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a 页 WYG1362-013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三
汉晋论 张 栻
汉高帝
惟仁义足以得天下之心三王是也高帝之兴亦有合乎
此是以能剪暴秦灭强项而卒基汉业方怀王遣将入关
诸老将固已谓沛公素宽大长者而心归之
至于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b 页 WYG1362-0139b.png

三章之约其所以得乎民者深矣此非其所谓仁者欤
予每爱三老董公之言以为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
无名事故不成名其为贼敌乃可服三军之众为义帝缟素
声项羽之罪而讨之于是五十六万之师不谋而来从义之所
感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2a 页 WYG1362-0140a.png

使斯时高帝不入
彭城置酒高会率诸侯穷羽所至而诛之天下即定矣
惜其诚意不笃不能遂收汤武之功然汉卒胜楚卒
亡者良由于此名正义立故也董公盖深知其理故其
言又曰仁不以勇义不以力自留侯而下陈谋虽多
而皆未之及呜呼董公其一时之逸民欤
文帝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2b 页 WYG1362-0140b.png

文帝初政良有可观盖制事周密为虑深远恳恻之意
有以得人之心三代而下亦未易多见也文帝以庶子
居藩国入践大统知已之立为汉社稷非为已也故不
敢以为已私
有司请建太子则先示博求贤圣之议而又推之于吴
王淮南王有司请王诸子则先推诸兄之无后者而立
之其辞气温润不迫其义诚足以感人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3a 页 WYG1362-0140c.png

凡所以
施惠于民者类非虚文皆有诚意存乎其间千载之下
即事而察之不可掩也史于其编年曰帝既施惠天下
诸侯四夷远近驩洽乃修代来功
观诸此又可见其明先后之宜而不敢私
已记史者亦可谓善发明矣其待夷狄盖亦有道以南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3b 页 WYG1362-0140d.png

越尉佗之强恣自高帝犹难于服之而帝特施恩意遣
使遗以一书而佗即自去帝制而下令国中称汉皇帝
贤天子皇恐报书不敢慢予尝详味帝所与书则知忠
信之可行于蛮貊如此书之首辞曰朕高皇帝侧室之
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盖后世之待夷狄往往好为夸
辞于是等皆在所盖覆矫饰以示之者也而帝一以其
实告语之彼亦豪杰也见吾推诚如此则又安得不服
故其报书首曰老夫故越吏也文帝不以高帝侧室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4a 页 WYG1362-0141a.png

子为讳则佗敢以越吏为歉哉若吾以骄辞盖之则彼
必且慢以应我矣推此一端忠信可行于蛮貊可不信
哉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4b 页 WYG1362-0141b.png

以
文帝天资之美初政小心畏忌之时得道学之臣佐之
治功之起岂不可追三代之馀风惜其大臣不过绛灌
申屠嘉之徒独有一贾谊为当时英俊而谊之身盖自
多所可恨而卒亦不见庸也
故以帝之贤仅能为一时之小康无以
垂法于后世于淮南薄昭之事未免陷于刑名之家衰
世之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5a 页 WYG1362-0141c.png

至于即位岁久怠
肆亦萌新垣平之邪说故得以入之然终以其天资之
高旋即悟也其终
诏曰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盖可见帝之能察乎
此矣呜呼亦贤矣哉故予尤惜其诸臣之无以佐下风
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5b 页 WYG1362-0141d.png

武帝
武帝奢侈穷黩之事与秦始皇相去何能尺寸然不至
于乱亡者有四事焉高帝宽大文景惠养其得民也深
流泽渗漉未能遽泯
非若秦自商鞅以来根本已蹶民独迫于威而强服
耳此一也武帝所为每与六经戾夫岂
真能尚儒者然犹表章六经聘召儒生
稽古礼文之事未至荡然尽弃名教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6a 页 WYG1362-0142a.png

如秦所为此二也轮台之诏虽云已
晚然详味其辞盖真知悔者诚意所动固足以回天人
之心而诏下之后不复萌前日之为思与民休息与卒
死于行而不之悟者盖甚有间
秦穆
之誓圣人取其悔过列之于书
予于轮台之诏每三复
焉盖以为存亡之几所系耳此三也惟其能悔过也故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6b 页 WYG1362-0142b.png

自是之后侈欲之机息而清明之虑生是以能审于付
托昭帝之初霍光当政述文景之事以培植本根
于是兴利
之源窒而惠泽复流有以祈天永命矣此四也以四者
相胥而维持是以能永保其祚向使武帝老不知悔死
于炽然利欲之中则决不能以善处其后虽使赖高文
景之泽以免其身旋即殆矣故予深有取于轮台之书
以为存亡之几所系也然其能卒知悔者则以其平日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7a 页 WYG1362-0142c.png

