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三
明堂论
粤惟上古水土荒沈橧穴犹在政教朴略宫室未兴
神农氏作始为帝宫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
足以禦寒暑待风雨实惟明堂之始明堂者天子所
居之初名也是故祀上帝则于是祭先祖则于是朝
诸侯则于是养老尊贤教国子则于是飨射献俘馘
则于是治天文告朔则于是抑且天子寝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黄帝尧舜氏作宫室乃备洎夏商周
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
卷三 第 1b 页
门三朝后曰路寝四时不迁路寝之制准郊外明堂
四方之一乡南而治故路寝犹袭古号曰明堂若夫
祭昊天上帝则有圜丘祭祖考则有应门内左之宗
庙朝诸侯则有朝廷养老尊贤教国子献俘馘则有
辟雍学校其地既分其礼益备故城中无明堂也然
而圣人事必师古礼不忘本于近郊东南别建明堂
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册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时令
朝四方诸侯非常典礼乃于此行之以继古帝王之
迹譬之上古衣裳未成始有韨皮椎轮初制惟尚越
席后世圣人采备绘绣无废赤芾之垂车成金玉不
卷三 第 2a 页
增大辂之饰此后世之明堂也自汉以来儒者惟蔡
邕卢植实知异名同地之制尚昧上古中古之分后
之儒者执其一端以蔽众说分合无定制度鲜通盖
未能融洽经传参验古今二千年来遂成绝学试执
吾言以求之经史百家有相合无相戾者勒书一卷
以备稽览括其大旨著于斯篇
神农明堂
淮南子主术训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
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
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
卷三 第 2b 页
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
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
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
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
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
烦故其化如神
元案大戴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古有之也据
主术训云云是明堂之名始于神农特无宗庙
郊坛朝廷路寝之分总以明堂为天子所居即
后世郊外明堂也其云以时尝谷祀于明堂即
卷三 第 3a 页
月令天子居明堂以时尝谷之始
桓谭新论曰神农氏祀明堂有盖而无四方
元案此与淮南子同桓谭时古籍犹多或不专
本淮南也
黄帝明堂
尸子曰欲观黄帝之行于合宫
文选张衡东京赋曰则是黄帝合宫
元案合宫者天子所居各礼皆合行于此故无
宗庙郊坛朝廷路寝之分亦即后世郊外明堂
也
卷三 第 3b 页
管子桓公问篇曰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
元案此明台当即合宫中南向之堂
汉书郊祀志上曰申公曰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
成伯玙礼记外传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黄帝
享百神于明廷是也
元案明廷犹明台其云接万灵享百神即月令
以时祈祀之始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
极考建五常
元案惠氏士奇云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
卷三 第 4a 页
也端居正气以候天和然则明堂五室始于黄
帝矣
史记封禅书曰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
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
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
元案后世郊外明堂之制似即放此其云四面
无壁以茅盖与神农时明堂有盖而无四方正
同
尧明堂
今文尚书尧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
卷三 第 4b 页
衡以齐七政郑氏注云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
明堂
元案尧时明堂当巳分建授受大典故在明堂
也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元案孙观察星衍云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
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大祖合之淮南主
术训有神农以时尝谷祀于明堂之说则知史
所云大祖即明堂也
桓谭新论曰明堂尧谓之五府府聚也言五帝之神
卷三 第 5a 页
聚于此
元案明堂名五府及祀五帝实是旧礼尚书帝
命验云五府五帝之庙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
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元矩郑氏注尚书云文
祖者五府之大名大戴礼记少閒篇云武丁开
先祖之府取其明法足證府名甚古惠徵君栋
云周官有天府乃明堂掌陈宝之官取法于唐
虞也
管子桓公问篇曰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
元案衢室义取四达即四面无壁之谓
卷三 第 5b 页
尚书大传虞夏传曰尚考大室之义唐为虞宾郑氏
注云大室明堂之中央室也
元案据此明堂五室之制非始于夏
舜明堂
今文尚书尧典曰归格于艺祖用特郑氏注云艺祖
犹周之明堂马融注云艺祢也
元案此巡方大典故归格郊外明堂也文祖艺
祖皆指祖考而即为明堂大室之名周公称文
王为文祖义同犹后世称某帝为某庙也
尸子曰观尧舜之行于总章
卷三 第 6a 页
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有虞总期李善注章期一也
元案总章总期之义皆同合宫以各礼总于此
表章故名总章以各礼总于此期会故名总期
字异而义则同也
今文尚书尧典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又曰辟四门
元案城中朝寝无四门之制此亦指郊外明堂
也四方诸侯来朝大典则于明堂中行之
礼记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郑氏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此禘谓祭昊
天于圜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
卷三 第 6b 页
堂曰祖宗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尧而宗舜韦昭注云礼祭法与此异者舜在时则宗
尧舜崩而子孙宗舜故郊尧也
元案禘郊祖宗四者皆为配天之祭郑注明白
可据总享五帝五神于明堂则以颛顼与尧配
祭自王肃有心违郑谓祖宗为祖有功宗有德
其庙不毁误仞为宗庙之祭非属明堂遂致其
义不明也
夏明堂
卷三 第 7a 页
考工记匠人曰夏后氏世室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
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郑氏注
云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世室牲用白牡此用先王
之礼
元案世室乃明堂五室之中犹尚书大传所言
大室夏特取此为名概其馀耳古字世大通故
大子又称世子世叔又称大叔矣匠人言三代
明堂之制皆郊外明堂也自室中度以几以下
乃通言城中王宫之制非专指明堂郑注谓世
室为宗庙殆以鲁世室例之耳其实夏之名世
卷三 第 7b 页
室非专为祀祖即如夏小正为观天测时布令
之书礼亦当行于世室与舜在璿玑玉衡于文
祖同
成伯玙礼记外传曰夏谓大庙为世室又曰夏后一
堂之上为五室南面三阶五室象地载五行五行生
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象八节
元案此云一堂之上为五室世室乃一堂中央
之室也较他室为尊故称之为世室世与大皆
尊称之辞成氏以大庙拟之是也
郑氏考工记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
卷三 第 8a 页
尺矣相参之数禹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
元案此自指郊外明堂而言
礼记祭法曰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
禹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
而宗禹韦昭注云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故禘祖之
礼同虞以上尚德夏以下亲亲故夏郊鲧也
元案说见舜明堂下
殷明堂
考工记匠人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
卷三 第 8b 页
重屋郑氏注云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
元案郑注以为王宫正堂非也此所言仍是郊
外明堂之制至于国中寝宫之制止取郊外明
堂四面之一向南为之断非如郊外明堂四面
皆有堂也
大戴礼记少閒篇曰成汤卒受天命发厥明德顺民
天心啬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命
于总章服禹功以脩舜绪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
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
服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
卷三 第 9a 页
开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为君臣上下之节殷民更
服
元案此总章即袭舜明堂名谓郊外明堂也四
夷来朝于此者非常典礼不于国中朝廷行之
必在明堂以继舜禹之业周公之明堂朝四夷
同此其云先祖之府亦指郊外明堂与尧典文
祖艺祖同盖先代典册亦藏于明堂也
管子桓公问篇曰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
元案说文解字云街四通道也此名总街者亦
取明堂四达之义
卷三 第 9b 页
尸子曰殷人曰阳馆
元案孙观察云明堂在国之阳以此文知夏商
巳在东南郊也
桓谭新论曰商人谓路寝为重屋商于虞夏稍文加
以重檐四阿故取名
元案此误以国中南面之路寝为郊外四面堂
之路寝也
礼记祭法曰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国语鲁语曰展禽曰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
韦昭注云舜当为喾字之误也
卷三 第 10a 页
元案说见舜明堂下
郑氏考工记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
元案说见夏明堂下
周明堂
考工记匠人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
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元案此本指郊外明堂与宫内路寝不同故匠
人又曰宫中度以寻
礼记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
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
卷三 第 10b 页
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
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
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
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
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
侯之尊卑也
元案明堂位虽鲁儒傅会而此段言周公明堂
则必是周初相传旧典由此知郊外明堂惟向
南一面有皋应路三重门其三面惟一门
卷三 第 11a 页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者生
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
饰明堂也
元案此篇饰字凡六见皆饬字之讹饬字从力
古力字作草所以讹为巾也观篇末曰则饬司
马则饬司寇则饬司空皆作饬明此饰亦当同
此例为饬字也明堂天法之所在故天灾则于
此饬之
逸周书作雒解曰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
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
卷三 第 11b 页
楹舂常画旅内阶元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元阃
元案五宫即下五处前四处皆在城中惟明堂
在郊外也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又
曰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室
元案明堂中大室为宗祀之所故以为文王之
庙路寝亦指明堂而言路与大通故又称大寝
郑氏注月令以大寝东堂大寝南堂大寝西堂
大寝北堂释之是也
孝经孔子曰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卷三 第 12a 页
诗周颂我将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我将我享
维芉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孔颖达正义云谓祭五帝之于明堂以文王配而祀
之即孝经所谓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文
王之配明堂其祀非一此言配文王于明堂谓大飨
五帝于明堂也
元案此郊外明堂祀五帝以文王配也
礼记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与祭法同韦昭注云此与孝经异也商家
卷三 第 12b 页
祖契周公初时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虽承文
王之业有伐纣定天下之功其庙不可毁故先推后
稷以配天而后更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元案此言行宗祀于郊外明堂宗祀即尧典六
宗之祀
尚书洛诰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郑氏注云文祖者
周曰明堂以称文王又曰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郑氏注云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尽明堂之德
明堂者祀五帝太皞之属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礼
六典就其法度而损益用之又曰予以秬鬯二卣曰
卷三 第 13a 页
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郑
氏注云明禋者六典成祭于明堂告五帝太皞之属
也既告明堂则复禋于文武之庙告成洛邑
元案此以文祖即郊外明堂中太庙是也其云
明堂祀五帝亦是古礼唯分告明堂与禋庙为
二非是惠徵君曾駮之
诗周颂清庙序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
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元案此清庙即郊外明堂中央大室也周公居
摄五年制度大备朝诸侯于明堂即率以祀文
卷三 第 13b 页
王于此此二事显而易见者我将之祀文王于
明堂与此有别者此率诸侯助祭礼尤盛也
春秋隐公十一年左氏传曰清庙茅屋昭其俭也
元案此即郊外明堂明堂以茅盖屋也若国中
朝左之大庙未闻以茅盖屋也
尚书洛诰曰王入大室祼王肃注云大室清庙中央
之室
乐记曰武王伐殷荐俘馘于京大室
元案此亦指郊外明堂而言钟鼎𣢾识所载伯
姬鼎师毛父敦𧨺敦牧敦等铭所云大室盖皆
卷三 第 14a 页
谓清庙中央之室古者朝诸侯祀祖考献俘馘
皆在明堂也
逸周书本典解曰维四月既生霸王在东宫告周公
曰呜呼朕闻武考不知乃问不得乃学俾资不肖永
无惑矣
尸子曰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践东宫宗祀明堂明
堂在左故谓之东宫
元案此东宫亦指郊外明堂考工记匠人左祖
右社疏引刘向别录云左明堂辟雍是明堂在
左矣
卷三 第 14b 页
周礼大宰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
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贾公
彦疏云县治象之法于雉门象魏从甲至甲凡十日
敛藏之明堂于后月月受而行之谓之告朔也
元案此雉门乃国中之雉门盖以明堂所藏之
治象月吉县之国中挟日仍藏之郊外明堂也
礼记月令
元案此篇文多不录吕览同以此皆古帝无路
寝专居明堂布政之遗制周时王居城中路寝
此礼未必全行也
