 页 WYG1362-0292a.png
农遂不复为兵亦不复为农兵农之分所以终不
复合人但见其寓兵于农便以为得先王之意盖
不细考耳及府兵法变而安史之乱天下复被为兵之
苦杜子美有诗数篇皆言此事盖民之为府卫者既得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3b 页 WYG1362-0292b.png
以免征徭之患有复除之利而其他在野之民不知为
兵于民则有利遂至今日先王之制不可复反亦是置
府兵之过何者盖当时府兵既立上面一段事都忘了
不知民皆当为兵但记得府卫耳所以府兵既坏不得
不变为彍骑
又不得不变为藩镇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4a 页 WYG1362-0292c.png
朝廷自
募人为兵
竭太府之财以养之如京
师养兵使官官掌之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4b 页 WYG1362-0292d.png
藩镇各自募人为兵
亦竭境内之财以养之此内有禁兵外有藩镇之兵如
李泌之流但知府卫当复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5a 页 WYG1362-0293a.png
而不知先王之意自后镇兵日重至五代人主
之废置社稷之安危国家之存亡皆兵执其权太祖因
之内聚重兵于京师外而分戍天下自此绵延遂以养
兵为重如欧公所言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无失业
而将无握兵之重皆习见近日养兵之多治兵之
难所以思府卫为善其实以五帝三王本末源流论之
府卫成而兵法益坏乃是苟一时利民之近效而非古
人经国之远图苟简做成使天下知有府兵而不知先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5b 页 WYG1362-0293b.png
王之制至府兵既坏遂为今日养兵之祸举天下之大
养百万之兵不耕不战坐食县官天下之财自十八以
上皆以供军所以谋臣智士朝夕经营弊精疲力奔走
议论穷年卒世而无所定此岂礼乐之未明教化之未
备只缘许多兵在这里措置不暇遑遑汲汲竟无了时
若就唐论之其置兵却稍善捍边之兵各自精锐练习
足以当疆场之事而内郡不知有边鄙之警或征伐四
夷不过间遣将发少兵以助之当唐之盛所以能常以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6a 页 WYG1362-0293c.png
少弱击众大拓地最广灭国最多而不见用兵之难然
府兵所以易坏者亦缘立法太密上下急迫盖使人长
为兵则一家之赋税皆当尽免若京师宿卫之兵则当
参用汉法时复募人如五校羽林佽飞之类
盖
府兵近处番上犹可其在外郡远处如何教他来得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6b 页 WYG1362-0293d.png
太宗要合天下之大做一国做了殊不
知成周所以立法最详而不觉其烦碎者成周止治一
国不过王畿千里之内今若举天下之大州府县道必
欲尽发兵于京师此不可在远者只可使自卫其郡县
若使人人必要都来京师此事甚难不可行天宝以后
人主甘心于边功大段调发远戍民益无以为生杜子
美所谓一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
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太宗初无边戍之事若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7a 页 WYG1362-0294a.png
当时立法稍宽虽有暴君污吏亦未敢尽废惟其立法
太密所以易弊也今举天下之财尽以养兵犹且不敢
惮当时若蠲免数十万家未能当数郡之赋入何故不
为耶
租庸调
自古天下之田无不在官民未尝得私有之但强者力
多却能兼并众人之利以为富弱者无力不能自耕其
所有之田以至转徙流荡故先王之政设田官以授天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7b 页 WYG1362-0294b.png
下之田
贫富强弱无以相过使各有其田
得以自耕故天下无甚贫甚富之民至成周时其法极
备虽周礼地官所载其间不能无牵合牴牾处要其大
略亦可见周公治周授田之制先治天下之田以为井
井为疆界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8a 页 WYG1362-0294c.png
岁岁用人力修治之沟洫畎浍皆有定数
疆井既定人无缘得占田其间
固有弱者游手者不耕却无强民贪并之害后来井田
不修堤防浸失毁坏绝灭至商鞅用秦已不复有井田
之旧于是开阡陌阡陌既开天下之
田却简直易见看耕得多少惟恐人无力以耕之故秦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8b 页 WYG1362-0294d.png
汉之际有豪强兼并之患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