犹知讲习六经之言听儒生之论至其力衰而意怠则
善端有时而萌故耳然则其所以不至乱亡者岂偶然
也哉
高祖光武
高祖洪模大略非光武所及也高祖起匹夫提三尺取
天下光武则以帝室之胄
因人心之思汉而复旧业其难易固有间矣而
高祖之对乃项籍亦盖世之豪也光武所与周旋者独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7b 页 WYG1362-0142d.png

张步隗嚣公孙述辈其去籍盖万万相远矣至于韩信
彭越之徒皆如泛驾之马实难驾御
而尽在高祖掌握之中指麾使令无不如意使光
武有臣如此未必能用也然而创业之难光武固不及
高祖而至于光武之善守则复非高祖所及也大抵高
祖天资极高所不足者学耳即位之后所
以维持经理者类皆疏略雄桀之气不能自敛卒至平
城之辱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8a 页 WYG1362-0143a.png

一时功臣处之不得其道往往赤族
此则由其学不足之故也光武天资虽不逮
高祖而自其少时从诸生讲儒学谨行义故天下既定
则知兵之不可不戢审黄石存包桑闭玉关以谢西域
之质安南定北以为单于久远之计
处置功臣假以爵宠而不使之任
事卒保全其终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8b 页 WYG1362-0143b.png

凡此皆思虑缜密要自儒学中来至于尊礼隐
逸褒崇风节以振起士气
后之人君尤未易及此非特高祖也嗟乎以高祖
之天资使之知学为当务则汤武之圣亦岂不可至哉
是尤可叹息也
光武一
光武之不用功臣为三公盖鉴高帝之弊而欲保全之
前史莫不以为美谈以予观之光武之保全功臣使皆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9a 页 WYG1362-0143c.png

得以福禄终身是固美矣然于用人之道则有未
尽也
盖用人之道先以一说横于胸中则为私意非立贤
无方之义矣高祖之待功臣诚非也如韩彭黥布之徒
虽有大功要皆天资小人在易之师开国承家小人勿
用盖于用师既终成功之后但当宠之以富贵而
不可使之有国家而为政也高帝正犯此义是以不能
保功臣之终为光武者要当察吾大臣有如韩彭之徒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9b 页 WYG1362-0143d.png

者乎则当以是待之若光武之功臣则异于是至寇邓
贾复则又识明而行修量洪而器远以光武时所用之
大臣论之若三子者类过之远甚与共图政岂不可乎
顾乃执一槩之嫌废大公之义是反为私意而已矣抑
光武之所责于大臣者特为吏事
大臣之职顾如是乎唯其不知大臣所当任之
职故不知用大臣之道而独以吏事之督责为忧抑亦
末矣方当乱定之后正宜登用贤才与共图纪纲以为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0a 页 WYG1362-0144a.png

垂世长久之计而但知吏事责三公
其贻谋之不竞亦宜矣
光武二
光武鉴西都末世之弊故汲汲然崇尚风节而不忘遗
逸之举亦可谓知所当务矣盖自三代而降在上者以
爵禄而骄士在下者慕爵禄而求君故上日以亢而下
日以委靡人君而能降心以求遗逸则是不敢以爵禄
而骄其士反有求乎士之意则于克己养德所助固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0b 页 WYG1362-0144b.png

细矣况风俗委靡之中而见时君所尊礼延纳者乃在
于恬退隐约之士岂不足以遏其奔竞之风而息其侥
倖之意于风俗所助又不轻矣在光武时虽曰举遗逸
然固有召而不能致致而不能用者
而其流风馀韵犹足以革西京之
陋而起名节之俗则其为益固岂浅浅哉语曰举逸民
天下之民归心焉盖不遗贤于隐逸则天下之贤才孰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1a 页 WYG1362-0144c.png

不归心贤才归之是天下之人举归之也岂非为治之
总要乎然尝怪严子陵竟不为帝少屈何耶考子陵之
言论风旨亦非素隐行怪必欲长往而不返者彼与光
武少而相从知其心度为最详也以谓光
武欲为当时之治则当时之人才固足办之而无待乎
已若欲进乎两汉之事则又惧有未能信从者不然徒
受其高位享其尊礼之虚名则非子陵之本心也故宁
不就之然而以子陵为光武之故人名高一世而竟高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1b 页 WYG1362-0144d.png

卧不屈光武亦不敢以屈之
其所以激顽起懦扶植风化助成东京风俗之美人才
之盛其为力固亦多矣岂不美哉
晋元帝
为国有大几大几一失则其弊随起而不可禁所谓大
几三纲之所存是也晋元帝初以怀帝之命来临江左
当时之意固以时事艰难分建贤王以为屏翰庶几增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2a 页 WYG1362-0145a.png

国家之势折奸宄之心缓急之际实赖其纠率义旅入
卫王室其责任盖不轻矣而琅琊之入建邺考观
其规模以原其心度之所安盖有自为封殖之意无慷
慨谋国之诚
怀帝卒以蒙尘迄不闻
勤王之举悯帝之立增重寄委
制诏深切而亦自若也
祖逖击楫渡江聊复以兵应其请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2b 页 WYG1362-0145b.png