卷三 第 15a 页
鲁明堂
礼记明堂位曰大庙天子明堂郑氏注云言庙及门
如天子之制也孔颖达正义云言周公大庙制似天
子明堂
元案鲁之大庙犹周明堂中之清庙也故春秋
桓公二年左氏传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
内于大庙臧哀伯即以清庙茅屋为说鲁侯国
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礼皆于大庙行
之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
卷三 第 15b 页
元案此禘即祫也天子禘于明堂诸侯祫于大
庙一也惠徵君云成王赐鲁重祭而有禘祭止
用禘礼禘乐鲁无明堂无圜丘之禘但有吉禘
时禘皆于宗庙无配天之典虽行禘祭其实祫
也
春秋文公二年谷梁传曰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
僖公跻升也先亲而后祖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
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
无天者无天而行也
元案鲁大庙犹周明堂明堂天法之所在故曰
卷三 第 16a 页
无天
春秋哀公三年左氏传曰季桓子御公立于象魏之
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忘也
元案天子藏旧章于明堂鲁无明堂当藏于大
庙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
而书礼也
元案天子灵台在明堂中诸侯观台亦当在大
庙周礼春官大史云颁告朔于邦国郑氏注云
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
卷三 第 16b 页
告而受行之故视朔与登观台并书也
泰山下明堂
孟子梁惠王曰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
巳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
则勿毁之矣赵岐注云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
巡狩朝诸侯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
元案此明堂即坛也与他处明堂异制周礼春
官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仪礼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
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郑氏注
卷三 第 17a 页
云王巡守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
以见之即指此也泰山在齐州齐居天下之中
有王者起于山下朝诸侯即于山上刻石纪号
行封禅之礼
史记封禅书曰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
明堂处
汉书武帝纪曰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
坐明堂
元案泰山下明堂据此西汉时尚存其迹自元
封二年秋武帝因公玉带所上之图作明堂于
卷三 第 17b 页
汶上后王莽又作明堂于长安泰山下明堂遂
不可考矣
汉明堂
汉书河閒献王传曰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
雍宫应劭云辟雍明堂灵台也又终军传曰建三宫
之文质服虔云三宫明堂辟雍灵台也
元案武帝明堂在奉高未尝立于长安礼乐志
言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
太平仅议立而已非实立也河閒献王所对上
下三雍宫三篇艺文志载其目胡梅涧以为对
卷三 第 18a 页
三雍宫之制度者是也
汉书平帝纪曰元始四年夏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
后汉书世祖纪曰是岁初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
兆域宣布图谶于天下
元案明堂建于长安实始于此非建于武帝时
明矣
三辅黄图曰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辟廱在长安
西北七里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太学在长安西北
七里
元案八当七字之误盖灵台辟廱太学三者异
卷三 第 18b 页
名同地俱在长安西北也三者在北明堂在南
则明堂与三者又分建可知
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三集卷三
商周铜器说上
形上谓道形下谓器商周二代之道存于今者有九
经焉若器则罕有存者所存者铜器钟鼎之属耳古
铜器有铭铭之文为古人篆迹非经文隶楷缣楮传
写之比且其词为古王侯大夫贤者所为其重与九
经同之北宋后古铜器始多传录钟鼎尊彝敦槃戈
剑之属古词古文不可胜识其见称于经传者若汤
之盘正考父孔悝之鼎其器皆不传于今然则今之
所传者使古圣贤见之安知不载入经传也器者所
卷三 第 1b 页
以藏礼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先王之制
器也齐其度量同其文字别其尊卑用之于朝觐燕
飨则见天子之尊锡命之宠虽有强国不敢问鼎之
轻重焉用之于祭祀饮射则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名
孝子孝孙永享其祖考而宝用之焉且天子诸侯卿
大夫非有德位保其富贵则不能制其器非有问学
通其文词则不能铭其器然则器者先王所以驯天
下尊王敬祖之心教天下习礼博文之学商祚六百
周祚八百道与器皆不坠也且世禄之家其富贵精
力必有所用用之于奢僭奇邪者家国之患也先王
卷三 第 2a 页
使用其才与力与礼与文于器之中礼明而文达位
定而王尊愚慢狂暴好作乱者鲜矣故穷而在下则
颜子箪瓢不为俭贵而在上则晋绛钟鏄不为奢此
古圣王之大道亦古圣王之精意也自井田封建废
而梓人凫氏亦失传矣故吾谓欲观三代以上之道
与器九经之外舍钟鼎之属曷由观之
商周铜器说下
三代时鼎钟为最重之器故有立国以鼎彝为分器
者武王有分器之篇鲁公有彝器
之分是也有诸侯大
卷三 第 2b 页
夫朝享而赐以重器者周王予虢公以爵
晋侯赐子产以鼎
是也有以小事大而赂以重器者齐侯赂晋以地
而先以纪甗鲁公贿晋卿以寿梦之鼎
郑赂晋以襄钟
齐人赂晋以宗器
陈侯赂郑以宗器燕人赂齐以斝耳徐
卷三 第 3a 页
人赂齐以甲父鼎郑伯纳晋以钟镈
是也有以大伐小而取为重器者鲁取郓钟以
为公盘齐攻鲁以求岑鼎
是也有为述德儆身之铭以为重
器者祭统述孔悝之铭叔向述谗鼎之铭孟僖
子述正考父鼎铭史苏述商衰之铭是也有
为自矜之铭以为重器者礼至铭杀国子季
武子铭得齐兵是也有铸政令于鼎彝以为
重器者司约书约剂于宗彝晋郑铸刑书于刑
鼎是也且有王纲废坠之时以天子之
卷三 第 3b 页
社稷而与鼎器共存亡轻重者武王迁商九鼎于雒
楚子问鼎于周秦兴师临周求九鼎是也
此周以前之说也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
至改元称神瑞书之史册儒臣有能辨之者世惊为
奇故说文序曰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
代之古文是也今略数之则有汉元鼎汾阴得宝鼎
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
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张敞辨之
永平六年王雒出宝鼎
卷三 第 4a 页
永元元年窦宪上仲
山甫鼎
吴赤乌十二年
宝鼎出临平湖又出酃县宋元嘉十三年武昌县章
山出神鼎二十二年新阳获古鼎有篆书四十二字
泰始五年南昌获古鼎容斛七斗七年义阳郡鼎受
一斛皆献于朝唐贞观二十二年遂州涪水
中获古鼎傍有铭刻开元十年获鼎改河中府之县
名宝鼎县十二年后土祠获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
容一升色皆青十三年万年人获宝鼎五献之四鼎
卷三 第 4b 页
皆有铭二十一年眉州
献宝鼎重七百斤有篆书天宝元年平凉获古馋鼎
献之元和二年诏以湖南所献古鼎付有司重一百
十二斤咸平三年乾州献古铜鼎状方四足上有古
文二十一字
此自汉至唐之说也北宋以后高
原古冢搜获甚多始不以古器为神奇祥瑞而或以
玩赏加之学者考古释文日益精核故考古图列宋
人收藏者河南文潞公庐江李伯时等三十馀家士
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阅三四千年而道大显矣
卷三 第 5a 页
古之器余不得而见余今所见之器安知后之人能
见否也且又安知后千百年新出之器为今所未见
者不更多也是宜以周以前唐以前北宋以后三者
分别论之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序
钟鼎彝器三代之所宝贵故分器赠器皆以是为先
直与土地并重且或以为重赂其造作之精文字之
古非后人所能及古器金锡之至精者其气不外泄
无青绿其有青绿者金之不精外泄于土者也古器
铭字多者或至数百字纵不抵尚书百篇而有过于
卷三 第 5b 页
汲冢者远甚汉代以得鼎为祥因之改元因之立祀
六朝唐人不多见学者不甚重之迨北宋后古器始
多出复为世重勒为成书南宋元明以来流传不少
至我
朝西清古鉴美备极矣且海内好古之士学识之精
能辨古器有远过于张敞郑众者而古器之出于土
田榛莽间者亦不可胜数余心好古文奇字每摩挲
一器拓释一铭俯仰之间辄心往于数千年前以为
此器之作此文之铸尚在周公孔子未生以前何论
秦汉乎由简策而卷轴其竹帛已灰烬矣此乃岿然
卷三 第 6a 页
独存乎世人得西岳一碑定武片纸即珍如鸿宝何
况三代法物乎世人得世䌽书函麻沙宋板即藏为
秘册何况商周文字乎友人之与余同好者则有江
侍御朱右甫孙观察赵银台翁
比部秦太史宋学博钱博士赵晋
斋何梦华江郑堂张解元等各有藏
器各有拓本余皆聚之与余所自藏自拓者集为钟
鼎款识一书以续薛尚功之后薛尚功所辑共四百
九十三器余所集器五百五十数殆过之夫刊字于
板本不如铸字于金之坚且久然自古左国史汉所
卷三 第 6b 页
言各器宋宣和殿图无有存者矣两宋吕大防王俅
薛尚功王顺伯诸书册所收之器今亦廑有存者矣
然则古器虽甚寿顾至三四千年出土之后转不能
久或经兵燹之坠坏或为水土之沈薶或为伧贾之
毁销不可保也而宋人图释各书反能流传不绝且
可家守一编然则聚一时之彝器摹勒为书实可使
一时之器永传不朽即使吉金零落无存亦可无憾
矣平湖朱氏右甫酷嗜古金文字且能辨识疑文稽
考古籍国邑大夫之名有可补经传所未备者偏旁
篆籀之字有可补说文所未及者余以名拓本属之
卷三 第 7a 页
编定审释之甲子秋订成十卷付之梓人并记其始
末如此
山左金石志序
山左兼鲁齐曹宋诸国地三代吉金甲于天下东汉
石刻江以南得一己为钜宝而山左有秦石二西汉
石三东汉则不胜指数故论金石于山左诚众流之
在渤海万峰之峙泰山也元以乾隆五十八年秋奉
命视学山左首谒
阙里观乾隆
钦颁周器及鼎币戈尺诸古金又摩挲两汉石刻移
卷三 第 7b 页
亭长府门卒二石人于矍相圃次登岱观唐摩崖碑
得从臣衔名及宋赵德甫诸题名次过济宁学观戟
门诸碑及黄小松司马所得汉祠石象归而始有
勒成一书之志五十九年毕秋帆先生奉
命巡抚山东先是先生抚陜西河南时曾修关中中
州金石二志元欲以山左之志属之先生先生曰吾
老矣且政繁精力不及此愿学使者为之也元曰诺
先生遂检关中中州二志付元且为商定条例暨搜
访诸事元于学署池上署积古斋列志乘图籍案而
求之得诸拓本千三百馀件较之关中中州多至三
卷三 第 8a 页
倍实始为修书之举而秋帆先生复奉
命总督两湖继且综湖南北军务矣元在山左卷牍
之暇即事考览引仁和朱朗斋钱塘何梦华
偃师武虚谷益都段赤亭为助兖济之间
黄小松司马搜辑先已赅备肥城展生员家有
聂剑光泰山金石志稿本赤亭亦有益都金石志
稿并录之得副墨其未见著录者分遣拓工四出跋
涉千里岱麓沂镇灵岩五峰诸山赤亭或舂粮而行
架岩涸水出之椎脱梱载以归虽曰山左古迹之多
亦求者之勤有以致之也曲阜颜运生桂未谷
卷三 第 8b 页
钱塘江秬香吴江陆直之钜野李退亭
济宁李铁桥等皆雅志好古藏获颇富各郡
守州牧县令学博生徒之以拓本见投欲编入录者
亦日以聚旧家藏弆之目录如曲阜孔农部滋
阳牛空山等亦可得而稽金之为物迁移无定
皆就乾隆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在山左者为断故孙
渊如观察莅兖沂曹济其所藏钟鼎即以入录石之
为物罕有迁徙皆就目验者为断其石刻拓本并毁
如峄山秦刻者亦不入录至于旧录有名今搜罗未
到及旧未著录新出于榛莽泥土中者惟望后人续
卷三 第 9a 页
而录之以补今时之缺略焉六十年冬草稿斯定元
复奉
命视学两浙舟车馀閒重为釐订更属仁和赵晋斋
校勘凡二十四卷所可以资经史篆隶證据者甚
多若夫匡谬正讹尚有望于博雅君子是时秋帆先
生方督师转饷戮逆抚降寒暑劳勚婴疾已深虽有
伏波据鞍之志实致武侯食少之虞竟以七月三日
卒于辰州元以是书本与先生商订分纂先生莅楚
虽羽檄纷驰而邮筒往复指證颇多先生为元词馆
前辈与元父交素深先生又元妻弟衍圣公孔冶山
卷三 第 9b 页
之外舅也学术情谊肫然相同元今写付板削
裒然成卷袟而先生竟未及一顾也噫是可悲已
王复斋钟鼎款识跋
此册款识五十九种为王顺伯复斋所辑内毕良史
笺识十五器皆秦熺之物此外朱敦儒一器笺识数
行以词意推之亦似熺笔盖敦儒子为熺所用宋史
本传所讥舐犊畏逐而节不终者此外周师旦鼎楚
公钟虢姜鼎为一德格天阁中之物其馀数十种乃
刘炎张诏洪邃等人所藏皆非秦氏之物王复斋所
辑装成册而释之者也两浙名贤录云复斋名厚之
卷三 第 10a 页
字顺伯诸暨人乾道三年进士历官淮西通判改江
东提刑直显谟阁致仕洪容斋四笔云赵明诚金石
录三十卷在王顺伯家顺伯别有复斋碑录已散佚
宋陈思宝刻丛编引之又庆元党禁中兴编年皆载
复斋与朱子同列伪学之籍其人之行谊学术可以
槩见三代法物自足万古不以遇秦氏为辱不以归
王氏为幸周孔之书为赵忠定朱子所读又何尝不
为秦桧韩侂冑所读哉嘉庆七年予得此册于吴门
陆氏加以考释摹刻成书更因诸跋所未及者略识
之
卷三 第 10b 页
释宋戴公戈文
戈之内有字二行首行一字曰 次行八字曰
今释其文曰朝王商戴公归之
造□何以谓 为朝也诗惄如调饥释文作輖今作
者字形相近而刀凿少误輖音周周朝一声之转
古字通借此戈借为朝觐之朝犹毛诗借为朝夕之
朝矣其右旁作舟古钟鼎舟周每同字也谓商戴公
为宋戴公者宋人本其古国而称商已辨于商距末
跋中史记戴公为微子八世孙当幽平之世矣释
为归者石鼓文作 从辵是其證也谓 为造者古
卷三 第 11a 页
戈造字多作 形即告字造之省非吉字也古货刀
有齐节墨 乃即墨造货也告字下一字似是金旁
其右太剥不可辨矣此戈乃戴公朝于平王归后所
作至子武公时始加铭追记作戈时乃朝王之后故
称谥也戈造于先铭勒于后故文凿而非铸非后人
所能伪托矣
晋真子飞霜镜拓本跋
真子飞霜镜径今尺五寸七分体圆外作八瓣菱花
形背白如水银左方四竹三笋一人披衣坐狨置琴
于膝前有几几置短剑二炉一又一物不可辨右方
卷三 第 11b 页
一凤立于石二树正圆如帚形下方为水池池中一
莲叶叶上一龟龟值镜之中虚其腹下即为镜之背
钮也上方有山云衔半月形月中有顾兔形云下作
田格格中四正字曰真子飞霜真子者鼓琴之人飞
霜其操名也予审此为晋镜何以知之以书画之体
知之也书非篆隶晋以后体也画树直立圆形如帚
画月内加兔此晋人法也予见唐人摹顾恺之洛神
赋图树形与此同且画太阳升朝霞句日中有阳乌
同此形矣真子飞霜于书无所考见予以意推之或
即晋戴逵耶晋书逵传云逵能鼓琴工书画其馀巧
卷三 第 12a 页
艺靡不毕综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宋书戴仲若传
云汉始有佛像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据此二史
则善鼓琴善画善铸铜师术士逵一人实兼综之真
子将毋即逵也钱博士云古人制器原欲以流传
后世使其人不作此镜则湮没无闻矣故好事好名
之徒今亦不如古据博士此言真子若非戴逵微此
镜则真子无传矣为逵镜可宝非逵镜尤可宝也
秦琅邪台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元至山东求秦石刻如峄山成山皆久佚泰山石刻
于乾隆戊午岁燬于火惟得旧拓本之罘石刻堕入
卷三 第 12b 页
海乡福山官士访之终不可得惟琅邪台秦二世石
刻岿然独存是神物也甲寅春至青州时檄诸城学
官物色之以拓本来遂知之甚悉琅邪台在诸城县
治东南百六十里台三成成高三丈许最上正平周
二百步有奇东南西三面环海迤北为登台沙道台
上旧有海神祠礼日亭皆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
在焉色沉黝质甚粗而坚若铁以工部营造尺计之
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
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今字在西面碑中偏西
裂寸许前知县事泰州宫懋让镕铁束之得以不颓
卷三 第 13a 页
前知县事伧父某于碑南面磨平迸裂痕刻长天一
色四隶字自署名而隐其姓盖同一有事于此而学
与不学分矣碑之秦始皇颂诗及从臣姓名久剥去
今所存者二世从官名及诏书十三行八十六字其
首行五夫 二行五夫 杨樛皆二世所刻从官名
史记所言二世元年春东行郡县李斯从尽刻始皇
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是也或指为始皇从
臣姓名之末行误矣自皇帝曰以下与史记文句无
少异今计首行五夫 三字二行五夫 杨樛五字
三行皇帝曰金石刻尽七字四行始皇帝所为也今
卷三 第 13b 页
袭八字五行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八字六行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八字七行如后世为之者不称八字八
行成功盛德四字九行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八字十
行史夫 臣德昧死言臣九字十一行请具刻诏书
金石刻八字十二行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八字十三
行制曰可三字上下各刻一线为界下线之下有碎
点星星殆椎凿使然自二行第二字至未行第一字
有横裂痕第三行八行十行之前皆有直裂至底如
雨漏痕第十二行前裂痕半至第五字而止综计每
行八字二行与三行相间少远诏书与从臣名不相
卷三 第 14a 页
属也三行止七字者为四行始皇提行地也后六行
八行十三行并提行矣末行三字漫漶特甚馀皆可
指而识也碑字高跂足始可及拓时须天气晴朗否
则雾重风大拓不可成碑上薜荔皆满捎去周视之
再无可辨之文矣别有熙宁中苏翰林守密令庐江
文勋模刻之本在超然台上相距百馀里与此无涉
都元敬金薤琳琅所载宋莒公刻本十七字皆颂诗