锥之地虽
然如此犹不明说在民但官不得治故民得自侵占而
贫者插手不得不去而为游手转而为末业终汉之世
以文景之恭俭爱民
武帝之修立法度
宣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9a 页 WYG1362-0295a.png
帝之励精为治却不知其本不
如此但能下劝农之诏
轻减
田租
以来天下之民如董仲舒师丹虽建议欲限
天下之田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9b 页 WYG1362-0295b.png
其制度又
却与三代不合当时但问垦田几亩全不知是谁田又
不知天下之民皆可以得田而耕之光武中兴亦只是
问天下度田多少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1362-0295c.png
当时以度田不实长吏坐死者无数至于
汉亡三国并立民既死于兵革之馀未至繁息天下皆
为旷土未及富盛而天下大乱虽当时天下之田既不
在官又亦终不在民以为在官则官无人收管以为在
民则又无簿籍契劵但随其力之所能至而耕之元魏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1362-0295d.png
稍立田制
至于北齐后周皆相
承授民田
其初亦未尝无法度但末年推行不到头其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1362-0296a.png
法度亦是空立唐兴只因元魏北齐制度而损益之其
度田之法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一夫
受田一顷
周制乃是百步为亩唐却是二倍
有馀此一项制度与成周不合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1362-0296b.png
为世业世业是一家之田口分须据本来人数占田多
少周制八家皆百亩
唐制
若子弟多则占田愈多此又二项与成周不合所谓田
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之田减宽
乡之半其地有厚薄岁一易者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
倍授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亦与周制不同
先王建国只是有分土无分民但付人以百亩之地任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1362-0296c.png
其自治盖治之有伦则地虽不足民有馀苟不能治或
德不足以怀柔民不心悦而至则地虽多而民反少唐
既止用守令为治则分田之时不当先论宽乡狭乡当
以土论不当以人论今却宽乡自得多狭乡自得少自
狭乡徙宽乡者又得并卖口分永业而去成周之
制虽是授田与民其间水旱之不时凶荒之不常上又
有赈贷救恤使之可以相补助而不至匮乏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1362-0296d.png
若唐但
知授田而已而无补助之法纵立义仓赈给之名
而
既令自卖其田便无恤民之实矣周之制最不容民迁徙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1362-0297a.png
惟有罪则徙之
唐却容他自迁徙并得自卖口分之田
方授田之初其制己自不可久又许之自卖民始有
契约文书而得以私相卖易故唐之比前世其法虽为
粗立然先王之法亦自此大坏矣后世但知贞观之治
执之以为据故公田始变为私田而田终不可收盖缘
他立卖田之法所以必至此租庸之法每丁入粟二石
为租调随土地所宜绫绢絁布皆有差用民之力岁役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1362-0297b.png
不过二旬不役则收其庸日三尺
此即孟子
所谓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也然孟子却云用
其一缓其二不敢兼用以取民
唐初正要立法之时乃用
战国苟简之法尽取诸民周制用民岁不过三曰
虽立法于此其实未尝尽用今唐用民力非
特倍其六七为一定之制否则必收其庸此正犯孟子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1362-0297c.png
之所讳盖唐初君臣不学无术所以至此其间有近古处
如里有手实具民之年与地阔狭为乡帐乡成于县县
成于州州成于户部
古者所谓均民之田先自比闾
族党始以至于国都而后达于王府所谓民之贫富有
无强弱之数都要自夫至纤至悉处做成而唐亦能自
根本处做去但其后无继耳如国有所输先奏而敛凡
岁敛之数书于县门坊村与众知之此却是他元立法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1362-0297d.png
好处当时先王分民以田自至纤至悉处皆与民谋虑
经营朝廷之上所以建官立司又是为民而设所以做