反从而制之使不得有为则其意不在中原也审矣
坐视神州板荡戎马纵横
不以动其心不过欲因时自利云耳悯再蒙尘惧天下
之议已则阳为出师之势迁延顾望终归罪于运饷稽
缓斩一无辜令史以塞责赤眚之异亦深切矣吾谁欺
欺天乎夫受君父之委托而坐视其祸变因时事之艰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3a 页 WYG1362-0145c.png

难而觊幸以自利三纲沦矣唯其大几既失故其所以
建国规模亦复不竞乱臣贼子如王敦者不旋踵而起
盖其弊有以致之也使元
帝痛怀悯之难笃君臣之义念家国之雠率江东英俊
鼓忠义之气北向讨贼名正理顺安知中原无响应者
以区区一祖逖崛强自立于群豪之间犹几以自振
况肺腑之亲总督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3b 页 WYG1362-0145d.png

之任数路之势何所不济哉惟其不以大公为心而私
意蔽之甚可叹息也其馀得失予不暇论独推其本而
言之
温峤
温太真忠义慷慨风节表著足以为晋室名臣古今所
共推不待详言然吾独有所恨者绝裾之事也
昔之人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4a 页 WYG1362-0146a.png

不以穷达得失累其心听天所命而行其性命之情故
或仕或不仕皆非有所为也于其身所处之义当然耳
自功名之俗兴而迁就趍避之说起三纲始隳而不得
其正虽豪杰之士一为功名富贵所诱失其性者多矣
可胜叹哉太真少时尝以孝友笃至称一旦奉刘
琨之檄将命江左母崔固止之不可至于绝裾而行
噫太真有母若此身固不得以许琨矣独不见徐元直
之事乎元直所谓方寸乱矣盖其天性不可已者也而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4b 页 WYG1362-0146b.png

太真独忍于此乎若既以委质为人之臣当危难而无
避可也将命之举岂无他人太真念母独不得辞乎度
其意不过以江左将兴奉檄劝进徼倖投富贵之几赴
功名之会耳而其所丧不过甚乎或曰使太真来江左
则宁复有后世之事业太真固不得以两全矣此殆不
然昔人之事业皆非有欲而为之事理至前因而有成
之耳若怀希慕求必之心则其私欲而已苟可以就异
日之事则凡背亲贼性皆可以屑为此三纲之所由坏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5a 页 WYG1362-0146c.png

而弊之所由生也故伯夷叔齐均不受其国夫子以为
求仁而得仁
商之三臣微子不得不去箕子不得不为奴而
比干不得不死皆素其位而行也
岂直太真之事业为不足道就使太真能佐晋室
剋复神州一正天下勋烈如此浮云之过太虚尔岂足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5b 页 WYG1362-0146d.png

以塞其天性之伤也夫太真顺母之心而终其身虽泯
灭无闻于后顾其所全者大于身无愧乌能以此易彼
哉故予谓太真称为功臣之士则可尚论古人则可憾
矣
谢安
苻坚扫境入寇方是时晋室之势亦甚殆矣梁益既非
吾有而襄沔复为所破在它人宜恐惧失措之不暇而
谢安方且从容应敌不过以江北军事付之谢玄及刘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6a 页 WYG1362-0147a.png

牢之辈卒以成功盖其方略素定非侥倖苟然也
安明于用人考察既精不以亲疏而废玄有谋虑善
使人而牢之勇锐出众
安所施置各得
其宜盖用兵之道当以奇正相须使元将重兵于后此
正也使牢之将精兵迎击于前此奇也秦兵既近洛涧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6b 页 WYG1362-0147b.png

牢之撄其锋直抟而胜之固已夺其心矣
淝水之战其胜算已在目中故秦兵一退
风声鹤唳以至山川草木皆足以惧之惟牢之先夺其
心故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7a 页 WYG1362-0147c.png

安之方略可谓素定矣惟其素定故安
静而不挠其矫情镇物岂固为是哉夫有所恃故耳
至于却上流之兵又其一奇也得上流之兵
不足以助益而适足以销薄声势摇动人心桓冲是举
亦无谋矣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7b 页 WYG1362-0147d.png

吾虑既定一却其
兵而战士之心益固国内之情举安安见之明且审矣
嗟乎国之所恃者人才耳以当时晋室之势独任一谢
安足以当苻秦百万之师以予观之非特安方略之妙
抑其所存忠义纯固负荷国事直欲与晋室同存亡故
能运用英豪克成勋业诚与才合故也大抵立大事者
非诚与才合不足以济若安者其在东晋人物中杰出
者哉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8a 页 WYG1362-0148a.png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三 第 18b 页 WYG1362-0148b.png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