中语今亦无存又元仲夏登岱顶见无字碑碑之高
广厚尺度一如琅邪台碑所差不过分寸间由此可
决无字为秦石之立而未刻者其刻者反在碧霞宫
卷三 第 14b 页
下耳
摹刻泰山残字跋
秦泰山石刻残篆乾隆间燬于火世间拓本渐少嘉
庆十四年扬州阮氏以旧拓本属吴门吴国宝摹刻
与重摹汉西岳华山碑石同置北湖祠塾
摹刻汉延熹华岳庙碑跋
汉西岳华山庙碑明代己毁今海内流传仅有三本
惟此本为全碑整拓唐李德裕等题名皆全嘉庆十
四年扬州阮氏属吴门吴国宝摹刻与重摹秦泰山
残字石同置于北湖祠塾又以欧阳文忠公集古录
卷三 第 15a 页
跋墨迹卷内华山碑跋一段摹刻于汉碑缺处
汉延熹华岳庙碑整拓本轴子二跋
此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未剪本即四明本明时藏
宁波丰学士万卷楼
国朝归鄞县全谢山编修谢山有跋载鲒埼亭
集中后归范氏天一阁乾隆间嘉定钱太学为
范氏编金石目录成范氏以此碑非司马旧物酬赠
之嘉庆十年钱氏质于印氏十三年戊辰归于余此
本全碑单纸未剪未褾是以谢山有二百馀年不缺
不烂之语篆额左右唐李卫公题名为各本所无李
卷三 第 15b 页
卫公两至碑下与新旧唐书及予所藏嘉定镇江志
所引卫公年谱卫公献替记皆合华山碑今海内止
存三本此其第二也其第三本为明陜西东云驹兄
弟郭允伯
国朝王山史张力臣淩如焕黄文槎诸家所递藏今
在大兴朱竹君学士家其第一本为明长垣王文荪
国朝商邱宋漫堂陈宗尹所递藏有王觉斯朱竹垞
等跋今归 成亲王诒晋斋中此二本皆剪褾本而
长垣本百字皆全为胜余既于十四年摹刻四明本
暨秦泰山残字于扬州北湖墓祠矣复携拓本至京
卷三 第 16a 页
师拓本纸力已敝急为装池成轴复借钩长垣百字
补于缺处并记以诗
嘉庆十五年华山碑既僄成从桂香东少宰处得
观长垣本摹其碑右所全百字双钩补于此碑缺处
是年冬竹君学士之子少河归自山西复相约
会于南城之龙泉寺名携山史四明二本校读竟日
二本盖同时所拓也三本皆以庚午年相聚于京师
洵金石佳话也
金石十事记
客有问于余日子于金石用力何如余曰数指而计
卷三 第 16b 页
之有十事焉余裒山左金石数千种勒为山左金石
志事之一也余裒两浙金石千馀种勒为两浙金石
志事之二也余积吉金拓本五百馀种勒为积古斋
钟鼎𣢾识事之三也扬州周散氏南宫大盘东南重
宝也岁丁卯鹾使者献于
朝余模铸二盘极肖之一藏府学一藏文选楼事之
四也天一阁北宋石鼓拓本凡四百七十二字余摹
刻为二一置杭州府学明伦堂一置扬州府学明伦
堂事之五也余步至扬州甘泉山得西汉中殿第廿
八二石于厉王冢天下西汉石止此与曲阜五凤石
卷三 第 17a 页
共二石耳事之六也余遣书佐至诸城琅邪台剔秦
篆于榛莽中拓之多得一行事之七也汉府门之倅
大石人二仆于野为樵牧所残余连车运致曲阜矍
相圃中并立之事之八也余得四明本全拓延熹华
山庙碑摹刻之置之北湖祠塾事之九也余又摹刻
秦泰山残篆吴天发神谶二碑同置北湖祠墩事之
十也客曰善此十事于金石为有力矣余曰不敢不
勉尚愿增其事焉
散氏敦铭拓本跋
此敦朱兵部释析父之义甚精陶太史释散
卷三 第 17b 页
氏与散氏盘同与散宜氏有别义亦确太史又谓此
篆瘦刻劲挺盖亦有故余所见钟鼎文字揣其制作
之法盖有四焉一则刻字于木范为阴文以泥抑之
成阳文然后以铜铸之成阴文矣一则调极细泥以
笔书于土范之上一次书之不高则俟其燥而再加
书之以成阳文以铜铸之成阴文矣三则刻土范为
阴文以铜铸之成阳文矣四则铸铜成后凿为篆铭
汉时铜印有凿刻者用此法亦阴文也其刻木之法
即周礼梓人之法饮器之中量与否梓人任其责考
工记乡衡而实不尽罪在梓人抑埴范金者但遵梓
卷三 第 18a 页
人所刻以为之而已梓人刻字有工拙肥瘦出锋不
出锋之别此散敦铭以刀刻木之迹显然可见盖瘦
而出锋者
甘泉山获石记
嘉庆十一年予在雷塘墓庐晓视雷塘水自甘泉山
来乃肩舆溯源登其山山有惠照寺寺阶下四石半
薶于土色甚古若有文字以帚振水刷之其文字之
体在篆隶之閒归而命工以纸拓之其一石可辨者
中殿第廿八凡五字又一石弟百册三字其二石尚
未能辨以俟识者太守汀州伊墨卿同年善古书嗜
卷三 第 18b 页
金石爰以告之太守即辇置郡斋审视之复以拓本
示江君郑堂江君曰此汉淮南厉王胥冢上石也太
守曰若尔则与五凤二年石同时为西汉物可比美
鲁石矣当寄苏斋再辨之余按扬州甘泉山旧志皆
以为汉厉王冢旱鸣鼓攻之辄致雨今冢基不可[瓜*见]
而西峰有灵雨坛旧址土人亦言山有琉璃王坟琉
璃者刘厉之传讹也沈约宋书乐志陈思王乐歌云
中殿宜皇子然则皇子所居可称中殿魏在汉后其
为厉王遗迹似更可据矣扬州无古石唐以上即䍐
觏昔惟汪君容甫在宝应得汉射阳画象石兹石更
卷三 第 19a 页
古若应太守惠政雅风而出者十二年太守嵌此石
于府学壁閒并属元记其事遂书之
翁覃溪先生苏斋跋云广陵厉王胥武帝元狩六
年封宣帝时坐祝诅自杀元帝初元二年复立
子霸此文称中殿第几则是 为王时自造宫殿
有此刻文非冢中石也汉刻最在前由篆初变隶
有横直无波策若东汉之初永平六年鄐君开石
门字亦未变隶字势而逊此古劲远矣此刻虽无
岁月然考厉王国除在五凤四年此盖在昭宣之
间视五凤二年石字更在前耳
卷三 第 19b 页
二郎庙蔬圃获石记
嘉庆丙寅予过扬州新城准提庵僧舍经二郎庙蔬
圃见有破古石井阑似有字痕洗拓之乃口熙十口
三公石口数字熙字之上字不完似是淳字盖以熙
为年号踰十年者在扬惟淳熙耳十字下似是年字
爰移置准提庵东厢内并记之丁卯秋日
积古斋记
李义山诗云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词义
山唐人尚不见器而重其词况今又千年不但存其
词且有其器耶所以予于钟鼎古器有深好也与吾
卷三 第 20a 页
同好者有平湖朱子右甫右甫得一器必摩挲考證
之颇于经史多所创获予政事之暇藉此罗列以为
清娱且以偿案牍之劳儿子常生好儿童之篆刻亦
刷拭以侍壬戌腊日举酒酬宾且属吴县周子秬卣
绘积古图是日案头所积凡钟二鼎三敦一簠一豆
一匜二彝一甗一卣二尊一钘一角一爵一觯三觚
一洗三剑一戈六瞿一弩机二削一镜二十镫二及
刀布印符之属同积者有五凤黄龙天册兴宁咸和
永吉天册蜀师八砖谓之积古者元督学山左时
高宗纯皇帝赐
卷三 第 20b 页
御笔笔误识过文一卷此文纪笔误试题稽古论为
积古论引过一事元奏摺谢
恩奉
批答云文佳非徒颂即规愚岂能于
圣德规颂万一而积古一言反有深惬私衷者因名
纂山左金石之斋曰积古斋所以纪
恩述事也兹之名图犹此志也
杭州扬州重摹天一阁北宋石鼓文跋
天下乐石以周石鼓文为最古石鼓脱本以浙东天
一阁所藏北宋本为最古海盐张氏燕昌曾双勾刻
卷三 第 21a 页
石尚未精善元于嘉庆二年夏细审天一阁本复参
以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拟书意刻为十石除重文
不计凡可辨识者四百七十二字置之杭州府学明
伦堂壁閒使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师法十二
年又摹刻十石置之扬州府学明伦堂壁閒并拓二
本为册审玩之以杭州本为最精扬州之本少逊也
天一阁本鲒埼集以为北宋吴兴沈仲说家物而彭
城钱逵以薛氏释音附之者也钱氏篆文甚工后归
赵子昂松雪斋明中叶归鄞丰氏继归范氏苍然六
百馀年未入燕京时拓本也元登天一阁见之但未
卷三 第 21b 页
见钱氏篆耳曾加题识属范氏子孙谨守之
汉延熹华岳庙碑跋
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末有郭香察书一事或以为
郭香书者无显据或以为蔡伯喈书者语见都南濠
引徐季海古迹记季海为唐时书家其言必
有所本然自唐以前无可考證今姑以后汉书蔡邕
传推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悹等五侯擅恣闻邕
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
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閒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三年
辟司徒桥元府出补河平长迁议郎案五侯擅恣在
卷三 第 22a 页
桓帝延熹二年是时为陈留太守者左敏即左悹之
弟必是悹使敏促邕入都邕耻以宦官进故至偃师
以病回里是大迕悹敏意矣延熹八年春悹以罪自
杀度邕此时始稍稍出游入关故八年至华阴为太
守书碑而郭香适奉京兆尹遣来察书因此相识或
且交契以学术相长故郭香亦通明天文律术也又
中郎集中载有袁逢碑延熹八年又为杨震之子秉
撰碑秉亦华阴人八年卒于位秉之子赐当与伯喈
相善伯喈延熹八年以后踪迹或在宏农或在雒阳
未可知也迨建宁三年始应司徒桥元之辟继为议
卷三 第 22b 页
郎灵帝熹平四年郭香为太史治术郎中冯光陈晃
上言天元不正攻及郭香诏下三府集议伯阶首发
议韪郭香四分术为非妄光晃议罪光和三年伯喈
与杨赐同入金商门论灾异劾宦者又尝与赐之子
彪著作东观是伯喈与郭香袁逢杨赐杨彪学术交
游之踪迹又可见也初平三年伯喈卒年六十一论
灾异时年四十七议天元时年四十四书碑时年三
十四称疾时年二十八前贤事迹史所不能尽载者
每于文章碑版得之因读华山碑而拟议中郎踪迹
如此然所据者徐季海言而已亦未敢定也
卷三 第 23a 页
伯喈本传光和元年年四十六与六十一卒相舛
一年未知孰是
秦汉六朝唐廿八名印记
余所藏古人名印以百数子常生以其姓名考之列
史有所见者自汉至唐得廿八钮余因第而录之即
命常生释注之一曰秦秦嘉玺作曲矩形旋转五字
曰海上嘉月玺此印形曲甚古世所罕见秦嘉立楚
王陈涉之伦也
卷三 第 23b 页
二曰李广其汉飞将军耶
三曰刘胜胜景帝子封中山王者
四曰刘
庆庆六安共王孝武所封
卷三 第 24a 页
五亦曰刘庆河閒孝王
二印为一人为二人未可定也六曰司马迁迁
汉太史
七曰张胜同苏武使匈奴
者八曰
孔霸褒成君孔次儒也
九曰杨忠汉安平侯
十曰陈万年汉广陵太守御史大夫
卷三 第 24b 页
十一曰张山拊汉儒林事小夏侯建为博
士论石渠
十二曰王禁汉平阳侯外戚也
十三曰郑崇哀帝时丞相
十四曰王匡起绿林攻
莽者
十五曰王宪自称汉大将军舍东宫妻莽后
卷三 第 25a 页
宫乘其舆服建天子鼓旗者
十六曰刘宣隐不仕莽后封安众侯
十七曰李忠后汉豫章太守
十八
曰张根汉武始侯子奋之兄
卷三 第 25b 页
十九曰王广建武中石城侯
二十曰
徐咸渔阳太守功曹
二十一曰张成千秋江夏太守张耳后也
二十二曰窦武大
将军也此印模范严正篆迹明切凛然有生气焉
二十三曰
卷三 第 26a 页
李丰蜀诸葛武侯表为江州都督
二十四曰陈武三国
吴偏将军
二十五曰刘渊晋元海大单于
二十六曰张伟北魏征南将军小字翠螭者
卷三 第 26b 页
二十七曰冯亮北魏
隐嵩高好佛理者
二十八曰鸡林道经略使印
方二寸此唐刘仁轨之印也曷由知为仁轨印也鸡
林道经略使惟仁轨专之虽官印可以姓名定之
卷三 第 27a 页
呜呼古人姓名
铜印多矣其于正史无考者未必皆绝无可传之人
也或谓汉人铸名印千百以殉葬好名好事今人亦
不如古耶夫不见于史而唯以一钮之铜传数千年
后亦可悲矣史法贵严然余谓善善长恶恶短能繁
毋简庶几左氏遗法若马班范崔之伦或亦多所遗
略致其害欤
卷三 第 27b 页
与王西沚先生书
往岁奉到赐书问元所刋郑司农碑头垂晕所昉元
己据洪氏隶续及目验今曲阜汉碑旧式为对矣既
思汉碑之所以有垂晕者何故其垂晕或左垂或右
垂者何故今似得之敢以就正于有道古碑之制有
二一为中廷丽牲之碑一为大夫以上葬窆之碑礼
记檀弓曰县棺而封郑君注云不设碑繂不备礼又
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君又据周礼及丧大
记注云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
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
卷三 第 28a 页
前后各重鹿卢也四植谓之桓诸侯四繂二碑碑如
桓矣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孔冲远疏云繂即
绋也以绋之一头系棺缄以一头绕鹿卢既讫而人
各背碑负繂末听鼓声以渐却行而下之据此数义
知古人墓碑有穿以贯鹿卢其繂绕鹿卢横而斜过
碑头碑头为此晕以限繂使滑且不致外脱如今石
井栏为绠所渐靡之形矣汉碑有穿有晕必效三代
遗制其晕左垂者右碑也右垂者左碑也又国策曰
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齧其墓见棺之前和
元谓前和即前桓桓和古同声其通借之迹多矣
卷三 第 28b 页
卷三 第 28b 页
则国策之来荀子文选又作黍矣杨倞注欲改黍从
来误矣此末来二字皆误当是黍字也何以明之古
人为铭必用韵文逾少而韵逾密此铭乍黍相韵釐
国相韵盖上声之语与入声之铎同部平声之之与
入声之德同部也左传谗鼎铭用韵正同此矣若是
末字则与国字作字皆不相韵矣然则今铭文明是
末字者此弓箫未必即是古始造之巨黍后人仿其
名而为之故国策讹来今铭文巨又作距同是金工
所误耳此器中空一面有陷圆而向下确是弓箫末
张弦之处以今弓末验之可知矣又此器翁覃溪阁
卷三 第 29a 页
学据商国二字以为商器按此二字不类商铭且色
泽亦不肖商之古此盖周器宋人物也宋人每称宋
国为商矣春秋左氏传哀公九年利以伐姜不利子
商杜预注子商谓宋又二十四年传周公及武公娶
于薛孝惠娶于商杜预注商宋也礼记乐记曰宜歌
商郑康成注曰商宋诗也皆其證也
宋拓楚夜雨雷钟篆铭跋
余藏宋拓钟鼎款识册内有楚公夜雨雷钟旁有北
宋石国佐所手书标识云政和三年武昌太平湖
所进古钟后有绍兴四年荣芭跋云绍兴十四年间
卷三 第 29b 页
茂世先兄自成都运判除仓外郎总领淮东军饷邵
泽民见属云我有雷钟藏之久矣两得秦会之书见
取度不可留为我达之会之偿以三千缗钟高二尺
有畸纽上坐一裸鬼盖雷神也五色相宣铭在钟里
今诸处所刋咸其云仍对之可见元按此钟篆文乃
北宋时所拓自南宋归秦桧后此钟不知所存即诸
家所刋亦不可见嘉庆二十二年携此册至武昌与
江汉书院院长陈工部展赏久之共叹楚公造钟
在数千年前沉没于水土之中宋时得见于世今又
不知存亡廑留此拓纸流传于王复斋赵松雪项子
卷三 第 30a 页
京诸家今归于元元至楚此拓本得庋藏于节楼之
中岂非善事工部与武昌章观察共摹其篆并楚
诸钟鼎文字拓本勒石于书院楚先贤祠壁问题曰
楚中法物使诸生有所观感也此钟篆文云佳八月
甲巳楚公自作夜雨雷镈楚之八月亦周六月也楚
中六七月间每忧雷雨之少此镈所铸裸鬼即是雷
神雷神之形见于论衡其文又曰夜雨雷或楚公当
年雩祷所用欤今年自六月以后夜雷雨甚多山田
不旱湖田不潦谷丰而米贱亦此钟数千年复归其
所之嘉会欤七月十三日晓起雷雨初霁殷其未歇
卷三 第 30b 页
临窗展册再题后尾
吴蜀师砖考
吾乡平山堂下浚河得古砖文二曰蜀师其体在篆
隶閒久载于张燕昌金石契中未知为何代物近年
在吴中屡见蜀师古砖兼有吴永安三年及晋太康
三年七月廿日蜀师作者然则蜀师为吴中作砖之
氏可知按扬州当三国时多为魏据惟吴五凤二年
孙峻城广陵而功未就见于吴志本传此年纪与永
安永康相近然则此砖为孙峻所作广陵城甓无疑
矣
卷三 第 31a 页
南屏司马温公隶书家人卦考
南屏山隶书家人卦摩崖碑学者以为司马温公笔
苦无实證元考广西融县老君洞亦有司马温公隶
书家人卦摩崖碑为公曾孙备判融州军时所刻且
跋云先太师温国文正公书绍兴十九年曾孙备倅
融刻之元亲见此拓本以證南屏石刻为有据矣
秦汉官印临本序
扬州方君槐精于刻印以乳石抚秦汉印无不肖其
形神刻将成弟而谱之以类相从曰王曰君曰侯曰
侯夫人曰将军曰将曰督曰军曰尉曰司马曰军曲
卷三 第 31b 页
候曰大夫曰太守曰牧曰史曰令曰丞曰长曰从事
曰相曰宰曰佐曰士曰使者曰三老曰祭尊曰监曰
臧曰蛮夷王君曰蛮夷侯曰蛮夷长其印以数百计
古人之印有铸者有凿者有精工者有粗略者各极
其妙今悉以刀法摹得之可谓形神毕肖矣秦汉人
文字不多见此印文一袟可以备秦汉摹印之法兼
以补證汉书官制地理之遗岂徒篆刻哉
卷三 第 32a 页
研经室三集卷三终
卷三 第 32b 页
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三
太傅体仁阁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神道碑
懿夫唐虞之际仲尼致叹尧舜之道孟氏所陈然则
际两朝授受之盛备元辅公孤之隆谟明弼谐非道
不言
圣天子纳所启沃以为帝德且极尊师重道之诚彻
乎始终孚于中外者非太傅朱文正公曷克膺此公
讳圭字石君号南厓晚号盘陀老人元至元閒远祖
福三居浙东明洪武閒德三迁萧山黄阁河遂为黄
阁河朱氏八传至公高祖尚絅明末官游击曾祖必
卷三 第 1b 页
名祖登俊我 朝官湖北长阳县知县中书科中书
父文炳陜西盩厔县知县始迁籍于顺天大兴三世
皆以公贵 赠光禄大夫 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曾
祖母白祖母何冯母徐皆一品夫人公以雍正九年
正月十二日生于盩厔县有兄三堂垣筠公祖与高
安朱文端公同省为知县相友善清名亦相埒公父
受经于高安故公十一岁即传高安之学年十三丁
母艰孺哀毁瘠服除补附学生年十七科试第一举
于乡与叔兄齐名震都下公卿争延之次年会试中
式 赐梁国治榜进士出身改庶吉士习 国书座
卷三 第 2a 页
师阿文勤公刘文正公鄂刚烈公皆以学行重之乾
隆十六年散馆第一授编修明年 大考二等授侍
讲二十三年 大考二等授侍读学士公所撰进文
册陈宫中
高宗纯皇帝亟赏异之特达之知实始于此二十四
年主河南乡试复 命旋奉 使告祭南岳登祝融
峰明年充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驿分巡道抵闽
兼摄福州府事毁和合等诸淫祠民大惊服二十八
年
特旨擢福建按察使兼署布政司闽人裘自位假平
卷三 第 2b 页
台湾功鬻武职狱连数十人公诛正犯一人诸受欺
者皆不坐有告家谱妄逆者谳之仅戮一撰谱者尸
不坐其子孙二十九年秋丁父忧戴星奔至京口阻
风哀号祭江风骤转抵京治葬于二老庄阡三十二
年服除补湖北按察使时缅甸用兵公司驿务无迟
误无扰累楚北乱民聚众公鞫之不少纵然胁从者
皆得免三十三年调山西按察使明年授山西布政
司秋奏立保固城工法令后任随时修护如隤在三
十年内与原筑官分赔下部议行三十六年暂代巡
抚事奏改吉州为散州与乡宁并隶平阳府改霍州
卷三 第 3a 页
为直隶州以赵城灵石隶之又奏拨归化绥远二城
榖十万馀石配放兵粮以省采买而免红朽奏免士
默特蒙古私垦之罪以所垦无碍牧地三千一百馀
顷许附近贫苦兵民认耕纳租岁六千馀两增官兵
盘费奏太仆寺牧地苦寒宜改徵本色为折色以便
民除弊皆下部议行三十八年勘归化城水灾奏抚
恤之且予修费借榖种其民种蒙古之地并请恤之
三十九年按察司黄检奏公终日读书于地方事无
整顿明年入
觐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四十一年 命尚书房行走
卷三 第 3b 页
侍今
皇帝学时初置 文渊阁官
特授公直阁事主福建已亥乡试四十五年督福建
学政将行上五箴于今
皇帝藩邸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已曰致诚
上力行之及
亲政亦常置座右四十八年冬还朝明年扈 跸南
巡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阅浙江江苏召试卷五
十一年授礼部侍郎主江南乡试督浙江学政五十
四年置萧山祭田百亩作圭田记冬还朝充经筵讲
卷三 第 4a 页
官五十五年 经筵进讲时 诸皇子侍班听讲
高宗纯皇帝顾
今上曰此汝师傅讲之善春总裁会试秋授安徽巡
抚 命驰驿赈水灾乃携仆五人乘小舟与村民同
渡赈宿砀山灵壁泗五河盱眙民以粮借怀远凤台
寿民以粮及种筑决堤六十馀丈民乃安复请展春
赈分厂亲给于民五十七年奏凤颍水灾 恩赏粮
种免民欠万五千两祁门县筑城成轻骑往验之至
新岭有欲巡抚怒其歙县令属掌亭人以饐餲进者