得一件事成今其勤劳忧叹之诗可见唐但付其法于
守令
守令
既不能遍行其境内故虽有良法美意竟做不成何况
又有苟简处虽是授田有式租庸调取民有定分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1362-0298a.png
只缘当时许其卖易未
几天下之田十已八七变为私田矣其后官虽欲授民
己自无田由此田制易坏至于今官私遂各自立境界
民有没入官者则封固之时或召卖不容民自籍所谓
私田官执其契劵以各征其直要知田制所以坏乃
是唐世使民得自卖其田始前世虽不立法其田不在
官亦不在民唐世虽有公田之名而有私田之实其
后兵革既起征敛烦重遂杂取于民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1362-0298b.png
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而民得
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故不得不变
而为两税
要知其弊实出于此
礼乐
唐世礼备乐缺唐志所载其间仪品最密节目最详贞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1362-0298c.png
观初己自行得一番上下仪制整肃施之宗庙朝廷交
际各有其节
张说开元礼又从
而为繁缛盛大之文盖遗文古事在开元方始毕具张
说适当盛时故能铨采详备如此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1362-0298d.png
礼乐既至开
元而备然自此亦遂坏矣古之圣人以礼乐治天下因
人情而不敢过使之上下可以通行此所谓就他本根
处做工夫后世为礼苟简但文饰已备便休更不复以
推行坚久为意而以礼文亟备为心所以开元之后人
主狃于奢泰堤防决坏别开门路遂至崇非圣之书行
不经之礼求方士神仙以为乐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1362-0299a.png
汉世亦如此礼
文至武帝稍备武帝以为治天下止于如此故其欲无
穷唐至开元之礼备而玄宗之心亦遂坏故曰礼乐非
圣人不能行非积德不能兴
其上下和合君臣际会皆能通知礼乐之情伪为治之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1362-0299b.png
时斤两皆到一处政事备举室家给足夺攘之祸屏息
信逊忠厚之心油然而生各就本身做到然后为礼乐
之成而成康之盛号称礼乐最备后世则不然但考求
其节目考论其制度使为礼乐之备不知精神运动全
不相关则礼之备乃所以为礼之坏也汉武帝唐明皇
同出一律乐之要处在于声音感人
不知舜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
出纳五言汝听皆就微眇处察之则欢乐愁怨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1362-0299c.png
悲伤愉佚皆由声音可见古之圣人薰陶天下之人纳
之于律吕导之于五声和之于八音播之于钟鼓拊搏
管磬弦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同出于一便是礼之至
乐之极以之事天则天神降以之事地则地祗格以之
祭山林川泽神灵并至福祥自臻
他全自人本心做出以礼乐为正其所以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1362-0299d.png
防范斯民周旋情伪之至皆是礼乐之功用惟不可化
者然后以刑折之此朝廷之上所以不可
一日无礼乐也后世治天下不如此但以刑法狱讼簿
书期会为本而以大势服民乃是劫持天下之道使以
力相从别去不得方始更要立礼成乐却
是别立一个道理根脚不牢所以做不成汉时贾谊董
仲舒刘向王吉为之臣者欲兴礼乐而其君不可
唐太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1362-0300a.png
宗欲兴礼乐而其臣不能虽君臣各有所偏然汉唐礼
乐自无缘可以制作文中子载王通河汾往来之人房
杜王魏皆许以经济之才独是礼乐不许惟以许董常
不知就使董常在礼乐又如何兴得
文王之诗言雍雍在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1362-0300b.png
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有这般资质
方可与务礼乐自立国之始至于治国之成须是逐节
做得无憾处唐太宗贞观之治于一二节已做不尽而
况礼乐之由兴自非太宗资质之所及也古乐最是散
亡而唐制度尤为苟简不复可考只是器数已不能合
所谓律度长短自天宝后更安史之乱尽用胡乐雅乐
于是而亡乐本起于黄钟之律天下之数皆由此
起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1362-0300c.png
然其说不一其义难知往往当世明智之士敝精力
以求之犹未得其当本朝仁宗世尽合天下论乐推本