公恬然饱之五十九年调广东巡抚六十年兼署两
卷三 第 4b 页
广总督旋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皆留巡抚
任𠸄咭哩国入贡呈土物于总督却之嘉庆元年征
苗调两广兵万二千亲调遣之夏授两广总督兼署
巡抚六月 降旨内召曰将欲用为大学士也俄以
闽浙总督魁伦奏粤东艇匪驶至闽浙乃公总督任
内不能缉捕之咎寝前
命仍加 恩补安徽巡抚凤阳等州有水灾蒙 恩
赈亲给之官吏无敢侵者时楚豫多邪教流言安徽
有隐伏者公曰疑而索之是激之变也乃亲赴界上
筹防禦遍莅颍亳等州城乡聚长老教劝之遍张告
卷三 第 5a 页
示简明谆切民大感化故数年閒安徽无以邪教倡
乱者明年授兵部尚书调吏部尚书皆留巡抚任宿
灵壁水合肥定远巢来安全椒旱亲赈之民无逃亡
冻馁之苦明年蒙亳复水恤赈如之
高宗纯皇帝上宾于天今
皇帝初亲政即驰驿召公公哭且奔先上奏曰闻
太上皇帝龙驭上升胆裂呼天角崩投地钦惟
大行皇帝十全功德五福考终传器惬心于昭在上
我
皇上纯性超伦报天罔极窃闻定欲躬行三年之丧
卷三 第 5b 页
此举迈千古而钦万世然而天子之孝不以毁形灭
性为奇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
乾纲霶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
不浃思修身严诚欺之介于观人辨义利之防君心
正而四维张 朝廷清而九牧肃身先节俭崇奖清
廉自然盗贼不足平财用不足阜惟愿我
皇上恒久不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随时勉行仁
义事君之道
上嘉纳之及至京哭临
上执公手哭失声旋命直 南书房管户部三库自
卷三 第 6a 页
是凡 国家大政有所咨询皆造膝自陈不草一疏
不沽直不市恩军机大臣不相关白公第在外城远
且隘 赐第西华门 紫禁城骑马加 太子少保
充实录馆总裁 国史馆总裁己未会试总裁冬调
户部尚书时
上禁浮收漕米之弊外省以运丁贫仰资州县州县
取民不得不浮于是安徽有加赠银江苏有加耗米
之请部议将拟行矣公思之不寐综其数较原徵加
倍乃决计驳曰小民未见清漕之益先受加赋之害
不可行并令漕司以后凡事近加赋皆议驳以体
卷三 第 6b 页
皇上损上益下之意长芦盐政奏盐价一斤加钱二
文公驳曰前芦东因钱价过贱已三加价又免积欠
二百六十万两馀欠展三年商力自宽且今钱价渐
贵所奏应毋庸议广东布政司奏升滨海沙地赋公
驳曰海沙淤地坍涨靡常是以照下则田减半赋之
今依上中田增赋是与沿海民计微利非政体且民
苦加赋必多坍豁别有涨地亦不肯垦不可行后仓
场衙门复请预纳钱粮四五十倍准作义监生公驳
曰国家正供有常经而名实关体要于名不正于实
有伤断不可行凡驳议皆亲属稿奏
卷三 第 7a 页
上皆韪之五年秋兼署吏部尚书公之舆夫殴伤禁
门兵免 太子少保解三库事复以彭文勤公堕马
西华门内公呼其舆入门舁之违例议降二级仍留
任六年陪祀祈榖坛末曙误行坠甬道下伤左跨
赐医 赐食络绎于道遣内监赍
朱谕至第视病询事公随时覆奏三月小愈即趋
朝夏充会典馆总裁阅殿试卷七年秋扈 跸滦阳
宣
制以户部尚书拜协办大学士仍加 太子少保衔
公谢摺云岂有嘉谟嘉猷入告我
卷三 第 7b 页
后于内勉期无欺无隐仰惟上质于
天八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原衔充 日讲起居
注官春夏皆为留京办事大臣阅 大考翰詹卷九
年春用乾隆九年故事 幸翰林院先期晋公 太
子太傅及幸院 赐宴联句
御书天禄储才扁摹刻院堂以墨迹 赐公第公在
翰林为二十四科前辈资最深且掌院事领袖清班
瀛洲典故盛且荣焉十年正月宣 制拜体仁阁大
学士管理工部事
上以是命为遵
卷三 第 8a 页
先帝遗诏也命诣
裕陵谢明年春公感寒多痰嗽步迟蹇肝火触右目
微眚
上曰此火盛也可以游览散之乃赴西山吕村二老
庄祭墓过戒坛潭柘诸寺秋复祭墓游西山时公年
七十六矣九月奏乞休
上曰待八十当为寿旋 命户部尚书戴公衢亨赍
赐诗十韵及王鸠杖
谕天寒閒二三日入直且俟日出后至南书房候
召对每 召对则预定召对后期十一月庚午寒甚
卷三 第 8b 页
乾清宫 召对毕降阶忽痰壅归第
上遣侍卫领医官来视疾疾少差 赐假两月十二
月乙亥坐外轩作刍献诗有云天道神难测民心惟
一中知人可安众 居所自持公
上将
亲临公第丁卯复 命户部尚书戴公来夜逾子痰
盛气微遽薨是五日戊寅也报闻
上震悼泣谕朝臣 降制曰大学士朱圭持躬正直
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蒙
高宗纯皇帝特达之知由词垣擢补道员荐历两司
卷三 第 9a 页
内用为翰林学士
特命入直上书房朕讲贯诗文深得其益嗣以卿贰
出任封圻有守有为贤声益懋迨擢至正卿
皇考即欲用为大学士朕亲政后召令还朝在南书
房儤直有年简任纶扉深资启沃凡所陈奏均得大
体服官五十馀年依然寒素家庭敦睦动循礼法洵
不愧为端人正士卑倚方殷本年入秋以来因患病
稍久气体就衰朕优加眷念赐杖赐舆时加存问朱
圭感恋弥殷时时力疾进内朕鉴其诚悃特行给假
两月俾得安心调养叠遣御医诊视冀得就痊正拟
卷三 第 9b 页
日内亲至伊邸宅视疾兹遽闻溘逝深为悼惜于初
六日亲临赐奠己派总管内务府大臣阿明阿赍赐
陀罗经被并著先派庆郡王永璘带领侍卫十员前
往奠醊追维旧学良用轸怀著晋赠太傅入祀贤良
祠赏给内库银二千五百两经理丧事其任内一切
降革处分悉予开复所有应得恤典著该部察例具
奏己卯
上亲临奠三爵哭不止回 宫不待内阁拟谥 特
赐谥曰文正复 降制曰昨因大学士朱圭溘逝业
经降旨加恩因思乾隆年閒惟故大学士刘统勋蒙
卷三 第 10a 页
皇考高宗纯皇帝鉴其品节
赐谥文正易名之典备极优隆顾刘统勋于署总督
任内曾经获咎褫职复蒙
皇考施恩录用至朱圭立朝五十馀年外而敡历督
抚内而荐直纶扉身跻崇要从未稍蹈愆尤绝无瑕
玷靖恭正直历久不渝犹忆伊官翰林时
皇考简为朕师傅尔时朕于经书巳皆竟业而史鉴
事迹均资讲贯其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不特
非法弗道即稍涉时趋之论亦从不出诸口启沃良
多揆诸谥法实足以当正字而无愧毋庸内阁拟请
卷三 第 10b 页
著即赐谥文正本日朕亲临奠醊见其门庭卑隘清
寒之况不异儒素眷念遗风怆怀未巳著于本月初
九日由内务府办饭一桌派二阿哥前往代朕赐奠
俟殡送时派庆郡王永璘前往祖奠目送以示朕眷
怀旧学哀荣备至之至意复撰抒痛诗十二韵
命南书房翰林黄公钺于殡前焚之壬辰 命礼部
尚书承恩恭侯阿拉
谕祭公第距内西华门仅半里许 御跸时出入礼
不久殡乃以甲午启殡庚子葬于二老庄吕村旧阡
陈夫人祔焉明年
卷三 第 11a 页
御制碑文刻石阡门上巳日
上谒
西陵跸路距公墓数里
上远眺松楸追怀怆恻 命工部侍郎英公和诣墓
赐奠
高宗纯皇帝实录成以公总修八年 赐祭一坛长
子锡经服满以京卿用袆哉
上之重贤傅任名臣纳哲辅之益隆饰终之典至矣
非公之清介忠正师表人伦上致君下泽民曷克膺
乎此哉公丰厚端凝中和醇粹为仁若渴抗义不挠
卷三 第 11b 页
坦白公诚绝无城府于经术无所不通汉儒之传注
气节宋儒之性道实践盖兼而有之取士务以经策
较四书文诚心锐力以求朴学经生名士一览无遗
海内士心向往悦服佳士之文未荐被落者读而泣
之才士黄景仁张腾蛟死称悼之通人寒士必扬其
名于朝秦誓一个臣之心公断断有之公领试事不
受外僚赠遗不留贫生银布政数省平馀银钜万悉
不取抚安徽裁芜湖关陋规闽省洋商陋规事发
钦使莅治独公实不受一钱公官于外厓岸廉峻中
朝大官绝无所援管部事持大端不亲细事数十年
卷三 第 12a 页
清操亮节人皆仰之公以孝弟为仁之本事父爱敬
本于天性父杖兄跪而以身蔽受之恸母氏早殁事
庶母谢几如母语子辈曰古人祭必有尸仿之以申
吾慕非过礼也庶祖母李抚公有恩 貤赠一品夫
人事诸兄悲愉如一体别则梦见聚则联床兄之丧
哭之咯血几致毁事寡嫂尽敬抚诸兄子如己子三
䣊故交靡不周恤教子孙读书敦行皆诚笃有公之
风公尝曰吾三十九岁夜坐忽腹閒自暖由脊上贯
于顶甘液自咢下注由是流转至老不绝实因自致
非关学力乃知朱子注参同契本非虚语公年四十
卷三 第 12b 页
馀即独居迄无一妾
御制抒痛诗有云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贪钱知之深
也公为文笔奥博沈雄 国家有大典礼撰进雅颂
诗册文跋
高宗纯皇帝必亲览之以为能见其大颂不忘规或
陈坐隅或 命诸 皇子皇孙写为副
圣制诗或寄示 命和公官抚督时
上在书房常颁手札积一百三十九函装六卷归朝
缴进
上亦书数年怀公诗数十首为二册上册题曰蒹葭
卷三 第 13a 页
远目下册题曰山海遥思以示公公跋曰臣之芜陋
何足以当非常眷注惟有此心不敢欺耳于大学义
利之辨通鉴治乱之由天命呼吸可通民情忧乐无
閒反覆敷宣不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也公文集
卷知足斋诗集三十馀卷元请刻公诗公命元选
为二十四卷
上命以刻本进 赐题七言律诗四首于卷首公被
先帝特赐蟒袍笔墨荷包等物今
上赐大珠绿缝靴黑狐毳袍
先帝御用四团龙卦四开衬袍等物其馀 恩赍多
卷三 第 13b 页
不具书公配陈夫人宛平人思南府知府邦勋女乾
隆十四年来归有妇德四十年八月以疾卒 赠一
品夫人生二子锡经己亥举人一品荫生官刑部员
外郎迁户部郎中次锡纬附学生先公卒女子子一
适通州冯秉騝秉騝官张掖县知县孙涂庚申 钦
赐举人锡纬生女孙一适萍乡刘元恩吏部侍郎刘
公凤诰子也锡经生曾孙三甘霖香霖贯霖元不才
为公门生受知二十馀年矣会持父服居乡公之子
书来命为碑文不敢辞秋免䆃服当执心丧敬按年
谱及平日所知者泣为叙铭曰
卷三 第 14a 页
星精岳神蔚为
帝傅学正文明道深性固
先帝任公决于一顾授钺卜瓯久隆知遇公遇盛时
佐祁辅妫
君为尧舜臣为皋夔经邦之道坐而论之非
帝宣纶世秘未知
帝曰调元资于师相旧学交修天工寅亮温树之閒
青蒲之上苍生被泽黄扉孚望公之保民敷政优优
公之储材其心休休德如霖雨清比江流庭不旋马
路无喘牛公有恒言并举二事曰不嗜杀曰不言利
卷三 第 14b 页
公之讲史长编资治公之执经十章衍义皤然三公
迈荣轶光乃不慭遗而觐
先皇
帝凭和轼怆眺阡冈勒碑堕泪西山苍苍
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述庵王公神道碑
公姓王讳昶字德甫号述庵以居兰泉书屋学者称
兰泉先生先世居浙江兰溪县高祖懋忠迁江南青
浦县名在几社曾祖之辅祖玙父士毅皆以公官累
卷三 第 15a 页
赠至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母钱太夫人以雍正二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公公少颖异博学善属文体
貌修伟弱冠为名诸生侍父疾居丧尽礼服除家益
贫作固穷赋以见志乾隆癸酉举于乡甲戌成进士
归选班二十二年 南巡召试一等第一 赐内阁
中书协办侍读直军机房荐升刑部主事员外郎郎
中三十三年以言两淮盐运提引事不密罢职时缅
甸未靖阿文成公以定边右副将军总督云贵请公
佐军事遂至腾越出铜壁关击贼江中胜之缅酋乞
降阿公属公草檄允其降班师旋永昌缅甸贡表久
卷三 第 15b 页
未至复从阿公如腾越三十六年温公福代阿公移
师四川办金川事奉
旨授吏部主事从温公西路军进讨温公属公作檄
斥僧克桑罪遂克斑烂山进攻日耳寨阿公奉
诏由北路进兵兼督南路公复从阿公军攻克美美
卡以皮船渡水克小金川僧克桑遁泽旺降进讨大
金川阿公奏公无兄弟母年七十馀明大义勖以殚
心军事今从军五年矣得
旨升员外郎三十八年至当噶山山脊绝险官兵营
垒与贼错处且雨雪甚夏温公兵溃木果木阿公亦
卷三 第 16a 页
退兵至翁古尔垄时警报络绎
诏旨叠至公力疾叱马悬厓日行数百里夜治章奏
文书于炮火矢石之中无误无畏冬大兵复进据美
美卡攻大板昭小金川平补员外郎擢郎中复从讨
大金川克勒乌围刮耳崖四十一年三路兵合攻益
急索诺木等率众投罪公草露布告捷于是两金川
地悉平公在军中前后九年每有所攻克辄议叙凡
加军功十三级纪录八次凯旋之日以戎服行礼
赐宴 紫光阁
赏赉优渥奉
卷三 第 16b 页
旨王昶久在军营著有劳绩升鸿胪寺卿赏戴花翎
在军机处行走秋擢通政司副使四十二年三月擢
大理寺卿四十四年乞归改葬光禄公暨嫡母陆太
夫人依迁葬礼服缌秋赴京冬授都察院左副都御
史四十五年授江西按察使檄府县力行保甲禁族
祠讼门之习坐堂皇六十馀日决狱百馀案秋丁母
忧哀毁尽礼服除补直隶按察使调陜西按察使奏
命盗逃犯宜于定案时速通缉议行之逆回田五倡
乱奉
命备兵长武时贼势张兵少公试炮巡城籍强壮缮
卷三 第 17a 页
守具民以无恐京外大兵皆过长武用车马以万计
公飞书草檄立办之暨乎班师迄无一误河南乱民
秦国栋等戕官奉
旨督缉获之五十一年授云南布政使云南铜政繁
公尽发故籍著铜政全书示补救调剂之术五十三
年调江西布政使五十四年擢刑部右侍郎五十八
年乞归修墓冬还京以病乞休
上鉴其老允之
谕以岁暮寒俟春融归明年归名其堂曰春融堂嘉
庆元年以
卷三 第 17b 页
授受大典至京与千叟宴四年
纯皇帝升遐复至京谒
梓宫蒙
召见敕建言公密封以进不留草夏归青浦分赔滇
铜鬻田宅以入官居于庙庑朋旧赠遗尽以刻书五
年年七十有七重游泮宫十一年年八十有三五月
病疟六月初六日病甚口授谢
恩表自定丧礼属元撰神道碑文初七日鸡初鸣公
曰时至矣遂卒子肇和以嘉庆十二年春葬公于昆
山县雪葭湾年字圩即公所自营生圹也公妻邹夫
卷三 第 18a 页
人祔焉侧室许陆黄三孺人亦从葬焉公之扈
驾巡山东江浙也古帝王圣贤名臣陵墓祠庙尝分
遣致祭已卯庚辰壬午顺天乡试辛巳癸未会试五
为同考官壬子主顺天乡试皆以经术取士士之出
门下为小门生及从游受业者二千馀人又尝主娄
东敷文两书院
钦定通鉴辑览同文志
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奉
敕与纂修事又奉
敕删定三藏圣教经咒遍译佛典深于禅理者不及
卷三 第 18b 页
也前后奉 使鞫奏高邮州假印重徵江陵县偷减
堤工等七案公正研求分别虚实高邮州案巡抚府
州并拟罪堤工案以知府草率捏饰劾落其职公之
为学也无所不通早年以诗列吴中七子名传海外
初学六朝初唐后宗杜韩苏陆侍宴赓歌赐赉稠㬪
词拟姜夔张炎古文力追韩苏碑版之文照于四裔
积金石文字数千通书五万卷所至朋旧文宴提倡
风雅后进才学之士执经请业舟车错互屦满户外
士藉品藻以成名致通显者甚众公治经与惠栋同
深汉儒之学诗礼宗毛郑易学荀虞言性道则尊朱
卷三 第 19a 页
子下及薛河津王阳明诸家居忧不为诗文不就徵
聘生平重伦纪尚名节笃棐之诚本于天性在军营
和平简易自科尔沁王以下皆亲重之为司寇时与
阿文成公为旧识他非所契尝训子曰易言比之匪
人不亦伤乎非匪人之能伤比者自重其伤也公所
著书春融堂诗文两集宏博渊雅有关于经史文献
金石萃编青浦诗传湖海诗传琴画楼词续词综等
书皆刋成馀若天下书院志征缅纪闻属车杂志朝
闻录等书四十馀种尚待次第校刋之元居忧受公
遗言撰碑铭不敢辞既除服乃为铭曰
卷三 第 19b 页
怐于儒者不达政事习尉律者迷误文字惟公兼之
经术为治荏弱于文无能即戎折冲千里于经鲜通
惟公兼之乃多战功尊汉学者或昧言性悟性道者
妄斥许郑公兼通之履蹈贤圣皇熊疏义拙于文词
陆沈藻缋朴学不知华实并茂公亦兼之公为君子
筮匪不比冲澹其神靖共其位扬历中外进退礼义
公为名臣
帝嘉厥功金川磨盾 紫阁韬弓狱平政饬本孝于
忠瞻彼中江秀钟峰泖海内清望云閒大老虽不慭
遗亦欥寿考佳城郁郁葭湾之中杏归春雨莼起秋
卷三 第 20a 页
风勒铭无愧碑树桓丰
吏部左侍郎谢公墓志铭
公姓谢讳墉字昆城号金圃又号东墅先世会稽郡
人系出晋太傅庐陵郡公后远祖讳琛一迁嘉善县
之枫泾镇曾祖讳元一祖讳春芳父讳永煇皆以孝
友文学传其家并因公贵累
赠封为光禄大夫吏部左侍郎公少颖异举止端雅
如成人读书不忘究心实学经史百家靡不综览乾
隆十五年以优行贡太学十六年
南巡召试弟一
卷三 第 20b 页
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七年
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办翰林院事
撰翰林院文与翻书房措词并误落职廿四年献平
定回部铙歌复原官在 尚书房行走充 起居注
日讲官丙子庚辰顺天乡试癸未会试皆同考官乙
酉福建乡试正考官荐升授翰林院侍讲右春坊右
庶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父
忧去官起复拜前官授工部侍郎充 经筵讲官卅
九年提督江苏学政
上东巡狩时两金川荡平
卷三 第 21a 页
御制告成太学碑文
特赐先睹于是撰平定金川说得
旨嘉奖四十三年春调礼部左侍郎会试知贡举吏
不敢欺士皆称便秋充江南乡试正考官四十五年
复充知贡举调吏部右侍郎国史馆副总裁冬吏部
有捐复事公议与大学士阿公不同
上从公议四十六年充会试正总裁 殿试读卷
上擢钱棨为一甲第一钱公乡会两元皆出公门至
是成三元称盛事四十七年转吏部左侍郎四十八
年充江南乡试正考官即授江苏学政五十一年旋
卷三 第 21b 页
京
召问时政公疏言洪泽湖形势日浅昔如釜今如槃
偏灾赈恤请改本色为折色银由藩司印封给发以
防吏弊
上谕以折色不能应饥民之急河务
命公亲往履勘勘知前奏误请议处奉
旨宽免先是大学士阿公以公被江南传闻考试不
公对语嘲诮入告至是
召对训饬降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五十四年
京察以前事革职留任 尚书房各官旷课
卷三 第 22a 页
上以公在
内廷久尤切责降补翰林院编修冬复
命在 尚书房行走和诗
赐福字
恩遇如前公病湿
上遣太医院堂官临治六十年得
旨以原品休致时公疾日笃
今皇帝暨 皇子 皇孙遣中使存问公尚敬询
起居伏床叩首称谢四月卒距生于康熙五十八年
九月春秋七十有七累阶至光禄大夫公至性孝弟
卷三 第 22b 页
居亲丧哀毁骨立及通显每遇晋阶辄以悲继喜逢
讳日未尝不涕泗交颐也公事贵以礼待下不骄大
学士傅文忠公以礼聘授馆额驸尚书忠勇公暨文
襄王皆冲龄请业公九掌文衡而江南典试者再督
学者再论文不拘一格皆衷于典雅经义策问尤急
甄拔丁酉拔贡科所选皆孤寒尤重江都汪中容甫
汪强记博闻才气横发贫困未知名于时公语人曰
予之上容甫爵也如以学予于容甫北面矣其不惜
自贬以成人名如此公再督学元始应童子试公奖
励极力居公第读书数年高邮李进士惇嘉定钱进
卷三 第 23a 页
士唐山阳汪侍讲廷珍仪徵江侍御德量通州胡学
士长龄阳湖孙观察星衍甘泉焦明经循金匮徐孝
廉嵩等识拔不可胜数是以江淮南北怀经握椠者
靡不服公之学愿得若公其人者再涖为幸公所著
安雅堂文集十二卷以经史小学为本虽心好沈博
绝丽之文而择言必雅 国家有大庆大功雍容揄
扬拟诸雅颂安雅堂诗集十卷格律凝重直溯盛唐
东墅少作及存稿四书义二卷典丽独绝尤深文律
六书正说四卷发明三代造字本义诠證秦汉诸儒
之说刋正二徐郑樵戴侗杨桓周伯琦等谬误尤好
卷三 第 23b 页
钟鼎古文独追象形象事象意之本谓许慎篆文乃
沿秦石刻结体校以商周尊彝岐阳石鼓则形事意
三者皆所不及指微抉奥令人解颐形声转注假借
三事亦博揬仓雅出入经训故公之为小学也依据
许氏而更溯其本又尝校正荀子杨倞注逸周书孔
晁注合之卢学士文弨所校锓板贻学者公初娶费
夫人
赠一品夫人继娶金夫人
封一品夫人子五昌鉴庚寅举人蚤卒恭铭庚子举
人丁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候选八品京官扬镇
卷三 第 24a 页
钦赐举人应锵捐职州同知卒庆钟太学生女二孙
八江宇澄淮河汉济泗伏保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
十日公子恭铭等葬公于嘉善县四中区藏字圩夫
人祔焉时元督学浙江敬勒铭曰
吴越之间灵秀所钟仁德之后必大厥宗怀毓纯笃
实生我公我公孝弟禀于幼冲推以事
君乃克竭忠
帝曰汝才既博且鸿用汝于文黼黻郅隆臣殚厥学
赓拜 禁中五花书凤九章绘龙其文其光熊
熊秉鉴景彻物无遁容气伸隽异泪感孤穷士敦经
卷三 第 24b 页
术皆公之功惟
帝肓臣千石代农惟
帝教臣协恭和衷惟
帝爱臣恩周始终臣形虽阻精诚尚充诗书雒诵子
孙其逢林泉冈道佳城穹窿云飞桓表日冷高松蠹
书漆简题凑共封敬勒贞石纳诸幽宫
刑部侍郎𢈪山阮公传
阮公讳葵生字宝诚号𢈪山淮安山阳人先世自明
初由清江以武功隶大河卫七世祖嘉林宰益阳举
循吏第一擢监察御史曾祖晋县学生与同邑阎百
卷三 第 25a 页
诗应鸿词徵祖应韶监生父学浩翰林检讨两世皆
以公赠通政司参议公生之夕父梦客以宝石赠故
小字宝石六岁就外傅不好弄七岁孝经周易诸经
已成诵随父入京师与弟芝生齐名有淮南二阮之
目乾隆壬申举于乡偕弟就学于天台齐宗伯息园
辛巳会试取中正榜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通鉴辑览
两馆纂修官军机司员处行走缅甸不靖军书旁午
公入直甚勤秋扈
跸木兰会京师割辫案起蔓延各省公虚心推鞫日
一具奏大端以为本无其事妖言由是渐息三十六
卷三 第 25b 页
年补刑部主事时总理刑部者为诸城刘文正公久
于枢廷识公才告同列曰阮某选西曹总谳事有人
矣明年兼云南司总办秋审三十九年鞫山东乱民
王伦胁从至部者无枉纵升员外郎四十一年升郎
中时有弟杀兄牛而兄故杀弟者议者以为弟是罪
人兄为尊长公判曰弟杀兄牛本非盗贼兄刃弟颈
实丧天良竟抵罪浙江捕盗船事有以内洋改外洋
者大吏均拟绞公判曰法严首恶律重诛心千总据
实报闻其情轻都司代改招详其情重概拟绞不可
且非称与同罪律义千总改拟流又有兄被杀而父
卷三 第 26a 页
受赂私和弟首其事證父以贿拟徒公判曰为兄泄
愤手足之谊虽全陷父充徒恩义所伤实重使依前
拟不特父不能无憾于子子亦何能一息自安应改
子首如父自首例令其弟代父充徒则无愧兄弟之
义亦不贼父子之恩矣会有议复雠例宜删除者军
机大臣集议公撰议稿曰查律载父母祖父母为人
所杀子孙不告官而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
杀死者勿论少迟即以擅杀论细绎律意登时杀死
勿论者盖子孙当场目击怨愤不惟不暇告官并不
及虑已擅杀故得勿论至少迟则仍是登场目击怨
卷三 第 26b 页
愤故予以杖六十皆原其仓卒不告擅杀之罪也若
既逾时到官有司不为昭雪或势豪稽诛凶手诡脱
子孙含愤操戈乘隙刺杀则所仇者实为应抵之人
其所复者亦有应得之罪但
国家明罚敕法冤无不伸律文虽载引此者稀纵有
一二藉口报仇者然国法已彰私仇即泯假如其父
之冤既伸其子即无仇可复所杀非应抵之人则于
法无可宽之律拟以谋杀定入情实原为罪所应得
至于律文相沿已久自当仍旧以俟法外之仁庶几
情与律两得其平矣卒如其议公之理刑允正类若
卷三 第 27a 页
此四十五年京察一等改监察御史部臣以刑名谙
习请留部会有疾请假南归四十七年冬入都先是
部臣奏公名
上曰秋审近当促之来及至补监察御史十二月
特旨以四五品京堂用擢通政司参议五十年审释
监禁待质之犯
特命专其成四月超擢刑部右侍郎九月办秋审平
允复邀
褒奖五十二年扈从滦河覆校 文津阁四库全书
命和诗三十馀首时台湾逆首林爽文执至部公侍
卷三 第 27b 页
廷鞫昼夜无少閒而校书和诗如常五十四年二月
二十一日以疾卒年六十有三先是公父修淮安学
庙毕设洒埽会诸生日聚一钱为修庙资至公时钱
有馀公为置田名一钱庄立规条二十以期久远在
京师建淮安西馆于横街居乡修勺湖草堂汎舟湖
上歌诵先芬总漕杨清恪公改置丽正书院于城东
属公董其事院成出藏书数百种卑诸生读焉公性
孝友笃于宗族尤好奖掖后进与钱辛楣程鱼门诸
君交京邸设消寒吟秋两会为诗酒社平居廉介清
洁门无杂宾退直后青鞋布袜如诸生时暇则读书
卷三 第 28a 页
自娱古文章疏于宣公温公韩范诸公外尤爱范忠
宣胡文恭诗赋出入汉魏六朝而以流丽为主晚乃
订其诗文为七录斋集二十四卷茶馀客话三十卷
阮氏笔训族谱若干卷子钟琦钟璟孙以立以言
论曰公治刑以明察平允见称于时然其神智所开
乃自唐宋诸贤奏议而来故能持大体不为苛细公
卿之异于刀笔吏者在此
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
孙君讳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人明功臣燕山侯兴
祖谥忠悯礼部尚书慎行谥文介之后曾祖谋康熙
卷三 第 28b 页
辛末进士礼部郎中祖枝生父勋乾隆丙子科举人
官山西河曲县知县君河曲长子也君生时大母许
太夫人梦星坠于怀举以授母金夫人比旦而君生
君幼有异禀读书过目成诵河曲授以文选君全诵
之及长补学生员与同里杨君芳灿洪君亮吉黄君
景仁文学相齐袁君枚品其诗曰天下清才多奇才
少读足下之诗天下之奇才也遂相与为忘年交君
雅不欲以诗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
百家皆心通其义钱少詹事大昕主钟山书院与君
讲学又极相重会陜西巡抚毕公沅以母忧居吴门
卷三 第 29a 页
起复闻君名遂同入关西安幕府初开好贤礼士一
时才人名宿踵至君誉最高毕公撰关中胜迹志山
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皆属君手定乾隆丙午科大
兴朱文正公典试江南文正在都与彭文勤公约曰
吾此行必得汪中孙星衍公搜落卷得其经文策曰
此必汪中也及拆卷得君名而汪实未就试丁末以
一甲第二
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己酉散
馆君试厉志赋用史记匑匑如畏和相国珅疑为别
字置二等引
卷三 第 29b 页
见奉
旨以部员用故事一甲进士改部或奏请留馆时相
国知君名欲君屈节一见君卒不往曰吾宁得
上所改官不受人惠也遂就职又编修改官可得员
外前此吴文焕有成案或谓君一见相即得之君曰
主事终擢员外何汲汲求人为自是编修改主事遂
为成例补刑部直隶司主事总办秋审君所居埽室
焚香为诸名士燕集之所高丽使臣朴齐家入贡在
书肆见君所校古书特谒君为君书问字堂扁赋诗
以赠乾隆五十六年转员外次年春扈跸五台越年
卷三 第 30a 页
扈跸天津会大风
御舟阻
上改肩舆至
行宫君约同僚步行卅里赴
宫门办事
上特赐缎五十九年升广东司郎中相国阿文成公
大司寇胡庄敏公皆器重君每有疑狱辄令君依古
义平议行君执法求平所平反全活甚多甲有窃主
财逾贯诣其友乙匿其数以告分金而逸事发乙得
知情藏匿罪人减等罪应流君以为律称知情则坐
卷三 第 30b 页
乙不知满贯也应以所知数坐减问徒大司寇诘以
乙所言无质证如获甲言实告以逾贯奈何君言此
名例所谓通计前罪以充后数也乙卒减徒君又言
律文称囚者在系之名称罪人者犯事在官之名今
或末到官名之罪人或藏匿罪人问拟纵囚非正名
之义湖广有子护嫁母伤人至死狱
敕下法司议或以嫁母期服减于母则护嫁母不得
与母同科君以古者父在为母亦期屈于所尊嫁母
服期因宗子主祭非谓情当杀也引宋王博文请封
嫁母又为行服谓子无绝母礼又引唐八座议凡父
卷三 第 31a 页
卒母嫁有心丧三年之制子无绝道故也护嫁母出
母俱当与母同议减斗杀罪甲有驰车犯乙死者己
当过失杀罪甲恐以无故驰骤车马获重罪介所知
以兼金求免君曰吾不受暮夜金君罪止过失杀无
为人所诳也甲惭谢去有孝子为父报仇杀县役坐
死其父姊控部弟实为县役逼毙请检尸伤当道某
属托君君曰吾岂能枉法杀孝子哉其持正类此五
十九年京察一等次年五月奉
旨授山东兖沂曹济道君以济阴汤陵书传所传即
在曹南其山西荣河汤陵虽列祀典实宋以来传讹
卷三 第 31b 页
之迹因遍考诸书据汉崔骃魏皇览晋伏滔汤陵在
济阴之说移山西布政司并考荣河之陵出后魏小
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殷汤未为典要宜改正
申大府后君再官东省曹县令卒为修整汤陵庙屋
以祭田奉祀立碑纪事嘉庆元年七月曹南水漫滩
溃决单县地君偕按察使康公基田筑塞之君鸠工
集夫五日夜从上游筑堤遏禦之溜归中浤不果横
决康公语君曰吾治河数十年末见以决口能即堵
闭者惟曹南之役吾与君成之省
国家数百万帑金矣时巡抚王德公调任浙江
卷三 第 32a 页
上以山东新任按察使张长庚在军营不能来东
命新抚伊江阿会同旧抚举道员中能胜臬事者以
闻两抚以君名入奏奉
旨署按察司事君下车日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亲问
囚定爰书矜慎庶狱甲与乙有姻共饮乙醉坠火炕
吐烧酒引火燄灼烂至死甲醉卧不知鞫狱甲以夺
壶斟酒有争斗形拟斗杀罪君曰甲主乙宾夺乙壶
劝之饮名夺实让也改甲坐过失杀出其罪有妇因
奸谋命狱其妇某家妾夫远出主母恶之会仆妇死
诬以谋毒问官又实以奸夫言妇淫主妇令仆妇守
卷三 第 32b 页
之恶而行毒已具狱君鞫妇以某日归宁仆妇后二
日以子殇与夫争忿自尽出冤妇于狱囚有共殴人
至死过堂呼冤者自言本纤夫见所过有众共殴人
劝止之不从而去越数月邑令始拘讯之酷刑诬服
下手殴人君诘以众中有相识者否荅以有舅氏某
为县役在旁知状密拘县役诘之乃因奸杀人县令
回护听其属甥认罪始以斗杀伤轻缓其死上司驳
诘改拟伤重入实囚知死乃不承君告县官乃以失
察处分枉人命吾为子救正阴祸也有诟詈妇女致
死狱君以事在一月前不得谓之忿激鞫得妇自与
卷三 第 33a 页
夫殴詈自经状出生罪凡权臬七越月平反数十百
条活死罪诬服者十馀狱亦不以之罪县官云县官
实不尽明刑律皆幕僚误之也山左风气为之一变
君又以先儒伏生承秦蔑学之后壁藏尚书唐虞三
代载道之文得以不绝郑司农康成笺注易诗书礼
论语孝经可比七十子身通六艺皆宜建立五经博
士后大吏奏请郑被驳而伏准行其议实自君发也
潍县有武人犯法挟厚力求脱令不可干因贿通和
门属托大府君访捕鞫之械和门来者于衢巡抚奏
言河防任重宜令君回本任
卷三 第 33b 页
上俞之君回兖沂曹济道任时各属感君廉正却陋
规相率敛费赠君君不纳五月赴工秋江南丰工及
山东曹工同时漫溢君以无工处所得疏防咎大府
加之严议
上以兼管官特予留任君外补时有劝加级以防降
调者君曰吾安命故事道员严议无特
旨予留者盖异数云曹工分治引河三道君与济东
道署登莱道各治二十里君所治中段广深中程君
察弊严不烦扰不染指毕工校上下段引河共省三
十馀万两官民比他处得苏息凡河工堵筑决口须
卷三 第 34a 页
于将合龙时放引河则水疾下而无停淤时堤未大
塞而巡抚欲放引河康河帅力止之不得既放水河
尽填淤于是又抽沟而曹工遂不能合矣四年二月
大府奏称君熟习刑名操守廉洁办理地方事务皆
裕如惟河务非其所长请以君留补地方道奉
旨允准先是河工分赔之员或得羡馀谓之扣费君
不取悉以给引河工费仍取领结存库是时曹工尚
未合河道总督巡抚亟奏合龙移君任寻又奏称合
而复开开则分赔两次坝工银九万两当半属后任
而司事者并以归君君亦任之曰吾无寸椽尺土然
卷三 第 34b 页
既兼河务不能不为人受过也六月君丁母金夫人
忧归里侨居金陵祠屋六年四月元抚浙建诂经精
舍于西湖之滨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
其中与君及王少司寇昶迭主讲命题课业问以经
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里算法词章各听搜讨书
传条对以观其器识诸生执经问字者盈门未及十
年而舍中士登巍科入馆阁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
可胜数君澹于宦情又以大母老是以服阕后游吴
越间数年终以追河工赔项急不得巳再出九年至
都吏部奏请奉
卷三 第 35a 页
旨仍发山东以道员用十年委署登莱青道补山东
督粮道十一年许太夫人卒君哀恸过礼乞假三月
委知州代行公事山东卫河经临清闸口夏秋水涨
高于闸内之汶水即闭闸谓之闷口粮艘阻滞君知
德州哨马营及恩县四女寺旧有两支河合流入老
黄河即钩盘鬲津故道经乐陵至海丰入海请开浚
以泄卫水异涨德州旧设满营驻防官兵五百口一
口为一户增至二千七百馀口而额饷无可加每年
例支道仓米七千八百馀石内有折色米三千馀石
每石支银一两粮价昔贱今贵折色不敷半石之数
卷三 第 35b 页
官兵日苦累道仓支剩馀米历年运交通仓者官丁
运费共需米银二千馀两君请以存给官兵本色除
折色不独恤满兵又省运费皆准行十二年六月署
布政司印值部使广少司寇兴在省按章供张烦扰
君慎守帑项不肯妄支事竣北行君独无所馈后广
以贿败豫东两省以支库获罪者众君不与焉十三
年君督运北上随漕入
觐请
训
上知君甲第及询在部在东年月毕面陈乞假三月
卷三 第 36a 页
省迎老父于江南
上允行秋至江宁与族人置田为孙子祠肖孙子及
齐将膑象又择祠西铁佛庵废屋故阯为许太夫人
建旌节专祠十月始回任自郯城取道费县访季桓
子得羵羊井铭于县署又属县令访曾点南城葬处
及澹台子羽墓立碑季桓子井上君官兖沂道暨权
按察时尝考太平寰宇记先贤闵子墓在范县东知
今所传在历城者为后世之误曾檄县令访求遗墓
迨嘉庆八年再至东省以察赈按行范县之墓所在
会河溢不能诣谒及官粮道忽梦浚井出古丈夫布
卷三 第 36b 页
衣泥涂状自称闵子觉而异之因出赀属县令访视
废墓申禁采樵华亭唐晟宰是县以修祠堂门垣栽
种柏树申报乞君为文纪事并访义士左伯桃羊角
哀墓于县之义城寺东乞君考其事以存志乘十六
年七月君引疾归十九年应扬州阿盐使聘校刋全
唐文二十一年主讲钟山书院先是君父阳曲以君
贵封中宪大夫又加封通奉大夫君早年文辞华丽
继乃沈潜经术博极群书勤于著述性喜奖借后进
所至之地士争附之又好聚书闻人家藏有善本借
钞无虚日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书画靡不考其源
卷三 第 37a 页
委其所为文在汉魏六朝之间不欲似唐宋八家海
内翕然称之君尝病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乱官
刑曹时即撰集古文尚书马郑王注十卷及逸文三
篇归田后又为尚书古今文义疏 卷盖积二十馀
年而后成其精专如此其馀撰集有周易集解十卷
夏小正传校正三卷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一卷仓颉
篇三卷孔子集语若干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寰
宇访碑录十二卷平津馆金石萃编二十卷孙氏家
藏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续古文苑二十卷问字
堂文稿五卷岱南阁文稿五卷五松园文稿一卷平
卷三 第 37b 页
津馆文稿二卷古今体诗若干卷其所校刋者有周
易口诀义六卷尚书考异五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孙
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景定建康志
五十卷唐律疏议三十卷其馀篇简小者不可胜数
君以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卒于江宁距生于
乾隆十八年九月初二得年六十有六君妻王夫人
名采薇工诗善书早卒君订其诗为长离阁集君初
以弟星衡子篯为子后君侧室金氏又生子廞俱幼
元与君丙午同出朱文正公之门学问相长交最密
知君性诚正无伪言伪行立身行事皆以儒术廉而
卷三 第 38a 页
不刻和而介屡以谔谔者不获乎大府于其卒也海
内学者皆悼慕之元爰为传且赞曰
君为儒者亦为文人以廉为孝以直为仁执法在平
布治以循测学之海得经之神人亡书在千载常新
循吏汪辉祖传
君姓汪名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萧山
人父楷官河南淇县典史娶方氏无子侧室徐生君
方卒继娶王君生十一年而孤王与徐抚且教世称
汪氏两节母君才识开敏年十七补县学生员练习
吏事前后入诸州县幕佐人为治疑难纷淆一览得
卷三 第 38b 页
要领尤善治狱乎情静虑侔境揣形多所全活以其
暇读书年三十九举于乡又七年成进士需次谒选
得湖南永州府宁远县知县县杂猺俗积逋而多讼
前令被讦去摄者政姑息黠者益伺间为挟持地流
丐强横势汹汹君下车即掩捕其尤而驱馀党出境
徵赋期迫君用书告民剀切诚至民读之惭且感相
戒无负好官不逾月而输赋足额治事廉平尤善色
听剖条发蕴不爽轻重及其援据比傅惟义所适律
之所穷通以经术所决狱辞不可殚述人藉藉颂神
明而君益欿然听辞毕辄问堂下观者曰允乎佥曰
卷三 第 39a 页
允矣遇罪人当予杖呼之前曰若律不可逭然若受
父母肤体奈何行不肖亏辱之再三语罪人泣君亦
泣或对簿者反代请得保全去卒改行为善延见绅
耆问民疾苦四乡广狭肥瘠人情良莠皆籍记之然
后教民多种殖知礼让惜廉耻诫昏礼之费而民知
俭禁丧礼之酒而民知哀鄙僿之俗翕然丕变岁以
大稔复行乡饮酒宾兴礼祭建节孝祠行保甲政声
大播他邑有讼闻移君鞫之则喜宁远当食淮盐而
邻境多食粤盐淮盐直数倍于粤民多食粤私大府
遣营弁微服侦捕人情惶优君为帖白上官请改淮
卷三 第 39b 页
引为粤引久之末报君引例张示谕民零盐不及十
斤者听侦弁谓君故纵私闻于总督君复揭辨谓县
官当绥靖地方张示谕民势非得己揭上总督镇洋
毕公沅大嘉赏立弛零盐之禁时伟其议称莽知县
云官宁远末及四年以足疾自劾免时大吏已疏调
君善化疑君诡疾有所避竟坐是夺职归民空邑走
送境上老幼泣拥舆不得行君归里值西江塘告险
塘关数邑田利巡抚觉罗公长麟吉庆先后遣官劝
君董其事不获辞兴事任工初定费钱二万八千九
百缗用君议增工倍之而省钱六千三百馀缗工用
卷三 第 40a 页
坚实君一渡江谢巡抚归而闭户积书数万卷不问
外事暇辄手自雠校以撰述课子孙嘉庆元年
诏举孝廉方正邑人以君应君辞君少尚志节老而
愈厉持论挺特不可屈撼而从善如转圜尝自谓生
平得力在吃紧为人四字故其自治汲汲孳孳不予
以暇性至孝痛父早殁两母孤苦抚己成立撰父母
行状乞天下能文章者以没身为期凡傅志铭诔赋
诗数千百篇汇为双节堂赠言集多至六十二卷自
以孤子所系甚重故终身于守身之义凛凛自防罔
敢陨越官私一介不取而不以所守自矜有誉之者
卷三 第 40b 页
君怫然曰为淑女蹇修而称其不淫可乎为文质而
有法诗寄兴深远尤邃于史留意名姓之学读书贵
通大义凡所论述期实有济于用所交多老宿以道
谊文章相切劘所著书有元史本证五十卷读史掌
录十二卷史姓韵篇六十四卷九史同姓名略七十
二卷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一百六十卷二十四史希
姓录四卷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四十卷龙庄四六稿
二卷纪年草一卷独吟草一卷题衫集三卷辛辛草
四卷岫云初笔二卷楚中杂咏四卷归庐晚稿六卷
汪氏追远录八卷越女表微录七卷善俗书一卷庸
卷三 第 41a 页
训六卷过眼录二卷诒榖燕谈三卷其尤著者有学
治臆说四卷佐治药言二卷嘉庆十二年年七十有
八卒子五人长继芳丙午举人第四子继培乙丑进
士吏部主事
论曰天下虽大州县之积也州县尽得孝廉者治之
则永治矣余读学治臆说佐治药言未尝不掩卷太
息愿有司之治若汪君也余抚浙尝行其书于有司
权抚河南复刋布之士人初领州县持此以为治虽
愚必明虽柔必强是故学与仕合济于实用其道易
知其迹易由其事尽人能之而其业亦终身莫能竟
卷三 第 41b 页
君循吏也然孝子也廉士也呜呼良吏之所以必举
于孝廉者观于汪君其效不益可睹哉
蒋士铨传
蒋士铨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其先为钱
氏自浙江长兴迁江西铅山始姓蒋父坚
有奇节士铨生四岁母钟授以四子书及唐
人诗断竹蔑为波磔点画攒簇成字教之十
一父缚之马背游太行读凤台王氏藏
书冠而归补县学生学政以孤
凤皇称之士铨天禀英绝有览辄记握笔如
卷三 第 42a 页
天马怒驰超尘绝迹丁卯与于乡甲戌考授中书丁
丑成进士入翰林散馆第一授编修居官八年乞假