其致迄无成说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1362-0300d.png
财计
理财与聚敛异今之言理财者聚敛而已矣非独今之
言理财者也自周衰而其义失以为
取诸民而供上用故谓之理财而其善者则取之巧而
民不知上有馀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而已矣故君子
避理财之名而小人执理财之权夫君子不知其义而
徒有仁义之意以为理之有必取之也是故避而弗为
小人无仁义之意而有聚敛之资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1362-0301a.png
虽非有益于已而务以多
取为悦是故当之而不辞执之而不置而其上亦以君
子为不能也故举天下之大计属之小人虽明知其负
天下之不义而莫之恤以为是固当然而不疑也呜呼
使君子避理财之名小人执理财之权而上之任用亦
出于小人而无愧民之受病国之受谤何时而已夫聚
天下之人则不可以无衣食之具衣食之具或此有而
彼亡或彼多而此寡或不求则伏而不见或无节则散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1362-0301b.png
而莫收或消削而浸微或少竭而不继或其源虽在浚
导之无法则其流壅遏而不行是故以天下之财与天
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
为圣君贤臣者也若是者其上之用度固已沛然满足
而不匮矣后世之论则以为小人善理财而圣贤不为
利也圣贤诚不为利也上下不给而圣贤不知所以通
之徒曰我不为利也此其所以使小人为之而无疑欤
当熙宁之大臣慕周公之理财为市易之司以夺商贾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1362-0301c.png
之赢分天下以债而取其什二之息曰此周公泉府之
法也天下之为君子者又从而争之曰
此非周公之法也周公不为利也其人又从而解之曰
此真周公之法也圣人之意六经之书而后世不足以
知之以此嗤笑其辨者然而其法行而天下终以大弊
故今之君子真以为圣贤不理财言理财者必小人而
后可矣夫泉府之法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
其贾买之其赊者祭祀丧纪皆有数而以国服为之息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1362-0301d.png
若此者真周公所为也何者当是时天
下号为齐民未有特富者也开阖敛散轻重之权一出
于上均之田而使之耕筑之室而使之居衣食之具无
不毕与然而祭祀丧纪犹有所不足而取于常数之外
若是者周公不与则谁与之将无以充其用而遂与之
也则民一切仰上而其费无名故赊而贷之使以日数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1362-0302a.png
偿而以其所服者为息且其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
者民不足于此而上不敛之则为不仁然则二者
之法非周公谁为之盖三代固行之矣今天下之民不
齐久矣开阖敛散轻重之权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贾
分而有之不知其几千百年也而遽夺之可乎夺之可
也嫉其自利而欲为国利可乎呜呼居今之世周公固
不行是法矣夫学周公之法于数千岁之后世异时殊
不可行而行之者固不足以理财也谓周公不为是法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1362-0302b.png
而圣贤之道不出于理财者是足为深知周公也乎且
使周公为之固不以自利虽百取而不害而况其尽与
之乎然则奈何君子避理财之名苟欲以不言利为义
坐视小人为之亦以为当然而无怪也徒从其后频蹙
而议之厉色而争之耳然则仁者固如是耶今天下之
财亦可得而略计矣黄帝尧舜以来财之在天下今其
不知取者几也秦汉之后创取于民后世日以增益今
其弃而不求者几也天下之遗利天下之所不知不得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1362-0302c.png
而用之者几也抑犹有上之所未敛者乎抑已尽敛而
不可复加欤然则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有
君有国而后有君与国之用非民之不以与其上也而
不足者何说今之理财者自理之欤为天下理之欤父
有十子阖其大门日取其子而不计其后将以富其父
欤抑爱子者必使之与其父欤抑孝其亲者固将尽困
其子欤抑其父固共其子之财者欤然则今之开阖敛
散轻重之权有馀不足之数可以一辞而决矣奈何以
十先生奥论注 续集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1362-0302d.png
聚敛为理财而其上至于使小人君子以为不当理财
而听其绝而不继若是者何以为君子哉
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