养母历主讲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洒然有终焉之
志士铨初入京师才名藉甚裘文达荐士铨与彭文
勤江右两名士以故
上屡问士铨
赐文勤诗并及士铨名士铨感
上恩母没服终入京引
见以御史用旋患风痹还南昌士铨长身玉立眉目
朗然嵚寄磊落遇忠孝节烈事辄长歌纪之凄锵激
卷三 第 42b 页
楚使人雪涕生平无遗行志节凛凛以古丈夫
自砺遇不可于意虽权贵几微不能容
其胸中非一刻忘世者趋人之急若鵱鸟之发恩鳏
寡耆艾无所靳诗古文词负海内盛名
而最擅长者莫如诗当其意绪触发如雷
奋地如风挟土如熊咆虎嗥鲸呿鳌掷山负海涵莫
可穷诘古诗胜于近体七古又胜于五古苍苍莽莽
不主故常如昆阳夜战雷雨交作又如洞庭君吹笛
海立云垂实足开拓心胸推倒豪杰高丽使
臣饷墨四笏求其乐府以归卒年六十一
卷三 第 43a 页
所著古文诗若干卷铜弦词二卷填词九卷
士铨长子知廉字修隅由拔贡生就四库馆誊
录议叙州同知署山东临清州州同遇秋雨水灾奉
旨振济知廉亲履勘乘小艇霜行草宿者三旬得水
肿疾吟五言绝句四章而卒年四十有弗如室诗集
诗得家法
卷三 第 43b 页
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外集卷三
难经集注五卷提要
周秦越人撰越人即扁鹊事迹具史记本传明王九
思等集注九思字敬夫鄠县人宏治十才子之一丙
辰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调吏部主事升郎中坐刘
瑾党降寿州同知寻勒致仕事迹附明史李梦阳传
馀则未详难经虽不见于汉艺文志而隋唐志已著
录凡八十一章编次为十三类理趣深远非易了然
九思因集吴吕广唐杨元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侯
各家之说汇为一书以便观者案宋晁公武读书志
卷三 第 1b 页
云德用以杨元操所演甚失大义因改正之经文隐
奥者绘为图以明之然则书中啚说殆德用所为是
编日本人用活字板摆印吕杨各注今皆未见传本
亦藉此以存矣
脉经十卷提要
西晋王叔和撰宋林亿等校定叔和高平人官太医
令甘伯宗名医传称叔和博通经方精义诊处尤好
著述是编从宋嘉定何大任刻本影抄前有宋国子
博士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孙奇光禄卿直秘阁林
亿等校上序卷末载熙宁二年及二年进书衔名又
卷三 第 2a 页
绍圣三年六月国子监雕版札子及各衔名案林亿
序云臣等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又云今考
以素问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
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云云用力
可为勤挚世传叔和脉诀一卷乃后人依托为之与
此绝不相同也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提要
宋朱佐撰佐字君辅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苏
景行序是编分风寒诸门采掇议论详尽曲当凡所
载宋氏医书多不传之秘笈又皆从当时善本录出
卷三 第 2b 页
如小儿病源方论长生丸塌气丸较影抄本为详
史载之方二卷提要
宋史载之撰载之字里未详是编传本甚希此从北
宋刋本依样过录上卷之末附载跋语其文不全宋
史新编作史战之方乃形近之讹施彦执北窗炙輠
录称其治蔡元长疾以此得名案所作为医总论阐
发甚明各推其因證主治之法精核无遗较诸空谈
医理者固有别焉
书斋夜话四卷提要
宋俞玉撰玉字玉吾吴县人有周易集说
卷三 第 3a 页
四库全书巳著录是编见千顷堂书目传本殊希书
中辨字音字义以及六经子史莫不考求得失多前
人所未发如云周礼醢人箈菹雁醢谓箈当作菭从
草不从竹一条案经文当作菭故郑司农训为水中
鱼衣即说文草部云菭水青衣也后郑始易菭为䈚
复又误为箈字几不可解又经传之文耳即而已尔
即如是一条案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古音在第
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尔古音在第十五部如
世说聊复尔耳谓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义绝然
不同而唐宋人至今每每讹错于古经传致多难读
卷三 第 3b 页
全书援引精确不可殚数固非漫无根柢徒为臆断
之谈者所可及也
遁甲符应经三卷提要
宋杨维德等撰维德附宋史方技韩显符传字里未
详显符称其能传浑仪法是编不见于宋志郑樵通
志略始著录焦竑经籍志钱遵王述古堂书目所载
卷帙并同惟马端临通考则作二卷乃传写之误此
从旧钞本依样过录卷首有宋仁宗御制序末载永
乐间钦天监五官司历王巽序其书以遁甲论行军
趋避之用如言九天之上九地之下即孙子形篇所
卷三 第 4a 页
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亦
即李筌所云以直符加时于后一所临宫为九天后
二所临宫为九地地者静而利藏天者运而利动巽
云其书立术精密考较详明宜五行之家所不废也
六壬大占一卷提要
宋祝泌撰泌字子泾德兴人以进士授饶州路三司
提干年老乞休元世祖诏徵不赴事迹详江西通志
是编宋志不著录郑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
二家焦竑经籍志凡八十九家钱遵王述古堂书目
凡一十八家皆无是册盖佚已久矣此从宋刻本依
卷三 第 4b 页
样影钞卷首有泌进书序及六壬起例案泌云六壬
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礼硩蔟氏掌覆夭鸟之巢
以方书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岁二十八星之号
即壬盘之体三代之壬书惟此一證与术家以五行
始于水水生于一成于六之说异录而存之以资参
考焉
夷坚甲志二十卷乙志二十卷丙志二十卷丁
志二十卷提要
宋洪迈撰影宋钞本案夷坚志十集每集二十卷支
志十集每集十卷三志十集每集十卷四志甲乙二
卷三 第 5a 页
集二十卷共四百二十卷小说家唯太平广记为卷
五百然卷帙虽繁乃搜辑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
之手而卷帙遂有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亦可
谓好事之尤者矣迈每集各自为之序唯四乙未成
不及序计序三十一篇篇各出新意赵与时尝撮名
序大指载于宾退录此本甲志序已佚馀三序存与
宾退录所举相合每卷之下注明若干事每事亦必
注明某人所说以著其非妄书中神怪荒诞之谈居
其大半然而遗文轶事可资考镜者亦往往杂出于
其间
卷三 第 5b 页
四库全书所收者乃支志五十卷与此不相涉此本
卷首有元人沈天祐序称建学所存旧刻闽本残阙
承本路府判张绍先之命以浙本补全者迈与兄适
遵皆皓之子名位著述皆相埒世所称鄱阳三洪是
也迈亦有弟二人一景裴名邃一景何不知其名皆
见于此书
策学统宗前编五卷提要
此书标题新刋精选诸儒奥论策学统宗其下列名
心易谈巽中叔刚挍正存理谭金孙叔金选次桂山
谭正叔孙端订定三谭皆冠以古云后学三人姓名
卷三 第 6a 页
既不经见古云亦不知其何地书中采辑刘子翚吕
祖谦陈傅良杨万里诸家之文议论尧舜三王伊周
孔曾颜孟老韩者共三十三篇为前集五卷
四库全书提要载后集八卷续集七卷别集五卷共
二十卷而阙其前集今从元板影录以成完书
斜川集六卷提要
宋苏过撰案宋史本传过有斜川集二十卷艺文志
则云十卷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卷数与艺文志同其
书久已失传世间行本大率因谢幼槃刘改之二人
之名与叔党同窜改集名聊以欺世据明王世贞弇
卷三 第 6b 页
州题跋则知以刘集充叔党之书自元季已然真本
散佚盖已甚久王士祯香祖笔记记康熙乙酉有书
贾以此集两册求售索直二百金惜未之见不知士
祯所述者果属真本否也乾隆朝仁和吴长元得旧
钞残本复从各书纂辑诗文若干其思子台赋飓风
赋二篇见于本传者从东坡集挍补又益以宋文鉴
播芳大全所选者合之犹可成帙然竟未及钞入
四库全书深可惋惜兹从旧钞本重加缮录釐定诗
文六卷虽未能尽复旧观亦庶几可慰艺林之跂想
矣
卷三 第 7a 页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注词一卷提要
宋陈与义撰胡稚笺简斋集十六卷
四库全书已著录此本作三十卷末附词一卷盖稚
作注时去杂文每卷复釐为二卷首有楼钥序并稚
自序又稚所编与义年谱及续添诗笺正误钥序称
稚约居立学日进不已随事标注遂以成编贯穿百
家出入释老云云今观所注多钩稽事实能得作者
本意绝无捃拾类书不究出典之弊凡集中所与往
还诸人亦一一考其始末固读与义集者所不废也
史咏集二卷提要
卷三 第 7b 页
宋徐钧撰钧字秉国兰溪人与金履祥友善履祥尝
延致以教授诸子是编卷首载许谦序末有张枢黄
溍及其子津后序谦溍并称钧取通鉴所载君相事
实人为一诗总一千五百三十首此本所存仅三之
一止于唐而不及五季即唐以前诸咏逸失已多然
意存劝戒隐发奸谀之旨溢于言表虽残阙之馀犹
为艺林所重也
平安悔稿十二卷提要
宋项安世撰安世有周易玩辞
四库全书已著录案文渊阁书目日字号载丙辰悔
卷三 第 8a 页
稿十五册又月字号载悔稿三册又一部六册并残
缺之本宋史艺文志载丙辰悔稿四十七卷近日传
本殊希厉鹗宋诗纪事仅从后村诗话方舆胜览后
村千家诗蒐采数首此则依旧钞过录合前后集凡
一千二百八十五首分卷与宋志不合即后村诗话
所录春日堤上吹帽台抛毬糟蟹永州诸作皆未见
于是编卷六以下乃庆元丙辰谪居江陵后所作缺
佚虽多然就存者观之固绍熙嘉泰间一作者也
云庄四六馀话一卷提要
宋杨渊道撰渊道字深仲里居未详是编藏书家目
卷三 第 8b 页
录未见此依宋刋本过录凡宋人说部中之言四六
者若玉壶清话容斋随笔能改斋漫录文章丛说之
类莫不广搜博采其论四六多以剪裁为工又云制
诰笺表贵乎谨严启疏杂著不妨宏肆持论精审固
习骈体者之所必资也
分类唐歌诗残本十一卷提要
宋赵孟奎编孟奎字文耀宋太祖十一世孙宝祐丙
辰文信国榜进士官至秘阁修撰是编元书凡一百
卷分门纂类孟奎自序云得一千三百五十三家四
万七百九十一首此本依绛云楼旧藏过录仅存天
卷三 第 9a 页
地山川类五卷草木鱼虫类六卷据毛扆跋称叶文
庄集谓从雷侍讲录残本完者仅二十七卷公为英
宗朝名臣前此且二百年尚止乎此云云缺佚虽多
然全书体例由是可推且唐人隐僻姓氏如毛扆所
记文丙详大诸人亦未尝不藉是以存也
诗苑众芳一卷提要
此书影元钞本首题吴郡梅溪刘瑄伯玉编所选诸
家诗潘牥章康黄简赵汝谈方万里郑起潜文天祥
李迪郑傅之何宗斗蒋恢朱说魏近思张矩张绍文
张元道吕江蒋华子陈钧萧炎沈规吕胜之江朝卿
卷三 第 9b 页
吴龙起二十四人一人之诗多不过十首少或一二
首计仅八十二首每人名著其字号籍贯所选之诗
近体较多率皆清丽可诵盖江湖小集之流亚而决
择精当似取法于唐人之选唐诗也
南海百咏一卷提要
宋方信孺撰信孺字孚若莆田人以荫补官开禧中
假朝奉郎使金三往返历淮东转运判官知真州至
广西漕所著有好庵游戏诗境集未见是编乃其官
番禺漫尉时所作取南海古迹每一事为七言绝句
一首每题之下各词其颠末注中多记五代南汉刘
卷三 第 10a 页
氏事所引沈怀远南越志郑熊番禺杂志近多不传
厉鹗宋诗纪事载刘后村序信孺诗文云宫羽协谐
经纬丽密于此亦足见其一斑矣
声律关键八卷提要
宋郑起潜撰起潜字子升吴县人少孤力学举进士
官至直学士权兵部尚书是编乃其官吉州州学教
授时所上前有淳祐元年正月六日尚书省劄子云
总以五诀分为八韵至于一句亦各有法是虽专为
埸屋而设录而存之以见当时学者之所业矣
观澜集注三十卷提要
卷三 第 10b 页
宋林之奇编吕祖谦集注之奇有尚书全解祖谦有
古周易
四库全书并巳著录是编宋史艺文志著录六十三
卷此从宋本依样影钞仅及其半甲集凡二十五卷
自屈平以下六十五人乙集五卷自扬雄以下凡十
九人分类编辑祖谦集注多本旧注为之如离骚经
文赋闲居赋即用五臣注释捃拾精核足与之奇书
相辅而行也
梅涧诗话三卷提要
宋韦居安撰居安吴兴人景定间进士是编黄虞稷
卷三 第 11a 页
千顷堂书目钱遵王读书敏求记并著录所论多南
宋时人之作名篇警句往往在是采掇亦复谨严卷
末云余丙子岁司纠三衢二月十一宋太后诏谕诸
郡归附郡将而下奉诏依应吏民安堵如故云云是
居安以宋臣而入于元者也
樵歌三卷提要
宋朱敦儒撰敦儒字希真洛阳人绍兴乙卯以荐起
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
路提点刑狱上疏乞归居嘉禾此依毛晋汲古阁旧
钞过录案花庵词客称敦儒东都名士天资旷逸有
卷三 第 11b 页
神仙风致江西月二首可以警世之役役于非望之
福者是编江西月凡八即指第五第六二首而言又
张正夫称敦儒月词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
月词意绝奇似不食烟火人语是作今载集中馀皆
音律谐缓情至文生宜其独步一时也
阳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提要
宋赵闻礼编闻礼字立之临濮人案文渊阁书目月
字号载阳春白雪一册乃阙佚之本此从旧钞依样
仿写所选凡二百馀家宋代不传之作多萃于是去
取亦复谨严绝无猥滥之习闻礼著有钓月轩词周
卷三 第 12a 页
密绝妙好词尝采其作是编亦自录一二如玉漏迟
法曲献仙音瑞鹤仙等阕字鍊句琢非专以柔媚为
工者可比也
王周士词一卷提要
宋王以凝撰以凝字周士湘潭人由太学生仕鼎澧
帅幕靖康初徵天下兵以凝走鼎州乞解太原围建
炎中以宣抚司参谋制置襄邓是编依毛晋汲古阁
书钞过录凡三十一首以凝词句法精壮如和虞彦
恭寄钱逊升蓦山溪一阕重午登霞楼满庭芳一阕
舣舟洪江步下浣溪沙一阕绝无南宋浮艳虚薄之
卷三 第 12b 页
习其他作亦多类是也
词源二卷提要
宋张炎撰炎有山中白云词
四库全书巳著录是编依元人旧钞影写上卷详论
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宫调管色诸事釐析精
允间系以啚与姜白石歌词九歌琴曲所记用字纪
声之法大略相同下卷历论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
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
四篇并足以考见宋代乐府之制自明陈仲醇改窜
炎书刋入续秘笈中而又袭用沈伯时乐府指迷之
卷三 第 13a 页
名遂失其真微此几无以辨其非盖前明著录之家
自陶九成说郛广录伪书自后多踵其弊也
新增词林要韵一卷提要
此书不分卷不知撰人姓名目录标题新增词林要
韵书中标题则曰词林韵释其书分一东红二邦阳
三支时四齐微五车夫六皆来七真文八寒閒九鸾
端十先元十一箫韶十二和何十三嘉华十四车邪
十五清明十六幽游十七金音十八南三十九占炎
共十九部而以上去二部依部列于平声之后而入
声不独为部凡入声之作平声作上声作去声者又
卷三 第 13b 页
各依类分隶于平上去之后要皆统于平声十九部
之内其中每字皆有训释一字数意备载无遗而词
句简妙精而不支书缝有菉斐轩三字近人厉鹗论
词绝句云欲呼南渡诸公起词韵重雕菉斐轩世人
知重此书实自鹗诗始发之然自来作长短句者未
尝不以入声押韵而此以入声分隶平上去三声盖
后来曲韵之嚆矢或以曲盛于元而此书实出于南
宋为疑今案书录解题歌词类有五十大曲十六卷
万曲类编十卷则宋时未始无曲也此影宋钞录卷
端标题词林词林者犹艺林之谓非必指长短句而
卷三 第 14a 页
言以此为词韵殆鹗误会词林二字之义耳
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四卷提要
金陈文中撰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人官太常明大
小方脉于小儿疮疹尤造其妙金亡归宋处涟水十
五年详郑全序案医科一十有三小儿为哑科其治
尤难是编分养子真诀小儿变蒸候又形證门及面
部形啚皆先论后方郑全云是书啚其形状别其證
候迹其方论釐为一卷今作四卷疑后人所分故书
中有称陈氏云者考诸家目录所载宋代小儿方症
各书今多不传此本依宋刻影写亦仅存之秘笈也
卷三 第 14b 页
历代蒙求一卷提要
元王芮撰按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历代蒙求一卷汝
南王芮所编括苍郑振孙复为纂注书中历叙帝王
古今世代文约事该不繁不紊郑注又复援经据史
贯彻古今较之周兴嗣千文以字集而或乖其义补
注蒙求以事对而多失其序者其启迪童蒙之功似
更为过之矣此卷刻于元至顺中马速忽守新安以
其书有资启发令郡教授王萱锓梓以广其传此从
钱曾所藏本影写尚是元时旧刻也
论语丛说三卷提要
卷三 第 15a 页
元许谦撰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元史许谦本传载谦读四书章句
集注有丛说二十卷此本凡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
子二卷中庸阙其半论语则已全阙是编从元人刻
本依样影抄其中有正文而误似注者如中卷昼寝
章衣敝章下卷侍坐章骥章为邦章性相近章荷蓧
章乃元代刻书陋习悉仍其旧案谦受业于金履祥
故书中引履祥之说独称先生吴师道云欲读朱子
之书必由许君之说今考是书发明朱子之学旁引
曲證不苟异亦不苟同泰伯章云王文宪谓集注朱
卷三 第 15b 页
子因旧传修入未及改美玉章云沽去声训卖若平
声则训买于此义不相合川上章云舍去声止息也
见楚辞辨證集注未及改割不正不食节则云古者
燕响有大脔曰胾又云其馀牲体骨脊及肠胃肺心
割截各有一定所谓不正则不合乎度者颇有根据
皆足以资考證也
读中庸丛说二卷提要
元许谦撰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
二十卷朱彝尊经义考据一斋书目收入总经类注
云未见通志堂经解亦未及编刻盖世巳久不见其
卷三 第 16a 页
书矣今
四库全书所收祗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而
已中庸本二卷已佚其半论语则已全佚今除论语
丛说三卷已从元板影录进
呈外复从吴中藏书家得元板中庸丛说足本二卷
又影录副本以补前收之所未备而许氏之书遂成
完璧案黄溍为谦作墓志载此书卷数二十与本传
相符今所录者俱遵元板论语三卷中庸二卷合之
大学一卷孟子二卷得八卷皆首尾完整明秘阁书
目所载四书丛说亦止四册殆与今本相同盖未可
卷三 第 16b 页
据墓志本传而疑其尚有阙佚也
续古篆韵六卷提要
元吾衍编有周秦石刻释首一卷
四库全书已著录是编从旧钞本依样影写衍以石
鼓文诅楚文比干盘泰山绎山等刻依韵分纂即遇
无字之韵亦接书之非有阙佚盖留以待补疑为未
成之本故藏书家目录多未采入末卷辨疑字专为
郑樵薛尚功两家石鼓音义而作如云第十鼓中一
字薛作献郑作狩衍则云当作兽意通案周官庖人
宾客之禽兽注云献古文为兽是也录而存之于小
卷三 第 17a 页
学不无所助焉
皇元征缅录一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撮举大纲有臣作政典云云盖
即撰元口政典章者政典中称英宗为今上皇帝是
编似亦成于至治之初体例谨严非若政典之漫无
端绪不足以资考證所载征缅事多与元史缅国传
相同自大德二年以下更足补正史所未备盖明时
修史即用此为蓝本录而存之以备参考焉
元秘史十五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其纪年以鼠儿兔儿羊儿等不以支
卷三 第 17b 页
干盖即国人所录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十二
卷明文渊阁书目字字号云元秘史一部五册又一
部同又云秘史续稿一部一册又一部同并阙佚之
本此依旧钞影写国语旁译记元太祖太宗两朝事
迹最为详备案明初宋濂等修撰元史急于蒇事载
籍虽存无暇稽求如是编所载元初世系孛端叉儿
之前尚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纪述其先世仅从孛端
叉儿始诸如此类并足补正史之纰漏虽词语俚鄙
未经修饰然有资考證亦读史者所不废也
群书通要七十三卷提要
卷三 第 18a 页
不著撰人姓氏是编藏书家未著录此依元至正间
重刋本影写前有大德已亥王渊济序称蒙翁因嘿
斋于君所辑之本旁搜博采增至数十卷凡诗家之
一字一意悉罗致之视初本殆将十倍命其子弥高
寿梓云云所谓蒙翁嘿斋未详其人其书自甲集天
文至庚集譬喻凡三十七门每十卷为一集捃摭经
传子史及前人诗文中成语分类排纂颇藉以有考
视明人类书饾饤裨贩者大相径庭辛壬癸三集即
元混一方舆胜览疑重刋时所增故渊济序中未及
其书且有至元戊寅菖节梅轩蔡氏刋行啚记詹事
卷三 第 18b 页
钱大昕云胜览于泽州无陵川县解州无芮城县而
书中又有冀宁之名系大德中所改则书成之后别
有窜易皆书肆射利者为之而不知其牴牾也
游志续编二卷提要
元陶宗仪撰宗仪有国风尊经
四库全书已著录是编继宋陈仁玉游志而作所载
多唐宋元人游览之作自樊宗师柳公权元结而下
凡四十有八家撰择精审并足以资考證书中有存
其目而其书未经采入者若李格非之洛阳名园记
范至能之骖鸾录吴船录后人遂疑为未成之书案
卷三 第 19a 页
朱彝尊云宗仪所著各书有裨史学此其一也
玉山璞稿二卷提要
元顾瑛撰瑛字仲瑛昆山人事迹附元史陶宗仪传
后玉山璞稿
四库全书已著录一卷是编乃至正壬辰乙未间所
作凡古今体诗二百七十五首词一首书中送董参
政铙歌十章如克淮西入昌化定安吉诸题足补史
所末备元史惟称秋七月饶徽贼犯昱岭关及杭州
路案是时董搏霄率兵复之所云参政及送周天蟾
诗中大参董侯皆其人卷末有云水战甚难盖舟楫
卷三 第 19b 页
有迟速风水有逆顺故不能齐其队伍然则瑛于舟
师之法亦略窥其一二非仅以词语流丽见长也
桐江集八卷提要
元方回撰回桐江续集
四库全书巳著录皆其元时罢官后所作其前集名
虚谷集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疑即是编案周密极
讥回为人之鄙全无品行伏读
四库全书提要云集中诸文居然醇儒之言就文言
文要不可谓其悖于理也如贾似道鲁港丧师之后
众皆虑其复入回上书数其十罪继又言似道与其
卷三 第 20a 页
客廖莹中皆当即诛又请罢王爚平章以佚其老见
集中前后上书本末并确有所见中外快之即他文
亦多有根据固宋未元初一作家也
王徵士诗集八卷提要
元王沂撰沂字子与泰和人博通经史学者称为竹
亭先生至正间尝试于有司不偶遂不复出洪武初
徵为诸说书授福建盐运司副使以老辞归不赴是
编乃其门人萧翚所编梁潜称沂与大梁辛好礼杨
伯谦上元周伯宁清江彭声之豫章万德躬倡诗道
于东南期以关世教为务今案沂诗于古体多冲淡
卷三 第 20b 页
莹洁近体则典丽铿锵宜其凌跨一时矣
松雨轩诗集八卷提要
元平显撰显字仲微钱塘人明洪武初官广西藤县
令案显集初刻于滇南是编乃其裔孙所重刋今依
样过录暹序称其足迹半天下有似于子长学博而
行峻直道而屈身云云今观其诗及风土之同异道
途之垝塞以及友朋之离合悉见于篇盖得于远游
之助为多耳
蚁术诗选八卷提要
元邵亨贞撰亨贞字复孺有野处编四卷见
卷三 第 21a 页
四库全书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亨贞所著蚁术诗选世巳无传此
从旧钞依样过录凡古今体三百七十六首又联句
三首诗格高雅绝无元世绮缛之习案冯迁汪稷跋
野处编并云其书乃上海陆郯以授稷而刋行是编
及词选每卷首皆有新都汪稷校字样是亦郯所授
刋之册跋又云并所著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为十六
卷今合三书卷帙观之并属完善之书惟卷首不著
名而著字乃明人刻书陋习也
名儒草堂诗馀三卷提要
卷三 第 21b 页
元庐陵凤林书院辑本未详选者姓氏自刘藏春以
下凡六十家皆南宋遗老选录精允秀句清言多萃
于是而黍离之感有不能忘情者厉鹗跋称弁阳老
人绝妙好词而外鲜焉寡匹余于此二种心所爱玩
无时离手云案千顷堂书目始著录一名续草堂诗
馀即是编也
蚁术词选四卷提要
元邵亨贞撰亨贞有野处集见
四库全书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亨贞所著蚁术词选世巳无传又
卷三 第 22a 页
云其词世不多见惟陶宗仪辍耕录载所作沁园春
二首隽永清丽颇有可观盖所长尤在于是惜词选
今巳久佚矣是编从旧钞依样影写藏书家未见著
录古今词话亦称其沁园春词新艳入情书中追和
赵孟頫十首案侯文灿所辑松雪词巳佚其点绛唇
一阕感皇恩一阕蝶恋花一阕未尝不藉是以见其
梗概也
名家词十卷提要
国朝侯文灿编辑所选为南唐二主词冯延已阳春
集宋则张先子野词贺铸东山词葛剡信斋词吴儆
卷三 第 22b 页
竹洲词赵以夫虚斋乐府元则赵孟頫松雪词萨都
刺天锡词张野古山乐府文灿自序云古词专集自
汲古阁六十家宋词外见者绝少又称孙星远有唐
宋以来百家词钞本访之仅存数种合之笥中所藏
共得四十馀家兹先集十家付之梓人云云是编子
野词
四库全书巳著录即陆安集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此本近时安邑葛鸣阳所辑凡词
六十八首此则一百三十首较为完善末附东坡题
跋其馀所选亦简择不苟要不失为善本也 止
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续三集
荀子引道经解
荀子此篇言知道者皆当专心壹志虚静而清明不
为祸蔽故曰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
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道经
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机惟明君子而后能
知之元按后人在尚书内解此者姑勿论今但就荀
子言荀子其意则曰舜身行人事而处以专壹且时
加以戒惧之心所谓危之也惟其危之所以满侧皆
获安荣此人所知也舜心见道而养以专壹在于几
卷三 第 1b 页
微其心安荣则他人未知也如此解之则引道经及
明君子二句与前后各节皆相通矣杨倞谓危之当
作之危非也危之者惧蔽于欲而虑危也之危者已
蔽于欲而陷危也元谓荣为安荣者荀子儒效篇曰
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
欲安荣而恶危辱据此则荀子常以安荣与危辱相
对为言此篇言处一危之其荣满侧若不以本书儒
效篇證之则危荣二字难得其解矣故解道经当以
荀子此说为正非所论于古文尚书也又考道经者
黄老古说也此等古说周汉之间尚多存者故大戴
卷三 第 2a 页
记武王践阼篇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师尚父曰在
丹书尚父西面述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
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然则荀子戴记所谓
道经道书者皆黄老之古说与今老子五千言又少
异且虞书尚无者字何况黄帝之时然则此书亦周
人所托耳
塔性说
东汉时称释教之法之人皆曰浮屠而其所居所崇
者则别有一物或七层九层层层梯阑高十数丈梵
语称之曰窣堵波
卷三 第 2b 页
晋宋姚秦间翻译佛经者执
此窣堵波求之于中国则无物无文字以当之或以
类相拟可译之曰台乎然台不能如其高妙于是别
造一字曰塔以当之绝不与
台相混塔自高其为塔而台亦不失其为台至于翻
译性字则不然浮屠家说有物焉具于人未生之初
虚灵圆净光明寂照人受之以生或为嗜欲所昏则
必静身养心而后复见其为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
此何名耶无得而称也即有梵语可称亦不过如窣
堵坡徒有其音而已晋宋姚秦人翻译者执此物求
卷三 第 3a 页
之于中国经典内有一性字似乎相
近彼时经中性字纵不近彼时典中性字巳相近
于是取以当彼无得而称之物此譬如执台
字以当窣堵波而不别造塔字也所以不别造字者
此时中国文人已群崇典中之性字就其所崇者而
取之且若以典中性字之解不若释家无得而称之
物尤为高妙典中之解性字未尽其妙也然而与儒
卷三 第 3b 页
经尚无涉也唐李习之以为不然曰吾儒家自有性
道不可入于二氏于是作复性书其下笔之字明是
召诰卷阿论语孟子内从心从生之性字
其悟于心而著于书者仍是浮屠家无得而称之物
此譬如今人以塔为西域夷人所居甚卑屏之而其
所造所居所崇者必以台且曰此毛诗内文王之灵
台月令内高明之台皆古人礼法之所构造吾所居
所崇必以此及问以尔台何形则曰高妙之至七级
九级六窗八窗栏杆齐云相轮耀日呜呼是直以塔
为台口崇古台而心炫西塔外用台名内用塔实也
卷三 第 4a 页
是故翻译者但以典中性字当佛经无得而称之物
而唐人更以经中性字当之也佛经明心而见之物
原极高明净妙特惜
翻译者不别造一字以当其无得而称者而以典中
性字当之不及别造塔字之有分别也
复性辨
庄子缮性篇曰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
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蒙蔽之民又曰尧舜始为天下
兴治化之流𣻏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
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
卷三 第 4b 页
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
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元读庄子未尝不叹其说为
尧舜孔颜之变局也彼所谓性即马蹄天放也即所
谓初也以天放为初而复之此老庄之学也唐李翱
复性之书即本之于此而反饰为孔颜之学外孔颜
而内老庄也内庄已不可矣况又由庄入禅乎文与
搏正是周孔颜曾之学而庄子以为灭溺无以复性
之初然则禅家不立语言文字儒家借良知为宗旨
非以庄子此说为祖乎周孔颜曾之学首重文博后
人才力浅弱不能文不能博有复初之一说焉可以
卷三 第 5a 页
不读书日安佚而其名愈高孰不乐趋之此亦如六
朝佛典太繁释家别开禅学可以不说一切经而面
壁见性也
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
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
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
皆礼故宜忠宜孝即理也然三代文质损益甚多且
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
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
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卷三 第 5b 页
朱子晚年与李季章书曰累年欲修仪
礼一书釐析章句而附以传记近方了得十许篇似
颇可观其馀度亦岁前可了自此之后便可块然兀
坐以毕馀生不复有世间念矣又曰熹今岁益衰足
弱不能自随两胁气痛攻注下体结聚成块皆前所
未有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加以亲旧凋零如蔡
季通吕子约皆死贬所令人痛心益无生意决不能
复支久矣所以未免惜此馀曰正为所编礼传已略
见端绪而未能卒就若更得年馀间未死且与了却
亦可以瞑目矣荅应仁仲书云所喻编礼如此固佳
卷三 第 6a 页
然却太移动本文恐亦未便耳老病益侵而友朋相
望皆在千百里外恐此日不能成为终身之恨矣荅
叶味道书云礼书未能得了而衰病日侵恐未必能
究竟此事也又荅李季章书云国君承祖父之重康
成注贾疏其义重备若已预知后世当有此事者
憸人舞文弄法迷国误朝饰邪说以蔽害
之甚可叹也又庚申易箦前一日与黄直卿书云丧
礼详略皆已得中矣臣礼一篇兼旧本今先附案一
卷三 第 6b 页
面整理病昏且倦作字不成所怀千万徒切悽黯此
朱子一生拳拳于君国大事圣贤礼经晚年益精益
勤之明證确据若如王阳明诬朱子以晚年定论之
说直似朱子晚年厌弃经疏忘情礼教但如禅家之
简静不必烦劳不必悽黯矣适相反矣然则三礼注
疏学者何可不读盖未有象山篁墩阳明而肯读仪
礼注疏者也其视诸经注疏直以为支离丧志者也
岂有朱子守孔颜博文约礼之训而晚悔支离者哉
此清澜陈氏所未及亦学海堂诸人所未言者故特
著之
卷三 第 7a 页
学蔀通辨序
道光八年春粤中学人寄学蔀通辨来滇请序元谓
此书
四库全书目录载在子部儒家注云
内府藏本是此书曾为
内府所藏而非外省所进也此书专辨朱陆异同推
尊朱子
四库书提要曰朱陆之书具在其异同本不待辨王
守仁辑朱子晚年定论颠倒岁月之先后以牵就其
说固不免矫诬然建此书痛诋陆氏至以病狂失心
卷三 第 7b 页
目之亦未能平允元于东园清暇重加披阅遵提要
之言手将病狂失心等语加以删削而还之盖除此
所刚则皆表章正学之要言即有过激之论无非欲
辨朱子之诬粤中学人固当知此乡先生学博识高
为三百年来之崇议也
文韵说
福问曰文心雕龙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据此则梁时恒言有韵者乃可
谓之文而昭明文选所选之文不押韵脚者甚多何
也曰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押脚韵亦兼谓章句
卷三 第 8a 页
中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
福曰唐人四六之平仄似非所论于梁以前曰此不
然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隅相生顿挫抑扬咏叹
声情皆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骚而后莫不皆然而
沈约矜为创获故于谢灵运传论曰夫五色相宣八
音协畅由乎元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
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
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又曰自
灵均以来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
于理合匪由思至又沈约荅陆厥书云韵与不韵复
卷三 第 8b 页
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休文此说乃
指各文章句之内有音韵宫羽而言非谓句末之押
脚韵也是以声韵流变而成四六
亦袛论章句中之平仄不复有押脚韵也四六乃有
韵文之极致不得谓之为无韵之文也昭明所选不
押韵脚之文本皆奇偶相生有声音者所谓韵也休
文所矜为创获者谓汉魏之音韵乃暗合于无心休
文之音韵乃多出于意匠也岂知汉魏以来之音韵
溯其本原亦久出于经哉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文言固有韵矣而亦有平仄声音
卷三 第 9a 页
焉即如湿燥龙虎睹上下八句何等声音无论龙虎
二句不可颠倒若改为龙虎燥湿睹即无声音矣无
论其德其明其序其吉凶四句不可错乱若倒不知
退于不知亡不知丧之后即无声音矣此岂圣人天
成暗合全不由于思至哉由此推之知自古圣贤属
文时亦皆有意匠矣然则此法肇开于孔子而文人
沿之休文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正所谓文人相轻
者矣不特文言也文言之后以时代相次则及于卜
子夏之诗大序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曰
主文而谲谏又曰长言之不足则嗟叹之郑康成曰
卷三 第 9b 页
声谓宫商角徵羽也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主文
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此子夏直指诗之声音而谓
之文也不指翰藻也然则孔子文言之义益明矣盖
孔子文言系辞亦皆奇偶相生有声音嗟叹以成文
者也声音即韵也诗关雎鸠洲逑押脚有韵而女字
不韵得服侧押脚有韵而哉字不韵此正子夏所谓
声成文之宫羽也此岂诗人暗于韵合匪由思至哉
子夏此序文选选之亦因
卷三 第 10a 页
其中有抑扬咏叹之声音且多偶句也
综而论之凡文者在声为
宫商在色为翰藻即如孔子文言云龙风虎一节乃
千古宫商翰藻奇偶之祖非一朝一夕之故一节乃
千古嗟叹成文之祖子夏诗序情文声音一节乃千
古声韵性情排偶之祖吾固曰韵者即声音也声音
即文也
卷三 第 10b 页
然则今人所便单行之文极其奥折奔放者乃古之
笔非古之文也沈约之说或可横指为八代之衰体
孔子子夏之文体岂亦衰乎是故唐人四六之音韵
虽愚者能效之上溯齐梁中材已有所限若汉魏以
上至于孔卜此非上哲不能拟也乙酉三月阅兵香
山阻风舟中笔以训福
学海堂策问
儒字造字之意何在儒名始于何代儒行始于何时
鲁孔子时颜曾诸贤之儒行所尊尚者何等事所讲
习者何等事其大指何在当细绎鲁国圣贤言行在
卷三 第 11a 页
孝经论语大小戴礼记诸经经文内者以求儒之正
本大原而释之至于荀杨及汉唐宋各家之说且不
必涉及不必辨论
自东晋刘宋至隋兼北朝其间经史诸学皆是极精
极博极明敏之时南北朝人学力之专之锐之深非
后人所能窥企中唐以后人蔑视六朝不知唐初诸
经正义及敕修诸史无不本于南北朝人或攘或掩
实存而名亡后人于南北朝之书多不能解即如陆
法言等之音韵分部幸为中唐以后人所不能解故
未经攘乱
卷三 第 11b 页
其馀如三刘熊徐等之于经疏吕忱李登等之
于小学庾蔚之崔灵恩等之于礼服徐广臧荣绪姚
察等之于史传皆非唐人所能及唐初人犹读南北
朝人之书天宝后知其学者鲜矣试论而表章之
今大小西洋之历法来至中国在于何时所由何路
小西洋即今港脚等国在今回疆之南古天竺等处
元之回回历是否如明大西洋新法之由广东海舶
而来大小西洋之法自必亦如中国之由疏而密但
孰先孰后孰密孰疏其创始造历由今上溯若干年
准中国之何代何年西法言依巴谷在汉武帝周显
卷三 第 12a 页
王时确否六朝番舶已与广东相通故达摩得入中
国中国汉郤萌已有诸曜不附天之说后秦姜岌已
有游气之论宋何承天立强弱二率齐祖冲之立岁
差等法皆比汉为密与明来之大西洋新法相合是
皆在达摩未入中国前也至于唐时市舶与西洋各
国往来更熟元之回回法明之大西洋新法如是古
法何以不来于唐九执法之前九执法又自何来且
西洋又何以名借根方为东来法也其考證之
唐宋人每轻视汉魏六朝人以为无足论无论宋齐
疏义断非唐以后人所能为即如邵公之为人绝无
卷三 第 12b 页
可议其学如海亦非后人所能窥公羊之学与董子
繁露相表里今能通之者有几人哉不能通之而一
概扫之可乎试为汉何邵公赞
四书文话序
唐以诗赋取士何尝少正人明以四书文取士何尝
无邪党惟是人有三等上等之人无论为何艺所取
皆归于正下等之人无论为何艺所取亦归于邪中
等之人最多若以四书文囿之则其聪明不暇旁涉
才力限于功令平日所诵习惟程朱之说少壮所揣
摩皆道理之文所以笃谨自守潜移默化有补于世
卷三 第 13a 页
道人心者甚多胜于诗赋远矣唐宋诗话多文话少
而明以来四书文话更少非无话也无纂之者也余
令学海堂诸生周以清侯康胡调德纂之诸生共议
分二十四门编之一原始二功令三格式四法津五
体裁六命题七程文八稿本九选本十墨卷十一社
稿十二元镫十三名誉十四考核十五师承十六风
气十七兴废十八流弊十九起衰二十假借二十一
咎毁二十二谈薮二十三轶事二十四五经文虽未
甚精详然已积卷帙矣录成二部一存粤东学海堂
一携归江南盖江南遗文旧说为岭南所无者尚多
卷三 第 13b 页
俟再令家塾子弟补成之时甲申冬日
摹刻诒晋斋华山碑全字跋
嘉庆十四年余摹刻汉延熹华山碑未剪本于北湖
祠楼其右方缺石一由全缺者七十八字半缺者三
十三字因以家藏欧阳文忠公华山碑跋墨迹摹补
于缺空处俄入京师得见成亲王所藏已剪本虽无
碑额题名而余碑缺字彼皆未缺遂借钩入未剪本
缺空处道光三年在广州购端州巨砚材复摹刻成
亲王本未缺之字及后铭词内民说二字同置祠楼
若雨石并拓遂成全碑矣好古者以两拓本剪补合
卷三 第 14a 页
装为一碑可留欧公书而分装之亦可
两浙金石志序
余在浙久游浙之名山大川殆遍录浙人之诗数千
家成两浙輶轩录刻之访两浙帝王贤哲之陵墓加
以修护成防护录刻之以其馀力及于金石刻搜访
摹拓颇穷幽远又勒成两浙金石志一书尔时助余
搜访考證者则有赵晋斋何梦华诸君子许
周生兵部亦多考订增益且录全藁以去勿勿
十馀年矣道光四年粤中有钞本十八卷校原藁文
有所删钟鼎钱印之不定为浙物者亦多所删然亦
卷三 第 14b 页
简明可喜李铁桥廉访率浙人之官于粤者校刻
之不两月而工毕今而后藏板于浙印书通行使古
金石自会稽秦石刻以下迄于元末皆著于篇好古
者得有所稽不亦善欤夏五月望日书于岭南节院
之定静堂
宋拓醴泉铭残字跋
凡六朝唐人之碑别有一种笔力良由制笔之工尚
存古法今世之笔特湖州工人所造便于松雪笔法
耳于北朝隋唐之碑直是不合试细观此碑笔当用
何等柱豪何等裹毛精思巧制若得此等笔则古书
卷三 第 15a 页
法不亡矣
与学海堂吴学博书
自陆法言等定四声韵为二百六韵之后唐人作诗
赋并笮为宽沿至今祗一百六韵矣以今韵为今诗
文则可若作古赋诗辞而用今韵不今不古识者哂
之至于唐宋以来独用通用浅人所为巳鲜依据或
且臆以时俗土音动辄乱用直似以元人剧曲之韵
拟唐人为律赋更不如今一百六韵矣岂有不明音
韵篆文训诂能上拟相如子云者哉
然则将奈何因思古韵之分合近惟金坛段
卷三 第 15b 页
氏若膺六书音均表十七部为善如之脂支咍四韵
唐人皆并为四支合用孰知群经楚辞皆断分三部
绝不相混文选亦分不通用乎高邮王怀祖先生精
研六书音韵欲著古音一书因段氏成书遂即辍笔
然其分廿一部甄极诗骚剖析豪芒不
但密于段氏更有密于陆氏者子屡欲并广韵而以
古音分部使便于拟汉以上文章辞赋者取用之迄
未暇为之计学海堂中年兄深研古音曷就段氏精
审之而进以王氏之学定为古韵廿一部以群经楚
辞为之根柢为之围范庶无隔部臆用之谬乎或曰
卷三 第 16a 页
汉习文章之韵已有出此围范者奈何以此限之荅
曰汉晋文章齐梁之韵虽宽而之支脂等韵未曾通
杂若学汉晋文辞而更能谨守此汉晋以上之韵取
法乎上拨乱韵而反之正不更善乎况以今韵一百
六韵而并为廿一部已宽之至矣学者亦何惮而不
用此韵哉年兄试再与堂中林曾杨诸子商榷写定
即可在堂中刊板
成帙不过数万大字即可嘉惠学古之士子虽老亦
乐得观之且可以分授家乡子弟矣庚寅闰月
虞山张氏诒经堂记
卷三 第 16b 页
唐人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则人生所见数
十年耳将欲使后人见今如今人见古传圣贤之事
记文史之详殆非书不可虞山张氏世传家学
代有藏书不但多藏书至八万馀卷且撰书至二百
馀卷不但多撰书抑且多刻书至千数百卷其所纂
箸校刻者古人实赖此与后人接见也后人亦赖此
及见古人也是诒经堂诗史阁求旧书庄诸地皆罗
列古今人使后人共见之地也此于古今人谓之有
功于已谓之有福夫遗金不如诒经犹徒为一家读
书计耳曷若以书公之天下后世乎世之有金者无
卷三 第 17a 页
所不为独不肯用之于书若是者谓之无福若在已
无学术焉则虽有之肯之亦无能用之若是者亦谓
之无福虽然福不可擅也福虽不可擅而有功以补
之则其得此福而居之也岂不宜哉因诒经堂主人
求记而论之如此
金子青诗集序
已丑春子青子以诗集寄滇南元于东园暇日往复
披读如见久别之友且益慨然于其才与遇也子青
子诗惊采绝艳宛委沉郁兼慕唐之三李而得其神
理长吉短命而子青则甚寿义山坎壈且有毁而子
卷三 第 17b 页
青为名门之婿处即使之幕恬淡不干荣利有誉于
时太白得入翰林而子青无官然太白仙才固不以
翰林重且今人读唐人诗者无不醉心于义山而于
令狐氏则无闻焉文章之事固有不能以位竞者欤
子青子何愠焉子青近年之集皆客隐于竹西草堂
所作也元竹西人也弱冠后惟持服三年居竹西计
子青子诗之在竹西者前后数十年湖山登眺交游
赠荅读其诗忆其地怀其人岂能无故乡旧友之感
哉韵语一函长江万里年如逝水思切停云聊寄数
言解慰此情云尔 终
卷三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三 琅嬛仙馆诗略
丁巳
桐庐九里洲面江背山梅花三万馀树侍
亲登岸遍游奉 命赋诗
梅花三万树春洲长九里上接戴山松下照桐江
水目力所不到花势殊未已雪光晴不落香海浩
无底诗人誇邓尉较此百一尔卸帆登中洲渐入
深林里十围合抱圆数丈拔地起拂帽更碍路眩
转聊徙倚四顾无所见惟见万花蕊万花争向人
一笑 亲颜喜
卷三 第 1b 页
金华夜泊
百里春风满群帆莫色横远山连野烧淡月下滩
声塔影自孤直津头将二更千家尚灯火迟我婺
州城
夜至永康县
四山看野烧一路入荒榛石卧频疑虎松明远照
人城关延过客行李累齐民为忆去年好山阴画
舫春
栝苍山雨歌示诸生端木国瑚等
栝苍之山应天符粤惟群仙之所都轩皇既远洞
卷三 第 2a 页
天闭何处尚有仙人闾我来茭岭叠足望但见青
峰万丈矗立东南隅是时仲春日已炙阴岩起蛰
蛟龙苏盘厓百里直到郡触石巳见云合肤一日
二日雷车驱三日四日雨始濡春城夜听溜滂沛
北天昼看烟模糊遥知风门天井响飞瀑溅起万
斛光明珠穿林度樾散成雾湿气冱结松千株棠
溪管溪流并急箭发不受山萦纡阳开阴闭复几
日此时真有群灵趋仙台福地不能到谁来示我
经与图却喜瓯江水新涨石门山色迎川途我行
写此示国瑚有山不吟毋乃为腐儒
卷三 第 2b 页
题方湛厓所藏张南华云溪图即用
南华元韵
我闻练水城东南就中小结南华庵南华散仙据
梧坐濠梁之乐情所谙玉峰徵君极好事直款静
寄轩相探云溪之妙不可说请君拂𥿄以笔谈溪
上白云四时好今当初夏犹浓酣雨晴风软懒欲
卧横空大雪堆青岚忽然低飞压茅屋绿榆翠竹
相交参此时宾主静无语惟见毛颖挥毵毵山中
白云赠陶隐南方草木归嵇含云溪颇拟范摅宅
若作友议应成三南华仙才不久驻徒令和者悲
卷三 第 3a 页
而惭姚江学士又化去双藤想
亦伤䰐鬖方君此卷失复得水随帆楫山随骖属
我长歌韵成叠渭城欲唱无何戡今日扁舟展卷
读石门波影相吞涵溪中云气不能画况有垂瀑
飞风潭
游古永嘉石门观瀑布
永嘉谢守弄奇谲手擘石门山壁裂侵晨直上青
云梯一派寒泉迸龙穴崖头百丈直如削逼令泉
飞出其缺当其欲落未落时冲击纷披忽三折坐
卷三 第 3b 页
教破碎飘轻清不使浑沦成注泄偶经宿雨更争
来少得回风便旁掣横入云气派将断影漏初阳
眼尤瞥沾衣湿意诧沉阴扑面清光仰霏屑何人
拍手喝曰奇若使彼惊少吞咽到地洒石无暄声
此石千年洗真洁澄潭半顷绿光净如著一尘即
污亵老僧新焙春中茶烧松煮水快一啜樱桃蔗
浆漫相胜谁复此时犹内热暑天风日谅不到寒
想冰丝半空结安得诛茅四时住坐对天绅自怡
悦出山一步一回顾隔断青林始忍别行看雁荡
大龙湫与此相衡孰奇绝
卷三 第 4a 页
自丽水县放舟至永嘉县
桃花杨柳背通津十里溪山捩舵频面壁每惊无
去路望烟始识有居人怒流不怕千回折穷谷应
迟半月春若使客星逃更远此间幽濑好垂纶
云径归樵忽有歌数家小屋倚坡陀砍松为圈思
擒虎凿领成田便种禾岸下停舟妨乱石磴前蹑
屐挽修萝不知如此荒寒趣比似销金湖若何
夜眠只合在深溪月黑岩高望已迷但见峰头争
上下偶因斗柄认东西舟人寄碇先寻梦山鬼惊
灯或暗啼且挂风帘护红烛小瓶春色看棠梨
卷三 第 4b 页
东瓯国在海山边十里江城万井烟已见飓风倾
蔀屋谁平鲸浪驾楼船三盘岛屿参差出百粤帆
樯杂遝连岂似登州高阁上碧环千里接辽天
将由温州至台州过雁荡山前一日宿扶容
村
一行分两戒其南极雁荡重压沙海头险扼东瓯
吭永嘉山水滋康乐尤清放度岭惟斤竹缘溪阻
修嶂天地惜灵秀不易使人创及其终难秘疏凿
任灵匠已勒大通碑更示讵那相坡公游山分
平生颇自仗惟以诗酬图未足供跌宕龙湫百二
卷三 第 5a 页
峰吾耳久知状窃疑形容者奇幻言或妄今春渡
瓯江百里山海上瑶岭据海澨风潮午初涨箯舆
厉石梁足底走咸浪晚程犹未歇兹山已入望情
随岚气清心与飞云壮且投村屋宿行李聊摒挡
吾徒侈清游一饭若转饷损之又损之劳费已莫
偿惟愿明朝晴风谷动清旷同行若春雁斜向峰
头掠悬知今夜梦先受山灵贶
晓同江补僧钱可庐蒋竹塘张农
闻方湛厓何文伯诸友暨家叔
载阳乐清竺令尹过四十九盘岭至
卷三 第 5b 页
能仁寺
晓程将何之四十九盘岭岭高盘愈仄曲折若修
绠肩舆未及上相顾色已警陵𬗟惑回栈心怯息
尤屏不登丹嶂高安见海天永白云翳人目初阳
生树影度岭入深谷倏忽辟灵境譬若读古书艰
轖骤难省至于入之深道指乃可领行行至招提
幽籁泛虚静中慄既已平泉石生春冷
大龙湫歌
山回路断溪谷穷灵湫阴閟龙所宫眼前无石不
卓立天上有水皆飞空飞空直落一千尺鬼神不
卷三 第 6a 页
任疏凿功绝壁古色划尔破山腹元气冲然通有
时静注绝不动春阳下照神和融有时飞舞渐作
态已知圆嶂生微风一瓯春茗啜已尽水花未散
犹复摇玲珑飒然乘飙更挥霍随意所向无西东
不向寻常落处落或五十步百步皆濛濛岂料仙
境在人世谁作妙戏惟天公云烟雨雪银河虹玉
尘冰縠殊帘栊万象变幻那足比若涉拟议皆非
工石门飞瀑已奇绝到此始叹无能同惟有天柱
矗立龙湫中屹然百丈与此争雌雄
常云峰
卷三 第 6b 页
怪石立孱颜浓云常在山翻疑碧峰走出没白云
间云气无时尽此峰终古閒遥知沧海上认取挂
帆还
寄雁荡
我闻雁荡波连顷却在最高峰上头云里龙鳞接
烟水泥中鸿爪识春秋欲攀危磴千层去难向深
山一日留果有经行古尊者掷诗还使逆波流
过马鞍岭
林薄无疏影川谷莽回互崖转得新蹊已惜忘旧
路延缘入东谷狭岭讵可度盘磴引高情飞泉入
卷三 第 7a 页
危步停策如据鞍双谷兼盼顾沉云散灵风万石
尽豁露伽蓝远扑地蒙茸翳春树宿心既申写景
物相昭遇徘徊下层峦岭脊难久驻
即景
毛竹青阴日影迟乱飞鸲鹆拂晴丝杜鹃花发松
花落正是山田秀麦时
净名寺蔬饭
石色峰峰变溪声步步斜棕闾围野屋杉竹隐春
花入寺听诗板穿林斸笋芽铁盂香稻饭匙上有
云霞
卷三 第 7b 页
试雁荡山茶
嫩晴时候焙茶天细展青旗浸沸泉十里午风添
暖渴一瓯春色斗清圆最宜蔬笋香厨后况是松
篁翠石前寄语当年汤玉茗我来也愿种茶田
登灵峰望五老灵芝诸峰
春阳已西颓游者殊未倦复谷窅以深群峰闯然
见参差各离立戌削尽成片夐峰忽中空直罅裂
如线淩厉出林表蟠径将升甗三休始及上九折
石犹旋当门飞冷泉入腹抗高殿虚牝喧声聚阴
卷三 第 8a 页
森和候变奇观意已惊灵迹情弥眷颇知吾去后
定复来期羡
度谢公岭望老僧岩
谢公慧业早生天屐齿曾经到岭前峰上丈人犹
化石不知成佛更何年
游石梁洞洞深可容千人石梁亘其外
古洞空山腹飞梁驾洞门横空规日影分罅夹云
根仰险危将坠探深响易奔操蛇神若至应有夜
光屯
石门潭
卷三 第 8b 页
荡阴双阁水齐向石门东浅濑平春浪澄潭受远
风晚潮归海绿落日满山红回首三重岭都藏云
气中
出山宿大荆营
堠旗遥见大荆营麦陇茶田取次平斤竹涧通新
驿路石门潭抱小方城沙边落日篮舆稳渡口春
风画角清今日邮签促尘鞅他年重与细经行
小窗
小窗纱影细如烟窗外蕉林绿满天鸲鹆乍鸣茶
半熟醒来方悟挟书眠
卷三 第 9a 页
咏铁拄杖
瘦蛟飞舞蛰龙愁六尺铮铮敌佩钧曾伴古仙登
葛岭合依衰将住并州气寒断不因人热骨重何
能绕指柔若是乐全生日铸已随铜狄较春秋
与兴化顾藕怡游山即题其诗稿一绝
湖光山色上吟衣几日閒游便欲归归去诗情更
何许清晨登陇看云飞
题谢侍御金焦夜游图
北固风云静此宵诗情酒兴落金焦江声夜满松
寥阁月色寒深玉带桥缥缈一帆孤掠雁苍茫双
卷三 第 9b 页
寺共乘潮旧游我亦披图见十载乡心向海摇
予在山左畜一马甚骏驰驱齐鲁动致千里
及至浙出必以舟不施鞍勒者辄浃旬日柔
脆以死诗以惜之
腐儒岂是九方歅负尔昂藏六尺身空使湖山埋
白骨未从秦楚踏黄尘悬金难得无双士裹革从
来有几人我本将家羞堕武敝帷零落下檀轮
题王兰泉司寇三泖渔庄第七图
捕鱼老屋三泖边一图题咏五十年英辞妙绘满
湖海流传半在吾生前先生作图发初冠七十手
卷三 第 10a 页
辞白云案剡溪特赐贺知章不是经秋忆张翰当
年七子重三吴巳咏渔庄第一图辋水才人犹未
第草堂十志早传卢星庐特奏相如赋从此渔庄
不能住凤皇池上早朝来五柞宫前秋猎去忽与
嫖姚西出师上通井络下昆池盾鼻飞磨露布墨
弓衣细织箫铙诗每当铁马金戈日却念绿蓑青
箬时还
朝颜色动
天子岳牧亲民南奉使云生蠡泽雨成霖门对滇
江心似水皋陶飏拜复赓歌从古诗人西部多久
卷三 第 10b 页
居台省刘祥道旧狎烟波张志和钓艇归来殊未
老手结香茅向圆泖东都经训郑司农堂下罗生
书带草泖中人是画中人千首新词七尺纶淞水
风前莼叶冷江南雨里杏花春先生来践西湖约
第七图诗属我作铁𥴦吹云过塔山小蒸
晒网成村落但写閒盟鸥鹭身谁
知曾画麒麟阁我亦家居甓社湖往来踪迹惟樵
渔弱冠登
朝谒蒲褐似公早岁逢归愚暮
年若
卷三 第 11a 页
许归湖曲学画渔庄到七图
张子白同年携萚石翁画至杭州展读于定
香亭上是时地荷怒发盆兰袭人把酒论诗
极一时清兴题诗记之
莲花过雨清宜画兰箭临风韵似诗记取丁年秋
七夕定香亭上晚凉时
七月十一日同人过西湖晚泊湖心亭看月
湖心有客夜停船白露如烟月满弦风里云霞无
定色水中星斗落高天直愁银汉浮身去惟见金
波著地圆亭是月中仙树影四围虚湛玉轮全
卷三 第 11b 页
座中仙侣认瀛洲一片清光共举头极浦荷花腾
夜气出怀词笔破凉秋人因地胜方能聚景是天
开恐易收来有浮云归遇雨三更霁色为君留
海宁安澜园杂咏
修竹影风沦清意每相媚秋径有人来飒然破空
翠
老竹露花垂新竹风梢乱莫听琳琅声微妙在鼻
观
丛桂抱幽亭秋香聚圆谷悬知昨夜晴明月三更
足
卷三 第 12a 页
小阁据木末千花向阁开不知出花上花底看人
来
窗前十亩池月出定滉瀁今宵难待月金波入清
想
陂陀易留人颇可钓寒碧雨馀秋水深又没一层
石
风来月复到吟弄当如何我不识禅理惟知张志
和
云生竹趣深雨歇荷香定有客放舟来风蝉动凉
听
卷三 第 12b 页
虚庭杂花树料此宜春宵笙歌初散后满地花影
摇
癯叟说青藤藤古叟尚幼朅来八十年入秋更坚
瘦
乘兴每登楼坐见芳林杪宝思发春华高情属云
表
石径滑苍苔危栏四面开何人要脚健直上此亭
来
八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我来盐官塘
卷三 第 13a 页
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
张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𥪡海
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马衔高坐蛟鼍
舞拔箭倒发钱王弩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
万人股如捲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门貔虎如阴
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禦三千水击徙沧溟
十二城隳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馀
杭土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
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沧海桑田隔
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我
卷三 第 13b 页
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全用金钱叠作
塘不使苍生沐咸卤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
作门户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王充
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吁嗟乎此塘此潮
共千古词人心乐
帝心苦
秋桑
吴兴桑田之多与稻相半丁巳八月下旬
按部至此西风落叶骚骚然有深秋意矣
因成四律以邀和者且以此课郡中诗士
卷三 第 14a 页
扁舟衣袖乍惊寒下若桑林绿意残初响天风知
半落未逢夜雪已先乾楼前有日苍凉出陌上无
筝错杂弹若使秋胡今驻马黄金原向绢机看
西河古社重徘徊木叶应知庾子才淇水秋期贫
妇怨晋廷九月饿人来采菱纤手空成妒舞柘轻
要不共回偏是吴侬感憔悴十年墙下记亲栽
底须三宿问他乡谁向花前笑索郎酿秫时光宜
薄醉调弦情绪动清商但教天下轻绵暖何惜林
间坠叶凉试种东坡三百尺芟来终比暮春长
渔阳八月已空枝还是吴兴霜露迟飞鸟雨晴犹
卷三 第 14b 页
护羽野蚕风定尚悬丝远扬试伐深秋后光景能
收落照时料有苕溪老桑苧垂虹秋色满新诗
题道场山归云庵孙太初墨迹卷后
山人化作秋云飞吴山松冷云初归草庵白塔不
能到惟见白云翻夕晖去年道场山上去杖策直
叩枯禅扉听诗颇有古锦版侑茶不用黄金徽今
秋移文入山去直取朵云来棘围满堂宾客共剪
烛把卷群叹所见稀
山人诗翰清似鹤华阳真逸犹嫌肥后来过客
卷三 第 15a 页
五百载缣楮半为山人挥苍烟过眼月露湿疑有
云气沾人衣此卷不可染尘俗送尔以诗归翠微
谢蕴山前辈自南康迁居南昌别业有
池翁覃溪先生名之曰苏潭先是覃溪先生
视学江西曾名南康苏步坊之井曰苏潭故
蕴山前辈即以自号且绘苏潭图属题
先生清望似苏公小住南昌别业中自有谢墩任
人夺却将苏步与师同百弓小圃堪盘鹤
半𤱔方塘好印鸿为乞新诗压图画瓣香先寄北
平翁
卷三 第 15b 页
苏斋久巳入诗谈更与西江水共参
学士坊边新改井先生溪上旧师覃论交白发清
同照若雨苍生味定甘五百馀年书卷尾恐将终
号谢公潭
题淩次仲教授挍礼图次 石君师诗
韵
周仪治天下厥功逾誓诰揖让升降中精义靡不
到吾友淩经师无双齐许号绵蕞容台上不受介
绍导既有戴圣学且持高密操志气坚不撼精力
满无耗弱冠我同游许我入堂奥嘤嘤两鸟鸣颇
卷三 第 16a 页
异凡咮噪实事必求是虚声共耻盗君之入京师
以礼为履蹈始知士相见尽化顽与暴北海一席
间惊誉驰四墺惟知抱一经不愿驾双骜宣城冷
官舍挍礼志雅好昌黎所苦读而君力排奡经文
溯江河疏义析潢潦得间发一难皇贾不
敢报馀情述周髀知天若裨灶重轮引虚线测视
目无眊浅儒袭汉学心力每浮躁岂知后与庆家
法传衰髦淩君发礼例杨李不屑冒金
程及刘卢相视互不慠迩来文
更雄魏晋力能造始叹才之奇实惟天所焘吾师
卷三 第 16b 页
极重才愈奇愈怜悼新诗荣于褒华衮被单缟
制科傥三举会见交章告翘然贲弓车岂徒离席
帽平生学何事许
国敢吝憀辟雍仰
天藻讵止泮芹芼吾才陋且小地褊若滕郜与君
素投分又若邸与瑁同在文公门籍湜各树纛亲
老修天爵斯言昔所祷君今洁白养恩勤慰孚抱
已胜饥驱时负米比转漕手此十七篇怡然志无
懊天将厚其后兹特先韦犒所以吾师诗披图深
劝劳 止